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穿过地*线读后感 1

  今年寒假,我读了《穿过地*线》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书中涵盖了古今中外多种地理领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学、科普为一体的佳作。

  本书的作者运用不同时期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知识,趣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书中好多章节如:侏罗纪与中国地势,地势浅说等等,以故事形式来回答一些问题。如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大地的构造是怎样形成的?石油又是如何沉积而成的?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答,介绍了石油形成所要具备的条件,不仅与气候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所处地质构造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遇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求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对待困难从不退缩,从不低头,勇于挑战,这种精神同样也值得我们好好学*。

  读完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以前从不知晓的东西。

  穿过地*线读后感 2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长大为国争光!

  穿过地*线读后感 3

  李四光,这个响亮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他是我国的地质学家。比较*,我拜读了《李四光随笔:穿过地*线》。

  这本书讲述了地震、燃料、宇宙,还有我们生存的地方——地球等内容。这里面凝结着地质学家们探测地质的汗水。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很有趣,可谓“苦中作乐”!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比如三大冰期在什么时候,比较广泛的燃料是什么,地震可不可以预测等等。

  李四光爷爷曾赴日本留学,后来还考入了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他不但知识渊博,而且科学精神更可贵可嘉!

  李四光爷爷为中国地质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建了地质力学,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李四光爷爷还善于观察,而且喜欢提问。对前辈科学家已经提出的结论,李四光爷爷没有盲目接受。他一直坚持这种怀疑的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分析和思考。俗语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啊!

  我要学**四光爷爷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不断开拓的精神!

  穿过地*线读后感 4

  不管是谁,总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吧!你们想成为地质学家吗?读一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地*线只是一个梦,并且是让你追不到的梦。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有梦想。每个人都会从儿童变成大人,在这阶段中,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做有规划的.人生;做精彩的人生!

  同学们,你们对“李四光”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吧,它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我们学*的课本里面,你们一定见过她的名字。

  他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遇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打破沙窝问到底,这种求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对待困难从不退缩,从不低头,勇于挑战,这种精神同样也值得我们好好学*。读完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以前从不知晓的东西。

  穿过地*线读后感 5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资料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学*,长大为国争光!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阅读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1)

——《穿过地*线》读后感 (菁华3篇)

《穿过地*线》读后感1

  李四光,这个响亮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最*,我拜读了他的《穿过地*线》。

  这本书讲述了地震、燃料、宇宙,还有我们生存的地方——地球等内容。这里面凝结着地质学家们探测地质的汗水。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很有趣,可谓“苦中作乐”!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比如三大冰期在什么时候,最广泛的燃料是什么,地震可不可以预测等等。

  李四光爷爷曾赴日本留学,后来还考入了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他不但知识渊博,而且科学精神更可贵可嘉!

  李四光爷爷为*地质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建了地质力学,提出了*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李四光爷爷还善于观察,而且喜欢提问。对前辈科学家已经提出的结论,李四光爷爷没有盲目接受。他一直坚持这种怀疑的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分析和思考。俗语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啊!

  我要学*四光爷爷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不断开拓的精神!

《穿过地*线》读后感2

  我相信大家都有读过书穿过地*线这本书,是著名的李四光爷爷写的书。

  里面的文篇生动有趣,富有科学性很吸引大量的读者,让每位读者不肯放下书来,里面的科学性都让我们的生活不过着以前的生活了,里面写了地球和各种星球。

  里面富有科学性,让我们陶醉在李四光爷爷写的书本里,只要我一捧起那本书,我脑海里都想着那些富有科学性的问题?我常常坐在椅子上看着那本书,或者坐在椅子上慢慢念给弟弟听,让弟弟知道富有科学性的书本是最有趣的。

  我经常和小伙伴看这本书,可是小伙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我和他们不同喜欢看这本书,我希望他们也能知道一些科学性。

  李四光爷爷说过地质学探逃的问题,大致可以说,是探讨沧海桑田的变化是桩什么事。沧桑变化是一段神话,似为无稽之谈,研究地质以后,才知道有相当的道理,才能做一个解答。

  李四光爷爷,是*地质学家,*地质事业的莫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地质部部长,他是*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和研究的奠基人,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穿过地*线》读后感3

