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1

  沈谦曾感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一代词宗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无数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词亦没有被埋没,正如这句话“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完《李清照词传》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李清照词传》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2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从*时的“不感兴趣”,到一连几天,脑海里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静下心来读下一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从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笔,一幅美丽的少女夜游图已跃然而出:一位活泼多情、热爱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时间。兴尽而归,泛舟河上,路过一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而奋力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一滩鸥鹭,扑啦啦展翅而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文上同样有很高的造诣。比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外,比喻的新鲜贴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击节称道。

  像《乌江》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羽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立的身影,黄钟大吕般慷慨激昂的音响,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无疑对国难当头的人们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文章,当首推《金石录后序》,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至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文情并茂。全文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生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今昔迥异、聚散无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一文,更是彪炳千古,开创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论词的理论文章。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跻身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方面的才华傲视群雄,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3

  读完《李清照词传》,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么的艰苦,困难。再回想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李清照,青州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少女时期的她,写出来的作品都带有灵性,就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般。这些词被一个叫赵明诚的男人看见了,很是惊讶。从此,他的心中就住下了她。

  很快,赵明诚便娶了她,但安逸的日子保持不了多久。皇帝驾崩,新帝继位,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朝廷做官,属于**派的,而李清照的父亲确是旧党的。新帝更宠爱**,打压旧党。还禁止联姻,于是李清照被迫无奈,离开京城,回到了京城,也回到了无边的相思。

  但不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为宰相的迫害,罢官回家,不日去世。赵明诚便也回到青州,两人相见,一起赌书泼茶,其乐融融。不久,朝廷又用起赵明诚,去莱州当太守。便再也没回来,李清照又去莱州找他,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寂寞。

  赵明诚51岁时因去朝廷上任而感染风寒,不日病死。听到消息的李清照,悲愤交加,又正值战乱时期,李清照一路逃亡,后又再嫁张汝舟。却遭家暴。李清照又是休夫又是上告朝廷,将张汝舟告进监狱。

  后来,战乱*定,举朝欢庆。唯有李清照闷闷不乐,因为赵明诚死了,谁与她欢庆。

  李清照,一个女子都有胆识,我们男人又岂能输给女生。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4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5

  一直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却从来没有将她的词连贯起来看。借助《李清照词传》,才发现她的词,仿佛今人流行的公众号一般,忠实地记录着她不同年代的点点滴滴,读来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难免伤感,因为人情终究抵不过光阴薄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被后人誉为婉约词的.“一代词宗”,与丈夫赵明诚相爱、相敬、情深意浓、志趣相投,创造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佳话。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条欢悦的小溪,充满着粉嫩光阴里的不可思议。估计有一次是疯玩到天黑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觉划进了荷花荡里。看着被惊起的满滩水鸟,她充满了好奇、兴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候的李清照,心里清澈通透,未经世事,一尘不染。

  贪玩之余,少女的身体和心智在慢慢发生变化。阳春三月,临水照花,花乱了,心也乱了。再看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说“海棠依旧”,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发了点小脾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等到了她的梦中人赵明诚,有《点绛唇》作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荡秋千,恍惚之间听见有人来,匆忙回避,又忍不住回头偷看那少年的风采。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一个。结婚之后,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离多,缱绻感伤,于是便有了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是一种病,两地分居,根本治不好。这首词里最经典的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独守空房,顾影自怜,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反复叹赏,闭门谢客,用尽心力作词回赠。经过几日努力,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混入他创作的50首词里,邀请友人陆德夫品赏。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认为“众词作里,唯有三句惊人,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活颠沛流离,夫妻又长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没有生育,赵明诚无奈之下只能蓄养歌姬,再纳侍妾。李清照对爱情始终是苛刻的,对这份感情有了不满,并且猛烈汹涌,因为她不愿看到这一幕。且看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优柔与决然之间,脆弱与坚硬之间,她只能真诚地重新憧憬。这估计是她唯一能做的。

  北宋亡国,南渡之初,李清照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还是无情地碾碎了她的豪情。这再次说明:光有雄心是不行的,更何况一个女流之辈?

