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孝经读后感 1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着长辈。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国,所以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图。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谓之悖礼。”《弟子规》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难找的好老师。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的。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都要感恩;而父母却给予我们多少,我们却*以从不说一声“谢谢”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2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 3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 4

  《孝经》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了《孝经》,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百事孝为先”。《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读到这里,我想起*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业难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妈妈来叫我吃饭时叫了我好几声我都不理他们,最后才凶巴巴的对他们吼道:“我心情不好,别来烦我!滚!!”爸爸妈妈不但不生气,还温柔地安慰我。现在读了《孝经》,学了《弟子规》,再想想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错了!我已经长这么大了,还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一点点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古人说“有错就改不算晚”,我决心“亡羊补牢”。从今以后我一定以孝为先,好好对爸爸妈妈,不会再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会再乱发脾气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要好好学*,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一给予一点关怀,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孝经读后感 5

  孝,是世人一直传颂的美德,是心中难以言弃的珍宝。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翻涌而去,飞溅的浪花中浮现出无数“至孝之人”的面庞。

  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蝎子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可谁又知道他们为繁衍后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抚养成长,我们的顽皮与任性,不知使他们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泪水,可以说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倾尽所有。

  昔日,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环境,三迁房舍。又见孟子不思上进,担心其学业半途而废,便狠心断织教育孟子。从孟母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看到了父母希望儿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当雨果在创作途中感到烦躁不安时,母亲那温暖的双手,总是轻轻的放在他的双肩上,以抚*他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正是因为有了母亲默默的关爱,也使他最终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更融进了我们的点滴生活之中。今天,当我们放学回家后,同样是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却为我们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今天,当我们卧病在床时,同样心力交瘁的父母却嘘寒问暖,彻夜不眠;今天,当我们深夜苦读时,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辞辛劳,陪伴在我们左右。一杯热奶,一句问候,浓浓的爱意让我们倍感温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句诗,吟出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们都说乌鸦是带来厄运的凶象,可谁能想到他们有反哺的天性呢?乌鸦尚知反哺,而作为为人类的我们不是更应该孝敬父母吗?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小黄香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留下他与父亲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亲蚊帐里的蚊子捉完,然后用扇子扇冷凉*才让父亲睡。冬天,他在父亲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亲的床*,未免父亲受冻。他身影幺小,却用心诠释着尽孝的真谛,这抹芬芳弥漫在三字经中愈久弥香。而当下更有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用行动证明着新时代的青年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而对我来说,什么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与她谈心,她最喜欢听我在学校里取得的成绩,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使母亲非常高兴,我爱和她讨论每天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欢笑中,我让母亲忘却了辛劳。也许此刻我的孝仅仅只能停留在替母亲分忧解愁、与母亲谈心聊天、还有努力时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上,然而,我却坚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粒孝心的种子必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

  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这爱的笔触记录下与父母共度的每一个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那些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艰难岁月教会我们坚强乐观,为我们的人生大厦垫下最坚实的基石;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生命的一切惊喜与感动陪伴我们和父母走过细水长流。把孝心传递给普天下所有的挚爱双亲吧!

  孝经读后感 6

  今天我重新学*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读后感 7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8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9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我看过读过很多书,有:《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等,去年年底开始,我与妈妈又开始学*诵读国学经典系列,目前已诵读完毕的有《大学》《中庸》《孝经》《笠翁对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孝经》。

  这本书讲到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卖身丧父、弃官寻母的故事,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学到家时,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在父母疲惫时说些关心的话语就足以令父母心情变好,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幸福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 10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1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 1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 13

  《孝经智慧》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孝经,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举例,诠释了孝经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弘扬了“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

  《孝经智慧》精选了孝经中的经典,阐幽发微,深入浅出地解悟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秘诀,使人们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孝经智慧》中58页《孝德诚信,事业有成》中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一个有孝心、善心、生活节俭的人。

  李嘉诚从小受教,做人诚信,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户,给他的长江事业公司下了一批订单,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诚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让对方赔偿,但是李嘉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包容对方。李嘉诚的诚信和可靠的品格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一个善的信念发出来以后,表面上似乎吃亏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后,生活仍然很节俭。

  他用《论语》中的惑表明对富贵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谋取,以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君子把富贵看作浮云一样,并不会为富贵而去攀求,更不会用卑鄙的手段去谋求。”

