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孝经

孝经读后感1

  关于孝,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在生活、工作中,我也一直推行孝道。除了身体力行,尽己所能;在工作中,也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引力推推孝行孝道。但对于《孝经》一书,曾有耳闻,却不曾细读。最*工作清闲,选读几本经书,《孝经》便是其一。粗粗通读两遍,却是心愧颜红汗涔涔。

  一为如此经典,*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而我今日才读,枉为我大学本科文科专业毕业生的称谓。特别是耳熟能详的这些话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竟然不知道是出自此书。汗颜!

  二为自己孤陋寡闻,读之前片面而主观地以为此书只讲孝道,却不知从孝出发,书中更多讲述了立身理家治国*天下的道理,“孝”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当然,对于“孝”的要求和方法,书里也有详尽论述,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书中分别提出各阶层人士“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今,虽然时代变化,社会大环境与当时有了很大差别,但这些讼述仍是值得深思,值得修为……

  三为自己行为差距之大。书中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比照自己,实在无语汗颜。

  读《孝经》,才知古人早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人已知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和宗法关系,而今我们常回家看看却也需立法规定,实不知是法治进步还是悲哀?昨夜听新闻一男子将其母杀死并**三段,真可谓穷凶极恶良知点无;再想到现如今社会上众多抛父弃母、悖行逆德之徒,心生寒意和愤慨!或许我们真的该更多地学*一些古人之言之行了!

孝经读后感2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3

  《中华孝经》是一部关于“孝道”的名著。里面有许多“孝”的文章,当然,其中也有些反面例子,比如《离家出走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就跑出了家门。妈妈站在门口大骂:“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那个小男孩儿跑呀跑,一转眼儿就天黑了,小男孩儿也感觉饿了。这时,他看见了一家面馆,就跑了进去。面馆的老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小男孩儿吃完面,就要付钱,谁知他的口袋里没有带一分钱。小男孩儿的脸一下子红了。阿姨见了,就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男孩儿说:“我没有带钱。”阿姨就说:“没关系,我请你吃。”

  突然,小男孩儿大哭起来。阿姨惊奇地问:“你怎么了?”小男孩儿哭着说:“您对我这么好,要是我妈妈也像你这样就好了。”阿姨问:“为什么?”小男孩儿答道:“我妈妈今天和我吵架了,妈妈还把我赶了出去。而您,却免费给我吃面。”阿姨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你妈妈*常为你做了多少事啊!而我只不过是为你做了一碗面而已。”

  小男孩听阿姨说的话后,恍然大悟,他放下筷子,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小男孩看见了焦急的妈妈在四处张望,他扑到妈妈的怀里,却发现妈妈的眼里也含着泪水……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知道感激,然而却对自己的亲人的恩情却浑然不知,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叫《董永卖身葬父》。里面讲的'是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他想为父亲办个丧事,可是他家里一贫如洗。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卖身契:“家父不幸西归,家无分文葬父。若肯帮我葬父,愿当牛做马。永不反悔!”路过的百姓看见了无不落泪。有一个大财主看见了,心中很高兴,就假装好心地对董永说:“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把你父亲埋了以后,到我家来织上细绢三百匹,你就可以走了。”这对董永来说是很不公*的,但是他还是同意了。

  在董永走到半路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那位女子说:“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给你为妻。”董永同意了。于是,俩人到了财主的家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三百匹细绢都织完了,财主只好放他们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恋恋不舍地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你感动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来帮助你,现在时间到了,我该回去复命了。”说完,凌空而去。

  多么动人的故事!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卖身”来“葬父”。他虽然贫困,但是他却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孝,我们一定要向他学*!

