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xx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xx年来,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理论学*,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作业的问题尽量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价值的、有启发思维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5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2

  来到市高中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已经一个学期了,在同科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日渐走上正轨。现将半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榷。

  初到市高中,紧张有序的教学氛围给了我很大压力,也给了我许多动力。学校的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因此,工作以来,我迅速地向老教师学*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技巧,并能够及时地去落实、去实施。因而很快地进入角色,使得教学工作顺利起步,没走弯路。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狠抓基础,细研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以基础知识为重点,降低学*和教学的起点和难度,面向全体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刚从大学校园毕业来到高中担任生物教学,和学生年龄差距不算太大,和学生能融洽相处,话题多。并发现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有着极高的热情,但这种热情下,却暗藏着不求基础的浮光掠影的学*态度。狠抓课本有利于收住学生的心,更有利于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做好准备,有效防止学生眼高手低,样样通,样样松,翻书就会,做题不对,从而造成厌学情绪。在这方面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认真疏通课本,细读教参,把握本课脉搏,抓住本节重点。

  2、细化学案,采用问题导学与填空相结合的方法,以先记忆后理解,先启发后导学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学*。

  3、强化默写,每一节课都用小纸条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默写,以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对默写不达要求的要责令纠正。

  4、对每一节的学案做到全部检查,以通过学生填写情况,了解本节知识学*上的疏漏和失误,以便整改,力求不放过一个死角,不遗漏一点知识。这样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使学生所学扎实有效,一步一个台阶,生物学*也由此慢慢变得轻松起来。

  二、分层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效发展。

  高二文科班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务必使得“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好,有人吃不了”的问题,从而使相当一批学生迅速边缘化,成为后进生。让所有学生却“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分层教学是我在这一年教学中,重点实施的方面。课堂上,以中下等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进行授课,保证差生在课堂上听得懂,理解得透,不让他们在基础知识上落脚。巩固练*上分高、中、低三1个等级进行小题设计,并用星号标记,进行区分,让每一类学生都有题可做。在课堂上对要求较高的题一概不讲,留课后对部分有要求的学生讲,以减少对差生的压力,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和急躁情绪。这样在精选*题上多用了一些心思,使学生在学*上少走了弯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其所学,得其所得,都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的喜悦。也同时使得好、差学生分界不明显。

  三、加强情感投入,注重教法改革。

  由于我刚从大学毕业,第一年参加工作,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和学生的话题较多,相处的也比较亲切。我便利用这一优势与学生沟通,拉*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自然地增加了学生学*本科的动力,也让学生产生了必须学好生物的压力。这一方法的应用使得自己在教学和学生教学工作上占尽了先机。另外,加大对教法上的探索,课堂上在细化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惯的培养,生物课本上有许多问题探讨等内容,这往往是一节课的引入,也能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在这些问题答案的给出上,我从不按家长作风去包办,而是完全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使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也经常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的的信心。也让其在不断修正中,探索经验,提高能力。这使得在回答简答题的准确率上受益匪浅。课堂上,一般最多用20—30分钟讲解,剩余的时间放权给学生,进行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等讨论,最后总结交流。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在课堂训练上,少而精、准,紧扣重点,紧扣目标,限时限量,当堂解决。这些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建构能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

  四、整理好教学反思和学生易错、常错的题

  每一节课后,我都对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及时整理,找出成功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特别是在学案编写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某些知识的理解上产生的提前无法预料的一些问题,以及*题选编、难易度和数量问题,都及时地总结出来。以便在下一节课和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改正和借鉴,避免了盲目性。通过日积月累,使自己的教法更加灵活,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尽管一年来积累的东西不是太多,但这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学生错题的要求上,由于时间太紧,让学生自己去全面的整理并不现实,因此对每一份学案、小测、训练及月考题目中出现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我都不厌其烦的全面整理出来,有些能改的稍加改正,再采用限时练、课外活动抽测、大休作业等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重新练*,加强理解。这一方法,教师虽然累一点,但简单而有效。既加强了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学生对一些难点的理解程度,也防止了学生一错再错情况的发生。

  半年的高中教学,使我尽快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老师,也是我在做人做事上成熟不少。以上的做法和心得可能也未免偏颇,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一个复杂过程。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以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有无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每一节上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师生的互动状况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和讨论中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有效的课堂让教与学充分融合,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适宜的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教学训练应落在实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落在实处,这样学生才具备探索创新的基础。教学应根据进度但不赶进度,严格依照教材和考纲,从学生实际出发,稳扎稳打,保证教学到位。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应通过教学训练来完成。训练务必在“精”的前提下追求实,有效教学要求加强*题评讲的针对性,重在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做题的质量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对那些属于笔误、眼误的问题只要提醒学生就可以,而对那些属于理解错误的*题要有针对性地评讲,避免盲目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其实是备课的后续部分,即“授课心得”,但不少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却忽视了课后的反思。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反思再设计。通过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下来,不仅在当时有所收效,还便于今后吸取教训,进行借鉴,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4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质教育革提了多年,但由于旧的一套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学校录取仍以高分来衡量,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仍较普遍地沿用“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知识“容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如何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学*,使我深入地了解了这次课的内涵,确实感受到这次课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学*到新课程应该是探寻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

  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是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把新课程革推向深入,以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我们共同努力!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5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6

  20xx年12月18日,有幸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名师研讨会,到会的大都是在生物学一线有影响力的教师,会议从理论的眺望走进实践的田野,从大学教授、教研专家、一线名师三个层面上再次审视生物学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不虚此行。下面具体谈谈感受:

  一、从大学教师的视角审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的吴生才院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当前生物学学生的四点欠缺,即学生对生命规律本质和对生命的热爱的欠缺;表达和说理能力的欠缺;洞察辨识能力和寻找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决断和执行能力的欠缺;对日常生活中生物学常识的欠缺。吴教授结合八个案例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原因。最后他提出四点建议,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引领学生;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学*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积极参加教育研究,做研究者不只做教书匠,从心开始,点滴积累,准确提炼,定有成效;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容许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扬州大学的金银根教授认为生物教师要关注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提出的新的DNA分析技术有利于认知疾病、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创新时代、系统生物学全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让我们大开眼界,基因编辑系统改变了当前疾病治疗的方式,感叹生物学发展如此之快,很多的疑难问题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得到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凯斌教授从自己的五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谈行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学生物教学。感动于谢教授对课堂思考的积淀,这堂课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复*课谢教授去研究高考、新授课他去研究课标。

  谢教授对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1.关注课标、关注学生,确立正确的.三位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理念。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每次课,他都能去研究对比苏科版、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教材,找出规律,充分利用资源。

  3.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

  4.追求卓越,形成风格。

  特级教师不可复制,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复制的。当然,谢教授可以花上一个月去研究一堂课,让去上好一堂课,他对课堂的思考、实践本应该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但我们真的达不到。把每节常态课上成示范课,把每节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真的很难,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去上一节公开课,不断的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反思。

