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教师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1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读完“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我总结一句话: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这种倾听行为将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实际上,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教师用柔和镇定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走*每一位孩子的身边,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一些潜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学*的大氛围中,一点点的在合作中获得尊重,获得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偶尔关注课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后进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公*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学生*起*坐,做到共同探究课堂学*),有没有坚持做到?让学*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让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课堂进度,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他们在学*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断阅读和思考,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才能熟练的驾驭课堂,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书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来关注课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2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读好书犹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暑假里,我读了美国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师挑战》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关于教师的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所阐述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上课不听课,打架,不会与人交往,跟老师顶嘴,不写作业,不背诵课文、当我面对这些问题时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没写作业就补写,没背诵课文就留下背诵,成绩不好就多做题,这样做的结果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孩子以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挑战》中的老师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只是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而是看到了问题背后的东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孩子的离家出走问题,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回来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狠狠地惩罚,让孩子不再有这种想法;另一个是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满足,让孩子更是为所欲为。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鲁道夫分析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们认为离家出走并不是坏事,可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2、离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饭而已,爸爸也经常不在家吃饭啊,我离家出走,说明我已经是大人了,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3、离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样。

  4、离家出走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强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采取了离家出走的方式。我们只是想到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后果,而没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再来看孩子的离家出走,或许并不那么可怕。当然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此书针对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教师如何做才能引导他们发生积极的转变做了归纳。

  首先讲的是寻求关注型,针对这一类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给予过多关注,如果孩子通过示弱来寻求关注,就给孩子机会体验成就感;如果孩子通过破坏性行为寻求关注,就根据孩子的特点寻找机会让孩子做出建设性行为,并给予认可。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对于这类孩子的建设性的行为也不要给予太多表扬或赞许,因为这仍然是一种过度关注。老师只要让孩子感到被认可就好。

  第二种是权力之争型。对待这类行为关键是控制情绪,不让自己陷入权力争斗,“让他的风无帆可吹”。这类型的孩子一般会表现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挑衅老师,这时候教师要避免冲动的本能反应,因为发怒或训斥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只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教师此时保持冷静,执行自然结果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用幽默来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错。当学生发现老师不想和他争夺权力时,他会觉得无趣,从而有可能改变一贯的行为。

  第三种是报复型。这种类型与权力之争有共同之处,但报复者的挑衅行为不仅针对他不喜欢的老师或家长,而是所有人。这种类型的孩子内心绝望,已经不相信有人会爱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方法取得认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这样的孩子改变起来相当困难了,他不相信别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为也确实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而且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过激行为。

  最后一种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样是内心绝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认可,于是表现得很无助,而且他们通常有办法让别人认为他们是真的无能。教师对这样的孩子要有发自内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时给孩子适当的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防止出现过度关注,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关注。

  最后我把书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当**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纵容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家长和老师表现出对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责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个捣乱的孩子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羞辱。

  3、老师希望孩子们成长,就必须激发他们的真正兴趣。学*过程应该成为所有孩子的愉快经历。这要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为先决条件。

  4、气馁是错误表现的根源,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当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才会变“坏”。过度的保护和纵容一样,具有令人灰心丧气的影响,并剥夺了孩子体验实力,发展克服困难和照顾自己能力的必要机会。

  5、越多批评越不改变,越不改变越多批评。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

  6、一个气馁的老师不太可能成为鼓励孩子的源泉,只有当老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把握的时候,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老师对孩子的实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给孩子传递真实、客观、乐观的信息和态度。

  7、一个人越不争强好胜,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如果他专注并满足于自己的工作,那么无论竞争者做什么或者取得什么成就,都不会对他造成干扰。争强好胜着只有在自己成功时候,才能面对竞争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内在拥有的,无法从外部获得,但环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发展,安全感来自内心,来自自身的勇气,来自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应对未来生活中任何情况的认知。

  9、爱和亲情的获得,并非取决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而是陪伴质量的高低,付出爱和亲情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表达。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现在为什么没有做好。(这是批评而不是鼓励)

  总之,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更能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另外宽容会使自己处事变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让我们学会宽容学生,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3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其实,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的效率是被动学*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者而言,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4

  最*,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尽可能提高儿童学*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的必要,只要我们*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5

  过生日的时候,有幸得到了学校发给我的一本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地品读完了这本书,本书的作者佐藤学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同研究教学,以现场素描的方式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生活。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只有促进学生学*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他又请好几位同学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

  在我听过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会说“坐下”、“哪位同学能帮帮他”、“等下课我再帮你解释”。但很少有老师能叫好几位同学帮他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教师一般会怕耽误时间而直接讲解或一笔带过,尤其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更是惜时如金。而小林老师本该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花了整整20分钟。

  “为了一个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滴水折辉,本书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个*凡的教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宣告:要保障每个孩子的学*权。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让我们也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实用10份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1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惊讶之余,对照我们的课堂,我在进行思索: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共同体”学*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的家”。这些看似*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的主人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展示的课例,都能让我们看到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联系的理解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滨之乡小学的西冈老师所说的那样,他所在的班级构筑的合作学*关系,是两年来不断反复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的结果。即便如此,儿童为什么能够完全记住10小时之中同伴的发言呢?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位儿童都成了班级学*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变样,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开展,令学生们乐此不疲,学*种菜与卖菜,走进微生物世界……这些活动人儿童成为学*的主人公。原田老师和她班上的儿童们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以新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开展实现了当下的学*,这正是在为明天的希望做准备。而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则是日本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不仅家长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这是家长们理解儿童的现实、理解教师的思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危机的核心是“密室抚养”、“密室教学”所引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的缺失。学*参与倡导每位儿童都在数位**的协助下学*,通过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来努力构建学校中的学*共同体。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有效地组建学*小组?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静悄悄?如何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积极思考的主人?我们需要学*、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探索与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个弄潮儿!我们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当然是改革的践行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2

  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

  本书中一个个*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权的挑战。例如滨野高秋老师的教室里,学生在学*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走向活动式的学*,从*得,记忆,巩固的学*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其实,这种革命在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我们追求的,最终是这种革命给学生学*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变化。

  学*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在作者观摩的课堂教学中,他发现教室对于儿童的应对策略并非是高深莫测的。当每一个儿童的发言没有得到充分体味,其他儿童未能充分分享之际,教师会细心提醒学生,“某某同学说…””从而引发其他儿童的注意。我觉得这和我们这次学校搞得责任杯活动中凸现学生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谋而合的。我们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学*和思考时间,关注学生当堂的学*反应和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回应,此外,佐藤学提出的完整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当然,倾听孩子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充分信任,尊重学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中,尤其在公开课中,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但滨野老师的应对却是截然不同的,他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任与期待,因为他坚信任何一个孩子的回答都是真实而且精彩的。这需要老师诚实的面对自己,面对学生,面对教材。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尽可能提高儿童学*的质量。

  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3

  我已经是教龄十几年的教师了,一拿到这本书《教师的挑战》,心中产生莫名的压力。面对着这本书中一个个*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在交响的课堂上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革命,谱写着和谐课堂的交响曲。我是又憧憬,又兴奋。直面自己现状的课堂,该做怎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在书中,我找到许多。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合作学*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成长的场所。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对此,佐藤学提出用“能”与“不能”的标准来区别对待,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水*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和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发现和给予每个人的尊严和信赖的过程。

