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2

  【设计思想】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美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文”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同课异教,入手点虽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的思想一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文词华美的语言,探究宏丽壮美的意境。

  2.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体悟其深沉悲壮之意。

  【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词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设计】

  一、烟雨江南话名楼

  导入:“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滕王阁因名楼、名文而成为名胜,楼以文生辉,文因楼益秀,可说是文楼相映增辉。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照投入感情地读。(读中疏通字词)

  3.对句读,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句短句交错,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滞。

  4.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胜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二精美之句作点评。提示角度:佳词隽语的品味,技巧手法的赏析,镜头画面的想象,情感哲理的体悟等,可一点也可多点。

  示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十六字就写出了台阁的壮丽:层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临视无地。以夸张手法突出阁之高,水之深。两句视角有变,一仰视一俯临,写景有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对映,一耸翠一翔丹,更有流丽飞动之美。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选取上述某一点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3

  教学要点:

  一、积累整理及格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故 尽 属 即 逢迎 猖狂 二难

  二、掌握整理几个通假字:

  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三、掌握整理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矣 之

  四、了解唐骈文与前骈文异同,理解本文辞采华丽,用典精练含蓄的特点,欣赏并诵读第2—5段。

  教学难点:

  用典繁多,文辞深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与作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家背景与作品常识

  1、知道学生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写作缘由及主要内容,理解“序”的写法。

  2、王勃(650或649—676)唐文学家。字子安。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户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有《王子安集》。

  3、 温*旧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4、本文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 学生自学

  1、 结合课外练*一,参照注释,读懂全文(学生在课外预*基础逐段提出疑难词句),部分学生抽查口译。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小结知道,矫正读音、停顿方面失误。并指导部分难句的情感变化控制,掌握语调、语速变化。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为熟读背诵二、三段做准备。

  三、 理解掌握重点语词。

  1、 掌握与积累文言实词:故、尽、属、即

  2、 掌握并积累文言虚词:且、矣、之

  3、 理解并掌握几个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异义字:逢迎、猖狂、二难

  四、 作业

  背诵默写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测默写。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 讨论欣赏本文艺术特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对语言艺术类的感悟,巩固背诵记忆。

  1、 理解古代骈文多用“四六句”和对偶句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初步分析欣赏。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理解对偶句的不同语法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结合课后练*二欣赏本文的艺术美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诗意之美:景色奇丽,气象清新

  形式之美: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绘画之美:虚实相生,色彩亮丽

  音乐之美:对偶*仄,音节铿锵

  情感之美:融情入景,直抒胸臆

  三、 作业:

  预*《逍遥游》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提问复*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学生们预*内容,至少提问两名同学

  2.讲授新课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们展示滕王阁的历史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其次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结合课**出分析;最后重点剖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

  3.巩固练*

  练*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4.归纳小结

  (1)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对于本次课堂内容做出归纳小结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作业内容,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兼顾知识的拓展性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在必要时给学生以解题提示、点拨或必要的解释。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绎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_______,_______。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参考答案:

  1、①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

  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③子字。

  2、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阳楼②“忧”和“乐”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1)

——《滕王阁序》教案 (菁华5篇)

《滕王阁序》教案1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疏通文义

  2、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

  学深诵读第一段,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新课,学*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

  故

  尽

  属

  即

  四、作业:

  课后练*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滕王阁序》教案2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 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

  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

  【鉴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 “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原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

  轸( )瓯( )隍( )懿( )梓( )襜( )騑( )凫( )闼( ) 甍( )浦( )舸( )轴( )霁( )鹜( )蠡( ) 遏( )眄( ) 阍( ) 迥( )舛( )筵( )悫( ) 簪( )笏( )渚( ) 睇( ) 袂( )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

  4、屈贾谊于长沙

  5、窜梁鸿于海曲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宾主尽东南之美

  四、古今异义 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⑴千里逢迎

  ⑵俨骖騑于上路

  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则智者尽其谋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

  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④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8、趋:

  ①他日趋庭

  ②入而徐趋

  ③今背本而趋末

  六、重点虚词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趣味阅读

  螳 螂 捕 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简析】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滕王阁序》教案3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 “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 背诵2—5段。

  2、 完成课后练*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

  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 查2—5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6—7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

