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1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2

  罗德·拉斯韦尔。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他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美国人称其为研究领域的达芬奇。拉斯韦尔1920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他曾去柏林大学学*心理分析学说,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由于拉斯韦尔研究范围的广泛,所以他和以往的政治学者不同,他的著作中综合了很多不同学科的不同观点,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并将这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进而将政治学研究真正地转向到“人”的研究。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创作于1936年,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开篇著作。就如此书的题目,本书主要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谁得到什么?何时、如何得到?来进行论述的。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要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就像他开篇说的:“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政治学的任务在于阐明情况,而政治哲学则要为政治选择提供辩诉。本书仅限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提出任何选择意见。”本书分四篇共十章:第一篇:精英;第二篇:方法;第三篇:结果;第四篇:概论。也就是对who,what,when,how,即政治学的研究客体、行为、时间以及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第一章“精英”,阐明了拉斯韦尔所主张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全书的导言。所谓权势人物,“就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得最多的那些人”。拉斯韦尔将他们称之为“精英”。所谓价值,他把尊重、安全、收入等作为有代表性的但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他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作为衡量权势和权势人物的有用尺度,譬如获得尊重愈多的人往往愈少安全。他充分地注意到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动向是采用传统研究中没有包括的一些研究方法,主张政治学家应该不仅指望的助于历史学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得到帮助,而应该与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等有更密切的接触。拉斯韦尔还主张,政治学的任务在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是为政治选择提供辩护。他相信,“权势和权势人物”能够作为政治学进行分析的一个统一的参照系统。

  第2至5章构成第二篇“方法”,在这四章里,拉斯韦尔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分别具体分析了精英是如何使用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等方法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拉斯韦尔认为,这些方法是精英为达到自己的特定目标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无论处于支配地位的精英还是反对派精英,都要运用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这些方法,而精英集团的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用这些方法成功地操纵环境。

  第6至9章第三篇“结果”,各用一章分析了各种精英人物在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精英之间价值(尊重、安全、收入等)如何分配,并根据这些特点对精英人物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社会变化的重大政治意义,就在于直接影响各种价值在不同类型的精英之间分配的结果。作者承认,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对社会成员的精神控制不仅体现在一般的教育活动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10章即第四篇“概论”是全书的总结。拉斯韦尔在概括和重申第二、第三篇中的重要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对权势人物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就不能使用某个单一的标准,不同的政治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他把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分别当作一个参照系统,认为强调和偏爱某个参照系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见解。除了前三篇说道的各方面对权势人物的影响和对政治的影响外,作为一般的民众(群众)也是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整个政治环境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在第三篇中描写的“人格”这一章,其中着重探讨以林肯为典型代表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人格。作者在在对林肯的分析中,他充分地运用了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首先他肯定了林肯人格中的优势特征,“林肯在他的公开声明和官方行动中态度坚定,同时也显露出能够调整他的战术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一种机动灵活的能力。他一直保持着对局势的强有力的然而又不是盛气凌人的控制。”也分析了其性格中的弱点,“林肯经受着失眠症、自卑感、负担过重、悲观情绪等各种折磨。有时候总统曾想要自杀。”也强调了林肯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抑制”,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与林肯的公开形象分不开的是他的文雅温和的性格。在一切地方和在他的同事们中间,他的仁慈宽厚是尽人皆知的。”另外又导致了“他在管教自己的孩子方面怎样毫无办法,他对他的苛刻的妻子怎样过分放任。对这种温和性格的真正量度在于即使碰到挑衅他还是继续如此。林肯听任自己大发雷霆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但是“有一次一个想要强迫总统同意他的要求的军官用轻蔑的态度说:‘我看你已经打定主意不公*对待我了!’林肯的面部在痛苦中抽搐起来,据说他当时就抓住这个军官的领口并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人撵出房间。”最后作者把林肯归入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作者把林肯的人格归因于他早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的人生经历中的坎坷。的确,我们都知道,林肯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出生贫寒,9岁时母亲去世,15岁才开始读书;24岁时他与人合伙做生意,却经营不善而倒闭,并因此负了20xx年的债;25岁时他的初恋安妮因病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此后经常出现情绪抑郁;32岁时他与玛丽。托德小姐结婚,婚后时因妻子脾气暴躁而经常有家不归;35他时开始竞选公职,几乎输掉了每次的重大竞选;52岁时他当选美国总统,结果南北战争很快爆发,北军在人员、军备上都优于南军,却在战场中一再失手,本来计划打两年的内战整整打了四年。这些都令林肯饱受煎熬。在人格的形成中,首先作者认为,“林肯对广大公众的赞赏是抱有强烈渴望的”。作者又说“林肯人格的大部分是为了反对过分要求广大公众赞赏的热望而构筑起来的一道防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抑制部分。作者认为这种人格部分的形成在童年甚至婴儿时期的事件就已经能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用举例说,“林肯就是因为他的谨小慎微和忠厚老实而出名的。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破坏倾向很少爆发出来成为外在的表现,我们只知道林肯对希尔兹的极端施虐狂式的攻击”这就构成了林肯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类型人格。

  从作者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说的“人格”,是指一个个实在的政治家的个人的人格。拉斯韦尔主张,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影响人格类型之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林肯为例,分析了人格形成的条件和环境。他认为,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形势下,不同类型的人格的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并具体地分析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格。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能还不是很透彻。但从总体感觉来看,拉斯韦尔的这本《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我也意识到政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谈谈就能明白的,也不是几句概括的话就能说清楚的。政治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科学。读了这本书后,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政治学》读后感3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

《政治学》读后感1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2

  本学期突然有冲动想阅读亚氏的《政治学》,本来想作为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即是苦涩地阐述严谨理论又是抽象的逻辑表达美好的制度,但是读着读着觉得蛮有意思,在那么遥远的世纪,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在那么物质贫乏的岁月中,人类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欲望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获取的,而是试图在一个民主 公* 和*的法治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历经千年的发展,到*代才将理性以及民主 法治 自由 等当才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观念,尽管与现当代的内涵有所不同却在古代希腊人那里在早就不但广为人知,而且在多数城邦里实践过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只是物质世界不断更新和历史年轮的自然走过而已,其实人类内心的世界还是和当初的人类差不多。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个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本人浅薄的认为可以把整本书的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第一卷即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亚是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

  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的关键,而这三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就适于作统治者和主人,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是被统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隶,所以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而高级的村落就是由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形成的最后,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事物的本性(自然)就是目的“得出了城邦就是一个自然地形成的!还有论述证城邦作为整体必然优先于家庭和个人。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等,还大篇章的讨论“致富术”认为政治家需要熟悉这些知识(如何致富的知识),“因为一个国家常常比家庭更需要金钱,更需要获得金钱的妙方,所以有些政治家致全力于理财。卷三至卷六主要讨论的是各种政体,包括现实的政体和过去未来的政体等,亚氏对政体的定义:“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政体,一种是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地化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划分:一人同志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 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 另外寡头政体 *民政体 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亚氏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那个一

