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1 00:00:00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

  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

  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1)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

  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

  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2)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引出正确的航向。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这件事的任重道远,而小学教育尤其如此。面对那些渴求知识的愿望,异想天开的童心,调皮难训的行为,薄如蝉翼的自尊,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这也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拥有一颗童心。只有把握住小学教育的`规律和脉搏,才能将其中的困难一个个全部解决。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天赋的渐渐湮灭,不只是客观的教学条件的落后,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主观的打压和扼杀,对艺术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问题十分严重。

  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作为学生精神的启迪和学识的传授,就如同一支能够点燃学生无限潜力和热情的催化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主观地用催化剂改变被催化对象的本来性质,否则的话,催化的结果就是失败,而放在教育中,这种失败的结果却是学生命运的从此留有阴影。

  道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初衷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教育的梦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渐变成一个矫情的词汇,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自己放的过高,以至于支配和指挥学生的心态明显,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先生首先是学生”,说的不仅是知识和学问的金无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无完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同样适用,所谓教学,本就是教育和学*的双重动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谦虚为上,积极进行不断的学*,学*我们未知的知识,学*孩子们天真的理想,也学*孩子们纯粹的乐观,只有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与之相对的教育水*才会有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也会变得精彩绝伦。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4)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菁华3篇)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1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2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3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5)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9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

  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现摘录如下: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然而,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

  我看过一些青年教师死记硬背学生的生日,他们很想让学生在生日那天收到老师的短信或是问候。动机很好,但我认为这样做可能多余。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可能更为重要。

  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帐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任何职业都有都有危险,教师工作也不例外。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这种危险性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吴非老师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吴非老师的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前提。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呢?。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欣喜地找寻到了最佳捷径: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家。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永葆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了爱,体会了爱,体会了温暖,体会了教师的酸甜苦辣。亲爱的老师们努力吧,一切的一切总会有快乐的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6)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读完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朱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说,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没有成功实现理想的是少了坚持!我们走上教育一线的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我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7)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中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中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中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它。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的服务而《中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中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中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中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实。务实。朴实。*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中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中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中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中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中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中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中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中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的服务……"而《中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中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中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中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实。务实、朴实、*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中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中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中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中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中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人在自然中,人的教育是自然界所有生物活动的.一个部分。生本教育建议让学生忘我地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学*效率也就提高了。一个故事说,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保守的教师,有些像印第安老人,不知道汽车自身原本是有动力的。生本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能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初一级学生学*心得对于学*,我们应该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它来适应我们。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适应学*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学得*衡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衡.不能说你喜欢这一学科,就一味地学*这一学科,而放弃其它学科.但也不能因为你这一学科较弱而总学*这一学科,自己较强的学科却不去学*.这些都是不*衡的现象,到最后只会是两手空空.我们应该做到科科必学,科科*衡.当然,如果自己的弱势学科实在是补不上,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的学*方法,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学得更好,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学得透彻学*,就是要有敢问敢钻研的精神.我是一个提倡不懂

  学*方法对于每一位莘莘学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好的学*方法能令你受益终生。但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科而异的。

  总言之,有四方面要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

  俗话说:“万丈高楼*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若能将基础知识全面地,系统的熟练掌握,并能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脚踏实地地学,决不要心浮气躁。

  二、讲求效率

  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介绍他们的成功秘诀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讲求效率”,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即上课一定要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当堂吸收消化。若能真真切切地达到此境界,那么偶尔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虽占用时间,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促成你更高的学*效率。

  三、扩展知识面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挑战中考及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就应有厚实的知识作为盾牌。所以我们要“挤”出时间阅读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浏览海内外最新高科技信息,观看《焦点访谈》之类的评论性节目。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适度地给自己放假,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紧张的模拟考之后给自己轻松半天。与好友一起去看场电影,溜一会儿旱冰,或是戴上久违的“walkman”,或是对着蓝天白云高喊一声,舒心惬意,好不自在。不过,别忘了轻松之后又该崩紧那根弦了。

  “尖子”生名列前茅的技巧并不难学到手,做好以下,你离第一名就不远了。

  1、以学为先:学*是第一中心任务;学*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

  2、随处学*:每天晨练或者上学路上记忆词语;在盥洗池贴词汇表;每天刷牙时熟记一个生词;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证学*时间,坚持不懈。

  3、讲究条理:条理清楚整洁的学*环境很重要,把常用的与学*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重要的学*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

