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

  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比较之前读过的《金融的逻辑》,陈志武只看到“官民对立”,而看不到韩毓海说的“官吏对立”,所以他才会说*有钱不如民间富有,但他的一些说法和建言,恰恰不会让底层小民富有,反而是助长了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新左派的理解和建言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事件,以史为鉴,重估新*体制问题,韩毓海说,宋、明、清之体制,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的体制问题是“官”管不了“吏”,而不是“官民对立”。

  又读《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许倬云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谈到宋朝的政治,他说:“宋朝的文官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另一类是‘吏’。“官”是读儒家经典长大的,接受一般的通识教育,并没有专业训练;而‘吏’则是无法当官的人,大都由父子相承,这些人有专业的经验却没有了解全盘的运作,并长期霸占在某些特定机构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拒绝改变。因此,就在“官”没有专业,而“吏”拒绝改变的情形下,使得这个*根本无法进行变法。

  韩毓海在《五百年来谁著史》说到:“倘若说500年来*体制中没有好东西,*革命形成的体制是一团漆黑,非要拆了故宫建白宫,从孙中山到*一律打倒,乃至非要刨了祖坟而后快,这是不懂自己的历史,这也就是割断自己的历史。”

  历史学家许倬云纵观东西方历史,也有感概,他说:*的情形相当特殊。许多问题不能单纯的归咎于文化的特性,毋宁说是历史背景的总和划下历史的特殊轨迹。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2

  引言: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对历史的追问,历史会无声地昭示着未来。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道路、*模式?等一系列大问题,并藉此重估新*的体制问题。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作者是韩毓海老师,山东日照人,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曾任纽约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养部特任教授,著有《二十世纪的*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天下:江山走笔》等。韩毓海师还曾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其中有表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我亲爱的祖国》等。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副标题叫“1500年以来的*与世界”,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说,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韩毓海的这本书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阿诺斯,而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为中心,具有浓重的“*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的世界观。

  这是一种将*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史是*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而在于解析当代*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模式”的分析不同,本书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500年来*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所以,韩毓海的书会选择以1500年作为分界点,而不是其它年份。韩毓海以世界体系的眼光看*代世界史,认为*500年来世界只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二是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因此,对“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回答,答案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还应该包括*道路。*在以自己的教训和经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

  而在解释*代以来,西强东弱的现象时,在韩毓海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之所以衰落,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3

  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引领者,也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包括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内的十八世纪欧洲主流经济学家都曾认为:*代表着一条自然、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积累道路,这条道路可以通过分工的扩大、市场的发展、贸易的增加,推动形成一个健康、自然形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但*代百余年来,*经济却落后于西方国家。韩毓海先生的《五百年来谁着史》一书使我对*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互动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以*为本位”观察和描述了*500年来世界历史的变迁,他没有进行简单的史实堆砌与观点呈列,而是分为“漫长的16世纪”和“漫长的19世纪”两个阶段加以解读,紧紧抓住“国家能力”这一点,从社会组织、财政金融两个层面对中西方500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国家能力的形成加以比较、分析、思考。作者认为,“*代欧美文明之所以兴盛的核心原因是,军事强权与金融强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济霸权以至于文明霸权”。

  “在中华文明中,究竟是做一个‘大人’还是‘小人’,并不是由权势、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更不是由性别和族裔来决定,而是由胸怀、担当和视野来决定”,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世界大势,浩浩荡荡,无论有多少险阻,人类始终在前进。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的是真正的大国崛起,而非一时表象的“大国乍起”。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才有底气说崛起,才有底气谈复兴,而当今的*正在一条健康的道路上,实现着可持续发展,并得到世界的尊重。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1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北大新锐学者韩毓海的思想讲义著作,出版以来一方面广受热捧,一方面又备受争议。作者从金融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明清500年兴亡史。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本书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有人认为,经济是民生之本,货币对经济有作用,但这是导致*代*落后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甚至有人认为,“韩教授一会儿用技术性分析取代历史现象的定性分析,一会儿又用简单论断来代替必需的数据分析,用这样的‘学术工作努力’来横扫一个学术领域,就难避‘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嫌疑。韩教授在本书绪言里说‘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大概是为了谦虚,却不失为自知之明。”

  我想,韩毓海是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可见作者意在让普通民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的应对和走向。这个出发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作者的观点也许失之偏颇,但是起码能给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我对历史研究很少,对金融更是知之甚少,所有的历史与金融学知识,都无非是教科书上给的那一点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模糊不清。看到本书,首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就深感其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佳作。对于别人的评论,或褒或贬,我都不敢妄加议论。我只是从侧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人是需要学一些历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宝库,有许多我们需要或者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深藏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你做什么学问,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从历史中去寻找,从历史中去挖掘,或者用历史来印证,都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当然,历史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影像不同。历史还是一个万花筒,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的影像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历史才值得人们去研究。

