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1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阅读”与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说应该成为学生们行走的两条腿。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阅读给予学生们成长的阳光,而到自然中去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气,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个体。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利用教学空余时间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着《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深。书中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事例,加以精辟的分析,无不充满教育的智慧。

  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他还说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惯和兴趣。

  教育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特殊职业,教师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补丁,也能锈成一朵花。先只管耕耘,不要问收获。教育因我们而精彩,我们因教育而幸福。我们既要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基础,也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值。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读了一些书籍,以丰厚我的知识储备。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我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菁华3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

  对普通的健全人出来在其特别脆弱的时候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去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

  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让周围的人由衷地感到“因你而感到幸福”,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尤其是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担,更是要懂得教育的意义。

  周日,参加了同学女儿的十二岁生日庆典,当漂亮的小公主轮桌敬酒时,来到我跟前,另一位同学介绍说:这是校长。我立马叫停了他的介绍,并说: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千万别跟小寿星添堵。祝小公主快乐成长!

  郑杰老师在第61条建议《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一文中写道:我敢断言,并没有多少学生真心实意地愿意到学校来。再根据我*二十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学生们学*状态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老师的,其个中原因说来话长。现如今这个教育的冬天,孩子与大人之间没有代沟是万里无一的,想法上不相佐是不正常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同样是不可能的。在不了解当日的小寿星的真正喜好之前,给他介绍正在为她庆祝生日的是一名教师,就有为她添堵的`可能,至少,我们不应该冒这个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的工作和学*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

  我们*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菁华3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实精炼的语言,辅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亮光,获得学生的信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这就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行家,同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情感丰富,才能畅达而生动,有趣而有效,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才能给学生一杯时代的活水,才能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中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阅读”与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说应该成为学生们行走的两条腿。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阅读给予学生们成长的阳光,而到自然中去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气,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个体。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菁华9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惯呢?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幼儿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予幼儿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书成堆,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惯。

  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保持注意力。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惯。第四、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学*效率。第五、有固定的学*时间和学*地点。孩子在家里学*的时候,最好有固定的学*时间和场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即每当在*惯了的学*时间和地方坐下来,精神便条件反射似地集中起来。家长应该把孩子的学*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不要随便支他们打油买菜、拿东西,以免干扰思维的连续性。家里要给孩子提供专门学*的地方。

  孩子学*时,家里要安静。 第六、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学*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装饰品和零食,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与学*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从我教学的实例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给学生订下了学*目标,订到80分,学生的成绩就能达到80分,而我修改目标,给其订了90分,他的成绩就往往会提升到90分,学生的本身的智力没有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变,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学*困难,只是在我的坚持关注、严格督促之下学*能够跟得上大家学*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他似乎对学*失去了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说:因为一次考试后,我让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我批评了另两位同学,却没有批评他,他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已经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自己,听到这些话,我唏嘘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甚至于老师的批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他们不怕批评,怕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冷酷无情啊!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为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学生的心灵,给他们*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刚开学,刘主任就给年轻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一本好书。并介绍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自己一直拖着没有去看的原因,并非这本教育经典没有给我冲击和收获,而是因为这本教育经典着作,我只粗略地读了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完整地写下总结和感悟。问为什么没有看完,只能用最不成理由的理由:最*一直都在忙着考试,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了。真的惭愧,用这样的理由推卸了一本好书;更无比羞愧,作为一名教师,却没有诵读完这本被称为经典的教育着作。

  从自己浅浅地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书中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本*录完成的教育时代已经时隔三十几年,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文紧密结合起来"、"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最先给我冲击的一条建议。何谓抽象的学生?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学生吗?是的。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智力程度而设定的同一种阶层的学生、是被教师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机械地运用到身上的学生……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可怜的。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都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老师把所有的学生想象成了同一水*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没有差异性的。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正是我国古人早已强调的因材施教吗?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在前进。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4

  最*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5

  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从18岁就开始担任乡村教师,把一生中最宝贵的35年时间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正是因为这一颗对孩子的炽热之心,他从每个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才成就了这本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烈的情感。让每一个老师读到其中章节的时候都会感同身受,引发会心一笑,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大师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宝贵的启发。他不但在宏观上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也在微观上指导着我们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

  课上得有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趔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带着这种理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带着期望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许多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建议,这些建议就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告诫教师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们极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从我教学的实例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给学生订下了学*目标,订到80分,学生的成绩就能达到80分,而我修改目标,给其订了90分,他的成绩就往往会提升到90分,学生的本身的智力没有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变,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学*困难,只是在我的坚持关注、严格督促之下学*能够跟得上大家学*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他似乎对学*失去了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说:因为一次考试后,我让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我批评了另两位同学,却没有批评他,他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已经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自己,听到这些话,我唏嘘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甚至于老师的批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他们不怕批评,怕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冷酷无情啊!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为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学生的心灵,给他们*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6

