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体会,读书心得,教师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看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最*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其中有一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读后我掩卷细思,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这篇文章也让我茅塞顿开,如梦初醒。

  “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这些语句直击心灵,让我读后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我太爱给学生贴标签,每天只关心他们的表现,极少关注他们本身,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再这样下去,我也许就要毁掉他们的童年,毁掉他们可能的成熟丰满的明天。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首先我要改变对一些孩子的态度。

  张思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鬼,他经常让我感到头疼和不耐烦,这不今天上课时,他居然半扭着身子,歪着脖子,跟后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我气得七窍生烟,满腔怒火快要从眼睛里喷射出来,他无视我的愤怒,继续我行我素。下课后,我把他约出来,按捺住自己的强烈不满,像对待我喜欢的孩子一样,柔声细气地说:“看你文质彬彬,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知上进的好孩子,不应该给我一个调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儿郎当的张思,听完这句话,惭愧地耷拉着脑袋,像个雕塑,一动不动。从那以后,他低调了许多,上课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调皮捣蛋。某次作文课,张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来,我走过去,示意他们安静,李霞一把扯过张思的作文本,塞到我怀里,嘴里直嚷:“老师你快看他的作文。”

  张思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围捕的小兽,惊恐万分。我有些疑惑,拿着本子认真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王老师像只凶恶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来,脚下像绊了两个大米袋,费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写得不错,比喻很贴切,形象生动。”张思满脸吃惊:“老师,我真的写得很好吗?”“嗯,真的写得很好。”我直视他的眼睛,郑重地点点头。他显得很兴奋,脸蛋而红扑扑的,像朵快要绽放的映山红。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说说,他拍了那篇作文,旁边备注:我不知不觉爱上了学*。看到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转变,就是那些我不经意间的赞赏。这真应了朱教授说的,爱是教育的底色。

  虽然,我现在只改变了一名学生,但是那种幸福的滋味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想我被《致教师》唤醒了,我愿意创造更多这样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话,那就让我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激发不可限量的能量,让明天远远超出想象,为孩子的童年抹上亮丽的一笔。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最*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其中有一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读后我掩卷细思,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这篇文章也让我茅塞顿开,如梦初醒。

  “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这些语句直击心灵,让我读后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我太爱给学生贴标签,每天只关心他们的表现,极少关注他们本身,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再这样下去,我也许就要毁掉他们的童年,毁掉他们可能的成熟丰满的明天。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首先我要改变对一些孩子的态度。

  张思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鬼,他经常让我感到头疼和不耐烦,这不今天上课时,他居然半扭着身子,歪着脖子,跟后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我气得七窍生烟,满腔怒火快要从眼睛里喷射出来,他无视我的愤怒,继续我行我素。下课后,我把他约出来,按捺住自己的强烈不满,像对待我喜欢的孩子一样,柔声细气地说:“看你文质彬彬,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知上进的好孩子,不应该给我一个调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儿郎当的张思,听完这句话,惭愧地耷拉着脑袋,像个雕塑,一动不动。从那以后,他低调了许多,上课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调皮捣蛋。某次作文课,张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来,我走过去,示意他们安静,李霞一把扯过张思的作文本,塞到我怀里,嘴里直嚷:“老师你快看他的作文。”

  张思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围捕的小兽,惊恐万分。我有些疑惑,拿着本子认真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王老师像只凶恶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来,脚下像绊了两个大米袋,费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写得不错,比喻很贴切,形象生动。”张思满脸吃惊:“老师,我真的写得很好吗?”“嗯,真的写得很好。”我直视他的眼睛,郑重地点点头。他显得很兴奋,脸蛋而红扑扑的,像朵快要绽放的映山红。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说说,他拍了那篇作文,旁边备注:我不知不觉爱上了学*。看到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转变,就是那些我不经意间的赞赏。这真应了朱教授说的,爱是教育的底色。

  虽然,我现在只改变了一名学生,但是那种幸福的滋味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想我被《致教师》唤醒了,我愿意创造更多这样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话,那就让我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激发不可限量的能量,让明天远远超出想象,为孩子的童年抹上亮丽的一笔。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9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最*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之前总会觉得教育理论之类的书籍会深奥而不易理解,忽见《致教师》以书信的形式,用新颖而又独特的叙述方法娓娓道来,不禁越读越喜欢,缓慢地读,仔细地品,似觉得这书如一首诗,字里行间总带着一份亲切,也许正是因为她道出了无数老师的心声,才会“于我心有戚戚焉”么。

