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通过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学*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建构主义学*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题做得太多了,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的核心素养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实践创新。

  通过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学*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自主发展”是*日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方法,其学*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泰山区教育局学*考察团参加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年*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惯,行为*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了“从深度学*走向核心素养”的演讲,讨论到“核心素养”和“深入学*”这两个当下流行的热词。“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入学*”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当谈到我们当今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张志勇表示,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研究教材作为重点,而不是课程标准作为起点。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设立还是教材与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当今的教育应该有一个从浅层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的学*,大家一直在谈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学*,请注意这是必须的。没有知识的学*,也就是说记忆、理解、简单应用不会有深度学*。

  现在数字工具与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学*,并建立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父母之间,无处不在的素质工具,和素质资源通过拓展联系教师和同伴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想法进行评价和指导。所以这也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评价所谓的过程化、智慧化需要加强一个方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党总支*、校长窦桂梅讲话表示:“大家刚才看到清华附小在这样5年时间里用相关的数据做了一些说明,看看一个儿童在这所学校里面5年生活究竟拥有哪些能力,和所匹配的素养,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想跟各位老师聊一下,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最初的就会成为孩子生命一部分。一个孩子带着他想要的准备来到一所怎样的学校,将会遇到怎样的老师和学校,将在这个学校里留下怎样的给养,最终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家看到小小的照片是小朋友刚上学的样子。再看6年后他们这样子,当我们收入一年级、六年级对比照片时,一所学校千千万万的学生,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如此的不一样,他们拥有自身的个性还要有基础教育必备的品格和影响他的关键能力,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片子里看到这样一所百年老校,每天上学他们会跨入这个数字,走进这所百年老校,也是清华大学里的西南角,在那里我想孩子们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成长着。但是因为各自不同,所以学校的挑战也自然就不同。看到圆周率小子了吗?他连擦屁股都不会,吃饭时只吃爷爷做的饭,甚至没有上过幼儿园,爸爸上午陪伴,妈妈下午陪伴,我们班级的老师需要怎样的一种适应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能力的边界。但是我们发现他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记忆力超群,他可以记住圆周率的2千位,我们在想这样孩子难道你能给他一点什么呢?我们再看幼儿园小朋友,暂且叫做所谓的小梅西,他特别好玩儿,孩子上学之后由于清华附小特别的体育作为核心之后,这个孩子就开始着迷的爱上足球,每天下午我们的学校自主选修课上他必须踢足球,因为玩儿的太累了,肯定回家睡觉,无法写任何作业,同时爱到什么程度?买了自己学校的足球服买了五套,每天当睡衣,也当校服。可是家长找我们来了,原因是我们都是国外回来的,我们家乡都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们祖辈上也没有一个爱踢足球的,我们家是什么原因能踢出这样的足球?踢足球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咱们这个足球体制没有健全,不是文盲就是流氓,我们可不想踢足球,能不能跟学校谈一下不参加你们这个班。这也是一个问题。”

  她认为经典课程是体育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之首体育健康,也是城市教育培养意志品格重要首载。现在我们依然雷打不动,每天一周体育课,每周五节体育课,每周大课间,每天一个体育项目活动,儿童们选择大乱年级,分为业余、兴趣专业团队,自选体育项目达20多种可供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里面我们学校还特别强调,把足球当作最好的教材之一;把身体当作最好的教学。在我们清华大学专家们帮助下,我们把所有球类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足球人多,没有选择,足球的位置非常清楚。足球最具有教学前景,最好的道德之一,足球把体育的跑跳各种技能基本可以完全表达好。

  我觉得学校能举出优化的课时这是我们巨大的业绩,而且我们下午就选择足球成为我们一张最亮的名片之一。小朋友来到学校因为一周五节课下午有各种球类可供选择,踢吧,跑吧,玩儿吧;虽然没有人愿意当*队,所以做校长就花各种资源,国足虽然没有踢出去,英超,梅西等等我想说的是足球,真是太有意思了。说起身心健康核心素养,刚才也看到了这3年我们*20个百分点下降,我们的成绩体育成绩全区122所小学我们总分五项在90分以上。我想说体育健康真的是体现全身心教育的一种锤炼,我也认为是立足世界的*体育的一种精神。所以清华附小鲜明的几个词“体育有趣,体育出汗,体育安全,当然体育也是技能”,最鲜明的就是体育有趣,体育出汗。