  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人需要有一些金融或者经济的常识。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也是商业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或者商业头脑,从小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生活,从大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事业。对于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懂金融懂经济的意义更大。构建一个企业的经济框架或者从金融的角度来经营一个企业,不懂这些知识是不行的。我是一个文科出身的人,虽然学过一年的工商管理,但是,对于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兴趣不大。看来以后得加强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了。

  还有,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别人的热潮冷风。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人们听不到你的声音。说一些不同的观点,喊出自己的声音,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过,这种标新立异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不能胡言乱语。同时,在现代社会,做学问不能做书斋学问,要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才会引起大众的兴趣。象牙塔的学问也是需要的,不过,这种学问需要耐得住寂寞抗得过清贫的人。你能做到吗?

  五百年来谁著史?千万年来谁著史?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对小我或者家国的责任感,而是对世界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了。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2

  引言: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对历史的追问,历史会无声地昭示着未来。

  《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道路、*模式?等一系列大问题,并藉此重估新*的体制问题。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作者是韩毓海老师,山东日照人,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曾任纽约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养部特任教授,著有《二十世纪的*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天下:江山走笔》等。韩毓海师还曾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其中有表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我亲爱的祖国》等。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副标题叫“1500年以来的*与世界”,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说,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韩毓海的这本书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阿诺斯,而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为中心,具有浓重的“*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的世界观。

  这是一种将*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史是*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而在于解析当代*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模式”的分析不同,本书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500年来*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所以,韩毓海的书会选择以1500年作为分界点,而不是其它年份。韩毓海以世界体系的眼光看*代世界史,认为*500年来世界只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二是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因此,对“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回答,答案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还应该包括*道路。*在以自己的教训和经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

  而在解释*代以来,西强东弱的现象时,在韩毓海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之所以衰落,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3

  《五百年来誰著史》是北大新锐学者韩毓海的思想讲义著作,出版以来一方面广受热捧,一方面又备受争议。作者从金融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明清500年兴亡史。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本书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有人认为,经济是民生之本,货币对经济有作用,但这是导致*代*落后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甚至有人认为,“韩教授一会儿用技术性分析取代历史现象的定性分析,一会儿又用简单论断来代替必需的数据分析,用这样的‘学术工作努力’来横扫一个学术领域,就难避‘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嫌疑。韩教授在本书绪言里说‘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大概是为了谦虚,却不失为自知之明。”

  我想,韩毓海是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可见作者意在让普通民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的应对和走向。这个出发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作者的观点也许失之偏颇,但是起码能给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我对历史研究很少,对金融更是知之甚少,所有的历史与金融学知识,都无非是教科书上给的那一点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模糊不清。看到本书,首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就深感其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确是别开生面之佳作。对于别人的评论,或褒或贬,我都不敢妄加议论。我只是从侧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人是需要学一些历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宝库,有许多我们需要或者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深藏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你做什么学问,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从历史中去寻找,从历史中去挖掘,或者用历史来印证,都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当然,历史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影像不同。历史还是一个万花筒,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的影像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历史才值得人们去研究。

  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人需要有一些金融或者经济的常识。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也是商业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或者商业头脑,从小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生活,从大处来说,经营不好自己的事业。对于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懂金融懂经济的意义更大。构建一个企业的经济框架或者从金融的角度来经营一个企业,不懂这些知识是不行的。我是一个文科出身的人,虽然学过一年的工商管理,但是,对于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兴趣不大。看来以后得加强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了。

  还有,我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别人的热潮冷风。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人们听不到你的声音。说一些不同的观点,喊出自己的声音,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过,这种标新立异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不能胡言乱语。同时,在现代社会,做学问不能做书斋学问,要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才会引起大众的兴趣。象牙塔的学问也是需要的,不过,这种学问需要耐得住寂寞抗得过清贫的人。你能做到吗?

  五百年来谁著史?千万年来谁著史?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对小我或者家国的责任感,而是对世界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了。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创业史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创业史的读后感1

  陕西是个盛产现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陈忠实、路遥,个个都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这几个作家当中,早年我最先读过路遥的《人生》《*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最欣赏路遥了。

  最*,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路遥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就因为路遥的这一句话,我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创业史》了。

  其实,在涉及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就出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部小说的第15章,背景是,喜欢梁生宝(小说的主角)的改霞,准备离开蛤蟆滩,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厂里,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得这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最终没能结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宝卖稻种》的文章,那时候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卖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读完了《创业史》,我也终于知道,这个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5章,可以说,这一情节,应该是《创业史》这部小说写的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的零散时间,才断续读完这部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的。

  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发表处女作《待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小时候,我看过这部小说的连环画),代表作就是我刚读过的《创业史》第一部。

  《创业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小说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讴歌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写景的同时,不忘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宗旨。

  “这时候,母马继续曳着磨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在走着。榆树、椿树和楸树枝头的小鸟们,继续在歌唱着。在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岁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来第二次打击。她的堂姑父,无论在神气上还是动作上,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人,他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兽呢?”

