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一个复杂过程。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以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有无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每一节上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师生的互动状况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和讨论中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有效的课堂让教与学充分融合,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适宜的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教学训练应落在实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落在实处,这样学生才具备探索创新的基础。教学应根据进度但不赶进度,严格依照教材和考纲,从学生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保证教学到位。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应通过教学训练来完成。训练务必在“精”的前提下追求实,有效教学要求加强*题评讲的针对性,重在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做题的质量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对那些属于笔误、眼误的问题只要提醒学生就可以,而对那些属于理解错误的*题要有针对性地评讲,避免盲目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其实是备课的后续部分,即“授课心得”,但不少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却忽视了课后的反思。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反思再设计。通过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下来,不仅在当时有所收效,还便于今后吸取教训,进行借鉴,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把它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去关注、去实践、去反思、去交流,为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服务。

  一、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是学生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同学作笔记不得要领,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一些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动笔,能听懂就万事大吉的同学,他们根本不做笔记;还有的同学盲目做笔记,他们的笔记主次不清,祥略不明,象记流水帐;还有的同学是单一的答案式笔记,他们不是记录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而是抄答案、抄结论。针对这些情况,指导好学生做好笔记显得是那样重要。

  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积极、新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规律合理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人的教学过程,认为情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如提出相反的观点,故意设疑或设置障碍,有意出错,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提出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抢答或咨文自问自答等。

  2、通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这是生物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声关系有突破性变化,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增加教学质量,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创设情境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有的方矢的展开定向式讨论;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自由讨论;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辩论或讨论;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做调研式讨论。在讨论中,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学生唱主角,积极思考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有效的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收有放、松而不散。

  三、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好多同学进入中学后对生物的学*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对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针对乡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学*方法入手,提高他们的成绩。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能力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活动分三个阶段。一是给他们演示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实验,如教师象魔术师一样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其变浑浊的实验等等。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二是给他们器材,让他们模仿做实验。三是开放实验室。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的有关实验。教师利用小组活动时间带领同学到野外去采集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摄影小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制定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辅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主动接*学生;搞清知识上的差距,帮助其制定学*计划,并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补差纠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补*和落实,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注意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教师在课前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精选教法,潜心钻研教材。找准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每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精心设计练*题和每堂课的板书设计,在备课中体现出对后进生的转化,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情况,看他们在本节课中可以回答哪些问题,真正做到顾及全部。

  2、上课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在讨论中把重点难点解决掉。

  3、课后教师要做好每堂课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常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把这节课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在记录是要把课堂上的成功经验、失误之处以及教学感悟等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要持之以恒,也就要及时、经常、全面的做好课后小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教师考编心得时至今日,所有的考试都已经结束,有喜也有悲。考取了xxxx的高中教师编制,能有这样的结果,总的来说,我是幸运的。

  首先明确目标,我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亦或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定位,例如,我想进入公立学校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或是学科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以我将自己的学段定在高中。

  其二,对照自己前三年的师范教育的学*,找出自己的缺陷或是薄弱的方面,例如教育教学理论、语言表达、教学基本功等。xxx是提升自身教师素质与素养的优质的*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堪其烦的感受,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有很大的提高,甚至是有质的飞跃。尤其是在仿真授课以及说课训练环节,决不能松懈与怠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次的上台试讲或是说课,因为这与今后考试中的面试是紧密相关的以及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专业学科很重要,这是立身之本。暑假开始就要刷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必备的,通过这本书,不仅能捡回原来的知识,还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教师层面)来掌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甚至对实*备课有帮助。

  其四,教育理论综合,寒假时最好的复*时间,我错失了,所以导致后期备考之时产生一种危机感,这不利于自身备考时的心态。这一部分前期老师会有讲解,后期只能靠自己去做笔记,记重点,对于这一块,我觉得别无他法,只有背!

  以上四点,这些都是备考的基础。

  从今年的3月到6月我参加了有6场考试,还有两场报名了未去参加考试,基本上都是高中教师招聘。所以我是想,只要有招聘考试,符合条件我就报名考试,先不管能否考上,经历多了,就知道自己的真是水*,也算是实战演练,积累经验。

  这些招聘考试的信息来源是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并且将这些公众号置顶。

  就我参加的这些招聘考试,每个地方的笔试内容都有不同,有的只考高考题,例如xx的教师招聘考试,有的只考教育理论和公共基础知识,例如xx教师(含高中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还有的既有高考题,也有就教育理论和公共基础知识,例如xx高中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所以,总得来说,要复*三块内容:学科(高考题)、教育理论综合和公共基础知识。对付所有不同地方的考试笔试,有这三大块基本上就够了但所有的面试都是说课。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毕业实验与论文写作恰好处于备考的关键期,所以这两方面自己一定要权衡。我当时因为担心毕业实验没有预计结果,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所以在整个四月份,我的重点是在毕业实验和论文这一块,导致我去参加武汉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有些恐慌,结果也是不如人意。

  最后呢,心态一定要好,开心最重要。能坚持到最后的,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3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高中生物新课培训,使我认识了新思考教育的魅力,在参加培训的几天里,收获颇多,感触颇多。

  一、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新的课程需要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作为一线的生物学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课程理念、拥有课程理念,把我们新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专题一的研修,我明确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四个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理念是新课程的标志,也是新课程实施系列环节中的方向标。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落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每一节课堂中,作一个新课程理念的推手。

  二、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对第二个专题――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的学*和研讨。使我认识到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那么,高中生物课程一共有三个必修模块,有三个选修模块,其中选修三为高考内容。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知识的覆盖面减少了。但核心知识理解的深度比过去有所提高。培训老师就如何体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所提高的要求作了研讨。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明确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向与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倡导**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继续已经显得必要而紧迫,由于是对**进行再教育,难以避免的使很多的培训流于形式,而接受培训者很难有收获。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多,我为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肃然起敬,为各位老师精彩的讲解而喝彩,为各位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而折服。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理论性还是实用性,都对我们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有很大帮助,谢谢各位老师能让我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不但学到专业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师者的风范。

