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

首页 / 语文教案 / |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

  学*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2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3

  教材简析: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学*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本课生字、词,练*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加以巩固复*。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

  在学生口头练*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5

  学*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学*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本课生字、词,练*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加以巩固复*。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

  在学生口头练*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8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 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 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扔纸团 请进来

  忘胶卷 给胶卷

  热爱崇敬 关心爱护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9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

  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课前准备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 ——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名人——高尔基。去学*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 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摄影师 阳光明媚 鞠 躬 胶 卷

  摆 弄 杂志社 秘 书 打 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 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 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 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 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听写生字新词。

  2. 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 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 )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 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 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这种写法。

  句子2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 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 搬动 捣鼓 玩弄 摆布。

  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 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 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 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高尔基: 喜爱、关怀、爱护

  小男孩: 热爱 尊敬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无提示语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2

  一.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 ,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

  高尔基 小男孩

  热爱

  对话、细节描写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3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_____打开了_____扔给他的_____,同意_____,不料_____,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学*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6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

  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

  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

  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W”,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课堂练*。

  (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

  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

  吩咐(fēn 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

  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3)比一比,再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生词。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7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 “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 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学*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

  书

  设

  计

  6 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19

  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知识点

  近义词:

  突然—忽然

  吩咐—命令

  立刻—马上

  仔细—细心、细致

  打量—观察

  停当—妥当

  摆弄—摆布

  赶紧—赶忙

  反义词:

  经常—偶尔

  仔细—马虎、粗心

  哭—笑

  词语解释:

  1、明媚:景色鲜明可爱。

  2、打量:观察的意思。

  3、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4、停当:齐备;妥当。

  5、赶紧:抓紧时机,毫不拖延。

  6、转告:受人嘱托把某人的话、情况等告诉另一方。这里指秘书把高尔基的话传给记者。

  7、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8、秘书: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9、记者: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词语辨析:

  1、立刻、马上

  都有紧接着某个时候、短时间内的意思。

  区别在于:立刻强调即刻就会发生,语气比马上稍重;马上强调接着就会发生,比立刻更口语化。

  例句:我们必须立刻出发,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2、突然、忽然

  二者都有某事发生得快而且出乎意料之意。但突然更突出时间的短暂及出乎意外。

  例:他来得很突然。他正要出门,忽然下起了大雨。

  词语听写:

  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目、胶卷、车辆

  秘书、立刻、仔细、打量、杂志社、阳光明媚

  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有带胶卷未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20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阅读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1)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

  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

  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

  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课堂练*。

  (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

  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

  吩咐(fēn 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

  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3)比一比,再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生词。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2

  学*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_____打开了_____扔给他的_____,同意_____,不料_____,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小编整理了《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却特许一名小男孩儿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爱护。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按备学学案学*,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很轻松了。同学们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续写部分,大部分同学写得还非常精彩。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二: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于是,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只是略嫌夸张。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而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三: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四: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作的欲望。】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2)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菁选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学*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_____打开了_____扔给他的_____,同意_____,不料_____,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小编整理了《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却特许一名小男孩儿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爱护。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按备学学案学*,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很轻松了。同学们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续写部分,大部分同学写得还非常精彩。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二: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于是,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只是略嫌夸张。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而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三: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四: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3

  学*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本课生字、词,练*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加以巩固复*。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

  在学生口头练*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3)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五)份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 1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本课生字、词,练*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加以巩固复*。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

  在学生口头练*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 2

  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知识点

  近义词:

  突然—忽然

  吩咐—命令

  立刻—马上

  仔细—细心、细致

  打量—观察

  停当—妥当

  摆弄—摆布

  赶紧—赶忙

  反义词:

  经常—偶尔

  仔细—马虎、粗心

  哭—笑

  词语解释:

  1、明媚:景色鲜明可爱。

  2、打量:观察的意思。

  3、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4、停当:齐备;妥当。

  5、赶紧:抓紧时机,毫不拖延。

  6、转告:受人嘱托把某人的话、情况等告诉另一方。这里指秘书把高尔基的话传给记者。

  7、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8、秘书: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9、记者: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词语辨析:

  1、立刻、马上

  都有紧接着某个时候、短时间内的意思。

  区别在于:立刻强调即刻就会发生,语气比马上稍重;马上强调接着就会发生,比立刻更口语化。

  例句:我们必须立刻出发,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2、突然、忽然

  二者都有某事发生得快而且出乎意料之意。但突然更突出时间的短暂及出乎意外。

  例:他来得很突然。他正要出门,忽然下起了大雨。

  词语听写:

  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目、胶卷、车辆

  秘书、立刻、仔细、打量、杂志社、阳光明媚

  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有带胶卷未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3、续写故事。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抽查听写词语

  高尔基、突然、摆弄、准备、胶卷、一辆、杂志社(听写完后课件出示订正)

  2、整体回顾主要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看样子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得还挺扎实的,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当我们不能很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像今天这样借助文中的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

  二、学*1-5自然段,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

  1、学*纸团内容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这秘密呀,就要从这里说起!(拿出一个纸团),谁来揭开这个秘密?(请一位学生)请你把内容读一读。(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2、学*1-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从文中的一些细节看出小男孩是那么的聪明,还能想到高尔基的内心世界。下面啊,请大家再读读文章的1-5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细节揣摩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1)学生自由读

  (2)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文章的几段对话。(“鞠躬”、“请”、“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3)分角色朗读:下面请男同学读小男孩的话,女同学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他们的年龄和语气哦!

  (4)学*标点符号。

  (教师指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句话,都是引用人物的原话,不知大家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有?(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标点的用法并课件出示几道练*)

  三、学*6-11自然段,体会伟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和爱护

  过渡: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待会咱们来交流交流。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教师课件出示(分左右两栏对比)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学生自由对比读课件左右两边的文字

  过渡:在学*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待会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

  预设A:吩咐

  生:我从“吩咐”看出高尔基很*易*人……

  ①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你能用“吩咐”说一句话吗?

