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城市,屠**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2

  最*,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人信仰教,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教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3

  *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城市,屠**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最*,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基督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2

  *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城市,屠**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3

  这本书的是讲述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再到蛮族入侵,进入中世纪,再开始新教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一段发展史。 整个文明的进程层层递进, 希腊文明奠基了哲学、科学,罗马文明保存了希腊文明并举国支持教成为国教,而北方蛮族与东方*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罗马帝国从此以宗教权威延续,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分为农民、贵族、国王、教皇,国王与教皇不断争夺权力,如果国王胆敢公开反对教皇,教皇开除国王的宗教籍,国王的统治合法性降低,贵族就有不听命国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没有真正的统治权,所以最终教皇与国王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新教开始独立,新教主张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虽然同样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国为主开始真正宗教独立,此时浪漫主义开始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雏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还是日心说的普世,宗教开始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核心,像希腊科学,以及很多古典的东西变成主流,文艺复兴兴起。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直接打开了科学革命的魔盒,从此主流观开始从,古典是最好的到未来是最好的。

  间接推动了人权主义,从而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法国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导致了王权的不稳定,所以推翻王权成为了合理的借口)

  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英国率先工业革命,带领欧洲成为世界的先驱。

  我在阅读全书读到的主流内容如上,在此还是需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种田缴税,几乎无事可做。 而其实大部分人现在的生活与中世纪的农民并无区别, 我们在一个黄金的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很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负,有很多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结尾的时候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标与体验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下去。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治史三书》读后感 (菁华3篇)

《治史三书》读后感1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

  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

  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

  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

《治史三书》读后感2

  距离最后一次翻开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已经一月有余。记得当时看到附录中*先生《*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一文时,见到“敬悼”二字,甚至有些难过。整个读书过程中,见字如面,仿佛时时看到一位态度严谨认真、语言不失风趣的老先生。虽然先生早已离去,但书中那些鲜活有温度的文字,让我们感觉先生似乎一直就在那里。就像有次走在复旦的文科图书馆,不经意看到钱穆先生即严先生恩师的全集,皇皇巨著几十本摆放在那里,一下子就联想到严先生。

  《治史三书》正有着这样的魅力,一方面让读者充分汲取各种学术方面的知识营养,另一方面又让你真切感受到老先生的为人,感受到那一代学者的风貌。在学术指导方面,它堪称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严先生总结自身几十年从师治学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从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到治史答问以及附录中的两篇序言,无不娓娓道来。语言朴实诚挚又逻辑清晰,给读者指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诸多启示,即使是不谙学术之道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书中不少建议看似熟悉却给读者醍醐灌顶之感,例如严先生开篇讲到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其中一条“用人人见过的材料,说人人未说过的话”真可谓振聋发聩。学者常常以为讲别人未说过的就是标新立异,先生则特别注明这一点——“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这不禁让我想起刘学锴为余恕诚先生《唐诗风貌》作序时所写的一段话:“书中特别注意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联系……探讨某种诗歌风貌形成的基因,而且这种探讨,常能发人之所未发。”可算是对这一原则作出的注解吧。再看“几条具体规律”中“尽量少说否定话”一条,先生给出好几则精彩例句,例三中伯氏在下否定话之前,在“未”字前着“似”字,正如作者所说,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也大大减轻了错误的责任。

  而例四中岑仲勉先生“未见”驿传之记载的“未见”又比“没有”驿传之记载要好得多,这就说明,即使没有轻易下否定话了,也要斟酌否定对象的程度或者说范围。这一条看似老套,但实见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在现代学者的著作中也很常见,譬如巩本栋《辛弃疾评传》中“虽然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还不能完全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集大成的高度来认识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关于书中对于学术研究的建议与指导我仅以这两条为例,至于其他内容实在是每一条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与体会。

