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

首页 / 制度 / | 2022-11-07 00:00:00 常识,文学,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1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竞争的*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2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人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3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并非学位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硕士: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项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生员,凡已考选升人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1)

——*古代文学常识 (菁华5篇)

*古代文学常识1

  1.小说《祝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另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鲁迅原名周树人,另有代表小说《祝福》《药》《孔乙己》《故乡》《社戏》《阿Q正传》,代表性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灯下漫笔》,代表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3.郭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成立创造社,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4.叶圣陶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

  5.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有长篇小说《子夜》和两个三部曲:①《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另有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

  6.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是《再别康桥》。

  7.新*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作者是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

  8.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代表散文有《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绿》《荷塘月色》。

  9.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代表性诗集《红烛》《死水》。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

  11.《可爱的*》一文的作者是著名革命家方志敏。

  12.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儿童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代表散文《小桔灯》。

  13.夏衍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上海屋檐下》等。

  14.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

  15.巴金原名李芾甘,字尧棠,现代著名作家,著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6.赵树理,现代小说家,山药蛋派代表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李家的变迁》《三里湾》,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17.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是丁玲,《暴风骤雨》的作者是周立波,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

  18.曹禺,*现代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

  19.短篇小说《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原名孙树勋,荷花淀派代表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家《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20.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三千里江山》《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的作者分别是周而复、杨朔、梁斌、柳青、杜鹏程。

  21.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魏巍,以陕北信天游形式写成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22.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青春万岁》的作者分别是曲波、杨沫、王蒙。

  23.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当代小说家高晓声。

  外国文学

  1.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2.《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代表作,他另有重要作品《双城记》《艰难时世》。

  3.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笛福。

  4.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牛氓》的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

  5.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是莫里哀,其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悭吝人》《唐璜》。

  6.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巴尔扎克,代表作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其作品总称为《人间喜剧》。

  7.世界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阿巴公)、巴尔扎克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8.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最著名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9.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指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10.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

  11.法国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红与黑》《基度山伯爵》《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的作者分别是罗曼罗兰、司汤达、大仲马、小仲马、福楼拜。

  12.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诗作有《致大海》《自由颂》,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3.《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他另有长篇小说代表作《死魂灵》。

  14.列夫?托尔斯泰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是《战争与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15.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代表有《变色龙》《装在克套子里的人》。

  16.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另著有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

  17.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毁灭》《青年*卫军》是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代表作。

  18.德国作家歌德最伟大的作品是诗剧《浮士德》,另有长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9.《阴谋与爱情》是德国杰出的剧作家*勒的长篇剧作。

  20.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哈克贝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21.长篇小说《老人与海》是美国大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另著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22.《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长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

  23.《神曲》的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但丁,《十日谈》的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

  24.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25.童话《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26.《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古代文学常识2

  1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2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四梦:《南柯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

  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7、历代文坛“四大家”

  8、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10、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11、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

  12、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1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14、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15、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1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古代文学常识3

  1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2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四梦:《南柯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

  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7、历代文坛“四大家”

  8、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10、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11、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

  12、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1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14、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15、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1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古代文学常识4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古代文学常识5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着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着。

  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史学家。着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2)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优选【十】份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

  3、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o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3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 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 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

  【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4

  一、课程内容标准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以真才实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以后有深远影响。也为以后学*第15课八股取士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体现了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尤其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对内选拔干部更广泛更开放,不仅寒士可取,少数民族人士也可取。对外,外国人也能来考试当中国官,洋人在中国当“公务员”。唐朝的开放胸怀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指出教材中的一点缺憾,教材中“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关于“人才”的提法不准确。“人才”与“干部”、“官吏”是有区别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渴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2、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信息掌握情况的分析。在七年级上学期里,学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不同,但对选官制还没有真正接触。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信息。

  四、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完整体系。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隋唐时期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能概括出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新与完善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是隋唐制度创新的典型体现,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古今中外,不是为了考试上大学。而是为了借鉴,为了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让学生知道,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都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六、教法和学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学*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学*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联系实际,引出课题;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知识提炼,巩固提高;关注现实,情感升华;课堂小结,专题整合;布置作业,引出预*。

