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

《沉思录》心得体会1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己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心得体会2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nature)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20xx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卷一 15)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卷二 1)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卷四 18)

  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卷三 7)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一匹马在它奔跑时,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那么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但这也是必要的,即观察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因为,可以说,察知他正以一种有益社会的方式工作,并的确希望他的社会同伴也察知它是社会动物特征。-你说得对,但你并没有理解现在所说的:因此你将成为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因为甚至他们也因理性的某种展示而误入歧途。但如果你愿意理解现在所说的话的意义,就不要害怕你将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会的行为。(卷五 6)

  如果你取得了这些名称: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注意不要改变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它们,迅速地回到它们。记住理智这个词是要表示对一切个别的事物的一种明辨和摆脱了无知;镇定是指自愿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给你的事物;豁达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名声、死亡之类的可怜事物。那么,如果你要自己保存上述这些名称,而不想由别人来称呼这些名称,你将成为另一个人,进入另一种生活。因为,继续保持你原来的样子,被这样一种生活撕碎和玷污,是一个大傻瓜和过分溺爱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兽搏斗的被咬得遍体鳞伤的角斗士,他们虽然满身伤口和血块,还是恳求被养到下一天,虽然他们将在同样的状态中被投给同样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这几个名称,如果你能居于它们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个幸福之岛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脱离了它们,没有把握住它们,那么勇敢地去那你将保有它们的一隅,甚或马上放弃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朴实、自愿和谦虚地放弃生命,在做了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赞美的事之后,再如此离开它。然而,如果你记住神,记住他们虽然不愿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们类似;记住一株无花果树的工作就是做一株无花果树;一只狗的工作就是做一只狗,一只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只蜜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做一个人,那么这将会对你大有助益,帮助你记住这些名称。(卷十 8)

  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一个拥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应该做到的事和所应当拥有的品质吧。

  我们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质,我们却没有察觉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去抱怨别人的恶性,却毫不在意自己在重复这他们所做过的事。因此我对自身的要求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先让自己具备那些善的品质,再去努力使别人减少恶行。

  因此,我认为,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考虑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去做,如果会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做法,还是不要去批评别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后闹个五十步笑百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惧怕死亡,我猜测,他们惧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这一生中所获得的名利。而在书中,作者多次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给了我一些启示。

  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像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种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卷三 1)

  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卷四 5)

  很快,你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视的东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琐屑的,像小狗一样互相撕咬,小孩子们争吵着、笑着,然后又马上哭泣。但忠诚、节制、正义和真理却:从宽广的大地飞向奥林匹斯山。(卷五 33)

  在作者看来,死亡是一种本性,谁都无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卷六 28)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卷九 3)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古代就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所以我们不必对死亡感到恐惧。

  同时我又感到作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许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产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则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后,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与你毫无干系了;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浪费时间,死亡会来的很快,令我们毫无准备。

  确实,死亡就是这样既神秘,又普通,既遥远,又接*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来获得一些只能短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还不如在一生中抓紧时间,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老了后回想起来也不会有什么缺憾,最终可以开开心心地离去。

  《沉思录》一书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书中的思考也不仅仅是这些,以上观点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体悟到《沉思录》一书中的哲理,不仅仅需要反复回味,更要接触生活,体悟生活,只有在与生活的`结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录》的真谛。

《沉思录》心得体会3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来源: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忙完考试,莫名感觉许久没有读书了,就是泡图书馆也是为了找个做题的氛围,不由得去翻翻书架。

  《沉思录》买了许久,也曾翻了许久,而后许久没有再碰过。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发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七情六欲,人动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此为人之始。《论语》有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为人之终。合之则为善始善终。此词多用于育人,处事。

  只是始终之间所贯穿的一切则是赤裸而亲历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欲是谁也越不过去的劫,会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实让你体会。此后又会有不同的人和事让体会过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终又回归于初始的善念。

  记得一句话讲说,成长是将哭闹调成一个静音的过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时候还能笑着面对的状态。或许都对,又或许都不对吧。

