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音乐教案 / | 教案,音乐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区分音的强弱。

  2.学会唱《大鼓与小鼓》这首歌。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点:

  辨别区分声音的强弱。

  活动难点:

  会正确表现声音的强弱。

  活动准备:

  大鼓、小鼓。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表现强与弱。如:拍手和点手心,拍手心和拍手背,拍腿和拍肩等。

  2.认识强弱记号。

  教师准备两幅图片,上面画有f和p,告诉小朋友f表示强,p表示弱,并用动作表示出来。

  3.学*歌曲《大鼓与小鼓》

  (1)小朋友敲击大鼓、小鼓,进一步感知音量的变化。

  (2)欣赏并学唱《大鼓与小鼓》,小朋友用声音的大小来表示大鼓、小鼓的强弱变化。

  4.用节奏乐器演奏,注意声音的强弱并表现出来。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室里放置强弱记号f、p。

  2.表演唱《大鼓与小鼓》。

  评量:

  能用动作、音量表现声音的强弱。

  分析:

  此次活动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强弱,通过学唱歌曲辨别强弱,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区分声音的强弱,从而发展了小朋友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

  2、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并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

  3、认识乐器:大鼓、小鼓、琵琶、二胡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2、感受人声和乐器的不同音色。

  3、对声音的联想。(学生虽然对生活中声音有一定的感受,但没有从声音引起联想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纪律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随音乐拍手,做小燕子等动作)。

  2、师生问好!

  二、声音的联想

  1、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同两边,相互难见面(耳朵)

  2、大家*时在生活中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请把你们听到的声音来模仿给老师听一听:

  教师提示学生模仿

  雷声“隆隆”

  风声“呜……”

  小狗“汪、汪”

  小猫“喵、喵”

  生活中自己创造的声音

  撕纸声……“嘶”……

  相同瓶装不等量水的声音?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

  三、进入课题

  1、出示挂图(1)大家看,图中的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呢!真热闹呀!它们手中都拿着什么乐器?(学生说出各自动物手中拿的(打击)乐器,教师给予订正)

  2、大家想听一听这些乐器的声音吗?想不想看到真实的乐器?

  (1)教师出示部分乐器:大鼓、小鼓、锣、镲、三角铁等

  (2)请学生上前动手敲响乐器,亲自体验乐器声音。

  (3)教师演示两种打击乐:用小鼓拍打一段节奏;用三角铁为歌曲《小星星》伴奏。? 学生能认识部分打击乐器并感受其声。?

  四、深入课题

  1、师,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鼓声敲打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1)教师敲打大鼓两声,学生模仿“咚、咚“(强调是两声,并重音)

  (2)教师敲打小鼓三声,学生模仿“嗵、嗵、嗵”(强调三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

  3、节奏地朗读歌词

  擂起了大鼓,咚咚

  敲起了小鼓,嗵嗵嗵,

  擂起了大鼓,敲起了小鼓,

  咚咚,嗵?嗵?嗵。

  4、教师范唱

  5、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

  (2)律动处理(引导学生用手脚来表现大鼓、小鼓声)

  “咚咚”跺二下脚

  “嗵嗵嗵”拍三下手

  (3)练唱歌曲

  A、教师唱“擂起了大鼓”

  学生唱“咚咚”

  B、分组上述进行。

  (4)请几位学生上前表演,并发放奖品

  (5)分别请两组学生上前敲大鼓、小鼓、全班齐唱。学唱《大鼓和小鼓》并能感受出两者之间不同音色。

  能够配合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五、扩展课题

  1、出示挂图②

  (师):这里还有一群小动物也在表演,它们想与前面小动物们比赛呢!它们手中都拿着些什么乐器呀?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分别说出各种乐器名称)

  2、请学生上前体验乐器声音

  3、老师分别演示几样乐器音乐或放录音?认识几样吹奏乐器和弹(拉)乐器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整体性?

  六、课后总结

  同学们,看来,我们的耳朵不仅听到了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动物声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还有美妙的乐器声。以后,请大家学会“观察”、“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世界。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练*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能听辨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3.感受"xx"xx x"两种节奏,体验打击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按幼儿人数配置大鼓、小鼓各一半。

  2.歌曲《大鼓小鼓》,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大鼓小鼓"演奏,初步感知节奏。

  二.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大鼓和小鼓的外形,并倾听二者声音的强弱与节奏的变化。

  引导语:

  1、知道哪个是大鼓,哪个是小鼓,有什么不一样?

