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1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梦”贡献一份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3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精选27篇),一起来看看吧!

沉思录读后感4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的枕边书,这是*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就应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但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

沉思录读后感5

  据说这是古罗马皇帝在马背上写出来的一本书,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大学期间在好友那里看到,她推荐了。当时天真的我看到这个书名翻了翻就放弃了,转而到穿越都市小说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过年期间闲来无事,想到董事长提倡读一本经典,在书架上搜索居然发现了。我问书架的主人这算经典吗,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写的什么。我一看推荐语说他读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会读几句,再看署名是*。

  这本书是一段段话,各段之间关联性不大,读起来不存在串联故事情节的顾虑。仔细想想,奥勒留皇帝在治国作战的零碎时间中,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运的是居然留传下来了,我摘抄了感触比较深的几段话,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做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时间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既是为了这工作而生,那么我应该蜷卧在被窝里取暖吗?被窝里较为舒适呀,那么你是生来就为了享乐的吗?简言之,我且问你,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要有所作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这我不否认,但是根据自然之道,这也要有个限制。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模糊,心灵不可完全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动。

  在谈话中要注意所说的话,在行动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开始时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结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义。

  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地喷涌。

沉思录读后感6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所以,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欢乐。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

《沉思录》读后感1

  说实话,我不喜欢读这类深奥而且关于哲学的书。但为了寒假读书心得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不过,真的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十二卷的人生自省自语。我读后觉得非常拗口,很难读懂它。特别是关于宇宙、理性及神灵等抽象的东西,但这本书却又他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继续读下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保持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怀。“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 世界远不是一块净土,但心灵可以是块净地;逃避不了周遭的喧嚣,但可以退守内心的宁静。保持自省内练的心灵历练。奥勒留说:“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的力量”,“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我们党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四自”要求,简洁有力,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自省,就是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进行积极的自我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坚持下去,就渐渐走向一个高尚、丰富的境界,就能体味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快乐和欣慰。保持沉稳*和的积极心态。“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我们应当在我们理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马可·奥勒留认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他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他不否定神灵,但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因果报应或死后的天堂地狱。让留就留,该去则去。人只做符合他本性的事,要积极尽本分,承担自己的职责。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读后感到一种久违的心灵的宁静。作为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一部哲学著作。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一颗仁爱的心,一种*和的心态。这种心灵的宁静是一种从容,淡定而自如的美,是萦绕心头的丝丝暖流;亦如同被午后的阳光懒懒地照着的湖面,温暖的,却又是耐人寻味。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哼哼是个失败者。他永远没有从“失落”中痊愈。他抱怨、咒骂、怨天尤人,他感叹命运不济,但就是没有行动,没有下一步的计划。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大有人在。他们是生活中永远的失意者。

  的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很多人会或多或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在高位怕掉下,在低位想方设法往上爬。总之,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不管你在社会的地位是什么,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困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有轻度抑郁症。

  这一本书我很喜欢,不仅因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且因为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以不变应万变也许很好,但以变应变或许更好!

《沉思录》读后感2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读后感3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4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5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作文

《沉思录》读后感6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己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三、学会宽容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该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坚定信念

  一个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只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可以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保持一种*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最后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10篇)

《沉思录》读后感1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的枕边书,这是*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就应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但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但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沉思录》读后感2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后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录》读后感3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但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还是可以更好的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可以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天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后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激情、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己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马上朝着你现在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现在还有力量。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激情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保持一致,那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因此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但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该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该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不要老想着你还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它们。想想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吧,想想看,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它们,你是多么渴求得到啊!然而,同时你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拥有它们而过于高兴,不要沉溺于这些东西,不然,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会更加痛苦。其实人生处处都需要哲理,只有自己真的看的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富哲理性的时候。沉思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更好地沉思吧,跟着它,走进一个心的净地,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沉思录》读后感4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

《沉思录》读后感5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读后感6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沉思录》读后感7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不仅要思考善,还要付诸行动,他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文化中治学为人的思想不谋而合。

