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作业布置】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有新的认识。从学*中获益匪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4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5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兴趣,对学*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的意识,调动学*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2)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精选五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实用五份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2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3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5)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菁华9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2

  课标及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目标导学

  ⑴、积累“狭窄、贮蓄、发髻、水藻、地毯、宽敞、镶、肌肤”等词语。

  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

  ⑶、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征,并体味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自学

  1、填空题《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作家。1951年北京人民*授予他______________称号。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戏剧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z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____zhù____蓄

  3、解释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三、助学

  (一)读:1、朗读音频播放:(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3、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二)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3、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 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前预*:

  给下列字注音

  惮( ) \ 踱( ) \ 撮( ) \ 归省( ) \行( )辈

  撺掇( )( )\ 凫( )水 \ 潺潺( ) \ 宛( )转

  絮叨( )( )\ 怠( )慢 \ 蕴藻( )( )\ 家眷( )\ 纠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树 \ 楫( )子 \ 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前段时间,莫言刚刚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鲁迅也是被提名过的。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

  二、检查预*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释义的预*情况,可通过听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走*作者及解题

  (学生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大体情况,教师作相应补充。)

  1、作者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2、关于社戏

  社戏,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补充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综合来看,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划分段落,并指出详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能够复述课文。

  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7、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4

  一、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二、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记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准备:自读课文,学*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学生汇报学*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惯,激发学生学*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读一读“明朝会”,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 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 风趣的智者 尊敬 爱戴

  回忆鲁迅先生

  可敬的长者 热情的主人 深切 怀念

  无畏的勇者 坚强的病人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课文。

  2、 了解“苦”与“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

  3、 品读精彩句子,学*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中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写柳的诗还有很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柳是报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离别思念的寄托。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却别有一种情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文中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书空、齐读)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里,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3、本文回忆了关于柳叶儿的哪几件事?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4、听了文章,你听出了作者对柳叶儿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品味。

  (开头1-3、结尾14-15、标题“儿”)喜爱、感激(首尾呼应)

  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写了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的喜爱、感激之情。

  三、品读课文,探究苦乐

  听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语段。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节)

  (景物描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在万物还没醒来之际,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把这段景物描写和下面抢柳叶儿的艰辛放到一起来读,景物描写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丝丝淡淡的哀愁。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美景写哀情。)

  2、当时的生活是极苦的,可作者却说“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小组讨论)

  可以逞能,可以吃饱。

  儿童顽皮的天性、积极乐观的心态、少年不识愁滋味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艰难岁月时是苦中有乐的,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吃柳叶儿之乐,苦与乐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乐,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苦乐相依,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是苦涩。作者用快乐的口吻来叙述艰辛苦涩的往事,实际上是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苦。

  四、扩读课文,延伸生活

  儿时的作者苦并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柳叶儿》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儿时的生活,领会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乐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对待苦乐的正确态度。让我们时刻铭记: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教后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体会“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

  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8

  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9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6)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优选【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3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说课稿设计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第一单元的课文描写了古今中外的人物,他们各具个性,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学*写作的极好范例。为了引导学生把人物写活,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观察人物特点,将人物描写方法用到写作实践当中,写出人物个性。教学重点是学会几种人物描写方法,难点是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写得鲜活有生命。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写作要求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用一则寻人启事激发学生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并导入新课。导入语: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人画虎,难画皮。”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板书课题: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二)介绍写人物个性特征并提示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

  (三)指导*作

  1.肖像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衫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外形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练一练: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特征

  同学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与老师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请你描写一下班主任的肖像,使我们对他能够有所了解,好吗?