  《中华孝经》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类似董永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以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们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警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干那样的事情。

孝经读后感4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6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

  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现代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

《孝经》读后感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3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4

  【第1篇】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6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读后感 (菁华6篇)

《*》读后感1

  买这本书纯属偶然。

  我不是韩寒的粉丝,也对这种厚厚的小说没什么兴趣。二十多天前在网易的首页里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青年作家韩寒有个网店,卖他本人的书,重点是他亲自签名的书。按文章的线索,我找到了韩寒在淘宝上的店。本来对他的书没什么兴趣,只但是经常看他的博客,明白他的文章很犀利,有远超同龄人的思维,其观点大多与社会的主流观点相反。反正也不贵,冲着韩寒的亲笔签名就买了一本。

  邮来后,只看了看韩寒的签名,书就撂一边了,没时间看,典型的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天出差,想想路上的无聊,正好有这本书能够打发时间,遂带之。在路上大约用了3个小时读完了这本200多页的书。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的眼睛和思维竟不能很好的配合,读起来有些吃力,可能是许久没有读这种纸质图书的原因。

  这本*叙了主人公左小龙的青年生活。废弃的雕塑园是左小龙的世界,在那里他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有些幼稚的男人经常做些偏执的事,有两个女人左右着他的生命,一个爱他的,一个他爱的。他在泥巴那里找到自信,又在黄莹那里失去自信。

  他有个很喜欢自己的女孩,泥巴。他们的初吻发生在一个垃圾堆旁边,是左小龙故意安排的,他就是要告诉泥巴,此刻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好,现实是残酷的。

  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时能够感受到韩寒的冷幽默。在左小龙和泥巴开房的时候,泥巴假惺惺的在被窝里看电视,左小龙看着她,她说她来例假了。顿了一下又之后说,但是没有关系。

  从文中又能感觉到一些沉重。在描述镇上的人要求印刷厂继续排放污水以使动物继续变大的过程中,对社会冷酷的描述简直入木三分。从描述的手法来看,和鲁迅笔下的华老栓血馒头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个描述,我对韩寒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在韩寒的文章中经常能够看到对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诙谐的,是最有力量的。

《*》读后感2

  花了三个小时看完这本韩寒的书,放下书的时候,有一丝悲。

  记得第一次看韩寒的书,是在表哥家里看《三重门》,那个时候读小学,只是记住了这个日后成为我偶像的人的名字和书里那些让我艳羡不已的运用纯熟的文字。

  韩寒自己说,这“是第一次写出这么完整的故事”,确实如此。我想,这并不只指故事本身的完整,也有故事中情感的完整。在《一座城池》上市以后,曾与表哥讨论过韩寒,他说文字还是好,只是不如以前锋利了。而现在看《*》,更觉得是这样的。书里不光有一脉相承的韩寒式的言语,也有从未出现过的和这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同等地位的情感与光明。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时都担心主角死掉。虽然主角到最后也没死,但若不是这个温柔的结尾,他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因为在现实中,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的那样一个人,恐怕会活得比书里更可怜。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次地问自己,我是主角那样的人么?我并非是说韩寒的书怎么怎么,我只是想说,这本书,至少对现在的我,是一面镜子,而更重要的,对将来的我,也许也会是一面镜子。

  最后用这本书正文前的那段话到最后一句作为结尾吧: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读后感3

  一个星期前吧,闲来无事就借来了本韩寒的小说来看看——《*》。单纯从名字上看,的确没什么吸引人之处,书本的包装也是简简单单,但它却是韩寒至今为止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正是这本看似简单的书,却让我深思……

  《*》围绕着左小龙和泥巴这一对小恋人从相识到相爱,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泥巴不得不离开,小龙最后带着他们最喜爱的龙猫去寻找泥巴这条长长的线索来慢慢描绘出一个小小的王国,记叙它的兴衰。在书中,韩寒以幽默、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地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对*、“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计划生育、拆迁、教育、现代派诗歌、“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让我看到了一个对我们的时代有所反思的韩寒形象。

  小说中,爱情只是一条副线,主线仍是亭林镇经济飞速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因为招商引资,外来廉价劳动力愈来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压力,但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又促动本地消费,本地人依靠房租、饭馆等第三产业获得不菲收入。由于目光短浅,乡镇领导对工业污染、房产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闻,变本加厉地扶助奸商,损害民众利益。