  南宋疲软,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独处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着她一一数落,然后再次销声匿迹。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需多言,她心中那无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词中喷薄而出……

  被誉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都是用濒临爆裂的力量在绽放。纵然人情抵不过光阴薄凉,纵然生命难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绽放得毫不迟疑。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阅读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1)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菁华3篇)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1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中华文坛几千年,女词人寥寥无几。才貌双全又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李清照就是其中翘楚!凭词可与苏试,陆游辛弃疾媲美。与陶渊明,杜甫,李白等,各个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美!我怀着一颗崇拜的心走进这个第一才女的世界!了解她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明水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学士,母亲也是知书达礼之人。他们都是一个非常有胸襟颇有远见的视野,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成就了一代词女,词宗——李清照!

  家有小女初长成,长到了16岁,在一个春天里和小姐妹一同出去玩回家晚了的情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肆无忌惮的欢笑,随心所欲的玩耍,而忘了归途的情景!古时候的少女,几乎都是不能出门的。而在李清照这里完全看不到。看到的是一个少女活泼可爱的面孔!

  17岁,她有了小心思。等着一个痴情的人,从此恩爱一生。她是幸运的,他与她,遇到了真命天子——赵明诚!他与她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到温暖依偎,在繁华而深重的汴京,度过了美好的岁月,这时少女风情,才子佳人,人间添了一对伉俪情深!这次携手同行,成就了李清照的金石!

  十里桃花三生三世,人世间轮回,李清照一生就是为了有幸遇到与自己心境想通的人!可是苍天没能眷顾这个才女!最终还是把她的挚爱夺走了!这期间经历了北宋亡,南宋始!在山河破碎,夫君罹难!生逢乱世,她没能得到一个安稳的流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了一生!于尘世之外,她终于还是做了一个性格独特的人!那样的真挚的爱她的夫君和国家!

  她怀着对死去挚爱的人的无尽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千古才女走完她一生,享年71岁!

  她爱花,爱酒!敢爱敢恨敢饮!领袖聪慧!少有的才名,她兵工书画,通晓金石。既有巾帼之淑贤,更有男儿之豪气!她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却依然心怀家国天下她有聪慧傲骨,柔情相思,坚强悲戚!她就是词宗李清照独一无二!

  她绚烂了*诗词里整个花季,飘散着淡淡的清香的诗笺!她摇曳生姿走来,行于汴京,青州,金华。更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人间!易安倜傥,有大丈夫气概!她的一生!半生烟雨,半世桃花!

  读古典诗词,与读小说一样的,会为主人翁的遭遇或同情,或唏嘘,或赞叹,或敬仰!与诗有约我不曾悔过!

  易安居士,令人敬仰!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2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3

  沈谦曾感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一代词宗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无数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词亦没有被埋没,正如这句话“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完《李清照词传》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李清照词传》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2)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菁华3篇)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1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新,流连忘返。从*时的“不感兴趣”,到连天,脑海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段,以于想静下来读下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写点读后感之类的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南宋杰出学家,章丘明(今属济南),是婉约派词代表。于名宦之家,幼时过不忘,出语惊,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时代即名噪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部分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漂流在杭州、越州、华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代才李清照,从容李清照是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作家,就“词”这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误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寥寥数笔,幅美丽的少夜游图已跃然出:位活泼多情、热爱活的少出外游玩,被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忘了回家的时间。兴尽归,泛河上,路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奋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滩鸥鹭,扑啦啦展翅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上同样有很的造诣。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态外,喻的新鲜贴切,化曹操《短歌》“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枝可

  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击节称道。

  像《乌江》的“当作杰,死亦为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的影,黄钟吕般慷慨激昂的响,那感天地、泣神的英雄主义,疑对国难当头的们具有精神感召的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种讽刺。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志、或睹物抒情,也同般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章,当推《录后序》,这是清照散中的代表作。章介绍了《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情并茂。全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的今昔迥异、聚散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深。

  《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更是彪炳千古,开创学评论之先河,是*学批评史上第篇论词的理论章。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性跻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的才华傲视群雄,在*学史乃*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2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中华文坛几千年,女词人寥寥无几。才貌双全又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李清照就是其中翘楚!凭词可与苏试,陆游辛弃疾媲美。与陶渊明,杜甫,李白等,各个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美!我怀着一颗崇拜的心走进这个第一才女的世界!了解她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明水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学士,母亲也是知书达礼之人。他们都是一个非常有胸襟颇有远见的视野,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成就了一代词女,词宗——李清照!