  1、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多媒体显示:20xx年公***现场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因此,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用公***这一话题导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思考: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代表6个时期的读书人,分别是魏晋时期、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学*,分别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做好“设计师”,能够运筹帷幄;而在课堂中要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做好“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

  例如:提出这样的疑问“魏晋以来用门第出身选官有何弊端?”,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必要性;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期而不是隋文帝时期?”,加深学生对“制度”这一词汇内涵的深层理解;提问“隋朝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科举制创立的作用的能力。质疑“唐太宗扩充国学与完善科举制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加深学生对武则天政绩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武则天。追问“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质疑、追问、点拨,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已有同学到临朐朱位村探访了明代状元马愉的故里,并拍了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看。并将第15课八股取士的内容整合到这节课里面,让同学们阅读了解。

  学生探访马愉故里学生探访马愉之墓

  多媒体显示几幅图片,提出探究问题:“根据所学内容及出示的图片,思考科举制有哪些影响?”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也可以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对古代的影响、对今天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拓宽学生的思路。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5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目标,明确学*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6

  【学*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

  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 、 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

  ①扩充 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

  ⑶唐玄宗:

  ①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 ,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 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途径:

  感想:

  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的不利之处。

  2、在学*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

  3、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o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3)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汇总5篇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1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 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 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

  【教学反思】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的不利之处。

  2、在学*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4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目标,明确学*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

  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五、巩固提高

  进行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六、小结作业

  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4)

——《诗经》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

《诗经》的文学常识1

  周代的祖居之地 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 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的文学常识2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 孔门十哲”、 七十二贤之一的 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 申培公,齐人 辕固生和燕人 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 毛公所传的 毛诗。

《诗经》的文学常识3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9]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9]

  《雅》分《 大雅》、《 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生语文学常识 (菁华3篇)

初中生语文学常识1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音:宫商角徵羽

  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麦黍菽麻

  19.五彩:青黄红白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24.五官:耳目口鼻身

  25.新*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色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46.*:天地(上下)东西南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初中生语文学常识2

  【一】

  ·古代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左传》

  ·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班固)

  ·第一部大型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

  ·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

  ·第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梁刘勰)

  ·第一部系统的诗歌批评著作:《诗品》(齐梁 钟嵘)

  ·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梁昭明太子 萧统)

  ·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

  ·第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东晋)

  ·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南朝宋)

  ·我国古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数量第一的是:陆游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

  ·我国新诗第一部优秀的诗集是:《女神》(郭沫若)

  【二】

  ·先秦散文可一分为二:①历史散文  ②诸子散文

  ·风骚并重,双璧齐辉:《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

  ·两汉两大史学家: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

  ·唐朝的两大文*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宋词的两大风格、两大代表:婉约派 豪放派

  ·两李两杜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三】

  ·《春秋》三传:《谷梁传》、《公羊传》、《左传》

  ·“三曹”、“三苏”:曹操、曹丕、曹植、曹丕;苏洵、苏轼、苏辙

  ·杜甫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清朝散文大派“桐城派”的*人物:方苞、姚鼐、刘大櫆

  ·三坟五典: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为“五典”。

  ·三代:夏、商、周

  ·三王:伏羲、遂人、神农

  ·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中军为三军统帅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分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照此类推)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用鸡、鱼、猪)

  ·三甲:科举名。始于宋代,殿试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时期相沿,一甲限三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女容、妇功。

  【四】

  ·战国“四公子”,赵国*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唐朝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最著名的四部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明吴承恩《西游记》

  清曹雪芹《红楼梦》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曾朴《孽海花》、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时:春、夏、秋、冬

  ·文房四宝:笔、墨、砚、纸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五】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左联五烈士:柔石、白莽(殷夫)、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一般分为:稷、黍、麦、菽(豆)、麻

  ·五帝:有三种说法:①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

  ②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③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方:东、南、西、北、中

  【六】

  ·六书:六种构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艺:六门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六朝:魏、东晋、宋、齐、梁、陈。它们均建都于南京。

  ·*: ①天干地支两两相合,迷信说法

  ②天地四方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初中生语文学常识3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6)

——古代文学常识 50句菁华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此诗建议背诵)

2、*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这句请注意,考试时会问我国最早的神话集是哪个,试举几例),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3、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4、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5、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6、郦道元——《水经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

