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

首页 / 教案 /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2)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资源]

  1.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 、“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夜雨寄北》

  (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题一

  第二课时

  1、学*《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酬乐天扬州初逢*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二。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3)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4)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人做得。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得。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自由发言)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3.镰刀头羊是怎样指导这次飞渡的?

  明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阅读后回答)

  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4.镰刀头羊“悲哀地学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充满感情的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行,架起了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出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讨论问题二、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5)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菁华6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2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准备:自读课文,学*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学生汇报学*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惯,激发学生学*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读一读“明朝会”,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 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 风趣的智者 尊敬 爱戴

  回忆鲁迅先生

  可敬的长者 热情的主人 深切 怀念

  无畏的勇者 坚强的病人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重点,交代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全文。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4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春,赏了春,这节课,我们要随着朱自清的笔墨,品味春天,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学*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1、

  二、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用"我认为XXX这句美,因为XX”的形式说话、

  学生分小组读,说感受、

  如:我认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这句美,因为写了草的动态和颜色、

  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美,因为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我认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美,因为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我认为“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句美,因为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尤其是特点抓得很准、今后同学们也要向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学

  品味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

  3、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四、用学

  1、《春》是一篇优美的XX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XX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XX之情,表达了作者XX的情怀。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

  A、指引B、牵引

  C、引申D、招引

  ②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的样子

  C、这样D、对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

  C、打算D、策略

  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D、和悦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XX,表现了它的XX。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XX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XX。“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XX。

  五、评学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阅读。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⑴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XXXX。

  ⑵注音:窠巢()清脆()

  ⑶解词:卖弄:宛转:

  ⑷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XXXX。②嗅觉方面:XXXX。

  ③听觉方面:XXXX。④视觉方面:XXXX。

  ⑸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XXXXXXXX。

  ⑹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个字)。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明白了

  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

  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6)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十)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教学设想]

  力图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学*此类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内容、美点追踪;而且,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方法;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台展示]

  一、话题谈说,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

  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动”吗?请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自由谈说,时间在2分钟左右)

  当然,如此之镜头,定然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家是爱的港湾,乍看**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2、能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的或理解的角度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二)明确

  1、字音认读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让学生自由重拟标题,并让学生点评。

  如(1)亲情 (2)三代 (3)温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点拨:美点寻踪即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文章自身语言、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说话)

  2、示范: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3、学生讨论、美点寻踪

  4、学生发言,加以明确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四、学法实践:感知内容、美点寻踪

  要求:速读《三代》一文,试着实践(1)重拟标题;(2)美点寻踪

  1、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中加以评点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拟 ②家

  标 ③感人的画面

  题 ④责任

  ⑤迟缓的背影

  ……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稍加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点寻踪

  你看,那感人的画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觉得“家”的伟大的力量。

  ……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由地谈了家里最令你心动的镜头;又在课文的指引下,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以及对美点进行了寻踪--其实,对于一般的美文,我们一般要这样去学*:先感知内容,再寻踪美点,这也是我们学*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学们今后能按此方法进行美文欣赏学*。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摘录或记诵其中令你感动或心动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亲的大学的一段感人的话:

  ……我身在城市,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属于我和母亲的田地里,飞回母亲育我养我的那两间茅屋里,飞回母亲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车回来时,天还未亮,不顾路途的疲劳,心急火燎地赶着山路,进入我祖居的村子。母亲不在,茅屋的门锁着,我的泪顿时流出来,那是热辣辣的泪,那是滚烫的心……

  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搜集、摘录或记诵的好*惯,*惯养成的话,一定对你们的写作会大有益处的。那时的你们,一定“文采飞扬”!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难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整体素质良好,学生诚实,有爱心,对待学*积极,刻苦。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成绩滞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效果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了解作者:“两弹”指氢弹和原子弹。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写了他不*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五、小结:(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2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心: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三、课后练*部分解答

练*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一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事迹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教学反思:

邓稼先,我国的“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以这个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随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凡的科学家。也试着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预*,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中学*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3、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请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物?又写了什么事?--师生互动明了

  三、议

  1、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小猫跃然纸上。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选择,你会领养哪一只小猫?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然而,虽然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猫终究是猫,它是不能说话的,生活也无法从头再来。因此,作者只有用质朴的语言、动情的叙述告诉我们他的教训和反思。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读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4

  预*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筏子的知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知识、古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找出并体会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为代表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黄河,了解筏子:

  1.欣赏《黄河颂》视频歌曲,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筏子》,看黄河的主人们是怎样利用羊皮筏子战胜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图片、视频、地图等,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交流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视频,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

  猜一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谜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语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后,任《**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即“三年自然灾害”。在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4.展示并解读学*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学*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朗读课文,感受筏子:

  1.范读:感悟黄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读:对比体会黄河之汹涌和筏子之轻快。

  3.赏读:感受作者对艄公等“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4.析读:领悟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3题。

  筏(fá)子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浏(líu)览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风*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地

  三、跳读课文,欣赏筏子:

  分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参考如下:

  1.第1段,以胆惊心悸反衬黄河之大、快、深、急、险。

  2.第2段,以水车之大正衬黄河之大,以水车之缓缓反衬黄河之滚滚。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轻反衬黄河之大、之汹涌湍急。用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的勇敢。筏子的出场是在滚滚黄河的远大背景下慢慢拉*镜头,通过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写镜头下而跃入读者眼帘的,写法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当学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岸上人逐个点数筏子上的人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朗读时注意停顿和抑扬。

  4.第6段,风*浪静的小艇和乘风破浪的轻骑属于对比反衬写法,也是侧面描写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

  5.第7段,筏子体积小与载人载物多属于对比手法,也衬托出黄河之深,侧面写出艄公撑篙的安全与沉稳。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的从容谈笑形成对比,侧面表现艄公高超的技艺。沉着而目不转睛地撑篙、小心地注视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则是正面描写艄公的沉着老练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须小心和大胆,用“紧贴着脚的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衬托要大胆,用“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衬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细心。用“马不停蹄,顺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再一次正面描写了筏子的轻快,映衬出艄公娴熟高超的撑篙技术。

  四、诵读课文,赞美艄公:

  朗读10-11自然段。

  1.找出对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与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险恶的黄河风浪形成对比,工具简单,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险恶风浪,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确实值得景仰和赞颂。

  2.诵读中心句,体会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富有经验和判断力的赞美之情,黄河的惊涛骇浪与艄公的化险为夷、如履*地形成对比,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劳动人民,激励人们征服自然,创造祖国美好未来。

  “雁滩*了,*了”反复句写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轻快奔跑的动态美,拟人化了的筏子更显安详美。

  3.交流学*启示: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4.比较探究:从选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长江》《筏子》的异同。

  《长江》一文中,长江是祖国的象征,利用长江繁忙的现代化的建设和运输景象,通过抒情议论,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黄河只是叙事的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选取“筏子”这一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描写,来赞美艄公等“黄河的主人”,赞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人们,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五、达标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测评”第4-9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字课。

  *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中难点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1、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穆桂英、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等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乐府双壁”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五、作业背诵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一、导入:

  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学*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一)、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三、教师点拨,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课间显示下列板书)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四、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使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六作业课后练*二、三题。默写。

  教学反思: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只是对于文中的修辞手法,变化过多,掌握不是很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7

  预*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筏子的知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知识、古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找出并体会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为代表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黄河,了解筏子:

  1.欣赏《黄河颂》视频歌曲,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筏子》,看黄河的主人们是怎样利用羊皮筏子战胜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图片、视频、地图等,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交流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视频,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

  猜一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谜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语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后,任《**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即“三年自然灾害”。在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4.展示并解读学*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学*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朗读课文,感受筏子:

  1.范读:感悟黄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读:对比体会黄河之汹涌和筏子之轻快。

  3.赏读:感受作者对艄公等“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4.析读:领悟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3题。