  另一方面,我想就这本书中“论题选择”这一篇目来谈老先生的学术态度问题。《历史研究》的副主编*岩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严先生言语之中,足见当年治学态度,尤其是“勤奋”二字。第一条讲到“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实则就是告诫学者不能畏难下苦功夫,先生以自己为例,“为把稳起见,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同时也指出青年学者存在的问题——“他们更喜欢抽象问题,因为面对抽象问题,容易发议论,提意见,讲起来比较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而这一点,严先生谆谆教导,具体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问题似易实难,告诫我们踏踏实实,不能惧怕具体问题繁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讲“问题的实用性”时,他反复强调学者要花时间用笨办法,论述真切感人。一则他指出,讲学问诚然不应该有功利主义,也不必理会对人是否有用,但若是希望辛勤的著作能获得学术界较大的反应,就不能不考虑选择论题的重要性,这真是一个学者的肺腑之言;二则“我常常告诉青年朋友说,只要能如我一般肯花时间,肯用心思,肯用笨方法,不取巧,不贪快,任何人中人之资的研究生五六年或六七年之内都可以写得出来。”这段话质朴凝练不造作,可以想见先生踏实肯干勤勉刻苦的态度,读至此,不得不钦佩老先生的精神。

  这本书汇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书不厚但蕴含丰富,值得读者静下心花时间认真去读,犹如孔子弹奏《文王操》,读多了也会感受到老先生们的治学与为人之风。

《治史三书》读后感3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创业史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创业史的读后感1

  陕西是个盛产现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陈忠实、路遥,个个都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这几个作家当中,早年我最先读过路遥的《人生》《*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最欣赏路遥了。

  最*,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路遥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就因为路遥的这一句话,我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创业史》了。

  其实,在涉及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就出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部小说的第15章,背景是,喜欢梁生宝(小说的主角)的改霞,准备离开蛤蟆滩,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厂里,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得这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最终没能结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宝卖稻种》的文章,那时候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卖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读完了《创业史》,我也终于知道,这个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5章,可以说,这一情节,应该是《创业史》这部小说写的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的零散时间,才断续读完这部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的。

  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发表处女作《待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小时候,我看过这部小说的连环画),代表作就是我刚读过的《创业史》第一部。

  《创业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小说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讴歌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写景的同时,不忘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宗旨。

  “这时候,母马继续曳着磨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在走着。榆树、椿树和楸树枝头的小鸟们,继续在歌唱着。在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岁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来第二次打击。她的堂姑父,无论在神气上还是动作上,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人,他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兽呢?”

  这一场景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人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读完柳青的《创业史》,真的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终于了却读这部伟大作品的愿望了。

创业史的读后感2

  作为一名*人,我们最爱的是我们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亲,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母亲。方志敏烈士在敌人的牢房中曾写过《可爱的祖国》描绘过她,亿万人民高唱《我爱你—*》赞美过她》她有着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长城是她坚强的臂膀,长江是他飘逸的裙带,白云浮动着她绵绵的情思,山花摇曳着她温馨的气息……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神圣的母亲!她经历了五千年世道沧桑,她哺育了十三亿炎黄子孙!她经历了面湖红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头的硝烟炮火:她开创了神舟新纪元!

  正因如此我看了《创业史》这部书,《创业史》以梁宝生互相帮助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反应渭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化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文章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宝生、高增福等贫雇农:一边是富农姚世杰、中农郭世福、村长郭振山:之间是梁三老汉.

  创业史

  梁宝生这是一个农村“新人”的形象,是一个20世纪五十年代走共同富裕道路,创集体大业的农村新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同时由于梁宝生是一个时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所以他还是庄家人的传统美德和*员特有气质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典型形象

  *是农业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农民阶级为我们为我们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们只有好好学*,好好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振兴大业,身为农校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像书中梁宝生那样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扎实做人的大学生,继承庄稼人那传统美德和*员的有的气质!为实现祖国宏伟大业现出自己仅有的全部力量!

