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1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的方向。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论语》的首章,讲的是学*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知识长本领和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两样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两点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顺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评价此章时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话讲学*。孔子告诉大家,该怎样对待这些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呢?要经常温*,经常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巩固,这样才能学有所获,有了收获,内心里就会感到很高兴。说——通“悦”,是指内心里愉悦、高兴。人学*知识有了收获,当然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了。学有所获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时温*,时常实践练*,如果实实在在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学*,有学不会的东西吗?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交往。孔子认为,怎样对待朋友呢?他说,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乐——就是表现在脸上的喜悦,对朋友要笑脸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兴,不做作不虚伪。假如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气不恼怒,能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了。你看,对朋友真心的笑脸相迎,对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气,能如此对待别人,人缘一定不差。与任何人的交往,不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吗?这是与人相处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觉运用这个“道”,你在人群中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处处碰壁。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们对学*和交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某些知识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时*”,你真的按时复*它、时常在实践中练*巩固,一定能学会,学会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对学*就不会有烦恼了,这的确是一件悦于心的事情。

  人必须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融洽关系,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很郁闷,很别扭不舒畅。关系融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真心的友好的对待他人,不对并不了解自己的人怨恨,不恼怒,能理解并宽容他,做一个有亲和力的人,心空里能容得下他人、能欢迎他人的人,一定会被他人接纳、受他人欢迎。我们能够有效的学*知识掌握技能,又能够获得广泛的人缘,这不就有了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了吗?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会学*,会交往。此章就是教我们学*与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切要“时*”!一定行之有效。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3

  上几个星期读完了论语学而,我不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学问深厚,更感受到许多人生中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时,我体会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道德修养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没有像他们那样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惯,也不能检讨自己,所以没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什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晚上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答应别人的事又是否去认真做了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什么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认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应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不能应承。所以一诺千金。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别人的不能完成,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与朋友真诚相待。

  什么又是“传不*乎”呢?就是当老师给你技能知识时,你是否只是听、只是看、只是学,但是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练*、复*呢?我们在*时没有练*和复*的观念和*惯,所以学到知识很难牢牢地记住,记不住,遇到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就是“传而不*”的结果。我们学*的关键,必须不断地练*与复*。所以“学”与“*”是一体的,不能分离的。而我们在生活学*中做到了吗?

  通过这一条论语的学*,告诉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几次,一月几次。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献策,做事情,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对于别人传授给你的知识技能,必须经常练*、复*。只有做到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4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5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6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7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之,言简而意赅。学*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8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9

  星期六,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不比其它的书难看,这里面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其中,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两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者,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对狗对马,也能做到伺养。

  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那和伺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还有一句与这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对父母要有真诚的孝心,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我对我的父母是真诚的,但是我有时对他们的态度不怎么好,我很惭愧,这次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改变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应该感谢杨老师给了我这次看论语的机会。

  论语,我喜欢。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10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的好处和如何学*。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阅读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1)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菁华3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2)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优选【10】份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1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2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读完《论语》这部书,我从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3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的好处和如何学*。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4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5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

  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

  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6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之,言简而意赅。学*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7

  老师让我们学*《论语》,在所有论语里,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侧论语,那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凭他的摧残击打,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8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

  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

  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9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的好处和如何学*。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10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3)

——论语学而读后感范文5份

  论语学而读后感 1

  今日读《论语》,“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字,引发了我对学*方法的思考。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 陆九渊)课堂,是思考的课程,不仅有问题的回答、交流与书写,还有疑的提出。

  *日语文课堂有了“提问”的知识,提问,不就是“疑”吗?以往总觉得“提问”是个简单事儿,随时可提、可问,但通过语文课堂的学*,感到“提问”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才可有长进。

  “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呢?可以从全文,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作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而从全文,可以从题目思考,可以从开篇思考,也可以从末尾处的总结、道理、情感等思考。

  当然,要做到“进”,“提问”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内容,一面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释,算是“疑则有进”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这句中,给我最大启发的是“静”字。一个人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学到知识、探寻真理。

  课堂知识众多,有语数英,有音体美,样样都要学一学,样样都要会一些,如何让当天课堂知识成为头脑中的知识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复*,但复*要怀着怎样的心境呢?因为复*的都是旧知,难免会有烦躁心。

  所以,复*时,要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这样,才可让知识在旧知重复的复*中真正变成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真知”吧。自然,“静”的心境,不仅用在复*中,更要用在对任何学问的学*中。