  4、学会阅读: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讲究高效率,别人8小时完成的作业你最好用6小时;再晚也要完成当天作业。

  6、善做笔记: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字迹要自己明白就行;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画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记笔记时,对自认为可能会考的知识点格外注意,课下根据这些知识点自编模拟题,并在考试前夕做出书面答案;如果哪里答的不圆满,就回过头来在复*;对背记的知识尝试一个月时间内偶尔关注它。

  7、书写整洁:一手漂亮的文字会为你争得印象分。

  8、及时提问:不要课堂和老师争论。课下要积极和老师探讨更深一步的内容,甚至可以面红耳赤,争论的记忆最深刻。

  9、学*互助:不要嫉妒同班学*好的同学,和他们的交流会让你眼界更开阔;和同学经常一起讨论家庭作业中的难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教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教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可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终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教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我认真阅读了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读人明理,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甚至使我们终身受益。"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营造书香校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头脑。因此,"读书"--既是响应学校的号召,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

  我读了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自己的理论水*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需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昌理,读书使人善辩。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读书不仅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也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学*他人的先进经验,让自己能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周国*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直面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共同体的无限魅力。在这个共同体中,谁是主体呢?既非教师和学生,也非学科或关于它们的课本、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伟大事物”。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伟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举: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兴趣的激发、学*方法的指导、学*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集中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这包括了学*兴趣的培养和正确的学*方法的掌握。

  能以教学原则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英语的动机,中学生学*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

  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把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手段。要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基本训练,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

  (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3)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反思。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20年的我来说,很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需要更新,继续学*充电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本学期龙巖市曾放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老师为我们精心选择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此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及时雨,让我茅塞顿开,让许多*时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答,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行动的航标,让自己增加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导航。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在总结学*国际先进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前提下,为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提供了新思维。全书101条建议从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出发,提供了英语课堂重构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举措。此书在坚持“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原则上,总结梳理了有效的课改范式和经验。同时在注重实效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与同道建设真正意义上富有智慧的交流互动。

  全书101条建议,主要是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英语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课程标准的领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文化意识、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全景式地勾勒出英语教学的新视野。本书的作者都是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力图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上的教与学有机结合。此书并非纯理论阐述或学院研究,而是根据各自的探究、积累的经验与感受,针对目前英语教学现状中的弊端,给我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的例子来诠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有感而发,真切地提出了合理可用的建议,旨在反思和有效地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宏观和微观结合,大胆吸取国外英语教学的有益成分,取舍有度,并尝试在英语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思维、新体会、新举措,多维度地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方法和思路。

  这本书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使我们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狭窄。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书本中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老师的教育才会更加智慧,教学才会更加和谐。它像海上的明灯,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笔记,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8)

——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6篇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孩子们对老师非常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事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本”就是学生*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学*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是一位语文教师,但对数学教学也从不放弃,我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学生就会给我回报,我做了,我也得到了。

  以好带差,以小组牵动班级整体,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惯培养为重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拓展思维、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我教学工作的宗旨,也许正是自己在*日的工作中做细点点滴滴,所以期末考试,学生的书面书写干净整洁,能够仔细的答题,班级的各项成绩好。

  低年级的小科课较少,大量的时间都是我们自己支配的,加强学生的学**惯培养,搞好辅导也成了我们*日的重头戏,及时调整教学状况查漏补缺,让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有收获,在辅导中也能拓展思维。

  大量的辅导,必然规律带来批改量的增多,尤其是低年级,不批改是根本不行的,低年级必须面批面改,自己也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在漂亮的字上画个圆圈,在干净的本子上画朵小花或者小五星。班级38名同学,每位同学的本上都留下我认真批改、圈圈点点的痕迹。也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作业本整理干干净净让我欣赏,让我评价。在批改辅导中,我特别注重学*有困难的学生,本着上课多叫几次,批改多圈几次的原则,把更多的机会送给他们,只要他们肯努力,我愿意这样去做,不厌其烦。

  还记得和学生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清楚流利地表达,还记得学生清脆悦耳、富有情感韵味的朗读,读课文各种不同的表演,识字也很有趣,可以加动作或者表演,如:“躲藏”我躲起来。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书写*惯正在学生身上扎根,这又一次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什么,学生就会展现什么,同时也就收获什么。