  二、教研专家眼中的课堂

  课堂展示和教研员评课,感受到我对课堂的认识与教研员对课堂的认识和评价的碰撞,很多的细节问题不禁感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其“专”的地方。在我看来,专家之所以“专”,源于他们对教学的研究。哪个教研专家不是科研专家?每个教研专家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提高认识,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因为热衷于研究,他们对当前学科教学的热点比较了解,对当前教学的现状也比较清楚。我们生物学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是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的理念往往出现偏差,会把抽象的概念认定为难的概念。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学的反馈还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一线名师眼中的生物学教学

  两位全国实验课例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和四位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的发言,感受一线名师对课堂的追求和探索,透露着他们对课堂的热爱和思考。大量的课前工作让我吃惊又感叹,教师在发言中只要一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走向认知深入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表现出喜悦之情。我在想,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什么?是吴生才教授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幸福吗?那是一种幸福,但我觉得教师的幸福应该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评优课的教师代表发言者,无一不是课堂精心而严密的设计,教师课堂精彩而完美表现。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

  1.教师精彩的表现是否就是精彩的课堂?我们常常会说今天课没上好,学生不给力,表现不好。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严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严密,以致于面对生成的问题不敢也不愿去回应,始终让自己的预设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把教师设计的知识链变成学生的问题链,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

  3.精美的PPT制作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吗?我们当前使用的课件基本都是PPT制作的,缺少灵活性,束缚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的课件再配合严密的教学上设计,让我们无法去关注学生,课堂偏离的轨道。我们是否可以把课件设置成模块化,让课件更加的灵活,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8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9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生物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的,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几天学*过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

  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和*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方法,提高学*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而任何有价值的学*都属于“意义学*”.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理论,“意义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可能造成“意义学*”,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也可能造成“机械学*”.总之,教学方式及学*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10

  xx年3月23日,我有幸在史各庄中学参加初中生物课观摩活动,听取了文安职教中心刘海洪老师与史各庄中学张翠杰老师的生物课受益匪浅。

  我通过本次学*也感受颇多:

  一、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能够在如此场面发挥自如,关键就是基本功扎实。简练而到位的语言,清晰的嗓音,语气语调富有亲和力、带有鼓励性,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并且多元化,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当然教学基本功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更应包括对教材的把握、挖掘分析、重新组织、策略的合理运用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等。而这些教师无不做的恰如其分。

  二、注重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高效巧妙的导入新课,成为了各位选手吸引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把利器。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趣的导入就可以很快将学生拉回课堂。比如:刘海洪老师所讲授的《生命的起源》这一课当中,刘老师以地球的年龄,地球上生命如何产生为切入点,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本节课,带着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创造性的使用,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很巧妙的引入了本节课题。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两位老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学生参与等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之中。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给以简单的指导。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学生才会设计实验,才会明白研究方法,才会去应用。

  四、目标的达成清晰自然

  越是一节好课,越是上的朴实不做作,越是让人觉得这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孩子的天下。而教师恰恰起到了这个伟大的“幕后”作用。两位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朴实,很自然。但是细细品味,每一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衔接自如,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过渡到下一环节。教师利用不同更好的诠释知识让课堂显得更加真实,也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另外知识目标仅仅是三维目标之一,在学生亲自动手或讨论交流的的过程中也很好的达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真的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这些让我在受益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感触。1.一堂好的生物课应该顺畅、自然,每个环节的链接都要过渡自然,这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的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

  2.教师的基本功要过硬,尤其是实验课的组织,应该使学生感觉轻松愉悦,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严谨和成功的喜悦。

  3.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简单或过难,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让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时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逐步深入,确实遇到较难的问题了,则需要我们及时的点拨。即“引导是关键,点拨是辅助”。

  4.*时要多学*多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多听多看才能发现不足,多研究才能弥补。以上是我对本次听课一点粗浅的认识,总之每一位老师都有我要学*的地方。通过一次次学*也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学到的尝试运用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向同行们学*,使自己更强!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1)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做为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学*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课,学*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本人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而在教学中,尽最大的努力在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19班的生物教学。教的这几个班比较特殊,13——16班是重点班,17——19班为普通班,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的学*基础和认知水*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学*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材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合作性学*等。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法,这种学*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既要为别人的学*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成绩的*惯。

  四、利用生物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好的学*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经过一学期的学*,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惯不好,智力水*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6

  本学期担负高二1、2、3生物教学工作,美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以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生物选修3的教学。主要工作以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全本的教学。

  (二)课堂练*:本着精留精练、不弄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轻松学*,乐于学*。

  (三)测试情况:对每次月考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进步本身的教科研水*。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基础和学**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重视生物学*方法,思惟方式的指导,增加他们学*的爱好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成绩的进步。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下降台阶,多作知识展垫,加强催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进步课堂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分化较严重的学*阶段,也是最易疏松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布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进步学生对生物课的酷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做好充分预备。

  除抓好课堂之外,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换,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进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7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我校选择了选修三),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通过三年的新教材的教学,本人把对学教材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

  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2、高中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知识点与练*中的知识点不一致,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由于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不是以线性的知识展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学*是非常必要的。

  3、与以往多次课程改革相比较,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我校高一时每周开课两节,高二第一学期每周亦开课两节,但第二学期理科班开课四节。

  5、实验室没有更新,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二)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如何处理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

  以学生的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学*方式成为新的亮点,教师们普遍感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不好操作,担心被说成是“那样教不行,不能学到知识”或者说“某教师上课纪律差得很,管不住学生”等等。

  2、如何进行探究式学*

  在探究式学*中,学*者围绕着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首先要生成一个认知需要(同时伴随着情感需要),如生成一个令自己困惑的疑问或问题,接下来的`一切建构行动(自主寻找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都是由这个新生成的认知需要启动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学*者自主建构的需要或目标服务的。

  探究式学*包括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文字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等基本过程。

  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新教材有关探究性问题的安排量是很大的,但是在课堂上按照以上科学探究的步骤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则是很难进行的。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尤为重要

  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在我校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学校师资水*差别很大,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选修课的探究性实验专题内容又多,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所在,而有些教师匆匆上阵忙于简单应付,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效果,所以提高整体我校高中教师的师资水*是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广义探究”学*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等多种学*方式并存的学*方式是课堂上的新亮点。

  进行探究式学*,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

  对教师来说,在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的学*结果与学*过程综合考虑,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把握好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即以授受式学*为基本、常用的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义探究”),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而解决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中教材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新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最好的有效教学。

  4、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更新,必须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必须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保证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建议参照省级普通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标准为各个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5、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

  (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

  (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4)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2)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0份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1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3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4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5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而忽略了探究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

  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如自主学*、相互间的合作学*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

  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6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8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9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培训心得体会 10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和实践的学*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3)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1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我校选择了选修三),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通过三年的新教材的教学,本人把对学教材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

  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2、高中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知识点与练*中的知识点不一致,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由于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不是以线性的知识展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学*是非常必要的。

  3、与以往多次课程改革相比较,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我校高一时每周开课两节,高二第一学期每周亦开课两节,但第二学期理科班开课四节。

  5、实验室没有更新,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二)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如何处理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