  同时应用课程创新也是一个重点。她表示,“一定记录清华大学,单项的5、6年级都有技能,集体项目合作研究的,3C等等深入学*。他们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测量去研究,说实话尽管时间不够了,还特别想讲一下这个小朋友的故事,昨天前天都有雾霾,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这个学生很有意思,每天上午到地铁里面口罩戴上,地铁人多,不愿意戴口罩,说什么也不戴口罩,就写在日记里。结果被老师发现了。你就有理由的说服你妈妈,你做一个研究吧。这个孩子就做起来研究,长达3个月时间。一到雾霾就等着研究,最后研究屈服了,他妈妈说的对,我不懂常识,我就知道戴口罩,原来地铁和室外空气雾霾指数差不多,所以他就听话了,在地铁里面也戴口罩,后来成为*小院士。其实应用创新,智慧就在当中,全在我们的手指上。”

  最后她总结道,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让老师清晰自己选择清华就选择自己一生的责任,为个体的实现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使命,不断地前行匍匐前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泰山区教育局学*考察团参加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年*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惯,行为*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17,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褚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褚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褚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了“从深度学*走向核心素养”的演讲,讨论到“核心素养”和“深入学*”这两个当下流行的热词。“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入学*”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当谈到我们当今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张志勇表示,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研究教材作为重点,而不是课程标准作为起点。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设立还是教材与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当今的教育应该有一个从浅层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的学*,大家一直在谈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学*,请注意这是必须的。没有知识的学*,也就是说记忆、理解、简单应用不会有深度学*。

  现在数字工具与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学*,并建立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父母之间,无处不在的素质工具,和素质资源通过拓展联系教师和同伴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想法进行评价和指导。所以这也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评价所谓的过程化、智慧化需要加强一个方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党总支*、校长窦桂梅讲话表示:“大家刚才看到清华附小在这样5年时间里用相关的数据做了一些说明,看看一个儿童在这所学校里面5年生活究竟拥有哪些能力,和所匹配的素养,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想跟各位老师聊一下,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最初的就会成为孩子生命一部分。一个孩子带着他想要的准备来到一所怎样的学校,将会遇到怎样的老师和学校,将在这个学校里留下怎样的给养,最终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家看到小小的照片是小朋友刚上学的样子。再看6年后他们这样子,当我们收入一年级、六年级对比照片时,一所学校千千万万的学生,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如此的不一样,他们拥有自身的个性还要有基础教育必备的品格和影响他的关键能力,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片子里看到这样一所百年老校,每天上学他们会跨入这个数字,走进这所百年老校,也是清华大学里的西南角,在那里我想孩子们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成长着。但是因为各自不同,所以学校的挑战也自然就不同。看到圆周率小子了吗?他连擦屁股都不会,吃饭时只吃爷爷做的饭,甚至没有上过幼儿园,爸爸上午陪伴,妈妈下午陪伴,我们班级的老师需要怎样的一种适应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能力的边界。但是我们发现他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记忆力超群,他可以记住圆周率的2千位,我们在想这样孩子难道你能给他一点什么呢?我们再看幼儿园小朋友,暂且叫做所谓的小梅西,他特别好玩儿,孩子上学之后由于清华附小特别的体育作为核心之后,这个孩子就开始着迷的爱上足球,每天下午我们的学校自主选修课上他必须踢足球,因为玩儿的太累了,肯定回家睡觉,无法写任何作业,同时爱到什么程度?买了自己学校的足球服买了五套,每天当睡衣,也当校服。可是家长找我们来了,原因是我们都是国外回来的,我们家乡都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们祖辈上也没有一个爱踢足球的,我们家是什么原因能踢出这样的足球?踢足球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咱们这个足球体制没有健全,不是文盲就是流氓,我们可不想踢足球,能不能跟学校谈一下不参加你们这个班。这也是一个问题。”