  我读了《施舍的树》这篇文章后,我被文中的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这棵大树为小男孩做了许多事:让小男孩在树荫里休息,让小男孩在它的树干上荡秋千,让小男孩把它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让小男孩把它的树干锯下来做船,让小男孩坐在它的树墩上休息。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很关心我,爱护我,天天烧饭给我吃,忙里忙外,不让我受一点伤害和委屈。

  有一次,我发高烧了,头晕乎乎的,妈妈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到医院里去。在路上,妈妈一会儿问我:“卉卉,你要不要紧?”一会儿又对我说:“坚持一会儿,我们要到医院了。”忽然,一辆卡车从我身旁经过,我乍一听这声音后一惊,人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妈妈心急如焚,立即放下自行车,把我抱在车上,一个劲地自责自己。到了医院,医生经过一番诊断,说:“没什么大碍,只需要挂两瓶水。”我听后有些害怕挂水,妈妈对我说:“宝贝,放心吧,没事,针扎一下像蚊子咬一样。”我听后点了点头,心宽了许多。挂了两个多小时,我的病情明显好转,妈妈心中的一块石头才渐渐放下。啊,妈妈,你就像那文中的大树!为我无私的奉献!

  其实,天下的父母亲哪一个不是像大树这样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许多多,我们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用一颗孝心回报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愿天下的父母都幸福快乐。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2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己能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的依赖性很强。

  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的帮助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

  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

  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

  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他们参考。

  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

  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

  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己,培养学生对自己、班级、家庭的责任意识。

  确实,《班主任大全》一书,在班级管理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心得体会。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3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书籍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利用一学年时间,我学*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两本书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

  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自己的理论水*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4

  花儿争芳斗艳,是春天的幸福;婴儿的啼哭,是方为人父人母的幸福;那么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是学生的琅琅书声,还是后进生的一次小小的进步?我想都是,但我认为教师的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心*气和的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5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体会。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应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到达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能够帮忙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务必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就应学会的`,更就应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务必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中最大的乐趣。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带给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持续一颗好奇心,想一想这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这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有进步。

有关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6

  在新的实纪,中国教育艰难地走在改革的路上,在我的目力所及范围内,小学语文界,我看好这个人:窦桂梅。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这一大串耀眼的光环笼罩着窦桂梅。但她没有为这盛名所累,依然执著行走在语文教学的探索路上。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语界引起很大反响。而*几年倾力探索的“主题教学”则标志着她对自我的超越。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家世*常,学历*常,但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特级教师。而今,她的教学艺术得到专家学者和语文同行的广泛赞誉。是什么促使她的成功?

  她给予的回答是:是热爱让我取得了这天这点成绩,当人的愿望是用心的、向上的,它就成了渴望而不是欲望,并渐渐构成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气质,这种力量和旗帜,让生命有了一种韧性。当然,我也相信“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窦老师的不少公开课,低中高各个年级的,阅读作文各种类型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她教学的底气,个性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哪里?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古人慨叹作诗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用在评价教学设计上,也不算夸张。比如她上《秋天的怀念》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十易其稿。除了这看得见的备课以外,还应当有更多隐形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当你把教学当作一种“信仰”时,就会发现你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课堂上的.新意,或者说底气,决不可能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背后应当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窦老师不凡之处就在于她的“底气足”,这主要是她的语言吸收和表达的潜力,尤其是被有些人看得难以把握,其实是时时处处都明显存在的个人的“语感”,语感的敏锐和丰富多彩,不在于刻意地“修炼”,而在于日常的领悟和揣摩,它往往是“*得”的而不必须是“学得”的。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在长期涵泳于生活,尤其是经典性的语言艺术作品之中而“悟得”,仅仅上几节戏剧学院的“台词课”,作用恐怕不大。在这方面过去的中等师范学校是十分讲究的,甚至构成一种浓厚的风气。窦老师的“底气”由此而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非但没有上丧失这种“底气”,而且善于“养气”,使之充沛于全身,散发与外,这就是她的高明之处了。

  最后还是一窦老师的话来与大家分享――“自己向往的为师境界,那是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不虚伪、不做作、不冷眼旁观......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从而获得自身根本的完整。

  她向往的为师境界,不就是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一种人生境界吗?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9)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荐】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

  在这个匆忙而又冰冷的年代,我们不仅有无数个快乐的瞬间,还有那些悲伤的夜晚、无措的时刻,每每在这个时刻,我都会捧起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里面描绘的各种各样人的人生中找到慰藉,找到温暖。属于你的另一个全世界,终会以豁然开朗的姿态呈现,以我们必须幸福的名义。