  家有小女初长成,长到了16岁,在一个春天里和小姐妹一同出去玩回家晚了的情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肆无忌惮的欢笑,随心所欲的玩耍,而忘了归途的情景!古时候的少女,几乎都是不能出门的。而在李清照这里完全看不到。看到的是一个少女活泼可爱的面孔!

  17岁,她有了小心思。等着一个痴情的人,从此恩爱一生。她是幸运的,他与她,遇到了真命天子——赵明诚!他与她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到温暖依偎,在繁华而深重的汴京,度过了美好的岁月,这时少女风情,才子佳人,人间添了一对伉俪情深!这次携手同行,成就了李清照的金石!

  十里桃花三生三世,人世间轮回,李清照一生就是为了有幸遇到与自己心境想通的人!可是苍天没能眷顾这个才女!最终还是把她的挚爱夺走了!这期间经历了北宋亡,南宋始!在山河破碎,夫君罹难!生逢乱世,她没能得到一个安稳的流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了一生!于尘世之外,她终于还是做了一个性格独特的人!那样的真挚的爱她的夫君和国家!

  她怀着对死去挚爱的人的无尽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千古才女走完她一生,享年71岁!

  她爱花,爱酒!敢爱敢恨敢饮!领袖聪慧!少有的才名,她兵工书画,通晓金石。既有巾帼之淑贤,更有男儿之豪气!她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却依然心怀家国天下她有聪慧傲骨,柔情相思,坚强悲戚!她就是词宗李清照独一无二!

  她绚烂了*诗词里整个花季,飘散着淡淡的清香的诗笺!她摇曳生姿走来,行于汴京,青州,金华。更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人间!易安倜傥,有大丈夫气概!她的一生!半生烟雨,半世桃花!

  读古典诗词,与读小说一样的,会为主人翁的遭遇或同情,或唏嘘,或赞叹,或敬仰!与诗有约我不曾悔过!

  易安居士,令人敬仰!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3

  我读的一本好书一一《李清照词传》

  她出生于书香家庭,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并工书画,通晓金书,尤其擅长诗词,一支生花妙笔写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男儿之毫气。她有过如诗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绪。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发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怀国家与天下。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中华文坛几千年,其中的女词人寥寥无几,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翘楚。仅凭诗词她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媲美,与陶渊明、杜甫、韩愈等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惹人爱慕,惹人驻足,惹人回望;有彻骨的悲凉,惹人慨叹,惹人怜悯,惹人心疼。千年的风吹雨打,不但没有消减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让她的绝妙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她摇曳生姿地走来,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华,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来的是璀璨华章,绵瑟流年。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美丽、灿烂的人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这支花在宋代萌发,绚烂了*诗词的整个花季。飘散淡淡花香的诗笺上,有她聪颖与傲骨,柔情与相恩,坚强与悲威……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3)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合集5篇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 1

  读完《李清照词传》,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么的艰苦,困难。再回想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李清照,青州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少女时期的她,写出来的作品都带有灵性,就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般。这些词被一个叫赵明诚的男人看见了,很是惊讶。从此,他的心中就住下了她。

  很快,赵明诚便娶了她,但安逸的日子保持不了多久。皇帝驾崩,新帝继位,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朝廷做官,属于**派的,而李清照的父亲确是旧党的。新帝更宠爱**,打压旧党。还禁止联姻,于是李清照被迫无奈,离开京城,回到了京城,也回到了无边的相思。

  但不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为宰相的迫害,罢官回家,不日去世。赵明诚便也回到青州,两人相见,一起赌书泼茶,其乐融融。不久,朝廷又用起赵明诚,去莱州当太守。便再也没回来,李清照又去莱州找他,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寂寞。

  赵明诚51岁时因去朝廷上任而感染风寒,不日病死。听到消息的李清照,悲愤交加,又正值战乱时期,李清照一路逃亡,后又再嫁张汝舟。却遭家暴。李清照又是休夫又是上告朝廷,将张汝舟告进监狱。