  ②是啊!课文里面说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③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预设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②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其他预设: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之名分角色读)

  四、拓展续写。

  1、高尔基很喜欢让人拍照吗,请阅读课文后回答。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2、指导朗读。

  五、课堂作业:

  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引导

  (3)课后完成续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 4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祥、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俺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玩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同学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局部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同学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布置组员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扮演。

  3、挑选一组同学上台扮演,根据扮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同学扮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玩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扮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同学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小朋友,回来!俺给你胶卷,俺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同学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协助小朋友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小朋友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摄影师 5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高尔基

  扔纸团请进来

  忘胶卷给胶卷

  热爱崇敬关心爱护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4)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⑴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⑵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⑶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⑴读一读。

  ⑵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⑶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⑴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⑵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⑶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⑴读一读。

  ⑵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⑶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⑴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⑵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⑶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⑴读一读。

  ⑵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⑶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5)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 (菁华3篇)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1

  晚上,高尔基还没睡,突然他见了轻轻的脚步声。

  然后那个脚步声停下来了,然后高尔基听见了敲门声。然后,高尔基说:“请进来吧。”然后门被轻轻的推开了。

  然后进来的是高尔基的秘书。秘书说:“高尔基同志,您早点睡吧。明天您还要做很多事情呢。”“我正在等一个人,所以不能睡。你先去睡吧。”高尔基说。然后秘书说:“好吧我先去睡了。”然后高尔基又坐在沙发上等待着。

  突然高尔基又听见了轻轻的脚步声。这次的脚步声比上次的脚步声轻了。然后门被轻轻的推开了。门后面露出了一个头,然后早上那个小男孩进来了。然后高尔基说:“小孩还照相吗。”然后,小孩说:“嗯,还照。”然后他们就开始照了。第二天早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了小男孩教室旁边的黑板上。小男孩高兴的笑了。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2

  小男孩又来到高尔基办公室的窗前,叠了只飞机,用手把飞机投到了办公室里,高尔基一看到纸飞机,就知道一定是小男孩来了,连忙叫他进来。小男孩红着脸,低着头说:对不起,亲爱的高尔基先生,上次让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让我给您照相,但我竟然没带胶卷,现在我可以再给您照相吗?

  没关系,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你现在不是可以给我照相了吗? 高尔基和蔼地说。

  小男孩高兴地笑了,拿出照相机,认真检查着,他检查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像上次一样,双手拿着报纸,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咔嚓,咔嚓,小男孩一连给高尔基拍了好几张完美的照片,刚想走,高尔基立刻叫住了他说:来来来,我们再拍一张留念留念吧!

  小男孩说:可是

  没等小男孩说完,高尔基马上叫来秘书,给他们再拍了一张合影。

  小男孩终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3

  1、第二天,小男孩又来了,他来到高尔基办公桌前,低着头。高尔基问:“你怎么了?”小男孩说:“高尔基同志,昨天是因为我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不过今天您就放心,我在家里都弄好了,今天只要您坐在沙发上就好了。”高尔基坐在沙发上,小男孩开始给高尔基照相了,很快一张相照完了。

  小男孩又鞠了一个躬,说:“谢谢你,我的愿望完成了,我该走了。”高尔基说:“小朋友,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再到你们的学校去。”小男孩跑出大门跳上电动车走了。

  到了学校小男孩把高尔基的照片挂在学校的墙报上。就这样,这个小故事一直传到现在,因为我们要像高尔基一样,爱护小同学。

  2、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走到阳台边,伸伸懒腰,突然,一个影子在摇晃,咦,不就是那个小男孩吗?高尔基冲下楼喊道:“孩子,我在这儿。”男孩子急忙跑了过来。高尔基问:“孩子,你为什么时候不接我的胶卷?”男孩回答到:“高尔基先生,我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失信了,不好意思。”高尔基微笑地说:“孩子,你为什么不当天回来?男孩子解释道:“先生,我到车站时,末班车已经开走了,所以,我赶不回来。“高尔基继续问:”孩子,你是什么学校的?男孩不紧不慢地说:“我是**小学的小摄影师。”于是,高尔基带着小男孩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像昨天那样,坐在沙

  发上,拿着张报纸,侧过脸,对男孩微笑。男孩拍下了那张照片,就开心地回家了。男孩长大以后,成了一个闻名的摄影师,他一直没忘记和高尔基的小故事。

  3、小男孩回到家,准备拿胶卷去给高尔基照相。他打开灯,发现妈妈躺在床上,生病了。小男孩赶紧跑过去,依偎在妈妈的身边,从深夜到第二天早上,一直照顾着妈妈,生怕妈妈的病情加重,所以就没去高尔基的办公室。

  高尔基一直等着小男孩。第二天一大早,高尔基准备亲自到小男孩家里去。他问了好多人才找到小男孩的家。他敲敲门,来开门的正是小男孩。一见是高尔基,小男孩惊讶地说:“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怎么是您?”

  高尔基进门一看,什么都明白了,他说:“你不是要给我照相吗?”

  小男孩被高尔基深深地打动了,他说:“高尔基同志,谢谢您!我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长大了也要当和您一样的人!”

  高尔基笑呵呵地说:“小同志,我从你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不久,高尔基的照片出现在小男孩班的墙报上,小男孩可自豪了。

  4、晚上,小男孩果然又来到高尔基家门前。这时,门卫没有阻拦小男孩,而是直接把小男孩领到了高尔基面前。

  小男孩怀着渴望的心情说:“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对不起又打扰您工作了。我想给您照张相,照完相我立刻就走。”“好的。”高尔基愉快地回答,“孩子,我已经等了你很久了!”高尔基立即拿了张报纸,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说:“我还是像早晨一样看报纸吗?”“是的。”小男孩回答。小男孩掏出相机,对着高尔基“咔嚓”一声,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小男孩笑呵呵地说:“谢谢您高尔基先生,我代表全校同学感谢您!”