  以学为乐,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乐都来自学*,真是“不亦说乎”啊!我喜欢读书,只要读起书来,忘记玩耍,忘记吃饭,甚至半夜爬起来读书都是有过的事;我喜欢写作业,很多小朋友遇到“作业”就头疼,但我却把“作业”当成检验自己知识是否学会的手段与途径。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业”常常在学校就能完成,这样,我便有更多时间学*其它知识和技能;我喜欢篮球,别看我有点胖,打起篮球来,也是动作灵活。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学*遇到困难了,你还快乐吗?当然快乐,我最喜欢遇到困难,虽然真的练得有点累,但累后学会知识的那刻,简直太快乐,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乐,也是学*之法呢!

  论语学而读后感 2

  孔子是一个最可塑的人,他的仁意和道德风范是人人都敬仰的,《论语》这本书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做人的谦逊与善良。

  《论语》的的确确是一部磨人脑子的书,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为,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自省是一个人必备的学*方式,学会承认错误,扬长避短。有些人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对他人的优点表现出一种不屑的神情,而孔子,他曾经拜过一个五岁小孩为师,就是看中了他的聪明与智慧,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可见孔子是多么珍惜时间呀!他教的学从来一丝不苟,一直为弟子灌输一个珍惜时间的思想,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把时间当成比黄金还贵重的物品。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不正确看待时间,那么这一生也就可能会白白虚度,而孔子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才会与学问和时间结合到一起,产生效率。

  子日:“贤我!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有贤德的人啊,颜回这个人,一箪饭、一瓢水,居陋巷,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颜回却不改自得之乐,有贤德的人啊!就是颜回这个人。孔子也是一个朴素、洁简的人,他这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能够阻挡一切黑暗,甚至融入其中。有的人,没有坚强的心,挫折也会轻而易举的让他沉迷于黑暗之中,孔子正是看中了颜回这样的品质,才会这样高度赞扬他。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真谛,也正是《论语》让我们发掘了孔子品质的可贵之处!

  论语学而读后感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起这句,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朋友们,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对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说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两串细贝串连在一起,本义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通‘赐’)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诚待人,这样真诚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会做出对你好的事情来,一定是对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当我获得观鸟比赛名次时,他第一个祝贺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啊!”当我懒惰不想运动时,他就拉着我到广场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乡的朋友,一个赞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与你有相同爱好的人。有相同爱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乐乎”之感。我的同桌与我一样,爱读书,爱写文字,他创作的童话小说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简直让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响下,看,我开始创作“小论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李白)每读到这句诗,那与家乡朋友分别时的场景便浮现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学了,朋友们纷纷来送我,有的送我家乡小吃让我带着,有的送我手工礼物让我摆在书桌上,有的送我拥抱告诉我“咱们寒假见”。

  看,虽然我们有暂时分别,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牵挂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读起这句,我便开始想念我家乡的朋友了,你们好吗?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论语学而读后感 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成为一种*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论语学而读后感 5

  当今社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数不胜数,上班玩游戏、聊八卦新闻、玩手机、网上购物……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大道,在这本书中,我终有所悟。比如孔子讨厌耍小聪明的人,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他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愈发严重。

  周末一个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既清晰又模糊……时间就在这其中呼啸而过。学*没学到,还整日觉得疲惫不堪,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学一样,不思进取,在学业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戏中,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他也能像书中提到的陈子昂一样,被旁人触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从此安老怀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自己,不背信弃义,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义,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辈子**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宽待他人,施与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会因*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儒家大道吧,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4)

——《论语》学而篇的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论语》学而篇的优秀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的优秀读后感2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而篇的优秀读后感3

  星期六,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不比其它的书难看,这里面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其中,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两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者,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对狗对马,也能做到伺养。

  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那和伺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还有一句与这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对父母要有真诚的孝心,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我对我的父母是真诚的,但是我有时对他们的态度不怎么好,我很惭愧,这次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改变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应该感谢杨老师给了我这次看论语的机会。

  论语,我喜欢。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5)

——论语的读后感实用20份

  论语的读后感 1

  前几天我们班发了一本《论语》封面是碧绿的倾注和孔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孔子吧!

