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 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集体订证。

  (二)学*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 含义, 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并通过观察、 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用具:

  草莓图片、盘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故事引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了, 老师很喜欢吃草莓,你们呢?喜欢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摘草莓 吧。 请四名同学摘草莓(回答问题)。

  二、新授课。

  1、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师:老师也摘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分分草莓吧! 出示题目:有 6 个草莓,每 2 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学生叙述,老师演示。 (板书:摆 3 盘,正好摆完)

  师:摆的过程,你怎样列式。 (板书:6÷2=3(盘) )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均分,也就是求 6 里面有几个 2。

  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6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师:现在有 7 个草莓,每 2 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小组活动,按照这样的要求摆一摆,请同学到讲台演示。 板书:摆 3 盘,还剩 1 个。 师:这一次摆的和上一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剩下的 1 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 1 个够不够摆 1 盘?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咱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 咱们就来学*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摆,我们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师:这里的 3 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 1 呢? 师: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剩下的 1 叫做余数, 读一读其他数的名称。 7 叫做……2 叫做……3 叫做……

  师:那么有更多的草莓你会分呢?请同学完成作业纸第 1、2 题。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题,独立完成。

  2、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有余数的除法中蕴含了 许多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这些小朋友正用小棒摆 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出示例 2)

  师:8 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 生:8÷4=2(个)

  师:那如果是 9 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学生说,老师演示。 师:怎样列式呢?请同学把作业纸上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那么 10 根、11 根呢?请同学继续用画一画的方法,并用算式表 示出来,写在作业纸上。 8根 9根 10 根 11 根 师:那么 12 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呢? 生:3 个。

  师:怎样列式? 生:12÷4=3(个) 8÷4= 2 (个) 9÷4= (个)…… (根)

  师:同学们,咱们不用摆的`方法,能推算出 13 根、14 根、15 根、16 根的结果吗? 学生口述,屏幕显示结果。

  师:仔细的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 (引导学生发现,除数的规律和余数的规律)

  师:为什么余数都是 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 4 呢? 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 5 呢?谁来说说理由。 生:5 根小棒又可以摆 1 个正方形余下 1 根。

  师:6 根呢?7 根呢? 发现余数总是 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余数不能等于 4,也不能 比 4 大,只能比 4……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的。板书:余数 < 除数

  三、巩固练*。

  1、那么摆五边形需要多少跟小棒?可能会剩几根呢? 生:需要 5 根,可能会剩 1—4 根。

  师:咱们现在不摆小棒,看这道数学题,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除数是 8,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呢?

  2、 (1) 、 ÷8= ……( ) 余数可能是几? 余数最大能填几? (2) 、 ÷( a、3 )= b、4 ……5,除数可能是( c、5 d、8 )。 除数还可能是几? 除数最小能填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

  1、完成书 p61 做一做

  2、完成书 p64 练*十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

  教学内容: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没有余数。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2)出现了余数

  ①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15÷5=3(份)

  15÷6=2(份)……3(个)

  15÷8=1(份)……7(个)

  3、给除法算式分类:

  15÷6=2(份)……3(个)

  15÷5=3(份)

  15÷8=1(份)……7(个)

  15÷2=7(份)……1(个)

  15÷3=5(份)

  (二)学*除法的竖式

  1、学*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整除除法竖式。

  15÷3=5(份)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35÷5

  (5)小结: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

  1、()里最大填几

  ()×4<29()×7<44()×8<27()×5<38

  2、用竖式计算

  20÷363÷732÷9

  3、我是小医生

  第二层次:发展练*

  1、“()÷5=3……(),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5 页例 4 及练*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2、例题延伸:现在体育老师临时想改一改分组的情况,有32人跳绳,*均分成6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练*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 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5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集体订证。

  (二)学*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

  (课件出示:2组练*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练*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0

  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没有余数。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2)出现了余数

  ① 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15÷5=3(份)

  15÷6=2(份)……3(个)

  15÷8=1(份)……7(个)

  3、给除法算式分类:

  15÷6=2(份)……3(个)

  15÷5=3(份)

  15÷8=1(份)……7(个)

  15÷2=7(份)……1(个)

  15÷3=5(份)