  小男孩深深地向高尔基鞠了一躬。高尔基把小男孩拉到身边,亲切地说:“孩子,好好学*吧,我希望你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拍出更好的照片!”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6)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 (菁华3篇)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1

  晚上,高尔基还没睡,突然他见了轻轻的脚步声。

  然后那个脚步声停下来了,然后高尔基听见了敲门声。然后,高尔基说:“请进来吧。”然后门被轻轻的推开了。

  然后进来的是高尔基的秘书。秘书说:“高尔基同志,您早点睡吧。明天您还要做很多事情呢。”“我正在等一个人,所以不能睡。你先去睡吧。”高尔基说。然后秘书说:“好吧我先去睡了。”然后高尔基又坐在沙发上等待着。

  突然高尔基又听见了轻轻的脚步声。这次的脚步声比上次的脚步声轻了。然后门被轻轻的推开了。门后面露出了一个头,然后早上那个小男孩进来了。然后高尔基说:“小孩还照相吗。”然后,小孩说:“嗯,还照。”然后他们就开始照了。第二天早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了小男孩教室旁边的黑板上。小男孩高兴的笑了。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2

  有一天,高尔基正在窗口边工作。过了一会儿,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个小男孩,十岁左右,手里拿着照相机。高尔基说:“快让他进来吧!”

  过了一会儿,一位小男孩走到了高尔基的面前,说:“我这次来是来向您道歉的,顺便给您照一张相。”高尔基说:“你不用向我道歉,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家住在哪里?”小男孩回答说:“离这里挺远的,坐电车来也挺方便的。”

  小男孩拿出一盒胶卷,又拿出了照相机,然后说:“我马上就给您照相。”说完了话,小男孩指了指高尔基的办公桌,然后说:“请您坐在这写字。”高尔基走到办公桌边上,然后推开椅子,坐了下来。他装作正在写字的模样。

  小男孩拿着照相机摆弄了一会儿,然后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微笑着。‘卡擦’的一声,照下来了一张照片,小男孩满意的点点头,然后鞠了个躬说“谢谢,打扰了”。

三年级续写小摄影师3

  第二天,小男孩又来到高尔基的房子门口。这一次小男孩多带了一卷备用胶卷,刚想走进去,小男孩又开始担心高尔基会不会很生气不让他进去呢 这时,秘书正好经过门前看见是昨天那个小男孩,他赶忙让小男孩进去。秘书把男孩领到高尔基的房间里,高尔基让小男孩坐下,问:孩子,你今天是来给我照相的吗?小男孩感到很惭愧,吞吞吐吐地说:高尔基叔叔昨天浪费了很多时间,实在太对不起您了。高尔基笑着说:没关系,我这回还是坐在那儿看报纸吗?我希望您可以坐在这儿练字,行吗?小男孩问,可以。高尔基说完转身朝书桌走去。

  一切准备妥当,咔嚓、咔嚓两张笑容满面的照片出来了。小男孩非常感谢高尔基,向高尔基深深的举了一个躬,说:等照片洗出来再给您送一张过来。

  高尔基又带小男孩来到自己的书房,小男孩见到这么多书,下巴都拉得老长老长的。小男孩小声地问:高尔基叔叔可不可以看一看您的书。高尔基开心地说:我这儿的书很多,随你看,再送你一本吧!小男孩高兴地向高尔基又深深的鞠了一躬。

  高尔基看着小男孩跑远,他那灿烂的笑容像刚刚盛开的花朵一样。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7)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1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

  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

  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

  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课堂练*。

  (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

  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

  吩咐(fēn 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

  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3)比一比,再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生词。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2

  学*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_____打开了_____扔给他的_____,同意_____,不料_____,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小编整理了《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却特许一名小男孩儿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爱护。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按备学学案学*,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很轻松了。同学们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续写部分,大部分同学写得还非常精彩。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二: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于是,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只是略嫌夸张。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而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三: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四: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画出有关句子。

  3.学*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男女生、同练*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读一读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说话练*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作的欲望。】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8)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二十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掌握约请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在交际中不断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设计:

  一、解题出题,激发兴趣

  1、板题解题:约请,就是预先说定邀请。在学*、生活中我们学会“约请”的本领,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做一个文明人。

  2、出题激趣:三(1)中队将举办一次对全校开放的主题队会,准备由中队长约请教音乐的顾老师辅导同学们排练文艺节目。假如你是中队长,见到顾老师应该怎么说?

  二、例文示范

  中队长:顾老师,您好!打扰您了!我们三(1)中队将举办一次主题队会,想请您抽空去辅导一下我们排练文艺节目,好吗?

  顾老师:好!我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放学就去辅导你们,行吗?

  中队长:行,谢谢顾老师!

  三、方法点拨

  1、约请时要有礼貌;

  2、约请的原因要讲清;

  3、约请的内容和要求要讲具体

  4、结束时要表示感谢。

  四、按题同桌训练:×月×日是你的生日,你约请你的同学参加你的生日会,你该怎么约请他们。

  五、小组自选提问评议考核:先在小组内约请,评出选手再进行全班表演约请。并请同学给你打分,全班交流评议。

  六、实践训练:在*时学*生活中向老师、同学约请,学会约请。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教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蝈蝈的知识;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前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学生准备:自己预*课文,了解蝈蝈及其他小动物的歌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三、朗读评比:

  四、学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1.把课文读给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绿色的歌》教案》,来自网!

  爸爸妈妈听。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 ( )的月亮 ( )的'秋天 ( )的心情

  板书设计:老师把要写的字范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三、指导朗读:

  四、语文实践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ì àn dià iàn xíng 5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汉字,会写9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话般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你小时候喜欢做什么呢?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2、(齐读课题):《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简单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情况。

  3、请同学来读课题,并对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4、同学自由发问,自由解答,进行讨论。(播放音乐:小时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纪、必、须、功、譬、糙、敏、式、简、由、睁、秩、序、哦。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秩、序、糙、必、须、睁。

  (1)通过认知“b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必须”的“必”的'掌握。

  (2)通过认知“shì”的同音字,来加强对“方式”的“式”的掌握。

  (3)“秩序”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配合图片认知进行)

  (4)比较“秩”和“铁”,并进行组词。

  (5)通过“组字”的方法来学*“粗糙”的“糙”,并辅助图片认知理解。

  (6)通过“反义词”的形式来对比识记“睁”这个字,并辅以图片认知。

  5、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我们小时候总是对什么都好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做了哪些事情呢?……一起来认真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吧。

  1、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怎么生活。

  (读得轻缓些,语调拉长,读出娓娓道来的意思。)

  2、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认真读,读通顺,读流利,这样有趣味的语言要读出太阳的“粗犷”啊!)