  筏(fá)子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浏(líu)览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风*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地

  三、跳读课文,欣赏筏子:

  分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参考如下:

  1.第1段,以胆惊心悸反衬黄河之大、快、深、急、险。

  2.第2段,以水车之大正衬黄河之大,以水车之缓缓反衬黄河之滚滚。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轻反衬黄河之大、之汹涌湍急。用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的勇敢。筏子的出场是在滚滚黄河的远大背景下慢慢拉*镜头,通过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写镜头下而跃入读者眼帘的,写法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当学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岸上人逐个点数筏子上的人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朗读时注意停顿和抑扬。

  4.第6段,风*浪静的小艇和乘风破浪的轻骑属于对比反衬写法,也是侧面描写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

  5.第7段,筏子体积小与载人载物多属于对比手法,也衬托出黄河之深,侧面写出艄公撑篙的安全与沉稳。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的从容谈笑形成对比,侧面表现艄公高超的技艺。沉着而目不转睛地撑篙、小心地注视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则是正面描写艄公的沉着老练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须小心和大胆,用“紧贴着脚的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衬托要大胆,用“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衬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细心。用“马不停蹄,顺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再一次正面描写了筏子的轻快,映衬出艄公娴熟高超的撑篙技术。

  四、诵读课文,赞美艄公:

  朗读10-11自然段。

  1.找出对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与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险恶的黄河风浪形成对比,工具简单,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险恶风浪,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确实值得景仰和赞颂。

  2.诵读中心句,体会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富有经验和判断力的赞美之情,黄河的惊涛骇浪与艄公的化险为夷、如履*地形成对比,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劳动人民,激励人们征服自然,创造祖国美好未来。

  “雁滩*了,*了”反复句写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轻快奔跑的动态美,拟人化了的筏子更显安详美。

  3.交流学*启示: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4.比较探究:从选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长江》《筏子》的异同。

  《长江》一文中,长江是祖国的象征,利用长江繁忙的现代化的建设和运输景象,通过抒情议论,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黄河只是叙事的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选取“筏子”这一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描写,来赞美艄公等“黄河的主人”,赞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人们,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五、达标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测评”第4-9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望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 感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

  2、读出重音。

  3、 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 ”“肠断”。

  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 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 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 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 没有粉饰、刻板之语 ,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 、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 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 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名世俊,字仲弘,***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

  诗歌学*,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感的好*惯。

  (三)、德育目标

  学*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

  二、教学重点:

  学*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理解鹤群表现出的精神美。

  四、课型

  教读课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中,老师已经带领同学们一起去认识并了解了一种聪明伶俐的鸟,同学们还记得那是什么鸟吗?

  学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师:没错,在《海燕》这篇课文中,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他家乡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对于燕子那生动传神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这节课,老师将再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另外一种被人们比作“鸟类中的模特”、“鸟类中的百合花”的鸟,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呢?它又真的有那么美吗?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就翻到课本第17页,一起来看看由日本小说家、评论家江口涣先生给我们带来的《鹤群》吧!

  (二)作者简介

  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三)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学生在黑板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让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

  春光煦煦(xù)络绎(yì)不绝蜿蜒(wānyán)苍穹(qióng)伫(zhù)立翱(áo)翔优哉游哉(zāi)飓(jù)风绮(q)丽崩溃(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无济于事(jì)凝眸(móu)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四)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提示: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集中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热情的歌颂了鹤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示:作者是按“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来写的。

  (五)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六)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提示: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提示: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写鹤群的形态美与精神美,热情歌颂了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6、思考:归纳写作特色。

  A从结构上来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的;描写鹤群着重从三个场面描写,鹤群翔空-鹤鹰大战-救助伤鹤,但是重点又放在了鹤鹰大战。

  B从写法特点来看,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鹤群进行生动的描写。例如,“鹤群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鹤放在群体中描写,突出表现鹤地“团队精神”。