  后来,战乱*定,举朝欢庆。唯有李清照闷闷不乐,因为赵明诚死了,谁与她欢庆。

  李清照,一个女子都有胆识,我们男人又岂能输给女生。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 2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 3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从*时的“不感兴趣”,到一连几天,脑海里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静下心来读下一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从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笔,一幅美丽的少女夜游图已跃然而出:一位活泼多情、热爱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时间。

  兴尽而归,泛舟河上,路过一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而奋力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一滩鸥鹭,扑啦啦展翅而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文上同样有很高的造诣。比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外,比喻的新鲜贴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击节称道。像《乌江》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羽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立的身影,黄钟大吕般慷慨激昂的音响,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无疑对国难当头的人们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

  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文章,当首推《金石录后序》,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至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文情并茂。全文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生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今昔迥异、聚散无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一文,更是彪炳千古,开创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论词的理论文章。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跻身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方面的才华傲视群雄,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 4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你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好一个青睿、有活力,热爱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跟我的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这束阳光里……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作为女子,美好的爱情追求在你的笔下却显得那样执着、那样美好、那样独立。《一剪梅》中你酣畅淋漓倾洒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你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有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那份与生俱来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时,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当我惊叹你的才华横溢这会,哪想你却生不逢时,北宋破败,金人入汴京。对于丈夫部消瘦。你几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爱的丈夫,终生没有生育一儿一女,最后郁郁而终在离济南老家遥遥之外的临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优越的前半生你没有居深闺而有德无才,后半生你没有自叹自哀,自我放弃,留下千古诗词让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传唱。

  这就是你,即使在刀剑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蒋捷说: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面虽喧嚣,可对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于你的特立独行,痴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痴迷于你的敢爱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你那“和羞走”的美丽娇羞。一份勃勃的生机,一片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你多少的欢乐与朝气。

  我想问你,你究竟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阕余音绕梁。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还要刚强。

  正如后来人这样评价你——正值花季时期的你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你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

  你分明教会了我——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李清照词传》的读后感 5

  李清照,这位历史罕见的才女,她随着时光逐渐变幻的模样,经历了甘之如饴的爱情过后,独自的地老天荒,如画卷一般展现在我眼前。

  想来对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

  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作为一位女词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才气纵横才让所有人记住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庸的女子,或许已被许多教条管住了脚步,再也迈不开来。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4)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范本5份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1

  偌大的庭院里,只有我一人,环顾四周,想要寻找,寻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房内别无长物,室外万木萧条。剩我一人独自徘徊,凄惨至极。深秋了,时而寒冷,时而温暖,却是最难养息了。忧愁再次涌上心头,喝下几杯淡酒,却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我正在伤心之时,仰望天空,忽而大雁南飞而过,我却发现,它正是以前替我和他传递书信的那一只。

  满地菊花开的正艳。只是我却十分憔悴,而如今又有谁与我摘菊呢?我整天守在窗边,发呆不已,想想自己一人该怎样熬到天黑?到黄昏时,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哎,这种情景,又怎能用一个“愁”字就可叙述的清呢?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2

  有些东西,失去了便再难挽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再难补救;有一条路,走上了便永远无法回头。

  ——题记

  靖康之乱后,今日的她早已不是往昔的她,再无年少时的“兴尽晚回舟”,只剩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真可谓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有什么能比国破,家亡,夫死更可悲的,那便是李清照先是风光无限,后来又无比凄惨的一生。

  曾几何时起,李清照日日夜夜都在寻觅一样东西——家。国已破,家已亡,就连惟一的能给予她一丝安慰的人——她的丈夫也逝世。虽是家产万贯,可要这些又有什么用?一切在动乱中悄无声息地离她而远去了。