  去年看《摆渡人》,是由一个从笑到静到泪的过程,貌似也渐能读懂大话西游的那句末尾:那个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条狗。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沉思录》心得体会1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己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心得体会2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nature)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20xx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卷一 15)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卷二 1)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卷四 18)

  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卷三 7)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一匹马在它奔跑时,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那么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但这也是必要的,即观察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因为,可以说,察知他正以一种有益社会的方式工作,并的确希望他的社会同伴也察知它是社会动物特征。-你说得对,但你并没有理解现在所说的:因此你将成为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因为甚至他们也因理性的某种展示而误入歧途。但如果你愿意理解现在所说的话的意义,就不要害怕你将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会的行为。(卷五 6)

  如果你取得了这些名称: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注意不要改变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它们,迅速地回到它们。记住理智这个词是要表示对一切个别的事物的一种明辨和摆脱了无知;镇定是指自愿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给你的事物;豁达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名声、死亡之类的可怜事物。那么,如果你要自己保存上述这些名称,而不想由别人来称呼这些名称,你将成为另一个人,进入另一种生活。因为,继续保持你原来的样子,被这样一种生活撕碎和玷污,是一个大傻瓜和过分溺爱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兽搏斗的被咬得遍体鳞伤的角斗士,他们虽然满身伤口和血块,还是恳求被养到下一天,虽然他们将在同样的状态中被投给同样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这几个名称,如果你能居于它们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个幸福之岛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脱离了它们,没有把握住它们,那么勇敢地去那你将保有它们的一隅,甚或马上放弃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朴实、自愿和谦虚地放弃生命,在做了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赞美的事之后,再如此离开它。然而,如果你记住神,记住他们虽然不愿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们类似;记住一株无花果树的工作就是做一株无花果树;一只狗的工作就是做一只狗,一只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只蜜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做一个人,那么这将会对你大有助益,帮助你记住这些名称。(卷十 8)

  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一个拥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应该做到的事和所应当拥有的品质吧。

  我们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质,我们却没有察觉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去抱怨别人的恶性,却毫不在意自己在重复这他们所做过的事。因此我对自身的要求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先让自己具备那些善的品质,再去努力使别人减少恶行。

  因此,我认为,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考虑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去做,如果会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做法,还是不要去批评别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后闹个五十步笑百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惧怕死亡,我猜测,他们惧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这一生中所获得的名利。而在书中,作者多次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给了我一些启示。

  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像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种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卷三 1)

  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卷四 5)

  很快,你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视的东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琐屑的,像小狗一样互相撕咬,小孩子们争吵着、笑着,然后又马上哭泣。但忠诚、节制、正义和真理却:从宽广的大地飞向奥林匹斯山。(卷五 33)

  在作者看来,死亡是一种本性,谁都无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卷六 28)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卷九 3)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古代就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所以我们不必对死亡感到恐惧。

  同时我又感到作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许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产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则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后,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与你毫无干系了;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浪费时间,死亡会来的很快,令我们毫无准备。

  确实,死亡就是这样既神秘,又普通,既遥远,又接*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来获得一些只能短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还不如在一生中抓紧时间,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老了后回想起来也不会有什么缺憾,最终可以开开心心地离去。

  《沉思录》一书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书中的思考也不仅仅是这些,以上观点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体悟到《沉思录》一书中的哲理,不仅仅需要反复回味,更要接触生活,体悟生活,只有在与生活的`结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录》的真谛。

《沉思录》心得体会3

  反反复复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书,那本封尘已久的书。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自己。我觉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才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沉思很多东西,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与社会,思考时空与死亡。我们有数不清的思考与想法,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

  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的世界观和眼界在变大,我们思考的范围却在变小。不得不说,沉思有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曾为它着迷过。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经因为而浮躁摈弃在角落的书。

  《沉思录》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录》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但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的,不如说是我们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学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的哲学家说,人思考的时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人的确需要思考,可我们思考的来源在哪儿,我们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中汲取营养,来思考未知的东西或世界。奥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说,他从他父亲哪里学到了很多,他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下了诸多优秀的品质有些感觉不真实,并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么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对父亲有美化的嫌疑。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说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这些品质,他觉得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