  以学生的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学*方式成为新的亮点,教师们普遍感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不好操作,担心被说成是“那样教不行,不能学到知识”或者说“某教师上课纪律差得很,管不住学生”等等。

  2、如何进行探究式学*

  在探究式学*中,学*者围绕着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首先要生成一个认知需要(同时伴随着情感需要),如生成一个令自己困惑的疑问或问题,接下来的一切建构行动(自主寻找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都是由这个新生成的认知需要启动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学*者自主建构的需要或目标服务的。

  探究式学*包括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文字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等基本过程。

  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新教材有关探究性问题的安排量是很大的,但是在课堂上按照以上科学探究的步骤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则是很难进行的。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尤为重要

  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在我校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学校师资水*差别很大,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选修课的探究性实验专题内容又多,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所在,而有些教师匆匆上阵忙于简单应付,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效果,所以提高整体我校高中教师的师资水*是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广义探究”学*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等多种学*方式并存的学*方式是课堂上的新亮点。

  进行探究式学*,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

  对教师来说,在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的学*结果与学*过程综合考虑,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把握好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即以授受式学*为基本、常用的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义探究”),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而解决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中教材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新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最好的有效教学。

  4、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更新,必须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必须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保证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建议参照省级普通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标准为各个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5、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

  (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

  (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4)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3

  做为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学*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课,学*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本人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而在教学中,尽最大的努力在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19班的生物教学。教的这几个班比较特殊,13――16班是重点班,17――19班为普通班,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的学*基础和认知水*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学*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材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4

  做为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学*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课,学*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本人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而在教学中,尽最大的努力在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19班的生物教学。教的这几个班比较特殊,13——16班是重点班,17——19班为普通班,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的学*基础和认知水*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学*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材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5

  本学期担负高二1、2、3生物教学工作,美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以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生物选修3的教学。主要工作以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全本的教学。

  (二)课堂练*:本着精留精练、不弄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轻松学*,乐于学*。

  (三)测试情况:对每次月考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进步本身的教科研水*。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基础和学**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重视生物学*方法,思惟方式的指导,增加他们学*的爱好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成绩的进步。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下降台阶,多作知识展垫,加强催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进步课堂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分化较严重的学*阶段,也是最易疏松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布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进步学生对生物课的酷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做好充分预备。

  除抓好课堂之外,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换,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进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4)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菁华12篇)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

  培养学生自主学*潜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务必思索的现实问题。

  教学反思一: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用心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靠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教学反思二: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就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潜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十分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用心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必须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理解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针对以上状况制定其策略:

  (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状况,激发提问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

  (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状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向在思考的问题。

  教学反思三:

  教师的主角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齐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透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使他们真正感到学*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这种变化的实现其实是很难的。

  (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我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个性,帮忙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是生物课堂育人资源、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惯、探究潜力、创新潜力、生物实践潜力的培养。

  只有教师的主角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

  教学反思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潜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

  (2)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3)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

  (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必须是先发散,后集中。如《生长素发现》一节的教学,能够窗台上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用心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潜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总之,多样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2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3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方式,研究性学*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综合探究”;*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的*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

  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4

  生物学科特点是知识点散乱,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因此,许多高三同学下了很多功夫,成绩却提高不明显,这主要是复*思路不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复*方法指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学生看书

  许多同学进入高三总复*后,总是把许多时间用在了做题上,而忽略了看书,这种复*思路是不对的。考试考什么?是考教材,考试内容绝不会脱离书本,脱离课程标准,所以,我们在高三第一轮复*中一定要紧抓住教材,把没弄清楚的基础知识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作*题进行检测和查缺补漏。另外,看书容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是无论做多少题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我的要求就是:回归课本。以书为主!做题为辅!

  二、指导学生打牢基础,进行全面复*

  高考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解答综合能力试题时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在作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简单题,基础题要保证得分率,这当然需要基础知识相当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础则来源于第一轮复*的看书情况。

  三、把握主干知识,指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主干就是书上的重点内容,打个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说的中心内容,如果让你把一本小说缩写一下,这些中心内容当然不能放弃。那么对于书上每一节的主干内容在哪呢,比如书上的黑体字,书上本节聚焦,就是主干,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画一下就了事,应该先把它记下来,进而理解,与前后联系,并要学会应用。不但针对每一节,对于全书来说,也有它的主干,也就是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点要求较高的章节。

  四、让学生重视记忆,理解,思考

  对于生物学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认为生物是纯理科的东西,应该以理解为主,这实际上就导致了不同的学*方法,有的人先记忆后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记不住就记它个大概,我基本上属于后者。但我不能说前一种是错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学*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强行改变。那么对于生物学科来说,记忆和理解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既要理解也要记忆,因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抓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懂学透,记忆起来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区分。但有的概念太长,光理解了记不住也不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记熟练了,也能帮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要勤于思考,做到寻根问底,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生物总复*时,对于每个概念我不但学生记住,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对记忆,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五、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六、及时归纳、总结

  在课下,经常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归纳总结外,在做题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对知识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体会,最好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每次在考试前翻看一下,会对你提高生物成绩很有帮助。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5

  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立足基础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基因突变、食物链、营养级和种群的概念,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都有涉及。而每年评卷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基础知识的复*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在高考复*中十分重要。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要达到精确(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精巧(学过的知识要用得上、用得准)、精炼(要形成知识网络,使书本由厚变薄,最后要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化到自己的观念中)。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跨学科命题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改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学教师,首先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应努力介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各类相关学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时,不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了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了解葡萄糖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可以联系到化学知识,让学生复*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如何鉴别葡萄糖。

  三、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能力的时候要主要注意以下9大环节:

  1、从生物科学角度出发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阐明与解决该问题有关的的概念;

  3、确认变量(注意准确、科学、合理性原则),该变量必须是探究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在这几年高考中碰到的对照实验的重要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4、必须作出科学假设和预期结果,结果的预测也是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5、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注意可行性,必须联系实际;

  6、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7、运用数学方法(图表等)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用准确的术语描述实验方法、阐明实验观点;

  9、运用证据与逻辑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解和必要的修改。以上9个环节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全部涉及但是在实验设计题目中往往就会考查到其中某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复*工作应该注意从这9大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能力。而且应该开设的实验必须尽一切方法开设。

  四、帮助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

  由于是高考,所以它不可能单纯考知识点,因此在复*时要注重前后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的复*,这便是学科内综合的支点,但注意不必太深。这几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的试题难度不大,对知识的掌握主要由学生自己融会贯通不要在偏题、难题上下功夫,那样会浪费太多的精力,又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心理负担和对考试方向的误解。因此我们在高三生物复*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本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打破原来的章节知识形成自己一套新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我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教学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1.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2.反思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和感官刺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鼓舞人心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的愿望和兴趣,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成绩。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

  4.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方式,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适当控制学*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通过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5.合理安排,有的放矢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学时间,所以应该合理安排,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自学。每节教材的前言和对某些现象或过程的描述由教师讲解较好,并适当增删内容,力求做到生动,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对自学内容的引导作用。而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课,重点知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及三大代谢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化学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教师讲解,而"三大代谢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由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列出各种疾病,然后小组讨论,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长期素食好不好,糖尿病人如何减肥等等。这样经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既解决了重点问题,又突破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的过程"这一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重感悟,轻分析。