  (二)学*除法的竖式

  1、学*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整除除法竖式。

  15÷3=5(份)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35÷5

  (5)小结: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

  1、( )里最大填几

  ( )×4

  <29 ( )×7

  <44 ( )×8<27 ( )×5<38

  2、用竖式计算

  20÷3 63÷7 32÷9

  3、我是小医生

  第二层次:发展练*

  1、“( )÷5=3……( ),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1)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菁华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5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通用10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

  拿11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2: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

  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

  1、(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38÷6=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4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开放性练*题)

  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根摆成一个()形,摆了()个,还剩()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3=3……1

  ()()()()这个算式读作:()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个)

  7÷3=(个)……(根)

  8÷3=()……(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13÷2=6……1()

  18÷3=5……3()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8=……()

  ÷9=……()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8÷4=2

  7÷2=3(盘)……1(个)9÷4=2……1

  余数10÷4=2……2

  读作: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7

  教学内容: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 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没有余数。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 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2)出现了余数

  ① 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15÷5=3(份)

  15÷6=2(份)……3(个)

  15÷8=1(份)……7(个)

  3、给除法算式分类:

  15÷6=2(份)……3(个)

  15÷5=3(份)

  15÷8=1(份)……7(个)

  15÷2=7(份)……1(个)

  15÷3=5(份)

  (二)学*除法的竖式

  1、学*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被除数且比被 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整除除法竖式。

  15÷3=5(份)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35÷5

  (5)小结: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

  1、( )里最大填几

  ( )×4

  <29 ( )×7

  <44 ( )×8<27 ( )×5<38

  2、用竖式计算

  20÷3 63÷7 32÷9

  3、我是小医生

  第二层次:发展练*

  1、“( )÷5=3……( ),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0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3)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优选【十】份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1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2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引新。

  1.观察:○○ ○○ ○○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 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均分或*均分成几份,只要*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也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引入,通过复*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新知运用。在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 ……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

  1、这道题是基础练*,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5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学生整体学*水*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学生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 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在*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谈话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均分吗?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让学生来分一分小棒。6根小棒*均分成3份,7根小棒*均分成3份。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然后告诉学生像这种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出示学*目标。

  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三)、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①、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①、出示7个苹果,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②、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③、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④、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余数的认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数所表示的内含。

  3、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③、如果用9根小棒来摆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⑥、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一摆、猜一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结出除数要比余数大的规律,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特点。

  4、练*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四)、测评训练:完成练*十四第1题、第2题。这些练*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侧重对学困生的辅导。

  四、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7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学生整体学*水*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学生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在*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均分成3份,7个桔子*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均分成3份,7个桔子*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题,既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是一们有缺憾的艺术。我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

  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读法。)

  三、巩固练*。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

  课本P64练*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2人一组

  (2)15人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1、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

  出示相应的横式和竖式:

  6÷3=2(盘)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0”表示6个桃全部分完,0是用“6—6”得到的)

  追问:竖式中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被除数“6”表示一共要分的桃的个数,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实际分掉的桃的个数)

  2、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外加一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还剩( )个。

  出示横式和竖式:

  7÷3=□(盘)……□(个)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1”表示7个桃分掉6个,还余1个桃没有分完,1是用“7—6”得到的)

  指出:竖式中的“1”叫余数。在这个问题中,它表示7个桃分掉了6个,还余1个。(在竖式旁板书:余数)

  指名把上面的横式填写完整。

  组织讨论:上面竖式中的商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把商改成3,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7个桃不够分3盘)

  如果把商改成1,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分掉1盘后,还余4个桃,可以继续分下去)

  说明: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上面的教学,结合具体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动手操作,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1、拿出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横式和竖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并要求比较上述两题的计算过程。

  3、启发思考:10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动手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4、讨论:想一想,11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12根小棒呢?

  讨论后要求不操作,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

  5、比较黑板上的几道竖式,提问:如果除数仍然是4,余数可能会是几?想一想,余数会是4或是比4大的数吗?为什么?

  明确:如果除数是4,余数要比4小。

  6、启发类推: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如果除数是6、7或8呢?