  秋风瑟瑟,几杯薄酒怎敌眼前的一片冷清,北方空中飞来一横欲坠的大雁,就好似在讽刺如今的南唐,也好似在讽刺二帝北狩。悲伤,逆流成河。

  黄昏,细雨绵绵,发出了心碎的声音,这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随波逐流的痛苦,你不懂,我也不懂,只有李清照懂,南迁,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北宋已灭亡,自己南渡,过着逃亡的生活,而丈夫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来看,作者不但使之产生了韵律美感,而且深深的表达了自身的孤独,凄凉和失夫之痛的浓厚情感,且深深的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寻寻觅觅的一生,留下冷冷清清,不由感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深秋的季节里,天气一冷一热,又怎能好好的休养生息呢?配上天气,不禁心中一阵苦闷。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了借酒浇愁,可心中的愁又岂是如此容易压下去了呢,就连酒不觉也变的淡了。而又怎么会挡的住那向风一般的愁,作者的心情十分的低落,心中十分愁闷。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孤独的大雁从头上飞过,正是伤心的时候,却发现是旧相识,那物是人非,雁在人亡的悲凉之感不由而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菊花片堆积在一起,人和花一样都变憔悴,变的老矣。到现在,已无人来怜惜,赏惜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利用梧桐树悲凉的意境,浑然天成,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凄凉之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将愁苦之情以感叹句中,情感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作者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的绝望,冷到心口的感觉。

  全诗的基调是十分凄凉的,语言虽*实,在*实的语句中却能透露出自己痛苦的心境。词中,语言深含意境,不得不令人为之感慨。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4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在我心中的李清照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她虽然受尽人世间的折磨,可她却一次次克服种种困难,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活了下来。我从她的身上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5

  今夜,岸畔的柳儿,荷塘,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对着月儿,段段情絮悠悠的烟直而上,夜色蒙蒙烟里丝丝弄碧,沙沙的随着夜风环旋星空,天那边的星儿,几许才能再见你一眨一亮的眼和那我珍爱的脸庞。为什么?每至穹夜你才和我际遇。

  荷塘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便踏上船儿想接*你,明月望着你也看着我。水中映出的月儿冉冉荡过,好像月台花榭,琐窗朱户。我撑着船儿游,你跟着船儿走。为什么柳儿要把你遮住,残云要把你藏起。好闲愁,我对着月儿喊你的名字,羞花般的你又为什么不应我。夏夜里,我只能听到蛙儿对我的回应,难道你就在我身边,对你是在我*旁。如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在我梦中楼台上。

  轻轻的夏夜走了。

  船儿到了彼岸,月儿也躲进了家乡。我的月儿,对你宛如七弦上的琴丝,我的手指,安慰的抚摸着你,你没寂寞。今夜明月在,而彩云归。

  乡关的云啊,你见到了吗?

  我爱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如今你已在那一边,水隔的一方。我寄愁与情于字的每一书法,我赋予它生命,把它激活成夜闻的归雁。能让你回到断肠处的烟柳上。不时看到满塘荷色,一朵朵出水荷花如仙子逐现那么灵秀那么诱人,一片片临水的荷叶,圆圆的张着脸,又青又嫩,偶尔冒出一片高立的荷叶,宛然在和我应对在这夜风中。步行在塘边悠长的土路上,垂柳轻轻的梳着我零乱的发丝,此刻,我嗅到柳儿拂起时少有的清香,而我脚下散发的泥土的润味已被躺在了幽静的夜色下。路边不起眼的一隅,有几朵春风渐老而花依颜的野花,含泪水看着它们;不经意间岁月如花。“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断桥边我想荡痕天涯,霎时,我看到了你的背影,如月的影子中荡起了年长色衰的容颜。冷月无声,而我艰难的走过了桥的另一边。你可知道水那一边的人,依旧在等待归人的黄昏时至。

  夏夜轻轻的走了。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5)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精选5篇)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 1

托尔斯泰,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童年。这让我对托尔斯泰有了好感。

托尔斯泰在现实中最大的困主要在精神层面,他面对内心巨大的惶惑与矛盾,最终创作出众多不朽的名篇。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考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人生真谛的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但也是他思想上矛盾与根源所在。

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地主的早晨反映他自己的人生。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涅赫留多夫去一个乡村访问,但却遭到冷遇、嘲笑、固执的猜疑……这与托尔斯泰本人极为相似。他遭到舆论的批判,而家庭,从温暖渐渐变得分裂,托尔斯泰的家庭已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但托尔斯泰并没有放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写出了波利库什卡安娜卡列尼娜等着作。