  我们写别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学派提倡遵从自然与理性,有一点道家崇“道”和清净无为的感觉。在《沉思录》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作者在书中相信命运(天命),觉得很多事情是命运的安排,这点在书的开头和结尾体现地尤为突出。这也与奥勒留的本人经历有关,他以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治理国家,可依旧挽救不了古罗玛帝国的颓废,这位拥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学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点抑郁的特征,有人说,哲学家都是抑郁的,这句话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时候懂得许多可能别人一生都无法懂得的道理,但他们却无法具体的指导或改变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录》带给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回忆与感叹。

  在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放学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头,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虑,我抑郁,我思考一切,我几乎无时不刻地在思考,吃饭的思考,走路的时候思考,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甚至在梦中我觉得我还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类社会,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经觉得我就是上帝,这个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识是真的。当然,我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可能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有点问题,我也可能抑郁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有灵光一现,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时间,我觉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思考地越来越少,我们*惯地接收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学的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们学的越多,我们思考的越少,因为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曾经你思考的问题,别人都思考过并给出了“标准”答案,你会发现自己思考的东西好傻,好幼稚。你会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自己不过也是个凡人。你再怎么思考,也跳不出别人的框架。渐渐的,你只需要学就够了,学哪些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

  我觉得,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又逐渐缩小的过程。

  很多年后,当我们*惯了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灌输进脑子,*惯了被动接受手机,电视,电脑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惯了接受那个*凡的自己。你会不会发现,曾经那段无知无畏,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学大道理的自己是多么的快乐,因为那才是真实的自己啊。

  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他才是他自己。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9篇)

《沉思录》读后感1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和*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2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和*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3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今年的第三本书单,阅读过后,才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阅历,一定年龄的人阅读会更好,理解的更透彻。通读全文,我也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皮毛,还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本书提到最多是意志、自然和谐等。下面就从以下几点理清我的感想。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判断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爱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己的意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么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只有内心*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努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可以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么取舍,唯有自己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直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己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己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责任,你可能扮演各种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可以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4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我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我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我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我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我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我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我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我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我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我大一时为自我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

  

《沉思录》读后感5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己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三、学会宽容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该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坚定信念

  一个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只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可以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保持一种*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最后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6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小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朱者赤,*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该与他们在一起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该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一定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理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

《沉思录》读后感7

  读《沉思录》时,总感觉它不是有某种体裁的书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戏言自语,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我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所应该做的、不该做的、该忍耐的`、该发泄出来的……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远离奢华的生活,因为我们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更进一步,才能再次升华。

  《沉思录》这本书在帮助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沉思录》读后感8

  今天终于把<<沉思录>>读完。

  引起我读《沉思录》兴趣的是这为本书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我很想知道帝王与一般学者著书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据说这本书是*的枕边书,也是*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更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本书真的有那么强的魅力?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非常*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后感9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的“笔记”,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意外地”给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人赤裸裸的灵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获得了这笔精神财富。

  我时常在感到浮躁时捡起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在从中得以窥见我的灵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罗曼·罗兰似乎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讲过,读书是在读自己或者是在检查自己,而不是在读书,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尤其适合。有心人都可以在这本赤诚的反省书中照见自己的灵魂。历史上并不是只有这一本剖析自己灵魂的书,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也写过《忏悔录》,*代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写过《忏悔录》。但不同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把《沉思录》公诸于众。因此《沉思录》中重复的道德说教是更为真诚和动人的:这是一个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最终在自己的灵魂中刻下这些信条。因为如同马可奥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遗忘也是强大的*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诉自己才能记住。他写道:“你时常怎样想,你的灵魂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页)