  3、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认真读,较长的句子要断句准确,读通顺、流利!)

  4、水开始学*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往低处流”语速渐缓,读得意犹未尽。)

  5、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体会段意,不丢字落字。)

  6、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要读出对这个世界的渴盼和赞叹之情。)

  7、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要读出无尽的想象……)

  五、课堂展示

  1、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好好读一读。

  2、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

  3、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流利,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世、界、功、反、复、式、简、弄、由。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世、反、式、由”的注意要点。(预设:“世”:最后一笔是“竖折”;“反”:撇要伸展开;“式”:卧钩要伸展开;“由”:上出头,下不出头。)

  4、学生临写生字。

  七、巩固练*

  1、打开“基础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册。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词语练读。

  2、进行组词训练。

  纪()须()敏()简()

  记()顺()故()间()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出示换偏旁的练*,大家进行开火车组词训练。

  5、出示同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6、猜谜语识记生字:“糙”“敏”“简”。

  7、利用反义词巩固识记“简”和“反”。

  8、谈话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与交流

  (一)品读第1—4自然段。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bìxū)学*怎么生活。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ɡōnɡ)。譬(pì)如说唱歌,它粗糙(cāo)的声音,把这个敏(mǐn)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开始学*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shì),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1、看谁读得好,读出了什么信息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指的是世界刚诞生不久的时候,点题。

  4、“每样东西都必须学*怎么生活。”总领下文。

  5、太阳的发光和东升西落居然是“学会”的,真有趣!

  6、“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这样的想象真是有趣。

  7、月亮为什么会这样的?你从这里理解了什么?

  8、AABB式:反反复复、清清楚楚、飘飘洒洒。

  9、谁可以来解释一下月亮的“圆缺”现象。

  10、“水开始学*流动。”这个句子很生动,是拟人的修辞。

  (二)课堂展示。

  在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有哪些事物在学*,它们学会了什么?

  (三)品读第5—7自然段。

  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jiǎn)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yóu)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zhēnɡ)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zhìxù)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1、“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谈一谈你对当时世界的认知。

  3、这个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展示。

  1、你觉得当时还会有什么在发生变化呢?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2、“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品读第8—9自然段。

  哦(ò)!不要往下讲了,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1、很久很久:很大很大、很长很长、很黑很黑。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一句点题,照应开头,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课堂展示。

  1、这个世界上谁发生了变化?说一说,分享出来。

  2、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遵循规律。

  3、这些事物是如何变化的,谁可以说得详细一些。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日月的诗句吗?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三、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起来闯关吧!

  四、作业布置

  1、讲一讲这个故事。

  2、积累关于日月的成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出示插图,看图并引导叙述图意。

  ①按由*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和燕子的性情特点的句子。

  (2)、讨论解答。

  (3)、练*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名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1、学生对燕子外形描写接受较快。

  2、对课文学*感情浓厚,掌握了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点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同句子,想一想课文讲里一件什么事情?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注意辅导后进生的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 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3、4自然段)

  4、指名读词语,注意3个加点字应该读轻声。

  5、说一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6、小结自学情况。

  四、学*生字

  1、自由识记生字,注意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3、用钢笔描红。

  4、反馈,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生齐读课题。

  二、听说训练:

  1、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2、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师述 (2)指名说 (3)出示句子齐读。

  三、讲读课文:

  (一)、第1、2小节:

  1、是什么事让小骆驼感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课文的一、二小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齐读一、二小节。

  2、课件展示:出现小骆驼来到小溪边,小红马也来到小溪边,小红马看到小骆驼就开口了-

  (1)指名读

  (2)评读,读出喷着响鼻。

  (3)再指名读。

  板书:脚掌(又大又厚) 眼毛(两层) 肉疙瘩 难看

  (4)齐读小红马说的话。

  3、小骆驼听了觉得很--生齐。 附板书:委屈

  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它会怎样说呢?指名说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评读(疼爱)、再指名读、齐读

  4、读好

  (1)指名说读(一个演小骆驼,一个演骆驼妈妈)

  (2)分角色读1、2小节:小骆驼、骆驼妈妈、旁白

  过渡: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二)、第3--4小节:

  (出示沙漠图) 指名读3、4小节

  板书:( )沙漠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听到了怎样的沙漠?

  对呀,小骆驼望着这无边无际的沙漠开始担忧起来,小骆驼担心什么?经过这次沙漠之旅它又明白了什么?

  1、自读3、4小节。

  2、交流小骆驼担心什么?指名读(读出担心的语气)

  3、同桌同学再读3、4小节,讨论并完成思考题:

  (1)小骆驼在茫茫的大沙漠中行走不怕饿,这是因为( )。

  (2)小骆驼不怕自己的脚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这是因为( )。

  (3)小骆驼也不怕铺天盖地刮过的风沙,这是因为( )。

  4、交流:

  (1)出示句子、骆驼图,

  指示驼峰,板书驼峰。

  师生识图,板书:贮存养料 齐读句子。

  (2)出示句子: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这句话?