  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的场所”。“学会生存、学会学*、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学校应该成为学*共同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从而建设“润泽的教室”。跳进脑海的关键词不外“乐学”、“联系”、“倾听”……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4

  读完这本书,想到一句话,心里的革命静悄悄。读的过程中内心在一点点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书中没有那种纯理论式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于我而言,期待那种美好来到自己的身边。

  借用书上的一句话: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本书中一个个*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共同体。这不但是学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权的挑战。

  印象最深的词汇:倾听、串联、反刍,当这些策略汇聚于课堂,每一个儿童都被编织在了一起。就像书中写到的,倘若在十年前,活跃的意见交锋,教师以巧妙的提问与诱导展现戏剧性的高潮的课堂会被赞不绝口的捧为优秀的教学,然而在*日,即便呈现了议论风生的教学在老师们看来还是不伦不类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只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一些优等生,忽略了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每个学生的成长。像八木老师的课堂一样,作者刚开始描述的:教师的言行明显粗糙,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听下来还是一种教师独白的应付,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但是三年后的变化令人惊喜,他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发言是合作学*的基础,说起来接纳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切忌焦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在合作学*的课堂里,学*是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第五章看到了很多国外的案例,从墨西哥、波士顿、巴黎等,我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教室风景,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他们学*共同体的思想和和实践,互相倾听、合作学*是他们民主课堂最基本的出发点,老师们总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学*,安静倾听孩子们的反应。在编组上也是考虑到了每一个孩子的文化和能力的差异,这样的小组才具备合作学*的条件,我们的课堂也要如是。

  最后,借用书中藤田老师的一句话:“我想尽量接*这样的课,哪怕一步也好。敞开心扉,让新风吹进我的心田吧。”让我们日复一日的努力着。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5

  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是教学的基点。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尊重和信赖这两个词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佐藤学教授说:“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尊重与信赖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是相信他们的学*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进行学*的选择,他们能克服学*中的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学*的成功。而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则体现在:教师公*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便他的答案并不完美,并不完整,甚至只是只言片语,虽然他还是个猜不出问题的儿童,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精彩的,他们在学*中都可以获得乐趣,这种对儿童的成功的期待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的最集中的体现。

  佐藤学教授在观摩了二十多年的课堂中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很大程度上(将*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和意向。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似乎总是想要听到那些你想要到答案,总是想要得到那些能够进口我们心弦的能够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回答。然后真正的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就是要去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心声,就是那些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6

  《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尽可能提高儿童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

  在教学中,我尽量地让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同时在肯定孩子们的思考和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发言作启发性补充,让下一个发言的孩子能在上一个发言孩子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发现和交流。

  佐滕学先生说:在合作学*、合作探究的课堂中,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串联”与“反刍”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7

  读完这本书,想到一句话,心里的革命静悄悄。读的过程中内心在一点点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书中没有那种纯理论式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于我而言,期待那种美好来到自己的身边。

  借用书上的一句话: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本书中一个个*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共同体。这不但是学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权的挑战。

  印象最深的词汇:倾听、串联、反刍,当这些策略汇聚于课堂,每一个儿童都被编织在了一起。就像书中写到的,倘若在十年前,活跃的意见交锋,教师以巧妙的提问与诱导展现戏剧性高潮的课堂会被赞不绝口的捧为优秀的教学,然而在*日,即便呈现了议论风生的教学在老师们看来还是不伦不类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只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一些优等生,忽略了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每个学生的成长。像八木老师的课堂一样,作者刚开始描述的:教师的言行明显粗糙,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听下来还是一种教师独白的应付,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但是三年后的变化令人惊喜,他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发言是合作学*的基础,说起来接纳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切忌焦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在合作学*的课堂里,学*是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第五章看到了很多国外的案例,从墨西哥、波士顿、巴黎等,我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教室风景,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他们学*共同体的思想和和实践,互相倾听、合作学*是他们民主课堂最基本的出发点,老师们总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学*,安静倾听孩子们的反应。在编组上也是考虑到了每一个孩子的文化和能力的差异,这样的小组才具备合作学*的条件,我们的课堂也要如是。

  最后,借用书中藤田老师的一句话:“我想尽量接*这样的课,哪怕一步也好。敞开心扉,让新风吹进我的心田吧。”让我们日复一日的努力着。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8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尽可能提高儿童学*的质量。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拒绝倾听或有意无意地遗漏学生的叙述或者发言屡见不鲜。要在课堂上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倾听者,我认为教师不能病态的倾听,比如只中意附和自己观点的学生发言而拒绝反对的声音;教师也不能虚假倾听,表面上倾听了学生表达的观点,但实际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并没有将学生的观点放在心上进行思考;再有一个就是因为教师本人的能力与学识原因错听了学生的表述,即把“不是”听成了“是”,或者反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如果没有教师的倾听和串联,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能侧耳倾听每个儿童的声音,专注于交流与教学目标间的串联与反刍的教师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9

  看了佐藤学老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后,让我感受颇深。何为“宁静的课堂”?是不让学生发言了吗?还是不让老师说话了?于是,我带着疑问读了这本书。原来,所谓宁静的革命是指:在学*方式上走向活动性的学*、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在教学方式上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书中的这句话特别感动我:老师把以往的大声说话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课堂的话语一旦精雕细刻,课堂里柔和的气息与交流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课堂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儿童们能够安心地开展合作学*。在书中第一章第三节“转变教学风格”中有一个事例特别感动我,是茅崎市西冈正数老师《一朵花》的教学:整个课堂寂静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的言行举止自然得体,柔和的声音形成交响。无论教师还是儿童都能够自然地、逐一地、细腻地表达并体会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够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的话语,能够琢磨自己生成的话语,能够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能够把同学之间的见解链接起来。

  反思我们以往的音乐课堂,已经*惯了长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

  1.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教师叙述的语言过多,还担心学生未能理解音乐含义,就反复强调音乐的形象,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术语,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反而一无所知。

  2.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来展开,生怕一放手就破坏课堂纪律而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心中没底误导学生;或是面面俱到、杂乱无章,未能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教师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音乐的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对音乐感兴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音乐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教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一些要求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活动,由于小乐器数量有限或者学生人数太多的原因而被教师省略了。

  那么如何尽可能地走进每位孩子身边去倾听呢?我记得我在上《两只懒乌鸦》时就围绕故事展开,以故事导入,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歌曲表现力。而故事以其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试着寻找音乐与故事之间的契合点,以故事为媒介,架起音乐课堂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桥梁。在讲解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后,我设置的环节是“听辨音色导入”,“听音乐,哪个乐句表现的是大懒、哪个乐句是小懒?”从最基本的附点节奏开始,以此加深学生对休止符的印象,解决附点节奏、休止符的时值,同时不同语调的感叹词的加入,也渲染了歌曲的情绪,将歌曲衬托得更加诙谐、幽默。本课没有停留在一句句、一段段地简单重复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以语气带节奏、以情绪带情节上,如:解释和表现“推托”、“打哆嗦”、“哎呀哎呀呀呀”等,每一段歌词的演唱都在前面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时时有新内容,刻刻有新收获,抑制不住向外表达的冲动。可以说,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与感情的表达同步进行的,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增加了学*的乐趣,让学生乐学,乐唱,乐演。