  定就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在都是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坚持“中庸”的原则选择问题最少最适合你城邦的政体才是最好的!卷二和卷七卷八主要讨论的是理想城邦如何建设。从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 如工匠 庶民 卫士等的世俗幸福。再他到理想城邦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首先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他主张对儿童的体育训练应该适度,因为过度的训练和不足的训练都会损坏儿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对斯巴达式的操练,主张“在体育训练中应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什么野性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他还认为,为了儿童的健康,不仅要进行体育训练,还要注意适当的饮食。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就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与怯懦之间有勇敢,在吝啬与浪费之间有慷慨,在怕羞与无耻之间有谦虚,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谦虚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他认为,为了培养美德,不仅要认识美德的意义,而且要从小培养良好的*惯,就是说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音乐和绘画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联系起来了。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

  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 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写到这里,任然对他的一些话还是有感想“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这句话怎么写的那么准确而深刻 ,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 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3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 *民政体 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政治学*方法 (菁华9篇)

政治学*方法1

  回归梳理课本

  高中试题年年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按照《考试手册》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同学盲目地做一套又一套的复*卷,又在老师指导下“对答案”,甚至是猜题押题式地背诵现成的复*题及其答案去对付高考,这个希望是必定要落空的

  整理检视错误

  把过去所做试卷认真整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慎选模拟试卷

  在最后复*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高考试卷与模拟试卷的关系:前者科学性强;难易适中,规范性强;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而后者相对来说科学性较差;或过难或过易,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这一阶段建议一定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要研究*几年的高考试卷,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各项能力有哪些欠缺。

  训练审题能力

  考试卷中所有试题的情景材料都属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热门话题,让大家所了解。只不过在编制高考试题时,有了新角度、新问题和新要求,已经不是我们在这本或那本辅导资料中见过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不能照搬照抄。高考总复*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艰苦的自我学*过程,要养成*惯,拿到题目,不要马上动笔,仔细阅读题目,一是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地领会并把握住它的基本内容;二是注意把握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指向,使自己能够在答题前迅速整理出思路,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而一部分同学若在答题时有创意,还可能酌情加分。

政治学*方法2

  一、做好准备

  高三的学*是高强度的,是很辛苦的,但如果你能进入高三老师的学*安排,每天学*到知识,高三应该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高三,不要恐惧,认真准备好高三学*方法,以主动的心态迎接高三的到来。

  二、明确目的

  高中阶段的学*内容比较多,知识范畴扩大,要求也提高了许多。经常会有高中生,这科成绩上去了,那科又下来了,某次考试有科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要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当时备战高考的时候,英语就是我的难题,后来老师给我推荐了巨微《高考英语历年真题逐句精解》,这本真题真的适合我这种英语渣渣,一词一句讲解真题,详细到我基本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去查各种知识点,也不会因为我不好意思问老师或者同学而漏掉一个知识点。

  三、确定任务

  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掌握一整套高三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有一套可行的复*计划。

  比如,我的英语成绩比较差,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英语,但是也得合理安排好其它科目的时间,不能最后英语成绩上来了,但是数学成绩又下去了。

  毕竟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办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保持状态

  备战高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三的一年汇总,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有可能出现明明付出了很多却没有任何收获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更专注、更投入放任进入到高三的学*中。

政治学*方法3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比如,文化概念,相对政治经济而言的,主体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作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结合书上“元妃省亲”的事例记忆。说明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

  对比联系法:对于相*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快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好理解和记忆。比如,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深远持久,深指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程度而言;远主要是就文化影响的空间范围而言;持久主要指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在时间上有延续性的特点。

  结构体系记忆法:此种记忆方法多用于复*。学完一节、一课、一本书总要进行复*巩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了解所复*内容的结构体系。

  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则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

  化整为零记忆法的根据就是整体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环节构成的。一本书、一课、一节、一框都可看作是一个整体,都是由若干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需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记忆。

政治学*方法4

  一、制定合理的学*计划

  1、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要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

  第三步是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是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2、计划制定要遵循的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

  (2)参照生物钟原则

  (3)难易适度性原则

  二、科学预*

  1、要认真读书。

  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要认真思考。

  预*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3、要虚心请教。

  有些问题自己想不明白,可与同学讨论、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

  4、要适当地做些*题和实际操作。

  预*,可适当地做些处选*题,以及时检查预*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

  5、要认真做好笔记。

  写预*笔记是预*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6、预*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

  预*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预*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面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或少预*。

  (2)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预*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的整体计划。

  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能钻透。

  三、专心听课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将获取知识的主要希望寄予课堂。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课堂是一具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的关键。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理清老师的思路和线索

  思路就是思考线索步骤。是否把握教师的思路,是检验一个学生听课水*高低的标尺。

  4、不钻牛角尖,做好当堂笔记

  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上讲。有时,我们会遇到些听不懂的问题,这时,也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

  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做好笔记,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

  5、学会自己留作业

  作业内容因人而异,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惯,一部分同学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但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任何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依据科学的学*方法,去为自己布置作业,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情况。

  2、以课堂学*为主原则。

  任何脱离课堂的学*都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工作,课堂是学生学*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只有充分利用课堂优势,才能取得更好成绩。

  四、及时复*

  指紧随课堂教学,天天都采用的复*方法。复*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

  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第二组间隔三复*;第三组问事处六天复*。凛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学生*均需复*四次。第二组*均需用要复*六次;第三组*均需要复*七次。

  可见,复*间隔的时间越短,复*的次数越少。

  实验结果表明:复*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结果。然而,学生常出现情况是:课上听课,课下做作业,复*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复*。

政治学*方法5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是人生头一遭,场上难免会感到紧张。因此,在考场上运用一些好的答题技巧,不仅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还能较快进入状态,有助于较好发挥水*。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应试技巧:

  一、先拣“软柿子”吃。

  就*几年文综考试的情况和考生的反映,总觉得文综考试一上来就被“打了闷棍、泼了冷水”,有点发懵。原因就是文综的题往往从部分开始,又常常是自然,而这恰恰是考生最怵的。再加上考试前15分钟是考场适应期,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使得考生更加忙乱,还有考生认为如果连最前面的题都拿不下,下面的就没信心了,结果就会在时间、心态上都失去把握。使得整场考试感觉像爬山过岭,磕磕绊绊,身不由己。不如从较好入手的做起,部分的往往是从24题开始,先从经济部分考起。而且前几道题的难度大多在0.7—0.6之间,低于*均0.5的水*。这样不仅会感觉较好,还能顺利度过前15分钟的紧张期,迅速进入考试状态。