  她认为经典课程是体育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之首体育健康,也是城市教育培养意志品格重要首载。现在我们依然雷打不动,每天一周体育课,每周五节体育课,每周大课间,每天一个体育项目活动,儿童们选择大乱年级,分为业余、兴趣专业团队,自选体育项目达20多种可供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里面我们学校还特别强调,把足球当作最好的教材之一;把身体当作最好的教学。在我们清华大学专家们帮助下,我们把所有球类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足球人多,没有选择,足球的位置非常清楚。足球最具有教学前景,最好的道德之一,足球把体育的跑跳各种技能基本可以完全表达好。

  我觉得学校能举出优化的课时这是我们巨大的业绩,而且我们下午就选择足球成为我们一张最亮的名片之一。小朋友来到学校因为一周五节课下午有各种球类可供选择,踢吧,跑吧,玩儿吧;虽然没有人愿意当*队,所以做校长就花各种资源,国足虽然没有踢出去,英超,梅西等等我想说的是足球,真是太有意思了。说起身心健康核心素养,刚才也看到了这3年我们*20个百分点下降,我们的成绩体育成绩全区122所小学我们总分五项在90分以上。我想说体育健康真的是体现全身心教育的一种锤炼,我也认为是立足世界的*体育的一种精神。所以清华附小鲜明的几个词“体育有趣,体育出汗,体育安全,当然体育也是技能”,最鲜明的就是体育有趣,体育出汗。

  同时应用课程创新也是一个重点。她表示,“一定记录清华大学,单项的5、6年级都有技能,集体项目合作研究的,3C等等深入学*。他们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测量去研究,说实话尽管时间不够了,还特别想讲一下这个小朋友的故事,昨天前天都有雾霾,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这个学生很有意思,每天上午到地铁里面口罩戴上,地铁人多,不愿意戴口罩,说什么也不戴口罩,就写在日记里。结果被老师发现了。你就有理由的说服你妈妈,你做一个研究吧。这个孩子就做起来研究,长达3个月时间。一到雾霾就等着研究,最后研究屈服了,他妈妈说的对,我不懂常识,我就知道戴口罩,原来地铁和室外空气雾霾指数差不多,所以他就听话了,在地铁里面也戴口罩,后来成为*小院士。其实应用创新,智慧就在当中,全在我们的手指上。”

  最后她总结道,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让老师清晰自己选择清华就选择自己一生的责任,为个体的实现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使命,不断地前行匍匐前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泰山区教育局学*考察团参加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年*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惯,行为*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学*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 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 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咱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应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做老师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10篇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

  *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初培训,蒲主任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实践做了细致而生动地讲解。通过学*,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需要博览群书,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人文关怀。爱生是基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想语文教师还应学*哲学知识。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

  通过北师大教授跟我们分析、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3

  一、注重知识积累,形成良好学**惯

  语文能力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知识的储备,学生只有在掌握大量语文知识之后才能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所以,知识储备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关键。对学生而言,只有在知识达到一定量之后,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

  积累语文知识,学生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实践,分别是口头语言积累和书面语言积累。教师可以将自身在阅读或者是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优美语段,讲述给学生。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意愿进行引领,这样学生能够积极踊跃表现自己。在对于精彩语段分享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是文章原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表述水*。

  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就会形成一种*惯,在脱离了书本之后,也能够说出大量精彩的语句,这种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可以称之为暗积累。

  读书笔记是书面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学生要是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干预,防止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记录*惯。学生在实际学*过程中,要是看到喜欢的语句也应该进行记录,日常生活中所记录的语句,都是可以应用的素材。读书笔记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于语句的摘抄记录,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在阅读完毕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记录方式,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对日后的文学写作具有重要帮助。

  二、重视基础知识学*,强化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的水*。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较多,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涉及。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字词语法不可逾越,虽很实用但也无趣,怎么办?列表归纳,直接简洁。如《鸿门宴》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以身翼蔽沛公”;名词活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等。

  三、灵活组织课堂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落实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按照学生的实际学*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学《虞美人》一词,可以让学生先学唱邓丽君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歌,在联系李煜的特殊人生经历,学生的文史音乐方面的兴趣就会激发起来。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者,组织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进行创新。

  语文教学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简单生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进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语文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放式的语文教学,需要以语文课程要求和教材作为前提基础,对于学生素养进行提升,让学生思想观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方式,形成立体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4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家收集的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助到家。

  8月23日上午,在39小报告厅,我随白河龙王庙学区的所有老师认真聆听了南阳市十五小的教育名师张红老师的报告《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本次专题学*,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结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到之处。我们要学*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