  李嘉诚的事迹让我知道他的财是“有用”的,因为他的财富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

  我长大以后,也要想李嘉诚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效力,把德行摆在第一位。

  孝经读后感 14

  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说要切黄瓜,姥姥的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那时候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就剩一道题就写完了,看见姥姥切黄瓜费劲的样子,我就连忙跑过去对姥姥说:“姥姥,我来帮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时候切不好,对接的'时候还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黄瓜,切完了以后,姥姥夸我真棒!我微笑的点点头。

  又继续在写书写数学,这时候妈妈刚回来,妈妈说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呀?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写完,我妈说,为啥没有写完,宝贝,因为我帮姥姥切黄瓜啦!姥姥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所以我就帮姥姥亲切黄瓜,所以就没有写完作业,妈妈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开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给我给妈妈说,子航写的可快啦,马上就写完啦,妈妈又等我了两分钟,我把这道题写完啦。然后我就开始写语文作业语文作业,妈妈夸我,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姥姥也夸我可真乖,我说没事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和姥姥还有妈妈都笑了,妈妈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棒!

  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领,孝顺父母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还会把爸爸妈妈给气哭了!这种人我最不喜欢最不喜欢跟他交朋友,妈妈夸我有教养,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经读后感 15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16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教材,里面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

  我们学了《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闲坐,问他的学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让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贱的,他们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为什么吗?”他的学生站起来说:“学生不知道”孔子说:“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们的身体皮肤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损毁伤残。所谓孝,从孝顺侍奉父母开始”。

  我感觉《孝经》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教育我们从小以“孝”为本的道德品质。

  妈妈的话:百善孝为先。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但我*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孝经读后感 17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己,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孝经读后感 18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19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假期我很荣幸拜读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身有伤怡亲忧”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有伤害,父母会担心,行孝第一步要保护自己、爱惜好自己。我们要像孔老先生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自己,珍惜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要感激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一副容颜、一个躯体、一颗心灵。然而,好多人却不满足,不满足自己的容颜,羞涩闭门不出,想尽办法改变自己的容颜;不满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变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这样不爱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如何谈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们的孝又在何方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各种文化*卷而来,一些人对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认为只要每个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就是行孝,有些人则认为在千里之外打个电话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实,何为行孝?《论语》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孝”,就是以礼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能够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如果谁遇到了这样的父母留下违背于礼遗嘱,不该遵循,应按照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简而言之: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须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范围之内进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生养了我们,抚慰我们、养育我们、庇护我们,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所以,趁着还有机会,趁着我们此身未老,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做儿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多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为父母排忧解难,让父母衣食无忧,幸福地安度晚年;当父母疾病缠身,生活上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能精心照料他们,不嫌弃父母,照顾他们是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责任,不要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尽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做一个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要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时,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会有多少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父母不让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坚持去做,让父母伤心,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都不孝敬,谈何尊重、爱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因为不懂事,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应该多为我们的父母想想,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即使自己事业有所成绩,我们也要时刻想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经读后感 20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阅读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1)

——孝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孝经读后感1

  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

  《孝经》,一部弘扬中华孝文化的儒家经典之作。世人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圣贤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吕维祺也曾说过:”《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到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是*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臬,人之所应遵守的德操。

  *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孝文化。传统的*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孝文化是*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文献记载,《孝经》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经》共分为两大部分——二十四孝图、孝经。其中《孝经》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军,终于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顺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三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义和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事军章,讲孝子与事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然篇幅简短,但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处其右,明五其治则天下和*。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孝,是评定一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及做人的标准。孝。也是一个企业和团体在人事资源上重点考虑的要点,是一个生命得以继续繁衍下去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得以发展壮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无形力量,它无坚不催,事不待发。

  说到孝,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日趋年老的父母,那渐渐浑浊的双眼、瘦削的腮骨、佝偻的脊梁、日渐降速的步履、那蹒跚的背影,是啊,曾经父母膝下顽皮的我们,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对我们无所需,无需什么巨大的回报,只求我们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话,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家常饭,都能给忙碌准备佳肴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们,正像我这种只身在外,与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读书打拼,父母在远方只是想要我们经常地问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读书历程,无论辛酸,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是个有主见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发展了。报喜不报忧,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学子们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让父母担心惦记。父母之恩,永难报,但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有一颗时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报安、报优。让父母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孝对父母是其一,我们还要尊兄敬弟,爱夫护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学、领导,这都是孝的一种体现。实际践行的孝,不仅会使自己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会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气质,增强亲和力,与人沟通更具主动性……

