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中秋

中秋*俗作文1

  今天是中秋节。吃过晚饭后,我和家人一起到顶楼去赏月。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羽毛般的'轻云。我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聊着家常,感觉美妙极了。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月下独酌>>,随口大声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爷爷告诉我,中秋节是在唐代定的节日。中秋之夜,一起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十五的圆月,像一只月饼,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天空上。

中秋*俗作文2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俗作文3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俗作文4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买来鸡鸭鱼肉用来祭灶,往上面贴圆形的红纸,往佛台前烧纸钱。佛台前摆着一对蜡烛,插着香,一团火在铁盆里燃烧着,奶奶则在一旁不断添纸,直到化为灰烬。屋里烟雾弥漫,可我们还得向佛祖磕头。

  到了晚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迫不及待想吃月饼,由于爸妈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会有种兴奋洋溢的感觉。奶奶切开了一个大月饼,首先她把两份月饼摆在了灶台上,然后拜了拜,终于开始吃了。当我们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要出去放纸灯了。

  在中秋节放纸灯,是姐姐想的点子。这个程序,是一件十分烂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几张五颜六色的大彩纸,她将厚厚的纸放在手中搓来搓去,让纸变得柔软起来,这样可以折起来方便些。我们在一旁马上拿出了蜡烛,点上了火,蜡烛便燃烧起来。心灵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纸折成了一只较大的船。我们接过纸船,往它的下面和侧面均匀地滴上了蜡烛油,然后将另外小巧玲珑的小杯子状的蜡烛放在了纸船的中间。一家人就到河边放起了纸船,火光照亮了纸船,在水中渐渐漂去,我们都闭上了眼睛,默默许愿……

  之后我们聚在阳台上,望着夜空中的圆月,吃着月饼,说有关于中秋的美丽传说,猜有关嫦娥的歇后语……。就这样,我渐渐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节,都因为这些*俗而特别有意义!

中秋*俗作文5

  我家乡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中秋*俗作文6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吹着凉爽的秋风,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问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呀?”妈妈就给我讲了观于中秋节的*俗。

  每年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秀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满,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

  在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师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孟良录》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俗作文7

  中秋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放灯笼、吃月饼、赏月、讲故事、烧烤。

  我是这样过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穿戴好后,就一起去烧烤。我们那群小伙伴一边吃一边赏月,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悄悄溜出来跑出去玩耍,玩得可开心了!

  不过一会儿又被大人“捉”回去了,这时,他们都在吃月饼呢。我们几个小伙伴都扑上去,迫不及待拿了块月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了月饼,我的`爸爸又拿着几个漂亮的灯笼带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去空地上放。我们点燃了灯笼里面的蜡烛,快活地跑了起来。

  渐渐地,我们玩累了,爸爸便把我们带了回去,并给我们讲起了中秋节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讲完了故事,我忽然觉得今天的月亮中有身影在摇晃着,就像是在跳舞似的。

  啊!中秋节的月色多么美丽啊!我爱中秋节!

中秋*俗作文8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民族都非常重视,在中秋节的那一天有一个*俗,吃月饼和寻找传说中的嫦娥,月饼代表着团圆,但是每当我们吃月饼时,有没有想到过远在异乡的游子呢?他们在中秋节独自一个人在外,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月饼,静静的抬着头看着圆圆的月亮,心里该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过中秋节啊,中秋节之夜。

  过中秋节了,就不提这事了,我来说一说我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吧。

  在过中秋节前好几天,妈妈就就把那好吃的月饼给我和弟弟买好了,而且还是好多好多的,让我和弟弟一气儿吃个够,这下可把我和弟弟高兴死了。待到中秋节真的来临时,月饼全都不见了,知道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吗?猜猜啊。告诉你们吧,不许告诉别人哦,都跑到我和弟弟的肚子里去了,呵呵,我们两姐弟很能吃吧。妈妈发现月饼都被我们吃完了,苦着个脸,纳闷我们怎么这么能吃啊,就又忙去买来。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坐在桌子旁,妈妈靠在爸爸的肩膀上,我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弟弟小就躺在了我的怀里了,我们每个人嘴里都吃着好吃的月饼,一边赏月,我们都正看得入神。突然听见弟弟喊了起来[妈,嫦娥怎么还不出来,你们不是说只要我一直看着月亮,嫦娥就会下来给我礼物吗?她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不想给我礼物了。]弟弟嘟着他的小嘴,等着妈妈的回答。妈妈冲弟弟笑了笑,说[儿子你听妈妈说,妈妈是为了让你安静的看会儿月亮,不让你打扰我们,才骗你说嫦娥会给你礼物的,因为你一点也不老实,只有礼物才能让你安静一会儿啊。]弟弟听没有礼物,顿时哇哇的大哭了起来。妈妈说你哭的话妈妈就不给你买礼物了,如果你不哭的话,妈妈就给你买很多很多的礼物好不好啊。弟弟一听又有礼物,立即停止了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吃着月饼,抬着他的小脑袋看起了月亮。院子里又恢复了安静。妈妈挨*我,靠在我的耳边说[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么快乐的过中秋节,你说远在异乡的游子们,会怎么样]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在我们一家家的在一起团圆时,那些游子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坐在窗边吃着月饼看着月亮,两眼望着圆圆的月亮,可是两眼已充满了泪。他们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寂寞啊,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盼望能早日和亲人团圆啊。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在这一天梦想成真,早日和亲人团圆。

中秋*俗作文9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中秋*俗作文10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後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俗作文11

  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的*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舟山人必不可少的*俗。

  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围歼倭寇,不料在离舟山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