  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在学*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责任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责任,时刻想到要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良知的党员干部。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岗敬业党员干部;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把对上承担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对自身的工作失误,要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成就事业树立威信,凝聚力量。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党员干部的优良品德在和*年代也应该继承我们党一如既往的优良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良品德,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正确对待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把自己当**民群众的公仆,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化作决策思路。

《沉思录》读后感8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小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朱者赤,*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该与他们在一起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该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一定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理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

《沉思录》读后感9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二、勤于思考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己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三、学会宽容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该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坚定信念

  一个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只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可以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保持一种*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最后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沉思录》读后感10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10篇)

《沉思录》读后感1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寻找青鸟的路程。

  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下的每一个符号都让我深思与敬仰……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号。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衰败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发人深省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灭亡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社会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鲁迅先生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能肩扛得住舆论压力剥削的又有几个勇士?精神上的宰割最终会带你走向无尽的深渊。而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世风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外界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哲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哲学家们精神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坚持。在我脚下最真实的路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头破血流,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个看星星的人的!

  就这样……

  我仍旧疲惫地背着行囊走着,一个转角,却颠覆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反省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金钱,地位,权利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穷人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中心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残酷,人心的险恶。胸襟博大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无知和逆来顺受。谁愿意默默忍受至白头?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也绝不会动怒,循着一方宁静,纯粹的贵土。你有没有想过,不别人信任多么可悲,而我注定要孤单一人?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堕落,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激情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做人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任何人都盗不走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做人的心态要*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说的,不要被事物表象的华丽所迷惑,要认清事情的真相,那是用双眼看到的。

  ……

  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我排斥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皇帝,而我们是一介凡人。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你执着一世的宁静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一本*读100遍,天天都在读的书,我刚拥有,才读到第四篇,感触就像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里时而像苍蝇一样乱窜,时而像雕塑一样迷茫,时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我这就人的存在,他搁下一本书,给我讲了一个人。

  曾有一个人,他的敌人是自己,他对朋友充满猜疑,难以包容朋友的错误和缺陷,所以没有朋友,他离开市集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认为远离世俗的山间小屋里,希望能看完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一本书,他渴望领悟书中的所有道理,但又唯恐准备不足,所以迟迟不愿轻易开启扉页。一天当他在河边看到自己头发依稀花白时,他猛的跑回拿起书就读,生怕留下什么憾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承受的了吗,至少我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后,市集有了一位老者,虽然白头,却神清气爽,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对妻儿的照顾,辛苦的劳作都让他幸福之极,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当良师益友,进而敬仰之至,他乐善好施,真爱事物,把市集的点滴都看做自己的责任和快乐之源。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处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羡慕吗,至少我羡慕。

  其实这是一个人。而这种变化就来源于一本书——《沉思录》。读这本书前四篇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相互联系,不停变化的,只是,最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其实是人本身。

  把心灵的镜子放在面前。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用心灵的镜子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会让人获得真诚、*和的心态,超凡、决绝的勇气;

  人与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结构中理性的彼此为对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则是团结友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都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同志团结在一起,相互关爱,在生活中,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少有人愿意去做,或希望去做但不知从何做起。《沉思录》就像开启智慧、快乐生活大门的钥匙,告诉我该如何淡泊、明志、宽容、德广,不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养。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100遍,仍天天读,其实*读的是同样的文字和道理,悟的却是思想上的深入,和实践工作中的比照。

  感悟之余,明白了方法——实实在在去“修炼”。

《沉思录》读后感3

  据说这是古罗马皇帝在马背上写出来的一本书,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大学期间在好友那里看到,她推荐了。当时天真的我看到这个书名翻了翻就放弃了,转而到穿越都市小说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过年期间闲来无事,想到董事长提倡读一本经典,在书架上搜索居然发现了。我问书架的主人这算经典吗,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写的什么。我一看推荐语说他读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会读几句,再看署名是*。