  2、老师敲敲大鼓和小鼓,你们认真听听,哪个鼓声大,哪个鼓声小?大鼓和小鼓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大鼓是"咚咚"小鼓"嗵嗵嗵")

  三.听鼓声玩游戏:幼儿肢体探索游戏。

  敲击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听到大鼓和小鼓声音时做不同的反应动作,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节奏的不同。

  第一遍:听到大鼓的声音双手举起来,听到小鼓的声音双手抱肩膀。

  第二遍:听到大鼓的声音按节奏拍手,听到小鼓的声音按节奏拍腿。

  四.教师师范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并初步表现。

  第一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变化。

  引导语:歌曲里的大鼓发出什么声音?小鼓发出什么声音?

  第二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变化。

  引导语:歌曲里大鼓跟小鼓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

  第三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大鼓和小鼓的声音、节奏的变化。

  当老师唱到大鼓"咚咚"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手;当教师唱到小鼓"嗵嗵嗵"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腿。

  五.播放音乐,幼儿边唱边随乐演奏大鼓和小鼓。

  幼儿分两组,各自探索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以演奏节奏。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演奏乐器。

  六.小乐器累了,让我们轻轻的把他们送回家吧,活动结束。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区分音的强弱。

  2.学会唱《大鼓与小鼓》这首歌。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点:

  辨别区分声音的强弱。

  活动难点:

  会正确表现声音的强弱。

  活动准备:

  大鼓、小鼓。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表现强与弱。如:拍手和点手心,拍手心和拍手背,拍腿和拍肩等。

  2.认识强弱记号。

  教师准备两幅图片,上面画有f和p,告诉小朋友f表示强,p表示弱,并用动作表示出来。

  3.学*歌曲《大鼓与小鼓》

  (1)小朋友敲击大鼓、小鼓,进一步感知音量的变化。

  (2)欣赏并学唱《大鼓与小鼓》,小朋友用声音的大小来表示大鼓、小鼓的强弱变化。

  4.用节奏乐器演奏,注意声音的强弱并表现出来。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室里放置强弱记号f、p。

  2.表演唱《大鼓与小鼓》。

  评量:

  能用动作、音量表现声音的强弱。

  分析:

  此次活动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强弱,通过学唱歌曲辨别强弱,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区分声音的强弱,从而发展了小朋友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的求知愿望。

  (2)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点:

  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

  教学难点:

  创编简单的节奏鼓点。

  教具

  钢琴、录音机、vcd机、投影仪、挂图、鼓种类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学生听民乐合奏《丰收锣鼓》音乐片断愉快进教室。

  二、话说鼓:

  (1)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

  上下是皮肚里空,

  娃娃见了爱打它,

  一打就说咚咚咚。(学生猜—乐器)(鼓)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2)趣说“鼓”字。(图片)

  ●同学们,你见过“鼓”字吗?它是我国古代文字(甲骨文)里的“鼓”字,离现在至少有三千多年了。

  ●传说最早的鼓是用泥土蒙及做成的鼓槌是用草扎成的,鼓下有脚、鼓上还插着羽毛呢?

  ●“鼓”是象形文字,左半边的“士”,中间“日”是鼓身,下面“一”是鼓脚,上面“八”是插着的'羽毛。

  ●右半边的“及”就像一个人的执槌去鼓。

  ●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鼓”字多像一个在敲鼓呀!

  ●鼓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一定是先有人敲鼓,才能造个出个“”字来,现代鼓也是从古代鼓演变过来的。

  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

  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

  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3)鼓的种类名称:(实物及挂图)

  生:铃鼓、手鼓、腰鼓、长鼓、堂鼓、花鼓、战鼓、八角鼓、爵士鼓、架子鼓、定音鼓……

  (4)击鼓方法:

  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三、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2)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3)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4)学生随音乐伴奏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5)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一组模拟大鼓与小鼓声音击鼓伴奏。

  四、展开:

  (1)鼓的功用:军事、音乐、舞蹈、戏剧、娱乐等,戏剧中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鼓点。