  舟山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俗作文12

  明月如镜,星斗满天,又是一度中秋节。今天,我到了姥姥家过团圆节。

  刚开门,就听见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哇塞”!姨妈家的小妹妹也来了,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们的大家庭里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姥姥叫姨妈去包包子。姨妈对我说:“我交给你个任务,你把小妹妹照顾好。”我想着法子不让小妹妹哭。不一会儿,香喷喷、热腾腾的包子出锅了。姨夫也做好了美味的饭菜,好丰盛啊!有鱼,虾,肉……姥爷拿出了珍藏的好酒和饮料,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我们共同举杯,庆祝着团圆的中秋节。

  晚饭过后,月亮渐渐升了起来。今天的月亮特别圆,就像一个玉盘,高高挂在天上。我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姥姥拿出月饼来,把月饼分给我们。我拿了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啊!真香,真好吃。”姥爷一边吃月饼,一边给我们讲着中秋节的故事,月亮里有广寒宫,吴刚,桂花树,嫦娥姐姐……我听得都入了神,连月饼差点都忘了吃。

  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一天月亮最圆,象征花好月圆。我祝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过一个团圆而幸福的中秋节。

中秋*俗作文13

  中秋佳节赏月,这是自古以来,*人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人都会团圆在一起来过节,家家户户都出来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那天早上,全家人就开始准备晚上的赏月了。晚上终于来了,一家人吃完饭后,就一起拿着月饼和果盘下楼了。

  皓月当空,月亮像一个大圆盘一样挂在天上,那边有一条小溪,有两个人齐坐在溪边,赏月。看起来,那人好像很有文化,还不由得有了诗意。月光洒在溪上,一阵风吹来,溪面上泛起了一道道波澜,远处山上的竹林也不时传来了一些“沙沙”的声音,碧波荡漾,这一夜变得更充实了。月亮边上的云散开了些,月光普照大地,地上似乎有了一层白霜。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说到这儿,我望了望天上,()发现天上的云彩各种各样,有的像天上的飞机,有的像一辆车,在这些云彩的衬托下,月亮显得更皎洁了。月亮上有着一些灰色的地方,这样的'美中不足,倒让它显得更加的亮丽,更加的有光彩了。

  这时我听见在不远处,有几个人正在讲中秋节由来的故事。我首先听见了一个孩子说:“从前有一只小狗狗,把月亮吃了”,之后就没了,这是什么中秋节故事啊。另外一个小孩对大人讲,“从前有一个女的上月亮上去了。”我一猜就知道,这肯定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结果,坐在我旁边的妈妈又跟爸爸说起旁边别人的事了。我看见我同学在一边,就把一个桌子搬过去,坐在上面往那边看,他正在看月亮,还发出呜呜的声音,但那不是哭声,是一个怪声。又刮了一阵强风,我差点从桌子上面掉下去。我回家拿了三个小的月饼。过去给那个正在怪叫的同学一个,他看见我就知道怪叫被我发现了,于是就装作没事一样坐着了。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因为是八月中旬,所以叫八月节,另外又叫团圆节。这一天非常有趣,当然不是玩得有趣,是吃得有趣。

中秋*俗作文14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中秋*俗作文15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传说,后羿和嫦娥一起生活在人间。一天,嫦娥在河边洗衣服,看见河水中自己的倒影,发现自己老了。于是,后羿去昆仑上找王母娘娘求了长生不老药。王母娘娘很感谢后羿射死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于是赐了两颗药丸给后羿。人服下一颗药丸可以长生不老,如果服下两颗便会升天成仙。

  可是,这个事情被后羿的徒弟逄蒙知道了,逄蒙便起了坏心眼想要偷药。一天,逄蒙乘后羿带其他徒弟出门打猎时,逼迫嫦娥交出药丸。嫦娥见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便把两颗药丸一起吞下,飞到了月亮上。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去钱塘江观潮。钱塘江地势呈喇叭形,潮水涌来的时候,铺天盖地般的壮观。在钱塘江,每一次中秋节期间,都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另外,赏月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了。李白曾写“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还有其他诗人也写过很多的关于月亮的佳句。每到中秋这一天,月亮都会特别的圆、特别的亮。在宁波还有一句老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所以,很多人也会选择十六这天晚上,准备好新鲜的水果还有月饼,挑一个空旷的地方,凉风**,一边赏月一边谈笑。

  中秋,也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亲戚们会这天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喝喝茶,看望老人。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如果回不来也会打个电话报报*安。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阅读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1)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

中秋*俗作文1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我们所所熟悉的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虽然各地的*俗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俗作文2

  遥望明月共此时——亚洲国家中秋*俗集锦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的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俗。中秋临*,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日举行了提灯笼游的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进口的各式月饼。中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的行、民族服装游的行、灯笼游的行和花车游的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回乡探亲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中秋*俗作文3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 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 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 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中秋*俗作文4

  八月十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个白玉盘,我们都会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也就是赏月。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或团圆节在中秋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饼卖、有灯笼卖。到了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摆着月饼赏月,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佳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子提着灯笼,挂着荧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们在家里吃月饼赏月;年轻人出外猜字谜、逛街。

  每当到了中秋节,东莞就会焕然一新。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会拿着月饼去拜访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们都拿着荧光棒,一闪一闪的,增添节日的喜庆。中秋节,人们都非常开心、喜庆。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年老的`爷爷婆婆们都会给年幼的小孩灯笼钱,寓意着给福禄小孩,希望小孩子*安。中秋节的灯笼精致美观,各形各色。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民风名俗都有他的意义。中秋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希望我们的炎黄子孙能把这个传统。

  发扬光大,让中秋节闻名全世界。

中秋*俗作文5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了。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俗作文6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中秋*俗作文7