  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在与每个儿童的交响中促进他们的成长也是创设宁静课堂的关键啊!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10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的效率是被动学*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者而言,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范文5份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1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读完“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我总结一句话: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这种倾听行为将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实际上,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教师用柔和镇定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走*每一位孩子的身边,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一些潜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学*的大氛围中,一点点的在合作中获得尊重,获得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偶尔关注课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后进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公*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学生*起*坐,做到共同探究课堂学*),有没有坚持做到?让学*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让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课堂进度,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他们在学*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断阅读和思考,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才能熟练的驾驭课堂,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书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来关注课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2

  过生日的时候,有幸得到了学校发给我的一本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地品读完了这本书,本书的作者佐藤学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同研究教学,以现场素描的方式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生活。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只有促进学生学*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他又请好几位同学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

  在我听过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会说“坐下”、“哪位同学能帮帮他”、“等下课我再帮你解释”。但很少有老师能叫好几位同学帮他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教师一般会怕耽误时间而直接讲解或一笔带过,尤其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更是惜时如金。而小林老师本该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花了整整20分钟。

  “为了一个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滴水折辉,本书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个*凡的教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宣告:要保障每个孩子的学*权。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让我们也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3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惊讶之余,对照我们的课堂,我在进行思索: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共同体”学*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的家”。这些看似*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的主人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展示的课例,都能让我们看到儿童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联系的理解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滨之乡小学的西冈老师所说的那样,他所在的班级构筑的合作学*关系,是两年来不断反复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的结果。即便如此,儿童为什么能够完全记住10小时之中同伴的发言呢?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位儿童都成了班级学*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变样,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的开展,令学生们乐此不疲,学*种菜与卖菜,走进微生物世界……这些活动人儿童成为学*的主人公。原田老师和她班上的儿童们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以新写的主人公的身份开展实现了当下的学*,这正是在为明天的希望做准备。而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则是日本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很多家长参与课堂学*,儿童们会更加柔和,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安心地集中精力学*。不仅家长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这是家长们理解儿童的现实、理解教师的思考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危机的核心是“密室抚养”、“密室教学”所引发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的缺失。学*参与倡导每位儿童都在数位**的协助下学*,通过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来努力构建学校中的学*共同体。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有效地组建学*小组?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静悄悄?如何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上积极思考的主人?我们需要学*、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探索与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个弄潮儿!我们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当然是改革的践行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4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机会。读完“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我总结一句话: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这种倾听行为将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实际上,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教师用柔和镇定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走*每一位孩子的身边,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一些潜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学*的大氛围中,一点点的在合作中获得尊重,获得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偶尔关注课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后进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公*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学生*起*坐,做到共同探究课堂学*),有没有坚持做到?让学*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让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课堂进度,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他们在学*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断阅读和思考,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才能熟练的驾驭课堂,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书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来关注课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5

  一、让我震撼的教育名言

  佐藤学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具有颠覆性的教育信条:“学校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的机会”。

  “教学的创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教师对于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唯有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与学*权利,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多样性并保障其个性化的成长,才能使得学校的改革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所有这些观点都让我受到震撼。

  二、帮我解惑的教学谏言

  “在小组的‘合作学*’指导中,决不追求小组内的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不应当像‘班组学*’那样代表小组发言。即便在合作学*’中只有同样思考和意见的场合,也应当作为个人的意见来发言。应到尊重小组中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

  “‘合作学*’中是无需领导者的。‘合作学*’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多样学*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等参与。‘合作学*’中的小组,宜采用男女生混合的私人小组形式,也可以从三人小组开始。*惯了‘合作学*’之后可以变更为四人小组。‘合作学*’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小组的‘合作学*’,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可以实施的。”看到这,我充满希望,因为在今年我所任教的启智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过分3人小组通过分小棒探索10以内数的分成的教学,但碰到了不少困难,迫不及待能找到指路的“明灯”。但接下来的“不过,在小学低年级却不宜实施。”理由是:“小学低年纪教师同每一个学生的密切联系,互帮互学的经验是重要的。其实,小学低年级儿童唯有在同教师产生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之后,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的关系。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怪不得,在这个班当时还是一年级时我尝试一次分组探索学*几乎收效甚微,还让学生的学*受到很大挫折,而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热情也受到不少打击。

  佐藤学教授还对小组学*得以成功的要决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还特别用《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专门独立一个章节对“低年级儿童的困惑”、“低年级的合作”、教师对低年级课堂里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照”等作出了细致具体的要求和介绍。

  这些宝贵财富都将对我在课堂教育中的困惑起到了很好的答疑解惑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1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有有声和无声之分,我要说的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无声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

  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年2月只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这句话如果说成“*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学了。还有诸如“26这个数字”这样的话也不科学,因为在*数字中只有0——9这10个数字,26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数字。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

  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行为和发言欲望时,您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教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

  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教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

  如果您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您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您,跟随您,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对话。“对话”不是“对答”。“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学*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立志成为一个讲究审美与教育艺术的教育家。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2

  之前一段时间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了。

  *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我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理想的教师是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教师,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教师。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学,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3

  这学期我买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书中的名师都爱学生,爱自我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

  “爱”——人世间最完美的字眼,人世间最动人的字眼,人世间最伟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期望。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和人生经历告诉李烈教师:一个人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诠释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你不付出真心爱学生,学生更加不会去爱你,去听你他们不但自我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着无限爱,他们还是爱的使者,传播爱、延续爱。感动于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烈校长的教育观念,她在教学及管理中追求“以爱育爱”。她要求以教师自身的爱培育出学生的爱,她认为爱不仅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教育的智慧,唤起学生爱共鸣,最终使学生学会理解爱、主动体验爱、自觉付出爱。让教师以自我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本事和爱的艺术,培育学生爱心的理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爱去教育我的学生。

  争取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4

  这两天看完一本斯坦福大学教授写的剖析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书,有种相见恨恨晚感觉。阅读本书之前,我根据自己学*数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后阅读各种书籍的感受,我对如何学*数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有不少疑惑的地方。这本书从数学本质和数学学*的痛点出发,既有数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又有对学生的调查实践,指出了一条学*数学的正确路径。看完此书,我虽然仍有不少疑虑,但是相比之前在黑暗中摸索已经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下面汇总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1.课堂上学*的数学和真正的数学相去甚远

  作者首先提出根本问题“什么是数学”,然后从数学家和普通中小学生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毫不意外的是数学家和学生的回答是天壤之别。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描述人类活动、刻画社会现象、解释现实世界并勾勒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量化方法”,而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一堆定理和公式”,“需要记忆公式才能演算”的一种高级游戏。显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的数学脱离了其本质,以数学符号和逻辑推演为名行“套路记忆和模仿”之实。

  我对此深有体会,学*数学那么多年现在全忘了,完全不知道当年学*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现在才发现当年学数学其实靠的是记忆,背知识点,背题型。零碎的知识点短期内在看似记得,证明过的题目几个月后又不会了。生理学家发现大脑中负责记忆和逻辑思考的部位不同,只有将新知识关联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真正掌握。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些题目短时间凭借记忆做出正确答案,给自己一种已经掌握的假象,然而时间一长,忘记了或者题目稍有变化又束手无策了,感觉始终在门外徘徊,很有受挫感。书中作者提到的大部分美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也是如此。

  传统学校通过讲解知识点,例题,*题的方式授课,学生按照这个节奏,需要做的是记住知识点并能找到从*题套到例题上,练*所谓的“题型”,就能解答出*题。看似完美合理,其实暗藏逻辑陷阱。。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点”,但是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关联,找到关联。有时碰到不会解的`难题看看人家的解题过程,感叹“为什么自己想不到”。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想不到?看了例题做*题时肯定会用到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不用自己去找。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没有现成的知识点供你使用,要自己从现有条件一步步推演到熟悉的知识点上去。这一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的地方,却是数学学*最关键的地方。