  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

  我也结合了自己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

  学*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学会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

  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得教育规律,做思型教师,养成思*惯,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科业务精通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争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5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既然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进行教学评价时候,就应该以此为中心。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来说,除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夏秋冬,从知识上来讲,我们要求学生: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雨、阝”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吹”“落”等动词和一对相反的词:“出”和“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感受不同季节的景色,能主动积累有关景色的词语,从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在组织教学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两个小朋友想去对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就引导孩子们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爷爷告诉我,沿着,就会走出郑州。我对爷爷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再写一写。以“我多想。”写下自己的愿望。再与同学交流。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学评价时,我们也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评价,不仅考虑知识的掌握,比如现在的试题一些等开放性的题目,像我们期末考试听力部分,除了考察听力,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其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内容是节选自一些课外读物,也起到了推荐阅读的作用,如果孩子阅读量大的话,或许不用听就知道怎么选择,还有我们教科书上的和大人一起读,起到推动亲子阅读的作用,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请你帮个忙,打电话等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交际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养的精神的。

  以后我们的教学也是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要站得远一点,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组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8

  通过北师大教授跟我们分析、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9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学*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新课标中更加强**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堂应回归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中借助任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速度的要求,并有量化指标;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让语文学*与生活本体紧密相连,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此外,更重要是要注重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二、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

  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深入学*、研读,切实做到在学*中反思,不管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0

  *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初培训,蒲主任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实践做了细致而生动地讲解。通过学*,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需要博览群书,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人文关怀。爱生是基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想语文教师还应学*哲学知识。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

  这次经过自我聆听不一样年级语文教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我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今日我把自我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齐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一样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教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教师读的好”、“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忙。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

  听完潘少荣老师在四年级上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语文课,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古诗并不是那样的枯燥无味,而是一种享受。就本堂课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1、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达到这一步,学生应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靠阅读读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师讲解分析那永远是接受现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次语文课堂上,都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

  2、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3、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课堂及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在让学生朗读时有一名学生读的非常好,潘老师用语言激励,让学生更加自信,我想,这个孩子一生会记住的!

  4、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老师的天赋,他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可以说,潘老师的语文课让我们看到了教学基本功的深厚,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在学*中享受着古诗的独特魅力。

  总之,这次听课,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机会,学*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3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等的姿态走*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课改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转变成了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我则是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的自由度、参与度、小主人翁地位。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学*方式的更新。

  课改让我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包括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现代的人。

  经过了几年新课程的改革,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方式,学会探究式学*。探究式学*是学生在自主学*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4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学*体会: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新课标中更加强**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堂应回归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中借助任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速度的要求,并有量化指标;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让语文学*与生活本体紧密相连,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此外,更重要是要注重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二、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

  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深入学*、研读,切实做到在学*中反思,不管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5

  20xx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已于20xx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xx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系统学*,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空间,提高语文学*能力。注重对学生学*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二、优化内容设计,注重学业质量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革命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根据学段特点,学*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效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xx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6

  3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赤壁市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活动,成为了赤壁市小语青研中心的一员。整个活动下来,很受感动。感动市教育局周青、江清秀两位教研员对小语工作的执着与孜孜不倦,感动课题组长们对小语工作的艰辛付出,感动小语工作者们的敬业精神与无私奉献。通过学*,使我对我们的语文课题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对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活动中,江老师的精彩主持,两位老师的片段教学,三位组长有针对性的课题阶段性总结,以及其他教师代表发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题研究中肯定可以提高科研理论水*和教学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我们教师自己认真地去学*,研究。听了几位课题组长的总结发言,我知道了:在课题研究前期,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然后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还要查阅斯霞、崔峦等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参与者的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课题的研究氛围很好。