  小说中的一个情节,韩寒真的把现实中人们的冷漠讽刺至极了,让我的内心至今仍不能*复。书中,左小龙想骑摩托车穿越318国道却被交警没收了车辆,忧郁的他登上了全镇最高的楼楼顶只是想看看风景。无奈却惹来了一大群以为他要跳楼而前来围观的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呼啸般地穿越街道聚集在左小龙的脚底下,这是一个多么愚昧的现象啊!面对前来劝告的警察,小龙试着解释,却被愚昧的警察反驳到无话可说(这些可笑的对白在这里就不引用了)。令人发指的事终于发生了,当小龙准备从楼顶围栏下来时,脚底下却传来一阵阵骚动,一阵阵谩骂!!!“跳下来,赶紧跳啊,咱们都看了一个小时了。脖子都酸了,肚子都饿了。你玩我们呢。”然后一阵阵的骚动渐渐演变成一段又一段没人性的叫声:“跳下来、跳下来……”最后,左小龙逼于压力,面无表情地向空气迈出了一步……

  这……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发生地太多了,听广播听到我耳朵都麻木了,看电视新闻看到我眼中都分不清哪些是彩色!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良心何在?就在离我们三水那么*的佛山,那件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你们还记得吗?一个两岁女童,多么美好的一朵花儿啊!被两辆车辗压过后,生命垂危之际,十几个经过的路人却视而不见。那些在小悦悦被车碾压后的整整7分多长时间内经过漠视的路人们,你们就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一条鲜活的生命吗?当越来越多的“彭宇案”发生,当好心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屡上演,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不仅仅只是见死不救,更多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仅仅是《*》折射出来的一种社会丑闻而已,这书中可以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当然凡事不能只看到它丑的一面。这本“黄金书”中就有许多让人振奋的片段,男主人翁那种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坚持自己个性的性格就很值得我们去学*!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那段序言:就算你在大雾里开车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我们都在寻找着生活的方向,纵然现实有多么不如意,纵然有多少惆怅多少迷惘,总有光明将我们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阳。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消除冷漠,让我们能一同找到心中的太阳!

《*》读后感4

  《*》是韩寒的一部小说。它主要介绍了一个假设的“国度”里发生的生活故事。以一个现实生活的普通又独特的人为视角,发生的一些生活故事。

  左小龙在这个国度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无钱,二无权,只有一辆破碎的摩托车,也就是在这辆车上,他找到了一名男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别人的爱,并且尝试去追求爱的人。

  他有很好的眼光,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样一个很俗的“国度”当中,他探索着人生价值,他并没有被庸俗的利益所同化。那些无知的人,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最终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一切都发生突变。

  这些无知的人也正面临着当今世界的面貌,左小龙也清楚单凭一个人无法对大局形势进行逆转的,这也告诉我们人一旦犯错误就不能恢复了,这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选择。

  小说《*》最后没有下一个结局故事,留给人无限遐想...

《*》读后感5

  买这本书纯属偶然。

  我不是韩寒的粉丝,也对这种厚厚的小说没什么兴趣。二十多天前在网易的首页里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青年作家韩寒有个网店,卖他本人的书,重点是他亲自签名的书。按文章的线索,我找到了韩寒在淘宝上的店。本来对他的书没什么兴趣,只不过经常看他的博客,知道他的文章很犀利,有远超同龄人的思维,其观点大多与社会的主流观点相反。反正也不贵,冲着韩寒的亲笔签名就买了一本。

  邮来后,只看了看韩寒的.签名,书就撂一边了,没时间看,典型的书非借不能读也。

  今天出差,想想路上的无聊,正好有这本书可以打发时间,遂带之。在路上大约用了3个小时读完了这本200多页的书。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的眼睛和思维竟不能很好的配合,读起来有些吃力,可能是许久没有读这种纸质图书的原因。

  这本*叙了主人公左小龙的青年生活。废弃的雕塑园是左小龙的世界,在这里他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有些幼稚的男人经常做些偏执的事,有两个女人左右着他的生命,一个爱他的,一个他爱的。他在泥巴那里找到自信,又在黄莹那里失去自信。

  他有个很喜欢自己的女孩,泥巴。他们的初吻发生在一个垃圾堆旁边,是左小龙故意安排的,他就是要告诉泥巴,现在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好,现实是残酷的。

  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时可以感受到韩寒的冷幽默。在左小龙和泥巴开房的时候,泥巴假惺惺的在被窝里看电视,左小龙看着她,她说她来例假了。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没有关系。

  从文中又能感觉到一些沉重。在描写镇上的人要求印刷厂继续排放污水以使动物继续变大的过程中,对社会冷酷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从描述的手法来看,和鲁迅笔下的华老栓血馒头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个描写,我对韩寒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在韩寒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诙谐的,是最有力量的。