  今天是中秋节开帘见新月,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赛诗的事,便请了妈妈做裁判,并给爸爸讲了比赛规则:每人只能说带有‘月’字的诗,谁接不上就算谁输。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一马当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不行,这首诗太简单,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爸爸说:“你只会背这种短诗,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完,我还挑战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会,还是一个字也没吐出,我得意极了,和妈妈一起数:“5、4、3、2、1,时间到。”“天舒赢了。”妈妈宣布。我高兴的蹦起来,抬头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冲我笑,祝贺我取得胜利。

  下一次中秋节赏月时,一定还要来一次赛诗大会,我也一定要保持冠军这个称号!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俗作文8

  八月十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上吃着月饼,欣赏着月亮,那天的月亮特别的圆,如一张金黄的煎饼。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过晚饭,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饼,那个月饼的包装盒子十分漂亮,它是用金属铁皮做成的一个精致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料纸贴着,红红的、黄黄的,在灯光下还会不停地闪烁着,特别华丽。我想:里面的月饼可能也一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里面是一个个圆圆的月饼,月饼的外面竟然还有一张透明的塑料纸包着,我撕开包装纸,月饼的香味一下子从中跑出来,跑进了我的鼻子里,“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说:“这月饼真好吃。”我让爸爸、妈妈也尝尝。他们尝后连忙说好吃、好吃。后来我们发现一盒月饼中有不同的种类,有豆沙、椒盐、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种月饼。”我们边吃边欣赏着窗外的月亮,有说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美丽,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在月宫中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看着看着,我觉得那晚的月亮特别特别的圆,就像祖国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样子。

  中秋节的月饼真好吃啊!它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中秋节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让我赏心悦目。

中秋*俗作文9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团圆的节日,而在我们*,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亲人团聚、全家团圆的好日子--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候要吃:石榴、板栗、煮毛豆……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饼,我知道月饼是圆的表示着“大家一起团聚“的意思。我吃过:火腿月饼、水果月饼、蛋黄月饼、豆沙月饼、五仁月饼……我最爱吃的是蛋黄月饼,它不像水果月饼那么甜,也不像火腿月饼那么腻,它有点咸,又香又软。我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在妈妈小的时候,她和姨妈把外婆为中秋节准备的月饼翻了出来,结果老妈馋不住,把月饼偷吃了一点,过节的'时候外婆发现月饼被偷吃了一些,问是谁偷吃的,可一个也不承认,结果害的姨妈也被外婆收拾了一顿。我们现在倒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也请大家过节别吃太多的月饼,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中秋节还有一个*俗就是赏月,可是玉溪那天天阴,没有看到月亮,真是遗憾哪!

中秋*俗作文10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我们所所熟悉的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虽然各地的*俗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俗作文11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的形式与意义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并有相关的祭祀的.记载。在民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关注,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城乡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中秋节这天都有赏月、吃月饼的*俗。民间谚语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俗。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烹煮一锅蕃薯芋头,供家人食用。据说是感谢土地公公赐给穷人蕃薯芋头以解困之恩德。还有把吃芋头同元末*推翻元朝*联系起来。"芋艿"和"遇难"的谐音,吃芋艿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危难。

  中秋游乐。在江南一带,因为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夜半湖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也是美事一桩。

中秋*俗作文12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俗。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中秋*俗作文13

  *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重阳节、元宵节……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

  中秋节是由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又因为十五的月亮正圆,民间俗称团圆节。“团圆节”,真有趣的名字,没想到中秋节还有个这么好的名字!

  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你也来读一读吧!为了庆祝中秋节还有很多诗人写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呢!《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这些都是诗人们在中秋写的诗。

  在中秋节有许多*俗:吃月饼。赏月。走月亮。放天灯。它们都是中秋节的*俗。

  每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都会回奶奶家。每年这时,大爷一家,二爷一家也都会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团团圆圆、说说笑笑。哈哈,要不怎么叫团圆节呢!这时候奶奶会做许许多出国多的好吃的,当然最主要还是吃月饼。吃完饭后我们就下楼去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

中秋*俗作文14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了。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俗作文15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吹着凉爽的秋风,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问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呀?”妈妈就给我讲了观于中秋节的*俗。

  每年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秀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满,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

  在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师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孟良录》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听着妈妈所说的我禁不住想起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是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与生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时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情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2)

——中秋*俗作文300字 (菁华9篇)

中秋*俗作文300字1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俗作文300字2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俗作文300字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拥有着中秋佳节的季节不得不称之为别出心载。

  在这天晚上,它不一样。它有着仙女般的容貌。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着朦胧轻悠的飘渺,更有着如侣如伴的思念。

  金黄的翡翠点缀了它的面夹,飘渺的朦胧装饰了它的黑发,使它活象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睁一眼便射出万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类,正好应征了倾城倾国。

  正如“微露之光,怎与月争辉“。在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见*日的明星。仅连一颗也夺不过它的色彩。它傲视尘俗。它的.羽翎拍满了整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甘败于它不凡的气质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飘渺之情。朦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阅历。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话,那穿梭古金古今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人向往。

  淡淡的轻纱仿似羽衣,赐予它秀丽的装着。而我们却至多站在窗台对它遥遥呼望。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圆人不圆,伴随着轻风月影总免不了相思之情。倩风挽月,撒下了无尽的梦,但我们的梦难圆,我只好寄托着它飘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轻声地呼唤着它的名字。

  你看那飘落的余辉,正是寄于我们的希望。

中秋*俗作文300字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拥有着中秋佳节的季节不得不称之为别出心载。

  在这天晚上,它不一样。它有着仙女般的容貌。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着朦胧轻悠的飘渺,更有着如侣如伴的思念。