  二、选择题上充分用好“排除法”。

  从北京20xx年、20xx年、20xx年的分析来看,“排除法”做题成了突出特色。一共12道题*均有七八道题除了该入选的选项是正确表述(注意:所谓正确表述未必是点的规范表达,也包括对这一正确的感性描述)之外,其他选项都有“硬伤或软伤”。这时一定要调动出自己的储备(、理解、表述)把错选项揪出来,不仅会感觉*时的功夫没白做,还会增强信心,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因此要求一定读完 4个选项,排除那些错误的表述。

  三、在答主观性试题时一定要时刻树立“现代意识”。

  记住组织答案的要素:一是从教材中来,二是从该题目的材料中来,三是从逻辑推理中来,四是从热点中来。主观性试题的命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先简明阐述原理,二是再联系材料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分析。所以一定要见到要求用什么原理分析就把原理阐述上去。切不可甩开知识抄材料或只写知识不做结合材料的具体分析。

  四、不放弃任何一道主观题。

  因为政治学科试题的特殊性在于每一题都可以拿分,只要能看懂题意和设问要求,就能得分。哪怕有1分也不能放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综试卷的最后一题不一定最难,所以有时间就要争取拿你可以拿到的分数。这就需要把做题的时间分配好。答主观试题时不要毫无边际地编撰,要结合设问按点分层进行回答。一般设问形式分为四种:是什么型;为什么型(原因和意义);怎么样型(如何做);评论型(自我认知,情感价值态度考查)。

政治学*方法6

  第一,课后回忆。

  回忆学*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象过电影一样。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第二,及时复*。

  同学们在学完一定教学内容后,有目的地及时复*和巩固知识,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再者,政治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接着能力、提高觉悟为教学任务的学科,不能搞突击复*,应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切忌在学*之后很久才去复*,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

  第三,循环复*。

  这是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内容的复*,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

  比如,多次复*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每次复*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

  再比如,学了第一节,及时复*;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第四,综合归类。

  综合,是在认识让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同学们按照一定标准,把基本概念、原理归类,集中复*。

  这样分类集中复*,不但记忆牢固,而且明确其所属,便于应用。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结论,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理性结论的掌握。

  第五,概括提炼。

  同学们应该在单元或学科结束后,对学*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确定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就是系统地复*、巩固知识,应用理论并使其系统化、深刻化的复*过程。

政治学*方法7

  名师点拨:谈初中政治学*方法

  初中政治学*方法 政治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

  初中政治课的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方法和技巧。从本人从教经验来总结,学好初中政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需要三个步骤:

  (一)课前预*。

  课前预*,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效率。

  (二)课时听讲。

  在老师授课时,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

  (三)课后复*。

  课后的复*,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此外,复*一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效果。

  (四)学会做题。

  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编写规律,初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如果掌握了该门学科的编写规律,也就能悟出其学*规律。初中政治课的编写的规律大致是主题的介绍,意义的讲解,然后提出要求这三大部分。当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教材的编排结构与规律后,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与规律,而不至于只知道一节课的内容,却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学*的问题。

  三、抓住内涵

  学*政治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观点,树立起正确学*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挖掘内涵,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

  (一)是什么

  “是什么”,就是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即先介绍主题,提出观点。

  (二)为什么

  “为什么”,就是阐述这个观点的意义。政治课程的编写者,往往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来表达观点。

  (三)怎么样

  “怎么样”,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政治课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学*好观点和

  观点之间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更加深入地把握知识内涵。

  四、学会变通

  初中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不会变通,有些学生认为,教材好学,题目难做,所以,学生在学*政治课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变通。

  老师在出卷时,不可能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考试卷中,所以,学生一定要学会变通。学生学会了变通,才说明学生通过学*,具备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能力,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教师在课程讲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变通。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思路清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回忆老师在授课时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回忆一下老师是什么角度来思考的,予以借鉴,才能加深答案的深刻性,并保证答案的全面性。教师在*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分析的思路和思考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

  五、观察思考

  集思广益,是“借力使力不费力”的良好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在*时的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同学的做法,仔细倾听老师的说法,善于琢磨,善于观察思考,总结政治学*的方法,掌握审题答题的技巧,把握政治学*材料的分类,并明确各类材料的立意中心,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明晰,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政治课程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较少,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学生所重视,甚至在有的学生心目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从思想上轻视,认为初中思想政治可学可不学,影响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政治课程的学*是连贯性的,高中政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在初中政治学*中不打好坚实基础,务必影响高中政治课程的继续深入学*,所以,教师在教授初中政治课程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端正了学*态度,促使初中学生在政治学*中投入精力和时间,促进政治学*的提高。

  学好初中政治,必须做到:1.研读教材;2.掌握规律;3.抓住内涵;4.学会变通;5.观察思考。上述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其实,学*初中政治,应该还有许多途径和办法,笔者以上所述,只是挂一漏万,只要学生在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一定能找到适合于自己本身特点的学*方法和学*途径。对于政治课来说,笔者认为,切忌花费太多的时间,要学会巧妙学*,一定要积极思考,抓住政治课程的特点,掌握政治课程特有的学*方法,做到上述几点,是学好政治课程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者为中心。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战胜挫折,鼓励学生认识自我。

  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作为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的。

政治学*方法8

  选择题的十不选

  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

  (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

  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

  3、因果相悖者不选

  (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

  (抓住题干的本质)

  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

  (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

  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

  (筛选正确的题肢)

  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

  (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

  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

  (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

  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

  (认真审题)

  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审题

  一、明确问题

  1、运用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冷静思考,仔细推敲。

  2、材料和问题共同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借助问题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涵。

  3、透过材料的字面意思,揭示其深意,透过其表面含义窥视其内涵

  4、借助教材中的知识、原理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二、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首先阅读问题,明确要求

  问题是针对材料提出的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是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材料内容。

  2、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a.是时间??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b.是人物或材料的出处??把握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通过材料的表面意义分析出其真实含义

  c.是总结性语句??它点出材料的中心

  d.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3、“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将题中的“信息点”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明确题意;确立论据,把握住设问方向,明确答题范围。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政治学*方法9

  大家都知道,考研政治前期的复*以攻克选择题为主,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是50分的分值。选择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但也不是没药可救。