7、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8、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9、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 篇,小雅74 篇,共计105 篇。

10、《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来说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 初,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的时代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的作品。

11、关于《诗经》作品的结集,汉代学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民歌洪的方式。《诗经》中文人作品汇集则鄘风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据《国语·周语》记载,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等贵族官员和文士献诗的制度。

12、夏衍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上海屋檐下》等。

13、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是莫里哀,其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悭吝人》《唐璜》。

14、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

15、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诗作有《致大海》《自由颂》,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6、德国作家歌德最伟大的作品是诗剧《浮士德》,另有长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7、《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18、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9、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20、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2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5、龚自珍是*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26、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27、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28、称谥号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29、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0、新*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作者是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

31、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32、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3、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3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35、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6、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7、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3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9、*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4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4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42、十大悲剧占其六

43、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44、关于《诗经》作品的结集,汉代学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民歌洪的方式。《诗经》中文人作品汇集则鄘风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据《国语·周语》记载,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等贵族官员和文士献诗的制度。

古代文学常识 8

  大致说来,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等。下面就介绍几种巧记方法:

  一、文体记忆法

  中学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转》、《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历史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都是“断代史”。

  二、雅号记忆法

45、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46、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47、《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与《木兰诗》

  合称“乐府双璧”。

48、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5)宋代文学

49、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

古代文学常识 5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7)

——古代文学常识 (菁华6篇)

古代文学常识1

  教学目标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巩固:20xx然后就戊子年,20xx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官名或官地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后,称字是对*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古代文学常识2

  文学鉴赏就是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古代文学作品,希望大家在课后复*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进步。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古代文学常识3

  NO1.九州,*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NO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NO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NO4.四海,指天下、全国。

  NO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NO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NO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NO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NO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NO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NO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NO12.苏州,又称姑苏、*江等。

古代文学常识4

  【*文学】——古代文学(一)作家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孔子——《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孙子——《孙子兵法》(*最早的军事名著,被称为“兵经”)4、刘安——《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出于此。)5、屈原——《楚辞》(西汉刘向编)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创造“楚辞”这一新诗体,开

  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6、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3岁去世。司马迁把他和屈原放在一起,在《史记》

  中写了《屈原贾生列传》。7、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对后世

  的史学、文学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

  一起并称为“前四史”

  9、《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与《木兰诗》

  合称“乐府双璧”。

  10、曹操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其诗气势宏伟、慷

  慨悲壮。

  11、陈寿——《三国志》

  12、干宝——《*》(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13、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世称“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代表作:《兰亭集序》

  14、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15、范晔——《后汉书》

  16、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17、刘勰——《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18、钟嵘——《诗品》(我国第一部诗评专著)

  19、郦道元——《水经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

  20、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21、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22、白居易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23、贾岛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4、李贺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25、司马光——《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6、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坐标”)

  27、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是*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9、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30、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小学文学常识汇总,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古代文学常识5

  一、填空

  1、《诗经》著名篇目有关雎、硕鼠等,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语录体。4、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这种新诗体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8、《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9、被鲁迅称为“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曹操,他开创了建安文学新风。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的是王昌龄的作品《出塞》。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指王安石。10、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主要作品有《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属浪漫主义派,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1、杜甫字子美人称诗圣,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夜喜雨》等,他的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2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21、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

  23、“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初唐四杰”指王

  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郊寒岛瘦”指孟郊、贾岛。边塞诗派的代表有王之涣、高适、岑参、王昌龄。唐宋八大家指苏洵、苏辙、苏轼、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李鬼才”指李贺

古代文学常识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似。

  《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泛,题材狭窄,把*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 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商隐。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而在表现上,则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菁华3篇)(扩展8)

——快速记忆文学常识的方法 (菁华3篇)

快速记忆文学常识的方法1

  一、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三、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

  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法。因为要不断地复*,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而在每一天的复*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四、口诀法

  我们*时背诵诗文时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背起来较慢,诗词因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诵得多。我们可以把要识记的文学常识编成“口诀”,这些口诀要讲究押韵,也应该是浓缩的文学常识,记上两句,就应该记忆了许多知识。另外,在口诀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看下面的例子:

  文学常识,并不难记,中有妙诀,帮你记清。先说国内,作家作品。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鲁迅全集》,著作颇丰。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

  中学课本,除了《祝福》,皆入《呐喊》。散文一部,《朝花夕拾》,另加《野草》,略带诗体。杂文十六,《热风》与《坟》,《华盖》二集,《而已》《三闲》,再多《二心》,《南腔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三《且》二《集》,文学花边。

  这些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快速记忆文学常识的方法2

  英语单词:

  例如颜色的记忆:red红r是人,e是鹅,ed是鹅的。想象成一个人长了一条鹅尾巴,然后尾巴被烤红了。

  orange橙,橙子or是猿人,an是一,ge是个。猿人拿着一个橙子来砸你。

  blue绿bl是玻璃, u是杯子,把玻璃杯子砸到鹅身上砸碎了,鹅流出绿的血液。

  green蓝gr是工人e是衣en是英国工人的蓝色工作服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历史年代:

  秦朝 前221年。两只鸭子看到一棵树上挂着钢琴 。

  汉朝 前202年。 20只鸭子在冒汗。。

  元朝 1271年。椅子把奇异的果子压成了圆果子。

  明朝 1368年。医生拿喇叭一叫天就明亮了。

  清朝 1644年。在清明节那天送了16朵玫瑰给死去的人(石狮)

  地理资源:

  矿产资源有: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

  一个没有(煤油)盖子的瓶子用石头堵住,瓶子中装满了天然的气体,瓶子太轻因此瓶子里放了一块铁,瓶子底下贴了一块黄色的有色金属当垫子。

  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煤铁石油怕冷所以躲在北方,有色金属不怕冷所以在南方,而且经常换漂亮衣服(有色)。

  难记化学元素名称:

  例如:H 氢一把椅子轻飘飘的飘在空中。

  C炭 月亮被炭涂黑了。

  P磷 一根棒棒糖上是一个磷(零)

  S硫 一条蛇像水以样硫(流)下来。

  

快速记忆文学常识的方法3

  元素周期表,你是怎么背的?死记硬背还是有独门别窍?*日,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元素周期表背诵改编大赛,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用谐音或编故事的方式让元素周期表变得更加好记,当然不能出现这些元素的英文符号,而且“编的越长、越有趣、越不可思议,那你就越牛。”挑战帖一经公布,就引来了不少民间高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几日的功夫,各种“门派”的元素周期表记忆法就面世了,赶紧验证一下是否好记吧!

  第一门派为“输入法代表队”,且看他是如何改编的:“青海里皮蓬,弹弹养父奶。那美铝桂林,柳绿芽加盖。康泰翻个梦,贴钴镍通信。夹着甚喜秀,可入死一搞。你母的廖老,八音个音系。提地点显色,贝兰世仆女。”改编者@颓猥翁直言“是用拼音输入法打出来的”,不过,这种方法得到了不俗的评价:“意识流,还有淡淡的忧伤。”

  “五言律诗派”颇有文人气息———“侵害里皮猛,碳蛋养福奶。那美女鬼铃,柳绿芽加钙。啃苔饭裸萌,铁姑捏痛心。”此改编法得到了文艺青年的支持,“难得将枯燥的化学元素与诗体融合,有心。”

  除了谐音改编的方式,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忆元素周期表。且看:

  第一个周期,氢氦联想成“轻咳”;

  第七周期,钫镭锕联想为“防雷啊”;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联想成“狸皮捧炭蛋养弗奶”,意思是用狐狸皮捧木炭,凡是从蛋里养的都不吃奶;

  直到越来越复杂的第六周期,铯钡镧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铊铅铋钋砹氡,可以联想成“塞被拦河但勿来,俄依铂金供他钱,必破挨冻”,

  这又是什么故事?———“想用被子塞住大河还是不要来了。俄国依靠铂金供他钱,必然会破产挨冻。”

  此高手的联想记忆法才气逼人,得到的点评为:“神!”“精辟!”

  见到高手改编的元素周期表记忆法,不少网友感叹自己死记住的方法太无趣了。

  不过,网友们除了“仰望”之外,也有人会吐几口酸水,“我连照着读都认不全,真的没有什么好玩的背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