  这本书是一段段话,各段之间关联性不大,读起来不存在串联故事情节的顾虑。仔细想想,奥勒留皇帝在治国作战的零碎时间中,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运的是居然留传下来了,我摘抄了感触比较深的几段话,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做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时间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既是为了这工作而生,那么我应该蜷卧在被窝里取暖吗?被窝里较为舒适呀,那么你是生来就为了享乐的吗?简言之,我且问你,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要有所作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这我不否认,但是根据自然之道,这也要有个限制。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模糊,心灵不可完全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动。

  在谈话中要注意所说的话,在行动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开始时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结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义。

  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地喷涌。

《沉思录》读后感4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5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己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沉思录》读后感6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

《沉思录》读后感7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沉思录》的读后感3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沉思录》读后感8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沉思录》读后感9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今年的第三本书单,阅读过后,才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阅历,一定年龄的人阅读会更好,理解的更透彻。通读全文,我也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皮毛,还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本书提到最多是意志、自然和谐等。下面就从以下几点理清我的感想。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判断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爱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己的意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么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只有内心*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努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可以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么取舍,唯有自己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直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己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己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责任,你可能扮演各种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可以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10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沉思录》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沉思录》读书笔记1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眼睛看世界,但是却难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诚的心态,超凡的勇气。在《沉思录》里,作者似乎是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深深地拷问自己。

  *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是的,这是一部黄金之书,它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帮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话充满着人生的大哲理与学问,有许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总要思考着。我也就带着思考读完了这一本书,读完后,还沉浸在其中,还在思考。我似乎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每天都在读,读了100遍。《沉思录》让我初步地领悟了人生,让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蕴涵的哲理不是读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真谛。《沉思录》带给了我精神上的成长。

《沉思录》读书笔记2

  《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过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读。”由此可见,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翻开它,没有繁华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声。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儿,我就在想,可不是吗?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儿而生气,伤心又伤人,值得吗?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诗“笑”,是啊,很简单的道理,用笑去面对人生,即使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这,我就决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人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领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但是它却摸不着,也看不见,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处处充满着哲理吗?因此,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吗?乐观对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乐而简单的,悲观对待他的人,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乐的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沉思录》读书笔记3

  年少者,曾经张狂。

  带着偏激的不羁,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钉子,最终带着疲累,将要屈服于社会,曾经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却空少了太多的锐气,灵魂开始畏缩,似要变得圆滑。

  然后,马可·奥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则被别人扶直。”

  然后,才开始静下浮躁的心,认真地审视,剖析自己。

  然后,才开始接触了《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这位几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思想都给记录下来,最终汇成了这本硕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稳,有力,独到,以至于我在青春里读它,便更有一种难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总是沉湎与记忆,耽于往日的美好,畏惧向前,畏惧改变。马可·奥勒留说:“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记忆者和被记忆者同样如此。”过去的已经在过去消逝,记忆的人和被记忆的人都已留在从前。日出时,今天的你已是崭新,你需要的是创造一个崭新的明天。既然过去已成定局,那么除了能给予我们经验,已不能改变什么,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应面朝前方,尽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总是迷茫于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白添得如此愁绪,让青春如此压抑。马可·奥勒留试着阐释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会失去他现在过的生活,而且他每时每分都在失去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尽管过去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正是如此,时光飞逝,我们抓不住过去,守不住将来,拥有的也就只有现在。时间的无限是无意义的,因为你会因此感觉不到时间—时间也是相对的。我们的人生,所应该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现在了吧。直到现在再也没有了现在。

  我不知道马可·奥勒留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是从他的《沉思录》中学到了沉思。尽管枯燥,尽管无味,但却深邃,至少,抚*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还轻狂。我最终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可是,我终究是个任性的孩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站着不说话,这样,就十分美好。

《沉思录》读书笔记4

  *在记者采访中说:“我把《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于是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本*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读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读书笔记大全《《沉思录》读书笔记1000字》。《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书笔记5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两大主题。

  哲学的作用似乎是为虚无缥缈的理论,发现并去证实其存在。

  读书的过程中会时不时看到这样的字眼,到底何谓“形而上学”?