  引导归纳:你能用一句话说明除法计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小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上面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理解“除数是4时,余数要比4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联系情境,在比较中掌握试商方法

  1、出示18个气球图,提出问题1:把18个气球*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

  启发学生联系问题情境解释自己求商的思考过程,并相机明确:可以用乘法口诀先想“3×( )=18”。

  2、提出问题2:把18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如果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怎样想?

  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4与几相乘最接*18,又小于18”。

  讨论:如果商3,你认为行吗?为什么?如果商5呢?

  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情境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作出解释。

  3、提出问题3:把18个气球*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计算时,提醒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学生计算后,指名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计算出结果,再选择一两组题目要求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想除数与哪个数相乘最接*被除数又小于被除数。

  说明: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上述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四、实际应用,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用这些纽扣钉8件衣服,还缺几个?用这些纽扣钉6件衣服,还剩几个?剩下的纽扣还够钉几件衣服?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想一想,25把扫帚*均分给几个班,剩下的仍然是1把?

  说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 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 过探究过程,使 学 生 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数学的*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 : 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分的物品6个草莓7个草莓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每2个一盘分的结果分了3盘,正好分完算式表达6÷2=3(盘)分了3盘,还剩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四)练*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分苹果和观察、分类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余数,了解带余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带余除法。

  3、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

  小朋友已经学过除法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有余数除法。小朋友听说过有余数的除法吗?你觉得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介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开门见山,请小朋友自己介绍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

  1、分糖果

  师: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糖,但糖果数量可能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实践活动入手,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分分写写,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过程,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2、反馈结果,讨论分类

  (1)学生上台汇报,逐一补充。师:小朋友很会动脑筋,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吗?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

  (2)结果分类,并用算式表示

  师:正好分完是以前学的。我们一起用算式来表示。

  那么这些分后有剩余的,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试一试。

  自己想办法写一写如果分后有剩余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在数学中,我们*惯上这样表示:14÷3=4…2(举例)用三个小圆点来帮助,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下面几种情况你能照样子写写算式吗?请你选一种写算式,再读给同桌听。(师板书反馈情况)你知道3、4、2分别表示什么?(个别说)说得真好!象2这样分后还有剩余的数,我们给它取个名字---余数。

  把概念当作学生学*的生成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然*得,让学生从模仿、识记水*达到理解和领悟的水*。

  二、学*实践,探索新知

  1、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了余数,那么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7÷3,你能列竖式吗?试一试(生板演)

  学生已经学过了怎样列竖式解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因此老师可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地去解决这一新问题,发挥学*主动性。

  (1)列竖式计算

  (2)互相议一议计算方法

  (3)教师点拨

  (4)练一练:17÷320÷6(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做一做,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试商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安排四人小组合作学*,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有困难的小朋友能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共同探索计算方法。

  (4)反馈情况:你们是怎么做的?(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评价,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学*更充满信心

  2、知道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非常能干,那么我们算了这么多题,你能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真的是这样的吗?你能举个例子吗?来老师这里也有几道题,我们一起算一算。(板书:11÷214÷324÷618÷5)

  (2)说一说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可以吗?

  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使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这一较难理解的道理变得形象、清晰,帮助孩子获取信息、明确道理。

  3、判断下面各题计算正确吗?用手势表示,并指出错在哪里?

  19÷6=2…725÷5=4…520÷3=7…117÷5=3…0

  三、学*反思,自我体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四、综合练*,巩固提高

  1、口算(抢答)

  10÷511÷57÷523÷519÷5

  这些算式里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没有?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哪几个?为什么?

  2、找一找,小房子里可能住的是谁?

  师:听说我们在学带余除法,很多小动物都赶来了,请你根据他们身上的号码及刚才学的知识,猜一猜,蓝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绿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找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让学生置身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探索,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到了数学学*之中。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从内容来看有余数的除法,无论在算理上,还是在求商上,横式、竖式的书写格式都比表内除法复杂,并且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时也会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初步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的横式、竖式书写方法,因此我考虑在这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尝试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学*任务。

  因此在课堂中我首先开门见山,请孩子自己说说对带余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然后安排分苹果的实践活动。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确当学生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需资源共享时,要小组合作,但我认为在这一分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体验的深刻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动作、语言、符号相对应。因此我安排每位学生自己圈圈写写,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考虑到学生年龄偏小,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时,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在通过观察板书的*题,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在启发学生自己举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1、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

