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1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侧喻黄几复善“治国”。蕲:通“祈”。

  (1)由最后两联可以看出黄几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4分)

  (2)第二联备受后人推崇,艺术表现手法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4分)

  答案:

  (1)①为官清廉,家徒四壁。②怀才不遇,从政有方。③博学多才,好读书(勤学)(4分)

  (2)①巧用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②运用名词组接(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③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2

  寄黄几复①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8.本诗颔联被称为“奇语”,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5分)

  参考一:①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1分)②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3分)③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1分)

  参考二: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②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3分)③“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9.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和担忧之情。(2分)②“持家四立壁”,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不蕲三折肱”喻指他善“治国”。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4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3

  寄黄几复①

   【宋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④。

   【注释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qí):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领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政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之鸣,怜才之意。

  答

  6.(2分)C 【解释 】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侧喻黄几复善于“治国”。

  7.(2分)A 【解释 】“他把雁儿夸张化”,应理解为“他把雁儿拟人化”。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4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侧喻黄几复善“治国”。蕲:通“祈”。

  (1)由最后两联可以看出黄几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4分)

  (2)第二联备受后人推崇,艺术表现手法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4分)

  答案:

  (1)①为官清廉,家徒四壁。②怀才不遇,从政有方。③博学多才,好读书(勤学)(4分)

  (2)①巧用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②运用名词组接(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③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5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小题1:请简要赏析颔联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小题2:后人读此诗,认为此诗的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多种思想感情,你认为呢?试选其中两种情感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本联主要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1分)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2分)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1分)

  小题2:认同这个看法,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作者通过首联的“寄雁传书”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恋之情。(2分)而在颈联中作者用家徒四壁来表达对友人清正廉洁的赞许。(2分)(此诗中,还在尾联表达了对友人头发花白的关切,以及仕途不顺的同情, 更由此表达了自己和友人一样仕途不顺的命运。任意选2个作答都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所谓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古诗多为描写、叙事和抒情)、表现技巧(比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然后再根据诗句颔联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可知用了对比。再根据诗句内容加以详细阐释,指出其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多种思想感情”一语进行分析。对第一问,必须根据第二问做出“认同这种说法”的回答。然后结合诗题,逐句赏析其感情。赏析时,既要指出是何种感情,又必须指出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阅读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1)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1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案】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和惋惜。(每点1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2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案】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和惋惜。(每点1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3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1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谢不能”即“不能谢”,言友人万里传信,诗人深为感动,不能以语言表达谢意。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15.诗歌颔联所用词语皆为常见,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北宋诗人张耒却称之为“奇语”。请赏析此联“奇”在何处。(6分)

  答

  14.【A】首联是说两人相隔遥远,本欲托鸿雁传书,但大雁推辞说不能传信。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15.①对比:颔联上句为暖色调,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为冷色调,明言江湖漂泊之凄凉。“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是“一”与“多”的对照。②名词意象组合(列锦):使用“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6 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回答白描分析正确亦可)③虚实结合:上联回忆十年前京城欢乐相聚是虚,下联写现在江湖漂泊孤灯自守是实。虚实对比中,表达了浓郁的思念之情。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此联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⑤用典:“一杯酒”“江湖”“夜雨”分别巧妙化用了王唯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杜甫的“江湖多风波”,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使思念之情更为深挚感人。(每点2分,3点满分。手法判断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4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小题1:请简要赏析颔联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小题2:后人读此诗,认为此诗的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多种思想感情,你认为呢?试选其中两种情感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本联主要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1分)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2分)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1分)