  最*在读《沉思录》,刚开始是从头到尾囫囵吞枣般浏览了一遍,现在在看第二遍,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却不容易理解,而且我认为,读一遍两遍根本就很难对哲学这种存在有较深的认识,书中许多地方表述让人觉得很高尚。其中有些我认为很耐人寻味的句子想分享给大家。

  1、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难道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吗?——但这是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快乐,而全然不是为了行动和尽力吗?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但休息也是必要的。

  ——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她为吃喝规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这些限制,超出了足够的范围;而你的行动却不是这样,在还没有做你能做的之前就停止了。所以你不爱你自己,因为,如果你爱,你就将爱你的本性及其意志。那些热爱他们各自的技艺的人都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尽,他们没有洗浴,没有食物;而你对你的.本性的尊重却甚至还不如杂耍艺人尊重杂耍技艺、舞蹈家尊重舞蹈技艺、聚财者尊重他的金钱,或者虚荣者尊重他小小的光荣。这些人,当他们对一件事怀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时,宁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而你在你的眼里,难道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讨厌的,竟不值得你劳作吗?

  2、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3、人除理性外还具有社会性,《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

  相应地,人也就有三重责任、三重义务,就要处理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对神或者说普遍的理性、对自己的邻人这三种关系。人对普遍理性的态度就是要尊重、顺从和虔诚。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斯多亚派一直评价颇低,基本上认为它们作为元素的结合和分解,并没有什么恒久的价值。身体只是我们需要暂时忍受的一副皮囊罢了,要紧的是不要让它妨碍灵魂,不要让它的欲望或痛苦使灵魂纷忧不安。至于我们和邻人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斯多亚派则给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实上,人的德行就主要体现在这一层面。

  4、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

  5、斯多亚派哲学的力量可以从它贡献的两个著名代表看出:一个是奴隶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个就是《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悬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却相当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安东尼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的政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

  读到第一个片段时,很惊讶,原来懒床居然可以解释这么让人愧疚。“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

  虽然还没有仔细得看一遍这本书,但是我觉得书中所说的哲学,似乎在提醒我们,人应该更关注本心,按照本性生活,那么所谓的烦恼只不过是你对事情的意见,当然,你可以随时改变这种意见,只要你想。

《沉思录》读书笔记6

  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一位国王得了重病,太医告诉他要找到一件快乐的人的衬衫穿到身上才好。国王立马派了一个官员出去寻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房子里的人在说笑,官员还发现,那些人的衣服破烂不堪,像穷人,官员问,他们是否有件衬衫,他们回答:我们连一件衬衫也没有啊!

  从这里知道,物质上的富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满足、知足——对一切满足,之所以这样,因为即使自己拥有再大的财富,还是对自己不满意的话,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和幸福。我们再回想一下刚才的故事,几位十分*穷的人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富有,但是他们知足、快乐。从某种观念上说,一个知足、快乐的穷人比一个不知足、不快乐的富人更富有,因为他们懂得满足,满足于现状,只有这样才会快乐,因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们对自己知足,那么事实上就已经足够完美了,但是我们不知足,反而事情就会越来越差。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传*录读后感 (菁华6篇)

传*录读后感1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录读后感2

  格物致知是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朱熹认为,‘格’字是’至‘的意思,致知,则是穷理,所以他说“欲致吾之知,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王阳明则不这样认为,王阳明以为’格‘字除了有’至‘的意思,还有’正‘的意思,还认为穷理是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所以他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也是有关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学说。他们俩的解释不同首先在对“格物”的认识。

  我都不完全赞同这两种说法。王阳明有感于他当时的世道而非要弄个良知进去,未免过于牵强,至于朱熹对致知没有很好的解释。

  先说致知,那么一个君子要知晓什么?其实在《大学》的开头有一句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这也是就是告诉了君子要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但是,如何才能知晓,”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格物。我赞同朱熹所说的‘格’是‘至’的意思,那么格物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要接触事物或者参与到事物中去,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如果人对某个事物敬而远之,又怎么可能深知此事物呢,若只是道听途说,很有可能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表象。所以“致知在格物”。