  这一场景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人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读完柳青的《创业史》,真的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终于了却读这部伟大作品的愿望了。

创业史的读后感2

  作为一名*人,我们最爱的是我们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亲,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母亲。方志敏烈士在敌人的牢房中曾写过《可爱的祖国》描绘过她,亿万人民高唱《我爱你—*》赞美过她》她有着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长城是她坚强的臂膀,长江是他飘逸的裙带,白云浮动着她绵绵的情思,山花摇曳着她温馨的气息……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神圣的母亲!她经历了五千年世道沧桑,她哺育了十三亿炎黄子孙!她经历了面湖红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头的硝烟炮火:她开创了神舟新纪元!

  正因如此我看了《创业史》这部书,《创业史》以梁宝生互相帮助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反应渭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化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文章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宝生、高增福等贫雇农:一边是富农姚世杰、中农郭世福、村长郭振山:之间是梁三老汉.

  创业史

  梁宝生这是一个农村“新人”的形象,是一个20世纪五十年代走共同富裕道路,创集体大业的农村新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同时由于梁宝生是一个时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所以他还是庄家人的传统美德和*员特有气质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典型形象

  *是农业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农民阶级为我们为我们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们只有好好学*,好好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振兴大业,身为农校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像书中梁宝生那样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扎实做人的大学生,继承庄稼人那传统美德和*员的有的气质!为实现祖国宏伟大业现出自己仅有的全部力量!

创业史的读后感3

  再次重读《创业史》,心灵再次被震撼,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以党为中心的现实优秀基层党团干部形象,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思考,去改善。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得到人心不仅仅是搞好工作的源泉,更是对工作最好的反馈。

  《创业史》中以讨饭出生的梁生宝以首的青年人为主线,表现他们一心爱党,爱社会,爱新生活的精神风貌。虽贫穷,但坚守着“精神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的立场。

  除梁生宝等男青年外,也有一批女青年也热爱着党。其中,第一部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徐改霞了,作者运用大量赞美之情对她进行描写,塑造出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先进女子形象。作品中对她的性格描写非常到位。当她知道秀兰去婆家时,惋惜自己不能对好友感情上的支援而痛心,尽管两人之间有过摩擦,但并不影响改霞对秀兰的`同情。

  从文中,我们也得知改霞是有种不安分的特点。父亲在世时为她订的婚约,她找各种借口推脱。终于在婚宴法改革的时候解除了婚。她又拒绝富家儿子,上高中的郭永茂对她的追求,而钟情于“泥腿子”梁生宝。她放弃了胆小和羞涩,大胆追求。当她明白这段感情已经没有结果的时候,她果断放弃离开了这个生养她的地方,不远万里进厂当生产工人。从一个无知姑娘到拥有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先进女性,她经历了什么?对,她虽然没有追求到梁生宝,但却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了新时代。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一计划,不必须有粮食市场货物紧缺,商人不捣乱,不必须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一购销,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凌乱,旧势力在灭亡之前的嚣张和疯狂,让他刺激我们,加速我们消灭恶实力的斗争,义无反顾。”

  像文中的话一样,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精神像汤河河岸的柳树一样正直白净”!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自然史》读后感 (菁华5篇)

《自然史》读后感1

  暑假我读了一部文学巨作《自然史》。它包括动物史、植物史、人类史三大部分。

  《自然史》的作者布封(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是最早对“神学论”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之一。他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作,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三十六册的巨著《自然史》。

  布封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动物们画像。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像忠心耿耿的义仆,啄木鸟像苦工一样辛勤劳动……

  植物虽不像动物那样有神经、有感觉,但它们也能通过自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逐渐恶劣的环境。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把四季分明的地球装点得如此美丽。

  人类创造出了肥沃的土地;曾经光秃秃的山顶已被葱郁的树木所遮盖;荒凉的沙漠变成了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人流穿梭;道路被开辟了,延伸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力量与团结的象征。

  《自然史》不但百读不厌,而且是一本文学价值和艺术性较高的书。读过《自然史》,我被它独一无二的魅力所折服。《自然史》真好看!