  得选择题,得考研政治。每年都有因为选择题太差而考低分的同学,甚至是政治不过线,尤其是20xx年的考研政治;每年也都有政治选择题得高分,甚至是满分的同学。

  在复*开启之时,给各位考研党介绍一下复*政治选择题的学*方法。

  1、地毯式横扫一遍知识点,这是基本功

  在政治复*开始的时候,需要360度无死角的去学*一遍知识点。这个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去做,建议不要断断续续,这样很难将知识点连贯起来。

  你之后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毯式的扫盲工作做得如何。在学*知识点的时候,最佳状态是尽可能多的记住知识点。

  但是,记不住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毕竟复*才开始。

  2、选择一本*题集,来回反复做透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题册在出售,是不是做各种各样的题,就很好呢?当然不是。选择一本你觉得适合自己的*题册就好,不要贪多。

  这本*题册需要你来回做,最少要做2遍,能做3遍那是更好了。

  3、最为关键的一步,纠错背诵题集

  很多同学做到了前面2个步骤,就把这最为关键的一步给弄丢了。把错误的题目都回到知识点的讲解中去,标注出来,尤其是反复出错的题。

  其次,需要背诵这本*题册,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方法很愚蠢,但是很有用,也是直逼满分的关键。把这本*题册默默的读一遍,不要求全部背会,但是得有个印象。

  4、冲刺狂奔、模拟刷题

  冲刺的时候,不断的背诵吧。冲刺阶段对于文科学科很关键。这个时候,是猛刷题的时候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各种冲刺题,都可以拿来做,不断做题,一天一套题最为合适。

  遇见各种版本的冲刺题,最大的好处是不断巩固知识点,同时可以了解这一年的时政热点。这些题不一定都要做对,但是一定要见多识广。见到的题多了,时政的复*自然也就差不多了。

  想要政治获取一个高分,选择题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分析题只要是不太离谱,都会有一定分数,但是也不会太高。

  也就是说,分析题,各位考生的差距不会太大,但是选择题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是想要考上“985”高校的同学,请你一定重视选择题。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政治学*结 (菁华5篇)

政治学*结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为首的**人在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基础上总结,***在革命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我党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原则、态度、方法、形式等。可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为首的**人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同志在《论联合*》中说:“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着的标志之一。”“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矗’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人民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此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于xx年05月17日,我系党支部在图书馆三楼进行了一次关于党支部内部成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我将自身的缺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有时候做事心浮气躁,太过于鲁莽,事情多的时候容易情绪化;

  二、对党支部的事情在*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和很高的积极性,并没有主动提出分担一些事情;

  三、有时候没有时间观念,喜欢踩点进行。觉得这个不仅仅是一个坏的*惯,还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个人认为有时候这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或者是工作,因此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惯。四、有时候会为自己的失败或者是过失找借口,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个人认为无论是否是一个自己安慰自己的一个办法,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勇于去改正。在生活中中,要以一个*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理想和信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如*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的基本任务是学*,应该明确学*目的,勤奋刻苦,争取优良的学*成绩。学生党员在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榜样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带动身边的人,认真学*、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体现党的积极性和优越性。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应该为身边的同学老师,为学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地要求自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上自查错误和遗漏之处,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政治学*结2

  通过这三天的政治学*,使我更体会到了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诸葛亮曾说:“非学无以广才”。是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是我们当教师的,要永立潮头,不被淘汰。唯有不断学*,不断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学法与学文同等重要,掌握法律方能自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产生的众多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事诉讼法》、《中小学安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从来没有系统学*过。

  学*了《中小学安全管理条例》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安全管理,什么是安全责任,明白了安全处理与处罚等知识。学*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家庭保护,什么是学校保护,什么是社会保护。

  只有加强学*,认真领会,这些书本知识才能犹如源源不断活水侵润我们的心田。我们的智慧之树方能根深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二、xx小学教学精进项目(电子*台)是我们教学的制胜法宝

  xx小学教学精进项目是针对xx小学地处农村山区的实际情况,为xx小学的教师量身定做的一个项目。此项目的宗旨是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农村的孩子也拥有一片蔚蓝的受教育天空。农村的孩子学*智能也罢,学*潜能也罢,不比城市的孩子差。xx集团的这种高瞻远瞩、大爱无疆的精神使我非常之感动。

  “xx小学电子*台再开发的意义。从国际教育潮流看,教师职后教育是世界难题。国外的教师都是合格教师,而*有着庞大的职初教师和教学困难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是国际难题中的难题。开发电子*台的目的是通过农村教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做中学”(简单模仿)、“做中思”(理解模仿)、“做中创”(革新创造)三个阶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

  诚然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设施。惟有如此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在教育教学中还诚恳地叮嘱我们,要关注与提高电子*台使用效益的几个相关问题:

  1、倡导在课堂中多使用鼓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觉锤炼教师的语言,挤掉水份,提高表达的有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惯的训练培养,例如课前准备好学*用品,放在规定的位置,统一课堂练*簿等。

  4、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做中思”后才能“做中创”,切忌“不会走就学飞”。

  5、在“做中思”阶段,建议要充分利用电子*台说课,重点理解设计意图,同时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设性意见;要跟进课后反思,及时回收意见;要加强同伴互助听课,发挥“无名第三者插足”带来的教研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这些至情至理的教学真理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总之,“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政治学*结3

  这是XX级新同学展开的第一次政治学*,主题为“重要的一课”。由于政教部部员的课程安排,我们只抽查了7个班级,有工管四个班,土木一班,土木三班,土木四班。抽查到的班级都很准时,但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开政治学*,各班普遍显得有些准备不充分,下面具体说一下各班的情况。

  第一,各班对主题的理解重点都放在了“感恩”上。其中很多班级都是说了感谢父母,感谢朋友,而工管一班对主题进行了升华,说到了感谢生活,感谢社会,我觉得这一点很好,虽然说这些离我们有些远,但确实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心态。工管一班放映了一段霍金的视频,非常感人,又很有感染力。视频中霍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个人一直很崇敬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而这样一段话更让在场的同学们为之震撼、感动。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坚强,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达到了学*效果,同学们都记忆深刻。

  第二,工管四班政治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特别出彩。主持人这样开场:“走进大学校园,我们要学*知识,但是,还有着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们要学会为人处世的哲学,要学会生活,更要学会感恩。然而,你有多久没有给远在家里的爸爸妈妈打电话问候一下?有多久没与以往陪你走过风风雨雨的好朋友们联系,听听他门的烦恼、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当时同学们都安静了,或许是在思考这个简单又深刻的问题吧。一路走来,父母为我们默默付出着,静静地看着我们的成败得失,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帮助着我们,支持着我们。他们的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我们不理解,甚至对他们发脾气,也改变不了他们爱护我们的那颗心。一路走来,朋友静静陪伴着我们,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他们永远使我们坚实的后盾,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严肃认真的责备,就这样陪我们一起成长。主持人继续说“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今天最特殊的环节,请每位同学拿起手中的手机,心中想一位你一直以来最想感谢的人,到讲台上来,在我们所有人的见证下,给他(她)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她)我们在开这样一个主题团会,并把你感谢真实的表达出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