  行万里路,踏千条河,力求践行《孝经》传天下。

孝经读后感2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3

  《孝经》在*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4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5

  “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7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现代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8

  下午放学,翟老师让我们回到家里自己学《孝经》第三章。

  第三章就是诸侯章,我先把第三章读了一遍,我不懂意思,我就拿出建一妈妈打的《孝经》的翻译。我看了看意思,意思就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无论我们是老百姓、是诸侯、是宰相,还是皇帝,我们都要做到谦虚和以上几点。

孝经读后感9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1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说: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甚至会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你很难再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也被遗忘了,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城市发呆,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儿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等你把钱挣到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咬得动那些好吃的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父母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子女们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们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儿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每周按时和父母聚在一起……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工作再忙,你也要亲自给送去,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给爸妈去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能惦记着……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上,它们等值。

  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的。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乐章吧!让歌声在广袤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2)

——《孝经》读后感 (菁华9篇)

《孝经》读后感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2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3

  《孝经》之子于老

  “百善孝为先”、“首孝悌”、“呼,应勿缓;命,应勿懒……”等等,都是在我们,我们人生中必须拥有的第一品质就是“孝”。

  这两天,一直在给我们讲《孝经》中的第一篇章“开宗明义”,我从的讲解中,了小孩子为什么要“孝”。“开宗明义”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孝”,首先,“孝”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只要一个国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国一体的遵崇孝道,就会国泰民安。其次说的就是个人的“孝”要做到孝顺父母,忠实于祖国。

  在和我一起看书的`时候还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事:“孝”字,其实是“老”于上,而“子”于下所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让为人子的我们,时刻的把老人放在心上,背负在背上,时时刻刻不能。

  《孝经》是教导我们懂“孝”的意义,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们尽“孝”的一本书,我们要好好的读,认真的。“孝”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崇孝道,将“孝”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4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早已在数千年前就有的美德,是值得我们华夏儿女用一生的经历去完成的神圣使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一出生,父母就已给予了我们最珍贵,最值得我们爱惜的身体。当我们第一次受伤时,父母总是心疼地为我们包扎,仿佛比自己受伤还难过。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亲一天天的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爱的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庞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姜姜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慈祥的父母。

  别人说,孝就是给父母吃好、喝好、穿好,给他们一沓又一沓的钱去花,但比起钱,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陪着他们去聊天,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也许一份贵重的礼物,在父母眼中不如在疲惫时递来的一杯咖啡、在节日时送出的一句祝福重要。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幸福,“孝”是一时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中相交的链条,一旦断裂,则永无连接......

  也许是一座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碗喷香的米饭,也许是一件是一件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干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记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一元硬币......但是“孝”的天秤上,它却一样贵重。

  浩浩江河,忘不了源头;参天大树,忘不了根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大自然都懂得不忘在自己背后默默付出的动物与事物,我们人类又怎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呢?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却有着一颗知恩图报的心灵。就是因为这颗纯粹的心,世上才会一直有着“孝”这个美好传统。

《孝经》读后感5

  《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此刻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全书共分18章。下面是一篇孝经读后感: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就应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个性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就应怎样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到达极点就能够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就应怎样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6

  今天我重新学*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读后感7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题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

  《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8

  *期,结合《孝经》读了一本史学博士朱翔非先生的大作《孝里有道》,感悟颇深。低头自思,年少时对父母的呵护、关爱总是觉得有些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加深,才深深的感觉到父母所给予的那种浓浓的情、浓浓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听到或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在对孩子说教的时候常常会说”父母亲不容易,对你付出的那么多,为你做这做那,你是不是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为你付出的这么多,你该如何回报呢,是不是应该怎么怎样呢“,等等这些说教,给孩子的心理一是带来逆反心理,再者就是会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正常、是否存有问题,尤其是不能用一种投入回报的商业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昨天朋友推荐了一个道家的养生文章给我看,我就觉得不错,也转载了,原来我也读过一些关于介绍儒释道三教的书籍,觉得还是儒家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可能最深,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孝经》就是倡导、宣扬亲情、伦理之天经地义的永恒价值。《孝敬》的第一篇《孝经—开宗明义》是这样写的“仲尼居,曾子侍”,说的是当时2500多年前的教学环境和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的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首先应该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做到这一点才是孝道的开始。一个人的一生,不见得就是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偏激到自残或自杀。孔子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这样说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人呀,遇到一个很苦恼或者很气愤的问题时,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心理,往往会丧失理智,一下子冲动起来,以至于忘其身及其亲。看看现在网络上报道的那些案例,无不是触目惊心,*事件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尽管有不得已的原因和苦衷,但是如果再坚强一点、再忍耐一点、再坚韧一点,结果会不一样,前途就会很光明。生命是珍贵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过激心情就抛弃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个不会爱护自己身体的人,怎么会爱他人,怎么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怎么会完成自己的人格。当然,看看那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和*、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流血、流汗的那些人而言,我认为那是更高层次的孝。正如佛教里所讲的“放生”和“杀生”,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讲“面对日军的侵略,杀日本鬼子就等于给*人民放生”是一个辩证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3)