《*》读后感6

  最*没看什么新书,就把以前的书翻了出来,第一本就是韩寒的*,说起韩寒,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就是三重门,是这本书让韩寒出了名,这个小子高一就选择退学,从来都是以一种桀骜不驯的身姿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不得不说韩寒是一个才子,从来都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一件事情,而这个角度恰恰符合了当今的.年轻人的口味,因此在年轻人中的人气也一直处于爆棚状态。到了现如今,很多作家专家变成了“家养”的,而韩寒又是为数不多走出来敢说真话敢挑战权威的人,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如今这个社会少的就事韩寒这样的人,是80后典型的领军人物。

  关于他的小说《*》,是描写主人公左小龙默默的关注他所居住的亭林镇日益被现代化的文明所腐蚀、践踏,人性沦丧,但是左小龙在其中师徒改变着什么,尽管突然,但是依然努力着,在他看来希望就在前方。小说中也有爱情,但是是条副线,主线仍然是小镇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因为招商引资,外来廉价劳动力愈来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的激增有促进了本地的消费,依靠房租,饭馆等第三产业收入不菲。由于目光短浅,乡镇领导对工业污染、房产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闻,变本加厉的扶助,。韩寒通过辣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营造了一个变了异的亭林镇。

  在书中,韩寒通过幽默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的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对*、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计划生育、强拆、教育、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后现代式反讽,嘲弄,在*中,大家成为了无根之人,成了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的人。

  为了写这篇观后感,我特地在网上百度了韩寒,看看大家对他有何看法,果然,网上有很多评价,褒贬不一,褒的人说他高中主动退学,但是能写出这么多本畅销书,有才,还成为了很优秀的赛车手,这不是现如今人人常说的高富帅么,他是当代*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浮世绘.受政治的影响,有的内容是人们永远不会知道的,有些事是看到了也不能说的,这个表面上言论自由的时代,还是有无数禁忌,韩寒这样一个人是难得的,他的文字,幽默中带有嘲讽,许多人都说他的文字很阴暗,其实不是,他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把希望喻意在文字之中。贬的人说他高傲,不尊重这个社会,不尊重他人。但是我看来,历史会给我们一个答案。我相信,他是一个大家,真正的大家,不是那些爱得死去活来假装忧郁悲伤的作家所能及得上的.当时间冲刷掉所有的华丽,他会被证明的。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孝经读后感 (菁华5篇)

孝经读后感1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2

  《孝经》读后感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孝经,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资於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它们的意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思是: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和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禄和职位,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3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孝经读后感4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现代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5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孝经》读后感菁选

《孝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2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3

  父母虽辞世,读完孝经,欣喜能尽更大的孝。

  这一生,对于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时,最后是父母离世时的告别。1996年父亲去世时,当司仪让我们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养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当时身怀六甲,心里好痛,因为已嫁他乡为人妇,在父亲病危时,无法尽孝。去年母亲辞世,而今我已成孤儿,因此决定参加孝经的课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无法尽孝于亲生父母,如何透过学*孝经,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岁月,不留遗憾。

  一部孝经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走出“父母已离世而无法尽孝“的愧疚,明白“事亲”仅是孝之始,现在要做的是更深层的孝。从自身的扮演的各种角色去参悟与实践,也许不及“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的境地,但至少无忝所生,也不致愧对窦老师的启蒙和“儒风大家”团队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学的智慧分享。这短短三周不到的课程,让年过半百的心灵再次地飞跃。行坐之间仍能有所作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诫作为自身待人处事的准则。

  在家,学*窦老师,从“孝经“开始,带着孩子们开始接触儒家思想,逐步建构自家文化。

  在岗位,企业虽小,也不该妄自菲薄,经营自身的富与贵,以保全一方的`顺遂。

  随缘分享和传播“孝道“的智慧。

  最后,用三心相问来总结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读孝经,及通晓儒、释、道相关经典的哲理。“真相”透过通晓万象圣达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种难题与困惑;观测政治、经济、国家、世界的诡谲多变。“心相”是从心开始洗涤,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论生活,工作都应本着慈悲大爱的初衷游走在世间,持诫与谦恭修行人间法。