创业史的读后感3

  再次重读《创业史》,心灵再次被震撼,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以党为中心的现实优秀基层党团干部形象,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思考,去改善。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得到人心不仅仅是搞好工作的源泉,更是对工作最好的反馈。

  《创业史》中以讨饭出生的梁生宝以首的青年人为主线,表现他们一心爱党,爱社会,爱新生活的精神风貌。虽贫穷,但坚守着“精神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的立场。

  除梁生宝等男青年外,也有一批女青年也热爱着党。其中,第一部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徐改霞了,作者运用大量赞美之情对她进行描写,塑造出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先进女子形象。作品中对她的性格描写非常到位。当她知道秀兰去婆家时,惋惜自己不能对好友感情上的支援而痛心,尽管两人之间有过摩擦,但并不影响改霞对秀兰的`同情。

  从文中,我们也得知改霞是有种不安分的特点。父亲在世时为她订的婚约,她找各种借口推脱。终于在婚宴法改革的时候解除了婚。她又拒绝富家儿子,上高中的郭永茂对她的追求,而钟情于“泥腿子”梁生宝。她放弃了胆小和羞涩,大胆追求。当她明白这段感情已经没有结果的时候,她果断放弃离开了这个生养她的地方,不远万里进厂当生产工人。从一个无知姑娘到拥有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先进女性,她经历了什么?对,她虽然没有追求到梁生宝,但却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了新时代。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一计划,不必须有粮食市场货物紧缺,商人不捣乱,不必须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一购销,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凌乱,旧势力在灭亡之前的嚣张和疯狂,让他刺激我们,加速我们消灭恶实力的斗争,义无反顾。”

  像文中的话一样,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精神像汤河河岸的柳树一样正直白净”!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治史三书》读后感 (菁华3篇)

《治史三书》读后感1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

  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

  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

  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

《治史三书》读后感2

  初闻此书我便对其印象深刻,缘由是在古代汉语课上老师力荐此书,嘱咐我们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应当拜读才好。恰逢我的指导老师也鼓励我看看,我便认真读了一番,果然大有裨益。如果说未读这本书的我对史学研究无所适从,模模糊糊的话,那么读完以后也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掌握了些许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

  此书作者是严耕望,师从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宾四先生。作者是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如*先生所说,严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正是因为这样,严耕望先生才能在史学方面取得让人望其项背的成就,如作者的《唐代交通图考》和《唐仆尚丞郎表》都是规模宏大且功力深厚的著作。鉴于严耕望先生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这本《治史三书》才能成为最佳史学入门书之一,为我们历史专业的学生指点了道路。

  《治史三书》全书由《知识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向我们讲述了想要成功治史应具备的一些条件与方法。在《治史经验谈》中,作者分九个板块从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到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把他这么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其中的每一个板块对史学研究缺一不可,可谓面面俱到。如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条原则性的基本方法: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我突然感受到历史研究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它庞大而复杂,微小而零碎。庞大而复杂指它的范围时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微小而零碎指史料多如牛毛,又各有不同,想要从中找出新而优的史料实属不易。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不仅要博通史学本身,而且要旁通各种社会科学,互相结合才可做到尽善尽美。这也纠正了我一直存在的错误观点,认为与史学无关的书看了就是在浪费时间,当然严耕望先生指的是有价值的好书。还有一点让我很敬佩严耕望先生的地方是他的生活与修养。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人生箴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一心力、惜时光;淡名利,避权位;坚定力、戒浮躁;开阔胸襟;慎戒执著。”为了名誉而治史必不成气候。而甘坐冷板凳,为了史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才是做出成就的正确的心态。这也告诫了我要戒骄戒躁,不可稍有成就便夜郎自大,丧失初心。与此同时,在《治史问答》与《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前者就读者看完本书后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了回答,后者以钱穆先生为主,两位王校长和傅斯年先生为辅的类似于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他们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尤其后者以事实验证了好的学术环境与优秀的老师前辈对史学研究是有大作用的。