  四、作为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有了进一步增强。

  伴随国家计划课程的革,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面对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而富有思想的精灵,普通的说教已完全不能满足。角色的特殊性不容我们有半点的马虎或懈怠。通过本次培训,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去学的,要去钻研的还很多,而且刻不容缓!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台,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将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向前!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4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生物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的,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几天学*过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和*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方法,提高学*效果。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而任何有价值的学*都属于“意义学*”。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理论,“意义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可能造成“意义学*”,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也可能造成“机械学*”。总之,教学方式及学*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5

  20xx年11月10日至11日,我有幸到xx城市第一中学观摩了xx省高中生物优质课比赛,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此次活动由xx省第一赛区共18位教师参赛,活动分两组同时进行,我有幸观摩了其中9节课,因为各位参赛教师精心挑选和准备,每一堂公开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整个教学观摩活动下来,我主要有以**会和感悟:

  一、观摩体会

  1、重视课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诸如了解讲课学校的文化、学生的*惯以及学生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这明显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师生互动上,使教师能够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

  2、博学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相当出彩。有人说生物学科是理科内容,只要老师能给学生讲解专业的生物学知识就可以了,但是从这次活动中看某些博学的老师相当受学生的欢迎,并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也愿意积极配合老师。

  3、优秀的导入新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秀的教师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导入新课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状态,积极配合教师的思路。

  4、优秀的“导演”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高效生本课堂中提出,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学中要充分表现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关键是看这个“导演”的作用,好的“导演”会使一堂课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导演”不断的指导中,“演员”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和理念。

  5、及时正确的点评是指导学生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和结论,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方法。

  6、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包含课堂的探究活动。相同的课题,若设计理念、模型准备和实际操作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7、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陈教授在中间点评环节中多次提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形成问题,三维目标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的给学生灌输思想和理念的一种体现。

  8、课堂小结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是要将一节课的内容组成串的过程,或者是将整章、整册、整个学段知识组成串的过程,而不是几个简单的题目就可以结束的。

  二、启发

  1、一堂好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省优质课是一个地区经过多次遴选,讲课老师多次试讲和更正的过程,这其中掺杂了太多的老师的辛苦与努力。从最基础的研究教材和大纲,到与其他老师的集体备课,再到多次试讲,伴随着太多的修正和删减,大的方面要考虑到对课堂整体的把握,小的方面要考虑到例如时间运用、提问难度等细节的把握。这样看如果我们*时的教学中也能认真对待备课和上课,那么我们每节课都会变成优质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促使老师有很大的发展。

  2、教与学的关系。教有教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出色的完成让学生做“演员”的作用;这个“导演”要选择好的方法不仅面向全体学生,更要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确实要求这个“导演”内功、外功都要出色才行;教师的教态和举止也是影响学生课堂发挥的很关键的一环。

  3、关于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导入新课时,激趣式提问,有助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新授过程中的提问,促使知识深化,运算简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紧凑的安排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注意力。

  三、以后在教学中应当改进的地方

  1、增进同学科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真正形成教学合力,不再各自为战。

  2、认真备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杜绝同层次班级一个教案的教学思路。

  3、教学中需要教师能机智的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效的增加师生之间合作。

  4、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难度,有拓展但是不要无目的的随意拓展,从学生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5、教学中引用多种能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上探究实验的趣味性等,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6、对于学生课前的预*和课下练*,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督导和检查,定期的检测和问题抽查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阅读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1)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优选【10】篇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1

  高三教学工作基本结束了,回顾一年的工作,有成功的做法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从三大方面作一小结:

  (一)用有所作为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选考生物的学生总体上在知识基础和学*能力方面较弱已是不争事实,我们直面这个现实,没有怨天尤人,用有所作为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仅老师这么做,还教育学生也这么做,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少找籍口,多找方法,师生同心,紧密配合,就一定能把学*搞上去!这一点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二)科学地制订一个全盘的复*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年开学前就集体研究,认真讨论,制定出详实的三轮复*计划,每个阶段的复*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时间安排、练*定位,甚至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心理辅导和训练,都计划好。同时教师的计划在复*前,都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配合老师,做好教与学同步,发挥共振效应。

  (三)提高学生eq激发学*潜能

  人的能力是由现能和潜能两部分组成,其比例犹如海面上的一座冰山,现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潜能却是水下的巨大部分,这被称为“冰山定律”。选考生物的学生现实能力较一般,但潜能巨大,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其激发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激发,iq的作用占20%,eq的作用占80%,因而现代教育已逐渐由重视iq转向重视eq。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eq,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激情,创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学*氛围,培养他们积极的学*动机,抓学**惯和方法的养成,使其具有一个积极、乐观和*衡的心态,因而较长时间地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激情,较大限度地发挥了潜能。

  (四)讲究教学方法

  1、作好复*方法的指导。好的学*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复*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包括复*各个环节的技巧(审题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等)、如何运用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分布、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学*起来主动、轻松,有针对性,因而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

  2、提高45分钟的效率。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面复*、突出重点。从历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章节知识覆盖率均在20xx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以上,基础复*必须全面。但又不能搞*均主义,因为试题逐步以知识立意转化能力立意,不太强调覆盖面,必须在全面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高考复*重点在哪里?根据对*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重点是必修第三章新陈代谢、第六章遗传变异和选修第一章稳态调节、第四章细胞和细胞工程、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上述五章在高考试题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可谓“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复*教学中给予了最大的重视。