  作者明确指出,人们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智力问题”。

  原本以为这是*学校教育特色,没想到作者眼中的美国教育,甚至英国也是如此。令人深思。

  2.学*数学的正确路径是猜想和估计

  作者分享了几位数学家的经历,他们在学生时代的某个时刻,或遇好书,或遇良师,初识数学的本来面目,洞察数学的本质,开始主动探索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奥秘。

  数学家花费很长时间投身于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几个小时听老师讲解单一模式解题方法,完全没有猜想和估计。猜想和估计是数学领域所应用的两类重要方法,而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精确值。这是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需要找到低成本地评价大批量学生的方式,精确值正好适合批量评价。然而,学生正是这种评价方式的牺牲品。学校没有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良好感觉”,孩子们没有机会运用猜想和估计。这就背离了数学学*的正确路径。

  数学家的伟大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辅以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逼*答案。

  作者特别强调了传统教学中应用题的毛病,出题者隐含了很多假定条件,甚至有的题目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出题人把思考范围人为地锁定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把孩子的思路引导到一个狭窄的地方,非黑即白,不能有其他思考方式。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有太多要吐槽的。稍感安慰的是,原来美国也这样。

  锁定知识点,精确解题让学生没有猜想和估计的空间。也许有人说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要能掌握知识点就好,可是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掌握的零碎的知识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在大量考察单一知识点的应用题充斥学生*题集的同时,二年级孩子的数学书中也加入了“估计”这一概念,比如估计一瓶玻璃珠的数目,估计几个三位数相加的结果,估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答案,注重分析过程。虽然比例很小,但仍是一个大进步,我们这代人的小学课本中没有这些内容。

  3.学*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合作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学家都是一些智力极其发达,孤独地埋头演算,谈不上什么合作性。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数学家之间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并非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广泛涉猎同行的学术论文以及通信是数学家更重要的交流方式。数学家学*并汲取他人研究中的优秀成果、提升数学思维的质量层次、一起分享解题的快乐心情等。作者引用英国数学教育学教授LeoneBurton对数学家的工作方式的调查报告里的结论:数学家们一致认为合作研究会带来大量的收获,他们认为这种合作交流的模式应该推广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暑期数学夏令营中通过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单一概念跳跃到面对实际问题主动拓展思路,加深了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我的理解是

  4.女孩学*数学的方法是面对直觉,回归数学本质。

  5.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5

  阅读了何棋老师的《优秀高中数学教师知道的十件事》,的确感受到何老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教育理念超前,理论水*高。能够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线教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谈了非常明确的观点。阅读过后,自感很多方面尚有欠缺,尤其他谈到了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与大家交流。

  在该书中,何棋老师首先提到,一个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他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教师的宽阔胸襟能够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终身受益。其次,作为老师必须要有一份爱心,这是师德的核心。老师给予学生一份关爱,会影响至学生的一生。我们严格要求学生先学会**然后再谈成才。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教育中学生明是非,辨真伪,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二期课改明确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的新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完善学*方法,掌握学*数学的技能,做到有效学*尤为重要。

  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或家长提到的一个问题:初中时数学学得很好,每次考试不下90分,到了高中怎么学*数学这么吃力呢?甚至经常徘徊在及格线附*,这种现象应该说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优秀的高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实际水*,并引导学生改变数学学*方法,以适应高中的大容量、快节奏的学*。针对此类问题,何棋老师提出:我们老是要做到方法上的引导,因此就必须:

  (1)了解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何不同。

  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知识的能力需求分析。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概括性强,灵活性综合性强。教材中概念的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抽象思维增多,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运算能力,还要有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比如: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是集合与命题,紧接着就是不等式和函数,特别是函数的性质部分,这一连串的内容有一个又一个的难点,有些学生知道高中毕业也还是惧怕函数内容,还有不等式中,对二次项系数的分类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相比之下,初中数学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比较*面化,直观,针对某些知识还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等。由于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的螺旋式上升,教材对知识章节的编排不够连贯,结构比较松散,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配置了足够的例题和*题。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初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像等等,这些位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为此他提出,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数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努力寻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调整以往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最*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高中解绝对值不等式方法:绝对值的定义,分类讨论,还有绝对值的零点分成不等式组等,初步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方法,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2)找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切入点。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初中二期课改删除的内容,未与高中教材衔接但是高中阶段要用到的一些知识。第二,初中虽有涉及但是较简单,而高中需要熟练掌握的公式,定理、常用的思想方法等。必须多花时间进行整理和补充,对于已经掌握的同学而言是巩固,对未学过的同学来说是为以后的学*打基础。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初高中内容衔接课。

  (3)上好高中数学第一节课。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处理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展现了下一步学*的良好开端。第一节课,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上好第一节课,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好的形象,对整个阶段的教学效果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新老师是值得崇拜的学者,但同时他们的心里又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老师的一言一行,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方能 “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内容上来看,第一节课可以是上教材上的某一节课,也可以是讲授高中数学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初步介绍一些学*方法。

  (4)指导学生高中数学的学*方法。

  可在经过短时间的高中数学学*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高中数学学*的,从中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包括:课堂学*作笔记的指导;学*新内容的指导;分析问题的指导;作业和课后的复*巩固的指导等。指导学生坚持整理课堂笔记,是知识系统划,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指系统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为做好上述几个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显然还应该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方法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拓宽知识面,教学中也才能够运用自如,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另外,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优秀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数学不只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等,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的信心。第二: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无一例外的具有较强的数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他们数学知识熟练广博,接替机枪多样,使学生心目中的“难不倒”的老师。他们不仅善于学*结,更善于了解数学的发展*况,扑捉新信息 ,把握好重难点,找准问题的关键。选择恰当的方式设计数学问题情景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三: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他们会深刻领悟编写的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不断补充相应的内容,勇于创新,或者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更好地“用活教材”,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一个优秀高中数学教师还能够评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了解了初中的内容还不够,还要评估学生学*数学的能力,这一点并不全是与数学成绩成正比。评估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为教学提供信息,确定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为数学学*提供诊断,找出影响学*质量的原因。教师需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掌握的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结合当前的可改精神,认真领悟二期课该的精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体验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学会学*数学。何棋老师为高中数学老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我们会更加努力!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1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加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新学期开始,我重新调整自己,*时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清扫时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短信、课外活动时活泼的身影;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学*与生活中,用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标准去对待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们课后更加喜欢围在我的身边。这时,我深切的体会到做一名教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能做一名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那又将是何等的幸福!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教师”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身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觉每一天充实幸福。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2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能够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齐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学*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是一种快乐。有的老师却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只能让学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地持续着一颗爱心,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心中所谓的尊严,多以学生的视角同他们零距离接触,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爱同时也是一种职责,而非一年、两年短时间的爱。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那种有限时间的爱称作“小爱”的话,那么李老师赋予学生的爱就就应称作“大爱”,我们的爱需要学*老师那种“大爱”,要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让让我们的爱延伸到学生的一生和学*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读完李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透过读书,我们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味,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仅能够从中收获知识,还能够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潜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潜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潜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时的教育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就应学*老师的研究精神,用心主动的将遇到的一个个问题都当做科研的课题,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做研究对象来看待。这样,当应对那些“后进生”、“考试作弊”、“早恋”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时,心态就会*静下来,用解决矛盾的心态去研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就从容了。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就应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一天都有发现,每一天都有新的顿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快乐。”我们就应学*老师将教育中的难题看作研究的乐趣,学*他执着的研究精神。为此我们注意转换主角,使自己从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学者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我们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阶梯。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和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种对欲望的放下,一种对理想的宣言。将我们的爱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去,不断的研究与反思,超越自我,我坚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3