《自然史》读后感2

  224年前,一步描写动物史,人类史,植物史的著作问鼎文坛!带着丰富的情感和形象的语言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它是那样的令人无比向往,甚至比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还要略胜一筹!他就是法国博学家,作家布丰创作的《自然史》。

  历时40年,耗尽了作者必生的心血,这部《自然史》被投入了太多太多无法衡量的东西了!虽然这部书出世时被大家否定,并遭到教会的围攻,但几百年还是有许多人支持这部煌煌巨制的!这本书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的,人类及其他生命的演变历史,的确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自然史》这部书有着作者的想法,它的存在让一些谬论无法成立,但也因此遭到教会的围攻,布丰迫不得已只好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外来的压力并没有压倒布丰,他依旧用自己的精力去完成它。虽然很不幸,布丰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书完美问世,但是他的徒弟帮助他编完了这本《自然史》,帮他完成了遗愿。

  我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但如果不会坚持,半途而废的话,可想而知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世界上所有的知名人士,例如贝多芬,托尔斯泰,爱因斯坦………他们哪一个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困难重重才到达成功的顶峰的?哪一个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哪一个不是通过坚持获得成就的?他们用坚持在人类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人们看到了他们获得荣誉后的激动和喜悦,但谁有直到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正是因为坚持的存在,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

《自然史》读后感3

事实,对自然界作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简介。破除各种宗教,把上帝从宇宙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他自己的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说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相似之处,地球竟然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然而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像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拥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经验。

  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理由,《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有些干巴巴的。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象,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思想。

  《自然史》虽然对各个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

《自然史》读后感4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自然史》,深有感触。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综合了无数个事实,对自然界作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简介。

  破除各种宗教,把上帝从宇宙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他自己的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说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相似之处,地球竟然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然而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像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拥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经验。

  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理由,《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有些干巴巴的。

  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象,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思想。

  《自然史》虽然对各个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

《自然史》读后感5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破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指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如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开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他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物种起源》导言)。《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象,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倾向。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学堡垒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并保证将来出版《自然史》第四册时把这封信刊在卷首。后来他在《自然史》中,为了掩蔽神学家的耳目,经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名字换掉,摆上自然力就成了”。实际上仍旧坚持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庆建团百年青春著华章征文 (菁华3篇)

庆建团百年青春著华章征文1

  今天是*共青团成立的100周年了,100年的艰辛历程,我们祖国正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着,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地*青年,*代 1919的五四运动,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一代一代的*青年的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牢记人民和祖国的希望和担当。我们是“五四青年”,我们有理想,我们有使命感,我们有自信,在理想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扎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要有用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自信积极向上。

  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共同建设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时代赋予我们担当的是使命,对国家,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担当地心。

  吾辈青年定将成为祖国的骄傲,新时代的大旗早已传入我们的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也将在一代青年的接力中成为现实。今天*共青团成立的100周年的纪念日,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

庆建团百年青春著华章征文2

  1922年,在**的直接领导下,**青年团正式成立。 100年来,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党、团结、带领团员和广大青年奋勇争先,勇当先锋,谱写了*青年运动的光辉篇章。实践证明,共青团不愧为党和人民事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不愧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力量。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运动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力量,广大青年已成为我们新时代学*的风向标。

  **青年团是**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它不仅是**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力量,也是青年实践*的学校。**青年团坚定拥护**的纲领,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团,**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各族青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我志愿加入共青团的原因。

  观看完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之后,我们更加坚定加入*共青团的决心,我们渴望了解更多共青团的历史,在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向共青团先进组织靠拢。在社会实践中,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局限,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我常常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要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 面向未来,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面对误会,要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班级和学校做贡献,热爱团组织,坚定*信仰,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做事一丝不苟,争当优秀的*。

庆建团百年青春著华章征文3

  2022年是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在过去的100年里,*青年的舞台充满着机遇和才华,一直从未改变的目标,一直延伸到如今。在看完共青年团建团一百年典礼之后,我不禁哽咽了一下,因为我从没想过建团一百年以来,经历的风雨与险阻是如此多,所以才有了如今。

  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了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向世界撒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出灿烂的红色。我在心里许下了青春的誓言。作为共青团的一员,哪怕我只是一块砖,我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起一座大楼;即使我只是一个螺丝钉,我也要为国家的荣耀铺*道路;即使我只是一棵小草,我也要把生命中的绿色献给祖国的春天。

  在美好的年华里,追逐梦想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青云直上,有的只有困难与不间断的阻碍。但我只要努力,不断地奋斗,梦想之花总会开在理想的彼岸,开在属于它的地方。这样的青春,这样的人生就不是荒废的,更不是虚度的;而是充实有力,把生命的宽度延长,成就自身。

  因此,我会为之骄傲,为之奋斗,用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无限的事业。2022年在我有生之年见证了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我将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去迎接下一个共青团建团伟大时刻作为礼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勇往直前,奋力向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