  第一个上台的是一个男生,他是给妈妈打的电话,并用了扩音,我们能听到他妈妈的话。当这位男生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电话那头的妈妈听了儿子这样的话,非常激动,说话有些哽咽了。我能想象到作为母亲,听到儿子对自己说出感谢时的那种欣慰的心情。妈妈对儿子嘱咐了很多后,不舍地挂上了电话。同时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的鼓励与肯定。第二个上台的是班长,他并没有拿手机,“我要感谢的人并不需要电话联系,因为他们就在我面前,那就是我寝室的兄弟们,都非常照顾我,关心我,相信我们会度过最美好难忘的大学四年,我谢谢我的兄弟们。”接着是一个小女生,她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哭了,教室内很安静,我们都挺感动的。尤其对于10级的新生,多数都是被家里宝贝的90后,走进大学校门,开始了一人在外的生活,尝到了军训的艰苦后,更怀念、珍惜家的温暖。最后是一个来自四川的女生,她与爸爸用方言交谈着,我们听不太懂,但是后来她翻译给我们听,她对爸爸说高中时不努力学*,很叛逆,很贪玩,让父母非常操心,又复读了一年,在灰心想放弃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鼓励她坚持下来,她才有今天站在大学讲台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声感谢的机会。

  虽然此环节的时间有些偏长,但我相信,这是最真实,最令人感动的部分。父母一直陪伴着我们,然而我们真的很少直接对爸爸妈妈说感谢,所以借着这样的机会,不但给大家表达感情的勇气,更让同学们亲自体会了感恩的这种心情。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能健康的心态。

  第三,内容很有感染力,工管二班的一位同学用非常激昂的感情朗诵了这样一首小诗:清晨,当欢快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爽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美好的一天。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日记,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笑容,四周笼罩着夜的温馨,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赋予的安宁。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走出家门,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感谢所有的一切。我觉得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四,现场气氛这一方面工管三班做得比较好。政治学*的地点为一教,桌椅可以挪动。工管三班把桌椅摆放在四周,围成了一个方框,中间是很大的空间,所以表演才艺的同学发挥得都非常好,主持人与同学们的互动也非常到位。虽然是政治学*,气氛也非常活跃,感觉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就好像一次班级聚会,我觉得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学*感恩这一主题非常好,而且也不会让大家对政治学*产生一种抵触感,把它当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反而很愿意接受了。这对政治学*以后的持续开展很有帮助。

  最后,还存在很多不足。土木四班的准备很不充分,女主持人显得非常紧张,总是留有空白,造成现场气氛的尴尬。两位主持人配合也很不默契,显然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观众的互动也很不到位,气氛很死板,没有人响应主持人,效果很不好,我们检察人员也在会后与班长支书进行了交流。土木三班多媒体利用得不好,其中一部分是两篇关于感恩的故事,放出来后主持人让大家自己看,同时又进行其他环节,这样两处都不好,不能凝聚观众,总有一部分人配合,另一部分人看屏幕。而且幻灯片内容与整个流程关系不大,也没有什么配乐,多媒体利用的很不到位。沟通之后,班长支书表示以后会加以改进。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了很多亮点,也有很多不足,我们检查人员及时与负责人交流,亮点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创新精神,把更多更好更新的环节融入到政治学*中,让广大同学真正的从活动中有所收获。不足之处一定会加以改正,团结一切力量,把政治学*办得更好。

政治学*结4

  本学期,担任初一下学期x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得;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作为科任教师的我,不敢懈怠,一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学*时间,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谆谆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创造力和潜能得以开发,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把上好一堂课看成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人格品质,作学生的表率。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看新闻看报纸,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因为我相信: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教学艺术,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师德品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时刻注意修养自己的人格——师德。

  作为教初一政治课的老师,明白自己任务重要性,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广泛搜集材料以多种多样形式授课,努力提高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经验和体会

  1、严格课堂纪律,培养良好的学科学*风气。

  2、抓住重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教学媒体,分散教学重点、难点,多采用直观明了的教法,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对课后及练*册的练*作必要的讲解分析。

  三、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2、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继续加强业务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本学期,由于在实践中努力摸索领悟;在工作中认真学*;在学*中仔细研讨总结;在总结中成长、前进;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并在实践中臻于成熟。

政治学*结5

  资源系党支部召开以“讲政治、有信念、遵*,做政治合格党员”为主题的“两学一做”学*交流会,畅谈学**、**关于坚持*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等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体会。学院院长、“两学一做”资源系支部联系人操应长教授出*并讲党课,资源系支部全体党员参会,系党支部*张卫海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全体党员面对**齐声诵读、重温入党誓词。

  操应长院长阐述开展“两学一做”学*教育的重要性,畅谈加强*学*、坚持理想信念、讲政治、守规矩、做政治合格党员的体会。他指出,作为党员讲政治应在组织上做政治的明白人、在工作上做事业的带头人、在生活上做师德高尚的人。他强调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学*是基础,落实是关键。他结合学校实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高水*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日教育部推行的高校学科评估工作提出,党员应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大局意识,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做合格党员教师;老教师党员要做好传帮带,把资源系的优良传统作风和优秀业绩发扬光大。

  系主任张立强教授结合我系特点做了题为“坚定信念、做好表率”的发言。他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坚持正确方向、永葆*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艰险的强大精神支柱。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无数的模范党员,还有像我们身边的蒋有录、林承焰等普通党员,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号召每位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党员的表率作用落到实处,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他具体提出了做好“六个一”,以“向我看齐”的底气激发正气,践行党员职责。

  与会的32名党员纷纷发言,大家分享学*心得、交流体会,气氛热烈,积极踊跃。党员们围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意义,加强*党规和政治理论学*的必要性,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讲政治、增强“*”、做政治合格党员,如何树清风正气、身体力行做模范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等谈体会、说感想,结合自己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态度诚恳,表达真切。

  通过学*交流,大家深刻认识到,*是我党和每个党员必须坚持的伟大理想信念,是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柱,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准则;讲政治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明辨是非,规范言行,对党绝对忠诚,做到在党、言党、爱党、护党、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保持高度一致;“两学一做”学当先,重在做,作为党员要知行合一,在工作、学*和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起先锋模范作用。