  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 默写2—5段。

  2、 做“基础训练”。

《滕王阁序》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滕王阁序》教案5

  【设计思想】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美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文”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同课异教,入手点虽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的思想一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文词华美的语言,探究宏丽壮美的意境。

  2.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体悟其深沉悲壮之意。

  【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词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烟雨江南话名楼

  导入:“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滕王阁因名楼、名文而成为名胜,楼以文生辉,文因楼益秀,可说是文楼相映增辉。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照投入感情地读。(读中疏通字词)

  3.对句读,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句短句交错,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滞。

  4.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胜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二精美之句作点评。提示角度:佳词隽语的品味,技巧手法的赏析,镜头画面的想象,情感哲理的体悟等,可一点也可多点。

  示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十六字就写出了台阁的壮丽:层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临视无地。以夸张手法突出阁之高,水之深。两句视角有变,一仰视一俯临,写景有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对映,一耸翠一翔丹,更有流丽飞动之美。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选取上述某一点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读了《滕王阁序》,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才华横溢,引闻一多语“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介绍王勃。

  二、梳理文脉

  1.探究作品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与行文的对应关系。

  研读:第一段扣“洪府”,赞地灵人杰,主尊宾贵。第二段扣“秋日登阁”,显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第三段扣“饯”,写乐极生悲,悲而自勉。第四、五段扣“别”,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全文以宴会集始,盛筵散结,以宏大气势开篇,以临别赋诗作结,赋体笔法铺陈渲染,景阔大,情曲折。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美。先写*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美奠定名句之基。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提示: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2)

——《滕王阁序》教案(十)份

  《滕王阁序》教案 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

  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 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 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 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 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 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 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 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

  《滕王阁序》教案 2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3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滕王阁序》教案 4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

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序》教案 5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 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

  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

  【鉴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 “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原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

  轸( )瓯( )隍( )懿( )梓( )襜( )騑( )凫( )闼( ) 甍( )浦( )舸( )轴( )霁( )鹜( )蠡( ) 遏( )眄( ) 阍( ) 迥( )舛( )筵( )悫( ) 簪( )笏( )渚( ) 睇( ) 袂( )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

  4、屈贾谊于长沙

  5、窜梁鸿于海曲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宾主尽东南之美

  四、古今异义 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⑴千里逢迎

  ⑵俨骖騑于上路

  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则智者尽其谋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

  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④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8、趋:

  ①他日趋庭

  ②入而徐趋

  ③今背本而趋末

  六、重点虚词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趣味阅读

  螳 螂 捕 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简析】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滕王阁序》教案 6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

  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

  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滕王阁序》教案 7

  教学要点:

  一、积累整理及格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故 尽 属 即 逢迎 猖狂 二难

  二、掌握整理几个通假字:

  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三、掌握整理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矣 之

  四、了解唐骈文与前骈文异同,理解本文辞采华丽,用典精练含蓄的特点,欣赏并诵读第2—5段。

  教学难点:

  用典繁多,文辞深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与作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家背景与作品常识

  1、知道学生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写作缘由及主要内容,理解“序”的写法。

  2、王勃(650或649—676)唐文学家。字子安。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户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有《王子安集》。

  3、 温*旧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4、本文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 学生自学

  1、 结合课外练*一,参照注释,读懂全文(学生在课外预*基础逐段提出疑难词句),部分学生抽查口译。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小结知道,矫正读音、停顿方面失误。并指导部分难句的情感变化控制,掌握语调、语速变化。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为熟读背诵二、三段做准备。

  三、 理解掌握重点语词。

  1、 掌握与积累文言实词:故、尽、属、即

  2、 掌握并积累文言虚词:且、矣、之

  3、 理解并掌握几个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异义字:逢迎、猖狂、二难

  四、 作业

  背诵默写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测默写。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 讨论欣赏本文艺术特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对语言艺术类的感悟,巩固背诵记忆。

  1、 理解古代骈文多用“四六句”和对偶句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初步分析欣赏。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理解对偶句的不同语法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结合课后练*二欣赏本文的艺术美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诗意之美:景色奇丽,气象清新

  形式之美: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绘画之美:虚实相生,色彩亮丽

  音乐之美:对偶*仄,音节铿锵

  情感之美:融情入景,直抒胸臆

  三、 作业:

  预*《逍遥游》

  《滕王阁序》教案 8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洋溢文言气息的获得了高考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是:"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千古名;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②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一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二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三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9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滕王阁序》教案 10

  关键词:《滕王阁序》;文言文教学;方法

  笔者在对传统篇章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激活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让课堂教学趣味化,让知识运用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传统篇章学*与生活运用对接的相辅相成关系。

  这里,就以骈体文《滕王阁序》的教学流程为例作以介绍:

  一、导入新课·解说词和导游词

  这是一篇美得让读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好骈文。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先展示自己亲临“现代”滕王阁的照片,并适当加以解说,让学生猜测自己登楼的感受——与作者不尽相同。然后出示网上下载的滕王阁旧照片,回归滕王阁的本真,让学生对比,并配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

  夕阳西下,我踩着先人的脚印拾级而上,“披绣闼”“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尽收眼底,不禁让人“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层峦迷蒙在现代高耸的建筑群中,不再耸翠,剥蚀的飞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孤鹜一去不复返,秋水千载空自流。“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恍惚间有一位天涯游子与我萍水相逢,分明听到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誓言。今天,很荣幸成为同学们的导游,得以再一次瞻仰这座江南名楼,再一次触摸王子安那意气风发、援笔成文的英姿。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去找寻因王子安流淌的文字而名传千古的滕王阁!

  教师利用“说”导游词这一贴*学生生活的语言,把学生当作游客这一现实性很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听词看图中,入情入境,在学*课文的第一时间感受到名胜滕王阁浓浓的文化气息,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整体感知·成语和对联

  在学生蹁跹遥想之时,教师又一语戛然而止——那工整的对联,那被岁月剥蚀的琉璃,那从远方传来的汽笛声,让我不禁悔恨自己不能全篇背诵那来自初唐的华章,只能吟诵几个流传四海牌匾上的成语及被抄誊在八方楼宇柱子上的几副楹联。接下来,就请你把我当时想起的成语或对联在文章中画出来。

  学生迫不及待地在阅读中圈点勾画,于是整理出——

  1.成语

  人杰地灵高朋满座物华天宝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

  钟鸣鼎食萍水相逢命途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腾蛟起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对联

  (1)文章中的对联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历代名人题在滕王阁上的对联

  孤鹜飞秋水

  长天落晚霞

  帝子长洲仙人旧馆

  将军武库学士词宗

  飞阁流丹雄州雾立

  高朋满座俊彩星驰

  (3)学生炼句

  一介书生叹微命

  千秋旧馆惊落霞

  盈虚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宇宙茫茫宴上书生身所归

  萍水相逢子安歌他乡客

  关山难越游子悲失路人

  以成语和对联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线,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文意的教学要点贯串其间,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在找寻过程中自然会去疏通文意,一改过去依文讲解翻译让学生乏味的做法。教师一声令下,教得轻松,学生圈圈点点也学得有味。

  三、研读课文·典故和歇后语

  本课共1045个字,用典却*50处之多,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研读课文时,以分组讲故事形式,明确文中的故事及在文中的作用。在作者创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的概括上,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每生一册的资料,让学生以歇后语的形式概括改写“行文脉

  络”表。

  1.学生整理的典故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东南之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帝子长洲、天人旧馆、闾阎扑地、落霞孤鹜、白云遏、睢园绿竹、彭泽之樽、邺水朱华、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天高地迥、长安日下、吴会云间、南溟、天柱、帝阍、宣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长沙贾谊、海曲梁鸿、君子见机、老当益壮、青云之志、贪泉、涸辙、扶摇北海、东隅桑榆、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终军请缨、投笔、晨昏万里、谢家宝树、孟氏芳邻、鲤对、龙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兰亭、潘江陆海、宗悫长风

  2.学生改写后的歇后语

  洪都口碑——人杰地灵

  洪府盛宴——高朋满座

  滕王阁美景——水天一色

  ……

  在师生活动交流中,教师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个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将课前备课知识点,在“该出手时才出手”,水到渠成地完成,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中进行。