《孝经》读后感4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后感5

  《孝经》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孝经,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资於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 保其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它们的意 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思是: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和用奉事父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 心也是相同 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禄和职位,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 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 禄和职位, 并能守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 要早起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晚睡地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 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 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6

  其实第一次接触孝经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电视上,当时的电视剧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觉得心底一阵感动,由此就把孝经全部略读了一遍,这句话全句是这样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虽然很多都读不明白,但是全文给我的感觉,孝义大于天。

  我们与父母有着不可隔绝的亲密,是他们造就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在哪里。孝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礼仪,就算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它,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敬老的人,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以后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才会知道要怎样对待自己才是正确的,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它的培养,那么设想一下,等我们年老了之后,身体力行都差强人意,甚至身体残疾,却无人赡养,那是多么苍凉啊。

  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就算他再有钱,地位再高,也不是值得人尊敬的。的确,我们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其中一点的祖训就是要我们尊老爱幼。尤其是尊老、敬老,在中国人们的思想概念里这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这个人到哪里都不会被人看好。

  我觉得,我国古代那些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陈述这样一个事实,更多的是时时的教导我们、提醒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正确的。

《孝经》读后感7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孝经》读后感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10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11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湖南益阳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农村中心完小六年级:谢琪

《孝经》读后感12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孝经》读后感13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14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快乐妈妈读书会组织的诵读描摹《孝经》活动,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好*惯,同时能知义明礼,让这个寒假里过得充实、有意义些。

  之前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这次活动直接建了一个群,挺好的,无形中也督促了我们。和往常一样,头几天孩子兴致很高,过完春节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群里面的家长和孩子发的图片和视频,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说到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总怪孩子不够听话、不够努力,其实是我做的不够好,总想着“腹有诗文气自华”,让她多读点书,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带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总想把世界搬回来让她通过读书去认识和了解,可孩子并不领情,真可谓是“不读书时母贤子孝,一读书就鸡飞狗跳”,读书非但没给她带来乐趣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这次我从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时对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点苛刻,以至于现在孩子和我一样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读书时的语音或视频从不让发到读书群里,她总感觉自己读的没别人好,怕别人笑话(其实我也没把我读书时的语音发到群里)。此时才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很大的责任在我,是我这个榜样没做好,这次看到群里面有好几位家长,她们每天不论早晚都坚持读书,很值得我学*,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会爱上书的'。和这些家长比起来,我真的很惭愧,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一起读书!虽然参加这次活动的结果离我们自己订的目标还有些远,但我相信,从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坚持下去,我的孩子也会爱上读书的!

  今天写这些偏离主题的感悟,同我对《孝经》内容的感悟一样深刻,只有先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了以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书的内容,才能践行于生活!

《孝经》读后感15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该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以尽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他能教会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孝经》读后感菁选

《孝经》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经》读后感1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孝经》读后感2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3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后感4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湖南益阳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农村中心完小六年级:谢琪

《孝经》读后感5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孝经》读后感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8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快乐妈妈读书会组织的诵读描摹《孝经》活动,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好*惯,同时能知义明礼,让这个寒假里过得充实、有意义些。

  之前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这次活动直接建了一个群,挺好的,无形中也督促了我们。和往常一样,头几天孩子兴致很高,过完春节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群里面的家长和孩子发的图片和视频,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说到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总怪孩子不够听话、不够努力,其实是我做的不够好,总想着“腹有诗文气自华”,让她多读点书,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带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总想把世界搬回来让她通过读书去认识和了解,可孩子并不领情,真可谓是“不读书时母贤子孝,一读书就鸡飞狗跳”,读书非但没给她带来乐趣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这次我从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时对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点苛刻,以至于现在孩子和我一样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读书时的语音或视频从不让发到读书群里,她总感觉自己读的没别人好,怕别人笑话(其实我也没把我读书时的语音发到群里)。此时才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很大的责任在我,是我这个榜样没做好,这次看到群里面有好几位家长,她们每天不论早晚都坚持读书,很值得我学*,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会爱上书的。和这些家长比起来,我真的很惭愧,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一起读书!虽然参加这次活动的结果离我们自己订的目标还有些远,但我相信,从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坚持下去,我的孩子也会爱上读书的!