  4、强化训练,提升能力。从信息论原理来看,学*主要是信息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信息的贮存靠记忆实现,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因此要提高考试的成绩,*时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加强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知识运用训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输出知识的能力,提高成绩。采取了三种方式:①在*时练*中强化,把*时训练当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不能中途查阅书本和答案,直到把所有题目完成后才能对答案,看书、讨论或问老师。这样有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提高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消除对课本和答案的依赖,培养自信心。②课堂口述题目,学生必须听清题目、记住有关问题和供选答案,口述一题马上答一题,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③适当加大考试题量、难度和能力要求,缩短考试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高三虽苦,但用有限时间和精力,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智慧,我值得,我自豪!经过对一年勤恳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有理由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2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3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4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而忽略了探究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如自主学*、相互间的合作学*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学*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完成作业,与同行们坦诚的交流,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阅历。以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这次向专家、向同行的学*后,我明确了方向,知道了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更多教学方法,如何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省骨干教师为期十天的培训,十分荣幸。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身心愉悦、收获颇多。在这次培训中,我认识了许多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优秀教师,不但使我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而且通过学*和实践,使我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下面就是我在培训中的的体会和感想:

  一、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高

  整个这次培训过程中充溢了专家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观点新颖,简介独到,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受益匪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陈旧的教法,力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不断地去探索,在教中学,在教中研,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二、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

  经过这十天的短期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模块主要是提高学员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取得个好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次培训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从事现代化教学的教师。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观。我们必须去多读书读新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学*的一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新课改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完全属于这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孩子们,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加强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今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树立终身学*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台上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5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6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8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9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10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2)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0份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1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3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4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5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而忽略了探究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

  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如自主学*、相互间的合作学*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

  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6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8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9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10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和实践的学*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3)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1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3

  I书上黑体字: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5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也叫做癌细胞。

  6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等位基因随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配子里)。

  7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即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实质: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I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组合)。

  8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时。性细胞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9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1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I末。

  11**卵中的染色体等于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另一半来自卵细胞。DNA来自卵细胞中的多些,因为**卵的细胞质由卵细胞(线粒体中DNA)提供。

  1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行关系。

  1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HIV病毒、SARS病毒) 14碱基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三C,A二T)

  15 DNA分子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方式)、边解旋边复制,模板是两条母链、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ATP、解旋酶(氢键)和DNA聚合酶(磷酸二酯键)

  16 DNA有多样性(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和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

  1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18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1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直接控制(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间接控制(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II计算:

  ⑴杂合子连续自交后纯合子数量会越来越多比例为1-1/2^n,而杂合子的比例则是1/2^n。

  ⑵DNA复制n次: ①产生子代DNA分子2^n个

  ②子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

  ⑶设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a个:①经n次复制,共需消耗ax2^n-1个该种脱氧核苷酸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ax2^(n-1)个该种脱氧核苷酸III学生实验:

  ⑴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①培养②制片1解离(盐酸和酒精1:1溶液):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盖玻片上再加载破片,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③观察(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紧密排列)

  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两桶代表雌雄生殖器管,两桶中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实验是有放回的随机抽取。1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4

  一、学*动机不够,意志力不强

  动机与学*是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学*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学*,总是为一定的学*动机所支配。所谓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而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就学*动机而言,外部动机的动力可以来自各种学*活动。如学*效果的反映,各种竞赛,还有的就是各种奖励,其次还有来自教师以及家长的督促、检查等等。一般外部动机的作用是短暂的而内部动机的动力则来自学*活动本身,如学*兴趣、学*目的、学*态度等,与外部动机相比较,其作用比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学*动机的维持,主要是靠内部动机。而教师的工作就是要采用各种外部诱因,来引发学生内在的学*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此维持他们的学*动机。

  二、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善于思考和主动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生物问题解决能力有一定关系。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主动的去用问题解决策略,即兴发挥的教师只占少数,说明教师对问题解决理论尚缺少理论的指导,就很难将它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学生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思维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是智力中的核心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无论是生物概念的形成、生物现象的讲解,都离不开学生的生物思维,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得当的生物思维方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够解决生物问题。但是在生物学*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了生物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用格式化的、惯用的思考模式思考,受老师所教方法的制约。这就会使得学生在面临新的生物问题情景时,受已有经验的制约,如果改变限有问题的条件,学生由于无法跳出头脑中原有的框框,从而使思维误入歧途。

  以上就是我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在分析过后,我也总结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我感受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虽然这里的学生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学*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我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班是文科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科班中,难度不能太高,是由于他们的基础比理科班的差,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而理科班呢,题目可以难一点,他们基础好,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地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生物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以上所有便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我校的生物教学在几年的发展中,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成果即是无价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课改之风越刮越烈的今天,教师角色定位需转换,观念需改变,而这些我们做的都不到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把握,我们做的也不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研究性学*课如何开展我们还需深入学*和努力尝试;新课改要求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综合教育,我们做的也不到位。

  总之,生物学科教学的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在有我们全体师生顽强的拼搏与不懈的努力,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5

  一、反思目的:

  1、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信心

  二、长处:

  1、倡导自主性学*,变教堂为学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能提供恰当的学*材料,进行学*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网络结构图;“教中学”;有丝、减数分裂图像的辨析原则;遗传图谱的判断及相关概率的计算策略;用系统论方法学*能量流动、稳态等知识

  三、不足之处:

  1、模式僵化(形式主义)

  2、有点“放羊式”的走极端

  四、改进措施:

  1、对模式灵活组合:教学程序不应固定不变,应随学段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文理不同而有所侧重与改变。

  2、精讲点拨要到位:注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3、注重启发式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循循善诱,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4、多创设与实际联系紧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动机,激活內驱力,发挥其潜能,促进良好学**惯的养成

  5、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简洁明了、三维融合,可达到、可检测(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4)

——高中生物教案菁选

高中生物教案13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疏导引导

  1.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⒄躬。

  在概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1)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理解协调与*衡原理

  所谓协调与*衡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衡。协调主要指生物要适应环境,因此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不要盲目引种或栽种;*衡是指某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要*衡,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如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