  最*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写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当然,李镇西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其他名师相比,而是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你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你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

  显而易见的,一名好老师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上课的哪个环节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个环节怎样做会显得更好,效果更突出,学生更乐于接受、吸收呢?反复的钻研自己的教案,一遍一遍的思考,寻找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面对小学生,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童心,不要觉得小孩子没有什么思想,在一起叽叽歪歪的惹人厌烦。其实,小孩子都有一颗纯真的心,也许他说的天马行空,完全是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或者话语说起来幼稚的让成年人感觉可笑。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发明家,我们不能遏制他们的思维发展。也许你对那种重金属摇滚音乐并不太感兴趣,但你的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听听,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除了有童心,我们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然,对学生的爱,最终还要体现在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技能和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将来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中立足。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的特别快的孩子,也会遇到怎么也学不会的孩子。学*成绩的好坏并不能用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差生,我们不能对之置之不理,而是应该积极地去引导他,教育他,而不是给他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任由其自生自灭。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不管这个孩子看起来多么无可救药,我们要相信,在他的内心是想要做一个好孩子的,也许由于各种因素,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积极的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要和孩子建立感情。不要让他自己认为他是被孤立的,和学生有了感情,有了信任的基础,再调皮的学生都愿意听你的话。接下来,我们要对差生降低要求,先给他制定短期能实现的目标,给予他自信心,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帮助他提升自己。最后,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要懂得团结好集体的力量。老师要融入学生之中,鼓励孩子们相互帮助,不要忽视表扬的力量。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自己专业方面的“专家”,除了有出色的教学艺术,还应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在保持人格魅力的同时,对学生热爱科学、不断进取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在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4

  最*拜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该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读《做最好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最好永远做不到,但是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意味着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经验告诉我们,人要自信,要有幸福感,那就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件事,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件事,日积月累我们会不断的进步,慢慢的我们就会高兴很多,快乐很多!就会朝最好迈进!

  李老师在给高三学生的信中说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在这个森林中的,有的人是乔木,有的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和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你以前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是的,我们可能无法选择我们的职业,无法选择我们工作的学校,无法选择我们所需面对的学生,我们可能无法成为大师名人,但我们可以自己怎么去做,可以选择让自己应该的位置,选择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还是在这一封信中,李老师说到:“你或许不是最美丽的,但离考研最可爱;你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或许不会追富有,但你可以是追充实;你或许不会追顺利,但你可以是追乐观;你或许不会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是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中的一个最好的自己”是啊,我们在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有许许多多的烦恼,但我们可以去努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用良好的心态对工作与生活,用阳光的心态对待学生,对待你的课堂。你的学生同样会收获阳光雨露的的普照与滋润,他们就会茁壮健康的成长!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会越来越喜欢你,你离做最好的教师也会越来越*。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也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某种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只管登高不问高”,尽可能每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与不幸,最后也将赢的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做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内心收获一份宁静,让我们远离浮躁,让自己更加踏实与充实。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5

  《做最好的自己》虽不是什么教育名著,可是在细读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胸怀被洗涤得通透而宽广,不亚于那些教育名著给自己的启发。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的青少年,是帮忙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从书名直观的分析,就是一切要从自身出发,寻找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在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下,让自己生活得欢乐,followmyheart,让自己随心,在每件事情上做到让自己满意。尽管这本书是写给青年人的,但我读来依然感觉受益非浅。以下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一、对孩子的教育。那里的孩子既是自己的孩子,也包含少艺的孩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可是在情急之下,也会做些很冲动的事情,说些很过头的话,冷静下来后悔不跌。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以后要更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言行,对孩子们起到更好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应当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微笑绽放心间,欢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教师,步入教育岗位多年,心里一向感觉教师是自己最挚爱的职业,读完《做最好的自己》后,深深感受到:尽管我不是教育岗位上最好的教师,但能够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一名普通而*凡的美术教师。

  书中讲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这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今日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成功”并非仅仅是指这个专家、那个老总,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将自己活到最好的程度,凡事都尽最大努力了,那他就是成功的,他无憾的经历了生命。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活力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梦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就这样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亲人,做最好的朋友。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1

  学*了《向命运挑战》这篇作文。学*后,我不得不对本文的主人翁:霍金产生赞叹。

  本文主要讲:霍金在21岁就得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2年半,但他并没有放弃这剩下的2年半,而是在疾病向他进攻时,顽强地挑战……最后,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并建立了宇宙模型。他政服了世界。他那中顽强的精神非常地值得我们大家学*。但在校园中,我们又有谁是向霍金那样的呢?

  比如:有些同学一次考试考不好,于是就开始上课不听课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老师讲的话也听不进去了,脑袋里中有六个字,那就是:“我是个苯孩子!”可以这样说,这样就可以毁了他的一生啊!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问题啊!为什么在失败后不向霍金那样呢?为什么在失败后,就要放弃自己呢?为什么在失败后不继续努力呢?为什么……还有些人,就因为在做作业上遇到了难题,就不做了,难道他就不会问别人吗?难道就不能认真地思考一下吗?难道放弃就能解决一切吗?其实在生活上还有许许多多这类型的事,但并不是没个人都是向霍金一样的。其实我也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砸了,回到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啊,才考了个及格,怎么做事的呀,没用!所以,从那次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在下降,后来,老师找我来谈话,我才从万丈深渊中走了上来的。从此之后,我的成绩在班上可以排在前面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有一点点失败就放弃的,不能气馁,要继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同学门,我们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起了,我们要学会把挫折化成成工,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放弃,我们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才能放出我们最亮的灿烂!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2

  一个女孩患了白血病,在常人眼里这象是一张死亡宣判书。而她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她叫赵敏哲。看了与死神对话的女孩,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人公坎坷的命运,而是她对生活的一种执着的追求。她七岁就开始住医院,医院似乎是她第二个家。她不象其它病友,忍受不了治疗时的痛苦,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她却像个没事人一样,躺在床上输液,嘴里闲不住,一会儿哼小曲,一会儿背儿歌。输液针头一拔下来,她立刻成了一只快活的小燕子,又跳舞又唱歌。而我呢?却是那么脆弱,*时发高烧,肚子痛都会大惊小怪,哭鼻子,更别说得了白血病了。赵敏哲有十分坚强的毅力,每次做穿刺,会有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他却两手一抹眼睛,灿烂的一笑,这使医生们惊叹不已。*时,我拉双杠总是因为怕疼而躲在最后,有一两次练一练已经算很了不起了。比起她,这又算什么呢?尽管赵敏哲生重病,隔三差五地请假,而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我在良好的环境下,成绩却时好时坏。

  比起她,我又能说什么呢?乐观、开朗、自信和坚强写在她的脸上,流在她的血里,这也许就是她战胜死神的法宝。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3

  霍金是一位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不仅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而且参加了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但是命运对霍金却十分残酷。