  三个多小时的参与,学*,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直到结束了还意犹未尽。我庆幸,能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之一,能参与到这支高素质的团队伍中来。就拿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与方法”来说,对于一篇课文课时划分的研究,需要我们课题组通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反复地进行讨论、分析。在阶段汇报会上,听取课题组成员的意见,认真修改才提炼出适合低年级学生学*的课时划分。在这里,我想要感谢市教研员周青老师和江清秀老师对青语会成员的耐心指导。听组长邱辉说:每当她遇到困惑时,两位教研员就会亲自对她进行指导,给她指点迷津,使我她如沐春风,增强工作的信心,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不断地产生碰撞与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会让我成为思考者。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向组内成员学*,针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认真进行反思。把在青研中心学到的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等推广给其他老师,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改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想:通过自己不断反思和实践获得的经验,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入了小语青研会,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小小细节,从日常教育教学点滴事情做起,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真正把新课程理念的种子播撒到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之中,做到细微深处见真情。我相信,在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同仁们一定会共同成长。就让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真正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自己,服务学生。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7

  《课程标准》走*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今年的新课改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第十二单元时,由于课文涉及艺术,是学生难以体会的,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如《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等,让体会图片表达的不同情感,由于有着亲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本的艺术描写更深刻,透彻,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小马过河》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这种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8

  20xx年3月28日—29日,在景洪市东风俱乐部隆重举行中国教育梦——海峡**小学名师好课堂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也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这次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高子阳老师的《秦兵马俑》和吴勇老师的《*作指导(舌尖上的滋味)》,还是姜树华校长的《小木偶的故事》以及吴敏而老师的《绕道而行》,*距离观看名师上课,聆听名师教诲,一睹名师风采。听后令我心灵震撼,让我感受到教师可以如此多角度的授课,学生可以轻松的学到知识,同时也感知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她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此外,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教学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在此次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姜树华校长的示范课《小木偶的故事》,在教学中,姜校长都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他先让学生交流童话,用简短的一句或两句话描述这个故事,简单了解课文后,出示文中相关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自由排列”,并讲出理由和叙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叙述、归纳能力。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想象,“假如时光倒流,小木偶有了小女巫给的这些表情,在遇到小红狐它们,它会用什么表情面对?”课文结束,出示三个题目“小木偶的故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小木偶的眼泪”,学生谈自己喜欢的题目,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但充满了童趣,我们在下面聆听,都融入了情境中,大家都有一个感受“人不能只有一种表情”。

  吴敏而老师的讲座“课文与课外阅读的结合”让我深思自己的教学,她主张在阅读课中,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教师之协助学生了解抽象概念;参与教学活动不说明,即只给予学生知道,不深入讲解;只安排素材、时间,不过多干涉学生如何学*。我觉得很接*我的教学理念,在我的教学中,我慢慢尝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是阅读课,*时的一般教学,我也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疑难之处,让其他学生讨论回答,今天的课文《再见了,亲人》,是关于朝鲜志愿军回国,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景,我只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出示正文,让他们“自问自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超出了我的预想,其他同学的答案也让我吃惊,这时,我想起吴敏而老师的一句话“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是聊天,就是分享”,瞬间醍醐灌顶,我为什么课前就把课堂中的一切都设想好,教学时只让学生按我的思路走,我也可以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啊?只在走弯时指导一下就行。

  这次的听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节课,老师都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让我认识到在课堂中,读、写、说要结合在一起。

  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些是我们年轻的教师需要去认真学*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扬长避短,以谦虚的态度面对课堂教学。希望经过磨练,使我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9

  《课程标准》走*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今年的新课改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第十二单元时,由于课文涉及艺术,是学生难以体会的,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如《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等,让体会图片表达的不同情感,由于有着亲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本的艺术描写更深刻,透彻,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小马过河》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这种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0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上了无数接语文课,可一直没有对语文课感过兴趣。课堂上我就像一个木头人,不发言。可惟独今天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来听杨老师讲课的人可真多。看杨老师那紧张的样子,我们就知道这堂课非比寻常,也都增添了几分惧怕,几分紧张。我呢!更是忐忑不安,一连好几个问题都被“小神童”——向伊明同学抢走了,根本没我的份,只能坐着等下一个机会了。“妈妈下岗了,心中十分丧气,你该如何劝慰妈妈重新振作起来呢?”马上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我也举起手来,一位同学又把我的答案说了出去,老师怎么不叫我呢?看来,今天我是没有“发言权”了。想到这,我不禁有点灰心。要知道,为了今天这堂课,我连电视都没看,在电脑上查资料查了好几个小时呢!什么时候我这样用功过?杨老师似乎对同学们的答案还不太满意,还在耐心地等待更好的发言。可明摆着,好的劝慰的话都说了,还有什么?我又思索起来:妈妈下岗了,下岗了还可以再上岗呀!难道不是吗?于是我充满自信地举起了手。“好,你来说!”杨老师把话筒给了我,我激动极了,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爬不起来,您下岗了,那么您可不可以再找一份工作呢?当然可以。您不要觉得工作难找,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寻找,就一定会找比以前更好的工作!”“谢谢你的劝说,说得真好,妈妈很感动。”杨老师很肯定地表扬我,一边用鼓励的眼光注视着我。顿时,全班同学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课后,老师说我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好,今天所有在课堂上发言过的都奖励一本作文本,并且全班同学今天都不用做家庭作业,我们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后来老师又说:“今天一些很少在课堂上发言的女同学也发言了,像:米晗、曾婷、孙微芬~~~等等!”