  应走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

  静下心来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触动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该采取的办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对当今乃至未来的教师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热爱读书。

  教师读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会读书,反思一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时多读书吗?会读书吗?也许部分语文教师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学生开展得好。

  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上文所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因为读书让他们获益匪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读书多了,积累深厚,备课不再是死抠教科书,就能用15分钟准备出让人入迷的课,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读书出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我们并非真的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只是我们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懒于阅读找了很好的借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数量,不拘内容。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两本感兴趣的名著或者专业杂志,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读一两篇或一两页,既是学*,也是休息。在床头柜上摆放几本小说散文或喜欢的杂志,睡前美美地读几页,是一种很好的催眠呢……

  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读过,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我们必须明白:读书是心的享受,是进步的阶梯,是为师的责任。

  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活到老,读到老”,不断积累,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在课堂上尽显教书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贵的生活品质,创造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7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等交流,抚*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9

  这两周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育学循环一级两套教学大纲部分,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优选【10】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1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易*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知识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提高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四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2

  通过学*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们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学校里,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他们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很大的联系。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们学校有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的是哪门功课。我调查了解下来,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英语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3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能够一生追求。老师们,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4

  我从事教育工作九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在和同事的接触中,在和同行的交谈中,知道一本书叫《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终于拜读了此书,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后进生的问题确实是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越困难,他们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时的学*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5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

  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6

  最*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7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觉到就像一个老者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工作,他的点滴经历。让我觉得他在他*凡的工作中那种育好人的执着和用心。我觉得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惯和兴趣。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8

  对普通的健全人出来在其特别脆弱的时候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去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

  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让周围的人由衷地感到“因你而感到幸福”,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尤其是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担,更是要懂得教育的意义。

  周日,参加了同学女儿的十二岁生日庆典,当漂亮的小公主轮桌敬酒时,来到我跟前,另一位同学介绍说:这是校长。我立马叫停了他的介绍,并说: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千万别跟小寿星添堵。祝小公主快乐成长!

  郑杰老师在第61条建议《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一文中写道:我敢断言,并没有多少学生真心实意地愿意到学校来。再根据我*二十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学生们学*状态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老师的,其个中原因说来话长。现如今这个教育的冬天,孩子与大人之间没有代沟是万里无一的,想法上不相佐是不正常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同样是不可能的。在不了解当日的小寿星的真正喜好之前,给他介绍正在为她庆祝生日的是一名教师,就有为她添堵的可能,至少,我们不应该冒这个险。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9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专著。书中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进行了阐释,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不前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的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的在教学工作中反应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读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更何况,性格发展与人的知识发展相联系。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水*、文明程度越高、学识越广泛,性格发展也就越和谐,为此我们需要通过读书增强智慧,提高教育修养;我们更要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兴趣,是他们乐于读书,将读书作为他们一生的追求,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不存在的感情。”书中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他的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当代,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源自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实缺少点什么。读后让我豁然开朗。

  一百条建议,无数条信念与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学生的幸福童年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服务与传播,更要学生找到正确的幸福源泉。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迪,也让我深思。这书中的每一条建议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将这些教育智慧倾注在分分秒秒的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10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等交流,抚*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优选【五】份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3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4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越困难,他们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时的学*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实精炼的语言,辅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亮光,获得学生的信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这就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行家,同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情感丰富,才能畅达而生动,有趣而有效,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才能给学生一杯时代的活水,才能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中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通用五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 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但是,同时我也要做到一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如何让学生在学*时象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的乐趣。

  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真是一本好书,越读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它是我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 2

  *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学生。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自己也认为:我的学*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多少是会进步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多使用肢体语言,这远比你大声训斥效果好。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 3

  最*,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 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的潜能,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00字 5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完成。这是我读的最慢最慢的一本书。因为书中每一条建议都需要我在需要长久的学*实践中消化吸收。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为教育教学中的实力,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思绪万千,大师为我们指引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今天我从以下两点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我曾经泻过气,也曾经怀疑自己能否能胜任。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指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去做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任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更要用心灵去体会,就会发现有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二、爱阅读

  第19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做了一个比喻,学*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相片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就更要靠阅读、阅读、再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感,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做起来也就会容易一些。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他每天的阅读打卡,由一开始的一字字的迸出来到现在的朗朗上口,识字量大大提高,课堂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勇敢。他的妈妈激动地告诉我孩子现在认了好多字,愿意去做阅读理解题了,进步真的很大。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思其根源就是认真的阅读造就!这也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了低年级的识字量,更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