  (3)介绍骆驼鼻孔和眼睛的知识。

  齐读第4小节。

  5、读好3、4小节:

  (1)分角色朗读。

  (2)评读。

  (3)再分角色读。

  小结: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肉疙瘩般的驼峰,看起来不美观,可他们的用处大着哩!又大又厚的脚掌不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两层眼毛可以防沙,驼峰可以贮存养料,适于沙漠生活。所以,最后小骆驼相通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生齐。

  (三)、第5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小骆驼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板书:自豪)

  读好自豪。

  师总结: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听小红马说自己很难看觉得很委屈,后来跟着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那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内在。)

  四、续讲故事:

  小骆驼的沙漠之旅结束了,有一天,它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欣赏它那又大又厚的脚掌、两层长长的眼毛和高高耸起的驼峰。恰巧小红马也来了,它们第二次的相逢,小骆驼会怎样对小红马说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交流。

  板书设计: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 又大又厚 陷不进沙子

  睫毛 双层 挡住风沙

  驼峰 肉疙瘩 贮存养料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读写“补课、褐力”等词语,理解“竭力、发誓”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读**号学*课文的方法,通过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

  3、能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4、懂得学*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的内涵

  教学准备:

  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读题。

  2、师:《春天的雨点》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请大家听一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3、播放课文录音。 (示课件)

  二、交代本堂课目标:(示课件)

  1、学*生字、词语;

  2、按“发现—补课—护送”的思路把课文分为3段;

  3、用做读**号的方法找出并读懂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4、完成部分作业。

  三、教学生字、词语,分段

  1、 生字、词语。(示课件)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讨论分段。

  四、学*课文中写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1、 师:同学们,你们在*时上课时有没有跟达丽玛类似的情况?当达丽玛走神以后,老师是怎样对待她的?你认为乌汉娜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板书:关心爱护学生)下面我们分组学*先把课文读一遍,找出最能反映出乌汉娜老师关心学生的句子用“~~~~”划出,告诉组内的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这是重点句。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分学*小组朗读、讨论、分析重点词句。

  五、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进行探讨学*)

  1、组内推选一个同学朗读重点句,选一位同学做说明理由,另两位同学进行补充。(示课件)

  例: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的眼睛走了神。

  ①、找句子(我找的句子在77页第2自然段第1行)

  ②、读句子

  ③、想句子。说一说怎样理解“走神”“发现”这说明了什么呢?

  ④、证明,说理由。从“发现”一词可以看出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指导朗读。

  2、 按照上面的学*方法分析、朗读重点句子。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1、2、3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乌汉娜 →关心爱护 → 达丽玛

  发现 → 补课 → 护送

  第二课时

  一、复*

  1、说说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二、感悟达丽玛的品质

  1、朗读全文。

  2、在学*小组内讨论交流:“达丽玛是个怎样的孩子?”(知错就改)

  3、用“~~~”划出最能看出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句子进行研究、感悟、交流。

  例:①放学后,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家去,达丽玛低着头走进了办公室。

  a. 从什么地方看出达丽玛知错了?

  b. 达丽玛低着头走进办公室,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c. 指导朗读。

  ②达丽玛望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a. “发誓”什么意思?

  b. 达丽玛的誓言是什么?

  c. 你从达丽玛的誓言中感悟到什么?

  d. 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发过什么誓?

  e. 指导朗读。

  ③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隆隆的春雷声!

  a. 句式改变,给句子个说法。

  b. 达丽玛只看见,没有看见。

  c. 从这句中感悟到什么?

  d. 指导朗读。

  三、领悟题意

  1、课题中“春天的雨点”在课文的结尾出现了几次?

  2、怎样来理解“春天的雨点”?

  3、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会落在达丽玛的心里?

  (感受老师的爱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孩子的心里,使新一代茁壮成长)

  四、指导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

  六、作业

  1、熟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4、5、6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

  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

  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5、翠鸟

  教学反思:《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教学反思: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

  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反思:《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

  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8、路旁的橡树

  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对珍珠泉的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本课,笔者以“口语交际”的形式组织阅读,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使学生既复*巩固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又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

  (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

  (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

  (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学*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作小结,布置预*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巩固上节课学*的内容。

  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1)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2)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3)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4)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课前准备:

  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评: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方式。

  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3

  一、情境导入

  1、大家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什么礼物?

  (出示杨桃)这是——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还能生津止渴、止血止痛呢!真正的杨桃是在秋季和冬季才成熟的。看,有趣吗?

  2、(对照课前板书:岑桑)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这个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那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出示课题)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你来,(第2段)真不错!

  你来读,(第1段)你把藏在这段话里的生字读得多正确呀!

  你读(第13-16段)

  你来读,读得一字不差,真了不起!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你来,你来,你来。

  4、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三、探究“我”的作画态度,初识“实事求是”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生读书动笔)你来读,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说,你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上发现他画得很认真,很仔细。请你把那份认真读出来。

  你说,你从“老老实实”上读懂了他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没有凭自己的想象去画。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

  你来,噢,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

  (2)(课件出示)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你读懂了“想当然”。对呀,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你来,你来,你来。

  对,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画成*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画走了样”。

  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你来,好一份“语重心长”。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3)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我”的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

  你来,你可真会读书!你发现了“我”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

  课件出示: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怎么发现“我”的老老实实的?

  你来,原来他将眼前的杨桃和*时的杨桃进行了——对比。

  还有什么发现?

  你在从小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听着你的理解,你仿佛同作者感同身受!真高明!(师走到前排靠边的位置)是不是这样的座位?现在就让坐在这里的同学“现身说法”。(示意一同学起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到的可能和*时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你能将这种和小作者相同的.感受读出来吗?

  还有谁想读?你来,(请同样坐在前排靠边位置的同学再读句子)

  我似乎听到了小作者的心声了。假如你就是这位小作者,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我该不该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心中升起一种疑惑。

  2、你说,正是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使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教诲,在座位上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我就老老实实地画出了——五角星。

  把自己对“老老实实”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你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老老实实作画的孩子。

  你读,从你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一份如此坚定的“老老实实”。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实事求是。

  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我正是抱着这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画杨桃的,(对照板书)尽管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满意、很自信

  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你读,多自信的孩子!你来,大家一起来。

  四、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师: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自己读读下面两则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生读对话思考)

  (1)你说,多么会读书的孩子!你不仅仅是发现了省略号,更找到了文章的眼睛呀!还有什么发现?