  3.理解整体性原理

  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的复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自然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包括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把生态与经济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建设生态工程的'目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活学巧用

  【例1】 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题提示: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答案:C

  【例2】 从根本上达到造林和护林目的的措施是…( )

  A.生态与社会*惯相结合

  B.生态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生态与经济相结合

  D.经济与法规相结合

  解题提示:社会*惯、法律制度也对生态工程建设起重要影响,但生态与经济结合才是从根本上达到造林、护林的目的。

  答案:C

  【例3】 根据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护森林。*年来,首都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 原理,要注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

  解题提示:本题考查了必修教材内容中决定生物的生态因素之一:非生物因素——水;联系西北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得出。还考查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应用,“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植被具有的特殊生态功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随之体现,改善了西北气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1)水 (2)物种多样性原理 自动调节能力 (3)防风固沙 物种多样性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必修1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 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业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 2. 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5)干细胞的未来医学的影响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观察

  (二)假说和实验(三)模型实验

  二、生命的重要属性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第六,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七,遗传和变异;第八,适应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于活细胞内2)、结构:无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4)、危害:破坏细胞

  5)、分类:植物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毒的什么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完成。

  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学*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前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成分组成,系统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含,构成更大的系统。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图1-1生命系【易错提醒】

  (1)区分种群与类群,举例:统的结构层次

  池塘里的所有鱼;

  池塘里的所有鲫鱼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所在的层次:

  (3)组成细胞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统吗?是生

  命系统吗?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的细胞图片第一课时

  【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1)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1、多样性(不同点)

  种类、结构功能、形态大小等学*目标一、观察细胞

  【学科思维】2、统一性(相同点)

  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2、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

  化学组成:

  增殖方式:

  学*目标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源物质:(1)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细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2)阅读课本9页,了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特别提醒】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2、带“藻”字的不一定是蓝藻。

  1

  蓝藻:发菜、蓝球藻、颤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类植物:黑藻、水绵图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细菌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图1-4细菌

  细胞模式图

  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壳多糖(几丁质-真菌)

  3)、细胞器:多种4)、分裂方式: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undefined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通过讨论交流DNA分子的复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在传递遗传信息的时候是如何由一份变成两份传递给后代的呢?引出课题——《DNA的`复制》。

  (二)新课教学

  1.播放DNA复制的视频,并提出要求仔细观看,在视频结束之后要描述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2.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问题:

  (1)DNA复制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

  (3)DNA复制的场所在哪里?在什么时间进行的?

  教师补充:DNA复制所需要的酶有多种,教材中介绍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在大体了解DNA复制的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叙述整个过程,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叙述。

  3.教师补充:结合教材经典实验中大肠杆菌的半保留复制图例,计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个数及所占比例,进一步强调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让学生分析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的特征。提问:DNA自我复制有何生物学意义?。

  (三)巩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游戏:10名同学组成DNA分子一条链,两条链共20名同学。扮演复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搜集基因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

  1.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A.76%B.62%C.24%D.12%

  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 )

  A.1/16B.l/8C.1/4D.1/2

  4.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B.A与CC.G与AD.G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A.l:2:3:4B.3:4:l:2

  C.4:3:2:1D.1:3:2:4

  6.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7.DNA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C.DNA的半保留复制

  D.DNA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8.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板书设计:

  一、 环境污染的防治

  二、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设想:

  人类破坏环境,环境报复人类,惨痛的历史教训教育着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两者若能和谐发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在全体地球公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破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1999年12月6日《文汇报》),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

  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教师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

  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

  本节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整体、相互作用、动态*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根据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保护区(包括整个环境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护区(为了专门保护某一种或几种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栖息地而建立的保护区,一般范围较小)。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六、教后感: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人类应当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

  高中生物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题!

  高中生物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xx》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xxxxxxx,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xxxxxx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xxxxxx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xxxxx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xxxxxx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xxxxxx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xxxxxx,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xxxxxx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

  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xxxxxx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13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细胞核的功能》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上届学生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设问:

  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哪些结构?

  2.这些细胞器相互合作,如同工厂的各个车间和部门,这些细胞器如何确保合作无间呢?

  学生根据模型识别细胞器,并经讨论回答:需要一个控制中心。顺势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资料分析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初步认识细胞核的重要性。

  过渡:对于细胞核的认识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不能靠猜测,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细胞核的功能呢?

  资料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问:(1)美西螈的体色由什么决定?说明了什么结论?(提供细胞核的美西螈决定,生物肤色由细胞核决定。)

  (2)回顾初中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生物性状由谁控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动画展示资料2:蝾螈**卵横缢实验

  问:(1)分隔后蝾螈**卵的两半有什么不同?出现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一半有核,一半无核的;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则停止分裂;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

  (2)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是体现了实验的.什么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图片展示资料3: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问:(1)如果让你设计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该如何设计实验?(介绍变形虫去核和核移植实验。)

  (2)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结论?对照实验完善吗?(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视频展示资料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问:(1)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假根。)

  (2)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能。)

  (三)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

  资料1和资料4主要体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

  资料2和资料3主要体现了细胞代谢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最后,学生总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提出问题:结构决定功能,细胞核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具有这样的功能呢?引出下节课对细胞核结构的学*。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教材中这节课提到了制作真核细胞的模型,请问是哪种类型的模型?你能再列举一些例子吗?