  四、课堂延伸·短信息和颁奖词

  “教材是一个例子”,作为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无疑是中华名胜的一个标本,学生若能通过本文学*,触类旁通,将自己所看到、所了解的名胜或家乡景点作一番梳理,这就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例子性,也能体现教学的现实性与生活性。为此我设计了下列两个题目供学生合作完成。

  1.说名胜

  请你就到过的一处名胜或家乡一个旅游景点,用编短信息的形式发给你远方的朋友。学生说家乡景点,作品一例:

  天鹅洞——宁化天鹅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四周植被繁茂,绿树成阴,山内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又有地下暗河潺潺流过,是你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评作者

  人说楼以文传,我说人亦以文传,因《滕王阁序》出名,作者被入选“感动文坛”人物,请你为他写一则颁奖词。学生作品一例:“命途多舛”,也掩不住你“老当益壮”的雄心,千载光阴似流水,磨不去你华美篇章的光辉,虽历战火,滕王阁依然耸立;虽经风霜,你的形象仍旧是那么洒脱。我们向你致敬!

  五、作业布置·广告语和诗词

  灵活地利用课文,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滕王阁成了全国十大名片之一,请你为这张名片写一则广告或选一首诗词,评审组将把你的广告或小诗打印在名片中,如果你将来亲临滕王阁,别忘了将你的作品打印在你的照片里。学生广告作品及推荐小诗各一例:

  广告——滕王阁逢迎千里天下客,王子安挥毫一笔古今情

  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这种短小的作业,学生易于接受,落实的可能性大,也能以读导写、以读促读、以写促读,让阅读与写作并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更有助于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作过程的快乐。

  总之,传统篇章届届教,教材相同,可学生不同了,常常让老教师发现新问题:并不是一石在什么水面都能击起千层浪。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教学新出路,才能适应学生,才能踩准新课程的节拍。对于那些时代久远的传统篇章,教学时可将它分割成主课与辅课,主课立足走进学生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辅课立足文言文教学重难点(文言现象),作一练*式设计。课堂生活化了,趣味化了,学生诵读自然有了兴趣,自然会去主动探究。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3)

——滕王阁序读后感 (菁华9篇)

滕王阁序读后感1

  《滕王阁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代表作。说起王勃,拿“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来比喻他,不算过分。出身书香世家,七岁即善作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十四岁中举人……当时与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 字子安)。其中的这《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

  《序》不是说写就能写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与会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 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滕王阁序读后感2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滕王阁序读后感3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滕王阁序读后感4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的过程,在学*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序读后感5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6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仅仅是序,初次读完便有了如临仙境的感觉,字字珠玑,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阁,见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阁的壮阔,亦感悟了人生的壮阔!

  王勃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舍难分的心情,忧愁悲苦,所以对于王勃,我对他了解的并不多,今天读了《滕王阁序》才对他有了别样的看法,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径洪州,恰逢九九重阳,大宴滕王阁,王勃应邀赴宴,在滕王阁的即兴之作。

  前文写景,后文借景抒情。其实读滕王阁,读出的不该仅仅是对景色的留恋,更应该挖掘出文章深处以及在当时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杰地灵,仅仅四字,便道出了对圣地贤主、嘉宾、晚宴的称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话,就把寒潭、烟光、暮山全部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秋光图,仿佛身临其境。

  闾阎扑地桂殿兰宫鹤汀凫渚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工笔画,是在一次画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画家么顺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自我感觉这应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动静结合,亦远亦*。

  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

  王博文章的亮点,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将自己比作屈原贾谊,表圣主明时的不满。

  后来他还提到了冯唐和李广。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逃避海曲的梁鸿,但最终王勃巧妙地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表达自己仍抱积极精神,希望有所作为。

  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引来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曾提过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

  最后来说说《滕王阁序》的文体,属骈体文,但骈体文却在王勃的笔下有了新的创新,他以骈体文的基础又对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自然流露,迸发出真实心声,字句绚丽!以骈体文之精彩,抒词彩之绚烂!

