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了轴对称、*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以及*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时*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1980—2003的年历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喜欢金田一吗?喜欢柯南吗?那你们肯定很喜欢侦探故事对不对?老师这边有一个,想不想听?

  故事发生在1979年3月7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刚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年、月、日”就知道了。

  2、加深对年、月、日的理解

  (1)我们学*、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说明过去了(一天),(一天就是一日)

  (2)当我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一个月)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的最后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了?(一年)

  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年历,认识大小月

  思考: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月的天数一样多?

  师:我们把31天的那个月称为大月,把30天的那个月称为小月,28天或29天的2月我们称他为*月。那家看看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一年中有12个月,有的是大月,有的是小月,谁能想个方法把他们很好的记住?

  (1)介绍“拳记法”

  师:这个我们把它成为拳记法,来,我们一起来数一遍,一月大,二月*,……

  现在数给你的同桌听听。

  (2)儿歌记忆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来,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记住他。

  对于这首儿歌你有什么疑问吗?由儿歌引入*年、闰年

  2、认识*年、闰年

  (1)如果现在让你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先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你认为的好方法,最后自己算)

  汇报:*年——365天

  闰年——366天

  师:区分*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2)老师不用看你们手中的年历,只要你说出你拿的是几几年的年历,我就可以说出这一年是*年还是闰年,要不要考考老师?

  学生考老师。

  你们还想试?告诉你吧,不管你们怎么考,我都能回答出来,因为我掌握一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秘密就在这里(看黑板)——闰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

  你能按照规律在再几个闰年吗?你们发现了每几年有一个闰年?

  (3)不如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拿你们手中的年份除以4,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

  汇报:*年的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而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就看他能不能被4整除,如果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闰年,如果不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年。

  那1922年是*年还是闰年呢?

  (4)现在把书翻到第82页,把倒数第2段话看一遍,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通常”、“一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900年,1990/4=490,没有余数,但他不是闰年,而是*年,因为1990是整百数,当年份是整百年时,要能被400年整除,才能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还有一段来源呢?听历史。

  所以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

  到现在为止,你能回答出那个侦探故事了吗?(因为1979年是*年,*年2月没有29日。)

  三、练*

  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 )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小芳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和( )月

  今年的一月、二月、三月一共有()天。

  判断:每年都有365天。 ( )

  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

  1997年是*年。( ) (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是我们祖**亲迎回她失去儿子的重要一天,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一天)

  2008年是*年。( )(2008年我们祖国有什么大事呀?[北京奥运],看,这个特殊的日子在2008年,是闰年,那时你们已经上了初中,因此为了我们祖国更美好,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时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年、月、日”,你掌握了什么?

  现在把书翻到第81页,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看一遍,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现在老师把这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生活。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28天——*年——365天

  29天——闰年——366天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出示课题及课件。课件内容是介绍蜜蜂王国分工的科教片片断,里面有提供各种小蜜蜂只数的信息)

  2、看完后,学生交流感想。

  (鼓励学生像小蜜蜂一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课外知识与数学学*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再加以教师适时的品德教育,使整节课既有一个完整的情境,又充满人文色彩。

  二、利用旧知,学*新知

  谈话: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用被减数依次减去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学*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新知识。同时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面对众多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蜜蜂王国,了解了许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4

  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计数器 数位顺序表

  学生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一)教学例5。

  1.复*数数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集体汇报已经学过的数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数正方体木块。

  (1)引导学生先观察例5中的正方体木块,然后数一数。

  (2)学生集体交流数数的方法。

  (先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正好是一个大正方体木块,然后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师生归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板书)

  3.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一拨,并思考:当拨到九千时,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该怎样拨珠呢?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同时引导学生边拨边数,使学生明确:9个一千再加1个一千是一万,我们拨到九千后,再拨一千,应该把9去掉,并向前一位进1。

  (4)小结:计数单位“千”的前面是“万”,万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4.整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借助计数器想一想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

  (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组织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制作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制作数位顺序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顺序表要从右往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导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568和302,并读出这两个数。

  (6)小组讨论数位顺序表对写数、读数有哪些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5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教师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 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渗透一些基本的生活*惯如不偏食、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收集数据。

  1、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参加暑假的夏令营活动吗?我们二年级7班和8班决定在暑假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一共有四个地点供大家选择,一起来看看。(课件1)

  A、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城市的领航者。

  B、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刚刚开幕的世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C、海南三亚在我国的南方,金色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D、云南的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百花盛开。

  师:现在我想问问小朋友想去哪里举行夏令营呢?大家的想法现在不统一呀,可是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

  生:统计。

  师:统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板书:统计)

  2、初步统计。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统计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想好你最想去的地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你们两个可别忘记自己呀,准备好了吗?开始。

  二、整理数据。

  1、观察统计结果。

  师: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想去哪个地方?