  金黄的翡翠点缀了它的面夹,飘渺的朦胧装饰了它的黑发,使它活象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睁一眼便射出万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类,正好应征了倾城倾国。

  正如“微露之光,怎与月争辉“。在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见*日的明星。仅连一颗也夺不过它的色彩。它傲视尘俗。它的羽翎拍满了整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甘败于它不凡的气质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飘渺之情。朦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阅历。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话,那穿梭古金古今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人向往。

  淡淡的.轻纱仿似羽衣,赐予它秀丽的装着。而我们却至多站在窗台对它遥遥呼望。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圆人不圆,伴随着轻风月影总免不了相思之情。倩风挽月,撒下了无尽的梦,但我们的梦难圆,我只好寄托着它飘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轻声地呼唤着它的名字。

  你看那飘落的余辉,正是寄于我们的希望。

中秋*俗作文300字5

  中秋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遇到了西王母,就向她求来了一包长生不老药。第二天,后羿出去打猎,他刚走,坏心眼的逢蒙就拿着刀闯进屋子,他对嫦娥说:“快把长生不老药交出来!”嫦娥有急又怕,她一眨眼想到了一个主意,她拿出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一吞下药,身子立刻变得轻飘飘的向天上飞去,一直飞到月亮上。后羿回到家后,听说了这件事,他非常伤心,走到屋外,在夜里寻找嫦娥的身影。可他哪里都不见嫦娥,咦,月亮里有个晃动的影子----好像就是嫦娥。从那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

  在这一天,月亮又大又园,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人们还喜欢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点心、一边聊天,一边赏月。月饼圆圆的,像天上的月亮一样,象征着团圆,人们吃着香甜的月饼,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中秋*俗作文300字6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了。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俗作文300字7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俗作文300字8

  我家住在一个河北小镇,大门大院大*房,而且当时爷爷奶奶和爸妈家住一个院的,两间房,共走一个大门,那时每年中秋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过,节日晚上的九点多钟,一轮圆月升起来后,爷爷奶奶就会搬出个桌子放到院子中间,再摆上几样水果和一盘月饼,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摆上满满一桌。接着正式的“愿月”仪式开始,也就是年轻人给月亮磕头祈福,在月下许愿。拿出个椅垫铺到院子中间,然后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始按年龄依次朝着月亮的方向磕头,都磕完了,我们大家就开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饼了,当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冲月亮的方向远远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给月亮吃了。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晚上,天气就挺冷了,往往我们都是边吃东西边冻的瑟瑟缩缩的,然后就赶紧搬桌子端盘子回到屋里。

  后来,只要每年中秋节我们能聚到一起,仍然会在节日当晚延续这样的*俗,当然,我们队伍也在渐渐壮大。

中秋*俗作文300字9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俗的最早形成时期,史籍中没有十分确切的记录,其实,月饼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最初,月饼是用来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汉代,已经有蒸饼、胡饼、汤饼等点心,但那时并不是节日食品。每年中秋,人们都要用精致的糕饼来祭供月神。祭供完毕后,全家人再将糕饼分吃,表示合家团圆。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那时,它也只是一种普通的饼状食品。

  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制作精美,品种也不断增加。

  中秋节民间家家吃月饼的*俗,与历朝历代逐渐盛行的赏月活动密不可分,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3)

——中秋*俗作文 (菁华12篇)

中秋*俗作文1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现代每家每户都吃月饼赏月了。

  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出来看月亮,我看到了月亮不禁想起一则神话故事:传说嫦娥偷吃了仙药,导致她在冷宫里和玉兔生活。突然,一片灯笼从眼前飞过,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回答:“那是孔明灯。”妈妈还告诉我孔明灯是诸葛孔明发明的,诸葛孔明被敌人包围,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

  从那次以后,世世代代都在中秋节放孔明灯,并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妈妈帮我买了孔明灯,我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我把蜡放在孔明灯上,让爸爸点燃,点燃以后我把手松开,让孔明灯飞起来,把我的心愿也带走。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家人都要一起吃饭,赏月,放孔明灯,吃月饼。但是,有很多人在远方打工无法回家团圆,如果是我,我会思念母亲对我的爱,我还会非常孤独。

  这就是中秋节的*俗,中秋节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现在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法定节日,让我们去了解国家的*俗,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中秋*俗作文2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俗。

中秋*俗作文3

  八月十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上吃着月饼,欣赏着月亮,那天的月亮特别的圆,如一张金黄的煎饼。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过晚饭,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饼,那个月饼的包装盒子十分漂亮,它是用金属铁皮做成的一个精致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料纸贴着,红红的、黄黄的,在灯光下还会不停地闪烁着,特别华丽。我想:里面的月饼可能也一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里面是一个个圆圆的月饼,月饼的外面竟然还有一张透明的塑料纸包着,我撕开包装纸,月饼的香味一下子从中跑出来,跑进了我的鼻子里,“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说:“这月饼真好吃。”我让爸爸、妈妈也尝尝。他们尝后连忙说好吃、好吃。后来我们发现一盒月饼中有不同的种类,有豆沙、椒盐、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种月饼。”我们边吃边欣赏着窗外的月亮,有说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美丽,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在月宫中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看着看着,我觉得那晚的`月亮特别特别的圆,就像祖国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样子。

  中秋节的月饼真好吃啊!它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中秋节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让我赏心悦目。

中秋*俗作文4

  中秋佳节赏月,这是自古以来,*人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人都会团圆在一起来过节,家家户户都出来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那天早上,全家人就开始准备晚上的赏月了。晚上终于来了,一家人吃完饭后,就一起拿着月饼和果盘下楼了。