  回头再看看马可·奥勒留的身世,他是历史上被誉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衣食无忧,很难想象为什么出身于这样阶级的人会选择“斯多亚式”(另译: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你联想到另外一位伟大的斯多亚派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阶层。当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贫如洗,虽然他不是奴隶),而是在奇怪一个位高权重,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的人居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且是斯多亚哲学家,而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字面意思上的享乐主义者)!斯多亚哲学流派,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义观念。(这个哲学流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此外还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柏拉图主义等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哲学的流派。)斯多亚学派主张宇宙是统一的实体,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的整体。这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谐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为物质的总和的宇宙)。这种观点相信存在一个宇宙的原则,即自然法,而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为其部分的人也应该理性地生活。奥勒留写道:“你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你从何处来便将消失到何处去,也可以说你将经过一番变化而回复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页)。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亚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摒弃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贪图享乐,因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这样的教条直觉上更适合于贫寒的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他们没有名誉、财富、权势。相对来讲,作为一个帝王,奥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则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说,他可以拥有所有他想拥有的东西(当时)。试想一下,在今天,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中产、上层阶级),能够丝毫不留恋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顺,也会眷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廉价的娱乐。当然,你也可以说,或许他厌倦了所有东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弃甚至更为简单,那么,现在又有几个应有尽有的名人放弃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来。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财富和名誉可以类比之。因此,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一个斯多亚主义的哲人是极其难得的。

  在这本《沉思录》中,可以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的,他写到死亡:“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第37页);写到为人处事:“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接*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第14页)写到如何生活:““随时下决心,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大丈夫似的那样坚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严肃而不虚骄,要怀着慈悲、自由与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头。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违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动,避免一切虚伪、自私,以及对自己一份命运的抱怨。”(第6页)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他(以及其他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事。毕竟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的确是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历史上只有少许人在思想的尽头发现了它。而普通人既没有发现它也没有兴趣发现它,毕竟“存在”已经足够美好,不一定要发现“本质”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较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亚哲学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学之一。它的伦理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认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拥有这些美德,人就能过一个好的生活,甚至来讲,斯多亚哲学所教导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够。或许我们不能放弃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但同时也能认识到,就算没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也可以过一个充足的生活。如奥勒留所写的:“所以从今以后,你该隐退到你自己那块小天地里去,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急躁,要从容自持,要像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尘世凡人,那样地去面对人生。”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9篇)

沉思录读后感1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梦”贡献一份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2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梦”贡献一份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3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沉思录》这本书,读后感(汤霏)。两千年前,一位罗马皇帝在他的马背上驰骋沙场的过程中,写下了这本《沉思录》,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在一场战役之前,他的知心朋友们请求他离开前留下他自己的箴言,于是这本书才得以流传后世。现在,我的手上也拿着这本书,一个古罗马皇帝是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他的个人想法会变成一本中文书。两千年的人世变幻,却并没有改变人心的真实渴求。现代人的生活与古罗马皇帝的生活毫无相似之处,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但是,无论时空如何变迁,即使回到万年之前,原始人在篝火边看着用他们的文字符号编写的《沉思录》时,也会若有所思的。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我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5

  反反复复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书,那本封尘已久的书。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自己。我觉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才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沉思很多东西,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与社会,思考时空与死亡。我们有数不清的思考与想法,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

  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的世界观和眼界在变大,我们思考的范围却在变小。不得不说,沉思有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曾为它着迷过。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经因为而浮躁摈弃在角落的书。

  《沉思录》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录》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但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的,不如说是我们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学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的哲学家说,人思考的时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人的确需要思考,可我们思考的来源在哪儿,我们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中汲取营养,来思考未知的东西或世界。奥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说,他从他父亲哪里学到了很多,他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下了诸多优秀的品质有些感觉不真实,并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么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对父亲有美化的嫌疑。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说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这些品质,他觉得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

  我们写别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学派提倡遵从自然与理性,有一点道家崇“道”和清净无为的感觉。在《沉思录》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作者在书中相信命运(天命),觉得很多事情是命运的安排,这点在书的开头和结尾体现地尤为突出。这也与奥勒留的本人经历有关,他以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治理国家,可依旧挽救不了古罗玛帝国的颓废,这位拥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学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点抑郁的特征,有人说,哲学家都是抑郁的,这句话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时候懂得许多可能别人一生都无法懂得的道理,但他们却无法具体的指导或改变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录》带给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回忆与感叹。