  我一直认为:外在环境易于营造,内在的精神养成谈何容易!一些精神食粮总要依靠伟大的人物或伟大的作品浇筑,所以,很多教育精神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而言总感觉“天方夜谭”,“毫无实际”。以前,在我的意识里老师就是园丁,就是蜡烛,就是春蚕,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些标签黏在我内心深处好多年,以致让我错误地认为做老师真是亚历山大,如若想成为名师那必须倒在讲台上。我周围的世界,包括孩子们在作文里,总给老师贴上这种“伟大”的名片。这就像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浑身疲倦,苦不堪言。

  而书中《我是教师》一文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是一朵绽放的花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阐释教育之美;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累死讲台为代价,也不应以这种方式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般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而要尽享四季的五彩斑斓;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没有一点关系,“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所以,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真正的阳光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理想、文化、爱心、才艺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孩子们表现并不如意的时候,我的情绪放佛也会随之跌宕起伏。有时不得已在学生面前表露情绪,甚至怒不可遏,然而沉稳下后,又常常后悔。矛盾的心理总会让我坐立不安,更难的是我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也常常感觉自己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限的惆怅之中,也常常问自己:给我一个做好老师的理由?

  然而,读到“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这句话时,一下子像是听到了最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享受。好像重拾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向往着、想象着,甚至幻想着。我可以大声告诉所有人:我是教师,是真实生命的职业!我可以欢喜,可以怒发冲冠,亦可以哀伤,可以乐享情调!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朱老师是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充满朴实与热情,文字关乎教育生命存在的意义,关乎教育人成长的方方面面,他想为教师抒写普通人的一部伟大传奇,他殷切地希望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此,他努力地回顾、梳理、思考和写作。这书,也是他对教育长久的积累和凝结!我希望,除过嘈杂,能静静地坐在一间屋子里,重新凝眉静思这本《致教师》,变成一股清纯潺潺的小溪,随着朱老师的思想脉络缓缓流淌,用文字留下道不尽的思考和向往,留下思想交融撞击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感动、感激、感恩。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有感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经常把一些在书本中得到的道理讲给我的乡村教师朋友们。大多数人觉得我是个“疯子”,“不贴实际”。特别是现在的“80后乡村教师群体”,他们经常“心存不安”,“这山看着那山高”,“乡村教师就那么点工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等等。刚毕业那几年,我曾也质疑过农村教育,也曾想离开,甚至强烈地想转行。后来,农村孩子们对我的朴素的爱影响了我。当农村教师是我的事业。我要尝试去改变,哪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像朱老师说的:“只要在农村一天、在讲台上一天,就能够用心地去教一天书,用心地帮助农村的孩子,让他们尽可能得到好的教育。”做乡村教师,良心很重要!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乡村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当然,乡村教师也不是非得一辈子在乡村。

  在乡村学校,出名师很难,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因素。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记得在北京中关村三小,*陶行知学会一负责人一直提醒我们:乡村教师一定要跟外界取得联系。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并不孤单,最有效的方式就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讨论、分享、碰撞、彼此鼓励,取长补短,对成长非常有益。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新教育实验团队里的很多名师、大家,我想都是秉承一颗赤子之心,努力挑战自我、活得很精彩的人。他们诗意的生活在祖国大地上,为教育,为人生。在时光中创造更好最好的自己。他们也有一部分人从最艰苦的条件下,践行自己的理想。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快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寒假共读书《致教师》。对于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在去年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在网上也买了这本书,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一遍。虽说第一遍粗略,但一边读、一边记、一边划,读完后内心得了安慰。今年寒假,当我再次读,读完后,我的心灵得到了释然。

  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写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信件的方式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疑问而作的一一阐释。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的教师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涯中的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踏上工作岗位将*7年了,内心存在的困惑与和疑问在这本书里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明确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读了之后,收获很大。接下来,我结合我对部分印象深的内容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

  当我读到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其实这也是我*时的困惑,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每天学校事物多,除了上课下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学校大事小事都是你,下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忙里偷闲怎样进行专业阅读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比如完成早十分起床,晚上少看会电视,少玩一会,翻几页书可以做到。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时间是挤出来的。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孩子们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往往把教师当做一部百科全书。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孩子们就会非常失望,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的知识结构。