  【参考答案】

  教材中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概念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比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操作简便,形象并且可以多次重复加深印象;而且物理模型建构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模型还有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2.简单说说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染色质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凝聚而成的棒状结构。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在化学组成上,而是在构型上,反映出它们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5)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好的学*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经过一学期的学*,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惯不好,智力水*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合作性学*等。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法,这种学*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既要为别人的学*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成绩的*惯。

  四、利用生物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担负高二1、2、3生物教学工作,美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以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生物选修3的教学。主要工作以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全本的教学。

  (二)课堂练*:本着精留精练、不弄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轻松学*,乐于学*。

  (三)测试情况:对每次月考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进步本身的教科研水*。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基础和学**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重视生物学*方法,思惟方式的指导,增加他们学*的爱好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成绩的进步。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下降台阶,多作知识展垫,加强催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进步课堂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分化较严重的学*阶段,也是最易疏松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布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进步学生对生物课的酷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做好充分预备。

  除抓好课堂之外,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换,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进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做为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学*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课,学*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本人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而在教学中,尽最大的努力在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19班的生物教学。教的这几个班比较特殊,13——16班是重点班,17——19班为普通班,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的学*基础和认知水*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学*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材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6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我校选择了选修三),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通过三年的新教材的教学,本人把对学教材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

  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2、高中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知识点与练*中的知识点不一致,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由于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不是以线性的知识展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学*是非常必要的。

  3、与以往多次课程改革相比较,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我校高一时每周开课两节,高二第一学期每周亦开课两节,但第二学期理科班开课四节。

  5、实验室没有更新,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二)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如何处理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

  以学生的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学*方式成为新的亮点,教师们普遍感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不好操作,担心被说成是“那样教不行,不能学到知识”或者说“某教师上课纪律差得很,管不住学生”等等。

  2、如何进行探究式学*

  在探究式学*中,学*者围绕着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首先要生成一个认知需要(同时伴随着情感需要),如生成一个令自己困惑的疑问或问题,接下来的一切建构行动(自主寻找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都是由这个新生成的认知需要启动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学*者自主建构的.需要或目标服务的。

  探究式学*包括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文字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等基本过程。

  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新教材有关探究性问题的安排量是很大的,但是在课堂上按照以上科学探究的步骤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则是很难进行的。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尤为重要

  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在我校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学校师资水*差别很大,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选修课的探究性实验专题内容又多,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所在,而有些教师匆匆上阵忙于简单应付,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效果,所以提高整体我校高中教师的师资水*是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广义探究”学*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等多种学*方式并存的学*方式是课堂上的新亮点。

  进行探究式学*,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

  对教师来说,在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的学*结果与学*过程综合考虑,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把握好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即以授受式学*为基本、常用的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义探究”),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而解决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中教材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新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最好的有效教学。

  4、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更新,必须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必须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保证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建议参照省级普通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标准为各个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5、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

  (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

  (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4)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7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6)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xx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xx年来,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理论学*,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作业的问题尽量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价值的、有启发思维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5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2

  来到市高中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已经一个学期了,在同科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日渐走上正轨。现将半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榷。

  初到市高中,紧张有序的教学氛围给了我很大压力,也给了我许多动力。学校的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因此,工作以来,我迅速地向老教师学*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技巧,并能够及时地去落实、去实施。因而很快地进入角色,使得教学工作顺利起步,没走弯路。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狠抓基础,细研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以基础知识为重点,降低学*和教学的起点和难度,面向全体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刚从大学校园毕业来到高中担任生物教学,和学生年龄差距不算太大,和学生能融洽相处,话题多。并发现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有着极高的热情,但这种热情下,却暗藏着不求基础的浮光掠影的学*态度。狠抓课本有利于收住学生的心,更有利于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做好准备,有效防止学生眼高手低,样样通,样样松,翻书就会,做题不对,从而造成厌学情绪。在这方面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认真疏通课本,细读教参,把握本课脉搏,抓住本节重点。

  2、细化学案,采用问题导学与填空相结合的方法,以先记忆后理解,先启发后导学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学*。

  3、强化默写,每一节课都用小纸条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默写,以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对默写不达要求的要责令纠正。

  4、对每一节的学案做到全部检查,以通过学生填写情况,了解本节知识学*上的疏漏和失误,以便整改,力求不放过一个死角,不遗漏一点知识。这样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使学生所学扎实有效,一步一个台阶,生物学*也由此慢慢变得轻松起来。

  二、分层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效发展。

  高二文科班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务必使得“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好,有人吃不了”的问题,从而使相当一批学生迅速边缘化,成为后进生。让所有学生却“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分层教学是我在这一年教学中,重点实施的方面。课堂上,以中下等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进行授课,保证差生在课堂上听得懂,理解得透,不让他们在基础知识上落脚。巩固练*上分高、中、低三1个等级进行小题设计,并用星号标记,进行区分,让每一类学生都有题可做。在课堂上对要求较高的题一概不讲,留课后对部分有要求的学生讲,以减少对差生的压力,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和急躁情绪。这样在精选*题上多用了一些心思,使学生在学*上少走了弯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其所学,得其所得,都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的喜悦。也同时使得好、差学生分界不明显。

  三、加强情感投入,注重教法改革。

  由于我刚从大学毕业,第一年参加工作,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和学生的话题较多,相处的也比较亲切。我便利用这一优势与学生沟通,拉*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自然地增加了学生学*本科的动力,也让学生产生了必须学好生物的压力。这一方法的应用使得自己在教学和学生教学工作上占尽了先机。另外,加大对教法上的探索,课堂上在细化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惯的培养,生物课本上有许多问题探讨等内容,这往往是一节课的引入,也能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在这些问题答案的给出上,我从不按家长作风去包办,而是完全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使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也经常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的的信心。也让其在不断修正中,探索经验,提高能力。这使得在回答简答题的准确率上受益匪浅。课堂上,一般最多用20—30分钟讲解,剩余的时间放权给学生,进行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等讨论,最后总结交流。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在课堂训练上,少而精、准,紧扣重点,紧扣目标,限时限量,当堂解决。这些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建构能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