  作者张嘉佳,80后作家、编剧、导演。被称为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书里面的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细细品来,总让我怦然心动。作者是真心喜爱文字的人,同时也想借自己的文字去给那些在迷茫和痛苦中的人带来指引。

  “四季总是有一次凋零,结果无数次凋零。相爱总是有一次分离,结果无数次分离。”书中38篇短篇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这篇《姐姐》。作者以一个叛逆的男孩开玩笑的口吻叙述了他与姐姐的故事,里面讲到从小到大的打打闹闹相互拌嘴,一些暖心的瞬间,以及长大后才了解的良苦用心。姐姐嘴上不说但总是把都留给他,他也从来不表达爱却无时无刻都在护着姐姐。弟弟失恋时,姐姐不管他的'情绪强迫他去厨房下碗面,但吃了几口没吃完就自己回到房间;姐姐去外地上大学,弟弟会把自己攒的所有私房钱偷偷塞到姐姐包里怕姐姐受委屈;姐姐不让他抽烟,说抽烟的人都是坏人;在刚有电脑的时候,姐姐教他学打字,他就是不肯学,但是在姐姐以可以泡妞的诱惑下学了打字并且通过MSN加了一个叫无花果的女孩聊天。

  他的姐姐狡猾、浑蛋、嘴很毒、总是欺负他,但是姐姐在吃完那碗失恋的面后她回到房间在日记本上写下“弟弟下的面,连盐都没有加,我想,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难过,也就不会做出这么难吃的面。我也很难过。”;在弟弟因为心疼自己的钱都给了姐姐而钻进被子里时,发现姐姐也同样留给了他自己的私房钱;姐姐虽然不让他抽烟但在去上学前给他留了一包中华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如果一定要抽,那也抽点好的,至少对身体伤害少一点。”;弟弟在最后才知道无花果给他发了一条消息“笨蛋,我是你老姐。”。可是在1999年姐姐出车祸走了,在医院里见最后一面时姐姐在弟弟掌心敲下六个字母的位置。每每读到此处,我都暗自伤神、潸然泪下,我也有个总被我欺负又总相互依靠的弟弟,总在动情之处看到自己。

  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不由得就会想到自己,忍不住想回头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已经走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路上不断有人来,又不断的有人离开。今天你珍视的人,可能明天就变成陌路人。有人说,所谓人生就是一个迎来送往的过程。得到失去都是一种常态。在书里也看到,有人失去事业,失去爱人,但是最终都还是要勇敢的生活。而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人,他或许伤害过你,但是他一定给你的生命中留下过温暖,所以也期望他们获得幸福。正如张嘉佳所说“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2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3

  《孩子们,你好》是一本读后让人快乐的书。文中阿莫老师的孩子们很快乐,阿莫老师也很快乐。那我们来看看阿莫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我从开学第一天、课堂上、课余三个方面来归纳了一下:

  开学第一天,老师亲切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老师根本不认识他们,所以在开学前他对着照片上的样子一一记下了每个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们试想一下,当孩子与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听到你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该会多么激动与快乐。而且老师还一一与孩子握手,这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从而他们也会来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课上,没有行为规范的宣讲,老师也没有严肃地说:“你以后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么说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束缚了,从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成为一名学生。阿莫老师是让孩子们直接进入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学*的快乐,从而爱上学*。

  课堂上的阿莫老师应该是个很能干的老师,他包揽了语文、数学、艺术课,书中也很细致地写出了每门课的教学法,通过典型的课堂现象和课堂事件展现出来。“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我读到最窝心的一个情节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后就要去上学,他妈妈就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

  阿莫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的学生。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4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到两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感觉有一盏明灯指引这我并且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有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并且每一条建议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己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

  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有课本上的知识,肚子里还应该装有其他的知识。这样,即使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英语。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和亲身体验学*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过程。在制定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符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或放松学*,而学*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而努力。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5

  寒假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深有感触。走进中年,那种身不由己,由身至心的累,让我心力交瘁。所以时常抱怨我们有负担加重的烦恼,有力不从心的惆怅,有对事业竞争的压力,有对青春已过的失落,有对日常琐屑的牢骚,有对未来衰老的悲惧……