——孝经读后感 (菁华9篇)

孝经读后感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读后感《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2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

孝经读后感3

  读《孝经》有感《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在*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4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5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礼貌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礼貌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期望。

  你明白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就应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我;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就应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我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我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我,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但是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此刻,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能够拍着自我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忙了”,“我每个月还能够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此刻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此刻,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就应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明白要说声“谢谢”;不留意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应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能够为人;不顺乎亲,不能够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我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期望儿女成才,期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期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我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我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就应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期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明白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我,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明白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下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期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期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完美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就应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完美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我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完美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职责和根基。”,我们更就应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孝经读后感6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头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礼貌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能够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当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当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齐,构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构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欢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我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可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我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我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异常需要爱,异常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应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当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包含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7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8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孝经,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资於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 保其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它们的意 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思是: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和用奉事父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 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 心也是相同 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 国君就忠诚,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禄和职位,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 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 禄和职位, 并能守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 要早起 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晚睡地 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 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 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说: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甚至会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你很难再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也被遗忘了,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城市发呆,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儿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等你把钱挣到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咬得动那些好吃的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

  父母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子女们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们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儿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每周按时和父母聚在一起……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

  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工作再忙,你也要亲自给送去,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

  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给爸妈去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能惦记着……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上,它们等值。

  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的。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乐章吧!让歌声在广袤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4)

——孝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孝经读后感1

  《孝经》在*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2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3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 “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4

  这次我读了《诸侯章第三》,它是《孝经》中的一个故事。

  它的译文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他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所以才能保证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诸侯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官,他不骄傲,而且非常孝顺,值得大家学*!

孝经读后感5

  最*,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

  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后感6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着,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着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经读后感7

  太阳红彤彤今天老师让我们开始学*《孝经·格言别录》,我们先来学*第一章————开宗明义。

  老师让我们反复的读,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我反复的读呀读呀!可是一个字都不懂意思,我觉得这样读特别没有知识性。当我读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反复的读呀读呀,就是不明白。过了一会,翟老师都给我们讲述了一遍。原来,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大家的四肢和毛发,都是父母赐予给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毁伤我们的身体,如果毁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就表示你不疼爱父母。因为孝顺父母的第一课就是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我们的身体。

  从这一刻我明白了,我们大家都要孝敬我们的父母。父母感冒的时候,我们给父母吃药。父母回家的时候,我们要给父母端上一杯茶。父母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逗爸爸妈妈开心······

孝经读后感8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孝经》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从这四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经》里讲的都是怎样做人的到理,我就从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词语,比如:孝,德之本;爱亲、敬亲;在上不骄、制节谨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说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们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学会孝。“爱亲、敬亲”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骄、制节谨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让我们不要持强凌弱,生活节俭遵守法律法规,不说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话,不做违反道德的行为。给我们做出了在社会上生活的行为准则。

  总之,《孝经》是一部很好的书,现在因为我还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能够对《孝经》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孝经读后感9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10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5)

——孝经读后感 (菁华6篇)

孝经读后感1

  关于孝,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在生活、工作中,我也一直推行孝道。除了身体力行,尽己所能;在工作中,也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引力推推孝行孝道。但对于《孝经》一书,曾有耳闻,却不曾细读。最*工作清闲,选读几本经书,《孝经》便是其一。粗粗通读两遍,却是心愧颜红汗涔涔。

  一为如此经典,*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而我今日才读,枉为我大学本科文科专业毕业生的称谓。特别是耳熟能详的这些话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竟然不知道是出自此书。汗颜!