  孔子又名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如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论语中著名的.句子有: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亦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意思是在三个人当中一定有我值得学*的地方,看那,孔子的学时多么的深奥但是他还哪没的谦虚,不像我们现在这些人,有一点优秀就开始骄傲了。

  从论语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谦虚不骄傲,不相信鬼魂等。

  论语的读后感 2

  林老师讲,孔门三乐中学*的快乐来源于实践。我认为,除了实践的快乐,还有获得知识的怡悦。当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了任务时,内心会非常的高兴,因为我们学有所用了。这样也让我们把自己在背后因为努力所付出的那些痛苦,都给忘记了。

  孔门三乐中的第二乐,是与朋友交流分享的快乐,我认为那种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长时间且不留遗憾的。初级的快乐一般都是短时间的,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被我们抛诸脑后,随之而来的呢,是跟友人分离的那些痛苦。学校最*讲的《滕王阁序》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王勃在经历了非常宏大的场面,会见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为他知道胜景在下一刻就会成为往昔的回忆,那不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在酒宴上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快乐,并不是孔子所说的高级的快乐,那应该是与人分享后的不留遗憾,是一种知识,是认识上的传递,这不会因为与人的分别而减少。

  论语的读后感 3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的读后感 4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 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论语的读后感 5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论语》,里面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做一道题目总是做不出来,后来我都想放弃了,突然就想起了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其称德也。我又开始做这道题,不过我换了个思路,一下就做出来了。

  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

  论语的读后感 6

  我的爸爸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但是敬职敬业,是同事们一致认同的好司机!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好爸爸!检查作业、接送我们上学的样样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样样是我的好老师,可有一次,我却当了爸爸的小老师!

  今天我当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师。我把26个字母写在了一张纸上,并且每天教爸爸4~5个,可今天会读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还都不准呢,可伤脑筋呀!通过几天的学*,爸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现在爸爸还是没有完全的学会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练*卷的`时候,爸爸总会和我一起做,积累更多的拼音知识。

  这件事,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原本我觉的这句话很荒谬,难道我也能做老师的老师、爸爸的老师吗?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里,我不仅要向心灵手巧的孙卓奕、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沈书煜、关心集体的刘艺灵等好同学学*,也要向*时不声不语但是也有自己优点的同学学*,比如黄宇通*时虽然一声不响,但是他却精通宇宙知识,学*他们的优点。

  渐渐的读论语成为我每天的阅读*惯。通过读论语学做人,让我每天都有收获,思想每天都有提高,并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这个*惯坚持下去,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 7

  我今天读《论语》的第九章——子罕与第十章——乡觉,让我最喜欢的一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消逝的时光啊 !像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读了这一句话,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时间已过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学的大门了,我们的时间会如急流、 瀑布一般的`快,这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时间。古代读书人五湾笔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写道”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不错的旧的一年好似还没去,而新的一年却 已将要将旧年给推去了。

  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写得是多么的正确,我们以后应该要更加的去珍惜时间,不让它白白的流去,更应该以这一句话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的提醒自 己惜时,好好学*,天天向上。这以上的就是我对这一则《论语》的全部感受。

  论语的读后感 8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的读后感 9

  《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几天,我们学*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孔子说:“学*要按一定的时间复*,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了。

  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

  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

  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

  《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论语的读后感 10

  此次疫情很突然,来势凶猛。在这个关键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有许多抗战在一线的人员在前方拼搏,为病毒作斗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理应积极配合,一起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一位热爱阅读的读者。*期利用在家时间,我仔细地阅读了《论语译注》这一本书。这本书籍是杨伯峻的研究心得。它出版于20xx年10月1日的中华书局。

  杨伯峻原名杨德崇,是湖南**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等方面。他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祖父对他的教育。他从小足不出户,由祖父亲自授读古书。读过《诗经》《左传》《东莱博议》等书籍。祖父对他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影响力很大,家喻户晓。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看得人并不多。如果你仔细阅读这部作品,就会受益匪浅。

  全书共20篇,首创“语录体”,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每个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鲜明,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在于刻画人物方面,在内容上也让我获益多多,深有感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教育了我们要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诚实可信,多学*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一个人每天需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每天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你就会把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所以,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言与行。

  在学*方面,也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名言。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教导我们要善于学*并且多加思考。“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这告诉我们在学*上和生活上,要善于反省,取长补短,并且要多向优秀的人学*。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在生活上,因为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差异,也都有自己特有的*惯。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们不应该怀疑自己,或者是一味的去迎合别人的看法。我们应该有独立的思想,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就好。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所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重要。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大家都要有自己的分寸和属于自己的原则,适可而止,尊重一切事物,不多加干涉。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言论的看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并且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古往今来,大家对于《论语》的评价都很高。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这部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读。