  不管是谁,总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吧!你们想成为地质学家吗?读一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地*线只是一个梦,并且是让你追不到的梦。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李四光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地质学家,去了解地球。那你的梦想呢?有人的梦想是成为钢琴演奏家,为你弹奏出美妙的歌曲,那跳动的音符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柔,时而有力。有人想成为舞蹈老师,在人生中的舞台上,跳出美丽,跳出自豪!跳出灿烂。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体育老师,教会孩子们锻炼,这不仅是为自己自豪,也为学生自豪!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有梦想。每个人都会从儿童变成大人,在这阶段中,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做有规划的人生;做精彩的人生!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2)

——《穿过地*线》读后感 (菁华3篇)

《穿过地*线》读后感1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长大为国争光!

《穿过地*线》读后感2

  李四光爷爷大家应该都知道,五一假期我阅读《李四光随笔:穿过地*线》这本书,这本书是从李四光爷爷的大量著作中精选的一些随笔、论著,带给我诸多启迪和感触。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地质力学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主要领导者和奠基石之一。李四光生于18*,逝于1979年,他1904年至1943年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及深造。这本书里的诸多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其中“风水之另一解释”让我认识到风水在地质学的概念;“从地球看宇宙”让我感到宇宙的浩瀚无限,地球的渺小;“浅说地震”让我知道地震也能预测;除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李四光爷爷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带来精神力量。对于西方及前苏联的科学家作出的结论,李四光爷爷并没有盲目接受,对于未亲自了解的观点,他不会大做文章。他一直对前辈科学家的观点表示怀疑态度,只有他本人经过调查实践后才会做出判断并发表文章。李四光爷爷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他教育大家,凡事都要持怀疑态度,不要被已成学问压倒。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怀疑思考的开始,是新发现的开端,我们要学*四光爷爷那敢于怀疑的精神,不盲目因袭,不人云亦云。

  在今后的学*中,我也要学*四光爷爷不畏困难、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要传承那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质,争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穿过地*线》读后感3

  我相信大家都有读过书穿过地*线这本书,是著名的李四光爷爷写的书。

  里面的文篇生动有趣,富有科学性很吸引大量的读者,让每位读者不肯放下书来,里面的科学性都让我们的生活不过着以前的生活了,里面写了地球和各种星球。

  里面富有科学性,让我们陶醉在李四光爷爷写的书本里,只要我一捧起那本书,我脑海里都想着那些富有科学性的问题?我常常坐在椅子上看着那本书,或者坐在椅子上慢慢念给弟弟听,让弟弟知道富有科学性的书本是最有趣的。

  我经常和小伙伴看这本书,可是小伙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我和他们不同喜欢看这本书,我希望他们也能知道一些科学性。

  李四光爷爷说过地质学探逃的问题,大致可以说,是探讨沧海桑田的变化是桩什么事。沧桑变化是一段神话,似为无稽之谈,研究地质以后,才知道有相当的道理,才能做一个解答。

  李四光爷爷,是*地质学家,*地质事业的莫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地质部部长,他是*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和研究的奠基人,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3)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

  《穿过地*线》读后感 1

  李四光,这个响亮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他是我国的地质学家。比较*,我拜读了《李四光随笔:穿过地*线》。

  这本书讲述了地震、燃料、宇宙,还有我们生存的地方——地球等内容。这里面凝结着地质学家们探测地质的汗水。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很有趣,可谓“苦中作乐”!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比如三大冰期在什么时候,比较广泛的燃料是什么,地震可不可以预测等等。

  李四光爷爷曾赴日本留学,后来还考入了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他不但知识渊博,而且科学精神更可贵可嘉!

  李四光爷爷为中国地质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建了地质力学,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李四光爷爷还善于观察,而且喜欢提问。对前辈科学家已经提出的结论,李四光爷爷没有盲目接受。他一直坚持这种怀疑的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分析和思考。俗语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啊!

  我要学**四光爷爷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不断开拓的精神!