  作为教师,曾被繁琐细致的工作而忙到焦头烂额,曾被学生闯祸气到怒火冲天,曾被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承受着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抱怨生活,埋怨工作。我有时抱怨学生:早自*不开口读书;简单的作业题做不会;测验的卷子也不交;一个简单的知识讲了好多遍还是做不出,真是急死了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人总有一块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那里就是这个人的盲点,那里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人的盲目性让我们毫无意义的抱怨自己,却不会主动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我,家里的事,孩子的事,学校里的事,自己的事,不定期的像晴雨表一样,阴、少云、晴、雷雨、乌云。心情受到琐事的影响,经常的发个小脾气,时常抱怨。有时想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承受、去分担,承受生命里的苦难。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珍惜拥有的,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而作为老师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又少了。有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们不会学,也许并不是他们笨,而是老师使用的方法不适宜。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们总是使用一种方法授课,却期望得到一样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每个学生的学*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的技巧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擅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学*的结果自然是有差异的。所以,差生是慢慢形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适应老师的方法,慢慢地成绩就差了。这也可以从有的学生换个老师学*成绩就上来了找到依据。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要求很高,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所以要因材施教和进行小班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带着抱怨的心情冲进办公室,而办公桌上的杯子早已被同事给倒上了开水;自己有事了中午值班,同事主动帮着自己值班;感冒了,同事帮忙看班,学生亲切的一句问候,甚至一个微笑……点点滴滴,温暖和谐,有这样团结包容的团队,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心情又在乌云之后忽然变成了晴天。

  是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责任心、细心,还是宽容心,只要我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从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在温暖和谐的办公大家庭中,怀着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6

  教师个人读书摘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交代的工作。我利用将*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

  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中亲身体验学*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过程,在制定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或放松学*,而学*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7

  书,一道彩虹。既明亮,又多彩。读书,如涓涓清流沁人心脾,又似熊熊烈火促我激情。读完书,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需不断学*,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

  对有效的教学而言,学科的课程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以教师要做的是不仅要了解起学科课程,而且要能够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因为传达知识的能力绝非简单地了解知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教授尽管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但教起学生来却捉襟见肘,条理紊乱而词不达意。所以掌握教学技能对一个教师来说便成为关键所在。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性来完成教学任务:激励学生、管理课堂纪律、评估先前知识、有效地表达观点、考虑学*者的各种特性、评估学*结果,以及复*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任务完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亦即决定了“好”与“坏”的'关键。

  人们常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而这桶水永远都装满鲜活可口的圣水。我崇拜窦桂梅老师,记得在一书中曾写道窦老师在*时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几年来记的笔记有10万字之多,多篇发表。正是在她不断的学*、符号学中,自身修养日益提高,才能在工作中高瞻远瞩地指导实践。

  这使我想起了宋代学者朱熹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不正是我们发展提高的最关键所在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我们青年教师是二十一世纪教坛的主力,继往开来是我们使命。用我们的不懈的追求、坚定的信念、永恒的执着去不断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会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我们不仅仅要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如英语、计算机等等。乐在学中,乐在超越自我之中。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8

  在新冠肺炎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再次拿起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都说父母是最容易的职业,只要你会生孩子,你就能当父母,不用考证,不用过关。算算日子,自己为人母已三年有余,自问是否合格,答案是否定的。因上班的缘故,孩子十个月的时候就与我分居两地,少了陪伴,自然谈不上合格了。

  寒假到了,收拾行李,我一个行李箱,孩子一个,我们在关系上尽量*等。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牵着我的手,一手托着行李箱。我们回姥姥家了,在高铁上抱着孩子,我说这个寒假妈妈希望是温柔的妈妈。尽管现在看来,我并没有做到,懊恼!这时才发现,妈妈这个职业,我需要再修炼一下了。赶紧找到这本书看了起来,越看越发现之前的自己多幼稚和愚蠢。好好学*,做个尽量合格的好妈妈!