  生:XX。

  师:那咱们两个班就可以决定去XX举行夏令营了吗?

  师:为什么不是?谁来说说看?这只是我们班的情况,那还要怎么办呢?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把7班的情况调查统计过了,瞧(出示表2)从这两个统计表中你们能知道去哪个城市了吗?但是这样的两张表看起来方便吗?为了让大家一看就能清楚明白的知道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老师给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个班的统计结果填在一个统计表中。(出示表3)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继续板书课题)

  师:复式统计表的上面一排是城市的名称,左边是班级。7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上面一排,8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下面一排。

  师: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谁到前面来试试?(请一生上台)

  师:现在统计的结果出来了,我们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活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是的,应该分类的汇总,把两个班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加起来。

  三、分析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是的,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1、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小组长收集数据填在表格里。

  3、每组的组长汇报,全班汇总。

  4、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安排比赛的时间?

  5、小结:大家下课后要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段时间老师就发现下课后再也没有追赶打闹的小朋友了,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发扬。

  五、独立自主学*填写复式统计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入:老师还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挺爱运动的,多运动锻炼身体,能增强人的体质,老师带来了咱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二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请你打开书翻到107面,先完成中间的复式统计表,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2、对于体重较轻和较重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建议?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回顾轴对称、*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移、旋转现象吗?(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移和对称现象,发现*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对称*移旋转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二十二的第10题。巩固复*-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二十二的第11题。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2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整体智力水*偏低,学*刻苦。根据这一学情特点,我把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教学分为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意义的教学。

  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 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 1个。 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 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师生互动

  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以及*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时*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1980—2003的年历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喜欢金田一吗?喜欢柯南吗?那你们肯定很喜欢侦探故事对不对?老师这边有一个,想不想听?

  故事发生在1979年3月7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刚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年、月、日”就知道了。

  2、加深对年、月、日的理解

  (1)我们学*、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说明过去了(一天),(一天就是一日)

  (2)当我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一个月)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的最后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了?(一年)

  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年历,认识大小月

  思考: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月的天数一样多?

  师:我们把31天的那个月称为大月,把30天的那个月称为小月,28天或29天的2月我们称他为*月。那家看看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一年中有12个月,有的是大月,有的是小月,谁能想个方法把他们很好的记住?

  (1)介绍“拳记法”

  师:这个我们把它成为拳记法,来,我们一起来数一遍,一月大,二月*,……

  现在数给你的同桌听听。

  (2)儿歌记忆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来,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记住他。

  对于这首儿歌你有什么疑问吗?由儿歌引入*年、闰年

  2、认识*年、闰年

  (1)如果现在让你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先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你认为的好方法,最后自己算)

  汇报:*年——365天

  闰年——366天

  师:区分*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2)老师不用看你们手中的年历,只要你说出你拿的是几几年的年历,我就可以说出这一年是*年还是闰年,要不要考考老师?

  学生考老师。

  你们还想试?告诉你吧,不管你们怎么考,我都能回答出来,因为我掌握一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秘密就在这里(看黑板)——闰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

  你能按照规律在再几个闰年吗?你们发现了每几年有一个闰年?

  (3)不如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拿你们手中的年份除以4,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

  汇报:*年的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而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就看他能不能被4整除,如果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闰年,如果不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年。

  那1922年是*年还是闰年呢?

  (4)现在把书翻到第82页,把倒数第2段话看一遍,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通常”、“一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900年,1990/4=490,没有余数,但他不是闰年,而是*年,因为1990是整百数,当年份是整百年时,要能被400年整除,才能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还有一段来源呢?听历史。

  所以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

  到现在为止,你能回答出那个侦探故事了吗?(因为1979年是*年,*年2月没有29日。)

  三、练*

  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 )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小芳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和( )月

  今年的一月、二月、三月一共有()天。

  判断:每年都有365天。 ( )

  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

  1997年是*年。( ) (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是我们祖*亲迎回她失去儿子的重要一天,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一天)

  2008年是*年。( )(2008年我们祖国有什么大事呀?[北京奥运],看,这个特殊的日子在2008年,是闰年,那时你们已经上了初中,因此为了我们祖国更美好,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时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年、月、日”,你掌握了什么?