  小题2:认同这个看法,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作者通过首联的“寄雁传书”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恋之情。(2分)而在颈联中作者用家徒四壁来表达对友人清正廉洁的赞许。(2分)(此诗中,还在尾联表达了对友人头发花白的关切,以及仕途不顺的同情, 更由此表达了自己和友人一样仕途不顺的命运。任意选2个作答都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所谓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古诗多为描写、叙事和抒情)、表现技巧(比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然后再根据诗句颔联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可知用了对比。再根据诗句内容加以详细阐释,指出其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多种思想感情”一语进行分析。对第一问,必须根据第二问做出“认同这种说法”的回答。然后结合诗题,逐句赏析其感情。赏析时,既要指出是何种感情,又必须指出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5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qí):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领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政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之鸣,怜才之意。

  答

  6.(2分)C【解释】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侧喻黄几复善于“治国”。

  7.(2分)A【解释】“他把雁儿夸张化”,应理解为“他把雁儿拟人化”。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2)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1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⑴家贫难致____________ ⑵辄省记____________

  ⑶落落大满____________ ⑷为一说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划线的词“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2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⑵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小题5: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甲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仓山房文集》袁枚 随园主人 清代

  小题2:(1)得到 (2)就(3)高高堆积的样子(4)做

  小题3:古义:值得珍惜 今义:惋惜

  小题4:(1)(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现出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2)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小题5: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黄生受到的优待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小题6:正反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多反而不读书。论证了“书非借而不能读”这一观点。

  小题1:试题分析: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所以袁枚的作品,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

  小题2:试题分析:致的意思有:①送达。②招引,引来;引申为取得,得到。③到。④尽,极。⑤意态,情趣。⑥精密,细密。这里取得到的意思。辄的意思有:①总是;②立即,就;③专擅,独断专行。这里取就的意思。落落的意思是高高堆积的样子。为的意思有:①做;②作为,当作;③认为;④是;⑤如果、假如;⑥被⑦句末语气词。这里取做的意思,为一说,即做一篇说。

  小题3:试题分析:可惜在古代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珍惜”。在现代可惜是一个词,表示“惋惜”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⑴关键词:与是给的意思;“其”在这里指我,“是”是这样的意思。⑵关键字词:惟是只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公是公开的意思;吝是吝惜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类是相同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从这几句话中可得到作者幼时借书与黄生借书待遇的不同。

  小题6:试题分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辄省记。”是写作者幼年求书心切,借书读读书效率高;“通籍后……时蒙卷轴。”藏书很多,但“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反而没有时间去读书。这两方面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2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9、《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11、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9.清朝(1分)袁枚(1分)

  10.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3分)

  11.书非借不能读(3分)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3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问题】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归而形诸梦

  B.其切如是其借书亦类予

  C.七略、四库,天子之书而少时之岁月为可借也

  D.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15.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文中“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的具体表现分别是【】。(本题用原文中语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3.C(2分)

  14.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家中贫困难以得到(书)(2分)

  15.书非借不能读也(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4分,各2分)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4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⑴家贫难致____________ ⑵辄省记____________

  ⑶落落大满____________ ⑷为一说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划线的词“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2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⑵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小题5: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甲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仓山房文集》袁枚 随园主人 清代

  小题2:(1)得到 (2)就(3)高高堆积的样子(4)做

  小题3:古义:值得珍惜 今义:惋惜

  小题4:(1)(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现出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2)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小题5: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黄生受到的优待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小题6:正反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多反而不读书。论证了“书非借而不能读”这一观点。

  小题1:试题分析: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所以袁枚的作品,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

  小题2:试题分析:致的意思有:①送达。②招引,引来;引申为取得,得到。③到。④尽,极。⑤意态,情趣。⑥精密,细密。这里取得到的意思。辄的意思有:①总是;②立即,就;③专擅,独断专行。这里取就的意思。落落的意思是高高堆积的样子。为的意思有:①做;②作为,当作;③认为;④是;⑤如果、假如;⑥被⑦句末语气词。这里取做的意思,为一说,即做一篇说。

  小题3:试题分析:可惜在古代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珍惜”。在现代可惜是一个词,表示“惋惜”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⑴关键词:与是给的意思;“其”在这里指我,“是”是这样的意思。⑵关键字词:惟是只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公是公开的意思;吝是吝惜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类是相同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从这几句话中可得到作者幼时借书与黄生借书待遇的不同。