  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其实也是为了人生。人生非常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而来?陶行知先生说,人生有两种风景,自然的的风景和精神的风景。行万里路是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自然的风景事有限的,精神的风景是没有边际的,最后达到无限风光的顶峰。人生真正财富是精神的财富。不管我们所处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不能空虚,自己在忙也要读书,让书香浸润心灵。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临的是复杂的对象,因为我们在教学生学*新知识,孩子们每天都在成长。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思考,也要有成长的速度。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思维的深刻性告诉我们,做一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把问题搞得水落石出。思维的敏捷性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教育机智,在遇到复杂的教育问题时,要学会敏捷而妥善的处理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想超越自我,就应该记录每天的教育生活,用精彩的文字记录每天精彩的岁月。学会写教育随笔,记录教育生活中的点掉滴滴,只有不断的反思生活,从而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要不断的思考,每一节课课前备课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怎样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每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孩子也要学会思考,只有思考才会不断的进步!

  三、做一名胸怀宽广的老师学会自我调适

  选择了老师这份职业,就相当于选择*凡生活。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一天天守着一间间教室,一道道题讲了好多遍了,还要不断重复。甚至有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提不起精神。之前网上有一个河南郑州的老师,她的的辞职信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和转发。一封信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这位老师的辞职是有原因的,或许他有了更好的工作在等待着它。不管怎样,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认真坚守这份职业,对的起自己的良心。说句实在话,老师干的工作是良心活,努力是一个样,不努力又是一样。所以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无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有不开心的事,都要有宽大的胸怀,遇到事情不钻牛角尖,你的胸怀大了,这个世界就小了,任何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心小了,所有的事情就大了。你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有多大。你看到的世界取决于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取决于你的心胸。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找对人做对事!多多培养自己兴趣爱好,让生活增添色彩,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幸福的事。工作上认真一点,多看一点书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让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四、多关注问题生把爱给孩子

  当我打开《致教师》第123页时,如何对待问题学生?这也是我也令我十分头疼的事。班级一共61名孩子,但是个别问题学生让我十分无奈。经过我的调查、家访沟通,我真正感觉到: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家庭原因。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不能把他所有一切都否定,不能看不起孩子。总之,要把爱给孩子,无论他的家庭条件多么不好,无论他长得是否漂亮,都应该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问题孩子,更要特别关注。每次对他的鼓励,我都会看到他的笑容,笑容背后我看到他的自信和阳光。其实作为一名老师,当你把爱给孩子时,其实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爱。最后,祝福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但是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假期里,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此书分为四辑,以书信和新春致辞的形式,阐述了和教师的生活,工作,成长密切相关的四十六个问题。语言质朴简洁,却意味深长,是作者的用心之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警醒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的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第二个体会是:惭愧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长,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时,我的心情是不*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第三个体会是:努力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9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

  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现摘录如下: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然而,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

  我看过一些青年教师死记硬背学生的生日,他们很想让学生在生日那天收到老师的短信或是问候。动机很好,但我认为这样做可能多余。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可能更为重要。

  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帐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任何职业都有都有危险,教师工作也不例外。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这种危险性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吴非老师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吴非老师的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前提。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呢?。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欣喜地找寻到了最佳捷径: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家。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永葆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了爱,体会了爱,体会了温暖,体会了教师的酸甜苦辣。亲爱的老师们努力吧,一切的一切总会有快乐的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致教师》心得体会 (菁华3篇)

《致教师》心得体会1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心得体会2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心得体会3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菁选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1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2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现摘录如下: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然而,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

  我看过一些青年教师死记硬背学生的生日,他们很想让学生在生日那天收到老师的短信或是问候。动机很好,但我认为这样做可能多余。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可能更为重要。

  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帐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任何职业都有都有危险,教师工作也不例外。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这种危险性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吴非老师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吴非老师的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前提。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呢?。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欣喜地找寻到了最佳捷径: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家。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永葆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了爱,体会了爱,体会了温暖,体会了教师的酸甜苦辣。亲爱的老师们努力吧,一切的一切总会有快乐的收获。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3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4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5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6

  我哭过,就在我心爱的学生面前脆弱地哭过……我从来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代表了脆弱、无能和不成熟。没想到翻看第一页便是吴非老师真诚地劝说“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我激动地接收了吴非老师的这一劝告,因为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这份激动更来自玩吴非老师点出了太多我们所“不敢承认”的真实。为了这份真实,我愿意永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着。

  我可以紧张么?