  另外,还要弄清楚格物和致知的逻辑关系。只有格物,不一定就能致知,也就是说格物只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和”能够齐家,但不一定就能治国“是一个道理。要在格物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才有可能致知,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

  最后,说下这本书。这本书是王阳明的弟子收集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所编集而成的。重点要看看王阳明的书信,大概就可以知道王阳明想讲些什么。王阳明本人很厉害,文武兼备,但是他教育学生的水*却不怎么样,他的弟子后来还分成各种派系,好像能弄懂他的理论并不多,明朝后来还居然出现了王学末流。

传*录读后感3

  老师授教:遇事练心!练心,需要我们扩大自己的意识接受范围,我们的意识心是小的,当我们遇到工作及家庭带来的烦恼,下意识觉得心烦,难解决,人生好难,为什么我命那么苦闷。那也许是不是试着化解下我们的意识呢?这里让我想到了知而不随,知道我遇事难,但不要一天到晚苦闷在真难啊,这事会发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难的我吃饭想睡觉想,所以我们吃饭不香睡眠不好身体也就不好了。

  其实这些都是意识心所产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为了我们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随,即知道但并不继续意识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着难难难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过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决?不要想!就只是做把过程做好,因为事情本身已经发生,最坏不过结果,你尽力解救最坏也不过是这个,对了,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知而不随,不然很容易浪费情绪。

  因为我们的意识观念决定了每一个细节,细节改变事物的发展。由此让我们的心变大,大到本心出现,能让我们的意识退出,对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对抗!对抗是什么,老师说,坚持也是对抗,致良知时,脑子里连续剧不断,总是算着时间多久了,为了我能坚持下去,下意识的我会去对抗这些念念,坚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时间拖长。当事情的发生让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实,这些感受只是一种存在,什么存在?一时的存在!一时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只有我们心大了能化之,几次化掉之后,随着自然的发生,把自己意识顺没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顺其自然!

  这次的.阳明心学让我从不敢接触到内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刘老师说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状态,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体吧。目前只能从我的小集体—家中练心得智慧。

  很喜欢老师说的,发光作盐这句话。盐其实是好东西,无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户,而且当菜不好吃的时候,还会抱怨盐放多了,为什么不去说这个菜本身不行需要盐来提味呢?所以我们本身能作为盐的话,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调的存在?如今社会的大环境,致于我们的是一颗颗虚浮的心,处处是攀比处处是竞争,存在是无法改变,所以可以自我充实,充实就是增值,充实之谓美,充实了自带光环,做大自己,做盐吧!

传*录读后感4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以前没想过立志是要存善念,这个还用立志吗?如果不立善念的志,就不会时时想着善念这个事。想起来去行个善,想不起就不去管它,这就是*常人。修行就像种树,善念就是种子,有了根基才能长得更高。没有善念的人生就像荒草,杂乱无章。

  只要种子有了,就是长的快慢的问题了。肥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的修行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有这个善念,并且让这个善念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没有善念,恶念才会出现。有了善念,恶念就进不来了。善念就是天理,天理直指人心。恶念是在没有善念的时候才出现的。只要你心中这个善念一直都在,就像种子早晚会长大一样。

  这里的善念是种子里的部分,并不是说在人生当中只要有善念就没有恶念了。立志的时候,只要想着善念,恶念就进不来,又何谈去掉一说。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自己立的志向,不能是违背社会普世价值观的。长到成熟阶段才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后面应该还有,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希望自己可以看得到。

传*录读后感5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录读后感6

  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是后世学争论的焦点。“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则是为善去恶的关键。“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讨道理,纠正偏颇的认知与行为,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一点上,他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见解不同。朱熹等人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过对外物的认识才能明了人心,从而达到扶正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另外,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是人心生来所具有的。朱熹则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两者便产生了分歧。而王阳明也在《传*录》中对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提出批判。这些理论显示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本体论特征。

  《传*录》不仅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传达了王阳明辩证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传*录》,不难发现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语言魅力。悉心研读此书,对学**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沉思录的读后感通用10篇

  沉思录的读后感 1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己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沉思录的读后感 2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的读后感 3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确定。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坚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能够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样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貌,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经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我梦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我的本性,“使自我坚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应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灵魂的事,归根结底可是是浮生一梦罢了。

  沉思录的读后感 4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的读后感 5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我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异常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的读后感 6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的读后感 7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时,希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己在宴*中的.角色和表现!

