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首页 / 总结 / | 知识点总结,生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_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_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概 念种 类分 布主 要 功 能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动植物细胞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蔗糖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动物细胞

  多糖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淀粉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糖原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

  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核苷酸(4种)主要在细胞核中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RNA核糖核苷酸(4种)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浓度载体能量举例意义

  被动运输简单

  扩散高→低××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易化

  扩散高→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

  运输低→高√√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1648 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1771 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1864 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1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过程:(见书P61)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叶黄素 (黄 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宽(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 水的光解:

  ② 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 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 如: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 线粒体

  ③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线粒体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3、总反应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义: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过程(见书p69)

  2、结论:酵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第五章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节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末期: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 胡萝卜根细胞离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长成一棵胡萝卜。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1)

——高一生物知识点 (菁华6篇)

高一生物知识点1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

  12、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高一生物知识点2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高一生物知识点3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高一生物知识点4

  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基因;基因与其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性状。

  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因。其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

高一生物知识点5

  (一)植物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避光),愈伤组织(未分化,薄壁细胞),再分化,根芽,细胞分裂分化,植株

  (3)条件:无菌(防止微生物污染)

  营养(无机盐、有机物、水)

  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1诱导脱分化,>1生根,<1生芽,激素杠杆)

  离体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生殖隔离(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前期:(n)↓前期:(n)中期:(n)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作用是**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卵的过程。**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一生物知识点6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2)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1

  下面是老师对初中一年级生物上册心房与心室知识点的讲解,同学们认真学*

  心房与心室

  区别: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面,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面。心室一般与动脉相连,心房一般与静脉相连。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血液循环路线的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

  联系:它们都有两个腔,它们的壁都是有肌肉组织构成,心房与心室一起构成心脏;同一侧的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但又是相通的;心室和心房中的血液成份与其直接相连的血管里的血液成份是一样的。

  通过老师的讲解,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心房与心室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都会很好的备战考试。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2

  对于生物学中种子的萌发的知识,下面是我们为你讲解的知识点。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希望上面对生物中种子的萌发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内容学*一定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哦。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3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3)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1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呼吸道中的支架能保持气体通畅,其中的黏膜和

  毛细血管对吸入空气,有清洁、湿润、温暖的作用。

  2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二、肺泡的特点(适应气体交换):

  肺泡数目多,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2

  ABO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O型血:AB血型的人,除可以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智能点拔

  例1李艳同学是一名大学生,学校号召大学生义务献血,她主动报了名。报名后,她参加了体检,验了血型,医生说她是万能输血者。李艳同学最后无偿献血200mL。

  请你结合献血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艳的血型是A、B、O血型中的哪一种?

  (2)献血200mL会不会影响她的身体状况?

  思路分析这个题目反映的生活实际中经常发生的事,对于义务献血许多人还是存有一定的恐惧,这种恐惧就是原于对献血的无知。人体内血量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输血的时候,最好输入同型血。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输入少量的O型血,因此O型血的人也就称为万能输血者。AB血型的人,除可以输入O型外,还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是,大量输血时,仍需要实行同型输血。

  成年人的血量大致是相当于体重的7%~8%。医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200~3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所丧失的血可以在短期内得取补充而恢复。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mL,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失血超过1200~1500mL,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正确答案:(1)李艳的血型是O型。

  (2)不会影响健康的,所丧失的血可以在短期内得取补充而恢复。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4)

——初一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

初一生物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初一生物知识点2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初一生物知识点3

  1、十九世纪著名的进化论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乖哦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能使用工具相当于自己四肢的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

  4、东非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5、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体形:从半直立行走到致力行走;

  (2)使用工具: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再到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直至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的现代工具。

  (3)着装:从赤身**到懂得御寒遮羞。

初一生物知识点4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初一生物知识点5

  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植物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

  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 ,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蕨类植物衰落,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形成茂密的森林。

  在距今1亿4千万年前白垩纪开始的时候,更新、更进步的被子植物就已经从某种裸子植物当中分化出来。

  进入新生代以后,由于地球环境由中生代的全球均一性热带、亚热带气候逐渐变成在中、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多样化气候,蕨类植物因适应性的欠缺进一步衰落,裸子植物也因适应性的局限而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这时,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的进步性、尤其是它们在花这个繁殖器官上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那些变得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经有了90多个目、200多个科。

  总结: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点得分外美丽。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5)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

2、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3、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4、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5、叶绿体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6、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7、光合作用的过程

8、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

9、已获得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体质),可能不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质)

10、细菌:凡菌前加杆“杆”、“孤”、“球”、“螺旋”

1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5、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16、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18、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9、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20、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21、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2、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23、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24、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25、细胞以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6、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2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28、细胞质中细胞器:不含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的能、。其场所分别在中、细胞膜上进行。例、蓝藻、硝化细菌等。高等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特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低等的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特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29、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0、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31、免疫功能(抗体)

32、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33、精确复制的原因:

3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5、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3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37、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38、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39、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衡;

40、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6)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40句菁华

1、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2、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5、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6、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7、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8、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9、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0、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11、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1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14、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15、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16、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7、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18、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19、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0、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2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2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4、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25、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26、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27、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8、概念及其反应式

29、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0、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31、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方法例析】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

3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4、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35、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36、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7、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38、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9、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4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7)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1、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3、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4、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5、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均密度估计总体*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 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与记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

  第一章走*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 ,三肽,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 免疫功能( 抗体)

  四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

  ①保温

  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

  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 、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

  (1)自由基学说

  (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 。

  (2)癌细胞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扩展8)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合集五篇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1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2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衡;

  六、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3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_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_。在减数_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两次。减数_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9、**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_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_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4

  【生物学*方法】

  1.通过复*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5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