  根据要求,党员们提前进行了系统学*,准备了发言提纲。王伟锋教授表示,党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以前党作为肌体的确出现了健康问题,但是作为党员这个党肌体上的细胞能否真正做到不感染、不病变,这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蒋有录教授说,讲政治,就是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执政,反对对党不恭、不敬、不护行为;人无信念即无前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希望,才能发展。只要每个党员都做健康细胞,坚定信念讲正气,以身作则做合格党员,相信党的肌体定会健康起来。杨少春教授在阐述了政治的定义和内涵后指出,要求党员讲政治就是要按照*党纪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政治敏锐意识、政治自觉性和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永不叛党。徐守余教授表示“两学一做”中“做”是关键,作为党员应该通过学*真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和生活目标,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党员形象。副院长刘华副教授系指出,每个党员都牢记入党誓词,遵守*,做合格党员,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党风问题;我系党员比例占比高达89.5%,所以党员的作为决定着全系工作成败与盛衰。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政治学*方法 (菁华9篇)

政治学*方法1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上课时必然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即时提问。课堂上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自觉进行学*,学*效果明显。

  2.关心形势,学会分析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时常进行争论、评说各种政治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笔者根据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特点,就有意识发动学生关心时政,并用所学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样既满足学生求新的欲望,又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如八届*三次会议召开,高三学生能运用*大会制、政党制度、*职能、*的性质、作用等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参加评议,提高认识

  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学生思想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解决好这些敏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增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让学生积极参加对“热点”问题的评议,比教师讲,学生听更有说服力。通过评论、分辨,使“热点”问题得以解惑,从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如“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有没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大会是不是橡皮图章?”等等问

  题,学生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争辩,教师再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克服了学生片面,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提高了觉悟,培养了能力。

  4.争做老师,锻炼自己

  为了让学生在政治课学*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有意识鼓励学生争做小老师,协助老师批政治卷、分析课文、出试题等。做小老师的学生责任心强,富于使命感、光荣感,并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带动更多学生进步。让学生做老师不是教师偷懒,也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而是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迈出了第一步。

  5.参加竟赛,你追我赶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政治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复*课时运用竞赛的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氛围。通过背诵、默写、上黑板写概念、写要点,纠正错误或对时政热点进行讲评等,看谁基本功扎实,看谁记忆好,理解力强,分析问题全面。竞赛往往是选择好生与好生比,差生与差生比,男生与女生比,这一组与另一组比。由于这种竞赛是在*等条件下进行,大家都乐意参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学生学*政治的自觉性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政治学*方法2

  1)预*

  就形式而言,预*可以分为课前预*和阶段性预*、粗预*和精预*等。做好预*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A.列预*提要、

  B.做好笔记、

  C.发现问题、

  D.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

  之所以要及时复*,是学*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及时复*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就是很难记住。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学*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

  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A.运用记忆技巧、

  B.做到及时复*和定时复*、

  C.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D.正确区分相*或相似的知识点、

  E.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端正学*态度,提高学*政治课的兴趣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学*,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影响了同学们学*政治课的兴趣。

政治学*方法3

  端正学*态度,提高学*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方法有问题,学*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的影响等。掌握了正确的学*方法,一旦尝到了学*政治学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学生们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学生学*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一定会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都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它本身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

政治学*方法4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上课时必然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即时提问。课堂上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自觉进行学*,学*效果明显。

  2.关心形势,学会分析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时常进行争论、评说各种政治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笔者根据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特点,就有意识发动学生关心时政,并用所学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样既满足学生求新的欲望,又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如八届*三次会议召开,高三学生能运用*大会制、政党制度、*职能、*的性质、作用等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参加评议,提高认识

  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学生思想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解决好这些敏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增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让学生积极参加对“热点”问题的评议,比教师讲,学生听更有说服力。通过评论、分辨,使“热点”问题得以解惑,从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如“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有没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大会是不是橡皮图章?”等等问

  题,学生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争辩,教师再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克服了学生片面,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提高了觉悟,培养了能力。

  4.争做老师,锻炼自己

  为了让学生在政治课学*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有意识鼓励学生争做小老师,协助老师批政治卷、分析课文、出试题等。做小老师的学生责任心强,富于使命感、光荣感,并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带动更多学生进步。让学生做老师不是教师偷懒,也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而是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迈出了第一步。

  5.参加竟赛,你追我赶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政治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复*课时运用竞赛的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氛围。通过背诵、默写、上黑板写概念、写要点,纠正错误或对时政热点进行讲评等,看谁基本功扎实,看谁记忆好,理解力强,分析问题全面。竞赛往往是选择好生与好生比,差生与差生比,男生与女生比,这一组与另一组比。由于这种竞赛是在*等条件下进行,大家都乐意参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学生学*政治的自觉性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政治学*方法5

  “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效率。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读。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

  最后,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而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中既动脑又动手。

政治学*方法6

  又是一年考研季,考研学子已于6月24日上午完成了政治学科的考试任务。本次政治考题总体难度与去年持*,但是题目的前沿性、灵活性依然非常强。我们为即将备考研究生的同学们总结了几点学*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复*的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夯实理论基础

  春节过后,我们的政治学科第一轮复*就可以提上日程了。首先要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清晰、精准的把握,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基础复*、强化复*和冲刺复*三个阶段。我们的政治学科主要考查五大部分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中始终做到两个明确:一个是在微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含义、内容和意义有清晰的把握;另一个则是在宏观上对每一门甚至多门学科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对于知识点不仅要做到认知理解,同时要学会深刻运用。

  2、把握前沿信息

  政治的学科特点使得政治大纲知识点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最新的时事新闻、最新的考试大纲,最常考的重难点内容,都要求我们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了解,这些前沿信息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你的复*计划,避免多走路、走弯路,从而使我们的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把握“信息”很重要。例如本次考题中出现的“工匠精神”、英国脱欧、G20峰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点,这些时事热点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点滴中不断积累,如果我们*时可以把这些内容当做常识来了解,那么在复*的过程中就会变得容易和轻松,复*政治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

  3、精做历年真题

  考生在整个复*过程中,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练。我们的政治复*最终要落脚到会做题、会运用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潜心研究历年真题。真题可以说是历年考研政治最权威的试题,对考生复*具有导向作用。政治命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知识点命题的方式是什么?各类型试题应如何应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大多数考生都面临而又把握不准的共同问题。结合历年试题、答案要点及其分析来进行复*,既能熟悉命题特点和答题规范,又能了解评卷方式及自己存在的差距,是考生取得政治高分的最佳途径。同时,真题还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应试能力。多年来的试题虽然会在内容、题型等方面有所变动和调整,但总会含有某些稳定的、普遍的、反复出题的共性问题。因此,考生必须重视历年试题,以此指导自己的复*并提升自己的答题能力。

  考研复*需趁早,学*方法很重要。最后,我预祝即将迎战考研的广大学子,复*之路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政治学*方法7

  随着高考"3+X"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宽"、"综"的发展,对我们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自身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学*、如何运用知识,这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学*实际,就中学政治课的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很多同学认为高中政治没有初中政治好学,这是为什么?怎样学好高中政治?