  (2)成语故事。

  传说成语“一鼓作气”,由来于春秋时期,齐国、鲁国两国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国强大,弱小的鲁国处于危难之中,鲁国的普通*民曹刿挺身而出,指挥作战。古时作战,听鼓声进兵。战斗开始,齐军擂鼓两次,士气减弱,而鲁军此时斗志旺盛,第三次击鼓进军追击,一鼓作气,终于以弱胜强打赢了齐国。被*同志称为“*战史中弱军战强军的有名战例”。

  (3)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欣赏《春节序曲》音乐片断。

  学生说说鼓的作用;喜庆、热闹……。

  (4)鼓—运用于舞蹈之中。

  欣赏朝族舞蹈《长鼓舞》片断。

  学生谈谈鼓的作用:蹈具、舞姿美……。

  (5)鼓—在京剧中的运用。

  欣赏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前奏。

  学生听听谈感受:急促、兴奋……

  五、生活实践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选出队长,举行击鼓擂台赛。

  (1)舞狮队:学生两手互攀肩成一巨龙,一学生舞绣球逗狮,一学生用快、慢不同速度击鼓点。

  (2)龙舟队:学生模拟赛龙舟场在,作划龙舟状,一组学生击敲鼓点,互相协调配合。

  (3)学生说一说对鼓的认识和感受。

  生:(喜欢鼓、想敲鼓、知道了许多种鼓,鼓的作用等)

  师:要求小朋友们回家用圆形的饼干盒、月饼盒模拟鼓敲击鼓点,感受会更深。

  小结:

  鼓象征着我们的团队精神,鼓声鼓舞人心,鼓舞斗志,给人勇气和力量、愿中华民族的鼓文化源源流长!望小朋友们踏着雄壮的鼓点健康成长!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乐曲中的强弱关系。

  2、尝试够用多种方式表现出乐曲中的强和弱。

  3、感受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1、认识鼓。

  2、小军鼓5个

  3、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想,认识礼物

  1、神秘礼物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你们猜一猜这块红布盖着的是什么?谁想过来摸一摸?

  2、揭开谜底请一个小朋友揭开红布,展示鼓,告诉幼儿:这是鼓。

  二、尝试敲鼓,感受声音

  1、感受鼓声请个别幼儿来前面试着敲一敲,感受鼓的声音。

  2、敲出大声比比谁能敲的更大声,并提问:“你是怎样敲出大鼓的声音的?”

  师边总结边出示大鼓图片:用力敲,就能敲出大鼓的声音。

  3、敲出小声出示小鼓图片,问:“谁能敲出小鼓的声音?”

  幼儿尝试敲出小鼓的声音。

  师总结:轻轻敲,就能敲出小鼓的声音。

  三、师幼游戏,猜猜声音师:

  咱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游戏好吗?猜猜看我做的动作是在敲大鼓还是在敲小鼓?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猜猜看,并请个别幼儿及全体幼儿一起来模仿敲大鼓和敲小鼓的动作。

  师总结:用力敲就能敲出大鼓的声音,轻轻敲就能敲出小鼓的声音,

  四、欣赏歌曲

  模拟声音请大家一起欣赏教师演唱《大鼓小鼓》的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强弱。

  1、欣赏表演教师根据图谱表演《大鼓小鼓》,幼儿变看图谱边安静倾听。

  2、再次感受教师再次表演将歌曲的强弱关系体现得更明显一些,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出来。

  3、语言表达师:“我再表演一遍,请小朋友们注意听一听,说说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你来试着唱一唱大鼓的声音和小鼓的声音?”

  五、师幼合作,表现声音

  1、师幼合作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合作表演,教师唱前半段歌词,幼儿接后半段强弱明显的鼓声。如:教师:大鼓大鼓,幼儿:咚咚;教师:小鼓小鼓,幼儿:通通通……

  2、家幼合作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合作表演,家长唱前半句,幼儿表现鼓声,也可互换。

  3、全班表演全班一起表现歌曲,要明显的展现强弱。

  六、创编动作,替代声音

  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方式模拟歌曲中的强弱,比如拍手、敲打桌子、跺脚等,引导幼儿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歌曲中的大鼓和小鼓,并注意启发幼儿在选择表现方式的时候注意声音的强弱。教师鼓励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表现方式。

  七、集体表演,对比声音

  把家长和幼儿分组,分成演唱组、演奏组、肢体动作表演组,一起合奏,达到活动高潮。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 (菁华3篇)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能够听到音乐自动拍手打节奏;

  2、会唱这首歌。

  活动准备: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成一位魔法师,手拿一根魔术棒,请另一位老师配合,做变蜗牛的游戏。

  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变什么?变蜗牛!