  现在把书翻到第81页,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看一遍,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现在老师把这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生活。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28天——*年——365天

  29天——闰年——366天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整体智力水*偏低,学*刻苦。根据这一学情特点,我把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教学分为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意义的教学。

  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 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 1个。 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 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师生互动

  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初步的预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同时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中,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学*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看统计图、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初步的预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师:

  1、马上就要到六一了,老师想举办联欢会庆祝一下,要庆祝首先就要布置布置我们的教室,征求大家的意见,布置成大家都喜欢的颜色样式,那就要准备彩色的纸,大家一起动手。

  2、那就要先来说说你们喜欢的颜色吗?(叫几个学生说一说)

  3、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下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喜欢颜色)

  师:刚才我听见有小朋友说喜欢红色,也有小朋友说喜欢蓝色,还有小朋友说喜欢粉色,到底老师要准备一些什么颜色的纸,来动手布置我们的教室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1、举手表决 2、投票 3、统计

  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统计一下。(板书课题)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 投票选举,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家最喜欢的?(投票选举)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选票,请你写上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的,然后交给小组长,小组长收齐之后放进投票箱里,明白了吗?(学生很快的完成投票过程) 2、 统计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1)同学们都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投了一票,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一张一张统计)

  (2)我们可以找一个唱票员,来读出选票,那么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呢?(找一张纸记录)

  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了统计表,你们可以在评选表的相应的位置记录。(大屏幕展示统计表)

  (3)那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记录呢?(正字等方式)

  (4)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记录方法。好,我们先请上来一位唱票员,谁愿意?(筛选一名同学)请唱票员选一名小助理一起完成唱票工作。

  (5)先试一张票,看学生能不能正确记录,如果能就叫学生继续唱票直到结束。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喜欢什么的多,喜欢什么的少呢?

  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条形统计图? 生1:画出横、纵轴,标清名称。 生2:从下往上画。

  生3:一个格代表1个人。

  师:小朋友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想想办法,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一下吧。 (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后开始绘图,教师巡视并在适当的时候把画得正确的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得想法。)

  (让学生继续完成自己的统计图,老师继续巡视。)

  4、展示统计图。

  教师选一些统计图在大屏幕上全班展示,并请同学点评,老师点评。

  5、分析统计图。

  (一)数据的分析

  1、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超市要想生意好,你认为要具备哪些条件?

  3、小结:大家说的真好,可以成为出色的分析人员。在刚才的统计过程中,我们先确定调查的范围,然后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很多同学采用了划正字的整理方法),然后把结果表示出来(这次我们采用的是统计表的形式),最后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

  1、统计完学*用品,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名字叫做“剪刀、石头、布”会吗?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共玩6次,每玩一次胜者得十分,负者得0分,*了各记5分,把每次得分填在统计表中并算出总分。

  2、游戏规则和统计表。

  3、游戏开始

  4、汇报得分情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讨论了很多内容。你也来整理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请你用今天我们学*的统计知识,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填入统计表。计划并进行统计。

  1、江北中心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表

  2、我家一个月的开支统计表

  3、 班图书角(图书)统计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空间。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公园里举行花卉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电脑演示)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电脑演示)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苗圃里有了3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电脑出示10、20、30)

  1.整十数加整十数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A.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B.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C.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

  板书(10+20)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A.数的方法:10、20、30

  B.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功率30

  D.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E.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F.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经10+20=30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汇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2.整数减整十数

  课件演示: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盆紫花?

  原来有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2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三、巩固练*

  小猫花花要去钓鱼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钓鱼?听说小猫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钓鱼,猫妈妈可不放心了在钓鱼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你们能解决吗?能!好!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演示:

  1.40+20= 60-20= 60-40=

  2.30+20= 50-30= 50-20=

  师说: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希望你们能钓到许许多多的鱼!不过你们要记住只有得数等于60的路,才是回家的路!花花拿着鱼竿和水桶来到了小河边钓鱼。

  课件演示:(小猫图)指名说得数

  70+20 20+40 70-30

  0+80 80-50 100-20

  不知不觉,太阳就快落山了,让我们和花花一起赶紧回家吧,哪条路才是回家的路呢?花花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得数是60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些式子得数是60的呢?(学生活动)

  20+30 30+30 0+40

  100-60 40+20 40-10

  30-30 70-10 70-20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课件演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怎样计算?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看着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2.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教学步骤:

  一、复*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做一做”和*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

  练*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

  练*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自主。通过同桌练*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同桌练*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课重点复*。】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中,在引导学生复*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复*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的好*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

  积木若干块。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

  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

  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

  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

  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

  四、拓展性练*

  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我们学校明天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学校想让我们班的同学带着这批小客人乘坐1路车去动物园。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对话*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认识路线。

  (1)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2.填一填。

  通过填一填,进一步明确行驶方向及路线。

  (1)自己独立填一填。

  (2)小组内说一说。

  (3)全班交流。

  3.玩一玩。

  通过做游戏,是学生进一步明确行车路线。

  (1)公布游戏规则。

  说出游览的起点是什么站,终点是什么站,汽车怎样行驶的。前面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终点是后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起点,手尾接龙,依次进行。

  (2)开始游戏。

  (3)游戏小结。

  学中做

  1.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中的3道题。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做中得

  1.综合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练*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是同学进一步认识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捷克我们来商议接练*课,看看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

  对话*台

  学中做

  1.说一说。

  (1)你的家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个有哪些建筑物?