  我听到老师表扬我,心中高兴的“开花”了!

  你们说,这节语文课,我能不能忘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7)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十)份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

  新课标中新增设了“跨学科”内容,我认为在现行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提出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完全必要的'。

  第一,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课程是不分科的

  作为教育而言,如果还只是单一进行某门学科分割式教学,就很难将学生生活整体化。

  第二,学生实际的活动,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多是跨学科的

  跨学科的学*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发展自身专业素养

  跨学科学*,是基于学科又主动跨界。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积极稳妥的教育改革实践者。但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的跨学科的学*。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让课程真正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

  通过这一个月的课标学*与教研组活动,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物理课标的认识与备课的不足。《课标》的学*,使我认识到:新的物理教育体系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物理实验不能只使用课件来替代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学*主要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课标》明确指出了物理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主旨。并且指出了学*物理的方法“STS”即:科学、技术、社会。也就是告诉我们,物理要与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与社会主相联系。物理的学*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支持。我们的学*更不能离开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联系新技术的应用,立足于前沿,让学生在学*中立求能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也物理的实用性。

  物理《课标》更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它把物理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问题,都拿来做为“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实验,把课堂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也注重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了学生实践性报告的生成与写作。新的课程体系,又对课本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课程的学*更合乎学生的学**惯与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学*方式。课本中的很多“STS”,都注重了物理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联系。并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设置了导语。对本章学*内容有了一个提示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本章要学*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章后的“学到了什么”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在自学时有据可循。

  《课标》还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在课程的学*过程中,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还对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适时评价,并且更加注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的培育都有了新的指导性意见。这在以前的《课标》中是没有体现的。物理的学*,更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更热衷于物理的学*。

  在前阶段的组内教研中,我通过听课,认识到老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很是透彻,他们在课的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应用课件来替代。在我们学校刚刚合校,器材还不是很好找的情况下,老教师们的课依然是上得很精彩。学生的动手操作仍然是做得很好,真的是让我钦佩。于老师的密度测量、郭老师的测*均速度,学生的动手操作仍然是很到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在课的进行中也体现出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学*与对往年中考*题的研究,我更明白新材料的应用在《课标》中的地位,物理的学*是上升的,是不断发展的。《课标》也对我们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学*,要有发展的意识与终生学*的意愿,才能更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3

  *期通过研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版)》课程目标部分,使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课程目标的研修心得:20xx版的课标要求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体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程的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对物理观念的思考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其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物理观念并不是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是学生在思考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个具体思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去发现物理现象并认识物理世界。

  对科学思维的思考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特点,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在基于事实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敢于质疑与批判,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见解和创新给予鼓励和肯定。

  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猪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思考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培养学生的的好奇心和学*物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品质,并在最后升华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4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学*新课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日渐成为我们的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方式,而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物理备课组采取了以,且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深:

  一、教师一定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师生互动的好处。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从前的思想和方法屏弃糟粕,尽快适应新的形势,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甚至助手。

  二、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接受知识的程度最好,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在我们备课组中,我们常常互相要求,互相提醒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真正把学生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惯根深蒂固。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经历了想办法——实践——改进——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门主要根据课堂内容事先设计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过的题目就会做,换个面孔出现就迷糊了。而且于我们大片的中下学生,这种方法几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想办法改进,加大集体备课的强度,互相提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讨论,争辩,由于备课充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针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减小问题的指向性,注意控制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效果逐渐出来了,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仍然不够吸引。