  今天写这些偏离主题的感悟,同我对《孝经》内容的感悟一样深刻,只有先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了以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书的内容,才能践行于生活!

《孝经》读后感9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该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以尽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他能教会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10

  《孝经》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孝经,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资於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 保其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它们的意 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思是: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和用奉事父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 心也是相同 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禄和职位,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 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 禄和职位, 并能守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 要早起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晚睡地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 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 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1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12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13

  其实第一次接触孝经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电视上,当时的电视剧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觉得心底一阵感动,由此就把孝经全部略读了一遍,这句话全句是这样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虽然很多都读不明白,但是全文给我的感觉,孝义大于天。

  我们与父母有着不可隔绝的亲密,是他们造就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在哪里。孝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礼仪,就算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它,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敬老的人,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以后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才会知道要怎样对待自己才是正确的,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它的培养,那么设想一下,等我们年老了之后,身体力行都差强人意,甚至身体残疾,却无人赡养,那是多么苍凉啊。

  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就算他再有钱,地位再高,也不是值得人尊敬的。的确,我们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其中一点的祖训就是要我们尊老爱幼。尤其是尊老、敬老,在中国人们的思想概念里这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这个人到哪里都不会被人看好。

  我觉得,我国古代那些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陈述这样一个事实,更多的是时时的教导我们、提醒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正确的。

《孝经》读后感14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15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

  孝经读后感 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着长辈。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国,所以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图。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谓之悖礼。”《弟子规》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难找的好老师。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的。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都要感恩;而父母却给予我们多少,我们却*以从不说一声“谢谢”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2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 3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 4

  《孝经》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了《孝经》,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百事孝为先”。《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读到这里,我想起*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业难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妈妈来叫我吃饭时叫了我好几声我都不理他们,最后才凶巴巴的对他们吼道:“我心情不好,别来烦我!滚!!”爸爸妈妈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安慰我。现在读了《孝经》,学了《弟子规》,再想想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错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一点点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古人说“有错就改不算晚”,我决心“亡羊补牢”。从今以后我一定以孝为先,好好对爸爸妈妈,不会再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会再乱发脾气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要好好学*,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一给予一点关怀,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孝经读后感 5

  孝,是世人一直传颂的美德,是心中难以言弃的珍宝。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翻涌而去,飞溅的浪花中浮现出无数“至孝之人”的面庞。

  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蝎子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可谁又知道他们为繁衍后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抚养成长,我们的顽皮与任性,不知使他们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泪水,可以说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倾尽所有。

  昔日,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环境,三迁房舍。又见孟子不思上进,担心其学业半途而废,便狠心断织教育孟子。从孟母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看到了父母希望儿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当雨果在创作途中感到烦躁不安时,母亲那温暖的双手,总是轻轻的放在他的双肩上,以抚*他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正是因为有了母亲默默的关爱,也使他最终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更融进了我们的点滴生活之中。今天,当我们放学回家后,同样是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却为我们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今天,当我们卧病在床时,同样心力交瘁的父母却嘘寒问暖,彻夜不眠;今天,当我们深夜苦读时,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辞辛劳,陪伴在我们左右。一杯热奶,一句问候,浓浓的爱意让我们倍感温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句诗,吟出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们都说乌鸦是带来厄运的凶象,可谁能想到他们有反哺的天性呢?乌鸦尚知反哺,而作为为人类的我们不是更应该孝敬父母吗?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小黄香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留下他与父亲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亲蚊帐里的蚊子捉完,然后用扇子扇冷凉*才让父亲睡。冬天,他在父亲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亲的床*,未免父亲受冻。他身影幺小,却用心诠释着尽孝的真谛,这抹芬芳弥漫在三字经中愈久弥香。而当下更有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用行动证明着新时代的青年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而对我来说,什么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与她谈心,她最喜欢听我在学校里取得的成绩,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使母亲非常高兴,我爱和她讨论每天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欢笑中,我让母亲忘却了辛劳。也许此刻我的孝仅仅只能停留在替母亲分忧解愁、与母亲谈心聊天、还有努力时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上,然而,我却坚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粒孝心的种子必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

  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这爱的笔触记录下与父母共度的每一个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那些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艰难岁月教会我们坚强乐观,为我们的人生大厦垫下最坚实的基石;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生命的一切惊喜与感动陪伴我们和父母走过细水长流。把孝心传递给普天下所有的挚爱双亲吧!