  (2)你的房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各摆了哪些家具?

  2.完成练*四的第1题。

  (1)先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

  (2)想一想,再回答。

  (3)议一议,再说一说。

  (4)说给小组同学听。

  做中得

  实践应用。

  完成练*四的第2题。

  1.剪一剪。

  2.按图中所给的信息贴一贴。

  3.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小区中。

  4.小组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优选【十】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

  1.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旧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体会数学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1)做书上第80页“练*十五”第1题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99-68×2 38-[2.44×(8.5-5)]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A、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

  B、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 ),再算( );

  C、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

  二、预*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 ×18+35 ×18 (25 +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四、巩固练*,反馈练学

  1、做练*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旧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导入

  课件出示练*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0“练*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6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练*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7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

  1.对比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在练*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8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做第17页复*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1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老师板书)提问:递等式第一步算了哪两部分?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四、课堂作业:

  练*第1题第二组,第3、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9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边的,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三)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难点:理解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混合式题,下面我们口算一组题,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出来,直接说得数。

  (一)复*准备

  1.口算

  15-72124+324+3414-4+5

  328+918-10260-20428-7+10

  2.教师提问: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按顺序做,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学*新课

  1.出示例题

  教师说:这儿有两组题,请同学们审题后再计算出来。边做边思考:(1)这两组题中,每组题的两道式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计算结果怎样?

  板演。(全体同学做在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稍后,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做的题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订正)

  93+460-186

  =27+4=60-3

  =31=57

  9(3+4)(60-18)6

  =97=426

  =63=7

  讨论思考题。

  生说:每组题两道式题相同点是算式中的数相同,连接的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比较多了小括号。计算结果不同。2.教学例4

  9(3+4)(60-18)6

  =97=426

  =63=7

  师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什么?生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边的。

  师问:括号在运算中起什么作用?观察上面两组题分小组讨论。生答:括号在运算中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指导书写格式

  4.尝试练*(想一想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3+5)34(14-8)

  =183=46

  =6=24

  练*后互相检查,让做错的同学说说做错的原因。

  5.比较练*(先比较下面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来)

  15-72(15-7)2

  师问:同学们经过上面3组题的研究讨论,你们能试着说一说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按顺序计算。(2)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带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师问:小括号在混合计算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6.判断练*(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7.质疑反馈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看一看还有没有没学会的问题。

  8.归纳总结

  师说,今天我们师生共同研究了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明白了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三)巩固反馈

  1.将下面两道一步计算的式题改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式题

  76=4250-42=8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1)15+84(2)20-84

  =2+15=124

  =17=3

  (3)7(3+5)(4)(60-12)6

  =87=486

  =56=6

  3.竞赛练*(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做得又正确又迅速)

  (32-27)589-67

  39-90(46-6)8

  567+746+549

  (64-56)84(36-3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混合运算式题是进一步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楚。为了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教学时,先设计两组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例4时,要学生先审题,书写时在题里要画线标号,用符号标明运算顺序,以加深学生印象,为今后学*打下基楚。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安排比较练*,先比较运算顺序,再计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算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2.适当安排判断练*,以锻炼学生在计算中排除数字干扰,而正确计算。

  3.最好安排一组竞赛性练*,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精选十篇)(扩展5)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十篇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一1——3题。

  看练*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态度、学*兴趣和学**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参差不*,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移现象,初步体会*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了*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时了解到的有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移的`一组。(在全是*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移的一个组。这组*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移?*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移现象,汽车运动是*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提高学*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均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

  *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

  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光头强、熊大、熊二,光头强现在不砍树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头强好多天没见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们,于是就买了些糖果,打电话邀请熊大、熊二来吃糖。可是只有6块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细观察,明确要求。(把6块糖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2)、各小组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3)、各小组汇报情况。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

  2、理解*均分。

  (1)、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2)、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板书课题)

  (4)、反馈练*。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均分成了4份。

  (5)、说说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均分,尊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1、掌握*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均分成了6份。

  (3)、学*表述*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均分含义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又什么收获呢?

  四、巩固练*。

  1、课件出示巩固练*。

  2、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一起小结。

  板书设计:

  *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3)个。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最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56+37=93。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