  四、整理好教学反思和学生易错、常错的题

  每一节课后,我都对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及时整理,找出成功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特别是在学案编写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某些知识的理解上产生的提前无法预料的一些问题,以及*题选编、难易度和数量问题,都及时地总结出来。以便在下一节课和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改正和借鉴,避免了盲目性。通过日积月累,使自己的教法更加灵活,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尽管一年来积累的东西不是太多,但这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学生错题的要求上,由于时间太紧,让学生自己去全面的整理并不现实,因此对每一份学案、小测、训练及月考题目中出现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我都不厌其烦的全面整理出来,有些能改的稍加改正,再采用限时练、课外活动抽测、大休作业等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重新练*,加强理解。这一方法,教师虽然累一点,但简单而有效。既加强了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学生对一些难点的理解程度,也防止了学生一错再错情况的发生。

  半年的高中教学,使我尽快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老师,也是我在做人做事上成熟不少。以上的做法和心得可能也未免偏颇,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一个复杂过程。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以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有无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每一节上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师生的互动状况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和讨论中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有效的课堂让教与学充分融合,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适宜的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教学训练应落在实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落在实处,这样学生才具备探索创新的基础。教学应根据进度但不赶进度,严格依照教材和考纲,从学生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保证教学到位。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应通过教学训练来完成。训练务必在“精”的前提下追求实,有效教学要求加强*题评讲的针对性,重在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做题的质量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对那些属于笔误、眼误的问题只要提醒学生就可以,而对那些属于理解错误的*题要有针对性地评讲,避免盲目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其实是备课的后续部分,即“授课心得”,但不少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却忽视了课后的反思。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反思再设计。通过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下来,不仅在当时有所收效,还便于今后吸取教训,进行借鉴,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4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质教育革提了多年,但由于旧的一套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学校录取仍以高分来衡量,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仍较普遍地沿用“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知识“容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如何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学*,使我深入地了解了这次课的内涵,确实感受到这次课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学*到新课程应该是探寻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

  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是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把新课程革推向深入,以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们共同努力!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5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6

  20xx年12月18日,有幸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名师研讨会,到会的大都是在生物学一线有影响力的教师,会议从理论的眺望走进实践的田野,从大学教授、教研专家、一线名师三个层面上再次审视生物学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不虚此行。下面具体谈谈感受:

  一、从大学教师的视角审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的吴生才院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当前生物学学生的四点欠缺,即学生对生命规律本质和对生命的热爱的欠缺;表达和说理能力的欠缺;洞察辨识能力和寻找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决断和执行能力的欠缺;对日常生活中生物学常识的欠缺。吴教授结合八个案例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原因。最后他提出四点建议,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引领学生;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学*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积极参加教育研究,做研究者不只做教书匠,从心开始,点滴积累,准确提炼,定有成效;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容许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扬州大学的金银根教授认为生物教师要关注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提出的新的DNA分析技术有利于认知疾病、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创新时代、系统生物学全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让我们大开眼界,基因编辑系统改变了当前疾病治疗的方式,感叹生物学发展如此之快,很多的疑难问题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得到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凯斌教授从自己的五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谈行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学生物教学。感动于谢教授对课堂思考的积淀,这堂课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复*课谢教授去研究高考、新授课他去研究课标。

  谢教授对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1.关注课标、关注学生,确立正确的.三位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理念。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每次课,他都能去研究对比苏科版、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教材,找出规律,充分利用资源。

  3.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

  4.追求卓越,形成风格。

  特级教师不可复制,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复制的。当然,谢教授可以花上一个月去研究一堂课,让去上好一堂课,他对课堂的思考、实践本应该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但我们真的达不到。把每节常态课上成示范课,把每节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真的很难,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去上一节公开课,不断的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反思。

  二、教研专家眼中的课堂

  课堂展示和教研员评课,感受到我对课堂的认识与教研员对课堂的认识和评价的碰撞,很多的细节问题不禁感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其“专”的地方。在我看来,专家之所以“专”,源于他们对教学的研究。哪个教研专家不是科研专家?每个教研专家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提高认识,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因为热衷于研究,他们对当前学科教学的热点比较了解,对当前教学的现状也比较清楚。我们生物学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是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的理念往往出现偏差,会把抽象的概念认定为难的概念。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学的反馈还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一线名师眼中的生物学教学

  两位全国实验课例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和四位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的发言,感受一线名师对课堂的追求和探索,透露着他们对课堂的热爱和思考。大量的课前工作让我吃惊又感叹,教师在发言中只要一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走向认知深入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表现出喜悦之情。我在想,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什么?是吴生才教授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幸福吗?那是一种幸福,但我觉得教师的幸福应该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评优课的教师代表发言者,无一不是课堂精心而严密的设计,教师课堂精彩而完美表现。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

  1.教师精彩的表现是否就是精彩的课堂?我们常常会说今天课没上好,学生不给力,表现不好。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严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严密,以致于面对生成的问题不敢也不愿去回应,始终让自己的预设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把教师设计的知识链变成学生的问题链,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

  3.精美的PPT制作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吗?我们当前使用的课件基本都是PPT制作的,缺少灵活性,束缚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的课件再配合严密的教学上设计,让我们无法去关注学生,课堂偏离的轨道。我们是否可以把课件设置成模块化,让课件更加的灵活,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8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9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生物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的,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几天学*过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

  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和*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方法,提高学*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而任何有价值的学*都属于“意义学*”.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理论,“意义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可能造成“意义学*”,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也可能造成“机械学*”.总之,教学方式及学*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10

  xx年3月23日,我有幸在史各庄中学参加初中生物课观摩活动,听取了文安职教中心刘海洪老师与史各庄中学张翠杰老师的生物课受益匪浅。

  我通过本次学*也感受颇多:

  一、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能够在如此场面发挥自如,关键就是基本功扎实。简练而到位的语言,清晰的嗓音,语气语调富有亲和力、带有鼓励性,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并且多元化,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当然教学基本功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更应包括对教材的把握、挖掘分析、重新组织、策略的合理运用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等。而这些教师无不做的恰如其分。