  二为自己孤陋寡闻,读之前片面而主观地以为此书只讲孝道,却不知从孝出发,书中更多讲述了立身理家治国*天下的道理,“孝”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当然,对于“孝”的要求和方法,书里也有详尽论述,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书中分别提出各阶层人士“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今,虽然时代变化,社会大环境与当时有了很大差别,但这些讼述仍是值得深思,值得修为……

  三为自己行为差距之大。书中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比照自己,实在无语汗颜。

  读《孝经》,才知古人早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人已知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和宗法关系,而今我们常回家看看却也需立法规定,实不知是法治进步还是悲哀?昨夜听新闻一男子将其母杀死并**三段,真可谓穷凶极恶良知点无;再想到现如今社会上众多抛父弃母、悖行逆德之徒,心生寒意和愤慨!或许我们真的该更多地学*一些古人之言之行了!

孝经读后感2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3

  《中华孝经》是一部关于“孝道”的名著。里面有许多“孝”的文章,当然,其中也有些反面例子,比如《离家出走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就跑出了家门。妈妈站在门口大骂:“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那个小男孩儿跑呀跑,一转眼儿就天黑了,小男孩儿也感觉饿了。这时,他看见了一家面馆,就跑了进去。面馆的老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小男孩儿吃完面,就要付钱,谁知他的口袋里没有带一分钱。小男孩儿的脸一下子红了。阿姨见了,就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男孩儿说:“我没有带钱。”阿姨就说:“没关系,我请你吃。”

  突然,小男孩儿大哭起来。阿姨惊奇地问:“你怎么了?”小男孩儿哭着说:“您对我这么好,要是我妈妈也像你这样就好了。”阿姨问:“为什么?”小男孩儿答道:“我妈妈今天和我吵架了,妈妈还把我赶了出去。而您,却免费给我吃面。”阿姨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你妈妈*常为你做了多少事啊!而我只不过是为你做了一碗面而已。”

  小男孩听阿姨说的话后,恍然大悟,他放下筷子,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小男孩看见了焦急的妈妈在四处张望,他扑到妈妈的怀里,却发现妈妈的眼里也含着泪水……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知道感激,然而却对自己的亲人的恩情却浑然不知,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叫《董永卖身葬父》。里面讲的'是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他想为父亲办个丧事,可是他家里一贫如洗。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卖身契:“家父不幸西归,家无分文葬父。若肯帮我葬父,愿当牛做马。永不反悔!”路过的百姓看见了无不落泪。有一个大财主看见了,心中很高兴,就假装好心地对董永说:“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把你父亲埋了以后,到我家来织上细绢三百匹,你就可以走了。”这对董永来说是很不公*的,但是他还是同意了。

  在董永走到半路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那位女子说:“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给你为妻。”董永同意了。于是,俩人到了财主的家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三百匹细绢都织完了,财主只好放他们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恋恋不舍地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你感动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来帮助你,现在时间到了,我该回去复命了。”说完,凌空而去。

  多么动人的故事!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卖身”来“葬父”。他虽然贫困,但是他却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孝,我们一定要向他学*!

  《中华孝经》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类似董永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以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们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警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干那样的事情。

孝经读后感4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6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

  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现代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6)

——孝经读后感 (菁华5篇)

孝经读后感1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2

  《孝经》读后感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孝经,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资於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它们的意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思是: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和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禄和职位,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3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孝经读后感4

  *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现代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5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孝经读后感优选【20】篇(扩展7)

——《孝经》读后感作文汇总5篇

  《孝经》读后感作文 1

  今天我读了《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此文开门见山一下把孝是什么给讲了。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忠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乱毁乱伤。这是孝的开始,立身、行道,成为一代忠臣,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结束。这应该就是孝的大概意思了吧。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孔子是非常温和,非常容易让人接*的,但是又不失老师的威严。曾子很谦虚,恭恭敬敬的,这就更加激发了我读孝经的好奇心。

  学了这篇文章,我感觉我们不能在身上乱刺青,因为身体是父母给的。要做到立身行道,我一定要先做到尽量的不要老是去向父母索取,要懂得给父母奉献,回报父母。

  我一定要学*先辈们的知识,做一个大孝子。

  《孝经》读后感作文 2

  今天,我读孝经第八章,我感触颇多。

  这章一开篇就讲了非常重要的4个字“孝治天下”。这4个字可谓是整章的轴心思想。

  其实,尧舜为什么能做到“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很大一部分就是“孝治天下”的功劳。只有孝治天下、以德服人。才能得到贵族和老百姓的支持。这是孔老夫子一生的愿望。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其实就是将这种理念传播给他人。所以,“孝治天下”很重要的。包括唐宗、宋祖这些明君,他们都是把德教传播给百姓,以德治国。

  这一章可真是收获多多啊!