  另一位老师立刻装扮成蜗牛,趴在地上,引发幼儿兴趣。

  二、变出蜗牛后,就开始放音乐,全体跟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边唱边打节奏。

  节奏:拍腿两下,拍手两下,自由动作两下。(动作可创编)

  三、一遍歌曲后,再玩变蜗牛的游戏,这次歌曲开始后,教师加上动作表演,请全体幼儿跟做。

  四、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请个别幼儿扮演魔法师,进行游戏。

  五、游戏进行反复。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2、通过学唱歌曲幼儿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3、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幼儿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活动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是什么动物?(生:蜗牛。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

  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

  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幼儿自由说,教师小结。)

  二、学唱歌曲

  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鲁”轻声模唱歌曲。

  3、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4、拍一拍:结合念歌词,一拍双手分开,二拍拍手掌。

  5、唱一唱:随着教师伴奏轻声高位置演唱歌曲。

  分析歌曲的情感。小蜗牛凭着毅力努力的爬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到那甜滋滋的葡萄,你们说它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唱一唱《蜗牛与黄鹂鸟》

  三、教师小结

  想一想,后来会怎样,小蜗牛爬到葡萄树上的时候,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3

  1.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喜欢音乐。音乐也是幼儿表现情绪和情感的最好方式。新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幼儿,注重幼儿个体发展是新时代音乐教学的重要理念。在这堂课中通过给幼儿一个机会,一种表现欲望,一种创新的动机和一种发散思维的环境,引导幼儿学*蜗牛身上那种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2.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了解歌曲中欢快活泼的特点,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3)大胆想象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3活动准备:

  (1)《蜗牛与黄鹂鸟》PPT

  (2)蜗牛和黄鹂鸟,两只小动物的教学纸片各一张。

  (3)奥尔夫乐器手铃16对

  4.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甲)老师;(乙)幼儿

  甲:小朋友们,你们好!昨天呀,老师去动物园里转了一圈。小朋友们想一想动物园里都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把答案埋在自己心里。然后老师要跟小朋友们玩一个逛三园的游戏。(玩游戏)今天老师从动物园里请来了两只小动物。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是哪两只小动物呀!互动问题①小朋友们先看老师的右手里拿的是什么小动物呀?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棒呀!这的确是一只鸟。但是它是一只漂亮的黄鹂鸟。互动问题②那就有请小朋友们再看看老师的右手拿的是一只什么动物呀?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哦,它是一只蜗牛呀。但是老是觉得他是一只悠闲自在的蜗牛。互动问题③那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做朋友呢?好的,小黄鹂鸟和蜗牛给老师来了一封信,说道:“小朋友们,你们好呀!如果你们想要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做朋友的话,你们就要和老师一起学会一首关于我们的儿歌,还要学会老师的动作进行表演,小朋友们加油哦!”原来这就是黄鹂鸟和蜗牛给小朋友们的写的信呀!互动问题④那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学*这首好听的儿歌呢?好的。

  (2)教师表演:小朋友们这首儿歌的名字就叫做《蜗牛与黄鹂鸟》,现在老师先唱一遍,小朋友们仔细听,仔细看哦。

  歌词

  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 阿嫩阿绿的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 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他。

  葡萄成熟了还早得很哪,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3)小朋友们跟老师学*

  甲:小朋友们,老师唱完啦,现在老师要分给你们一些乐器。需要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学唱这首儿歌。老师一句小朋友们唱一句。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老师带领幼儿唱一遍。)小朋友们刚跟老师学*了一遍,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对对儿歌还是不太熟练。那现在就有请小朋友们在跟老师学*一遍。(老师带领幼儿再唱一遍)

  (4)小蜗牛和黄鹂鸟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

  甲: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呀!看来小朋友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互动问题⑤小朋友们,看那边是谁来了呀?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棒呀!原来是小蜗牛和黄鹂鸟要来看小朋友们的表演。那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第一遍。)哇,小朋友们学的可真快呀!小蜗牛和黄鹂鸟看了高兴极啦。他们激动地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表演。那就有请小朋友们和小蜗牛和黄鹂鸟一起再表演一遍吧。(第二遍,蜗牛和黄鹂鸟一起加入表演。)

  5.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老师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那这个作业就是小朋友们今天回家都要去当小小老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一下这首《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

  6.活动结束:

  (叮咚)小朋友们,小蜗牛和小黄鹂鸟到了回家的.时间。他们压钢队老师说你们表演的非常的棒,想以后邀请你们一起去动物园里去找他们玩,好不好呀?