  “生物”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生物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生物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生物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生物学科的学*。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生物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7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反思《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

  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

  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

  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

  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

  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

  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8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一样的年级不一样的学科应当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本事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资料,又是十分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我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构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为节省时间教师自我做好给学生),在卡片上写有—NH2,—COOH,—CH3,—R等基团,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得出氨基酸的定义。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样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构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终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齐构成三条长的肽链(构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齐计算情景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我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本事,又能够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能够由学生自我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本事、探究本事和总结规律的本事,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我忘记;我看(记住40%),我记得;我做(记住80%),我学到;我教(记住96%),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我体验那不就OK了!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9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总之,要努力调整新课改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片天地。在课堂导入时,紧紧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学*体验;还要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重难点;最后抓住一个“悟”字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积极支持和推广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充分掌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领先、合作学*、师生是学*共同体”的新课。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0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我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教学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1.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2.反思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和感官刺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鼓舞人心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的愿望和兴趣,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成绩。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

  4.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方式,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适当控制学*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通过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5.合理安排,有的放矢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学时间,所以应该合理安排,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自学。每节教材的前言和对某些现象或过程的描述由教师讲解较好,并适当增删内容,力求做到生动,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对自学内容的引导作用。而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课,重点知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及三大代谢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化学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教师讲解,而"三大代谢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由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列出各种疾病,然后小组讨论,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长期素食好不好,糖尿病人如何减肥等等。这样经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既解决了重点问题,又突破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的过程"这一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重感悟,轻分析。

  “生物”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生物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生物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生物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生物学科的学*。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生物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动机,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2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之后就让学生进行文理选科,而这学期,我承担的是理科班高一10班、14班、15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本着务实的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带着对生物学科教学的热爱和追求,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让每一个同学学有所得。一学期过去了,我想付出的总该会有收获,即便是我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有所改变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现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现总结如下:

  一、课前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而在第一个班的第一个新课时上完之后,我会总结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并且根据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特别是重点班10班期中考后实*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所以针对他们班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将课堂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发表评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所提高,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锻炼。

  三、向老师们请教、观察、模仿。

  作为新教师,经验缺乏是我最大的缺陷。为了让自己早日成熟,特别是学期开始时,我很多时候会向各位老师们请教经验,也通过听课、观摩课堂活动等方式去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科组内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我经常请教他们关于生物教学的问题,从题目到教学方式等等,老教师的经验大大地充实了我的教学经验,让我在教学上逐渐懂得如何应付各种场景问题。例如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在学生学*状态下滑时可以应用提问,在某些重点问题上也可以用抽问来提高学*专注度。

  四、课堂做了一些尝试

  我校学生的基础不算好,而且往往都有一些学*障碍,可能是初中长期不良*惯没有得到纠正,导致课堂上不自觉地就会开小差、发呆、睡觉等,降低学*效率。对此,我尝试在课前或者学生状态不好的时候,给其讲一些生物类的新闻,比如“塑化剂”事件、一对黑人夫妇因基因突变生了一个白人小孩等等。或者讲一些笑话,上课时穿插一两句精典网络用语等等。学生很有兴趣听这些,效果很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上课的压力。由于文理分科之后,每个理科班一周有4节生物科,基本上不仅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而且与上学期相比,还多了一些课时来跟学生评讲练*,对他们知识中的错漏点进行改正补缺。

  希望以后还是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除了课堂气氛的调节外,课堂手段的改进等也能做一些新的尝试,从而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研讨,提问,分组竞赛,黑板画图、比如头脑风暴等等。

  五、充电

  充电指教师要自我增值。现实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学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学生也不一定就问老师关于某个学科的问题。要当一个好教师,不能要求样样全能,起码对于一些其他科目的基础内容,你也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充分地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教学。生物学科涉及的范围原来就较广,数学、物理、化学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比如本学期学*到遗传定律时,有很多关于数学中概率计算的问题,要讲好这块内容,少不了老师应对数学知识的透彻讲解。

  实际上,每当我上课是从生物课内容引用一些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来说明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高,而且也乐于接受这种综合性的解法。可能因为学生对于科目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少,如果老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教学,学生容易联系起各个学科学*过的内容,然后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简单地讲,教师懂得越多,学生也就懂得越多。

  六、不足之处

  1、上课的随意性较大,前一两个班的新课总会出现课备得不熟这种情况。功夫下的不够。

  2、知识体系不够建全,老师若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对学生的教学上引导上就容易出现偏差,这要归结于我只掌握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内容,而未能提前将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生物知识提前完整熟悉。对高考题做的量较少,导致对考点的把握不够好。

  3、课程结构还要多做尝试,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知识点的学*,还要有时间做一些题目的练*。学生的基础差,所以知识点我总会尽量讲详细。另一方面就是课程结构上还是思考的不够多,详略不得当。

  以上是我对于本学期教学方面的一些反思和认识,经后我要继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认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通过生物学*了解自然、了解生命。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5)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俱进。以下是我个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二、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在学生在体验中学*,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利用分组学*,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高一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五、布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学“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内容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思与学应为互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但问题提出后,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为了心中的满意答案,而急于要求学生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更要留出时间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他们才可能去比较其他同学的发言,比较奥老师的点拨与讲解,才会去感悟领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在比较过程中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这段布白让学生在“思”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学”的*台。

  六、多参与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水*的提升。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针对反思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2

  从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一、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个体学*为合作学*、变接受学*为探究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

  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

  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3

  本节是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③《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1课时。安排在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与前面所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反映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差异。本节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学生已学*了前面两章的内容,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能猜测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某种方式的调节。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长与阳光有关。本节课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使用Flash动画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受当地条件的限制),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通过一棵完整的小树,突破拓展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韧皮部、形成层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学案中的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1.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表现在:

  (1)用问题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动画模拟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

  (2)鲍森.詹森实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简述1913年科学家用云母片做的实验,完善鲍森.詹森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温特实验的教学中,先描述实验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学生来补充对照组,使得实验更加严谨,强化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初步构建出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体系。

  (3)在向光性教学中,展示胚芽鞘的弯曲部分两侧细胞模式图。引导学生对比向光侧和背光侧细胞长度的不同,寻找可能原因,并为后面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铺垫。

  (4)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完整的小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树枝,帮助学生理解韧皮部和形成层,达到击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

  (1)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造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这部分比较赶,不能很好展开。

  (2)展示树枝时,没有强调是木本植物,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描述有点不科学。

  (3)学案在上课时未能充分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4

  从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一、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个体学*为合作学*、变接受学*为探究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

  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

  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5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方式,研究性学*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综合探究”;*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的*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

  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6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总之,要努力调整新课改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片天地。在课堂导入时,紧紧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学*体验;还要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重难点;最后抓住一个“悟”字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积极支持和推广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充分掌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领先、合作学*、师生是学*共同体”的新课。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迁移到教师的专业学*中,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之上。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符合学生学*的需求。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一)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反思案例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验证实验》的教学反思

  (1)教师出示一片叶子,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让学生观察。问: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在这一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2)教师演示将这一叶片放入沸酒精中脱色,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酒,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为何要放入沸酒精中脱色?学生回答。

  (3)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这一性质可知叶片中存在淀粉,接着问学生:为何一半叶片变蓝色而另一半叶片不变蓝色?学生回答。然后启发学生:叶片在光照之前要进行如何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4)小结后反馈练*

  课案分析:本课从教学理念上看似乎达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等充分地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位。但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观察能力等生物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

  反思一: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生物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素养的学生呢?