  而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学校的物理成绩差,并不是因为尖子生的缺乏,而是因为后进生的数目比起其他学校来说太大了。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我们还需要继续想办法。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争论,逐渐成型了一个教学模式,那就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学*小组,老师退到指导者和助手的位置,让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让学困生向优势生学*,优势生帮助学困生,小组中多人动起来,那么剩下的小部分人也动起来,各个小组动起来,全班就随着也动起来。因为充分相信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但让优生有机会表现,也让差生有机会表现,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学*信心。这样,知识的学*,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通常都要求学生先在小组中自己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再提到班集体中进行解决,同时我们注意,即便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我们也要求要用鼓励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气氛一旦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较满意,学生的学*主观能动性也从被动压迫的变为主动自愿了,从而时收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了。在上学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校的.物理成绩比往年已有所提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就现在而言,运用得最成功的是在复*中,以学期的公开课“光的反射”为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决定采取的就是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教学,在上课提出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马上形成学*小组,然后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大家一起合上书本,对本节知识进行探究,因为有时间有机会,无论成绩好差的同学都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接着小组中的同学一起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看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因为知识结构图出来之后还可以上黑板板出来与其他小组比赛,同学们都还处在一个好胜的年龄,所以会努力和小组同学合作,争取自己的结果是最好的,从而在学*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几个小组在黑板展示后,师生共同评价哪个好,为什么好,期望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方法。

  通过学生总结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出示练*题,让学生进行强化练*,在强调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允许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教学,这样就调动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通常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敢请教老师的,但请教同学他们还是乐意的。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总是采取比赛的方式,所以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自己可以赢,成绩差的会希望自己有在解答的过程中有机会表现,成绩好的同学希望自己这个小组优秀,所以就课堂纪律上作到了学生管学生,就课堂教学上做到了学生教学生,导致课堂的学*气氛比较好,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

  而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我们还要继续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相信,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方法,是解决我校物理成绩多年以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以上是我在物理新课标教学中的措施和心得,愿同行们指正和共勉!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5

  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自由市场。中专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 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知识上也是这样。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稀奇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 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技能,基本的动手能力,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过程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说远点甚至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校里培养他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不要怕他们走的路颠簸,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的锻炼。

  现在信息流通很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别人,更可以上网去找,或者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相关问题,都可以,关键是他在其中学到了东西。 做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的物理课本没有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分开来,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而不是让他们看着老师在台上做。自己经历过的与看别人的毕竟不一样。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一下,鼓励他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得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他们答案。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来检验,而他们也非常高兴,自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来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物理的积极性。

  四、 最后老师要敢于把下结论的权利还给学生。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到首都去开会时介绍他的经验说:“我教得很好,我的成功来自我的不善言辞和我的粉笔字写得很差”。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他的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无论什么他都自己少说,想办法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结论、总结也是如此,大家来下,而他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错了的;由于他的粉笔字写得不好,他总是让学生自己出去写,所以没有一定模式的板书。如此一来他教的班级成绩却大大出人意料。

  当然了,学生自己下的结论,又是自己记下来的,又经过自己的一次次修改,怎会不特别深刻呢?这样也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 所以不要认为你是老师,下的结论比他们要清楚、精炼,就要帮他们写实验结论,让他们记下你的结论,去背会你的结论。应该抛开这个想法,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下结论,你只需要引导和纠正。一句话,我们物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握得紧,放得开”。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6

  20xx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布意味着新的变化已经开始,一线教师该如何清晰理解并且应用到实践教学已刻不容缓了。新课标相比于以前版本对物理科学的重要性阐释的更加详细,在多学科关联性方面也给予了一些新的建议。尤其把“育人”提升到了物理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一、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相比于科学素养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两点最为突出。从教学应用层面,“主题”教学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我最*看的杰伊麦克泰的《为深度学*而教》部分内容比较契合,“大概念构建”,“关于问题的研究”,“单元教学”都可以为自我的课程理念更新提供一些帮助。

  二、课程目标

  这块内容变化比较明显,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两大方面。核心素养也说得很清楚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增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核心素养设置的。新的核心素养把三维目标会融合的更好。主体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核心化。