  (七)课文学*小结。

  鹤群这篇课文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了鹤的团队精神,同学们在感受鹤群的形体美时,更要学*鹤群敢于斗争、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鹤群

  江口涣

  谈论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时间顺序:观看鹤群——鹤鹰大战——亲情美、协作美(内涵美)——敬佩、赞叹之情

  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内涵美)——惆怅、牵挂之情

  祝福鹤群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5)份(扩展7)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5)份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歌曲旋律优美细腻的特点唱出来。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感悟我们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学*活动及目标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

  1、学生演唱所知道的江苏民歌

  2、学唱歌曲《无锡景》

  3、演唱中重难点的解决以及歌曲的特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一段音乐。向学生提问。

  (1)大家知道老师刚刚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2)那么这首曲子是哪里的民歌呢?表现了怎样的特点呢?(生:江苏民歌。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稳,旋律以级进为主。师:是的,那么除了《茉莉花》,大家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呢?

  生:《拔根芦柴花》、《杨柳青》、《紫竹调》、《无锡景》、《姑苏风光》、《杨柳青》今天老师带来的就是一首在江苏广泛传唱的民间歌曲——《无锡景》。

  二、引出课题——《无锡景》

  师:请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三、新歌教唱

  1、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出示第一段歌谱)师:大家哼唱一下歌谱,看看这个歌谱有几个音组成。

生:12356.没有4和7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也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只用五个音就可以完成一首乐曲,12356分别叫宫商角徵羽,我们这首歌曲的主音是1,所以称作五声宫调式。

  师:大家有没有看到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首先看到有很多的连音记号,我们来试唱一下。

  2、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师: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歌词体会一下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呀”“么”等衬词。

  师:是的,那么大家知道这些衬词有什么作用吗?

生:这样可以表现亲切柔和的语调。师:没错,歌词中采用了很多无锡方言,因为这是老百姓自己传出来的歌曲,所以采用口语化的歌词,唱起来更加亲切。师:大家跟着钢琴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要注意唱出江南民歌细腻委婉的韵味。

  四、总结课程(播放音乐《无锡景》)

  师:同学们,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中进一步去接*和了解江南的民歌和音乐,领略其中的无穷魅力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二、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

  一、欣赏古琴曲《流水》。

  二、学*歌曲《流水》。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自主总结古琴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流水》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佛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老师范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三、教师总结。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3

  第一课时《绿色家园》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管弦乐《九寨沟音画》进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学*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导语: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个地方,请欣赏九寨沟的宣传片(学生看着美丽的风景啧啧称赞)

  2、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导语:再请大家欣赏音乐片段,你能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边听边想象)

  (1)学生讨论、交流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师总结:刚才欣赏的'《九寨沟音画》和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都向我们描绘了

  美的大自然的情景。但我们知道,现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该怎么做,请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3、学*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教师范唱(独唱,演唱高声部)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听录音范唱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可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从歌曲中感受到、

  体验到什么?

  (4)学生交流讨论、谈感受、体验。

  (5)我们能和着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作些动作吗?(学生可站着、可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也可走出座位,随意的表演)

  (6)跟着钢琴试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解决难点,如弱起、休止符等)

  三、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第二课时《给未来一片绿色》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通过学*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知道有关音画、音诗、组曲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进教室。

  二、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教学

  1、学*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听录音范唱为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设计演唱形式

  (2)学生交流讨论。

  (3)根据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4)歌曲教学个别反馈(请乐意演唱这首歌的同学,上台表演《给未来一片绿色》,师生共

  同为之打分,并作好*时成绩记录。)

  2、学*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1)什么是音画、音诗、交响诗?九寨沟何为九寨沟?在我国什么地方?

  (2)聆听《九寨沟音画》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乐章。处理作业题第二题(倾听管弦乐

  的两个片段,对照下面的图景,选择与音乐相适应的画面)

  3、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1)什么是组曲?