  出示相应的横式和竖式:

  6÷3=2(盘)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0”表示6个桃全部分完,0是用“6—6”得到的)

  追问:竖式中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被除数“6”表示一共要分的桃的个数,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实际分掉的桃的个数)

  2、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外加一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还剩( )个。

  出示横式和竖式:

  7÷3=□(盘)……□(个)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1”表示7个桃分掉6个,还余1个桃没有分完,1是用“7—6”得到的)

  指出:竖式中的“1”叫余数。在这个问题中,它表示7个桃分掉了6个,还余1个。(在竖式旁板书:余数)

  指名把上面的横式填写完整。

  组织讨论:上面竖式中的商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把商改成3,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7个桃不够分3盘)

  如果把商改成1,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分掉1盘后,还余4个桃,可以继续分下去)

  说明: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上面的教学,结合具体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动手操作,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1、拿出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横式和竖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并要求比较上述两题的计算过程。

  3、启发思考:10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动手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4、讨论:想一想,11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12根小棒呢?

  讨论后要求不操作,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

  5、比较黑板上的几道竖式,提问:如果除数仍然是4,余数可能会是几?想一想,余数会是4或是比4大的数吗?为什么?

  明确:如果除数是4,余数要比4小。

  6、启发类推: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如果除数是6、7或8呢?

  引导归纳:你能用一句话说明除法计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小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上面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理解“除数是4时,余数要比4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联系情境,在比较中掌握试商方法

  1、出示18个气球图,提出问题1:把18个气球*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

  启发学生联系问题情境解释自己求商的思考过程,并相机明确:可以用乘法口诀先想“3×( )=18”。

  2、提出问题2:把18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如果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怎样想?

  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4与几相乘最接*18,又小于18”。

  讨论:如果商3,你认为行吗?为什么?如果商5呢?

  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情境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作出解释。

  3、提出问题3:把18个气球*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计算时,提醒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学生计算后,指名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计算出结果,再选择一两组题目要求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想除数与哪个数相乘最接*被除数又小于被除数。

  说明: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上述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四、实际应用,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用这些纽扣钉8件衣服,还缺几个?用这些纽扣钉6件衣服,还剩几个?剩下的纽扣还够钉几件衣服?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想一想,25把扫帚*均分给几个班,剩下的仍然是1把?

  说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能够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观表象。

  3、学生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因地制宜组织和开展其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4、学生学会有余数的计算,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笔算

  (2)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3)我学会了吗

  (4)智慧广场:找规律

  2、开发性学*包

  (1)讲第六单元收集的农作物进行*均分,如果不能*均分,怎么办?

  (2)丰收园

  3、拓展性学*包

  学生利用从家带来的秋天的果实来一起表演分东西的小品,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人生道理——分享。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分为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写法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第二信息窗内容是除法竖式的写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个信息窗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在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更深刻得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第二课时主要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第三课时将本单元后的智慧广场“找规律”整合到本单元作为练*课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学科间整合:美术课程中漂亮的花可以整合到本单元,学生在欣赏茂密的花的同时将一定数目的花*均分成一定的份数。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齐文化中的《*临淄东周殉马坑》可以在本单元中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齐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4、体验式活动:学生表演野餐分享秋季果实的活动,其他同学发现并解决问题。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5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略)

  二、新课。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随堂测试(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6÷3=

  (注意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5 ÷ 5 = 3 (组)

  16 ÷ 5 = 3(组)……1(盆)

  17 ÷ 5 = 3(组)……2(盆)

  注:先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意义以及竖式书写,第一课时按照*均分后有剩余来写算式;第二课时探究有余数的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求余,巩固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

  1、判断

  (1)把15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例1

  1.对比*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四、全课总结

  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2人一组

  (2)15人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6)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 (菁华3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1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引新。

  1.观察:○○ ○○ ○○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 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均分或*均分成几份,只要*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2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学生整体学*水*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学生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首先,学*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 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在*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有余数的除法》的说课稿3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复*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十】篇(扩展7)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华3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