  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有充满着豪情大志的诗人,因为现实社会的环境和遭遇,终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一生而积极进取,却往往收获在郁郁不*的季节。

  尽管诗人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的执着令人钦敬,但也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也更为强烈的却是他的才华施展。可惜是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或许正是由于诗人常概叹于自己的才华超群而怀才不遇,才使得他屡次遭受打击,唯以滕王阁序的怨艾嗟叹,借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言志寄托。

滕王阁序读后感7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滕王阁序读后感8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景致为王勃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才华横溢的王勃又以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把滕王阁美景永恒地定格在历史文化地坐标系中,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美的艺术熏陶,最后要求学生们实战演练,设想旅游来到某处,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自己喜爱的景物。

滕王阁序读后感9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仅仅是序,初次读完便有了如临仙境的感觉,字字珠玑,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阁,见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阁的壮阔,亦感悟了人生的壮阔!

  王勃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舍难分的心情,忧愁悲苦,所以对于王勃,我对他了解的并不多,今天读了《滕王阁序》才对他有了别样的看法,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径洪州,恰逢九九重阳,大宴滕王阁,王勃应邀赴宴,在滕王阁的即兴之作。

  前文写景,后文借景抒情。其实读滕王阁,读出的不该仅仅是对景色的留恋,更应该挖掘出文章深处以及在当时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杰地灵,仅仅四字,便道出了对圣地贤主、嘉宾、晚宴的称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话,就把寒潭、烟光、暮山全部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秋光图,仿佛身临其境。

  闾阎扑地桂殿兰宫鹤汀凫渚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工笔画,是在一次画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画家么顺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自我感觉这应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动静结合,亦远亦*。

  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

  王博文章的亮点,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将自己比作屈原贾谊,表圣主明时的不满。

  后来他还提到了冯唐和李广。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逃避海曲的梁鸿,但最终王勃巧妙地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表达自己仍抱积极精神,希望有所作为。

  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引来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曾提过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

  最后来说说《滕王阁序》的文体,属骈体文,但骈体文却在王勃的笔下有了新的创新,他以骈体文的基础又对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自然流露,迸发出真实心声,字句绚丽!以骈体文之精彩,抒词彩之绚烂!

  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有充满着豪情大志的诗人,因为现实社会的环境和遭遇,终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一生而积极进取,却往往收获在郁郁不*的季节。

  尽管诗人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的执着令人钦敬,但也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也更为强烈的却是他的才华施展。可惜是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或许正是由于诗人常概叹于自己的才华超群而怀才不遇,才使得他屡次遭受打击,唯以滕王阁序的怨艾嗟叹,借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言志寄托。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4)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 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 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 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 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 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语文课的根基。而应回归文本,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语言之美。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千古绝唱。(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诵读课文

  这么一篇传世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美读文章。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三.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

  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作业,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你的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的读课文。)

  板书:

  形式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上下旬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旬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全班齐读课文。

  四.仿写拓展练*

  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请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感受,写一副对联。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滕王阁序》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王勃运用了极其华美的文辞,描绘了雄伟壮丽的景致,而且抒情真挚委婉,抒发作者高沽且坚定的心志。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你最欣赏的语言进行了赏析,感受了文章的音乐美与绘画美。在*时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我们的心志,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大家的风范。

  学生谈学*感受:

  杨继晖: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我了解到王勃是个很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不放弃希望和坚定的志向。这为我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课堂的学*中,我已经学会了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独立地分析一个句子。在我分析“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时,老师让我反复读、反复体会,开始总是读不好,老师就提示我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哪里应该重读。我又试了试,果真很好。从文章中,我还学到了“四六文”是个怎么回事儿。更为高兴的是,我还学到了如何写对联,知道了写对联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规定,写出了一个自认为挺好的对联。总之,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周易豪:选修Ⅲ中的《滕王阁序》总算是学完了。说实话,刚开始老师让我们预*的时候,我很是挠头。读完文章一遍之后几乎一句没懂,从来没读过一篇注释比原文还要多的文章。后来,经过看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终于大体上弄清了文意,了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我就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学*。这也是老师从开始教我们起就一直说的。在对课文预*时,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问题;在课堂的学*中,要能够通过和同学或和老师间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完课后还能再生发新的问题,以便在课下自己查资料继续探究。总之,和原来的语文课相比,在新课改后,多了很多我们自主学*的时间,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别好。