  纵观整本书,作者的治史方法不是泛泛而谈空构框架,而是有血有肉结合实例。作者充分运用了三类案例,一是个人治史实践个例,二是前人成果案例,三是所教学生犯错实例。作者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具有实用性,并且作者通过案例向我们充分论证了其合理性,也告诫我们如若不听将会犯哪些错误。这里面犯错的人不乏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学者,由此我们更应谨小慎微。

  同时,作者语言详实不浮夸,对人评价中肯客观,体现其人格高尚。如作者对自己的老师钱穆先生也不包庇,称钱穆先生50岁之后述作“多讲录散论之类,视前期之书远有逊色。”作者评价现代学术的人与事,有自己的一方见解,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肯定是实事求是毫无私心的。再者,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上个世纪学界情况与课程设置提供了史料,同时实例举例中也有不少涉及各个方面的史料,也不失为一本具有现代学术史料价值的书。当然,作者在书中提及到了许多史书,相当于为我们列了一个书籍清单,还评价了一番,让我们知道这些书有哪些缺点读书时要注意,不可一味迷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完此书以后,我不论是在史学研究方面有了了解,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一定的感悟。严耕望先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他所思所想所做娓娓道来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史学研究的不易,也激励了我要多读些书,少些浮躁。望自己能做到今日所言。

《治史三书》读后感3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 (菁华3篇)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1

  一天晚上,我在看电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又起争端。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于是,我央求我妈妈给我买了《红军长征史》这本书。

  在这本书当中,我读到了红军们共翻过十八道山脉,读到了红军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在其当中,我最难忘的应该是过草地了。

  八月的松潘草地,你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深陷泥潭,难以自拔,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这残酷无情的草地,不知夺走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但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只是默默地掩埋好战友的尸体,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党内有“长征四老”的老战士们也用自己的行动鼓着红军战士们。男战士如此,女同志也笑迎困难。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长征终于结束了……

  雨,停了;*,**了!

  20xx,也就是今年,*已成立100周年!在看完书后的我,不禁陷入了深思:祖国现在安宁了,我们不需要为祖国打仗,只需要好好学*,为祖国争光。可现在的孩子们,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只把爱祖国、爱党、爱人民挂在嘴边:“我爱*。”“我爱*,更爱*。”……可不知,*缺的是用实际行动来为国争光的少年。100年中,有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少年强,国才强;只有国家强,百姓的生活才能锦上添花!

  让我们重踏长征之路,去追寻金色的理想,去追寻明媚的春光,去追寻火红的太阳!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2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里,我读了《红军长征史》。书中写了红军战士为革命告别亲人,离开根据地,踏上万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过草地犹为艰难。川西北的松潘草地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茫茫无际。这片草地看似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但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下,却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里面的河道迂回曲折、枝杈横生、水流迟缓,形成了大片沼泽。沼泽上,水草结成了片片草甸。草甸下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一不小心,陷入沼泽,就会被污泥所吞没。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部队断了粮食。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充饥,有的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了;有的战士因饥饿也倒下了。草地上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高至四十多度,晚上却降到零度以下。有一个班的战士在大雨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全班的战士都牺牲了。

  可是,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困难做着顽强的斗争,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草地。

  我被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珍惜这幸福生活,还要更加努力学*,将来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3

  暑假我读了《红军长征史》这本书,感受深刻。书中讲述了1934年至1936年,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百条江河,攀越几十座高山,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胜利完成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之路的故事。

  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个个志气大、意志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长征胜利。长征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从小要胸怀大志,有理想有信念,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勇敢面对才能战胜困难。

  长征除了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理想的升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的强国少年,我们要标注好四个符号。

  要标注好“逗号”。“逗号”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强国少年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爱劳动,增本领、强素质。

  要标注好“句号”。“句号”是完美圆满。强国少年要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健康向上、向善。

  要标注好“问号”。“问号”是疑问、思考。强国少年要勤学好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

  要标注好“叹号”。“叹号”是表扬点赞。强国少年要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少年,强国有我,让党放心,为国争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