在生活、学*中我们应该学*托尔斯泰身上的品质遇到困难,不应总想着靠山,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像托尔斯泰一样取得成功。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 2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 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 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 3

  他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引子

  似乎人们眼中,天才往往都是完美无瑕高高在上的。不论是在才华还是在外表上。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却脱离了人们对他的幻想——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却从未有过一丝专属贵族的高贵优雅气息;他一位大文豪,却从未有过一分骄傲,昂头看人;他不但不是一个英俊帅气的人,相反,他长得十分*凡甚至有点丑陋——可是,他却成功地受到了人们的敬佩与爱戴——他拥有一双如鹰般锐利能看破人心的眼睛。

  他的目光如豹般犀利,也好似击中要害的钢刀,锋利且又狠又准。他的审视入木三分,仿佛能看破这世间万物的本质。他的眼里饱含感情——时而满含如星光般的粲然笑意,时而饱含如罩上阴云般的阴郁神色,时而因奇怪而喷涌出好奇的神色,时而……他的眼睛是这世上最富有感情的一双眼睛,如珠宝般珍贵闪亮且暗藏着魔力。

  就是这双眼睛使他的面孔不再*凡,散发出一股才气——也使得他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人心,黑暗,全都一一看透。看透了人心的本质,也看透了道德败坏者内心浓厚的恶意。他不满,开始反抗,用自己的才华和手中笔锋下的文字进行反抗,向这个昏黑的世界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他拥有看透人心的本领却无法看透自己的命运,迷茫着自己究竟是该追求真理还是追求爱。他一直迷茫着。为此,他的人生也因此多了分悲剧的色彩。

  若要试问在他的世界里他到底缺少了哪样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他缺少的只是那份——属于他的幸福。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 4

  霾浓重的黄昏,它就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国,大多数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而且他还是欧洲全部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致使他从小都缺乏母爱和父爱。这种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砥砺着他作家的人生,使得作家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上获得动力和深邃的思想。正是他幼年的惨痛遭遇,正是这种痛苦给了他创作的素材,也正是这种经历奠定了他作品的艺术风格。托尔斯泰的遑遑巨作《战争与和*》,这是以他现实中的生活经历为母体加工而成的艺术品。

  托尔斯泰一家在他的父母去世后迁到了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语,但成绩**而且也不愿学,最终还是退了学。

  托尔斯泰在成年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并评价自己的《童年时代》时,却不以为然,他十分严厉的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对此大多数读者不能理解。

  1853年11月,对土耳其的战争爆发了。托尔斯泰先后被召去打仗,他心中燃烧着的激情和爱心使他勇敢地履行着他的责任,经常身处险境。

  一年后,托尔斯泰回到了这座城市开始与人接触,但他始终对他们有一种厌恶之情,然而他自己却是其他人尊敬的对象,这是让他处于一个矛盾的处境。

  总结了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思想不断变迁和发展,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期,同样也是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天才的托尔斯泰在摸索,在怀疑自己,他似乎很激动,“没有很强的激情,没有主宰意志”,如同《记数人日记》中的涅赫留波夫亲王。但在这一时期,他却创造出了他此前从未创作过的最精粹的作品——《夫妇间的幸福》。我们不得不由衷惊叹爱情这伟大的力量!

  但这看似幸福的婚姻最终却证明是失败的。之后,托尔斯泰的作品便围绕着他夫人对他各方面的照顾,到最后,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是带有极度的矛盾心理的。而且在这时他也真正意识到了生活的真谛,并将他所领悟到的精辟的思想反映到他的几部着作中,这便构成了他作品的丰富思想内涵。

  不久,托尔斯泰到达人生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中,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自己的人生处境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他已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中去,过度的思考让他十分迷茫……最终他竟然不得不求助于上帝,让上帝来帮助他化解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这么意志不坚定的人,他是会战胜自己,最终战胜自己迷茫的思想的。