  教学评析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侧重字词的教学,从而忽视“文”的教学;或者侧重文章的分析,而字词的落实又不够。许多老师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举步踟蹰,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滕王阁序》这样难懂难读的文章,就更是感觉到困难。王琳琳老师的《滕王阁序》这节课,或许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她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老师在开发学*资源方面安排了两个学*环节,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导学生赏析名旬,一是利用小卡片让学生写对联,进一步赏析文章。这里的小卡片,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挑选语句,以作赏析;二是用写对联的形式,既锻炼写,又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深入。开发小卡片这个学*资源,既能锻炼写作,又能深入地推进阅读,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关键的是,能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眼光,挑出来的名句几乎跟老师的预设一致,写出来的对联也基本上符合要求。个别不合理的地方,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地进行了纠正,纠正也是很有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只要是注意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学*,让他们感到学*的快乐和成就,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学,主动地学。

  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王老师没有先人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而是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老师有效的写作示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在整个品读环节上,王老师也都避开枯燥地讲解,而是亲自读一读,写一写,以自己的读和写带动学生去读,去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她注意将诵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滕王阁序》,毫无疑问,要认真指导学生诵读,因为这是一篇骈体文,语句整齐,音韵铿锵,非常适合朗诵;但光有诵读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带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品读。王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老师示范诵读,另一方面,老师带着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和学生合作诵读。在强调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王老师还强调个别重点语句的诵读。多种诵读并行推进,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相得益彰,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老师的教读、带读、范读,很规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好的诗词,不仅要诵读,还要注意品读。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带着学生诵读,即便是读得很细致,很动人,学生的体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为了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层面。王老师选择从语言美的角度进行品读,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不仅可以抓住骈体文的写作特点,而且也能做到上课时举重若轻,给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欣赏的语言做赏析,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让学生学得很有乐趣。诵读和品读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了诵读,也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品读,既扎实,又讨巧,效果很好。

  第三,这节课还注意做到开发课程资源和落实文言字词教学相结合,做到语言赏析和基础巩固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文言教学容易走偏的毛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字词基础。比如,在赏析“青云”一词的时候,老师既引导学生品读感情,也注意到这个词语的基本理解。还有,赏析“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时候,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个“穷”字的理解。在这节课上,字词句的落实是随文进行的,很巧妙。这是我们从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意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开发学生资源,注意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相结合,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和抓基础落实相结合,这或许是王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几个要素,但深入地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较难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 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 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 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 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 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的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四、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7】赏析《贾生》。投影诗歌与设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设计: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上作业本)

  【评析】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五、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贯彻“课文只是例子”的经典论断。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实践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做法。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又完成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简捷与明了。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5)

——滕王阁序读后感 (菁华6篇)

滕王阁序读后感1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2

  —— 题记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滕王阁序读后感3

  一千三百年前的惊鸿一瞥,让一座古老的阁楼从此不朽,成就了江南第一楼的美名。一段人与文字的相遇之缘,让孤独的灵魂穿越了历史的星空。同时也奏响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而让这座江南名楼扬名后世的就是这篇来自初唐的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公元675年,当时正处于人生仕途低谷的初唐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恰逢洪都知府阎公为滕王阁重修竣大宴宾朋。据说,阎公本想在滕王阁盛会上显示自家女婿文采,便提前让他腹稿了一篇《滕王阁序》,因此当阎公拿出笔墨送到宾客们面前时,众人心照不宣,纷纷自谦辞谢。

  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

  也许,千余年后的我们和千余年前的王勃,都应该感谢阎公的这次雅集。我们收获了一次来之不易的心灵震撼,而王勃则在滕王高阁上,找到了自己。千百年来,当人们诵读《滕王阁序》时,总会伴着那些诗句浮想联翩。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文章先是历数了洪都雄伟的地势。文曰,洪都处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两个星宿相邻。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为汉朝豫章郡,因豫章在松江、娄江、东江的上游,故称之“襟三江”;豫章的周围被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这五大湖泊所包围,故称之“带五湖”。控制着楚国,连接闽越。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如果说整篇《滕王阁序》是由一颗颗珍珠集萃而成,那么这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疑是最亮的一颗!诗人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他依旧绘出了这般充满诗与远方的画卷。落霞与秋水交织,如梦如幻。以前的所有困顿只不过是一具枷锁,而王勃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似乎已经展望到了枷锁外的未来。自己虽然像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之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雄关高山,难以逾越,谁为失路之人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他用最盛气凛然的《滕王阁序》也不能挽救回父亲的劫难。自责、压抑、矛盾、愤慨,而又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使得他“神笔落处星光灿烂,文章到处图画徐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作者借用的一个典故。冯唐,曾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官员,后被罢免去职。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而李广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虽然自己仕途坎坷,但也应“老当益壮”!一次次哀叹,一个个隐喻的背后是他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是他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仍怀报国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黄钟大吕,依旧回旋在历史的时空,依旧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

