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

首页 / 知识 / |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1

  知识点1.概念

  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图形)

  解读:(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

  (2)全等形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即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3)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就是看这两个图形是不是形状相同,与其他因素无关.

  知识点2.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知识点3.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解读:(1)正确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明确“对应”关系.

  (2)明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来自于书写,且要明确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知识点4.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之比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解读:(1)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种;

  (2)应结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来理解相似三角形;

  (3)相似三角形应满足形状一样,但大小可以不同;

  (4)相似用“∽”表示,读作“相似于”;

  (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比叫做相似比.

  知识点5.相似三角的判定方法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三角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都相似.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2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 bx 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 bx 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

  顶点式

  y=a(x m)∧2 k(a≠0,a、m、k为常数)或y=a(x-h)∧2 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 (y2(x-x1)(x-x3))/((x2-x1)(x2-x3) (y1(x-x2)(x-x3))/((x1-x2)(x1-x3) 。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 (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方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将是由一般式*移得到的。

  注意:草图要有 1本身图像,旁边注明函数。

  2画出对称轴,并注明X=什么

  3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抛物线的性质

  轴对称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顶点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 ,4ac-b^2;)/4a )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开口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 0 ),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

  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因素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b±√b^2-4ac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减函数,在

  {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 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 b c

  ②当x=-1时 y=a-b c

  ③当x=2时 y=4a 2b c

  ④当x=-2时 y=4a-2b 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 bx 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Δ=b^2-4ac,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Δ]/2a,0)和([-b √Δ]/2a,0);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Δ<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 k[顶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k),其中h=-b/2a,k=(4ac-b^2)/4a;

  ③y=a(x-x1)(x-x2)[交点式(双根式)](a≠0)

  对称轴X=(X1 X2)/2 当a>0 且X≧(X1 X2)/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且X≦(X1 X2)/2时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x1、x2即为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将X、Y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一般与一元二次方程连

  用)。

  交点式是Y=A(X-X1)(X-X2) 知道两个x轴交点和另一个点坐标设交点式。两交点X值就是相应X1 X2值。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抛物线 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 ,那么当 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 就是方程的一个根。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求使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等问题,有些可归结为求二次函数的值或最小值。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3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1)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sin0=0

  sin30=0.5

  sin45=0.7071 二分之根号2

  sin60=0.8660 二分之根号3

  sin90=1

  cos0=1

  cos30=0.866025404 二分之根号3

  cos45=0.707106781 二分之根号2

  cos60=0.5

  cos90=0

  tan0=0

  tan3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tan45=1

  tan60=1.732050808 根号3

  tan90=无

  cot0=无

  cot30=1.732050808 根号3

  cot45=1

  cot6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cot90=0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4

  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

  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要注意的问题:

  (1)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

  (2)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k≠0,因此不能把两个分支连接起来。

  k≠0

  (3)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x和y的值都不能为0,所以画出的双曲线的两个分支要分别体现出无限的接*坐标轴,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的变化趋势。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y=k/x(k≠0)的变形形式为xy=k(常数)所以:

  (1)其图象的位置是:

  当k�0时,x、y同号,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当k�0时,x、y异号,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2)若点(m,n)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则点(―m,―n)也在此图象上,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5

  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2=0 的常数项是-2. 2. 一元二次方程 3x2+4x-2=0 的一次项系数为 4,常数项是-2. 3.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7=0 的二次项系数为 3, 常数项是-7. 4. 把方程 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 3x2-x-2=0.

  知识点2: 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3, 0) 在 y 轴上。 2. 直角坐标系中, 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 0. 3.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1, 1) 在第一象限. 4.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3) 在第四象限. 5.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1) 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 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 当 x=2 时,函数 y=32 ?6?1x的值为 1. 2. 当 x=3 时,函数 y=21?6?1x的值为 1. 3. 当 x=-1 时,函数 y=321?6?1x的值为 1.

  知识点4: 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 函数 y=-8x 是一次函数. 2. 函数 y=4x+1 是正比例函数. 1?6?1=3. 函数xy2是反比例函数. 4. 抛物线 y=-3(x-2)2-5 的开口向下. 5. 抛物线 y=4(x-3)2-10 的对称轴是 x=3. 1?6?1=xy6. 抛物线2) 1(22+的顶点坐标是(1,2). 7. 反比例函数xy2=的图象在第一、 三象限.