  《穿过地*线》读后感 2

  李四光爷爷大家应该都知道,五一假期我阅读《李四光随笔:穿过地*线》这本书,这本书是从李四光爷爷的大量著作中精选的一些随笔、论著,带给我诸多启迪和感触。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主要领导者和奠基石之一。李四光生于18***,逝于1979年,他1904年至1943年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及深造。这本书里的诸多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其中“风水之另一解释”让我认识到风水在地质学的概念;“从地球看宇宙”让我感到宇宙的浩瀚无限,地球的渺小;“浅说地震”让我知道地震也能预测;除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李四光爷爷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带来精神力量。对于西方及前苏联的科学家作出的结论,李四光爷爷并没有盲目接受,对于未亲自了解的观点,他不会大做文章。他一直对前辈科学家的观点表示怀疑态度,只有他本人经过调查实践后才会做出判断并发表文章。李四光爷爷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他教育大家,凡事都要持怀疑态度,不要被已成学问压倒。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怀疑思考的开始,是新发现的开端,我们要学**四光爷爷那敢于怀疑的精神,不盲目因袭,不人云亦云。

  在今后的`学*中,我也要学**四光爷爷不畏困难、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要传承那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质,争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穿过地*线》读后感 3

  我相信大家都有读过书穿过地*线这本书,是著名的李四光爷爷写的书。

  里面的文篇生动有趣,富有科学性很吸引大量的读者,让每位读者不肯放下书来,里面的科学性都让我们的生活不过着以前的生活了,里面写了地球和各种星球。

  里面富有科学性,让我们陶醉在李四光爷爷写的书本里,只要我一捧起那本书,我脑海里都想着那些富有科学性的问题?我常常坐在椅子上看着那本书,或者坐在椅子上慢慢念给弟弟听,让弟弟知道富有科学性的书本是最有趣的。

  我经常和小伙伴看这本书,可是小伙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我和他们不同喜欢看这本书,我希望他们也能知道一些科学性。

  李四光爷爷说过地质学探逃的问题,大致可以说,是探讨沧海桑田的变化是桩什么事。沧桑变化是一段神话,似为无稽之谈,研究地质以后,才知道有相当的道理,才能做一个解答。

  李四光爷爷,是中国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莫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中国地质部部长,他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和研究的奠基人,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穿过地*线》读后感 4

  不管是谁,总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吧!你们想成为地质学家吗?读一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地*线只是一个梦,并且是让你追不到的梦。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李四光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地质学家,去了解地球。那你的.梦想呢?有人的梦想是成为钢琴演奏家,为你弹奏出美妙的歌曲,那跳动的音符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柔,时而有力。有人想成为舞蹈老师,在人生中的舞台上,跳出美丽,跳出自豪!跳出灿烂。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体育老师,教会孩子们锻炼,这不仅是为自己自豪,也为学生自豪!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有梦想。每个人都会从儿童变成大人,在这阶段中,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做有规划的人生;做精彩的人生!

  《穿过地*线》读后感 5

  今年寒假,我读了《穿过地*线》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书中涵盖了古今中外多种地理领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学、科普为一体的佳作。

  本书的作者运用不同时期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知识,趣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书中好多章节如:侏罗纪与中国地势,地势浅说等等,以故事形式来回答一些问题。如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大地的构造是怎样形成的?石油又是如何沉积而成的?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答,介绍了石油形成所要具备的条件,不仅与气候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所处地质构造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遇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求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对待困难从不退缩,从不低头,勇于挑战,这种精神同样也值得我们好好学*。

  读完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以前从不知晓的东西。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4)

——《穿越地*线》读后感 (菁华3篇)

《穿越地*线》读后感1

  在天文学对地球年龄的说法中,一些人就认为地球的旋转速度,会在一定的时间里迟上一定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地球的年龄。汤姆孙用了许多假设,得出的'结论非常可疑。当然,科学是容不得可疑之处的,所以从这方面推断完全不行。达尔文就从潮汐和地球与月球的运转来考虑,可是得出的数据与辰柏林得出的错之甚远,所以还是无法得出地球的年龄,但“达尔文主张的潮汐与地、月球运转学说,虽不完全,他所标出来的地球各期的年龄,虽不可靠,然而以他那样的苦心积虑,用他那样数学的聪明才力,发挥成文,真是堂堂皇皇,在科学上永久有他的价值所在。”是啊!我如果能像达尔文那样,费尽心思来做某件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不完全可靠,也会有价值所在。而不是像以前的人们用估计、猜测的方法,推断地球的年龄那样,只是罗列一些枯燥的数据,没有实际意义。