  三、课程内容

  两大板块更加细化,表述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是新增内容,以后的教学会更加多元化,知识不单单在本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相互交织。在实验探究中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学生必做实验分为测量实验和探究实验。这样的改变是好的,让实验教学很清楚,哪些是专注测量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哪些是注重探究过程的。不管是新加实验还是替换实验都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性说明,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堂实验教学。

  新增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分为三个二级主题,“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处理好这几块内容,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和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学业质量

  主要分为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新增加的目的也是为我们日常教学和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五、课堂实施

  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

  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3、确保物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堂实施这块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例如“情景化教学”“问题教学”“学科融合”“资源开发”等等。

  以上都是我在看完新课标之后所看到的“新”变化。与此同时也有几个想法:

  1、新的改变是从思想上先走还是实践上先走?

  2、对于跨学科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去落实教学,比重应该放多大?

  3、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来巩固新课标?

  新课标给我带来的新东西有很多,需要自己在假期好好想想。新的学期马上也快开始了,也希望通过努力学*新课标让自己有新的改变。给课堂带去新颜色,给学生带去新物理。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7

  初中物理教学我认为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后生活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恰恰看到了这一点,基本能做到让学生学*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所以,较之之前的课标要求,具有更明确的主旨、更具体的可操作性、更贴*实际生活、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的优点。

  1、学*物理对于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中基本的规律是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最起码可以让他们掌握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这一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了很明确的体现,如要求学生对一些事物的了解——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技术等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尝试对环境问题发表见解,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能量转化问题,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常识等,这些内容的充实让学生既不和社会发展脱节,又能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办法,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新的课程标准变得更实在了些。

  2、初中生学*物理的关键还是要到实践中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去除抽象的遥远的知识说教,转向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首先规范了行为动词,增加了可评价性,使认知水*相对更明确,如在对欧姆定律一节教学要求由理解并计算改为理解,对探究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改为探究并了解,不仅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结果。其次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如将原条目中“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明确,并降低了难度。再则,新的课程标准适当的删减了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在保证享有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3、新的课程标准更贴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新课标首先删除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内容,如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二是删除了学生感到困难而高中将会以进一步学*的内容,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三是小学已学过而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知识,如光的直传特点。四是通过降低教学要求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如关于机械效率由理解改为知道。

  4、新的课标更便于教师很好的理解科学内容条目,有利于实施和评价,使教学目标更完善更具体。同时加强了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让老师明晰了哪些实验是属于基本操作类的,哪些是测定性的,哪些是探究性的,能让老师正确的把握和操控考查实验教学,这样处理除了有利于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更多的发挥学生实验的自主性,还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使之更适应社会科学的发展。

  5、新的课标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落实了情感目标。过去,我们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并不实诚,很多的时候流于形式,这次课标的修订,更加注重的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要用心些,要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学*情境,以便形成愉快的学*氛围,要布置有趣的的练*任务,让学生品尝练*的乐趣,要控制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以便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困难的成功体验。

  总之,新的课标体系更加注重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实用,更加具体,更加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切合时代发展,我们会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教学,也迫切希望中考的指挥棒能点出正确美妙的音符,让教、学、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8

  *期通过研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版)》课程目标部分,使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课程目标的研修心得:20xx版的课标要求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体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程的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对物理观念的思考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其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物理观念并不是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是学生在思考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个具体思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去发现物理现象并认识物理世界。

  对科学思维的思考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特点,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在基于事实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敢于质疑与批判,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见解和创新给予鼓励和肯定。

  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猪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思考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培养学生的的好奇心和学*物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品质,并在最后升华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9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理念,三维目标就必须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随着学生学*方式的改变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1)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3)掌握教学艺术水*。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4)具有终身学*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物理,应该学*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学*,不仅是学*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依然是一个对学生仍能起到帮助,指导作用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地学*新的教育,教育方法,学*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分析其中的问题,并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贯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改变教学策略,即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

  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学*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科学物理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科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主观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等于交给了他们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

  新课标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0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培养目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因此,对今后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我们除了认真分析和处理教材,还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新方法、新途径进行教学,多样化地教学,努力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应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更要不断学*,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首先,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注重科学探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再次,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物理课程教学中。

  总之,新的课标体系更加注重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实用,更具体,更加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切合时代发展,我们会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教学,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