  你来,噢,你发现了,第一则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很肯定的。那第二则呢?

  (2)同学们从这两则对话的字面上发现得不仅多,而且很有价值,我知道你们都在思考,文章的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品出来的。

  那么,该怎么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呢?自己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呢?自己有收获了,就和同桌一同分享,合作读一读。

  2、(课件出示第一则对话)

  (1)哪对同桌愿意第一个尝试?你们吧。

  你为什么这么读?噢他画错了,杨桃怎么可能是五角星呢!

  请你们读(另一同桌对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呢?

  噢,杨桃根本不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请你们吧,为什么你的语气中还带有笑意?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竟然有人这么画杨桃,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你说,你说,你说。

  (2)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师生对读)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

  3、(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这则对话呢?又该怎么读?哪对同桌想试一试。

  你们来,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噢,原来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你们来,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真了不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聚集目光的力量,注视着我这里。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现场演示、慢慢移动让全班同学都体验这个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放声地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5、现在,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学*成果吧!请鼓起自己的的耳朵用心地倾听,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不曾想到过的。

  (1)你读。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你说。你真会学以致用,用省略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2)请你再说。从你的感悟中,我发现你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课件再次出示父亲的话)一起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从这以后,我们不需要父亲经常的叮嘱了,我们已经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的说出这句话:(课件出示)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6、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听着你们用真情写下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愧疚!就把这份愧疚送到这则对话中说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

  孩子,现在的杨桃还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它像什么?

  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对照板书)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如何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五、探究“老师”的引导过程,深化“实事求是”

  画杨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用心地去品,还能品出更多的味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通过下节课的学*,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预*“画杨桃”下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

  (1)把语句读流利

  (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与向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

  2、 学会写一类生字7个,认识二类生字。

  3、 完成课后练*,复*巩固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 掌握略读方法,学*略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训练略读。注意字、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教学生学会略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顺序,通过字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一、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

  2、生略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结合课后第一题)

  3、课文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学*生字。

  (1)正音字 垒(lei)瓮(weng )窝( wo )嘛(ma)

  (2)多音字

  jiang(将军)

  将

  jiang(将领)

  (3)生字

  梯:T ti 左右结构 查木字旁

  组词:梯子 云梯 人梯

  碌: L lu 左右结构 查石字旁

  组词:忙碌 骨碌

  踮: D dian 左右结构 查足字旁

  组词:踮脚

  陆:L lu 左右结构 查耳刀旁

  组词:陆地 大陆 着陆

  嘴:Z zui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嘴巴 张嘴 快嘴 顶嘴

  喳:Z zha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叽叽喳喳

  饿:E e 左右结构 查食字旁

  组词:饥饿 饿肚子

  衔:X xian 左中右结构 查双人旁

  组词:衔泥 学衔 军衔

  抢:Q qiang 左右结构 查提手旁

  组词:抢夺 抢险 抢救

  将:J jiang 左右结构 查 旁

  组词:将军 将来将要

  5、学*二类字。

  6、复*巩固

  (1)同桌互相听写一类字。

  (2)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每个字写一行,组一个字。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 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生发表自己对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独特感受。

  3、 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排个课本剧,你们高兴吗?那么课文就是剧本,我们首先要把课本读好、理解好,大家有信心吗?

  二、 自由读文。

  你对文中的那些词语有独特的感受?画出来,先来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 你对文中的那部分感兴趣?读给

  大家听。读的时候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a) 分角色朗读。

  b) 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c) 课本剧表演。

  d) 布置作业。

  人类和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有很多。搜集一下,读一读,下堂课进行交流。

  第三节

  教学内容:巩固练*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题

  3、听写生字 4、做形*字组词练*

  作业:读后感

  [板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田田看窗户关心燕子

  我关心

  窗户 韩奶奶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6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

  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学*。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 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

  套:注意中间有三横。 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学*,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 ) 的毅力, ( ) 的精神,( ) 承受( )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

  (1)指导朗读。]

  (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1、造句。

  (1)康复——

  (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 忍着剧痛配合医生, 轻轻哼着乐曲。

  (2)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 桑兰没掉一滴眼泪。

  (3) 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 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

  ↓

  天大不幸 坚强

  ↓

  微笑着承受

  5、《雪儿》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⑴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⑵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

  ⑴ (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⑵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⑶ (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⑴ 出示学*要求:

  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⑵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⑶ 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

  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

  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可爱。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

  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测标准: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师指导啊、担等读音)

  2、再用自己最把握的方法读课文,交流:

  你对珍珠泉的感受。

  3、随机请学生上台板书。

  (预设:绿、深、清、凉、冒水泡)

  三、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⑴ 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

  ① 开始,水泡消失了!

  ② 水泡闪亮珍珠啊!

  ③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⑵ 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⑶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珍珠泉水绿、探、清的特点。

  ⑷ 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四、练*朗读,体会感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

《争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  争辩()  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2)()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3)()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五、课堂小结。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二十份(扩展9)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范文10份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真了不起”等语句。

  课文重点:

  3、4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第二自然段中的“有的〃〃〃〃有的〃〃〃〃〃〃有的” 感情朗读训练点:第四自然段中动态的荷花 教学准备课件 预*设计:

  导语: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从古至今,描写荷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1.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写在下列横线上,比一比谁写得漂亮,记得牢固! 2.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饱胀: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3.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夏日公园里 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 ,表达了作者 。

  4.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

  (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别用“ ”和“ ”划出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再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3)“白荷花在这些大玉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结合前后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4)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白荷花的几种姿态,分别是哪几种?