  地球也真是奇妙!它有悠久的历史,让我疑惑,也让物理、天文、地质学家们作难,它到底存在了多久,到科学昌盛的今天,人们也不清楚,待有一天,它会“吐露”出自己的岁数。

《穿越地*线》读后感2

  不管是谁,总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吧!你们想成为地质学家吗?读一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地*线只是一个梦,并且是让你追不到的梦。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李四光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地质学家,去了解地球。那你的梦想呢?有人的梦想是成为钢琴演奏家,为你弹奏出美妙的歌曲,那跳动的音符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柔,时而有力。有人想成为舞蹈老师,在人生中的舞台上,跳出美丽,跳出自豪!跳出灿烂。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体育老师,教会孩子们锻炼,这不仅是为自己自豪,也为学生自豪!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有梦想。每个人都会从儿童变成大人,在这阶段中,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做有规划的人生;做精彩的人生!

《穿越地*线》读后感3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资料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学*,长大为国争光!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5)

——《穿越地*线》读后感 (菁华3篇)

《穿越地*线》读后感1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资料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学*,长大为国争光!

《穿越地*线》读后感2

  在天文学对地球年龄的说法中,一些人就认为地球的旋转速度,会在一定的时间里迟上一定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地球的年龄。汤姆孙用了许多假设,得出的'结论非常可疑。当然,科学是容不得可疑之处的,所以从这方面推断完全不行。达尔文就从潮汐和地球与月球的运转来考虑,可是得出的数据与辰柏林得出的错之甚远,所以还是无法得出地球的年龄,但“达尔文主张的潮汐与地、月球运转学说,虽不完全,他所标出来的地球各期的年龄,虽不可靠,然而以他那样的苦心积虑,用他那样数学的聪明才力,发挥成文,真是堂堂皇皇,在科学上永久有他的价值所在。”是啊!我如果能像达尔文那样,费尽心思来做某件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不完全可靠,也会有价值所在。而不是像以前的人们用估计、猜测的方法,推断地球的年龄那样,只是罗列一些枯燥的数据,没有实际意义。

  地球也真是奇妙!它有悠久的历史,让我疑惑,也让物理、天文、地质学家们作难,它到底存在了多久,到科学昌盛的今天,人们也不清楚,待有一天,它会“吐露”出自己的岁数。

《穿越地*线》读后感3

  想像李四光爷爷一样,成为一个名扬中外的地质专家吗?不如读读《穿过地*线》吧!它能让你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从多角度解决你的一个个地质问题,一下子成为一个小地质专家!

  其中,《从地球到宇宙》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最为深刻!此论文告诉了我们宇宙浩瀚无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在这无比巨大宇宙空间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而地球就是其中的无比渺小的一员。有的在成长,有的已经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有的正在消逝。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也不禁联想到了太阳!太阳是离地球最*的一颗恒星,太阳每时每刻的在奉献着自己的能量给地球,对地球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地热》,这篇论文对我产生了点小震撼。它告诉了我们,地球的热流有多热,我算了一下,有22000000000000卡!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我们,走进地下多少米上升一度。资料记载,亚洲大致都在40米左右上升1℃,欧洲大致都在28米到36米上升1℃,北美大致都在40米到50米上升1℃。哇,如果我们假定100米增加3℃,那么走40公里以后,就有1200℃了,不知道会有多热啊!

  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地质学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像李四光爷爷一样,好好学*,长大为国争光!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6)

——《地*线》教案 (菁华5篇)

《地*线》教案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线呢?因为西部是*原,很*坦,所以才能看见地*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的诞生。新*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的诞生。新*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地*线》教案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书写9个生字,正确认读“秦岭、无拘无束、飞驰、空旷、低矮、起伏、胸前、谜语”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感悟并想象作者所描写有关地*线的的画面。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初步感知 “地*线”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地*线”吗?谈谈自己对地*线的了解。

  2.出示课件(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线图片)

  教师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能看到美丽的地*线,这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揭示课题。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关中大*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地*线的认知比较模糊,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地*线的放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线,从而感受它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出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所得、所获。

  三、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多形式认读。

  秦岭 无拘无束 飞驰 空旷 低矮 起伏胸前

  谜语 庄稼 收割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无拘无束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四、巩固识记,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秦”、稼”、“稀”,提示禾字旁做部首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4.提示“矮、伏、骗、折、胡”,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初识“地*线”。

  1.朗读第1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读一读并画出描写地*线的语句,看一看课本上的彩图,伸出手指画一画地*线。这道地*线在你脑海中留下是什么印象?