  《孝经》读后感作文 3

  最*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现代人过分自我,彼此疏离,需要笑孝道促进和谐,孝是德之本,要振兴道德,必须从孝道重新开始,唯有明白百善孝为先,才能根除万恶淫为首的乱源。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开始对老祖宗有意见,就开始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不应该保留中国传统的文化,这真是大不孝。那么孝从哪里培养出来?孝道从家庭培养出来,由童年开始养成好*惯,父母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环境。中华文化重在实践,我们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人能够主宰你,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来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终是合一的,我们有自主性,但我们听老天的话,听祖宗的话,听父母的话。没有天,没有祖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

  《孝经》读后感作文 4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题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

  《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作文 5

  今年五月初,妈妈在她的同学徐佑老师的推荐下,下载了YY语音,从此妈妈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听YY语音里的“开心绿豆亲子大学”读经*台的老师讲课。慢慢地,有所心得的妈妈便萌生了给我也读读育心经典的念头。但我看到书单上有那么多书我退缩了。又过了些日子,妈妈再次试探着问我:“宝贝,挑战一下哦?”我答应了,不就五年么,这五年每天有妈妈的陪伴一起读经典,也是很幸福的哦,坚持下来或许是一件好事呢!

  终于盼到了育心经典,我可开心了!育心经典有《易经》、《孝经》、《诗经》《弟子规》、《难经》、《老子》……一整套国学蒙学经典!书和音频光盘摆放了满满一柜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读经有讲究的,要采用137累积法,每天读三样,连续读七天,循序渐进,每本都有跟读音频配套,每个音频的时间差不多是十分钟,所以读经对我以后的学*和作业没有太多的冲突。

  从7月23日开始,我和妈妈就正式读经了,第一轮读的是:《易经》、《孝经》、《弟子规》,三个星期持续下来,只有《易经》还没读完。《孝经》、《弟子规》已经读得朗朗上口了,今天我就来说说读《孝经》的感悟吧。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传说是孔子自做,但南宋时期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与秦汉之际,自西汉之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全文共分18章。

  读了《孝经》我得公开一个秘密,那就是以往在冬季我的腿上会出现一些红色的斑斑点点(现在没有了),医生说是皮肤干燥所致。可是,这被班里同学发现后说我有一个个“红爸爸”、“绿爸爸”……我为此很苦恼,为什么你们要说我,我真心不喜欢我这身皮肤,人家的皮肤:雪白雪白、光滑、没有红疤……但是,正如古人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的四肢皮肤毛发,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予以伤害、损毁!我的皮肤虽然不好但它们是父母赐予的,我们应该珍惜,以回报父母,每个人的皮肤都有优点与缺点!况且每年秋冬季节妈妈每天早晚都用润肤乳给我按摩,现在我腿上也没有红疤了,我更热爱自己的皮肤了。

  在《孝经》有那么一句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多,其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过了。我仔细想了一下,父母辛苦把你养大你却因为父母唠叨而对他们不孝不应该!记得《儿童文学》里有一篇母亲为了儿子,没日没夜的劳作,而儿子呢用母亲辛苦挣来的钱去网吧,当被母亲发现对他狠狠说了一通,儿子竟然记恨母亲,在那一晚把母亲杀了!不孝!不孝!大逆不道!不孝果然是最最大的犯罪行为,自己的母亲就因为说了他几句,儿子竟会如此对待自己的母亲,这种事例有好多,但是这种事情也最最最可耻!

  《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有孝的人不光光只爱自己的亲人,对所有人都会视作亲人,我长大了可得擦亮眼睛,绝不和没有孝心的人做朋友。

  瞧,《孝经》是多么有用!竟让我明白了孝是人最大的意念!它是我读经里程的良好开端,我要从古代圣贤那里汲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更强大、更“富有”,我的五年读经挑战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