  皓月当空,月亮像一个大圆盘一样挂在天上,那边有一条小溪,有两个人齐坐在溪边,赏月。看起来,那人好像很有文化,还不由得有了诗意。月光洒在溪上,一阵风吹来,溪面上泛起了一道道波澜,远处山上的竹林也不时传来了一些“沙沙”的声音,碧波荡漾,这一夜变得更充实了。月亮边上的云散开了些,月光普照大地,地上似乎有了一层白霜。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说到这儿,我望了望天上,()发现天上的'云彩各种各样,有的像天上的飞机,有的像一辆车,在这些云彩的衬托下,月亮显得更皎洁了。月亮上有着一些灰色的地方,这样的美中不足,倒让它显得更加的亮丽,更加的有光彩了。

  这时我听见在不远处,有几个人正在讲中秋节由来的故事。我首先听见了一个孩子说:“从前有一只小狗狗,把月亮吃了”,之后就没了,这是什么中秋节故事啊。另外一个小孩对大人讲,“从前有一个女的上月亮上去了。”我一猜就知道,这肯定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结果,坐在我旁边的妈妈又跟爸爸说起旁边别人的事了。我看见我同学在一边,就把一个桌子搬过去,坐在上面往那边看,他正在看月亮,还发出呜呜的声音,但那不是哭声,是一个怪声。又刮了一阵强风,我差点从桌子上面掉下去。我回家拿了三个小的月饼。过去给那个正在怪叫的同学一个,他看见我就知道怪叫被我发现了,于是就装作没事一样坐着了。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因为是八月中旬,所以叫八月节,另外又叫团圆节。这一天非常有趣,当然不是玩得有趣,是吃得有趣。

中秋*俗作文5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买来鸡鸭鱼肉用来祭灶,往上面贴圆形的红纸,往佛台前烧纸钱。佛台前摆着一对蜡烛,插着香,一团火在铁盆里燃烧着,奶奶则在一旁不断添纸,直到化为灰烬。屋里烟雾弥漫,可我们还得向佛祖磕头。

  到了晚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迫不及待想吃月饼,由于爸妈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会有种兴奋洋溢的感觉。奶奶切开了一个大月饼,首先她把两份月饼摆在了灶台上,然后拜了拜,终于开始吃了。当我们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要出去放纸灯了。

  在中秋节放纸灯,是姐姐想的点子。这个程序,是一件十分烂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几张五颜六色的大彩纸,她将厚厚的纸放在手中搓来搓去,让纸变得柔软起来,这样可以折起来方便些。我们在一旁马上拿出了蜡烛,点上了火,蜡烛便燃烧起来。心灵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纸折成了一只较大的船。我们接过纸船,往它的下面和侧面均匀地滴上了蜡烛油,然后将另外小巧玲珑的小杯子状的蜡烛放在了纸船的中间。一家人就到河边放起了纸船,火光照亮了纸船,在水中渐渐漂去,我们都闭上了眼睛,默默许愿……

  之后我们聚在阳台上,望着夜空中的圆月,吃着月饼,说有关于中秋的美丽传说,猜有关嫦娥的歇后语……。就这样,我渐渐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节,都因为这些*俗而特别有意义!

中秋*俗作文6

  遥望明月共此时——亚洲国家中秋*俗集锦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的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俗。中秋临*,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日举行了提灯笼游的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进口的各式月饼。中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的行、民族服装游的行、灯笼游的行和花车游的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回乡探亲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中秋*俗作文7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中秋*俗作文8

  1、潮式月饼

  潮汕地区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月饼,潮式月饼属酥皮类饼食,主要品种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等。潮式月饼身较扁,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

  潮式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在潮汕地区,传统潮式月饼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更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

  2、荡秋千

  潮汕地区还有着一个独特的*俗——荡秋千。中秋之夜的荡秋千,要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3、吃芋头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4、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就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们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

  5、吃糕仔

  在潮汕地区,过去每逢中秋佳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糕点供奉月娘,当地人叫糕仔。糕仔多用加工熟的糯米粉或绿豆粉为原料,以糯米粉为原料的叫米糕,以绿豆粉为原料的叫绿豆糕。

  其做法一般是先用白糖加适量的水及猪油煮至粘稠放凉,将糯米粉或绿豆粉配上准备好的糖浆拌匀,再用制作糕点的模具将糕粉挤压成形。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视个人喜好添加诸如剁碎的花生仁或芝麻等馅料。

  6、烧塔

  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潮汕地区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

  7、水果节

  柚子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剖开之后,满屋弥漫着清香,而且每人分食一块,和吃月饼一样,有全家分享的幸福感。同时,“柚”与“佑”谐音,有希望月亮护佑的意思。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8、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俗。

中秋*俗作文9

  今天是中秋节前夕,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赏月。只见月亮圆鼓鼓的,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而且,它的周围有一圈模糊的光晕,朦朦胧胧的。怪不得唐代的诗人李白赞扬圆月为“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啊!

  看着皎皎圆月,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在中秋节当晚,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答案肯定是:不是的。比如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和孩子相聚一次也已经不错了,更别说是在中秋节了。相比之下,我才发现,原来我真的很幸福。

  祖国的边防战士们驻扎在祖国边疆,保卫着祖*亲。他们只能通过手机和电脑与家人“相聚”,能回家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在中秋这个日子里,望着一轮完美无瑕的的明月,心里异常惆怅,也只能托月亮遥寄思念。原来我真的很幸福!

  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多少人们在怀念祖*亲啊!他们迫切地想回到祖*亲的怀抱中来。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只能想象自己已回归。原来,我真的很幸福!