  知识点5: 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 数据 13,10,12,8,7 的*均数是 10. 2. 数据 3,4,2,4,4 的众数是 4. 3. 数据 1, 2, 3, 4, 5 的中位数是 3.

  知识点6: 特殊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7: 圆的基本性质 1.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 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 在同一*面内,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 4.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 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 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 经过圆心*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 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 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知识点9: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两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 2.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 3. 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 4. 两个圆内切时,这两个圆的公切线只有一条. 5.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知识点10: 正多边形基本性质 1. 正六边形的中心角为 60° . 2. 矩形是正多边形. 3.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 正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阅读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1)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1

  在直角三角形中

  sin@代表对边比斜边

  cos@代表邻边比斜边

  tan@代表对边比邻边

  cot@代表邻边比对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方关系:

  tan cot=1

  sin csc=1

  cos sec=1 sin/cos=tan=sec/csc

  cos/sin=cot=csc/sec sin2+cos2=1

  1+tan2=sec2

  1+cot2=csc2

  诱导公式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2)=-sin

  cos(2)=cos

  tan(2)=-tan

  cot(2)=-cot

  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

  cot(2k)=cot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万能公式

  sin(+)=sincos+cos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2tan(/2)

  sin=------

  1+tan2(/2)

  1-tan2(/2)

  cos=------

  1+tan2(/2)

  2tan(/2)

  tan=------

  1-tan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2tan

  tan2=-----

  1-tan2

  sin3=3sin-4sin3

  cos3=4cos3-3cos

  3tan-tan3

  tan3=------

  1-3tan2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 -

  sin+sin=2sin---cos---

  2 2

  + -

  sin-sin=2cos---sin---

  2 2

  + -

  cos+cos=2cos---cos---

  2 2

  + -

  cos-cos=-2sin---sin---

  2 2 1

  sin cos=-[sin(+)+sin(-)]

  2

  1

  cos sin=-[sin(+)-sin(-)]

  2

  1

  cos cos=-[cos(+)+cos(-)]

  2

  1

  sin sin=- -[cos(+)-cos(-)]

  2

  化asin bcos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2

  一、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二、三角函数的计算

  幂级数

  c0+c1x+c2x2+...+cnxn+...=∑cnxn(n=0..∞)

  c0+c1(x-a)+c2(x-a)2+...+cn(x-a)n+...=∑cn(x-a)n(n=0..∞)

  它们的各项都是正整数幂的幂函数,其中c0,c1,c2,...cn...及a都是常数,这种级数称为幂级数.

  泰勒展开式(幂级数展开法)

  f(x)=f(a)+f'(a)/1!-(x-a)+f''(a)/2!-(x-a)2+...f(n)(a)/n!-(x-a)n+...

  三、解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点在一个顶点上。

  3.勾股定理:两直角边*方和等于斜边*方

  四、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很多有关测量问.

  如: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测河宽等,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长度.

  (2)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过程是:

  ①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②根据题目已知特点选用适当锐角三角函数或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再转化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3

  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2=0 的常数项是-2. 2. 一元二次方程 3x2+4x-2=0 的一次项系数为 4,常数项是-2. 3. 一元二次方程 3x2-5x-7=0 的二次项系数为 3, 常数项是-7. 4. 把方程 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 3x2-x-2=0.

  知识点2: 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3, 0) 在 y 轴上。 2. 直角坐标系中, 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 0. 3.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1, 1) 在第一象限. 4.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3) 在第四象限. 5. 直角坐标系中, 点 A(-2, 1) 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 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 当 x=2 时,函数 y=32 ?6?1x的值为 1. 2. 当 x=3 时,函数 y=21?6?1x的值为 1. 3. 当 x=-1 时,函数 y=321?6?1x的值为 1.

  知识点4: 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 函数 y=-8x 是一次函数. 2. 函数 y=4x+1 是正比例函数. 1?6?1=3. 函数xy2是反比例函数. 4. 抛物线 y=-3(x-2)2-5 的开口向下. 5. 抛物线 y=4(x-3)2-10 的对称轴是 x=3. 1?6?1=xy6. 抛物线2) 1(22+的顶点坐标是(1,2). 7. 反比例函数xy2=的图象在第一、 三象限.