  反思二:仅仅从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吗?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确实是学生要探究和想反问的吗?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还是指导学生学呢?从提高学生观察、发问和兴趣及进一步探究方面还应落实和整改哪些内容?

  反思三: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从培养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师是否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和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来产生疑问,而不是老师来提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提炼几个有价值的,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导和点拨。而不是马上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获取知识。

  针对上述反思点,笔者把它提交到生物组里让大家讨论得出整改办法。首先笔者让几位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并用录像记录他们实验的全部过程,后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用多媒体的录像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然后通过二个创新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验证实验。

  探究实验1:叶片为何事先要暗处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为了消耗淀粉。)

  探究实验2:淀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组长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最后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淀粉的形成过程,教师分析、讲评。最后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课后体会:学生的问题全面而细致,从观察中得来,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想探究的,而不是被动的思考。从知识的生成角度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查找资料等方法,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和巩固。

  每当上课后,从理念的角度进行反思,对照探究性学*的原则,新教学理念不断地提炼精华,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上不断总结、升华,根据教学理念选用不同形式,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优秀教师。

  (二)课堂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课堂要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课程目标与资源方面怎样架设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如案例Ⅱ怎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可用学校及社区图书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育人,记录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体会教育感受,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让反思成为一种*惯,成为一种风尚。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动机,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9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就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必考,对于实验务必专题复*。目前来讲还未发现原原本本的课本实验作为高考试题,而且高考是考试验不是动手做实验,因此,根据我们目前条件,对课本实验有条件尽量做,没条件看来能够不做,但务必读和讲,讲清原理和设计,讲清技能的要点,讲清方法和结果。对于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我借助录像片、照片。比如,我们生物教研组曾去锦绣大地参观,用数码相机留下不少影像资料。比如,二氧化碳发生器、组培设备及流程,课堂上都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复*中更重要的是总结中学生物实验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选了不一样类型的高考实验题,让学生分析知识点,考的形式、角度,从而对高考试题没有陌生感和恐惧感。

  由于时光的原因,在最后阶段对一些城区的考卷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选题也不够精练,显得过多、过杂,使学生茫然。我觉得最后应做一套难度适中,比较基本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对考生考试的心态会有帮忙,这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加强积、总结、反思,是教学水~*和教学成绩上一新台阶。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构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用心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简单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完美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情绪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那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生物新课标不仅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贴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过程中学生潜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务必更加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务必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忙他们构成正确的生物观。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心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用心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例如学*“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资料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仅要对学*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光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忙,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个性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光,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带给了更多的教学*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能够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个性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带给超多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光、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体此刻加强对学生探究潜力、问题解决潜力和应用知识潜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潜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资料。这种探究式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务必有较高研究潜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资料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资料。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我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六、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还要透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资料和*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我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用心、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我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我之短,丰富了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构成,使自我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动机,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6)

——高中生物说课稿 (菁华10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1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复*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为本节课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

  本部分*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说课稿2

  一、专题说明

  高考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的专题知识,基于这点考虑,本人认为“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广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今年的考试说明中也体现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15%。所以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紧紧围绕细胞这个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维果斯基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靠*学生的最*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初步了解,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各种细胞器能初步识别,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学*生活中也积累一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学生潜在的发展水*: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很好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专题进行整理,学生就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联系,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对知识的记忆和检索,就能在高考解题中确定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的知识范围和答案。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

  (2)知道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识别和运用,理解各细胞器生理功能

  (3)学生能列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具体例子

  2、、过程与方法:

  (1)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

  (2)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列表描述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结合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建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识别和运用,各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2、难点:

  (1)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2)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教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主要教法:

  1、问题情境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如细胞进化趋势越来越小吗?为什么?给你磷脂分子,你将如何做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温度对膜厚度有何影响?为什么无细胞质的核很快死亡,而无细胞核的细胞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死亡?等等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情境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回顾知识,形成技能。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同化,能力的训练。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本节课利用视频是人和老鼠细胞融合过程,从直观上对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该过程的细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响流动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归纳,还通过fLAsH动画,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的动画模拟,让学生很快的回忆其他们之间的区别点,然后再通过三个曲线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思维强度。

  主要的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形成学*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方法。本节课主要对以下学法进行指导:

  (1).探究性学*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细胞膜的结构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推演结论,另外我增加了一个有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的实验设计,课堂练*例1,通过呈现水通道的素材,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的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是学*者根据自己的学*能力、学*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能力提出相应的.学*要求,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如在分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容时,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

  总之,具体做法如下:

  ①、教学生读图:通过指导识别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②、让学生讲: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对那些容易比较繁琐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去归纳,对于难于掌握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例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出现的差错、漏洞,帮助学生归纳。

  ③、引学生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去思考;运用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去讨论,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关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联系,去总结:细胞中的三个子系统:膜系统,遗传系统,细胞骨架系统,元和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④、带学生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在每个难点的和重点的内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课堂练*1、2、3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把握,明确专题思想

  首先对整个专题作个简要介绍,牢牢抓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环节先让学生走*细胞,宏观认识细胞。再让学生走进细胞,由外至内逐一回忆和总结细胞的各种结构,同时还是抓住学生思维的薄弱点,就是结构如何决定功能,结构和哪些功能相适应,教师可以通过例举具体例子说明,例如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是它完成各项功能结构基础,如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点就是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细胞功能的完成必须由细胞各结构的配合才能进行,必须强调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核质关系,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专题思想之后,通过设计几道典型的*题,比如:通过课堂练*2,反馈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二)、搭桥牵线,细化专题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一:介绍细胞膜有关知识之后,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写出与之有联系的内容,燃后教师总结,例如: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联系,与细胞融合的联系

  第二:从细胞器上看: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联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的关系,让学生从纵向上进行练*思考,还可以,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横向上的比较,建构立体概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点可以这样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第三:有关细胞核可以引导学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最后通过课堂练*的例3来巩固。

  (三)、总结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使知识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地迁移,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专题的概念及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走出细胞来看细胞之间的联系,概念图的好处是可以让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复*提供方便,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主要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我仅仅是查漏补缺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本章的学*,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本章的学*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必修2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

  2 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构建染色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4)通过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细胞增殖过程的学*,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 通过染色体模型观察与制作,设计模拟实验和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编顺口溜(例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帮助学生记忆有丝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行为。

  3 利用曲线图形象化的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攻克重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初中已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已形成了较好的学*自主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初中时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非常浅显,总体来说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为基础,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法设计

  1)、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工作。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对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上。 -------采用“探究—发现”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模型教学法:利用自制的染色体等物理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以曲线描述数量变化规律,以图解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课堂上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模型构建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通过图片与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生物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创设问题情景,讨论“与鼠相比,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等产生原因。

  1 归纳: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和 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

  2 质疑:为什么生物体大多数是由很多体积小的细胞组成的 ,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组成?为什么细胞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单细胞生物?