  学生自由作文并交流。

  2、语言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举个例子《儿子眼里的父亲》

  练一练:你成了世界上100个不幸的人中最不幸的一位,英语测试比80分少一点,比60分多一点,针对你的成绩,设计父母的一段对话。

  学生分组模拟,分角色表演,分析父母的性格。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重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练一练:说出写动作的成语,并组句。

  4、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实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楞。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练一练:民主选举班长的会议刚刚结束,学*并不出众,甚至连老师也不特别关注的你,却出乎意料地被全班同学选为班长。请你谈一谈此时此刻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5、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在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单用一种手法的时候很少,写一个人,往往既写这个人的肖像,又写这个人的语言行动,还写他的心理,以及别人对他的议论评价。

  (四).作文片断练*:猜猜他(她)是谁

  同学们尝试用刚才掌握的方法来对班内同学进行描写, 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比一比谁的描述最准确。

  (五).快速修改,讲评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选择真实材料,

  写作

  时要实事求是;选择典型材料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有独特发现,有新见解;语言生动形象等)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文章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六)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结束语:

  写好一个人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写绝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

  (七)作业

  单元作文:自选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4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新课环节)

  (二)学*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作者,明确学*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和终身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5

  “春来了,云起处,人潮涌,心驿动。”这是我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后的感受,对本册教材我将按照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顺序来进行解。

  一、说课标,明方向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中,结合课堂学*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如*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提供了机会和*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的深度。

  特点四:教材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而且还把“触须”伸进了其他学科之中,不仅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在综合性学*活动中进行融合。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美术课上绘制公益广告;在音乐课上学唱《保 卫黄河》的歌曲等等。 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教科书中“写在前面”所说的:“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的真正内涵。同时在这样的学科整合中,使学生更易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既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以及实践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段的相关性发展性

  (1)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上我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梳理

  从专题内容上看分为六个专题单元

  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泛读课文、综合性学*

  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

  从课文区域上分为(本册入选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现代作品8篇,当代作品8篇,外国作品8篇。

  (2)各学年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首先,从纵向上看,七年下册中的六大专题:成长经历、爱国情感、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未知世界、关爱动物,各册专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了延续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主题的相关性。

  体现了主题延续的是七上(一)与七下(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生感悟去编排的

  七上(四)与七下册(五)围绕探索这个专题

  体现了主题的发展的是七下(二)与九下(一)围绕爱国思乡

  七下(三)与九上(二)九上(五)围绕走出杰出人物

  七下(四)与九上(四)围绕文艺展开

  七下(五)除了延续七上(四)而来又与八上(四)九上(四)主题相同

  七下(六)与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围绕关爱生命展开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其次,内容的发展性

  对此从文学体裁上进行梳理,各册教材中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出现说明文,九年级出现剧本及议论文,体现内容的发展,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完成学段中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三、说建议,重实施

  1 教学建议

  首先我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文知识,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惯和好学的兴趣,养成终身学*的*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我将从以下两点体会说起:

  (1)知识传授的建议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规律,同时,要注意以下知识传授

  关于识字与写字:注重字词的积累,生字的巩固是重点

  关于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借助词语积累和语境进行译文。

  综合性学*,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话题贴*生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领域学*,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写作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随笔化写作,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课堂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理念下,我们调兵山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堂变成了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学*母语的天堂!

  2.评价建议

  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善用目标评价,调控学*行为。

  恰当地运用目标评价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上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阅读教学重形成性评价,监控阅读学*全过程

  1)语言评价

  评价性语言必须恰当、中肯,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问质疑,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提问质疑时,出现无问而问和为问而问的现象。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读了课题,我有什么问题?

  我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吗?

  我提的问题自己能弄懂吗?

  我能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通过设置这些评价性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问的深刻性,养成认真思考的*惯和严谨的学风,这可以是一种自我评价,又可以是他人评价。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质疑提问,对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的栏目,导言、课后选做题、综合性学*、展示台,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经历和学*内容。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更多的鲜活资源注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充满无限生机。

  此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和运用语文,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观赏校园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说(写)见闻和感受等。除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有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人不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得更紧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

  以课标为依托,在课程理念的滋养下,我和我的学生飞舞在语文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知晓了飞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里,我们醉心于篇篇华美的乐章,不再彷徨。请您,看看我们飞舞的模样就知我们对语文是多么的痴狂!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优选【5】篇(扩展7)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精选五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1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与探究》。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中的收获、探讨预*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3

  一、导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勾划出有困难的地方。

  2、提出翻译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解决。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2、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伤仲永》有何不同?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伤仲永》则是叙议结合

  2、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4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 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