  沉思录的读后感 8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的读后感 9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的读后感 10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xx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时,希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己在宴*中的角色和表现!


沉思录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合集十篇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1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后来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茖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r“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侑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r“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茖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侑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茖人生终了会遇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茖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尙总侑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g黄土。幸而我们遇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茖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侑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2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小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朱者赤,*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该与他们在一起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该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一定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理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3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4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着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着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5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6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灵魂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解析个人的美德、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常常需要自省来达到内心的*静,不仅要思考,而且还付诸行动。

  奥勒留受过良好的教育,学*希腊文学、修辞学、哲学、法律和绘画。在他执政的*20年里,古罗马帝国遭受了洪水、地震、瘟疫、饥荒、野蛮人入侵和军事叛乱等天灾人祸。

  尽管他用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不知疲倦地工作,但他还是无法阻止古罗马帝国的衰落。

  国家责任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主义,他所能忍受下来的是因为哲学。他试图通过“哲学冥想”来逃避世间的烦恼,追求内心的*静。

  从马可·奥勒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是一个用地位、金钱和外表来衡量的人,也是一个自省、自律、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不可避免地变得焦躁不安。要保持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加强学*,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的责任感,始终想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马克·奥勒留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了名声和荣耀之后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赞美他人的名声和荣耀之后死去。”“最长的名誉是短暂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大义,立足本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岗位;我们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失误,必须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企业树立信誉,积聚实力。

  正如马克·奥勒留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做到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7

  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今年的第三本书单,阅读过后,才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阅历,一定年龄的人阅读会更好,理解的更透彻。通读全文,我也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皮毛,还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本书提到最多是意志、自然和谐等。下面就从以下几点理清我的感想。

  卷一:就是让我们区分那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我们都是每个群体,每个思想,每个独立的意志,判断事物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因爱情,友情,权利,金钱,健康等等而苦恼,这些都是我们控制意志外的事物,是我们主观对事物的看法,或高兴,或悲伤,或嗷嗷大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行为。

  卷二:自己的意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问,什么是好的生活,怎么去评价是好或者是坏的生活,只有内心*静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我们去努力的追求我们心里认为的好的生活,不仅仅只在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看到其中一面,我们觉得事情可以承受;看到另一面我们又觉得无法承受。怎么取舍,唯有自己遵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卷三:有时再想,人为什么而活着,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给你其答案,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短几十年,看过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感觉人类太渺小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我一直坚信是有外星人,说不定我们是被外星人关押的囚犯。所以,人是为自己而活,短短几十年,我们要将人生视如赴宴,把自己最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遗憾,不后悔。也有人会说,想做到何其难,社会上各种压力以及责任,你可能扮演各种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必须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路漫漫系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卷四:勇于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当困难来临时,不用悲伤,即使你悲伤了,也是于事无补,与其在困难中顾影自怜,不如好好分析是那个环节出的[]错误,想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汗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个人所处的境况能显示出这个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儿,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不被强迫,阻碍,能自由的选择,成功的实现愿望,避免可以避免的事情,他就是自由的人。

  卷五: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古人云:知足者长乐。不论你渴望拥有什么样的外在事物,过于看重价值,你的内心会被它牢牢套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办法去控制你意志外的事物,有自知方能自如,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才能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8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9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10

  今天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了,于是翻看了一下午。还没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记下来。

  卷一里,奥勒留一直在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种反思方式却值得学*。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该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己。

  卷二里,奥勒留表达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一看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知道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不过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这些哲学思想,到现在仍然是时尚又经典的,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