  (5)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

  (6)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7)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课文,想想:“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5.课文的语言真美,我要把课文背下来,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6.我也搜集了许多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图片,咱们上课时再来交流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塘图,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2、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二、检查预*、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莲蓬:图示理解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要求读出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来。

  2、自由读

  3、指名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课文描述生动、逼真,学生学*兴趣较浓,对课文词语易理解。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

  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出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看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二、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

  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看图,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四、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有感情的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五、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挨打(āi ái)挨挨挤挤(ái āi)仿佛(fó fú )佛像(f.....ó fú )

  三、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翩翩起舞:

  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夏日公园里 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 ,表达了作者 。

  五、按原文填空。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的,像一个个( )。白荷花在这些( )之间( )。有的才展开( ),有的( )展开了,露出( )。有的还是( ),看起来要( )马上要( )。

  六、仿写。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抓住它的颜色、样子和香味儿,运用上生动的词句,来写一段话。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2

  《荷花》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的一精读课文,它图文兼美,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这课文时,始终以“美”贯穿全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播放画面,感知形象美。

  1、设问激趣:同学们看到过荷花吗?把你看到的荷花用一个词形容听听。(含苞欲放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2、课件播出生机勃勃,随风摇曳的一池白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荷花的美丽。

  二、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找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利用这一问题直接导入第2自然段的学*。)

  1、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同位交流,说说句子美在哪里?

  2、抓住重点词句全班交流,品味课文。

  (1)借助CAI课件体会荷叶、荷花的特点,并感受三种白荷花的姿态美。

  (2)换词体会“冒”字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冒”字不但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蓬勃向上,顽强生长的动态美。)

  三、创设情境,领略意境美。

  1、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荷花有哪些姿势?

  2、作者为什么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画家是谁?想象这幅画的样子。(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播放荷花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去的画面,并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变成一朵白荷花后的感受:蜻蜓、小鱼会对“我”说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和“我”作伴?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

  四、感情朗读,体验情感美。

  “我”真的是荷花吗?“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呢?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体验,也让学生再次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拓展思维,展现创造美。

  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爱的形式表达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作诗,有的表演,有的朗诵,有的作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创造中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六、走进自然,发现生活美。

  课后带领学生参观家乡南山公园的荷花池,学生完全被池中那婷婷玉立的荷花、形态各异的假山、水珠四溅的喷泉等美景陶醉,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声。很多学生还仿照这课文写出了家乡荷花池独特的美。

  [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学*的选择,使学*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己不同的感受,把学*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多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荷花池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三是以“美”贯穿全文,通过画面、朗读、想象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荷花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大自然,走进生活,充分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3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

  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预*题纲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搜集荷花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猜谜语吗?请听好了: 一个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红袍,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A.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读了这些词,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B.荷花、莲蓬、饱胀、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作者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b.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仅很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二)巧读四、五段。

  1.指名朗读四、五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齐读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本文的?

  (板书:闻到──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板书:细致观察、丰富想象)

  三、拓展练笔

  1.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2.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3.师引导依照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

  4.交流*作,讲评后,学生修改小练笔。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4.书写练*。

  5.自评互评。

  五、作业布置

  抄写文中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闻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4

  教学目标:

  1.学*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最好。因为

  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应;

  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

  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荷花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

  教案点评:

  从词句教学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再辅之以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通过媒播放画面,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荷花的美丽。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挨蓬”等5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指导,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

  2.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挨蓬”等5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板书:荷花)

  2.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3.让我们一起到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2:荷花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3:出示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4: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花瓣儿

  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多音字“挨”的读音:

  “挨”在这里读“āi”,另外还有一个读音,一个是“ái”,组词为“挨打”。

  另外读好卷舌音“花瓣儿”。

  4.学*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止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舌音“姿、随”,翘舌音“止、胀、势”,前鼻音“瓣”,后鼻音“蓬、仿”。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瓣蹈蓬胀裂姿势仿佛

  (2)熟字比较。如:瓣一辨裂一烈拂一佛正一止

  B.链接前置性学*,反馈学生自主学*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瓣”――左边“辛”最后一笔是撇。

  “势”――上宽下窄,上面是“执”。

  “佛”――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笔顺是横折、�M、竖折折钩、撇、竖。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6:出示词语解释)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板书: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学会了5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1个字,了解了荷花的美,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3荷花

  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激活学生情感,积极主动学*。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作者笔下,荷花尽展其美丽多姿,作者感情趋势而美好,真正是一篇美文。教学这样的文章应当充分运用有效媒体和手段,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很主动、很投入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中的美――荷花的美丽、情致的美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叙写“我”观赏荷花,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初闻荷花清香→再赏荷花美姿→幻化荷花精灵。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好课文,品读课文,陶冶情操,感受荷花之美、情致之美。

  不足之处:如何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放,放多少,扶,扶多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来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

  2.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8)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花瓣儿

  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仿佛花骨朵儿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板书:一……就……)

  (2)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跑去,说明了什么呢?(对荷花的喜爱)(板书:赶紧跑)

  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重点学*第二、三自然段:

  (1)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有谁喜欢荷叶的句子,请读一读。(课件出示9)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能告诉大家这一句美在什么地方吗?(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板书:挤挤挨挨碧绿大圆盘)

  (3)有谁喜欢写荷花的句子,请读一读。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活的画)?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10)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这荷花不但美得像画,而且像一幅什么样的画(活的画)?

  ②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动态美。)

  (课件出示11)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板书:冒)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课件展示12: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e.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写后交流:例如:“……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仿佛在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等等。)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③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通过读来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④(课件出示13)解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14图片: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板书: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全开的呢?(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将开的呢?(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块儿站起来读读。

  (5)学*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15)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吗?