  身居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们虽然身不在祖国,但心永远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每当他们凝望月亮时,月亮总会唤起他们的记忆——我是*人!他们心中一定也无限怀念祖国,怀念在祖国的亲人。原来,我真的很幸福!

中秋*俗作文10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国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吃月饼*俗最为普遍。

中秋*俗作文1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俗。

中秋*俗作文12

  记得小时侯最喜欢过中秋,在我心目中,中秋比春节还好玩,因为可以玩火球!从我记事开始这样的*俗就存在了,每到夜色开开来临,就会有很多的小伙伴出门了,在家门前的马路上把几天前就准备好的火球点着了,然后沿着马路,成群接队的出去玩,胆子大点的会去田野里!

  不知道是现在已经是大人了,还是怎么了发现中秋没有小时侯好玩了,街上也没以前热闹,可能是现在孩子少了,马路宽了,玩火球的小孩也只是星星点点,记的小时侯,我家门前的马路一眼望去,是长长的火龙,排成”一“字行,依稀记得,我把中秋节的场景写成作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作文写的好。

  我做过调查,只有我家的镇上有这个风俗哦!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因为老爸老妈小时侯就经常玩!不过他们那时穷,只是用干芦苇还是什么的扎成捆,点着了烧的,从我小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火球了,因为火球轻巧。火球是用布包裹着棉花,在用铅丝把它扎起来,要裹的紧些,扎成球状,可大可小,然后把扎好的火球放在煤油或汽油里泡制,泡的久点,当然点着了火团也是最旺的,在用竹竿挑着铅丝,拿着竹竿火就烧不到人了。昨天晚上我还看见有的小孩拿的不是火球,像是装酒瓶的盒子,四面剪了,用透明的塑料的硬壳把剪掉的地方封上,在里面点上一支蜡烛,也用竹竿挑着,一般都是女孩子拿,因为她们胆子小而且也安全。

  晚上家里还要祭拜月亮,在院中放一个桌子,对准月亮的方向。桌上放有水果,两到三样,月饼,还有家里做的饼,也要是圆行的,在放上酒,并倒在酒杯里。还要点上一束香。家里的每个成员依次的要对着月亮磕三个头,还要许愿哦!向月亮诉说美好的心愿!

  小时侯为了玩火球都是没吃饭就出去了,玩了一圈回来草草的急冲冲的吃点,给月亮磕头(对于这个还是很慎重的),祭拜完就又拿了一个火球出去了,通常在那天晚上我们都会疯到十点才回家,而且不可以空手而归,即使在外面拿根稻草回来也可以,还有就是如果火球还是亮的也是不可以把它带回家的,好象这样不吉利,反正长辈让这么做,我们就听着,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也许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分俗吧!

  可能这也是我们这里最具有特色的节日了,其他的节日都和别的地方差不多!希望这种*俗能够长久的存在!好怀恋小时侯的中秋!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4)

——中秋*俗作文 (菁华9篇)

中秋*俗作文1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民族都非常重视,在中秋节的那一天有一个*俗,吃月饼和寻找传说中的嫦娥,月饼代表着团圆,但是每当我们吃月饼时,有没有想到过远在异乡的游子呢?他们在中秋节独自一个人在外,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月饼,静静的抬着头看着圆圆的月亮,心里该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过中秋节啊,中秋节之夜。

  过中秋节了,就不提这事了,我来说一说我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吧。

  在过中秋节前好几天,妈妈就就把那好吃的月饼给我和弟弟买好了,而且还是好多好多的,让我和弟弟一气儿吃个够,这下可把我和弟弟高兴死了。待到中秋节真的来临时,月饼全都不见了,知道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吗?猜猜啊。告诉你们吧,不许告诉别人哦,都跑到我和弟弟的肚子里去了,呵呵,我们两姐弟很能吃吧。妈妈发现月饼都被我们吃完了,苦着个脸,纳闷我们怎么这么能吃啊,就又忙去买来。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坐在桌子旁,妈妈靠在爸爸的肩膀上,我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弟弟小就躺在了我的怀里了,我们每个人嘴里都吃着好吃的月饼,一边赏月,我们都正看得入神。突然听见弟弟喊了起来[妈,嫦娥怎么还不出来,你们不是说只要我一直看着月亮,嫦娥就会下来给我礼物吗?她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不想给我礼物了。]弟弟嘟着他的小嘴,等着妈妈的回答。妈妈冲弟弟笑了笑,说[儿子你听妈妈说,妈妈是为了让你安静的看会儿月亮,不让你打扰我们,才骗你说嫦娥会给你礼物的`,因为你一点也不老实,只有礼物才能让你安静一会儿啊。]弟弟听没有礼物,顿时哇哇的大哭了起来。妈妈说你哭的话妈妈就不给你买礼物了,如果你不哭的话,妈妈就给你买很多很多的礼物好不好啊。弟弟一听又有礼物,立即停止了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吃着月饼,抬着他的小脑袋看起了月亮。院子里又恢复了安静。妈妈挨*我,靠在我的耳边说[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么快乐的过中秋节,你说远在异乡的游子们,会怎么样]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在我们一家家的在一起团圆时,那些游子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坐在窗边吃着月饼看着月亮,两眼望着圆圆的月亮,可是两眼已充满了泪。他们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寂寞啊,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盼望能早日和亲人团圆啊。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在这一天梦想成真,早日和亲人团圆。

中秋*俗作文2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中秋月圆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孟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这些就是中秋节的*俗了。

中秋*俗作文3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俗作文4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中秋*俗作文5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後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俗作文6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 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 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 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中秋*俗作文7

  中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中秋“博饼”活动。

  “博饼”活动开始了,我紧跟着爸爸,想让爸爸把机会让给我。好不容易轮到我们,我又紧张又激动,小心翼翼地抓起骰子,嘴里小声地念叨:“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我。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我。”说完,我把骰子向大碗扔去。可能是太用力了,其中的一颗骰子在碗沿转了一圈,跳了出来,掉在桌子上。一无所获!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向妈妈那一组走去。

  这边,大家正围着桌子起哄呢!那些手气好的人,一个个满面红光,而那些愁眉苦脸的,可能手气和我一样臭吧。我不甘心,就让妈妈再给我一次机会,妈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次,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秀才”,乐得一蹦老高!