  在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放学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头,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虑,我抑郁,我思考一切,我几乎无时不刻地在思考,吃饭的思考,走路的时候思考,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甚至在梦中我觉得我还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类社会,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经觉得我就是上帝,这个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识是真的。当然,我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可能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有点问题,我也可能抑郁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有灵光一现,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时间,我觉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思考地越来越少,我们*惯地接收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学的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们学的越多,我们思考的越少,因为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曾经你思考的问题,别人都思考过并给出了“标准”答案,你会发现自己思考的东西好傻,好幼稚。你会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自己不过也是个凡人。你再怎么思考,也跳不出别人的框架。渐渐的,你只需要学就够了,学哪些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

  我觉得,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又逐渐缩小的过程。

  很多年后,当我们*惯了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灌输进脑子,*惯了被动接受手机,电视,电脑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惯了接受那个*凡的自己。你会不会发现,曾经那段无知无畏,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学大道理的自己是多么的快乐,因为那才是真实的自己啊。

  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他才是他自己。

沉思录读后感6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

  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

  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

  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后感7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8

  《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看起来*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和书中众多*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我们可以轻易读到这本《沉思录》,却不容易通过实践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从翻开本书开始,一睹一个高尚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沉思录读后感9

  读《沉思录》时,总感觉它不是有某种体裁的书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戏言自语,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我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所应该做的、不该做的、该忍耐的、该发泄出来的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远离奢华的生活,因为我们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更进一步,才能再次升华。

  《沉思录》这本书在帮助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沉思录》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沉思录读后感实用二十篇

  沉思录读后感 1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 2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沉思录读后感 3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沉思录读后感 4

  今天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了,于是翻看了一下午。还没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记下来。

  卷一里,奥勒留一直在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种反思方式却值得学*。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该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己。

  卷二里,奥勒留表达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一看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知道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不过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这些哲学思想,到现在仍然是时尚又经典的,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

  沉思录读后感 5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沉思录读后感 6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作文

  沉思录读后感 7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一隅不过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望,快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也能够通过理性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么会为了变化而伤心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 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的快乐?快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面对着的计算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己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现在的,未来的也是现在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现在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沉思录读后感 8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后来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沉思录读后感 9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读后感 10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后感 11

  《沉思录》(员工版),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后感 12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的“笔记”,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意外地”给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人赤裸裸的灵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获得了这笔精神财富。

  我时常在感到浮躁时捡起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在从中得以窥见我的灵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罗曼·罗兰似乎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讲过,读书是在读自己或者是在检查自己,而不是在读书,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尤其适合。有心人都可以在这本赤诚的反省书中照见自己的灵魂。历史上并不是只有这一本剖析自己灵魂的书,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也写过《忏悔录》,*代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写过《忏悔录》。但不同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把《沉思录》公诸于众。因此《沉思录》中重复的道德说教是更为真诚和动人的:这是一个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最终在自己的灵魂中刻下这些信条。因为如同马可奥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遗忘也是强大的*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诉自己才能记住。他写道:“你时常怎样想,你的灵魂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页)

  回头再看看马可·奥勒留的身世,他是历史上被誉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衣食无忧,很难想象为什么出身于这样阶级的人会选择“斯多亚式”(另译: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你联想到另外一位伟大的斯多亚派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阶层。当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贫如洗,虽然他不是奴隶),而是在奇怪一个位高权重,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的人居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且是斯多亚哲学家,而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字面意思上的享乐主义者)!斯多亚哲学流派,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义观念。(这个哲学流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此外还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柏拉图主义等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哲学的流派。)斯多亚学派主张宇宙是统一的实体,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的整体。这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谐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为物质的总和的宇宙)。这种观点相信存在一个宇宙的原则,即自然法,而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为其部分的人也应该理性地生活。奥勒留写道:“你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你从何处来便将消失到何处去,也可以说你将经过一番变化而回复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页)。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亚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摒弃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贪图享乐,因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这样的教条直觉上更适合于贫寒的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他们没有名誉、财富、权势。相对来讲,作为一个帝王,奥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则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说,他可以拥有所有他想拥有的东西(当时)。试想一下,在今天,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中产、上层阶级),能够丝毫不留恋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顺,也会眷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廉价的娱乐。当然,你也可以说,或许他厌倦了所有东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弃甚至更为简单,那么,现在又有几个应有尽有的名人放弃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来。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财富和名誉可以类比之。因此,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一个斯多亚主义的哲人是极其难得的。