  名人传托尔斯泰读后感 5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书里有一本就是《名人传》。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这本书结合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在《贝多芬传》里我喜欢贝多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全力向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背叛真理。通过这句话,我能感受到贝多芬非常热爱自由和和*,同时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顽强不屈的品格。后来我看到贝多芬耳聋的部分,非常有感触,作为一个热爱音乐并且痴狂的人来说,耳聋,所给他造成的伤,是不容小觑的。这相当于一个热爱唱歌的人,他的嗓子再也发不出声了;一个热爱舞蹈的人,她的腿再也不能动了。而这不幸,却偏偏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当看到贝多芬遗嘱的时候,我才恍惚明白了些什么,大家眼里的贝多芬是顽固不化的,是愤世嫉俗的,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贝多芬的健康状况一直很糟糕,他也想努力的去融入社会,可是不行。这是一种顽疾,即使治好也要好长时间,他不想告诉别人也不想告诉自己为数不少的敌人,他只好自己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贝多芬是伟大的,他一直到死后,还为别人考虑着一切。他为我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我们因该尊敬他。能够拥有贝多芬这种的对音乐的热爱的人,寥寥无几。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6)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 1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作文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 2

  最*,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蓬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者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了。但是就在一七八七年,也就是贝多芬刚刚十七岁时,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并且他还以为自己和母亲得了同样的病,因此一种对人生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贝多芬的精神和肉体。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渐渐的伸向了他。一七八六年至一八零零年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

  一八二六年十一月末,死神已经走*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贝多芬让他的侄儿去找医生,可是这个麻木不仁的家伙竟然忘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他才想起来,可是已经晚了,医生来得太晚了,耽误了病情,一八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八二七年一月八日、二月二日、二月二十七日贝多芬连续动了四次手术。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贝多芬在人生忧患的征途上,他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悲苦于与劫难一味的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 3

  看完《名人传》里写的贝多芬得知贝多芬的童年很艰苦,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被他的父亲逼着练*钢琴、小提琴……但,即使是这样贝多芬也没有讨厌音乐,而是努力的练*。他的父亲为了促使贝多芬学*,还使用了暴力。贝多芬十一岁时就成为了戏院队的一员;十三岁就当上了大提琴手。

  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贝多芬有着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但他却没有放弃音乐的生涯,而是继续创作出很棒的乐曲获得了很棒的成功。但我却是另外多数人——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而是一直都想退缩的人。有时我遇到了很困难的事,就是退缩,一点也没有想要去克服的念头。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只有勇于的去克服困难,才会获得成功。

  贝多芬还有着很多值得学*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这是最重要的。不过最最最重要的是凡事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 4

  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题记

  听着《命运交响曲》,我读完了《名人传——贝多芬传》。合上书,闭了眼,贝多芬那不屈于命运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贝多芬——上帝造人的失误。当他一步步向上攀登,挥洒汗水而成功*在眼前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双耳失聪。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人,这是一个何等大的打击!一瞬间,世间万物一切美妙的音律都离他而去了,他每天都活在绝望、痛苦与无奈之中。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开始抗争,开始重新攀登。就在这时,《第三交响曲》、《悲伤交响曲》在世人面前诞生了,伴随着贝多芬不屈的信念诞生了。

  贝多芬就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创作的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苦中创作,谱写着他那非同凡人的命运。贝多芬这一生有多少人能牢记着,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流传于世的乐章。或许当世人听到这宏伟的乐章,会记起做曲人坎坷的一生。

  是啊,没有风雨雷电的'彩虹,不是美丽的彩虹;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精彩、美好的人生。

  贝多芬传读后感400字 5

  再一次看《名人传》,不知道老师让我们看什么?记得初一时看它,不是因为我爱看名著,而是因为想把时间浪费掉。不是初一了,不再是小孩了,连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了!

  但看贝多芬传,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在音乐上有天赋的人,不应该有如此大的打击(听不见了)。或许你认为这不算什么,不过是耳聋罢了。但在音乐家的角度看,这就是毁灭的打击!我至今都不明白,一个听不见声音的人,他是如何完成一首首美妙音乐的。

  不可思议,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都是在他听不见后所作。我不得不为他那才华和毅力所欣赏和感动。那一次次的尝试,那一次次的失败,他并没有沮丧和放弃。

  他最后一次走上指挥台,和唱手的歌声不一致时。就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将过去,一切的一切都将结束。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在做自己和上天一搏的机会。是的,开始了,又是一首首不同凡响的音乐就好像和他这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样谱在乐谱上!他证明了自己有和上天对抗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