  知识点5: 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 数据 13,10,12,8,7 的*均数是 10. 2. 数据 3,4,2,4,4 的众数是 4. 3. 数据 1, 2, 3, 4, 5 的中位数是 3.

  知识点6: 特殊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7: 圆的基本性质 1.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 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 在同一*面内,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 4.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 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 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 经过圆心*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 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 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知识点9: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两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 2.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 3. 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 4. 两个圆内切时,这两个圆的公切线只有一条. 5.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知识点10: 正多边形基本性质 1. 正六边形的中心角为 60° . 2. 矩形是正多边形. 3.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 正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2)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 bx 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2; bx 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

  顶点式

  y=a(x m)∧2 k(a≠0,a、m、k为常数)或y=a(x-h)∧2 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 (y2(x-x1)(x-x3))/((x2-x1)(x2-x3) (y1(x-x2)(x-x3))/((x1-x2)(x1-x3) 。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 (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方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将是由一般式*移得到的。

  注意:草图要有 1本身图像,旁边注明函数。

  2画出对称轴,并注明X=什么

  3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抛物线的性质

  轴对称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顶点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 ,4ac-b^2;)/4a )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开口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 0 ),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

  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因素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b±√b^2-4ac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减函数,在

  {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 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 b c

  ②当x=-1时 y=a-b c

  ③当x=2时 y=4a 2b c

  ④当x=-2时 y=4a-2b 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 bx 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Δ=b^2-4ac,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Δ]/2a,0)和([-b √Δ]/2a,0);

  Δ=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Δ<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 k[顶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k),其中h=-b/2a,k=(4ac-b^2)/4a;

  ③y=a(x-x1)(x-x2)[交点式(双根式)](a≠0)

  对称轴X=(X1 X2)/2 当a>0 且X≧(X1 X2)/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且X≦(X1 X2)/2时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x1、x2即为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将X、Y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一般与一元二次方程连

  用)。

  交点式是Y=A(X-X1)(X-X2) 知道两个x轴交点和另一个点坐标设交点式。两交点X值就是相应X1 X2值。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抛物线 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 ,那么当 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 就是方程的一个根。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求使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等问题,有些可归结为求二次函数的值或最小值。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2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1)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sin0=0

  sin30=0.5

  sin45=0.7071 二分之根号2

  sin60=0.8660 二分之根号3

  sin90=1

  cos0=1

  cos30=0.866025404 二分之根号3

  cos45=0.707106781 二分之根号2

  cos60=0.5

  cos90=0

  tan0=0

  tan3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tan45=1

  tan60=1.732050808 根号3

  tan90=无

  cot0=无

  cot30=1.732050808 根号3

  cot45=1

  cot60=0.577350269 三分之根号3

  cot90=0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3

  在直角三角形中

  sin@代表对边比斜边

  cos@代表邻边比斜边

  tan@代表对边比邻边

  cot@代表邻边比对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 *方关系:

  tan cot=1

  sin csc=1

  cos sec=1 sin/cos=tan=sec/csc

  cos/sin=cot=csc/sec sin2+cos2=1

  1+tan2=sec2

  1+cot2=csc2

  诱导公式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2)=-sin

  cos(2)=cos

  tan(2)=-tan

  cot(2)=-cot

  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

  cot(2k)=cot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万能公式

  sin(+)=sincos+cossin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

  tan(+)=------

  1-tan tan

  tan-tan

  tan(-)=------

  1+tan tan

  2tan(/2)

  sin=------

  1+tan2(/2)

  1-tan2(/2)

  cos=------

  1+tan2(/2)

  2tan(/2)

  tan=------

  1-tan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2tan

  tan2=-----

  1-tan2

  sin3=3sin-4sin3

  cos3=4cos3-3cos

  3tan-tan3

  tan3=------

  1-3tan2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 -

  sin+sin=2sin---cos---

  2 2

  + -

  sin-sin=2cos---sin---

  2 2

  + -

  cos+cos=2cos---cos---

  2 2

  + -

  cos-cos=-2sin---sin---

  2 2 1

  sin cos=-[sin(+)+sin(-)]

  2

  1

  cos sin=-[sin(+)-sin(-)]

  2

  1

  cos cos=-[cos(+)+cos(-)]

  2

  1

  sin sin=- -[cos(+)-cos(-)]

  2

  化asin bcos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3)

——了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了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1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一般要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根据定义判断。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而每一个解都是一对数值。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若方程中的未知数为x,y,可任取x的一些值,相应的可算出y的值,这样,就会得到满足需要的数对。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不一定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可以其中一个是一元一次方程,另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方法是,将两个未知数分别代入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如果都能满足这两个方程,那么它就是方程组的解。

了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2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了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3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4)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

  1、上、下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前、后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左、右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位置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置。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2.上:位置方位名词,例如: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

  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7.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8.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如:12-9=3.