  3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质疑求实的态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

  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预*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注意要学生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正的细胞上。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对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结论迁移: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思考与讨论: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所需要的空间决定)。

  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那几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何?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1)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连续分裂的细胞”,理解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没有。并结合模拟动画,使学生充分认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及各个时期的特征。” ------突破重点难点

  请学生回答下列图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染色体的行为是关键。

  (1)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动态图,让学生对有丝分裂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印象。

  (2)分组让学生在课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纸片等材料简单制作染色体模型来表示各个时期的变化,选取制作较好的进行展示。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绘图,逐步的示范讲解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时配合使用染色体模型来表示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如:间期时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变化并用函数图象表示出。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时期特点,可以借鉴一些顺口溜。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归纳总结 细胞增殖(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反馈运用 *题1、2、3、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我认为上这堂课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合作学*,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法。这种探究学*、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3)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黑板绘图和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转瞬即逝的缺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不足之处

  (1)这节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时间上安排,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模拟实验方案的讨论可适当安排在课前预*阶段。

  (2)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学生探究、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内容,时间较难把握。

高中生物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rarr;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rarr;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

  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学*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内容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课标对本节的知识点表达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理解水*的要求比了解水*要高,比应用水*低,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难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蛋白质生物说课稿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

  第二,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合作性学*。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第三,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五、说学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惯。

  六、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是有必要的,通过预*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xx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劣质奶粉除生产过程中毫无卫生可言,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xx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三,学*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

  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n-1,n-1,n-m。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学*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七、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八、说板书(略)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的效率。

高中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学*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方式,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以探究性学*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高中生物说课稿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方式,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以探究性学*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复*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为本节课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

  本部分*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3

  高一生物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过程是学*主体(学生)和客体(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氨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4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方案,如何培育无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策略性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迁移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在学*细胞分裂后,归纳出分裂期特点的有效记忆方法,即“前期:膜仁消,两体现”;“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后期:粒裂体分去两极”;“末期:两失两现板板壁(植物细胞)”。这样,学生对这种陈述性生知识记忆牢固,再通过比较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归纳如何判别细胞分裂图象,进一步学*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些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策睁性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1科学探究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学*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图表、科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如何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些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中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诸多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的内容,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是什么”,“为什么”的结论性知识的讲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科学家如何用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研究性学*: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如:只设计实验材料、用具或只设计实验的部分步骤,是针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步骤均进行设计。通过这一实验设计情况的反馈,既可检验学生对生长素调节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检查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在“课题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一种方案去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堂中,当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提出了:“可能与温度有关”、“可能pH有关”、“可能与酶的浓度有关”、“可能与底物的浓度有关”四种假设,可顺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要求按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如此给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策略性思维水*。

  2思维导引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事先设定的记录表中,根据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02的产生情况,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实验教师最大的任务应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1)联想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馒头为什么有孔隙?空隙中气体的如何鉴定?

  (2)由发面做馒头产生C02进一步提出疑问: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4)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这样的师生双边交流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将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达到思维导引的目的。

  3问题设计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指导,不应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更不宜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应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学生出现的失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2)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深入进行解决问题,提出能使问题不断深入的后续问题。(3)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利用有关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信息。

  如“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针对有氧呼吸设计的问题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②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③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的参与度。此外,这些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很好地培养学生答题时的思维策略。

  学生的知识水*是有限的,许多地方可能考虑不周全。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思维方法、解题策略的指导,可向学生提出“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种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使问题解决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解决策略。

  4练*测验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形成的关键是思维策略的组合运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就要努力促成思维组合。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前提的基本的条件就是练*与反馈。通过适量科学合理组织的练*和反馈,策略性知识的*得才能成为可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策略来指导自身完成相关练*,在练*中必须有变化,只有在变化的中的练*,其知识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如在学*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就可通过下列练*强化知识:

  1.下列变化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释放;②[H]的产生;③CO2的固定;④产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释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大致过程是()

  A.叶绿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叶绿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叶绿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叶绿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练*,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在上述练*的基础上可再作如下变式练*:

  将置于阳光下的盆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细胞内C3与葡萄糖的生成量的变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减少

  B.C3与葡萄糖都减少

  C.C3与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这样让学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迁移能力,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测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传统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重复和记忆的能力。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新课程提倡测验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具体问题情境解决中形成学*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为题材出一道试题,可能有时会直接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

  B.固定化细胞能产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细胞产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响

  D.固定化酶更适合大分子反应物”形式呈现

  显然这样的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同样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教师可以这样的情境呈现“如果想把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变成连续的酶反应,应该选择哪种技术?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又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这样的测验不仅考查了知识,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策略运用的思维水*。

  5反思评价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评价放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发现自己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自己的学*行为不断做出调整、改进和完善。策略性知识就在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学*。如在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后,可再增加一个“栏目”――“学完跨膜运输你应该知道什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反思学过的知识,以便归纳总结、补充调整,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建构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作此探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探究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实验的结果是否合理?”……在学生自我反思学*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档案,记录思维点滴,学生可更明确自己的思维状况,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使学生的学*由外在的输入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质量。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它有助于统一已有的狭义的“知识”与能力间的矛盾,确立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广阔空间,只要教师用心开发,精心设计,有意识地通过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6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

  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我们更需要学*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8)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好的学*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经过一学期的学*,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惯不好,智力水*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合作性学*等。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法,这种学*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既要为别人的学*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成绩的*惯。

  四、利用生物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担负高二1、2、3生物教学工作,美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以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生物选修3的教学。主要工作以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全本的教学。

  (二)课堂练*:本着精留精练、不弄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能轻松学*,乐于学*。

  (三)测试情况:对每次月考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进步本身的教科研水*。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基础和学**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重视生物学*方法,思惟方式的指导,增加他们学*的爱好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成绩的进步。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下降台阶,多作知识展垫,加强催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进步课堂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分化较严重的学*阶段,也是最易疏松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布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进步学生对生物课的酷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做好充分预备。

  除抓好课堂之外,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换,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进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做为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学*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课,学*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本人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而在教学中,尽最大的努力在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19班的生物教学。教的这几个班比较特殊,13——16班是重点班,17——19班为普通班,在*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的学*基础和认知水*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学*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材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6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我校选择了选修三),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通过三年的新教材的教学,本人把对学教材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

  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2、高中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知识点与练*中的知识点不一致,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由于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不是以线性的知识展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学*是非常必要的。

  3、与以往多次课程改革相比较,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我校高一时每周开课两节,高二第一学期每周亦开课两节,但第二学期理科班开课四节。

  5、实验室没有更新,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二)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如何处理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

  以学生的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学*方式成为新的亮点,教师们普遍感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不好操作,担心被说成是“那样教不行,不能学到知识”或者说“某教师上课纪律差得很,管不住学生”等等。