  论语的读后感 11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的读后感 12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学*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语的对弟弟说:”今天你让我吃一个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包,你让我吃个糖呗!“,弟弟听了,把糖给了我好几颗。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给弟弟买,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这一次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就再也不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不再花言巧语了!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论语的读后感 13

  论语写的是孔子说过的一些话,是由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写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贤人,就要和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与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欢这一句话是有原因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红;看到比自己差一点的人,就嘲笑别人没有自己好,可以说是“冷嘲热讽”。我们不能像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一样,看到自己没考到100分,就说要把考100分的那个同学给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你们也来看看这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书吧!说不定你还能比我收获更大呢!祝愿你能在《论语》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的读后感 14

  这本书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古时候的人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如何孝顺父母。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东西,他们真的太有智慧了。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意思是:学*了东西后,要常常复*,才会很愉快。有朋友来这里,是不是也很愉快的啊。而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炫耀自己的才华,这样才算得上是君子。这就是古人想要告诉我们后辈对于学*和朋友的交往中应注意态度。

  还有这样一句话是讲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要告诉我们真正对待父母,不止是照顾,而是要尊敬父母。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天下百善孝为先。

  这本书现在我还只能简单的懂得这些道理,要真正的`理解里面的深奥,还得多下功夫。在这里面更让我知道了几百年前圣人们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论语的读后感 15

  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学问。半部《论语》*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学*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是指再次接触了解。我感受到在*时的学*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温*,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我们的学*,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

  论语的读后感 16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谈到《论语》,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年代久远,但如果仔细品味,我们并不难发现,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同学们亲切的问候,就像老师们的循循善诱……

  《论语》是我们中学生必看之书。如果说一本好书专指堆砌许多华丽的.词句,或者风花雪月的文字,那么,它算不得一本高档的书。但它的朴质、严肃、友善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我们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蔼的教师。她教会了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凌云壮志,教给“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气概。继续品味《论语》,仿佛把我带入一个世外桃源。

  《论语》规范着我的学*方法。记得刚步入初中时,我急于求成,忽略对概念的理解,这使我学得不扎实,各种辅导书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严谨的学*方法及学*态度比任何一种方法都行之有效。

  读《论语》,如同那清凉的智慧之水缓缓流进我的心田,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熏陶及品格上的启示。我徜徉在《论语》中,欣赏着书中的每个字,每个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读《论语》将*九年了,这并不算漫长吧!因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读都时不为长,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头,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将伴我一生。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也该读这样的好书,她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论语的读后感 17

  “先生授我以诗书,我为先生传知识”,这里的“先生”说得就是孔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辞约义富,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浅*易懂,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

  语录谆谆,读取学*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我们每天学*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就像悬梁刺股的主人翁孙敬,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读书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凭借这样的刻苦学*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还有“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我们把学会的知识常常复*,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是我们要把学*当成一种乐趣。《论语》给我们学*的`方法,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惯,把学*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远,应思读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纸上谈兵,不会灵活运用,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样,最后能记住的单词没几个。学*是要下点苦功夫的事,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学会的。

  柏寒松劲,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会我们要谦虚待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警醒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我们要思考问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醒我们交友要谨慎;“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我们对真理要有敬畏虔诚之心。

  字字斟酌,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味解读。

  论语的读后感 18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养,在学问上要立志好好研究。“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够,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道德修养—“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而“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作为教师的我们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直接教育和影响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教师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读书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读书学*,因为想要将学生教好的,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的大脑做一个小型的电脑,将学生需要的知识随时提取出来。这些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书中汲取。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知错即改——作为一名老师,虽然我们都在努力的去关爱 、尊重每个学生,可有时犯错真的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起他们的的学*热情,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论语的读后感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的读后感 20

  暑假里,我读了《论语故事》这本书,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齐襄公失信致死》这篇故事,读后,让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故事中,齐襄公说话做事很不靠谱儿,发布政令反复无常,对大臣和百姓不讲信用,齐国民众被他弄得不知所措。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早早逃到外国避乱去了。有一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并答应他们一年后就会有人来替换。到了第二年,他们没有接到回家命令,向襄公打报告,襄公却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大臣们对言而无信的襄公十分恼恨,于是决定发动叛乱,派人去刺杀襄公。在宫中,无知等人与侍卫经过一番搏斗之后,终于将襄公杀死了。