  紧张,几乎每节课我都会紧张,我悄悄地掩藏着这份不安,面对孩子面对同事都故作镇定。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这个学年已是我教课的第三个年头,虽谈不上经验十足但总不至于课课紧张课课担忧,然而事实却是——我真的很紧张。站在讲台头第一年紧张在外,怕自己不被领导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长认可;第三个年头站在讲台的紧张,不怕领导同事来听课,不怕课堂难以被人称赞,紧张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会觉得无趣,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能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意义。每一个学年过去,我又紧张学生能否能在英语学*上有一个学年之后的螺旋跨越。

  故不知这种紧张在吴非老师的书中得到了认可“课前紧张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比较敬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学科教学,看重学生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吴老师的这句良言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德高望重的数学汪老师,她是退了休又被学校返聘回来的,足以见得汪老师的教学和为人。但是她几乎每节课后都会深入同学问我们“这么说你们能明白么?”“我年纪大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时我太刻板,和我有距离?”也许汪老师她也课前紧张吧,也许这也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推进自己创新、实干的动力吧,无论怎样我将对我的这份“紧张”释怀下了。 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么?

  这是一个我最在乎的问题,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拥有一批喜欢你以及你所任教学科的铁杆粉丝,而一个老师最失败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没有一个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我视这一个标准为我终身教学奋斗的目标。 吴非老师说的很对“你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对学科学*的热爱,你的努力知识让学生适应了你的教学,而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排异性,你没有向学生有效地介绍学科的内涵,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

  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在于教学设计的有趣精巧,还在于一个老师的综合管理教学能力。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贴切学生的兴趣,把课弄得花哨可爱点,学生就是喜欢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们时下关心的游戏等等。现在随着教学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觉得如果培养维持那批喜欢你的课的铁杆粉丝,那么我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我难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团体讨论,全班一团糟,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学生沉浸在学生喜好的无聊的乐趣中去,学生错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话、英语世界语言的超前绝伦,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难以智慧地教会学生学*方法,留给他们独自思考判断的空间,把他们所有的学*都丢在我设好的框里,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的英语课仅仅是无聊地讨论,学生每天觉得自己在无方向地交谈而失去了在英语课上感受亲情、友情、礼仪的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我的课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和我一样吧,把这个标准定为终身为师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会收获更多。 我可以留给学生记忆么?

  “这些课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能记住的?学生会记住的是教师的什么呢?这些老师的站姿、手势、笑容、神情、口头禅和轶事,往往成为学生的话题,继而又被学生带往遥远的年代。” 针对前几个记忆,我想将其归结为“教学记忆”,我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确乎没几节课是能成为我的记忆的。但也确乎有这么几节精彩的课的片段永远藏在脑海,这是一个老师教学的自豪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多少年教学积累的精华,这个不堪奇怪,这个应该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为了留给学生这些稀少而宝贵的课堂片段,那么我们需要继续地努力着,学*是我们唯一的法宝,我们这一职业要求我们更多地学*,有极强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因为我们使命艰巨。

  而针对留给学生后半部分的记忆,我称为“行为记忆”,那么应该是不计其数的,学生回忆起你来第一时间应该回忆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么课。针对这种记忆,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走下去我还是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卖家的顾客……我们需要为师的执着、认真,也需要驻足观赏这个美好世界的胸怀,懂得体会亲情、友情、爱情的心怀,懂得感恩感怀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这些就是学生回忆起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光靠我们的职业道德很难维持的,这些是做人为事的态度、是一种*惯,这些只能在*时生活中去体验。换句话说“一个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师,怎么可能会耐心地对待我们身边年迈的家长;一个对身边的朋友不耐烦的人,怎么能心*气和地耐心教导学生?” 因此,两种记忆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努力,用哲学的说法就是“矛盾辩证统一理论”了!

  如果我在短暂而宝贵的教学生涯中解决完了这三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我够格了,现在我会努力再努力的!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7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8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9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10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