  2.汇报交流,以读代讲,想象画面。

  (1)出示句子。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2)师生减字对比读。

  师: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线,

  生: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师:看见树丛在那里伏着。

  生: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

  (3)通过对比读,你脑海中浮想出什么画面?

  3.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在书上找找答案。

  (1)出示句子: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低矮的树丛和房屋稀稀落落的。

  (2)读句子,想象画面。

  总结:正因为空旷的原野,低矮的树丛,稀稀落落的房屋,童年的作者才视野开阔,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也不再*行,能清楚地看到那道很亮的灰白的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象想象,语言文字似乎变成多彩的画面,变得趣味无穷。】

  二、感悟第一次追寻。

  1.朗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道线,作者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呢?

  出示句子:“啊,天到尽头了!”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

  2.总结:是啊,作者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3.出示自学提示: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作者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画

  出作者第一次追寻地*线的经过和结果,并想象画面。

  4.交流汇报。读着作者追寻地*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感悟第二次追寻。

  1.就在作者呆呆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中。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线有了哪些了解?

  2.全班交流。

  (1)分角色朗读。思考:从作者与老人的对话中,想象他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

  (2)试着给对话填上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出示句子: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地问。

  “天边?”老人------地说。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地方。去哪儿还远吗?”我------问。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线呢。” 老人------地说。

  “地*线是什么?” 我---------地问。

  “是个谜吧。” 老人------地说。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3-10自然段。

  3.作者带着几分疑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作者第二次追寻地*线的经过、结果。

  四、想象地*线之谜。

  1.自学提示:两次追寻失败了,作者想这地*线,还真是个谜了。它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寻,去解这个谜。想象这个谜到底是什么?

  2.交流之谜

  3.总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线的过程。

  4.多形式朗读11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作者升华了“地*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教学中以读代讲,想象之谜,模糊感悟会更适合三年级学生。】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想象画面并画下来。

  板书设计:

  24 地*线

  初识 亮 灰白色

  追寻 两次失败

  谜 启示

《地*线》教案3

  【语基梳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诳语(kuáng)垭口(yā)安谧(mì)惊骇(hài)勒勒车(lè)攫来(jué)模糊(mó)雾霭(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蓦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气(zhàng)酝酿(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罗布淖尔(nào)

  (2)多音字

  ①宁:宁静(níng)②笼:笼罩(lǒng)③钉:钉子(dīng)

  宁死不屈(nìng)笼子(lóng)钉在崖壁上(dìng)

  ④颤:颤栗(zhàn)⑤泊:罗布泊(pō)⑥扎:挣扎(zhá)

  颤抖(chàn)停泊(bó)扎营(zhā)

  包扎(zā)

  ⑦豁:豁口(huō)

  豁达(hu)

  豁拳(huá)

  2、字形辨认:

  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罗布淖尔)③簿(对簿公堂)

  泌(分泌)棹(船棹)薄(日薄西山)

  ④泻(腹泻)⑤炫(炫目)眩(眩晕)

  泄(发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

  3、词语集释:

  (1)诳语:骗人的话。

  (2)垭口: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4)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5)物什:杂物。泛指东西。

  (6)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8)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9)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也形容忽然醒悟。

  【阅读心得】

  西地*线上(课后)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

  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

  C.酝酿/熨帖蓦的/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

  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趟)

  B.一轮血红的落日象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像)

  C.四周瘴气雾蔼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地*线》教案4

  一、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二、背景介绍

  文学常识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部,散文集《西地*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hùn dùn ) 安谧(mì ) 攫取(jué ) 雾霭( ǎi )湖泊(pō )

  瘴气( zhāng ) 泥淖(nào ) 眼眶(kuàng) 惊骇(hài )阴霾(mái )

  四、质疑探讨

  (1)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具有人性化,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震憾,自己像在画中。第三次:雄壮、惊世骇俗。 惊骇,自感卑微、*庸。