  八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疾病不断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天天萎缩,路也走不稳,他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努力锻炼。由于病情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他坐上了轮椅,他的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可以活动,但他却毫不放弃,他让人在他的轮椅上加了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病魔好像做了退却,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坚强地活着,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地球,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飞到了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多么渴望能像霍金那样在宇宙中研究黑洞,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大自然一个又一个秘密啊!同霍金对照,我真感到惭愧,我是一个健全的人,*时做数学题也不认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就不想动脑筋再做,有时还以摔钢笔发脾气的方式,引起妈妈的注意,希望她帮助我完成作业。

  读了《向命运挑战》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古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怕困难、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才能养成良好的学**惯。让今天的理想成为明天的现实。霍金用他顽强不屈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光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4

  他身患绝症,却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他虽残疾,却为人类创造了科学财富;他虽然瘦弱,却有着一种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他就是《向命运挑战》这片文章的主人公——霍金。

  霍金,17岁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但是21岁时,厄运悄然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患上了萎缩性脊髓硬化症。但他并没有为此而倒下,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坚持科学研究,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和大爆炸,并且建立了美丽的科学宇宙模型。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

  在我们的视野中,还有许多人也向霍金一样敢于向命运挑战: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他们不向困难低头,自强不息地奋斗,终于换来了丰硕的人生果实。

  与霍金等人相比,我们中小学生中许多人缺乏发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就说我自己吧!记得前两年,学校竟选大队长,我作为大队长的候选人,经过数日的充分准备,劲头十足地走向演讲台,自认为凭借几年来当中队长的阅历,一定能够当选大队长。然而,事实却相反——我落选了。此事对我打击很大,后来的我便消极的对待中队长的工作,对少先队的安排敷衍了事。经过老师的教育,我才重新振作起来,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在五年级的大队长竞选中,我被推举为副大队长。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觉得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好好学*霍金的勇气和毅力,而不应该被挫折和困难击倒。

  雄鹰的翅膀是在搏击风浪中练硬的,挺拔的松柏是在傲霜斗雪中成长的。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我们都要向霍金学*,不怕困难和挫折,跌倒后,勇敢地爬起来,像苍鹰那样在蓝天下勇敢地自由自在地翱翔!

《向命运挑战》读书笔记5

  学*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我对主人公“霍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霍金”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与命运作斗争,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夭体物理学家的事。告诉了我们要取得相应的成就,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主人公“霍金”对病魔的轻蔑,对命运的挑战。他在“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的时候,仍然认真研宄问题,“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我完全被他这种顽强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霍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毅力,是因为他对失败说“不”。他没有超人的功能,他的成就只是自己创造的。他给了自己一种动力,使自己永远可以战胜一切。

  文章中介绍说,霍金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一一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我万万没有想到它的作者竟是“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40公斤的”霍金。

  写到这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女英雄张海迪,她5岁就高位截瘫,曾经哭过、怨过,但是她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自学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学*医学,为许多人排忧解难,使许多人得到了快乐,她从中也得到了

  当失败来敲门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开门;当成功来敲门的时候,你要微笑着,让它进来。但是,你必须经受住失败无数次的敲门声,才会迎来成功的敲门声!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1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2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3

  这个暑假过得非常有意义。百年一遇的奥运会恰逢暑假在我国召开,*运动健儿披荆斩棘,勇夺奖牌,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不用上班的我着实享受了丰盛的体育大餐,看着金牌不断地被我运动员夺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敬佩。但想起诺贝尔奖至今仍与*人无缘,甚是伤心。一个竞技体育强国,但最根本的科学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人埋怨是*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总感到教师的责任非常的艰巨,这也迫使我要不断地学*提高。我想:学*不能放假,因为教师需不断携取源头活水,需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怀着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念头,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我的前苏联教育经典——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和之前读过的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方方的《托起明天的太阳》相比,不易读懂,读起来感觉也不够畅快。我并没有贬低此书的意思,只不过是我的心理话,这也许是国情之差异,抑或是理论水*过于肤浅,一时不能领会深奥的理论知识。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学*的诱因的表述。

  赞科夫认为,学*的诱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的外部诱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的内在诱因,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分数比较重视,常会比一比作业中得了几个5分,他们会为了分数而努力学*,认真细心完成作业,为获得好分数有时也会出现抄袭现象。他们期望得到一个好分数博得长辈的表扬和奖励。实际上这种为追求好分数而学*,搞考前突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学到的知识会出现考试一结束知识也忘得很快。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教师为提高成绩常搞期末突击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尤其对个性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就拿这次奥运会来说吧!同学们肯定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连我亲戚4岁的女儿到街上发现和奥运会相关的东西比大人要敏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以及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再通过引申讨论,使生明白: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就能对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好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结合奥运会中的系列金牌数,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反映我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这种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和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的内部诱因,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求知的渴望会不断地产生和增长起来。

  学*是永无止境的;观念是与时俱进的,在不断地学*、实践和反思中与学生共成长!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4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和教师的谈话》教师读书笔记5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读罢全书,恍然大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学校教育教学竟是一代一代的循环更替,并无大的时代差异性。智者倾其数年经历研究其中规律,对现行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好书犹良药,可以治愚;好书犹益友,可以建言;置身《和教师的谈话》之中,收获颇多,却始终以第三者的身份聆听教师的对话,现欲参与其中,与名书对话,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如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

  我觉得不能。这也是初为人师的我现在易犯的错误。如若还像以前传统式的课堂,将一切都替学生安排好,为学生准备一份丰富的知识大餐,学生即使品尝到了美味,却很难学会制作的过程。正如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课堂上充斥着杨秀清老师所说的三声即掌声、笑声和欢呼声,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愿为之而努力。

  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我对这句话非常的感同身受。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播撒一份爱,回收一份爱。狰狞的面孔,粗犷的声音,一时震慑住了孩子,却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买账。真威信的树立根源来自于对儿童真正的热爱,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机敏的教学智慧,终归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反感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大多时候看来,这句话并不无一定的道理。

  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我认为在低年级使用可能要多一些,但一定要注意适时和适度。只有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具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此,我想谈谈对“直观教具”的使用。我所从事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化时期,抽象思维慢慢形成,必须借助直观教具,并且还要让学生参与到直观教具的使用当中,才能真正的使学生明白知识,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一定要用小棒或计数器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数的变化,体会加减的意义。

  在复*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求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要有利得多。

  先暂且不谈如何复*,在实际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新知识的第一次传授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如果常常想着新课讲不好,靠以后复*来弥补,那就打错特错了。巩固复*时,最好是加入新的元素,这比单纯的复*旧知识更有效。而这些新的元素与旧的知识直接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在复*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名师在讲授阅读应该包涵感情时,并没有一遍一遍的领读,而是通过_____游到了纸上;鱼____到了纸上;鱼游到了______无形中学生就理解了哪些部分应该重读,应该以怎样的感情来读。不得不令人佩服,这就是创造性。领读三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怀揣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绝不会止步于此,将创造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性的工作。

  最后我想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1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2

  《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1901—1977)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一、赞科夫主张通过系统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来大力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系指促进儿童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主张尽可能创造条件,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

  赞科夫认为,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要领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得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使得系统知识的学*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

  二、赞科夫主张教学要引导儿童“个性自然的成长”,也就是引导个性自由发展。

  赞科夫特别重视语文课教学改革,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设作文教学;强调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着重促进儿童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因此他反对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僵化程式和死记硬背;他从发展心理学的科学高度较详细论述了语文教学。

  三、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赞科夫认为,学*的动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的“外部动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内在的诱因”或动力,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