  “博饼”活动结束了,我们一家人提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凯旋而归。

中秋*俗作文8

  “今天是什么日子?”刚一回到家,妈妈就急忙问我。我不解地说:“八月十五,中秋呀!怎么了吗妈妈?”“哎呀,我就记得好像是过节!可是我忘记买月饼了!”妈妈懊恼地皱了皱眉。我听了妈*的话,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我这个忘性极大的妈妈把今天这个重要的节日给忘记了。

  中秋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话故事。这么重要的团圆佳节妈妈居然也能忘记,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想起来啦,今天我买了饺子皮跟鲜肉、香菇,还有你最爱吃的马蹄跟虾!我们干脆包饺子吧!”妈妈兴奋地说。包饺子?我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得意的告诉我:“饺子表示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饺子中的.肉馅就代表了我们,用饺子皮来包饺子就代表吧我们和起来——团圆起来!”哦,原来这样,我恍然大悟,对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包饺子咯!

  妈妈先把这些菜切成菜泥,肉泥跟不同的菜泥混在了一起,这样就可以包出:马蹄虾仁跟香菇肉馅的了。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拿小勺子把调好的馅料舀一勺放到饺子皮中间,再用两只手熟练地包了起来。哇!眨眼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在妈*的手中诞生了!妈妈把它们整齐地码好了放在了盘子里。我在一旁看着,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么容易,我一定也行!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包饺子而且我包的饺子一定比您报的饺子更漂亮千百倍!”妈妈听力我的话,狡猾地冲我笑了笑:“好呀!你先去洗手。”于是我高兴地洗了手,在椅子上包起饺子来。

  我心里默念着妈妈刚刚包饺子的步骤:左手拿饺子皮,右手把馅料舀到皮的中间,接着用皮把馅料包起来……呀!我的饺子怎么开膛破肚啦!好可怕!我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我的“作品”!我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以为妈妈准会笑话我,结果妈妈只是摸摸我的头说:“你想包好饺子,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能急躁,要慢慢学*,熟能生巧,什么事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我惭愧地点点头,妈妈见我听懂了,就手把手地再教我包起饺子来。

  在我跟妈*的努力下,一盘盘美味又漂亮的饺子很快就诞生啦!虽然我包的没有妈妈包的好,但是也是有模有样,可爱的胖胖的。我正欣赏着我自己的得意之作,妈妈却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疑惑地看着她,妈妈忍着笑说:“刚刚妈妈不小心把面粉摸到你头上了,这下我们家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饺子啦!”

  噢,原来是妈妈把我当成“饺子”包起来了!唉,我这个粗心大意的妈妈!

中秋*俗作文9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5)

——中秋*俗的作文 (菁华3篇)

中秋*俗的作文1

  中秋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吃月饼,有蛋黄馅的,有豆沙馅的、有绿豆糕馅的、有枣泥馅、水果馅、有香芋馅……每一家都吃得开开心心,每一户都吃得高高兴兴,那种感觉无法形容,然而月饼的由来你知道吗?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吧!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月饼的由来和在海上世界吃月饼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有趣事情吧!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隨着科学的发展,祭月现在催向理性,慢慢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月饼象征着团圆,也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拿着月饼、西瓜、水果,等物品对着月亮: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安。

  上一个中秋的时候,我们全家和楼上全家一起去海上世界去度中秋节,我们买那种皮很薄而且会融化的冰皮月饼,还有水果月饼,蛋黄和莲蓉月饼。随着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好,工艺越来越棒,几乎能做出一个又一个美味香甜的'月饼,我们吃着美味的月饼,听着美妙的音乐,好像自己生活在梦里一样。

中秋*俗的作文2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俗的作文3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 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6)

——中秋*俗作文 (菁华5篇)

中秋*俗作文1

  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

  “快下来,带你吃团圆饭去。”妈又在催促了。随后,我们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见我,亲热地摸了摸我的脑袋,给我一个月饼,“乖孙女儿,给。”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饼,坐在椅子上……咦?这月饼正像天上的的那轮月亮的形状,我的脑海里好像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画面……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很想知道,于是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拼命地想啊想……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院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满了月饼、瓜果、月饼大小不等,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工作,学*中事,唠唠家常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奶奶就把最大的一个月饼切开,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切的时候要从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长块.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长长的线,绵绵的丝,绾成一个结,它使我留恋忘返.明天我就要回太原了,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

中秋*俗作文2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打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俗作文3

  遥望明月共此时——亚洲国家中秋*俗集锦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的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俗。中秋临*,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日举行了提灯笼游的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进口的各式月饼。中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的行、民族服装游的行、灯笼游的行和花车游的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回乡探亲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中秋*俗作文4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後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俗作文5

  以前中秋节,一大家人快快乐乐的团聚在一起,大人在一起打打牌,小孩下下棋,真是团圆在一起。本以为今年也会快快乐乐的团聚在一起,甚至比往年更快乐:因为二伯父会从枣庄回来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可是

  ……

  我星期六放假了,说好了爸爸带我回老家,可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等到爸爸。几分钟后,爸爸打伞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没等我开口,就急着说:“家里出事了,你坐车回家吧!”然后就给我钱,由于太急了,从口袋里拿张钱就开车走了。我一看手里,是一张100元的',而且车开那么快,这件事不轻。