  (2)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①左公柳 空间背景——西部风情的美,时间背景——西部人文与历史的美

  ②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③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庸。

  五、 完成作业所需时间:20分钟 完成日期:x月x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走进罗布泊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xx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4′)

  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2′)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2′)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6′)

  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2′)

  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1′)

  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1′)

  从对生命的重要性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1′)

  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1′)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4′)

  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

  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4′)

  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地*线》教案5

  《西地*线上》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了三次日落。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领略西地*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从而“实现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实现对‘大美’的理解”。

  如果由我一个人把三次日落的情景讲述一遍,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我制定了一张表格,第一天的日落由我先给学生做示范,接下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由学生来完成。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加深了印象。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语句进行赏析,让学生领略西部的美就比较容易了。

  学生其实是很喜欢在黑板上写字的,如果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会很乐意配合的,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了。

  《西地*线上》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方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

  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文本研*,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通过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研*文本、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大自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月涌江流还是鸟语花香。古往今来,都让人陶醉其中。

  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三、研*

  (一)体会

  谈一谈你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

  首先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来说说理由。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三次落日的美以及为何美作个简短的总结。

  (二)探讨

  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明确:

  因为环境背景以及落日所呈现的情景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落日之前的太阳,“灰白色”、“硬币”、“冷冷”的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泊这个地方是个“死亡之海”、“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感觉走入地狱,走入鬼蜮”(补充材料)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低沉的,此时听到悲凉的《泰》音乐,因而感到“死亡的感觉”。

  第二次: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视频)

  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补充材料:

  罗曼罗兰,世界著名文学家,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

  1、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2、本文写的是落日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落日,联想到日出给人的影响。“约”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落日具有了英雄情感。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它与日出紧密相联,日出日落正如人类的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3、作者在写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补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落日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哪怕会像落日一样终将逝去,也曾英雄般地存在过。——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落日精神。

  作用:①更凸显落日的雄壮阔大 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三)小结:三次落日描写

  第一次:表现了落日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落日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体现一种悲剧美;

  第三次:通过火烧云表现了落日的热烈与壮美,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

  四、拓展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

  五、小结

  *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

  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反思】

  《西地*线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学*材料。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但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因此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也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我一开始对于设计这堂课有三点想法:

  (1)要学生重视预*: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因此,我选择忽略文本的结构,直接切入落日,重点放在对落日的描写和思考上。

  (2)重视研*: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赏析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他们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赏析的能力。

  (3)适当探讨:本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倾听,还有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发开了对生命对历史等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领悟。因此,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上好课后,我又深思了这几个环节。

  (1)在第一个赏析环节虽然有加强学生朗诵和感悟的意识,但对语言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表达上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入。最后只能让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去体会自然之美。对于为什么美即描写手法的妙处只是让一个同学总结了下而已。

  (2)第二个探讨环节,问题设计的太多了,难以深入,而学生发言又比较浅,此时应该加入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到深层次的思考。但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性语言和意识不足;探讨时加入一些补充材料,但没有很好的运用起来,材料出现得太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讨论;而最后本来设计好的从“自然之大美”引发到“生命之大美”和“历史之大美”的一个升华的小结被遗忘了,没有对“世间有大美”进行层层诠释,非常可惜。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课上充分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问题探讨时升华不够。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7)

——《论语》读后感()(五)份

  《论语》读后感() 1

  今天早晨,我和母亲在家一起读着被世人称之为“儒家经典”《论语》开始母亲为我推荐《论语》这本书时,我却不以为然。看着这复古的封面醒目的大字——“论语”,一种无趣便油然而生,连忙摆头说道:“不,我不看。”这时母亲并没有训斥我而是微笑地说:“这本书可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著作的,他可是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才幸存下来的一本书。你确定不看?里面有很多道理要不我和你一起看吧!”看着母亲极力的说服我自己,我便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打开第一篇直接白白的纸页上印着两个大字《学而》第一张是:子曰学而时*之,不易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母亲看着我似懂非懂的样子对我说你试着翻译一下吧我又看了看第一篇自信地说道:“学*按时复*,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到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母亲听了笑了笑说:“是啊!学*的知识在恰当的时机发挥作用,有知己从远方到来。这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正是君子啊!这几点你做到了吗?”我听完母亲的话,低了下了头。是啊在现实中我们总说自己学会了可真正实现的时候真的学会了吗别人不了解你你总是表面上没什么可心里真的不曾计较过吗“下一篇是什么道理”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又重新投入到下一篇上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是深思熟虑一番说道:“学*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考不学*就会迷惑不解”“对,就是这样,我希望你在学*上也能这样多思多学。”我看了看母亲点了点头,是啊,只有多思考,多动手学*才算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只有多读书才可以解决疑惑,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吧!