  孝经读后感 6

  今天我重新学*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读后感 7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8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9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我看过读过很多书,有:《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等,去年年底开始,我与妈妈又开始学*诵读国学经典系列,目前已诵读完毕的有《大学》《中庸》《孝经》《笠翁对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孝经》。

  这本书讲到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卖身丧父、弃官寻母的故事,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学到家时,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在父母疲惫时说些关心的话语就足以令父母心情变好,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幸福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 10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1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 1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 13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 14

  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说要切黄瓜,姥姥的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那时候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就剩一道题就写完了,看见姥姥切黄瓜费劲的样子,我就连忙跑过去对姥姥说:“姥姥,我来帮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时候切不好,对接的'时候还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黄瓜,切完了以后,姥姥夸我真棒!我微笑的点点头。

  又继续在写书写数学,这时候妈妈刚回来,妈妈说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呀?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写完,我妈说,为啥没有写完,宝贝,因为我帮姥姥切黄瓜啦!姥姥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所以我就帮姥姥亲切黄瓜,所以就没有写完作业,妈妈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开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给我给妈妈说,子航写的可快啦,马上就写完啦,妈妈又等我了两分钟,我把这道题写完啦。然后我就开始写语文作业语文作业,妈妈夸我,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姥姥也夸我可真乖,我说没事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和姥姥还有妈妈都笑了,妈妈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棒!

  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领,孝顺父母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还会把爸爸妈妈给气哭了!这种人我最不喜欢最不喜欢跟他交朋友,妈妈夸我有教养,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经读后感 1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16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教材,里面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

  我们学了《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闲坐,问他的学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让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贱的,他们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为什么吗?”他的学生站起来说:“学生不知道”孔子说:“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们的身体皮肤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损毁伤残。所谓孝,从孝顺侍奉父母开始”。

  我感觉《孝经》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教育我们从小以“孝”为本的道德品质。

  妈妈的话:百善孝为先。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但我*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孝经读后感 17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己,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孝经读后感 18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19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假期我很荣幸拜读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身有伤怡亲忧”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有伤害,父母会担心,行孝第一步要保护自己、爱惜好自己。我们要像孔老先生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自己,珍惜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要感激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一副容颜、一个躯体、一颗心灵。然而,好多人却不满足,不满足自己的容颜,羞涩闭门不出,想尽办法改变自己的容颜;不满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变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这样不爱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如何谈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们的孝又在何方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各种文化*卷而来,一些人对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认为只要每个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就是行孝,有些人则认为在千里之外打个电话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实,何为行孝?《论语》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孝”,就是以礼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能够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如果谁遇到了这样的父母留下违背于礼遗嘱,不该遵循,应按照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简而言之: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须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范围之内进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生养了我们,抚慰我们、养育我们、庇护我们,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所以,趁着还有机会,趁着我们此身未老,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做儿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多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为父母排忧解难,让父母衣食无忧,幸福地安度晚年;当父母疾病缠身,生活上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能精心照料他们,不嫌弃父母,照顾他们是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责任,不要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尽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做一个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要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时,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会有多少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父母不让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坚持去做,让父母伤心,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都不孝敬,谈何尊重、爱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因为不懂事,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应该多为我们的父母想想,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即使自己事业有所成绩,我们也要时刻想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经读后感 20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中学孝经读后感(精选5篇)

  中学孝经读后感 1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中学孝经读后感 2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中学孝经读后感 3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中学孝经读后感 4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中学孝经读后感 5

  最*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现代人过分自我,彼此疏离,需要笑孝道促进和谐,孝是德之本,要振兴道德,必须从孝道重新开始,唯有明白百善孝为先,才能根除万恶淫为首的乱源。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开始对老祖宗有意见,就开始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不应该保留中国传统的文化,这真是大不孝。那么孝从哪里培养出来?孝道从家庭培养出来,由童年开始养成好*惯,父母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环境。中华文化重在实践,我们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人能够主宰你,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来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终是合一的,我们有自主性,但我们听老天的话,听祖宗的话,听父母的话。没有天,没有祖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