  9.图形的拼组(作风车):

  10.数一数

  11.读数

  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12.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如: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3

  定义:

  从*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面上的直线就是由*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两直线*行;有无穷多解时,两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

  表达式:

  斜截式:y=kx+b

  两点式:y-y1/y1-y2=x-x1/x1-x2

  点斜式:y-y1=kx-x1

  截距式:x/a+y/b=0

  补充一下:最基本的标准方程不要忘了,AX+BY+C=0,

  因为,上面的四种直线方程不包含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如x=3,这条直线就不能用上面的四种形式表示,解题过程中尤其要注意,K不存在的情况。

  练*题:

  1.已知直线的方程是y+2=-x-1,则

  A.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B.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C.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D.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解析】选C.因为直线方程y+2=-x-1可化为y--2=-[x--1],所以直线过点-1,-2,斜率为-1.

  2.直线3x+2y+6=0的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有

  A.k=-,b=3B.k=-,b=-2

  C.k=-,b=-3D.k=-,b=-3

  【解析】选C.直线方程3x+2y+6=0化为斜截式得y=-x-3,故k=-,b=-3.

  3.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1=2x+,且l的斜率为a,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logab的值为

  A.B.2C.log26D.0

  【解析】选B.由题意得a=2,令x=0,得b=4,所以logab=log24=2.

  4.直线l:y-1=kx+2的倾斜角为135°,则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是

  A.1B.-1C.2D.-2

  【解析】选B.因为倾斜角为135°,所以k=-1,

  所以直线l:y-1=-x+2,

  令x=0得y=-1.

  5.经过点-1,1,斜率是直线y=x-2的斜率的2倍的直线是

  A.x=-1B.y=1

  C.y-1=x+1D.y-1=2x+1

  【解析】选C.由已知得所求直线的斜率k=2×=.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1=x+1.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4

  一、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c)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

  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d)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整数);

  e)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整数)

  a)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整数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m,n都为整数)。

  c)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d)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e)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f)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n为正整数)。

  g)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a)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

  b)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2)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a0=1(a≠0),如100=1,(-2.50=1),则00无意义。

  c)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

  d)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四、整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b)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c)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d)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e)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b)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c)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b)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c)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x+a)(x+b)=x2+(a+b)x+ab,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五.*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即

  其结构特征是:

  a)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b)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六、完全*方公式

  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口诀: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a)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b)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c)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七、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5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

  ①相加算减12—9= 3

  过程:想9 3 =12

  则12—9= 3

  ②分解法12 — 9 = 3

  过程:把12分解成10和2

  先算:10—9=1

  再算:1 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1)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面积单位换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厘米=100*方毫米。


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5】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优选【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米。

  1*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1*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于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例子。例如1*方厘米(指甲盖)、1*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

  ★“*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

  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千米。

  1公顷=10000*方米

  1*方千米=100公顷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

  ②进率10000: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00*方厘米

  ③进率1000000: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或者:(周长-长×2)÷2=宽

  宽=周长÷2-长

  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熟练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1、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

  如:零钱换大钱,张数减少;300*方分米=3*方米

  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数量×们间的进率

  如:大钱换零钱,张数增多;5*方千米=500公顷

  注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数学复*重点归纳

  相遇问题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几何知识点

  1.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三者都是直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2.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看两条边**的大小,**的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角。*角180°。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画图说明)

  6.*行线: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3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a—b)×c=a×c+b×c=a×c—b×c

  ②类型二:a×c+b×ca×c—b×c=(a+b)×c=(a—b)×c

  ③类型三:a×99+aa×b—a=a×(99+1)=a×(b—1)

  ④类型四:a×99a×102=a×(100—1)=a×(100+2)=a×100—a×1=a×100+a×2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5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