  (2)师介绍《大峡谷组曲》及科罗拉多大峡谷。

  (3)感受、体验管弦乐中定音鼓、短笛、英国管的音色。

  (4)演唱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

  (5)完整的聆听第一乐章《日出》,感受、体验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

  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

  (6)介绍美国作区家格罗菲

  三、作业反馈: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或展示)

  四、小结、拓展

  为了给未来一片绿色,请你向自己、身边的人、世人发出你的忠告或决心(学生讨论、交流)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能力目标:1、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2、理解歌曲,用自然舒展的声音、真挚的感情表达歌曲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和聆听歌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名曲,丰富学生的欣赏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观察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

  (1)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思考问题)

  (2)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学生稍作讨论回答问题)

  (3)你还能不能用语言来概括一下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讨论)

  2、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刻的感受夏日情怀,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乘上小舟,去享受夏日泛舟的乐趣。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学一首歌曲。大家看大屏幕听歌曲,注意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能不能听出它的强弱关系来?

  (1)播放《夏日泛舟海上》。

  (2)找学生回答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

  (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复听一遍歌曲,考虑一下八三拍的这种强弱规律表现了歌曲的什么意境?

  3、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用一种喜悦的心情来唱一唱呢?

  (1)第三遍播放歌曲,学生跟唱。

  (2)在演唱时出现的难点处理:结束句、三连音的处理。

  (3)共同处理难点。

  (4)带上歌词唱一唱更准确的掌握节奏。

  (5)下面跟老师来唱一唱。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唱呢?

  (6)你们发现了吗?歌曲里还有很多特殊的记号呢,他们可是为歌曲的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啊。你们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记号?作用是什么?

  (7)把各种力度记号融合在歌曲里用乐观、充满活力的情绪唱一唱歌曲。

  (8)变换演唱形式。(分组等)

  4、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学唱了歌曲《夏日泛舟海上》后,还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和方法,抒发我们对明媚的夏季情怀呢?

  5、小结:看来咱同学们都是生活里的有心人,能发现这么多能表现夏天的形式。希望咱们同学今后也能做个乐观有活力的青年人。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5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副**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

  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

  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

  演唱形式:(齐唱)

  3、复*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三、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四、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师: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一定深深感受到教师对你们的辛勤栽培,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幸福。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吧!为你们的梦想扬帆起航吧!每一位老师会真心的为你们保驾护航,让你们在摇篮中茁壮成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中学时代》

  〔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机会,竖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

  〔学*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教学措施〕

  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光阴,竖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迅丽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三)视唱练*:《蓓蕾之歌》主旋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中学时代》歌曲。

  (四)学*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4)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略——)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

  (5)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a朗诵《中学时代》,熟悉歌词,感受歌词的美。

  b讲解作品的调性为降B大调、2/4、附点、减时线、增时线、连音线、小节线等。

  c视唱简谱,熟悉歌曲旋律。

  (6)高声区大跳音程的跳跃

  a师范唱,学生模唱

  b慢速练,待准确后再演唱

  (7)长音的时值要求学生要把握好

  (8)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1—3遍)

  (9)学生跟着老师的手风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10)分小组练*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

  (老师巡堂指导学生练*唱歌)

  (11)让学生讨论找出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师再反复教几遍。

  (12)全班有表情的齐唱一遍。

  (13)师:今天我们在速度的变化中体会一下歌曲。(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五)扩展

  欣赏水木年华的《中学时代》,感受歌曲的不同。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等乐理知识。

  3、能认真聆听乐曲《校园的早晨》,体验乐曲中活泼可爱、亲切自然的情感,并能随乐舞动,自编自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切分音和强位出现休止符,增强了歌唱难度;

  2、根据歌曲自编自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

  二、歌曲简析、乐理、节奏

  1、三段式A+B+A

  2、反复跳跃记号

  3、弱位起音、切分音

  4、︱0ⅹⅹⅹⅹⅹⅹ∣

  三、学唱歌曲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校园的早晨》,听一听并思考: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里的场景,表达怎样的情绪?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哪位学生用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情感来读第一段歌词。