  《论语》读后感() 2

  在学*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之后,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十分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最后,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下面,我选了几则论语,分享给大家。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大意是:学*之后按必须的时间复*,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必须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能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此刻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就应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就应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明白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明白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能够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你是否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那就请继续在论语中遨游吧……

  《论语》读后感() 3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明朝确定以《论语》作为教辅书,也奠定了《论语》在中国文人心中的低位。《论语》对于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教会人的德行的养成,还告诉人们怎么看待功名,怎么做好教育等,对人们的各方各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质朴凝练是《论语》的一大特点,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去说明深刻的道理,让人回味无穷,百读而不厌其烦。

  提到《论语》,我们不得不先说了一下,什么是“仁德”?这是春秋和*时期备受君主们所喜爱的,他们主张以孔子的仁德治理国家。这是一部告诉如何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怎么去提高道德修养,“仁”是施政的根本宗旨。“仁政”是什么?仁政就执政者应该关心民生,善待自己的百姓,真正做民为根本,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不仁”,对百姓苛捐杂税,人民名不聊生。这些不懂得仁政对于统治的重要性的统治者当然会退出历史舞台,无可争辩。做人,做事,执政不仅仅需要“仁”之外,你还得“忠”“孝”“义”“信”,历史上但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必被人唾弃,遗臭万年。所有《论语》对人们的启发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深邃的影响力。

  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教育,孔子可谓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摒弃了贵族才有权利去学*的这种陋*,而是宣扬人人都可学*,都可成才,所谓有教无类。他一生弟子3000人,足以看出他对于教育有教无类身体力行,并且各行各业都有出色弟子。孔子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直沿用到今日,对于学**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处不体现出了孔子对学*的的理解,做学问不仅仅要温*,还要学会独立思考。

  孔子被美国作家爱慕生誉为“哲学上的华盛顿”,历经几千年仍旧,足以可见这部东方的“圣经”的魅力,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世界的影响力。熟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并且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论语》读后感() 4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感()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穿过地*线读后感(五)份(扩展8)

——安娜读后感(五)份

  安娜读后感 1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1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1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1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读后感 2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读后感 3

  《波丽安娜》是我们班共读的第一本童书,自从我读完以后,就觉得没有一本书可以与它相比。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波丽安娜”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所以只能住到她的姨妈身边去。姨妈是一个把自己的心灵完全封闭起来的人,本来就很不幸的波丽安娜在姨妈家遭受了很多的委屈和冷遇,曾经流了很多的眼泪。但波丽安娜开朗、善良,用爸爸教给她的“快乐游戏”,寻找乐趣,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心情和处世态度。她用她的“快乐游戏”改变了许许多多在她身边愁容满面,对生活完全失望、只会抱怨的人,包括她的波丽姨妈,使他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成为健康、快乐的人。后来波丽安娜出车祸,腿受了严重的伤,曾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气。可她仍然用她的乐观和坚强来作为自己的“幕后支持者”,告诉自己,她一定会再次在小路上自由自在的玩耍。

  波丽安娜你实在太伟大了。我们班的人看过你的故事之后变化很大:原来爱哭的同学不怎么哭了;经常发脾气的同学也少发脾气了;还有一些同学从沉默寡言渐渐变的活泼开朗……你真是我们班的大福星,让我们班增添了好多乐趣。

  波丽安娜是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女孩,她比我不幸一百倍。但她却能在一件看似很糟糕的事情中找到快乐的地方,而我不能;她可以不顾别人的看法坚持自己的“快乐游戏”,但我不一定会做……