  登阁赋诗,写景抒怀,乃文人雅怀,山水与文学相得益彰,不乏实例,但如《滕王阁序》这般令人荡气回肠千年的佳作却不多见!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楼阁像滕王阁那样有如此多的兴废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阁上的挥笔,不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为天下留下了一条文脉,这条文脉屹立在赣水之滨,也隐藏在书籍册页,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不再是当初的滕王阁,滔滔赣江也不再是当初的流水。唯有文字永恒,镌刻在人心千年并将持续镌刻下去,永不磨灭。

滕王阁序读后感4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

  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读后感5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读后感6

  暑期炎热的夏日,凑着教小儿诗词的机会,重新温*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读书的乐趣不在于读了多少,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东西总是让人有些敬畏并在内心产生奇妙的感觉。想一想,你读到的诗词文章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同千年以前的读书人享受这相同的文字,他们的作者在当时是最耀眼的明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吟唱诗词,感受历史的气息。

  王勃,唐初四杰之一,年少成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尚不到而立之年,却能写出世事沧桑之感,不由的让人感觉文章天成。通篇骈文,仅这篇文章就出了几十个成语。不谈耳熟能详的名句,仅仅第二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个色彩明朗,意境通透的秋日就浮现眼前,“睢园绿竹,气临彭泽之尊,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随手捻来,俱是熠熠生辉。

  下一段,由景生情,作者年纪轻轻仕途却几起几落,人生的经历没有让他消沉“老当益壮,次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这些词句重复在我的朗诵中,明台顿生清凉。

  千年以前的作者以诗咏志,流传至今,只有文化能够传承,让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古人的志向,风范。当你能够站在滕王阁上看着长江滚滚远去,吟诵着“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漫卷西山雨”,这些景色从来不曾改变多少,可是时空轮转,物是人非,只有文章里书写的文字象那么新鲜,那么明亮。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使你不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细节之美,你买个快递邮寄3天到你的手上你还嫌慢。古时候鸿雁传书,乘兴而归,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坐上一只小船,骑上一匹瘦马,夕阳西下。这些你只能在这些优美的文章中体会到,这就是读书的乐趣,这件事只能你自己完成,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沏一杯热茶,双手捧一卷文章,或古代或现代,不拘类型,只为重拾读书的快乐。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实用5篇(扩展6)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滕王阁》诗。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典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滕王阁》诗。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检查背诵二、三段。

  二、学*新知识。

  1、阅读《滕王阁诗》,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1)对这首诗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的《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之静。

  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述,最后一句

  以议论作结。

  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稳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敌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

  2、本课应掌握的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钟鸣鼎食

  高朋满座 龙飞凤舞 逸兴遄飞

  萍水相逢 投笔从戎 长风破浪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意:龙飞凤舞

  3、用典的作用。

  加强论证 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写怀) 内容充实 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 风格典雅。

  三、课堂练*。

  1、对对联:冯唐白首 老当益壮 司马青衫 穷且益坚

  俨骖騑蟾宫折桂 御舸舰蓬莱访仙

  2、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可以选择某一方面)

  四、布置作业。

  练*册课内练*。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1、《滕王阁》

  2、成语

  3、用典的作用

  教学后记:

  1、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作者经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自读效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骚”。

  2、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2

  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学*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难点:

  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2、 写作背景:读注释,了解本文成篇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3、骈文的特点。课后短文级投影总结。

  4、教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巩固新课。

  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字音:

  翼轸 瓯越 棨戟 襜帏 潦水 骖騑 绣闼 甍 纡 睇眄 帝阍

  宗悫 叨陪

  教学后记: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

  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理顺文章思路。

  1、第一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先写历史悠久,再写地域广阔,写地理位置的重要,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出参加宴会的众多杰出人物,还有一个“童子无知”的“我”。