  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年级都是一个学科,因此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如果你肯下工夫,并方法得当的话,逐渐也会觉得一样好学。我认为,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课目,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效率。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读。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高三的学*中,此能力会立大功的。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而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中既动脑又动手。

  结合实际来看,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论述题往往事同学们回答的难点。

  其实,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问题设问的角度,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在认真仔细全面的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运用表格、图形(包括漫画)表述的题型,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都包含有效信息;其次,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更要特别加以注意。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对有些类型题来说,审题非常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体会其中的含义,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其次,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三是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化,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调理清楚,逻辑严密的予以表述。

  同学们都知道,政治开放性试题可以说是最容易得分又最容易失分得部分,这里笼统的说,我们在面对这种试题时,如果从一个问题出发,可以组织答案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是从经济学上看、从哲学上看、从政治学上看;如果从材料涉及的角度出发,可以是*和国家、企业和农村、消费者或劳动者个人,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组织答案的思路,包括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正面与反面等等

  总而言之,要学好高中政治,要想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必须从我们自身的认识实际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学*中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学*政治的立场和正确方向,高学*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中见成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正、政策;注意在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知道自己在人生正确道路上该如何前进。

政治学*方法8

  1.加大对时政内容的备考

  高度重视对时政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时政语言,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对时政内容的把握,要从单纯的记忆背诵过渡到理解其基本涵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上来。

  为此,考生要拓宽自己的学*空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渠道掌握时政信息,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时政敏感度,关注国内外大事,特别是关心党和国家现行的重大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了解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并练*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审视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对广东特色内容的了解:分析20xx—20xx年三年高考试卷,大题都是取材于广东省经济生活方面的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必须了解20xx年广东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科学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等。

  3.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学科知识点繁多,要想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绝非易事。如果只重视对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很难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考生找到一个能将教材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用大大小小的“红线”串起来,即使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板块,也应当将其作为知识网络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忆的缺失和知识的遗忘,以便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提取知识,解答试题。

  4.抓住各模块特点,对症下药,联系*几年的高考真题,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A经济生活采取主干知识梳理法(主题梳理法、抓关键词法、主体梳理法)和重要经济规律整合法。 B政治生活采取异同比较法、理解识记法和主体解题法(如按照公民、*、党、国际关系等主体进行知识梳理和整合,并按照原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主观题题型进行训练。)

  C文化生活应对比分析找特点(从特殊中找一般,从个性中找共性。);全面复*基础上抓重点(如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的作用、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大众文化、先进文化);实战演练找着眼点(要通过实战演*,特别是通过真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

  D 哲学中的原理应采取归纳推理法(按照现行教材目录各单元主题进行归纳;第一课第三课为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发展史;第二课与第四、五课为唯物论、第六课为认识论,第七课至第十课为辩证法,第十一十二课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结合(原理+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5.加强典型例题训练,学会准确审题

  政治试题一般由立意、情境、设问三部分组成,准确审题是解答好题目的先决条件。一些考生主观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能力不过关。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题目加以训练,是纠正思维偏差,提高审题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做选择题时,首先,必须抓住立意,即找准其中心思想;其次,要突出关键词,把握试题限定的范围、角度;再次,阅读选项时一定要阅读完整,避免草率决定。一般来说,做选择题,首先要排除错误选项;其次要排除与题意不相关的选项;最后要冷静分析题干,推敲题干的侧重点,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解答主观题,建议考生先读设问,后读材料。考生出于*惯常常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遇到复杂的材料,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因此,考生要练*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目标,明确题目设定的解题角度(是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还是运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以便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要注意各类题型的解题训练。

  6.重视规范解题,强化书写格式

  书写不规范,卷面欠整洁或表述不当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考试得分。规范解题,首先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呈现教材的相关基本观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用语);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最后书写要认真,段落要分明,且每一段的要点要前置。

政治学*方法9

  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目标和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政治的兴趣。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对自己班学生的学*成绩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也便有了优、中、差等生的分类。相对应的教学中也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要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时刻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政治学》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1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

  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

  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

  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

  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寡头制国家:

  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

  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

  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

  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通过对

  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在当今*,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2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3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再讨论各种政体理论,政体分类及现实政体的分类,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政体六个类型,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这也是亚氏始于自身立场所当然得出的结论。但无论什么政体都会发生*和变革,于是接着阐述争辩的一般原因和各种政体变革的个别原因及对策。可见亚氏维克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稳定社会局面,而试图规避*和变革,将可能发生的问题点明,从而建设趋于完美的政体。

  本书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实现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和青年训练。公民应接受统一的教育,要有健壮的体格,注重青少年的教育,注重德才两方面的培养。

  (1)关于“自然奴隶”的矛盾

  亚氏在卷一章四中说“至于‘工具’有些有生命,有些无生命”。这里有生命的工具所指代的就是奴隶阶层。亚氏首先认为奴隶这样的工具是可以转让和出卖的,仅仅是一笔财产。其次他认为奴隶是天然存在的,奴役他人是符合自然的,只要他这个“人”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他人的理智,这就是天生的奴隶。但是奴隶对奴隶主命令的服从遵循难道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吗?若不是理智在产生作用努力如何感应主人的理智?接着亚氏又顾左而言他,说自然赋予努力和自由人的体格也是不同的,自由人体形健美,努力强壮有力。但是既然自由人生活比较富足,那么是不是更容易发胖,何来俊美?这只是笑言。只是亚氏将生存环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格不同来佐证奴隶自然产生的做法实在有些牵强。当然,在现代社会,民主意识发达的今日,以我们目前这种人权至上的眼光来看待一位两千年前的政治思想家对奴隶制的看法无疑是有所偏向的,但有关奴隶的问题却确实存在于亚氏本书的行文中。

  他认为凭借强权和法律造成的强迫奴役是违背自然的,比如战争中的战俘等。但就在下一章中论述如何依照合法手续得到奴隶时又说,“这应当归属为战争技术和狩猎技术中的一个部分”。这不禁让人感到前后矛盾,难道亚氏认为战争战俘登掠夺努力地方式虽违于情理却是合于法理?当然这也可能是两章节之间过渡时间太长和执笔人的问题。

  (2)获得“金钱”的技术,是否合乎自然

  亚氏认为真正的财富应该不是无限度的。担当货币出现时,致富方法或获得财产的方法又多出一类,即“获得金钱的技术”。依照自然法则,人们两方如果已经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应该停止交换,而争取利润就是不符合自然的部分了。