  二、注重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高效巧妙的导入新课,成为了各位选手吸引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把利器。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趣的导入就可以很快将学生拉回课堂。比如:刘海洪老师所讲授的《生命的起源》这一课当中,刘老师以地球的年龄,地球上生命如何产生为切入点,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本节课,带着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创造性的使用,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很巧妙的引入了本节课题。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两位老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学生参与等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之中。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给以简单的指导。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学生才会设计实验,才会明白研究方法,才会去应用。

  四、目标的达成清晰自然

  越是一节好课,越是上的朴实不做作,越是让人觉得这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孩子的天下。而教师恰恰起到了这个伟大的“幕后”作用。两位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朴实,很自然。但是细细品味,每一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衔接自如,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过渡到下一环节。教师利用不同更好的诠释知识让课堂显得更加真实,也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另外知识目标仅仅是三维目标之一,在学生亲自动手或讨论交流的的过程中也很好的达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真的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这些让我在受益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感触。1.一堂好的生物课应该顺畅、自然,每个环节的链接都要过渡自然,这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的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

  2.教师的基本功要过硬,尤其是实验课的组织,应该使学生感觉轻松愉悦,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严谨和成功的喜悦。

  3.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简单或过难,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让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时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逐步深入,确实遇到较难的问题了,则需要我们及时的点拨。即“引导是关键,点拨是辅助”。

  4.*时要多学*多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多听多看才能发现不足,多研究才能弥补。以上是我对本次听课一点粗浅的认识,总之每一位老师都有我要学*的地方。通过一次次学*也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学到的尝试运用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向同行们学*,使自己更强!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7)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优选【5】份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1

  一、将实验教学步入正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将实验教学步入正轨,将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方法纳入正常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黑板上做实验”的陋*,摈弃现在的“课件上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实验室。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实验最能引起中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通过主动参与和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实验课,一般实验室的实验员会提前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摆好,材料准备好,学生不需要准备材料。然而通过观察,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去准备实验材料,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做实验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品尝自己烧的菜一样,更有成功的体会和喜悦。既然这样的话,教师何不就索性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实验材料。再者由于不放心学生的操作,教师总要讲上半节课甚至是一节课,几乎要把实验过程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统统讲给学生,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和探索,往往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对于高中的学生,她们已有一定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只需把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应该放手,教师只有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只有相信每个学生,才能调动她们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真正放手,才能真正实现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高考生物实验的考查,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可是对教材实验内容的直接考查,也可是对教材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拓展考查,从形式上看,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所以在*时的实验教学中,仅靠“开足实验和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创设相关的学*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知识水*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在高考中解答有关实验分析题,实验设计题的能力。鉴于此,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1)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如何判断?(2)实验材料,是否只能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细胞可以吗?(3)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呢?(4)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哪个伸缩性大?学生经思考、实践和探讨后,得出结论:(1)发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活细胞,否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也可以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来判断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2)其他植物细胞也行,但洋葱外表皮紫色部分,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十分清晰。(3)蔗糖溶液粘性强,易污染显微镜,不好清洗。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其他试剂也行,比如可用NaCl,KNO3等试剂。而试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导致细胞死亡,无法质壁分离复原;浓度太低,实验没有现象或不明显。(4)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与原实验基本相同,将原来30%蔗糖溶液,改为清水,30%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分别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来区分三种溶液。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潜移默化,由量变促成质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材中的分组实验进行系统性复*,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方法和原则,领悟变量的处理和控制等相关知识,加强实验设计的理论认识。

  例如:课题: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热水、冰块、试管、量筒、烧杯、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等。

  请根据课题和材料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

  教师只需提供给相关的实验试剂和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假设和预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学生若有疑难,教师适当指导,但不能包办。最后,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因由,教师小结即可。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又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2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教学活动中,最后的实验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效果。可以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用这些辅助手段保证本模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达成教学目标。

  实验进度及安排:

  周次、内容、节数、备注:

   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 分组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 演示

  3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 分组

  6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 演示

  7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 演示

  12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 演示

  13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演示 17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1 演示

  17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 演示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3

  一、将实验教学步入正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将实验教学步入正轨,将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方法纳入正常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黑板上做实验”的陋*,摈弃现在的“课件上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实验室。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实验最能引起中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通过主动参与和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实验课,一般实验室的实验员会提前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摆好,材料准备好,学生不需要准备材料。然而通过观察,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去准备实验材料,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做实验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品尝自己烧的菜一样,更有成功的体会和喜悦。既然这样的话,教师何不就索性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实验材料。 再者由于不放心学生的操作,教师总要讲上半节课甚至是一节课,几乎要把实验过程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统统讲给学生,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和探索,往往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对于高中的学生,她们已有一定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只需把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应该放手,教师只有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只有相信每个学生,才能调动她们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真正放手,才能真正实现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高考生物实验的考查,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可是对教材实验内容的直接考查,也可是对教材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拓展考查,从形式上看,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所以在*时的实验教学中,仅靠“开足实验和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创设相关的学*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知识水*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在高考中解答有关实验分析题,实验设计题的能力。鉴于此,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

  (1)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如何判断?

  (2)实验材料,是否只能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细胞可以吗?

  (3)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呢?

  (4)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哪个伸缩性大?