  为追求好分数而学*,甚至突击成风,赶考成灾,那么儿童学到的知识则会随考试的完毕而忘光。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这不单是忘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可能的后果是培养出健忘的恶性和毫无自学能力与*惯。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我想,我们常见的那种“分数高能力低”的现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因而,如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简单化地归结为重复传统教学论或实用主义教学论,或者认为他仅是“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己见”,那又是不公正的。科学发展中的任何合理的突破,必须有合理的继承,而不是简单重复。

  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和苏联的赞科夫,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也是当代国际上教学论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派,此外尚有许多其它学派。三派立论各有异采,但在若干根本理论问题上也是异中有同。研究本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学论在国际上发展的若干理论上的共同趋势。这是大有助益的。

  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仍只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科,无论在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学术研究上都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议的热烈纷杂的局面;人们不应该独尊一家。即或在苏联国内,对赞科夫的新体系迄今也仍然多有异议。这种事实说明,不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东西。我认为,在教育理论上可比较的学科和可比较的部分,应打开眼界,重视研究外国,才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因此切不可闭关自守,作茧自缚;但双不能单研究一国一家,尤不应生吞活剥照搬一切。

  正确的原则应该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为主,博采诸家众国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相宜而弃之;尤其重要的是,应通过自己的多种类型教育改革实验,进行跨学科研究,熔化古今中外于一炉,建设*式的教学论和课程论新体系。袁枚《诗话》说得好:“虽师勿师,不取亦取”。这才是个正理。

  虽然书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在今天已不再新鲜,但我想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是永远不会落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吸取经验,多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一句话:走自己创新之路。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3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4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

  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疑问。

  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 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了 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

  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 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5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的起始阶段,多次复*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前不久,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用*实的语言,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低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中让我认收获不少:

  教师要有个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提高成绩。不能忽视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学生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大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必须依靠并运营集体,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群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引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引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另外,教师还应兼具有*的人类精神气质。现在的很多学生比我们做学生时要见识丰富,他们的观念也要比我们更超前,视野也过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我认为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时尚和前卫,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在教学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吸引学生,不逃避带有人性的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提高。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三、学会去赞美

  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自己也认为:我的学*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四、教师要学会敬畏

  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时刻铭记陶行知的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要是说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最*苦闷于班级几个后进生的学*。每次考试,都因为最后三名学生的成绩差,导致班级整体*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向苏霍姆林斯基求教。目录中“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打开书,认真读下去,期待能得到导师的指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课堂生上针对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开展研究。他发现能力的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为了改变这类儿童的思维,他采用强迫儿童背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采用药理学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也失败了。最后他发现,人的思维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因为就是说,落后儿童并不是单纯因为我们*常所说的脑子笨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对老师的喜好,对班级环境的感受,家长对上学的态度等。这和“亲其师信其道”道理是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过的107个落后的学生。他发现他们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多数时候是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病:风湿病、软骨病、脑膜炎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原因——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那么还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一般是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加重了他们在发展方面的落后。

  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早期落后的征兆并不明显,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了。

  我们都知道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却不了解他们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发发展!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也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有同事担忧地说班级某同学家长闹矛盾打架怄气,闹离婚抢孩子的教育抚养权或者嫌弃孩子是拖油瓶没人管孩子。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学**惯和学*成绩会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过不超过20xx-300个词汇。所以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常从童虎、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无知。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课堂。有的学生对语言反应非常迟钝,他们读完一段话,没有感受,写不出批注。即使听了别人谈论的读书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讲的《穷人》这一课来说吧。当我们讲到桑娜一家的贫穷是,多数同学都能从文章的环境、对话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家的穷苦。起立发言的同学有的热烈盈眶。但是有两个同学听了之后毫无反应。他们的课本批注也没有含金量高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家长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们说话来也很有条理,关联词用得也非常得当。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太强,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了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所以,高素质的家长和有营养的书籍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于学*的父母或生书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后的儿童多数是因为在出生后最初的2-3没有接受完整的母亲教育。

  作者研究了几千个家庭中儿童的智力对于母亲的依赖性。他发现如果孩子在2-3岁的时候没有接受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感情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般教育学里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个全新的领域——母亲教育学。

  读到这里我非常惊讶!原来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幼年时期的母亲教育有这么重要的关系!这个观点应该让我身边的妈妈们和即将做妈妈的朋友们好好看一看,读一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个负责任的妈妈很重要!做个好妈妈,从陪伴孩子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的感受颇多。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和中肯的劝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个人思想动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以及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易*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其实,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而这一切有需要他们去苦苦追求。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业虽然*常而且*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要改变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塑造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的学*,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该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有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二、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教师的挑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9)

——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笔记1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教育人士,我也时常自省自悟,如何才能更好的起到助产婆作用,就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教师读书笔记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1、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

  本书反复强**师服饰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重要,特别强**师服饰的细节,衣服破损、纽扣的缺少、内衣外露、穿超短裙、无袖衫、低胸衣、薄紧身衣、戴大耳环、戒指等等,一些不符合教师身份的服饰。容易对我们这些青春萌动的高中生在不明事实的情况下造成误导,不修边幅,不符合教师的形象要求,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会大大折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大降低。在生活中发现有极少数教师就很不注重这一点,穿衣随随便便,很不注重个人形象,望这些教师自觉改正。

  2、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书中说我们部分教师缺乏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规划每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之中,不进行自我成长的规划。这些对教师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摆正心态,作好如下的打算:教师的规划可分为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等不同的类型。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注意这点,没有给自己制定人生规划,从本学期起,我要制定一个规划,完成自己的宏伟目标。让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充满阳光和色彩。

  3、教师的宽容———一种教师美德

  宽容的教师,往往是自信的教师,宽容的教师,往往是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宽容表明这位教师宽宏大量,胸襟大度,表明他能屈能伸,不斤斤计较;表明他有涵养、有耐心、不急功*利。表明他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有效手段,当然教师的宽容与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宽容不是纵容,宽松不是放松。纵容是对学生错误和缺点无原则的放纵,任其发展,不加约束。但严格要求学生也并不等于不容许学生犯错误。当然,宽容学生不等于不批评学生,而是理解在先,批评在后,是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批评。一切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都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宽容的老师。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把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殊荣。我深爱我的工作,我愿终身在这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名字。

教师读书笔记3

  1、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3、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6、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7、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8、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9、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0、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11、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2、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13、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14、复*是学*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15、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4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

  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5

  《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从头读到尾,发现了自己以前有很多地方疏忽了,看似无大害,但是日积月累就是大毛病了。

  书中分六大板块,分别是: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游戏、手工。内容很全面,可以说里边不仅有对老师的理论教育,还附有特色教案,而且教案是以详案的方式呈现的,最后还有对前教案的总结分析。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这样的方式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的更精了。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在书中学到的有用知识,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理论学*,让专业只是更加深化

  幼儿园教育已经在逐步的被教育专业重视,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语言是五大领域之一,语言教学就是靠说来学*,可能没深入接触的人会觉得语言领域不就是说说故事,念念儿歌,孩子们会说会念就说明掌握知识了。

  其实语言领域的`教学哪有这么简单,不仅让幼儿要学会教材知识,更应该发展孩子们*时语词的丰富,能用丰富的词汇形容事物等。在这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我在书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方法,它归纳了很多要点,让我一目了然,学起来很轻松。并且当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经常会去翻阅书本,其中归纳的概念理论,以及举例的案例,让我理论结合实际,边探讨边理解。