  亚氏的该观点也即认为生活中的物物交易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一旦达成需求额度,交易也就应当结束。“制鞋的原意是为了穿鞋,有了结余,才想到与人交换,补己不足。”但同样根据自然法则,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交易媒介的渴求也是必然会产生和存在的,由此货币的产生是符合自然的,符合城邦生活的。当人们意识到货币的累积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之时,自然产生对金钱的需要,人人都应当追求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需求是难以被满足的,因为对物质储备的追求是终人一生的,所以无法停止交换,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

  当然亚氏有关“钱币是一种信用,人们一旦改信另一种钱币,那么原来通行的钱币就失去其价值而买不到任何物品”的观点仍然是十分先进的,其间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雏形,这对我们当代货币概念麻木的经济生活,将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仍具有教育意义。

  (3)法治与德治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的观念,确实他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法治是最好的维护阶层利益的手段,但他对法治的理解其实与我们不同。他的法治首先是着眼于公民的美德,好公民对城邦履行义务,是之为作为,不做违背伦理德行的事,是之为不作为,两方面结合成一个公民完整的美德。而对于防治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在于分配问题之外,还在于培养节制的*俗。这可以与我们目前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联系,也即在全社会推行节制欲望的理念来减少邪念(犯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亚氏的法治其实还是或多或少有人治的影子,主张通过观念培养,运用美德的力量,理念是先行于制度的,与我们今天对法治的看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是过分强调了善的作用,认为伦理和道德是能够脱离权利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法治和德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感想

  由于此次斜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递作业,而因笔者生性懒惰而又乐于游玩,导致看书时间十分仓促,所以很多地方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翻看,但也就只是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仍能感受到亚氏深邃的思想见解和广博的学识,也确实为两千多年前如此超前于时代而遗惠后人感到震惊。所以在这次政治思想史课后,我一定会重读这样一份学术名著,而这次的阅读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想要理解亚氏整个政治哲学,仅读《政治学》是不够的,应该结合《伦理学》、《修辞学》等著作,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另外亚氏为了写作本书,实际考察了100多个城邦,进行分析、比较,这种从经验研究出发,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同样值得我们学*。

政治学读书笔记4

  我对政治特别感兴趣,所以十分乐意的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第一次接触政治学的专业书籍,收获还是蛮大的。博主推荐的这些书,我也知道都是经典读物,但是我以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感觉这些书艰涩难懂。通过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我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对自己也是有所裨益的。

  我主要读了密尔《论自由》这本书,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回事。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就是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自由是对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公民自由和*的统治永远是对立的,从古自今*都在控制言论自由,但是限度在哪里。通过作者的论述,我知道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民自己的权力,只是集中起来便于使用。还有关于“社会的暴虐”,社会的暴虐很可怕,他会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奴役人民的心灵,我就得社会的暴虐是当下普遍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会潜移默化得跟着潜规则走。

  我对就是对《论自由》前几张的内容的一些感想。我在找书遇到的问题是,好多电子书的版本不一样,要读的部分不好找,所以还对博主提一个建议,就是在参考书目介绍时,能不能把所有的书籍要读的书目,第几章、多少页,这样比较好找该读的部分。

政治学读书笔记5

  宽严之术:先严后宽,制严语宽,*严远宽,上严下宽。

  急缓之术:事未发可忍,人不尽识可忍;急于知事,缓于*人;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争权。

  对人才如何搭配使用才能激发潜能呢,所谓“分槽养马、合槽喂猪”;

  对业务发展中的困难和兴旺时期如何给员工回报呢,所谓“春短则高屋喂草、春早则开栏放牛”;

  在分配利益时,要兼顾对饼子有不同心态的人,可能老员工*惯吃现在的,新员工*惯吃未来的,中层骨干则最看中的是同甘共苦,什么时候分、什么时候画要有时机和对象的差异性;

  厚赏的典型是千斤买马骨,所谓惜赏则应注意无功千万不能赏,此谓李广难封的道理。

  名声关键在于服众,与人接触一般有主动接触、被动接触和自然接触,主动接触有做秀的嫌疑,被动接触有往往缺乏周密,最好是自然接触,留心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抓住各种机会来树立威信。

  关系在于交友,以事为引、互利互惠、循序渐进、交人交心。而与领导拉*关系的技巧在于“明义、暗利、愚忠、隐功”,其中道义的事要做在明处,而且要以领导的名义去做。

  长本事不光要长才干,还要长品行。所谓“权胜才必有其辱,威胜德必有其祸”,显本事当然是从做成大事情入手,显道德修养则要从日常小事情上下功夫,因此想有作为的人大事小事都不能疏忽,一定要尽力去做,所谓本事就是本来应该做的事。古云:君子之德,如明月在天,不可不使人知;君子之才,如玉蕴珠藏,不可轻易使人知。此乃什么时候卖弄、什么时候装糊涂的关键。

  机会之门是靠德/才的张力才可能拉开的;和领导一起出差或者出游是最能拉关系的机会。

  赏小取信,亲下得人,罚上立威。

  无威令不行,无信行不果。所谓赏小是指在一些众人不在乎的小节上进行奖励,效果明显;有时候亲与威确实是矛盾的,基本准则是远亲*威;要取信,罚不如赏,赏大不如赏小,要立威,赏不如罚,罚下不如罚上。

政治学读书笔记6

  作风建设的持久,要靠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形成,更要靠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这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各级党组织都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执行*和党内各项制度规定,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此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把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起来,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守下去。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一个领导干部威信是高是低,一个领导班子是坚强有力还是软弱涣散,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实践充分证明,党内政治生活严格、严肃,用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重要法宝,党员领导干部就会受到严格的党性锻炼,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就更加牢固,对思想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就有更强的防范和抵抗力。

  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党内政治生活缺乏原则性和战斗性,存在庸俗化、随意化、*淡化倾向,搞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生活质量不高。有的政治学*停留于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不针对现实问题开展讨论,结果疑惑还是那些疑惑、疙瘩还是那个疙瘩;有的名曰到革命圣地过组织生活,接受传统教育,实际上是去游山玩水;有的会上会下、饭前饭后都热衷于讲段子、发牢骚、传小道消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行动上悖离清廉的操守,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锻造。

  开展批评如果没有辣味,不能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怎么能体现党性原则的刚性,发挥敲打警示的效用?执行党的纪律如果含含糊糊,总是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那一套,党纪党规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级党组织都要从严从实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使各种形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都要着眼于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让爱党忧党、亲党护党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如此,作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早在1980年,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就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党就有凝聚力、战斗力。各级党组织,不论层级高低、行业领域差别,都必须严格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着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以过硬作风和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