  学生经思考、实践和探讨后,得出结论:

  (1)发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活细胞,否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也可以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来判断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

  (2)其他植物细胞也行,但洋葱外表皮紫色部分,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十分清晰。

  (3)蔗糖溶液粘性强,易污染显微镜,不好清洗。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其他试剂也行,比如可用NaCl,KNO3等试剂。而试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导致细胞死亡,无法质壁分离复原;浓度太低,实验没有现象或不明显。

  (4)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与原实验基本相同,将原来30%蔗糖溶液,改为清水,30%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分别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来区分三种溶液。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 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潜移默化,由量变促成质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材中的分组实验进行系统性复*,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方法和原则,领悟变量的处理和控制等相关知识,加强实验设计的理论认识。

  例如:课题: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热水、冰块、试管、量筒、烧杯、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等。

  请根据课题和材料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

  教师只需提供给相关的实验试剂和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假设和预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学生若有疑难,教师适当指导,但不能包办。最后,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因由,教师小结即可。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又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4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增加,教学时间不足。与旧教科书相比,新的高中生物教科书增加了更多的实验内容,包括19个必修模块的学生实验。学校应在规定的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教学,实施困难。有些地区只在高中二年级开设生物课程,不同地区的生物学课程时间不同,有些学校也减少了生物学课程时间。缺乏教学时间对生物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2、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缺乏研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研究。教师的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对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型的研究。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实验指导能力和实验技能,教师在这方面似乎无能为力。

  3、实验要求提高,课堂实施困难。高中生物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计划、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等)。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计划等环节,然而,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实验原理、归纳讲评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已不多了,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探究。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学*动机,让他们有方向思考,认真操作。

  2、准备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和一般教学有不同的要求,生物教材往往受到当地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准备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3、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大多数学生只是把实验理解为看,缺乏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实验结束后,他们往往无法回答现象的原因和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培训,会导致教师疲劳,学生一无所获。

  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4、分析实验程序和分析实验现象。—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计划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解离液中是为了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解离液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检测呢,双缩脲试剂除可以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那么乳制品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有什么规定。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测定呢?根据不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培养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在缺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一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两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含镁元素的无机盐溶液后,小麦的生长恢复正常。归纳出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结论。

  五、加强计划型实验题训练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更体现了这种趋势。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计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计划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计划题(例题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总之,学生在学*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而进行创新计划,实现能力的迁移,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5

  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共3章)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3节)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2节)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1周

  八年级上册(包括第5、6单元)复*1周

  八年级下册(第7、8单元)复*1周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优选【5】份(扩展8)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1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就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必考,对于实验务必专题复*。目前来讲还未发现原原本本的课本实验作为高考试题,而且高考是考试验不是动手做实验,因此,根据我们目前条件,对课本实验有条件尽量做,没条件看来能够不做,但务必读和讲,讲清原理和设计,讲清技能的要点,讲清方法和结果。对于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我借助录像片、照片。比如,我们生物教研组曾去锦绣大地参观,用数码相机留下不少影像资料。比如,二氧化碳发生器、组培设备及流程,课堂上都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复*中更重要的是总结中学生物实验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选了不一样类型的高考实验题,让学生分析知识点,考的形式、角度,从而对高考试题没有陌生感和恐惧感。

  由于时光的原因,在最后阶段对一些城区的考卷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选题也不够精练,显得过多、过杂,使学生茫然。我觉得最后应做一套难度适中,比较基本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对考生考试的心态会有帮忙,这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加强积、总结、反思,是教学水~*和教学成绩上一新台阶。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构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用心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简单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完美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情绪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那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生物新课标不仅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贴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过程中学生潜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务必更加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务必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忙他们构成正确的生物观。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心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用心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例如学*“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资料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仅要对学*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光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忙,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个性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光,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带给了更多的教学*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能够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个性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带给超多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光、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体此刻加强对学生探究潜力、问题解决潜力和应用知识潜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潜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资料。这种探究式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务必有较高研究潜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资料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资料。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我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六、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还要透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资料和*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我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用心、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我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我之短,丰富了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构成,使自我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2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性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是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知道一些生活中与血液中红细胞有关的事例。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经验进行“问题探讨”,之后安排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改为视频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指导学生观看,尤其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原理及操作。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基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从复*元素→化合物,结合第3章的章引言导入新课,借助图片和让学生用牙签刺气球的实验,突破细胞有边界这一难点。用两个等体积的透明袋,其中一个装入几个气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的理解。播放视频,提问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发现细胞膜成分的实验和不同细胞细胞膜成分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突破细胞膜成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师生一起朗读“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乐章;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这首诗,巩固细胞膜的功能,效果较好。

  但在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一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能体验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提问并点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应改为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点评。三是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后,没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3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差异。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

  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时表现(包括预*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4

  本节是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③《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1课时。安排在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与前面所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反映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差异。本节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学生已学*了前面两章的内容,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能猜测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某种方式的调节。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长与阳光有关。本节课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使用Flash动画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受当地条件的限制),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通过一棵完整的小树,突破拓展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韧皮部、形成层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学案中的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1.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表现在:

  (1)用问题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动画模拟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

  (2)鲍森.詹森实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简述1913年科学家用云母片做的实验,完善鲍森.詹森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温特实验的教学中,先描述实验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学生来补充对照组,使得实验更加严谨,强化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初步构建出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体系。

  (3)在向光性教学中,展示胚芽鞘的弯曲部分两侧细胞模式图。引导学生对比向光侧和背光侧细胞长度的不同,寻找可能原因,并为后面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铺垫。

  (4)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完整的小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树枝,帮助学生理解韧皮部和形成层,达到击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

  (1)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造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这部分比较赶,不能很好展开。

  (2)展示树枝时,没有强调是木本植物,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描述有点不科学。

  (3)学案在上课时未能充分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5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性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是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知道一些生活中与血液中红细胞有关的事例。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经验进行“问题探讨”,之后安排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改为视频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指导学生观看,尤其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原理及操作。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基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从复*元素→化合物,结合第3章的章引言导入新课,借助图片和让学生用牙签刺气球的实验,突破细胞有边界这一难点。用两个等体积的透明袋,其中一个装入几个气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的理解。播放视频,提问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发现细胞膜成分的实验和不同细胞细胞膜成分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突破细胞膜成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师生一起朗读“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乐章;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这首诗,巩固细胞膜的功能,效果较好。

  但在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一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能体验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提问并点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应改为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点评。三是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后,没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