  好啦,各位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完了,小朋友们再见!

  7.活动反思: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并本着“变难为易、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幼儿听辨、感受音乐旋律能力为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突出了“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来看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合作的氛围不仅很快地学会了歌曲,还理解到了这一课的含义。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并本着“变难为易、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幼儿听辨、感受音乐旋律能力为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突出了“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来看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合作的氛围不仅很快地学会了歌曲,还理解到了这一课的含义。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中班音乐教案蜗牛与黄鹂鸟 (菁华3篇)

中班音乐教案蜗牛与黄鹂鸟1

  活动目标

  1、能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2、感受歌曲中活泼、诙谐的性质,会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活动难点:会选择合适的打击乐为乐器伴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尝试过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物质准备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各一个、节奏图谱一张、铃铛和木鱼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导入: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出示蜗牛与黄鹂鸟)对,有一天,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来到了一颗葡萄树下,这时候一只黄鹂鸟高高兴兴地也飞过来了停在了葡萄树上,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音乐就知道了!

  基本环节:

  二、聆听歌曲使幼儿第一次感受歌曲的节奏。

  (出示图片)

  1、小蜗牛也想爬到哪里去呢?,它有又是怎样爬的呢?

  师: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学一学蜗牛的动作师:这时候黄鹂鸟是怎样做的,有对它说了些什么呢?

  幼: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

  三、看图谱用动作表现出歌曲的节奏1、“其实蜗牛与黄鹂鸟也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动作,咦,躲到哪里去了呢?”

  2、(出示图谱)图谱上面画了些什么呢,请你找一找幼:有拍手、搭肩、跺脚师:原来蜗牛和黄鹂鸟想让小朋友也来学一学它们的动作。

  3、引导幼儿学会看图谱做动作,教师边示范做动作。

  4、接下来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蜗牛和黄鹂鸟吧!(全体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

  5、幼儿互相合作打节奏(面对面拍手)结束:

  四、打击乐合奏

  活动反思

  音乐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的、好看的、丰富的教学形式,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中我们追求个性体验、注重音乐创新、进行小组合作等一次又一次尝试,都是试图让每一个幼儿都充分享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陶冶情感,这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啊。

中班音乐教案蜗牛与黄鹂鸟2

  活动目标:

  1、学*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2、通过学唱歌曲幼儿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3、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幼儿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猜一猜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是什么动物?(生:蜗牛。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

  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教师范唱《蜗牛与黄鹂鸟》)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幼儿自由说,教师小结。)

  二、学唱歌曲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鲁"轻声模唱歌曲。

  3、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4、拍一拍:结合念歌词,一拍双手分开,二拍拍手掌。

  5、唱一唱:随着教师伴奏轻声高位置演唱歌曲。

  分析歌曲的情感。小蜗牛凭着毅力努力的爬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到那甜滋滋的葡萄,你们说它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唱一唱《蜗牛与黄鹂鸟》。

  三、教师小结想一想,后来会怎样,小蜗牛爬到葡萄树上的时候,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就在于准备不够充分,这一课时去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在教授新歌学唱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使得内容有所压缩,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矫正一些唱的不准的音节。在表演这一环节上,虽然这节课学生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老师没有参与其中,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还是不够的。

中班音乐教案蜗牛与黄鹂鸟3

  活动目标:

  1、学*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2、通过学唱歌曲幼儿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3、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幼儿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活动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是什么动物?(生:蜗牛。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

  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教师范唱《蜗牛与黄鹂鸟》)

  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幼儿自由说,教师小结。)

  二、学唱歌曲

  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鲁”轻声模唱歌曲。

  3、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4、拍一拍:结合念歌词,一拍双手分开,二拍拍手掌。

  5、唱一唱:随着教师伴奏轻声高位置演唱歌曲。

  分析歌曲的情感。小蜗牛凭着毅力努力的爬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到那甜滋滋的葡萄,你们说它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唱一唱《蜗牛与黄鹂鸟》

  三、教师小结

  想一想,后来会怎样,小蜗牛爬到葡萄树上的时候,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 (菁华3篇)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能够听到音乐自动拍手打节奏;

  2、会唱这首歌。

  活动准备: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成一位魔法师,手拿一根魔术棒,请另一位老师配合,做变蜗牛的游戏。

  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变什么?变蜗牛!