  作为一名教师,自然知道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且后者更加重要。开篇第一张就是教养的格局。孩子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原生家庭。这就是老师总会说的一句话,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学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抛开先天智力因素,那么客观环境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父母给予孩子的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了精神财富,经济因素有时无法改变,那么父母的性格就更为重要,可以成为孩子成功的助推器,千万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孩子未来的道路有千万种,不要因为你的眼界就局限了他的发展。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妈妈刚刚经历了痛苦的生产过程,看到皱巴巴的小宝宝都会说一句话,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快快乐乐的,你*安健康就好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不会翻身,会不会走路,会不会讲话,变得格外重要,和谁谁谁家的孩子比是好还是不好呢?渐渐地到了学*的年纪,更多的技能要让孩子学会,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这本身没有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的,但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父母就是要做好引导作用,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先成为这样的父母。这个过程,是相互的,人长大到成熟,没有正确的时间节点,即便成为了父母,也许也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那么就需要学*和自我修炼。这个过程,父母在成熟,孩子在成长,这多好啊!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都会有擅长的某一方面,发挥极致,培养出情商高,教养好的*凡的孩子。不需要个个都是清华北大,不需要个个都是民族英雄,简简单单的孩子,走普普通通的路,一样也是成功,只要孩子快乐,更加有深度的快乐,那就是成功的人,父母也就是合格的父母了。这条路漫长并且充满了乐趣,有挑战也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方法对,心态好,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寒假十分特别也很漫长,多了许多时间用来陪伴,整日不出门的相处,都是一个个灾难现场,一会儿孩子哭,一会儿孩子笑,一会儿妈妈大声呵斥……分分钟在崩溃的边缘。我总认为现在的小孩不会缺乏爱,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双独生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宝宝,小孩子应该是在满满的爱中成长的。直到今天才意识到,没有意义,低质量的陪伴都是不爱的变现,甚至让孩子更加的缺乏爱。放下手里的事情和手机,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投入在他的世界里,爱就出来了,绝不是几件好玩的玩具和迷人的电子设备可以替代的。

  书中提到许多家长花高价钱买学区房,上几万几万的辅导班,有个妈妈花了几万块钱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情商培训机构。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呢,*常心很重要并且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纵观世界,精英教育已经普遍化,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呢?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名校,这大概是中国父母能想到并且的答案。根据我本身的经验,从小学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上的学校虽然不是清华北大这种特别牛的学校但是在本领域范围也算的上中上等了。高中就读郑州外国语学校,当年也是河南省数一数二的高中了,凭借一技之长有幸进入名校读书,名校果然不一样,学生都是全省顶尖的人才,教师也都是省级名师,再来谈谈自己,学*跟不上一点不意外,好在老师不放弃,同学不嫌弃,自己也必须要努力,压抑的三年,说痛苦肯定有,说遗憾真没有,学*这件事真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那么名校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有,比如身边的同学确实整体素质高,有,比如老师真的有水*。那么要说没有,就是大环境会压的人喘不上气,再加上不懂自己的家长,心理素质但凡差点的孩子直接就跳楼了。作者提出的一个观念我也十分认同,那就是比学区房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的孩子。父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从理论到实践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名校不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兴趣爱好,性格脾气才是孩子的财富。

  暖妈的书值得一看再看,育儿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智慧的书,书中52个核心教育理念需要认真解读,好的教育,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有权利去选择他的人生道路。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9

  寒假里学校组织了教师学*培训活动,通过学*《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的感触很多。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制定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学*后深有体会。

  1、"学生为本"。此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2、"师德为先"。 记得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就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并贯彻标准精神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及神圣使命。

  3、"能力为重"。作为教师在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惯的同时,还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构建现代课堂,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效果。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4、"终身学*"。要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我们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还要学*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终身学*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在用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用实际行动诠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教师要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惯。用爱心育人,师德塑人,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深化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0

  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大。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1

  喜欢上苏轼,是已经很久的事情,读着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能穿越时光,看到那驻足于在山头蓦然回首满脸释然的明星。

  这个寒假很长,宅在家,真的有点闷。翻开这本囤积已久的《苏东坡传》,仿若走入另一个世界,跟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起见识苏轼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极高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笔下的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许起起落落才铸奇才。

  虽然历朝天子对苏轼有敬慕之心,还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苏轼还是屡遭贬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贬到黄州,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明明是被监视的流浪汉的日子,却被苏轼过成了农夫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成了我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四篇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后篇)《记承天诗夜游》。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苏轼流放到这里,冬天没有大米吃,只能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挠,真达观,这样的状况下都不会让他失去人性的快乐。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苏轼与生俱来的能力,来自心底的达观和释然。可能正因为这些刚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别遭遇,才能让这位旷世才子有了丰厚的生活体味,迸发人生的思考,恣肆洒脱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随性实则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不管他身处何地,何种境遇,总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流传后世,丰裕我们的生活。

  走*苏轼,见识他的真性情。

  真。为百姓干实事。苏轼在杭州主政时期,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还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等,向专家请教,测量运河高度,拟好计划,以防淤泥沉淀,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刚一结束杭州城的输水管和六个水库工程,就立即着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长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丽,缩短往返距离。