  齐襄公的失信不仅使国家遭受动荡,自己还丢了性命。你们看,失信的危害是多么大呀!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的事情:三鹿违规添加违规物品,导致很多婴儿食用后双目失明、甚至早早夭折,最后是厂家倒闭,相关人员进了监狱;还有些企业从进口的“洋垃圾”中将受到严重污染的'衣服经过简单处理后冒充“外贸尾单”在市场进行销售,导致购买使用的消费者身体受到病菌感染,出现严重疾病住院……每当我从电视里,报纸上看到这些新闻,看到父母失去子女、患病无法医治病人的痛苦流泪的情景,我为他们感到悲伤难过,同时也非常气愤,气愤这些厂家的不道德,不诚信。如果厂家能够讲诚信的话,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我身边也有一些同学存在不讲诚信的地方:比如,我们都在队旗下宣誓过,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可是有些同学还是乱扔垃圾、横穿马路等等。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不从*时点滴做起养成讲诚信的好*惯,等我们长大了,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得成什么。就像大车没有安横木的�r,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车子怎么能行驶呢?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我们是学生,更应该从小养成讲诚信的好*惯,坚决反对不讲诚信的行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6)

——《论语》读后感500字范文10份

  《论语》读后感500字 1

  随着中国*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500字 2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500字 3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读完《论语》这部书,我从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论语》读后感500字 4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读后感500字 5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论语》读后感500字 6

  五年级下学期,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本《论语》。拿到论语的同学都很高兴,并且大家也赶紧拿起书来阅读故事和《论语》的内容。《论语》的封面配的是一幅山水画。写的还有‘经典必读’四个大字。翻看书后,认真阅读和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书籍,也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言行的结晶。这本书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宽厚人爱、在朝廷和宗庙能够便便言,唯谨尔。书中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厚仁爱,做事要认真细心,学*要刻苦上进等等。其中一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这也是他的最高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孔子个人认为对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才会轻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阳货篇主要讲了配臣专恣之事,孔子对女子小人的看法等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意思是古代的学生为自己而学,今天的学者是为人而学,并不是为自己而学*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多的事情的话,请你去书中翻一翻,去领悟一下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吧!

  《论语》读后感500字 7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也名垂青史。

  《论语》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做客,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最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告诉了我们:“仁德对君子来讲,是很宝贵的,即使在短短的时间内也不背离仁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对所有的.人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勇于改正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做人,就应该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后感500字 8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500字 9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这就是圣人的学*!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500字 10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变的学*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要常常复*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10)份(扩展7)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五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1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2

  ”香九龄,能温*。“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3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的好处和如何学*。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成为一种*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5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论语》的首章,讲的是学*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学*知识长本领和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这两样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两点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顺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评价此章时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话讲学*。孔子告诉大家,该怎样对待这些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呢?要经常温*,经常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巩固,这样才能学有所获,有了收获,内心里就会感到很高兴。说——通“悦”,是指内心里愉悦、高兴。人学*知识有了收获,当然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了。学有所获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时温*,时常实践练*,如果实实在在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学*,有学不会的东西吗?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交往。孔子认为,怎样对待朋友呢?他说,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乐——就是表现在脸上的喜悦,对朋友要笑脸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兴,不做作不虚伪。假如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怨恨人家,不生气不恼怒,能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了。你看,对朋友真心的笑脸相迎,对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气,能如此对待别人,人缘一定不差。与任何人的交往,不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吗?这是与人相处的交往之道,掌握并能自觉运用这个“道”,你在人群中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处处碰壁。

  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我们对学*和交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某些知识总是学不会记不住,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时*”,你真的按时复*它、时常在实践中练*巩固,一定能学会,学会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对学*就不会有烦恼了,这的确是一件悦于心的事情。

  人必须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融洽关系,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很郁闷,很别扭不舒畅。关系融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真心的友好的对待他人,不对并不了解自己的人怨恨,不恼怒,能理解并宽容他,做一个有亲和力的人,心空里能容得下他人、能欢迎他人的人,一定会被他人接纳、受他人欢迎。我们能够有效的学*知识掌握技能,又能够获得广泛的人缘,这不就有了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了吗?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会学*,会交往。此章就是教我们学*与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的。我们一定要理解,切要“时*”!一定行之有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