  3、重点学唱第一段。逐句教唱,讲授重点、难点乐句,并加强练*。师:因为我们这首歌是以校园生活为素材的,所以出现很多强位上的休止,使音乐显得活泼可爱。∣ⅹ0ⅹⅹⅹⅹ∣

  学生齐唱第一段,老师伴奏。打节奏要清晰,打的声音不要太大。

  4、学唱第二段。

  (1)分句指导歌唱(同上)。

  (2)重点练唱:有强位休止符的乐句;有切分音的乐句。

  (3)学生齐唱第二段,老师伴奏。

  5、学唱第三段,重点学唱最后一句,齐唱第三段。

  6、齐唱《校园的早晨》。

  (1)按怎样的顺序唱?

  (2)边打拍子边跟录音机唱,纠错。

  (3)边唱边打拍子,老师伴奏;左一下右一下;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样子。

  四、歌表演。一至四名学生用自编舞蹈表演再现第一乐段所表现出来的场景。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显现出来的活泼可爱、亲切自然情趣。快乐的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又一个摇篮,我们要热爱校园,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要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我们更要爱家爱国爱人民!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2、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3、通过学唱简谱,使学生掌握住唱音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唱音准的方法。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教学方法〕

  视唱法、练*法、赏听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音高。学生唱出基本音阶(上行、下行)

  二、教授新课:

  1、学*唱音准。

  怎样唱准音的高低,唱准音的高低是学会识谱的关键。介绍几种练唱音准的方法:

  (1)、以词带谱法。练唱音阶是练唱音准的第一步。可以从自己唱得较准的歌曲中找出部分曲调,帮助练*。再如:《歌唱祖国》中: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通过小节54321的练*,帮助我们将1234567的音阶练唱准。

  (2)利用手风琴等乐器边奏边唱或先奏后唱来练*。在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听自己唱出来的音与乐器奏出的音是否一样高。

  (3)对于一些跳进的,不容易唱准的旋律可以采用搭梯子的方法来练*。如《说句心里话》的开始:说句心里话3-3的八度,我们可以用搭梯子的方法来练*,即从“3”开始,顺着梯子-456712唱到3,这样反复唱几遍,然后抽掉梯子,直接唱3-3。第二小节的13可采用下行音阶的梯子。176543来帮助练*。

  2、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体。

  3、作者简介:王莘,1918出生,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艺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音乐,毕业后在华北**文艺部音乐系任教。****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主要作品有歌曲《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歌唱祖国》、《祖国颂歌》及歌剧《义和团》《煤店新工人》等。、

  4、简介作品:《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的中国人民雄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二: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副**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

  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

  演唱形式:(齐唱)

  3、复*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三、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四、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师: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一定深深感受到教师对你们的辛勤栽培,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幸福。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吧!为你们的梦想扬帆起航吧!每一位老师会真心的为你们保驾护航,让你们在摇篮中茁壮成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中学时代》

  【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机会,竖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

  【学*内容】

  1、歌曲《中学时代》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

  【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措施】

  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光阴,竖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

  大理想。

  【教学准备】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迅丽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三)视唱练*:《蓓蕾之歌》主旋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中学时代》歌曲。

  (四)学*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三: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

  第一课时《渴望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设情景,帮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春天,走*莫扎特。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二)、新课导入

  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演唱的热情。

  2、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让学生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效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

  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师充满激情的讲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缅怀一代音乐大师,并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4、复听歌曲,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作品的体裁:1男声合唱2童声合唱3女声合唱b、作品的情绪:1热烈激动2明朗愉快3低沉忧伤c、歌曲的拍号:1、3/42、6/8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5、师再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哼唱,并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这些都是为表达歌曲的已经和情感服务的。

  6、教师弹奏《渴望春天》,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仔

  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让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7、深入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8、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a+a1+b+a2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9、在教师钢琴的伴奏下,学生进一步练唱歌曲。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击拍三连音节奏,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用钢琴伴奏,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和节奏准确。

  11、师让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