  2、如何进行探究式学*

  在探究式学*中,学*者围绕着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首先要生成一个认知需要(同时伴随着情感需要),如生成一个令自己困惑的疑问或问题,接下来的一切建构行动(自主寻找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都是由这个新生成的认知需要启动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学*者自主建构的.需要或目标服务的。

  探究式学*包括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文字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等基本过程。

  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新教材有关探究性问题的安排量是很大的,但是在课堂上按照以上科学探究的步骤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则是很难进行的。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尤为重要

  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在我校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学校师资水*差别很大,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选修课的探究性实验专题内容又多,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所在,而有些教师匆匆上阵忙于简单应付,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效果,所以提高整体我校高中教师的师资水*是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广义探究”学*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等多种学*方式并存的学*方式是课堂上的新亮点。

  进行探究式学*,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

  对教师来说,在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的学*结果与学*过程综合考虑,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把握好探究式学*与授受式学*的关系(即以授受式学*为基本、常用的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义探究”),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而解决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中教材书后练*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新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最好的有效教学。

  4、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更新,必须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必须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保证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建议参照省级普通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标准为各个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5、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

  (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

  (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4)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7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9)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优选【10】篇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1

  高三教学工作基本结束了,回顾一年的工作,有成功的做法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从三大方面作一小结:

  (一)用有所作为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选考生物的学生总体上在知识基础和学*能力方面较弱已是不争事实,我们直面这个现实,没有怨天尤人,用有所作为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仅老师这么做,还教育学生也这么做,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少找籍口,多找方法,师生同心,紧密配合,就一定能把学*搞上去!这一点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二)科学地制订一个全盘的复*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年开学前就集体研究,认真讨论,制定出详实的三轮复*计划,每个阶段的复*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时间安排、练*定位,甚至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心理辅导和训练,都计划好。同时教师的计划在复*前,都向学生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配合老师,做好教与学同步,发挥共振效应。

  (三)提高学生eq激发学*潜能

  人的能力是由现能和潜能两部分组成,其比例犹如海面上的一座冰山,现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潜能却是水下的巨大部分,这被称为“冰山定律”。选考生物的学生现实能力较一般,但潜能巨大,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其激发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激发,iq的作用占20%,eq的作用占80%,因而现代教育已逐渐由重视iq转向重视eq。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eq,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激情,创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学*氛围,培养他们积极的学*动机,抓学**惯和方法的养成,使其具有一个积极、乐观和*衡的心态,因而较长时间地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激情,较大限度地发挥了潜能。

  (四)讲究教学方法

  1、作好复*方法的指导。好的学*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复*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包括复*各个环节的技巧(审题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等)、如何运用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分布、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学*起来主动、轻松,有针对性,因而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

  2、提高45分钟的效率。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面复*、突出重点。从历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章节知识覆盖率均在20xx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以上,基础复*必须全面。但又不能搞*均主义,因为试题逐步以知识立意转化能力立意,不太强调覆盖面,必须在全面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高考复*重点在哪里?根据对*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重点是必修第三章新陈代谢、第六章遗传变异和选修第一章稳态调节、第四章细胞和细胞工程、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上述五章在高考试题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可谓“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复*教学中给予了最大的重视。

  4、强化训练,提升能力。从信息论原理来看,学*主要是信息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信息的贮存靠记忆实现,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因此要提高考试的成绩,*时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加强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知识运用训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输出知识的能力,提高成绩。采取了三种方式:①在*时练*中强化,把*时训练当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不能中途查阅书本和答案,直到把所有题目完成后才能对答案,看书、讨论或问老师。这样有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提高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消除对课本和答案的依赖,培养自信心。②课堂口述题目,学生必须听清题目、记住有关问题和供选答案,口述一题马上答一题,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③适当加大考试题量、难度和能力要求,缩短考试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高三虽苦,但用有限时间和精力,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智慧,我值得,我自豪!经过对一年勤恳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有理由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2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3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4

  为了使我们中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省教育厅儋州市教育局在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全员远程培训。这次的培训按学科的四个模块——兴趣氛围、内容呈现、学法指导、调控评价进行科组开展学*交流讨论。通过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而忽略了探究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和帮助他们体验学*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制定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和运动能力,有效的分层区别对待的教学。在内容的制定上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兴趣上

  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三、教法要求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的主动性。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惟一目的,采用灌输、强制等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促使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二是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通过学生各种方式的学*,如自主学*、相互间的合作学*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开拓思维的能力。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为考核而教学转向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教学,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为自己兴趣爱好而学*。

  四、有效准确的课堂评价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结束里,很少运用语言的手法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做系统的全部的分析,没有及时的表扬好的同学,或鼓励后进生。当今的体育教学,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准确的进行课堂评价,对上课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学*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完成作业,与同行们坦诚的交流,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阅历。以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这次向专家、向同行的学*后,我明确了方向,知道了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更多教学方法,如何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省骨干教师为期十天的培训,十分荣幸。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身心愉悦、收获颇多。在这次培训中,我认识了许多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优秀教师,不但使我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而且通过学*和实践,使我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下面就是我在培训中的的体会和感想:

  一、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高

  整个这次培训过程中充溢了专家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观点新颖,简介独到,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受益匪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陈旧的教法,力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不断地去探索,在教中学,在教中研,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二、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

  经过这十天的短期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模块主要是提高学员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取得个好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次培训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从事现代化教学的教师。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和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观。我们必须去多读书读新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学*的一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新课改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完全属于这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孩子们,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加强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今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树立终身学*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台上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5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6

  来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经两个星期,在生物科组的老师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学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两个星期里,给任教的六个班共上了3节新课。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的这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这一课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种类细胞形态各不相同,体现出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从细胞形态结构的不同点出发,引导同学们感受细胞结构的不同则导致功能不同这一观点。又让同学们在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中找其结构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动植物细胞有统一性。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或者是让同学们联系到初中学*过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比如,在讲解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时,可以让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四章,观察一副人的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图片,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红细胞的形态,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红细胞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处,等等。还可以给同学们举另一个例子,初中生物课上同学们以及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同样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给同学们讲解洋葱表皮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实际上有助于它起到保护和支撑洋葱内部结构的作用。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学们渗透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多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是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新鲜的图片,可带动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引导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同学们感觉到生物课堂的有趣。

  在同学们对细胞形态结构开始感兴趣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要观察这些形态多样的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边观看课本中显微镜的图片,边让同学们回忆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我则在黑板上把显微镜的一些基本构造列举出来,并逐一给同学们介绍各构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对课本中的观察细胞形态的实验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制片以及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显微镜观察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让同学们理解为何先使用低倍镜观察再使用高倍镜以及为何在使用高倍镜过程中只能细调,不能粗调,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学*主要是建筑在理解上,不能单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可从这些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渗透学好生物必须要多思考,多动脑以及勤动手。讲解完整一使用过程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使用高低倍镜头的一些对比。可以从放大倍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总结,让同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再者在这一课中我还给同学们讲解了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一个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并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理解何为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我在黑板中画了一个字母“b”,告诉同学们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问大家实际中这一物体形态如何,并给出了四个选项A。“b” B、“d ”C、“p” D、“q”。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个例子,增强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能很快正确地答出。最后还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中,我认为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必须要通过和同学们一同思考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高考的常考点,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过程,还要多做高考题,挑选出典型的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并及时给出答案,才能增强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这就是我对上这节课的一些见解,由于经验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8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9