  小题6:试题分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辄省记。”是写作者幼年求书心切,借书读读书效率高;“通籍后……时蒙卷轴。”藏书很多,但“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反而没有时间去读书。这两方面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5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①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②灰丝时蒙卷轴③。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注释:①通籍,指做官,步入仕途。②蟫,这里指书中生的虫。③卷轴,卷,念juàn,这里泛指书籍。

  1.在下列句子中该加标点符号的地方划上“/”(2分)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解释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假() 俟() 形( )

  3.联系上下文推测:“非读书为然”的“然”在文中指代 ________ (2分)

  4.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是什么原因所致。(3分)

  1.在下列句子中该加标点符号的地方划上“/”(2分)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解释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假( 借 ) 俟( 等到 ) 形(出现、表现、呈现等意思接*即可 )

  3.联系上下文推测:“非读书为然”的“然”在文中指代 书非借不能读也 (2分)

  4.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是什么原因所致。(3分)

  从“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说明拥有书的人总会把书高高的放着,高枕无忧,不是惜时如金,而是明日复明日的自我安慰,直至书蒙灰生虫。若答“此书非借来的,自然就不会担心别人要,就会无忧无虑”也可以。

  译文

  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现出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3)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1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安毒耶?”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悍吏之来吾乡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B.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D.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表达的语气与“又敢安毒耶?”不同?【 】(2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是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小题3:文段中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蒋氏自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具体表明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段中提到蒋氏“熙熙而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了“太守之乐”,从内容和写作意图来看,这两种“乐”有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2分)

  材料链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材料链接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1分,意对即可,直接答原句“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不得分)

  通过一系列对比突出了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表明自己想“捕蛇而不纳税”的观点。(1分,答出“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即可 )

  小题1:蒋氏的“乐”并非是真正的乐,这短暂的乐是用一年犯两次死亡的危险换来的,是命运悲惨的体现。作者写蒋氏的乐是为了突出百姓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欧阳修“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其施政有方,人们幸福安宁而乐,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A中都是“助词,没有意义”。

  小题1:A、B、C与例句都是反问,D是疑问。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理解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看法观点合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岁赋其二( ) 若毒之乎( )

  蒋氏大戚(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小题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答案

  【小题1】①征收 ② 怨恨 ③ 悲伤 ④于此,从这里

  【小题1】(1)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

  【小题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小题1】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

  【小题1】(1)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 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3)作者希望改变现实,他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四个词语,有实词有虚词,考查面较广,但都是文下注解里的重点字。尤其是“焉”,是极需注意的重点虚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向”“病”等,“向”是通假字,“病”在句中应译为“困苦”。都是重点的词语。(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等。把词语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的修辞为对偶,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即可。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触风雨,犯寒暑” “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修辞及其特征,再根据具体题目判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各自的特征,如比喻的构成,不管是明喻、借喻还是暗喻都有本体和喻体,明喻还有比喻词.排比则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构成的等。对偶则要字数相同,结构相对,词性一致。

  【小题1】试题分析:知道两句的意思,区别自然就知道了。前句写“鸡狗不得宁”是因为受到来乡索租的悍吏的骚扰,百姓不得安宁。“鸡犬相闻”则是一派安静祥和的太*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语句也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尤其是语句附*的课文内容,并且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深入地思考一下语句暗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启示我们什么等。深思必能得其要义。

  【小题1】试题分析:从句子本身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表明了写此文的目的,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希望他们能了解并解决这个情况。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文中的语句与理解现代文中的语句方法一致,都要既看句子本身,更要看句子出现的语段,有时还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加以分析。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对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 向:这里是假使的意思。

  B.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C.弛然而卧弛 然:放心的样子。

  D.又安敢毒耶 毒:祸害。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的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B.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每十家人中就少了一家了。)

  C.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鸡和狗也不得安宁。)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怎么比得上我的邻居天天有这样的事呢?)