  另一位老师立刻装扮成蜗牛,趴在地上,引发幼儿兴趣。

  二、变出蜗牛后,就开始放音乐,全体跟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边唱边打节奏。

  节奏:拍腿两下,拍手两下,自由动作两下。(动作可创编)

  三、一遍歌曲后,再玩变蜗牛的游戏,这次歌曲开始后,教师加上动作表演,请全体幼儿跟做。

  四、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请个别幼儿扮演魔法师,进行游戏。

  五、游戏进行反复。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2

  1.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喜欢音乐。音乐也是幼儿表现情绪和情感的最好方式。新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幼儿,注重幼儿个体发展是新时代音乐教学的重要理念。在这堂课中通过给幼儿一个机会,一种表现欲望,一种创新的动机和一种发散思维的环境,引导幼儿学*蜗牛身上那种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2.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了解歌曲中欢快活泼的特点,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3)大胆想象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3活动准备:

  (1)《蜗牛与黄鹂鸟》PPT

  (2)蜗牛和黄鹂鸟,两只小动物的教学纸片各一张。

  (3)奥尔夫乐器手铃16对

  4.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甲)老师;(乙)幼儿

  甲:小朋友们,你们好!昨天呀,老师去动物园里转了一圈。小朋友们想一想动物园里都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把答案埋在自己心里。然后老师要跟小朋友们玩一个逛三园的游戏。(玩游戏)今天老师从动物园里请来了两只小动物。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是哪两只小动物呀!互动问题①小朋友们先看老师的右手里拿的是什么小动物呀?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棒呀!这的确是一只鸟。但是它是一只漂亮的黄鹂鸟。互动问题②那就有请小朋友们再看看老师的右手拿的是一只什么动物呀?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哦,它是一只蜗牛呀。但是老是觉得他是一只悠闲自在的蜗牛。互动问题③那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做朋友呢?好的,小黄鹂鸟和蜗牛给老师来了一封信,说道:“小朋友们,你们好呀!如果你们想要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做朋友的话,你们就要和老师一起学会一首关于我们的儿歌,还要学会老师的动作进行表演,小朋友们加油哦!”原来这就是黄鹂鸟和蜗牛给小朋友们的写的信呀!互动问题④那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学*这首好听的儿歌呢?好的。

  (2)教师表演:小朋友们这首儿歌的名字就叫做《蜗牛与黄鹂鸟》,现在老师先唱一遍,小朋友们仔细听,仔细看哦。

  歌词

  阿门阿前一颗葡萄树, 阿嫩阿绿的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 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他。

  葡萄成熟了还早得很哪,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3)小朋友们跟老师学*

  甲:小朋友们,老师唱完啦,现在老师要分给你们一些乐器。需要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学唱这首儿歌。老师一句小朋友们唱一句。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老师带领幼儿唱一遍。)小朋友们刚跟老师学*了一遍,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对对儿歌还是不太熟练。那现在就有请小朋友们在跟老师学*一遍。(老师带领幼儿再唱一遍)

  (4)小蜗牛和黄鹂鸟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

  甲: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呀!看来小朋友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互动问题⑤小朋友们,看那边是谁来了呀?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棒呀!原来是小蜗牛和黄鹂鸟要来看小朋友们的表演。那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表演第一遍。)哇,小朋友们学的可真快呀!小蜗牛和黄鹂鸟看了高兴极啦。他们激动地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表演。那就有请小朋友们和小蜗牛和黄鹂鸟一起再表演一遍吧。(第二遍,蜗牛和黄鹂鸟一起加入表演。)

  5.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老师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那这个作业就是小朋友们今天回家都要去当小小老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一下这首《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

  6.活动结束:

  (叮咚)小朋友们,小蜗牛和小黄鹂鸟到了回家的.时间。他们压钢队老师说你们表演的非常的棒,想以后邀请你们一起去动物园里去找他们玩,好不好呀?