  的确,细数苏轼为官时为人民办的实事,能感受到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的真诚,只可惜施展才华的时日不多,刚伸展出拳脚,就被政敌踢出局。

  善。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饥荒出现,屡次向朝廷报告,而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使之失势的题目。他的善,生不逢时。

  在他的诗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声的歌,能听出蕴含的怒吼和叹息;在潺潺的水声之外,能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鹭鸶的鸣声之外,又能听见监狱中的**声。

  朋友圈太强大,跟随苏轼拜访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苏轼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诗词界、散文界、书画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丝,上至历届皇帝皇后,下至*民百姓,对他的才情钦佩不已。

  据说皇帝在用膳时,停著点头微笑称赞,旁人说一定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有次,苏东坡给皇帝上了谢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对群臣说:“苏轼真是天才。”

  苏东坡自幼年倾慕吴道子,被贬黄州,倾其全部时间致力于绘画,后来返回京城,他的诗画朋友就在京师聚集,与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子由、秦观、张耒等作诗、作画、笑谑。

  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与和尚参寥同游庐山数日,竟然可以在数百和尚之中引发轰动,大家争相传言:“苏东坡来了。”

  在书中,还看到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大人物,读着,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万变的朝政中,跟随**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赏他却不重用他;他游历、贬谪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儿女爱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进退;政敌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

  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却在恍惚间误读成一部励志的人物小说,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读着他,崇拜着他,仰望着他,去尝试着读懂他留给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达观。也许,他在用人生演绎“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2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还记得寒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上面有很多教育先锋者的名字,显得很严肃,那题目也让人觉得书的内容学术性很强。虽然也是教育者,可看到纯理论,学术性很强的书还是会觉得头疼。轻轻的翻开书本,看着“行走在守真归本的路上”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从批判到课堂教学重构”的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的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等等生动的例子,我被吸引住了。更让我惊讶的是沈红旗老师和苏静老师。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也有云“厚积薄发”。沈红旗老师中学时期就阅读大量的名著,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因为书难买还抄了不少书,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高二暑期狂读《辞海》分册里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部分。大一年级时,背熟一本成语词典。大学4年,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和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他有句话正说明了他教学成功的关键: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年仅23岁的苏静老师,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她轻取一等奖第一名,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与潜在能力。探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读书时,苏静老师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担任青岛市中学生记者团团长。中师二年级时,参加了山东大学古代艺术专业的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并且对古典诗词创作、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学等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参加12科考试,都是顺利通过的,而且门门成绩优秀。在大学专科学校一年级就读时,苏静老师成为惟一的双专学历生。看着他们辉煌的过去,不禁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优秀的他们取得成功后仍在努力,那么渺小的我怎么还有唉声叹气的时间呢。那么从现在开始积跬步、积小流吧。

  好书确实是一味心灵良药,它会教会我们,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人生的困难挑战,将帮助你仰头挺胸走出心灵困境。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3

  *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这本**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

  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

  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

  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

  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

  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大。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5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李开复先生所著的《做的自己》一书。先和大家简单谈谈李开复博士,刚及不惑之年的他已在信息技术领域、科研中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他将热情都倾注于对中国青年学子的关怀和教育方面。

  1998年他到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历任世界多个技术公司的高级领导人,是“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奠基人。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值事业上升之际,他不遗余力的投身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业,开办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青年学生们谈心解疑,为青年学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谆谆叙解科学技术对国家强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历述亲身经验,指点事业成功的.规律和达到卓越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务委员宋健曾说过:“若干年后,人们尊敬开复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忱、爱心和奉献。”

  书中诠释了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同理心”是人际交往艺术的核心准则。甚至可以说,没有同理心,即没有良好的态度,就不可能成功。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李老师提出:“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先理解他人”这些法则,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未必在实际中做的很好,或者干脆忘掉了,而李开复老师书中展开延伸出来的话,确如娓娓溪流,洞明而深刻,直达我们的心田,启悟人心,影响深刻。的确,“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提高改善的确不是智商,而是更能决定人一生成功幸福的情商。

  做的自己,要有甘于奉献、不图名利的意气。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认识到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增强定力,增强耐力,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要安贫乐道,不比收入比贡献,不比权力比奉献。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反躬自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注重修身养德,做的自己,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复制去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