  3、下列的叙述有错的是()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都是对偶句。

  B.文段用了两处对比:相邻们的十室九空与蒋氏的“以捕蛇独存”对比,用“悍吏之来吾乡”弄得鸡犬不宁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对比。

  C.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又安敢毒耶”表明蒋氏认为捕蛇是一件好事,从而万分庆幸的心理。

  参考答案:

  1、D

  2、B

  3、D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4

  《捕蛇者说》选段,完成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小题4】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小题5】第四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第二次:

  答案

  【小题1】(1)每年(2)继承(3)冒着(4)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小题2】D

  【小题3】(1)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軎,那么早已经因苦不堪了“。

   (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小题4】D

  【小题5】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小题6】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

   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

   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岁”放到语境中,应译为“每年”。“嗣”与现代汉语有相似之处,应译为“继承”。“犯”根据语境,可用“冒着”代替。“俟”是“等,等待”的意思。

  【小题2】A 主谓之间∕助词 B 名词∕动词 C 恢复∕再D 即使。比较之后,可把正确答案D选择出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向”“病”“ 是”, “向”“病”都是古今异义词,“向”译为“从前”。“病”应译为“困苦不堪”。“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词用法,此处亦是代词,应译为“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其土之有”译为“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不正确,应译为“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所以全句的意思是“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小题5】找到第四段,根据题干中的“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对比”等应找出写蒋氏的“安宁”的句子,即语段呈现出的“熙熙而乐”。

  【小题6】根据语段中我与蒋氏的对话可知,蒋氏第一次 “戚”, 是因为“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他为自己工作的艰险,生命没有保障而忧伤;第二次“戚”, 是因为我所说的“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的话,表明他怕失去捕蛇的工作而恢复纳税,那样,他的生活会更加困苦不堪。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的工作之险,遭遇不幸而悲伤。第二次“悲”,结合后文的议论可知,是为统治者**、广大人民的不幸而伤悲。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晋书》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安敢毒耶 毒:

  (2)则久已病矣 病:

  (3)则弛然而卧 弛然:

  (4)执而鞭之 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陶侃尝出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侃 大 怒 曰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1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9.(4分)(1)毒: 恨、憎恨 (2)病: 困苦不堪

  (3)弛然: 放心的样子 (4)鞭: 鞭打(名词动用

  10. ( B ) (3分)

  11.(5分)

  ①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②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2.(2分)侃大 怒 曰 / 汝既 不 田 / 而 戏 贼 人 稻

  13.(3分)

  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3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2分,意对即可)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4)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1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4)传不*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选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语。(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来到实验中学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复*

  (2)生气、发怒

  (3)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老师传授的知识

  2.D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4.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5.示例: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意对即可)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2

  【原文】

  《论语》选段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问题】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10.“知者”(智者)说话有什么讲究?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11.孔子认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时,应如何正确说话?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0. (2分)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

  11. (4分)①说话要沉稳,不要急躁;②说话要坦诚,不要隐瞒;③说话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

  译文:

  ①孔子说:“可以跟他说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掉了朋友(错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说话却跟他说,就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朋友(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②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君子)还未说到,(你)就先说了,这叫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你还不说,这叫隐慝;不看脸色而贸然说话,这叫瞎子。”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③画④。” (《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过。②说:同“悦”。③女:同“汝”,即“你”。 ④画:画线为界,止而不进。

  你认为这两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汇总5篇(扩展5)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 1

  1.的' 羊

  2.杨子 邻人

  3.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它逃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示例:不作分析,一味盲从,定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 2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 3

  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 4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画线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 )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 )

  (3)歧路亡羊 ( )

  (4)既反 ( )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的;代词,羊;丢失;已经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 5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之”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小题2】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小题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小题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小题1】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小题1】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