  在这本《沉思录》中,可以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的,他写到死亡:“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第37页);写到为人处事:“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接*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第14页)写到如何生活:““随时下决心,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大丈夫似的那样坚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严肃而不虚骄,要怀着慈悲、自由与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头。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违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动,避免一切虚伪、自私,以及对自己一份命运的抱怨。”(第6页)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他(以及其他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事。毕竟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的确是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历史上只有少许人在思想的尽头发现了它。而普通人既没有发现它也没有兴趣发现它,毕竟“存在”已经足够美好,不一定要发现“本质”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较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亚哲学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学之一。它的伦理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认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拥有这些美德,人就能过一个好的生活,甚至来讲,斯多亚哲学所教导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够。或许我们不能放弃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但同时也能认识到,就算没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也可以过一个充足的生活。如奥勒留所写的:“所以从今以后,你该隐退到你自己那块小天地里去,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急躁,要从容自持,要像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尘世凡人,那样地去面对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 13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沉思录读后感 14

  今天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了,于是翻看了一下午。还没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记下来。

  卷一里,奥勒留一直在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种反思方式却值得学*。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该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己。

  卷二里,奥勒留表达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一看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知道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不过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这些哲学思想,到现在仍然是时尚又经典的,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

  沉思录读后感 15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后来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己,并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 16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时,希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己在宴*中的角色和表现!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 17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后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录读后感 18

  重温《沉思录》,如涓涓清泉从古罗马哲人深幽而宁静的山谷,流入**涸的心田,我听到马可奥勒留那振聋发聩的沉思,那关于生命深刻而彻底的认知穿越时空,我看见爱比克泰德站在神庙之巅,那睿智而圣灵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人性的美丽和光辉,理性的庄严与完美,宽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宁静与淡然。

  时刻与哲人相伴,让自己的心境趋于自然和完美,客服欲望的诱惑,和一切邪恶的杂念,不随意冲动,但也不能丧失生活的激情与斗志,坚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块翡翠,我要始终保持我的颜色随时准备迎接任何命运的打击,站稳脚跟,不要他人搀扶

  保持一颗宽容之心,即使对待恶毒的人,不要轻易发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则

  面容要听从心灵的.支配,不阿谀奉承,也不恶意攻击,真诚的赞美和恰当的提醒

  对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自然与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

  对生活持一颗激情之心,不消极,不沮丧,不对他人泼冷水,让别人和自己在一起时如沐春风。

  坚定信念,树立理想,但要切记行动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无章

  珍惜时间,切记空话不做无意义的事或与自己信念相抵触的行或言,

  珍惜友情,学会感恩,以博爱之心处事,已严谨之心做人

  不为做过的事而后悔,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今天,在于此刻,我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草,过去和将来都是虚无的,拥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拥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着,不受世俗的羁绊和心灵的束缚。

  沉思录读后感 1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某种事物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或者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好坏、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的好坏、高低、大小,而这些评价也会对我们自己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能量朗读里讲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灵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电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样,我生命的一切好坏顺逆,都是我心中的业力所呈现出来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是的,我们对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而它们都是个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伤害到我们,反而伤害到我们的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考试很无聊,很讨厌考试,但是有些人却很喜欢考试,因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没有好坏之分,就在于人们自己觉得好或者坏,每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反对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们都是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有多么单调啊。我们也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评论某个人或事,就像人们通常认为小偷很坏,但是这是小偷自己要选择当小偷的,因此我们不要对坏的事物下定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那些长处和短处也都是个人认为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是自己认为的)。

  沉思录读后感 20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所以,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欢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