  好啦,各位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完了,小朋友们再见!

  7.活动反思: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并本着“变难为易、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幼儿听辨、感受音乐旋律能力为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突出了“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来看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合作的氛围不仅很快地学会了歌曲,还理解到了这一课的含义。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幼儿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并本着“变难为易、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幼儿听辨、感受音乐旋律能力为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突出了“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来看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合作的氛围不仅很快地学会了歌曲,还理解到了这一课的含义。

《蜗牛与黄鹂鸟》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2、通过学唱歌曲幼儿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3、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幼儿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1、猜一猜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是什么动物?(生:蜗牛。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教师范唱《蜗牛与黄鹂鸟》)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幼儿自由说,教师小结。)二、学唱歌曲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鲁"轻声模唱歌曲。

  3、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4、拍一拍:结合念歌词,一拍双手分开,二拍拍手掌。

  5、唱一唱:随着教师伴奏轻声高位置演唱歌曲。

  分析歌曲的情感。小蜗牛凭着毅力努力的爬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到那甜滋滋的葡萄,你们说它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唱一唱《蜗牛与黄鹂鸟》

  三、教师小结想一想,后来会怎样,小蜗牛爬到葡萄树上的时候,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就在于准备不够充分,这一课时去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在教授新歌学唱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使得内容有所压缩,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矫正一些唱的不准的音节。在表演这一环节上,虽然这节课学生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老师没有参与其中,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还是不够的。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1

  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于学生能力的预设不够准确,关注学生不够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歌曲教学中,不管是读歌词还是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学会我却没能及时发现,导致后面反复教读歌词、反复教唱歌曲,使学生对学*渐渐失去兴趣;

  第四,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2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学*“擂起了”和“敲起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学*,这样便从无意注意中解决了歌词的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由于没有太多的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认知水*较低,他们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地事物比较感兴趣。基于这些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我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将学生带入大鼓和小鼓的世界里。所以在学*本课前,我用刚学完的《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作为课前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学*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

  一开始,我以谜语导入,使孩子们在高度兴奋点下开始后面的学*,在出示了大鼓之后,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设计了大鼓宝宝小鼓贝贝的歌词与节奏的'教学,中间穿插孩子们来和宝宝贝贝按节奏击鼓读歌词的音乐游戏,最后在歌曲的精美flash 中,孩子们边听边做大鼓(擂-强)小鼓(敲-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整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涨,在最后的边歌边舞中,纪律稍显有点乱,我想,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分组或集体活动中,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动而不乱。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3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请你学我这样拍”的节奏游戏,通过学生模仿老师拍击节奏,既提前预*的歌曲的节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的“力度游戏”,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但学生玩得更开心。“f”强与“p”弱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为下面歌曲中的力度的演唱有了铺垫。听赏歌曲前,让学生自己想想,可以在听得过程中关注那些音乐要素,你可以回答那些问题,学生自然听得认真仔细。别看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可回答问题时,一点都不含糊。对歌曲的情绪、节拍、力度、速度等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到位。再次听赏歌曲时,我让学生设计两个动作,表示听到了歌曲中的“f”与“p”,让学生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熟悉歌曲旋律时,我让学生与我一起合作打手号唱旋律。节奏较复杂的老师来唱,简单的学生唱。经过一遍练*,学生很快能与老师合作唱好旋律。这时侯再让学生自己按节奏朗读歌词,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学生一学会歌曲演唱后,便让学生自己来敲击大鼓和小鼓,为歌曲配伴奏。学生在感受大鼓咚咚和小鼓嗵嗵嗵的响声后,学生边唱边做大鼓(跺脚-强)小鼓(拍手-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这时,再让学生分组敲击打击乐器,试试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强的音乐,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弱的音乐。再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击,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全班的同学唱二部轮唱。当学生边踏着步子感受这首歌曲的进行曲风格,边进行二部轮唱时,整节课的气氛非常好。作为老师的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4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请你学我这样拍”的节奏游戏,通过学生模仿老师拍击节奏,既提前预*的歌曲的节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的“力度游戏”,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但学生玩得更开心。“f”强与“p”弱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为下面歌曲中的力度的演唱有了铺垫。听赏歌曲前,让学生自己想想,可以在听得过程中关注那些音乐要素,你可以回答那些问题,学生自然听得认真仔细。别看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可回答问题时,一点都不含糊。对歌曲的情绪、节拍、力度、速度等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到位。再次听赏歌曲时,我让学生设计两个动作,表示听到了歌曲中的“f”与“p”,让学生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熟悉歌曲旋律时,我让学生与我一起合作打手号唱旋律。节奏较复杂的老师来唱,简单的学生唱。经过一遍练*,学生很快能与老师合作唱好旋律。这时侯再让学生自己按节奏朗读歌词,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学生一学会歌曲演唱后,便让学生自己来敲击大鼓和小鼓,为歌曲配伴奏。学生在感受大鼓咚咚和小鼓嗵嗵嗵的响声后,学生边唱边做大鼓(跺脚-强)小鼓(拍手-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这时,再让学生分组敲击打击乐器,试试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强的音乐,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弱的音乐。再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击,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全班的同学唱二部轮唱。当学生边踏着步子感受这首歌曲的进行曲风格,边进行二部轮唱时,整节课的气氛非常好。作为老师的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5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学*“擂起了”和“敲起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学*,这样便从无意注意中解决了歌词的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由于没有太多的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认知水*较低,他们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地事物比较感兴趣。基于这些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我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将学生带入大鼓和小鼓的世界里。所以在学*本课前,我用刚学完的《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作为课前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学*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