  刚回到家,我就拿起电话,向爸爸打了手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很严肃又略带哭腔的说:“你二老爷,他,去世了!”我当场耳边像炸了一样,蒙了。电话里也是一阵沉默,隐隐约约还有哭声……

  晚上爸爸回来的很晚,眼圈红了,全家一片沉默无语……

  农历8月15,爸爸,我,二哥,奶奶,妈妈,伯父伯母去了二老爷家,奶奶刚下车,便号啕大哭:“二弟啊!姐对不起你啊!没见到你最后一面啊……”妈妈伯母在旁边掺着奶奶,也忍不住哭了出来。我跟着她们进了灵堂,当看到遗像上的二老爷时,我忍不住也哭出来,跪在地上,脑海中浮现出小时侯常常回老家,只要一回老家,就一定去二老爷家,我在他的院子玩耍,他在椅子上(他的一个腿因病截肢了)乐呵呵的看着我;当我累的时候,就依偎在他旁边,缠他讲故事,他先逗我一会儿,就是不给我讲。看我快哭时,才讲我爱听的童话。每次要回家时,总是依依不舍……

  爸爸看我那样伤心,把我拉了出去,让我去散散心,安慰我:“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啊!”泪水朦胧的我似乎听懂了什么……

  本来想和全大家人一起过中秋节的,没想到竟成了终秋节。生老病死让人无法捉摸,爸爸说的对,人是死了。可我们还要生活啊!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7)

——中秋*俗作文400字 (菁华5篇)

中秋*俗作文400字1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每一年的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当中的八月称为“仲秋”。

  从古到今,客居他乡的游子常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祭月是重要的*俗之一。在古代,不光是皇帝有祭月的社制,*民老板姓也有祭月之风,只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赏月,祭祀变成了欢娱。在唐代时中秋赏月的风俗最为旺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且至今为止也还遗存着“拜月亭”、“望月楼”等的古迹。

  不过在中秋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和亲人朋友团聚所带来的温馨和祥和。

  人与人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情愫往往能在风格迥异的节日意境中得以诠释。因此节日也就成为生活中一种特定的沟通公式。

  中秋节往往少不了吃月饼,而月饼是有感情的,她带着浓浓的情意,给了我们思念的情怀。情谊的深厚是无法用物质或金钱的价值来衡量。

  岁月的印记无法涂抹,时代的步伐难以停歇,生活中的感动也是无处不在,在中秋来临之即,去探望曾经给予你点滴帮助的朋友和亲人们。

  最后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秋*俗作文400字2

  我家乡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中秋*俗作文400字3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 ,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中秋*俗作文400字4

  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

  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中秋*俗作文400字5

  有一首诗写道:月到中秋分外明。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爸爸奶奶在小院里,一边品尝甜甜的月饼,一边聊天赏月。

  夜静悄悄的。深蓝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圆盘,已不是*常的那种弯弯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它不像太阳光那样耀眼、夺目,只是将自己的光轻轻地洒向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爸爸,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没有,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里只有环形山和一些巨石。哦,我很失望。爸爸又问:那你知道吗?全世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好像是阿姆斯特朗吧!我回答。对呀!

  清风**,我感到清爽怡人。一家人说说笑笑,让人感到温馨无比。中秋节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它给大地披上一层银纱,给人们增添了快乐!月光挂在夜空中,照亮了深蓝色的夜空。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呢?”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听完妈妈的话,我不禁想起李白著名的诗《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俗作文 (菁华15篇)(扩展8)

——中秋的*俗作文 (菁华5篇)

中秋的*俗作文1

  *些年来,每当中秋节到来时,我总是借探亲之机带点沈阳产的名牌月饼给父母,可是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想完整地吃完一块月饼乃非易事。

  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吃月饼显然是一件非常让人奢望的事,不过再穷过中秋节时家里也要买上几块月饼,以保证节日当晚每人能够分得半块或一丫。说起过中秋节,老家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仪式呢!这个仪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将出来的`时,家家户户将月饼和瓜果桃梨装摆放在屋外窗台上,意思是让月亮先享用。在东西摆放停当后,母亲常常会冲着月亮口中念念有词,大概的意思是感谢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安和团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中秋节当晚供过月亮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饼,外加一个苹果或几粒枣(有时候还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对属于自己的一份月饼吃的总是非常仔细——反复咀嚼、品味,绝不会几口吞下。现在想起那时候过中秋节的场景,那气氛真是温馨快乐啊,感觉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的甜、那么的香、那么的令人回味!

  那时候,月饼的品种十分单一,无非就是枣泥馅、豆沙馅、红糖、白糖馅。特别是红糖白糖馅的月饼,里面有的有冰糖、青丝(红丝)、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发现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会把它保存下来,一时半会儿舍不得吃掉。现在经济发达了,日子富裕了,月饼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什么玫瑰馅、椰蓉馅、桂花馅,甚至还有各种肉馅的等等,花样真是层出不穷,难以计数。可是不管什么馅,什么风味的月饼,我几乎都不怎么感兴趣了,儿时那月饼的味道是现在的任何月饼都无法取代的。尽管那时候生活清贫,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精神是那样富足和乐观。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过去的时光。

  有位名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我认为,忘记了过去倒算不上是什么背叛,起码是缺少了一种前行的力量吧!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令我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贪图安逸和享受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催我警醒,让我前行的脚步不会轻易停滞下来!

中秋的*俗作文2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的*俗作文3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中秋的*俗作文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的*俗作文5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国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吃月饼*俗最为普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