  二、教学教案,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

  我喜欢这本书,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理论概括后还配套了几个教案,而且教案都是以详案的形式出现的,每个环节都非常清晰,提问与互动安排的都恰到好处。有时我会运用书中教案中的方法套用到现实教案中的撰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可能因为有了其中的几个关键步骤,马上就是使整个教学课堂发生变化。

  有时教学工作中碰到像手工美术之类的教学,就没有像其他领域准备的那么充分,我以后应该要改正这样的教学态度,在这样的技能教学中,孩子们同样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从书中的教案中,我发现,那些老师把一堂美术设计的就像语言一样优美,科学一样规范,孩子们上这样的课就像是在享受一样。

  三、教育总结,让教育方法更加实用

  教案后面附有教案的设计意图以及方式方法的变换原因,我觉得这对我的帮助很大,一是让我学*到了各领域的重点所在,二是让我学*到了不同教学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时中很实用的东西,任何教学活动都可能碰到,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用笔记录做些记号这样便于以后的翻阅。

  一本好书值得一直翻阅,懂得收获也要懂得分析思索,这样自己才会有更快的成长。

教师读书笔记6

  闲暇之余读了《美丽的教育》这本书它是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xx老师写的。“孙蒲远老师是爱的大师是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这是中国教育名家林格对孙蒲远老师的评价。而《美丽的教育》一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确有这样一个感受。正如孙蒲远老师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惯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孙蒲远老师就以她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

  孙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为这样的孩子带来了欢乐而孩子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她的班里有个孩子患了耳聋病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影响班级的*均分而要求孩子退学。孙老师并没有因为个人私利而顺水推舟而是执意要求孩子留了下来。在孙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这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参加了工作。一家人在看望孙老师时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妈妈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是更需要爱和教育的群体。孙老师就是以她母亲般的温暖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用教育家的执著与睿智呵护着幼苗的成长。正是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一些孩子就得益多一些”的无私之爱让孙老师的人格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仔细读《美丽的教育》一书发现孙蒲远老师在建设班级体方面的主要经验有两条:

  第一引导学生及家长特别注意欣赏和学*同学身上的优点这几乎成了孙老师的第一法宝。她说:“老师在班上常说什么、常做什么对集体舆论其着导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学们长处常常强化这些地方同学们的情绪就会是愉快和稳定的。”

  第二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惯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班风。孩子是犯错误中长大的但这并不等于犯错误无所谓能否认清是非对错是能否成长进步的关键。

  这些正是我们年青班主任迫切需要学*的。读完这本书我在想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幼儿的家长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一定要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奉献自己执着的爱给孩子们一个丰富的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

教师读书笔记7

  *日,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以达到较理想的学*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课件播放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着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教师读书笔记8

  1、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3、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6、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7、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8、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9、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0、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11、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2、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13、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14、复*是学*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15、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9

  《致教师》是朱永新教授以回答来信的形式送给老师的建议。我用了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这本书。朱永新是新教育的发起人,李镇西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分管教育的**。也就是说。他是老师、校长、领导。不管哪个角色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一读。值得老师们去实践体验。

  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样,这本书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无论我们哪方面有困难,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因为涉及面太广,所以想从哪方面专门提高,又不太适合。也就是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指点方向,如果要深入,还要继续研究一下其他书籍。但无论怎样,这本书还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把本书的要点摘抄一下:

  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目测一下自己,在一二之间徘徊。加油)

  面对孩子,面对世界,教师需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理想其实是青春的表征。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老去。(深表赞同)

  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把别人的精神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理论的共鸣而已。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北,就是因为缺乏支柱。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教师阅读书目最重要的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读物,一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经典读多了,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自然也会提高。

  阅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阅读,阅读,还是阅读。提高自身能力的不二法宝。)

  怎样才算是善于思考呢?一是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思维的敏捷性,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四是思维的独创性。(第四点尤为重要,谁能做到呢?)

  教师读书笔记6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d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读书笔记10

  幸福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无法说清。青鸟,一只青色的鸟,或许并不是哪里都能见到,但我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幸福。

  让我们翻开书本,瞧,奇尔和米琪儿正在和仙女贝莉伦娜谈话呢!不一会,兄妹俩和几位精灵就开始寻找青鸟的路途。在回忆之国,他们见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在夜之宫殿,他们勇敢的对抗幽灵、疾病和战争;在辛福花园,他们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在未来之国,他们目睹高科技成果和未出生的小孩儿。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青鸟,最后兄妹俩发现,青鸟就在他们那个朴素的小屋中。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于死亡。面对死亡,许多人都很害怕,但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解释死亡并不可怕,就如爷爷说的:“我们一直都呆在这儿,等待着要见活着的人,只要你们想起我们,我们就能够清醒,能够和你们见面。”是啊,回忆起已故的人,不就是重聚吗。

  合上这本书,让我们去追寻青鸟,去追寻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11

  自从参与县国培办《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课题后,不知不觉养成了读书的*惯。每次读完一本书,回味一下,顺手写写不成熟的读书心得体会。这次是读了语文教师成长丛书《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读完后,让我对语文教师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教师身上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也从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若失去语言这条根,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失去了个性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在这本书中认识很多的语文名师,深深被他们的教学思想吸引。

  从这本书,走进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方寸田园"。通过反复深读,触摸到诗意语文的性情本色,深悟诗意语文的生命真义。诗意本是语文之基因,与生俱来,本体生成。用诗意语文育诗意之学生,实乃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亦为语文教师的终极之追求。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其根本取向在于"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总体生成",也透视他的"诗意语文"的教学智慧。

  从这本书,认识了史建筑老师,他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他认为,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如今语文课的个性与己任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我们见到了许多这样的课:大肆渲染地导入,费尽口舌地绕弯子,迟迟走不进文本,刚走进文本,却来了个"蜻蜓点水",急匆匆地走出了文本,架空分析,虚浮链接,"外围战"打得不少,"巷战"打得不多,有时像历史哲学课,有时像主题班会,有时像曲苑杂坛,有时像正大综艺,就是不像语文课,"少、慢、差、费"带来的贫瘠且不说,还"肥水不流外人田"。

  从这本书,还认识了孙建锋老师,在读孙建锋老师的教学文本过程中,觉得他富有才气、幽默风趣。你看他在"心灵独白"中的用语:"我有点像罗文""学生是我的老师""处女课""我是一片茶叶"等等。特别是在孙建锋老师的文本中字里行间跃动着一种灵气和心动的声息,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一种生命的情怀释放"与"心灵的真诚召唤"。其中那些不断跳入你眼帘的妙语佳句,紧紧牵动着你的眼球,传达出让你"心动"的语文教学真义,使你有一种启迪心灵的震撼和豁然开朗的愉悦,也使你在阅读的沉醉中顿然醒悟:"这不就是享受语文"嘛!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由于语文名师较多,也没有逐一罗列他们的思想了。总之,《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对全国卓有影响的语文名师的教学智慧作了全新的透视,可谓写尽了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的美丽。他们打破了过去那种隐蔽教学心灵和内在教学情感的自我封闭模式,注重教学主体意识的坦诚表现,率真诚实地呈现自己的教学心态,吐我教学之情,言我教学之志,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个性与姿容、敏锐的教学视角与感悟,传达了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心灵体验和理性思考,抒写了对语文教学现象和课程改革真义诠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