  十多天的研修马上就要结束,这十多天来,每天一下班就打开电脑开始研修。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颇有感触。下面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1、"抬起头来,动起手来"是我们的口号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动起手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抬起头来,动起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生物老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巧用比喻化疑难,妙用诗词添兴趣,口诀谐音助记忆,理论知识实际化,重点知识实验化,难点知识"数字"化。

  2、"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是我们的组风

  目前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认为,要**学生,教师就要钻进题海,在题海中"淘金" 。一般来说,在学*新课前,我总是先把课本课后*题,手中的资料等做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课本上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可能会有哪些解法,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相关章节的*题以及高三的大型考试题,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这样一来,在编写学案,精选*题时,能够对*题进行重组优化,选取那些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典型题,摒弃难题和高考不作要求的题,让学生从题海中**出来。

  3、"握住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教师的情感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来反馈情感信息。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我都明确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晚导休息时间或课后,耐心地进行答疑,辅导,直到学生满意。我坚信老师的真情付出会换来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又不断地鼓励老师去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回路。

  4、"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是我们生物组老师的信念

  我们认为: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团结就是力量,是生物组全体老师共同信念;与人为善,互相谦让,是全体生物组老师的做人之本。正因为如此,我们组内老师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有效地缩小了教师间的差距,提高了整体教学水*。

  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发挥团队力量的前提下,我们又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挤时听课,博采众长"是我的策略

  经常听课,能够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就不放过听课的机会。通过听课,我学*他们处理教材的方法。讲题的策略,采百花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年多工作的反思与总结,。由于我的见识短浅,理论贫乏,经验有限,仓促之间难免有不当之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争取快速成长。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10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者,而是主动式的学*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作用与考验,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与学*方式,使学生学*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由于新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0篇(扩展10)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1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当今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和贯彻《标准》呢?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标准》,结合《标准》实施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体会与看法。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依据《标准》编写的,是《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教材应该为教师所用,教师应该根据诸如学生的情况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和挖掘教材。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也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学生学*上的引路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因此,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活动的发起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性活动的积极倡导者,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阳澄湖地区生态调查”“学校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太湖生态农业的调查”等,这些课题能极大推动研究性学*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评价

  教师的诊断与评价,对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对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方位均要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建立正确而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学*和个性化健康发展。

  三、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能力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在发高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胃蛋白酶能在胃内起催化作用,但到小肠内就失去作用,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研究性课题的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体会科学发现的真谛。

  四、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精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其影响。所以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当前新课程教学出现新变化。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要做到:

  1、课堂形式多样化。

  2、检测方法多样化。

  3、学*内容的丰富性。

  4、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二、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心得和感受。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我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我们不能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3

  I书上黑体字: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5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也叫做癌细胞。

  6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等位基因随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配子里)。

  7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即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实质: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I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组合)。

  8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时。性细胞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9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1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I末。

  11**卵中的染色体等于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另一半来自卵细胞。DNA来自卵细胞中的多些,因为**卵的细胞质由卵细胞(线粒体中DNA)提供。

  1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行关系。

  1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HIV病毒、SARS病毒) 14碱基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三C,A二T)

  15 DNA分子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方式)、边解旋边复制,模板是两条母链、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ATP、解旋酶(氢键)和DNA聚合酶(磷酸二酯键)

  16 DNA有多样性(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和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

  1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18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1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直接控制(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间接控制(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II计算:

  ⑴杂合子连续自交后纯合子数量会越来越多比例为1-1/2^n,而杂合子的比例则是1/2^n。

  ⑵DNA复制n次: ①产生子代DNA分子2^n个

  ②子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

  ⑶设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a个:①经n次复制,共需消耗ax2^n-1个该种脱氧核苷酸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ax2^(n-1)个该种脱氧核苷酸III学生实验:

  ⑴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①培养②制片1解离(盐酸和酒精1:1溶液):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盖玻片上再加载破片,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③观察(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紧密排列)

  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两桶代表雌雄生殖器管,两桶中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实验是有放回的随机抽取。1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4

  一、学*动机不够,意志力不强

  动机与学*是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学*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学*,总是为一定的学*动机所支配。所谓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而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就学*动机而言,外部动机的动力可以来自各种学*活动。如学*效果的反映,各种竞赛,还有的就是各种奖励,其次还有来自教师以及家长的督促、检查等等。一般外部动机的作用是短暂的而内部动机的动力则来自学*活动本身,如学*兴趣、学*目的、学*态度等,与外部动机相比较,其作用比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学*动机的维持,主要是靠内部动机。而教师的工作就是要采用各种外部诱因,来引发学生内在的学*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此维持他们的学*动机。

  二、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善于思考和主动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生物问题解决能力有一定关系。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主动的去用问题解决策略,即兴发挥的教师只占少数,说明教师对问题解决理论尚缺少理论的指导,就很难将它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学生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思维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是智力中的核心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无论是生物概念的形成、生物现象的讲解,都离不开学生的生物思维,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得当的生物思维方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够解决生物问题。但是在生物学*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了生物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用格式化的、惯用的思考模式思考,受老师所教方法的制约。这就会使得学生在面临新的生物问题情景时,受已有经验的制约,如果改变限有问题的条件,学生由于无法跳出头脑中原有的框框,从而使思维误入歧途。

  以上就是我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在分析过后,我也总结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我感受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虽然这里的学生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学*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我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班是文科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科班中,难度不能太高,是由于他们的基础比理科班的差,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而理科班呢,题目可以难一点,他们基础好,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地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生物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以上所有便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我校的生物教学在几年的发展中,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成果即是无价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课改之风越刮越烈的今天,教师角色定位需转换,观念需改变,而这些我们做的都不到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把握,我们做的也不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研究性学*课如何开展我们还需深入学*和努力尝试;新课改要求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综合教育,我们做的也不到位。

  总之,生物学科教学的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在有我们全体师生顽强的拼搏与不懈的努力,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

  高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 5

  一、反思目的:

  1、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信心

  二、长处:

  1、倡导自主性学*,变教堂为学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能提供恰当的学*材料,进行学*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网络结构图;“教中学”;有丝、减数分裂图像的辨析原则;遗传图谱的判断及相关概率的计算策略;用系统论方法学*能量流动、稳态等知识

  三、不足之处:

  1、模式僵化(形式主义)

  2、有点“放羊式”的走极端

  四、改进措施:

  1、对模式灵活组合:教学程序不应固定不变,应随学段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文理不同而有所侧重与改变。

  2、精讲点拨要到位:注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3、注重启发式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循循善诱,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4、多创设与实际联系紧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动机,激活內驱力,发挥其潜能,促进良好学**惯的养成

  5、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简洁明了、三维融合,可达到、可检测(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