  一开始,我以谜语导入,使孩子们在高度兴奋点下开始后面的学*,在出示了大鼓之后,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设计了大鼓宝宝小鼓贝贝的歌词与节奏的教学,中间穿插孩子们来和宝宝贝贝按节奏击鼓读歌词的音乐游戏,最后在歌曲的精美flash中,孩子们边听边做大鼓(擂-强)小鼓(敲-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整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涨,在最后的边歌边舞中,纪律稍显有点乱,我想,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分组或集体活动中,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动而不乱。


《大鼓与小鼓》音乐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小鼓咚咚咚 (菁华3篇)

小鼓咚咚咚1

  这是一节一年级音乐课,音乐的三拍子强弱是一个重点,学生必须明确掌握。因此我循序渐进,从单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过渡到两小节的三拍子强弱(xxxxxx颍,让学生真正掌握起来。

  其次,这是一节新授课,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完全做到,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有些困难,在演唱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发声感觉不好,听上去好象是跑调,今后还要在学生咬字、吐字上加强训练。

  另外,本课要求在欣赏《是谁在敲》时,认识强弱(F、P)两个力度符号,并用两种不同力度进行演唱。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学生从中也感受到,进入他人房间要礼貌地敲门,声音不能太强,从而使学生受到礼貌教育。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牌游戏,让学生提前制作两个圆,并且标记上F和P,然后用不同方式巩固。比如:手势和声势,以及其他学生喜欢的方式。本环节不足是,上课前的打击乐器准备不足,影响了教学开展,学生多,乐器少,虽然尽量让学生都能敲一敲,听一听,试一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一种乐器,很遗憾。

  

小鼓咚咚咚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学*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5、理解童谣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6、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隹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6种图片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附童谣:

  我的小鼓响咚咚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呦呦,这不行,妹妹睡在小床中,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教学点评:

  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小百科: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小鼓咚咚咚3

  这节音乐活动,歌曲叫《小鼓响咚咚》。我在幼儿对圆鼓、铃鼓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小鼓。但发现效果不怎么理想。如果有一个小鼓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相信一定会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没有实物,如果有一个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小鼓的模样也是好的。可惜的是,我没有为他们准备,这就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这节音乐活动上,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对小鼓感到陌生,另外音乐本身的节奏较慢,内容也不活泼,让孩子觉得无趣。我在教唱的过程中,感到挺费力的,整首歌曲只是硬着让幼儿引起注意力。在反复唱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活动连教师都感到无趣,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课后,我反思着,音乐活动该如何开展呢?我想:首先,幼儿歌曲本身也有很大的客观因素。如果是活泼有趣,贴*孩子生活的歌曲。我想幼儿学起来肯更感兴趣,积极性会更高些吧。所以,教师以后在选择安排歌曲时,也应考虑到歌曲本身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跟唱。音乐活动中也应与幼儿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活动也要有趣活泼,能吸引幼儿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中,并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最后,我想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