  正如名人传上所言“耳聋,对正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仅仅作者的两句话不仅证明了贝多芬的毅力和天赋,更是证明了贝多芬音乐家的身份和交响乐之父的美名。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7)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汇总5篇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 1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 2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 3

  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 4

  这首惜春之作,历来评论之人,都是认为抒发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认为对话是在词人与丫环之间展开--即卷帘人是丫环,丫环的回答:海棠依旧。体现了问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觉得经过细雨骤风之后的海棠依旧盛开。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为常见,然以肥状叶之茂盛,以瘦状花之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精当,则是修辞上的创新,为历代名家所称颂。

  然吴小如先生则有不同看法,认为此词系出嫁之后所作,对话是在夫妻之间进行--即卷帘人是其夫赵明诚。先夜夫妻对饮,夫先起,而少女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毁。这里表面上看是惜花,实则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你知道么,你知道么,只怕是“绿肥红瘦”了,叶虽然还茂盛,但花已残了,隐喻青春将逝,容颜将老,似有少妇心事不为丈夫所知之意。看来自古女人最愁红颜老去,此话当真不虚,无怪乎美容产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 5

  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精选5篇)(扩展8)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 1

  《名人传》是一本好书,读了《名人传》,让我一次就读到了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让我明白了所有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每个名人的成功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如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1%的天才加99%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每个名人身上都体现出或多或少的天才基因,但是他们的成功并不是这些智商决定的,而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实现的。

  贝多芬正是在他双耳失聪后,才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交响乐——命运。设想一下,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人,为了创作如此宏大的音乐,是要靠多大的努力。要不是贝多芬不怕困难的坚持与努力,我们现在就听不到令人振奋的命运交响乐。

  米开朗基罗也是用毕生的努力创作了流芳千古的杰作,托尔斯泰也是用夜以继日的写作写出了很多文化瑰宝。

  不仅是这三个人,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名人,都是像他们一样,用坚持与努力来获得成功。

  我读了《名人传》后,明白了只有坚持与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 2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父亲发现了,可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的父亲天天让贝多芬练琴,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有时还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个屋子里,这一关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练琴,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哀。

  贝多芬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个挥霍的酒鬼,这些,在贝多芬的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地伤。但是,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奋,很快成名,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贝多芬的耳朵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打击。

  但是,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成功了。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不测,贝多芬就能够打败他,贝多芬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我们也一定可以!

  这本《名人传》教会了我许多道理,他教会了我贝多芬的坚强,教会了我米开朗琪罗的正面面对困难,教会了我托尔斯泰的诚实和不屈的精神。

  《名人传》这本书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他们的所有精神!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 3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说声抱歉,因为我总是向前看,从来不知道回头。汪家祠堂,承志堂?就算我做再多他也看不见。

  在生活海洋的波涛和风暴中,总有一本书在陪伴着你,心情沮丧的时候,面对挫折的时候,怀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时候,就找出来翻读一下,它会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惫,抹去忧伤,重新上路。对于我,这本书就是《名人传》!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 4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时,我就被首篇引言中的这样一句箴言所吸引,引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 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其实它一直在阐述一个道理!一个宿命最终还是结束在一个人质地坚硬的生命中!

  确实,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这种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在贝多芬刚刚还是个幼稚的孩子时,父亲便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最后以至于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写名人传的读后感 5

  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的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这本书分别讲述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讲诉了在艺术方面不同领域的三位伟人,分别是音乐家、雕塑家、作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的因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这本书说的是三个名人在以前那充满了野心、邪恶等人人不*等的社会中如何生存,获得荣誉和名利全失。贝多芬,是一个在音乐领域上德高权重的人,同样也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米开朗琪罗是一个著名的雕塑家,创造了无数不朽的杰作流于后人观赏,他为了自己的作品挥洒了无数的汗水。托尔斯泰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文字传播着爱的种子。他们三个虽然在各自不同领域发展,但是却有一个吻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理想从未有放弃过。这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名人传》这本书令我获益良多,让我明白了这些人物风光的背后忍藏着让人难以理解的痛苦。这会这个假期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