  此段为叙事。

  2、第二段。

  前往滕王阁处观景及登临时见到的自然景观。

  3、第三段。

  在滕王阁上俯视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小结二、三段。

  这两段为写景。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并阅读前三段,巩固字词及句式。

  5、后四段作者抒情,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怀才不遇。

  第四段,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第五段,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阅读后四段,积累字词,掌握典故。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段。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3、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4、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教学后记: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投影《滕王阁诗》并齐读、背诵)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第4段。

  【互动设计2】字句疏通检测与词语积累(诵读与语感作业检测)

  ①解释下列加线词的用法(小组竞答完成,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E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F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②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分男女竞赛完成,于课后完成在草本练*上)

  参考提示: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互动设计3】《滕王阁序》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将分四组阅读,以原题为思考集结点,集体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边小结边投影。

  提问思考:《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语言方面因素,特别是文情并茂因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互动设计4】课堂诵读第2—3段,品读鉴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最后重点处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景知识(见《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P、193)。

  参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动,流美飞动。

  理由1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而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 无生命的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的情态意趣,这样构成了动态美。

  理由2 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加之衬以蓝天,碧水,于是明丽耀目,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鹜的背景是水面,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这就有了整体美。

  老师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等等都成艺术创作的元素,能够把自然界表现得出神入化,当然也须我们有这样一双眼睛。

  激励提问与思考:文章中这样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句子、段落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多加体味、鉴赏。

  【互动设计5】 第4—6段,作者对自我胸襟进行了真切披露,请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样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学生齐读、讨论、交流、共同明确。

  要点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沦豪情壮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

  要点 2表现手法之一是凭借历史典故。(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情怀//C组同学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要点 3抒情的基点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远,自然而巧妙,绝非无病**与做作之态。

  重点例析:“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四句从西、东、南、北四方落笔抒写远离朝廷、贬斥流落之情,当然是虚定。但我们又可把它当作实写――唯见夕阳西沉,白云悠悠,这正是作者四顾茫茫,怅然若失的心境的极妙烘托。

  学生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兼包了怨叹与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总结: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而又被迫他折服?

  骈文形式要求非常严格,堪称“格律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特别是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四、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7】赏析《贾生》。投影诗歌与设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设计:试分析贾生这首诗的表现技巧。(上作业本)

  【评析】该诗运用典故、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效果颇好。

  五、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力求体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原则,贯彻“课文只是例子”的经典论断。试图克服锁细与俱到,实践长文短教、难文简教的做法。想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过程时,又完成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我还想体现媒体只是帮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简捷与明了。

  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5

  教学要点:

  一、积累整理及格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故 尽 属 即 逢迎 猖狂 二难

  二、掌握整理几个通假字:

  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三、掌握整理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矣 之

  四、了解唐骈文与前骈文异同,理解本文辞采华丽,用典精练含蓄的特点,欣赏并诵读第2—5段。

  教学难点:

  用典繁多,文辞深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与作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家背景与作品常识

  1、知道学生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写作缘由及主要内容,理解“序”的写法。

  2、王勃(650或649—676)唐文学家。字子安。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户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有《王子安集》。

  3、 温*旧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4、本文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 学生自学

  1、 结合课外练*一,参照注释,读懂全文(学生在课外预*基础逐段提出疑难词句),部分学生抽查口译。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小结知道,矫正读音、停顿方面失误。并指导部分难句的情感变化控制,掌握语调、语速变化。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为熟读背诵二、三段做准备。

  三、 理解掌握重点语词。

  1、 掌握与积累文言实词:故、尽、属、即

  2、 掌握并积累文言虚词:且、矣、之

  3、 理解并掌握几个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异义字:逢迎、猖狂、二难

  四、 作业

  背诵默写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测默写。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 讨论欣赏本文艺术特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对语言艺术类的感悟,巩固背诵记忆。

  1、 理解古代骈文多用“四六句”和对偶句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初步分析欣赏。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理解对偶句的不同语法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结合课后练*二欣赏本文的艺术美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诗意之美:景色奇丽,气象清新

  形式之美: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绘画之美:虚实相生,色彩亮丽

  音乐之美:对偶*仄,音节铿锵

  情感之美:融情入景,直抒胸臆

  三、 作业:

  预*《逍遥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