  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自己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学生画、剪荷花、荷叶,并贴荷花、荷叶。贴的时候,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画、剪的荷花。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在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我们班的同学就是那了不起的画家。同学们,为我们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就鼓鼓掌。

  3.想象美景,迁移表达学*第四、五自然段:

  (1)看到这么千姿百态的荷花,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课件出示15演示第四自然段内容)表演引读。

  作者所以会有这些想象,都是因为荷花大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在四、五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板书:翩翩起舞)

  三、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2.小练笔:仿照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写你最喜欢的花的不同姿态。

  【设计意图:复*导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学*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审美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换词法、动作表演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课件展示,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词语的能力。】

  【设计意图:画一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现出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了绘画能力,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学*。】

  【板书设计】

  3荷花

  闻到花香:一……就……赶紧跑

  观赏花姿荷叶: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

  荷花:冒出来----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幻化荷花:翩翩起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了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强视觉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并按这一顺序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引导学生用换词法、表演法、想象写话法,最后课件展示图片,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不足之处:在老师范读时,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叙写,文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看荷花。“我”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直接描写荷花。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想荷花。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

  【写作背景】

  《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副**。是第一至四届***代表、第五届***常委,第一届全国**委员。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其他资料】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词

  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Z《浣溪沙》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3.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清.石涛《荷花》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宋周敦颐

  5.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晋乐府《青阳渡》

  6.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江洪《咏荷诗》

  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隋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8.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唐李白《古风(其二十六)》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划去不正确的汉字读音。

  二、读拼音,写词语。

  zīshìhuābànliánpén��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介绍荷花,是抓住荷花的()、()、()来写的。

  四、重点段落品析

  读下面的一段话: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1.仿照例子,写词语

  静静地: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你交谈些什么?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你喜欢什么花?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它:

  花!。

  参考答案:

  一、tǎn��túqiān

  二、姿势花瓣莲蓬

  三、香味颜色姿态

  四、1.悄悄地轻轻地慢慢地

  2.蜜蜂飞过来,告诉我一天采了多少蜜,蝴蝶在我身边飞舞,高兴地说:“荷花姐姐,您好美呀!”

  五、例如:

  桃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月季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态是那样动人。

  君子兰!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方法:你们真是学*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这一节课中虽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已有些尝试及体现。留心课中细节,就会发现这节课正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学*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综观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点。比如: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教者在“导而弗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处理得比较适度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是否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一认为要;一认为不要;对此,我们也还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争论。最后还是认为该用,毕竟那是学生个性化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记得她在上课时,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荷花太美了”有的说“叶圣陶爷爷写得太美了”……那是学生多么好的一个听读感悟的心理历程啊!这一切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

  恰当的学*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方法”“你们真是学*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的学*方式进行学*,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三、课件美化了语文课堂。

  好的课能处处给人艺术美的享受,课堂上教者得体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大方的举止都应是体现这样的目标的。新的课越来越多地得益于优美的课件的辅助,这节课课件也给了学生有艺术美的享受。课件伊始曾出现了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那国画的选配那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都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它从声音、图象、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为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课件设计真正美化了语文课堂。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能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4、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塘图,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2、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莲蓬:图示理解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要求

  读出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来。

  2、自由读

  3、指名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荷花的美。

  2、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出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看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二、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

  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

  同坐讨论,全班交流。

  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四、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有感情的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花。

  板书

  荷花

  姿势美陶醉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8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真了不起”等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图,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课文第1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引起作者哪些想象?(板书:想)你们愿意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来到荷花池边,我们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图,指名说)(板书:叶、花)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谁来读你画的描写荷叶的句子。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

  3、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多、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板书:多、绿、大、圆)作者写得好,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好。谁来试一试。

  4、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学生交流)这句和老师找的一样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设疑:荷花明明是“长”出来的,怎么能说是“冒”出来呢?在这里你们觉得这个“冒”字用的怎么样?

  (2)学生交流:从“冒”可以感觉到荷花往上升,突现出来。

  谁还来读一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

  (3)(随学生回答出示幻灯4-6句及插图)

  ①莲蓬,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鼠标指图,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②“饱胀”,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饱满得要胀破开来)。

  那么这几个句子描写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学生回答:才开、全开、将开,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这三种花)。这里,作者用三个有的把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板书:才开、全开、将开)看屏幕,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哪个同学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

  5、(指图),同学们看图,满池的荷花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6、下面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7、(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边板书:活的画),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说这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指名说)谁能把这一池的荷花读“活”呢?(男女生赛读)

  8、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幻灯)

  (三)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图片,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那你们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谁来做做动作?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一看: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入迷了)

  4、同学们,你们也愿意做一朵美丽的荷花仙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的最丰富、最奇妙!

  5、同学们,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用感叹的语气来赞美)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画:画一幅荷花图,配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2、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四、教学反思: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的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在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9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及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冒”字的妙处;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纸剪好的荷花、荷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触发语感

  1.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老师边诵边画出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练*: 的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设计意图: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氛围;简笔画新颖、直观、醒目,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通过视觉感官,触发学生的语感;填空练*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感知全文,领悟语感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丰富的词语把荷花形容的那么美。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形容他所看到的荷花呢?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图画。

  3.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4.出示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

  (1)白荷(hē)花在挨(āi)挨挤(jǐ)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nèn)黄色的小莲(lián)蓬。(图片)

  (2)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zhā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图片)

  (3)我仿(fáng)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shang)翩(piān)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4)蜻(qīng)蜓(tíng)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需掌握的生字词为红色,第一、二句结合图片帮助理解生字词。)

  [设计意图:读书要求的出示,让学生先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红色的使用可以起突出重点、提醒注意的作用;结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本环节的设计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潜心学文,积淀语感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从“挨挨挤挤”中我们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相机板书“多”)。假如你们是荷叶,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相机板书“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相机板书“圆”)

  3.师:这生机盎然的荷叶很多、很绿、很圆,真惹人喜爱。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荷叶,请两位同学来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两生上台贴荷叶,师注意提醒体现“挨挨挤挤”这个词。)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动作表现及贴荷叶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况,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用了一个动词“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

  师:请你们把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3.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情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4.齐读句子,加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课文学*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水*。训练学生的观察水*,发展学生的想象水*,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荷花的美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观察水*,想象水*,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使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理解荷花美。学生学*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实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相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理解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了解;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相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①刚开的白荷花()。②全开的白荷花()。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个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实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六、附:板书

  闻:清香赶紧

  叶:像圆盘

  热爱大自然

  赞美大自然

  3荷花看

  花:活的画

  想:成为一朵荷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