  我真的想给波丽安娜写封信,问问她:“你是怎样做到这些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事的?是你的乐观坚强,还是你的善良,或者是在你心中有股力量支撑着你去这样做,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第二次读《波丽安娜》的时候,我明白了波丽安娜并不是不知痛苦,她只是不愿意一直生活在沉痛之中而忽略了更多美好的事,于是她努力从悲伤中寻找快乐的真谛。波丽安娜用她的快乐理论和快乐游戏改变了小镇,改变了整个世界。

  我们原来的班主任朱老师,是我们身边另一个波丽安娜。她在20xx的一场车祸中腿受伤了,她依靠自己的意志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再用自己的`耐心、毅力重新开始学步。朱老师也是在养病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波丽安娜》这本书的,这本书让还不会走路的朱老师泪流满面,朱老师在她的博客中写到:波丽安娜是让她有勇气重新学步的动力。

  我仔细地想了想波丽安娜和朱老师的共同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帮助别人获得快乐”,朱老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了我们三年,她在的时候,我们的每一天都很快乐。现在我才完全的明白什么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波丽安娜经常帮助别人,她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感谢波丽安娜,是她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快乐;是她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乐观;也是她告诉了我什么是善良……

  我要成为我们班级中的波丽安娜,给大家带去更多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我要从改变自己做起。

  安娜读后感 4

  这是一个天使带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每天都要高兴、高兴,教会我们如何在*凡的生活之中找寻快乐;如果说上帝会留下天使在人间,那一定是波莉安娜以及像她一样会找寻快乐、送出爱心的你和我;漫长的岁月,*凡的生活,真正能慰籍我们心灵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波利安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畅销全美的——第一次发行就超过百万册!而且,它不仅影响了美国民众的生活,它也影响了世界各国民众的生活(国为它几乎有各种文字的翻译版本)。它带来的不只是一些关于波莉安娜这个小姑娘的小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乐观的人生观——正像作者埃莉诺所说:“我从不否认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和灾难,我只是不气馁,我想比起那些未知的不幸,这些肯定好得多!”你是否整天皱眉苦脸?你是否每天不知道快乐?那你就赶快来《波丽安娜》这本书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莉诺霍奇曼。波特(eieanoyHodgeman。Porter)生于1868年,逝世于1920年。是美国著名童话作家。她出生于新罕布什尔洲的一个小镇,年轻时曾是当地有名的歌手;1901波特放弃歌唱生涯正式开始写作,1913年创造出了她最为成功、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人物:波莉安娜。波特后来还创作了一部《波莉安娜》的续集,取名为《波莉安娜长大了》,同样引起轰动。波特的其他作品还有《比利小姐》、《比利小姐的决定》、《潮转》等。波特的父亲是个药剂师,母亲是艺术爱好者,祖上自1663年起就定居马萨诸塞州。波特家族有11个人都参加过美国内战。波特除了教书,唱歌,写作,自己还参加很多社会俱乐部,包括“美国革命的女儿”和“波士顿作家俱乐部”等。1892年,她嫁给了商人波特先生,从此开始自己正式的写作生涯。

  这本书里一共有32个章节。讲述了:11岁的波丽安娜失去了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而母亲,早在她童年时代就已经去世。她只有去投靠唯一的亲人——母亲的妹妹波丽。哈灵顿,她唯一的姨妈,一个居住在一幢豪华大屋里脾气有些怪异的独身女人。事情还不算太糟糕,波丽安娜发现,其实姨妈只是古板一些,可她并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女人,何况大屋里还有慈祥的园丁汤姆大叔和善良的女仆南希。当牧师的爸爸曾经教会波丽安娜一种“幸福游戏”,要从痛苦的事里找出快乐的事,并让身边的人也体会出人生到处充满幸福。波丽安娜开始行动了:她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身边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亲人和朋友,仿似所有动听的音符都在跳跃,它们终于聚集到了一起,直到有一天,波丽安娜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她的双腿失去了知觉,曾经被波丽安娜快乐阳光普照过的人都出现了,他们鼓励她一次次不懈地努力,终于发生奇迹,因为查尔顿医生,某一天,她终于又可以走路了,这个永远乐观的小女孩说:“现在我为有一段时间失去双腿而感到高兴,因为,你永远,永远不会……

  安娜读后感 5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