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

首页 / 心得 / | 读书心得,亲爱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

  初识龙应台是因为《目送》,在网上很是畅销。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让我很是感慨。当时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能够这样的交流。当龙应台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我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可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齐写了三年专栏,经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资料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经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能够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明白什么叫披萨不明白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十分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应台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进取的。我们能够节俭,能够不浪费,能够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可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进取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唉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们是怎样很多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必须由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了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进取的道德之间不知如

  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应台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我会一向*庸下去,而问他是否会失望,龙应台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能够带来欢乐便不是*庸,*庸是和别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2

  段尘封约*20年的往事,一曲饱含深情的爱歌,一封令人深思的家书,这位母亲终究还是走进了儿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长的蜕变感动了、碰触了、滋润了历经世事沧桑的母亲最柔润的心,无法言说的情感缀入纸筏,留在笔尖,牵伴了这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忘不了的还是母子之间那场慷慨激昂的文化之争。

  安德烈说,MOM,台湾与香港在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闲暇享受快乐之美好;狼吞虎咽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乐趣;生活物质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欢怡……我享受德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爱各国友人一起啤酒、咖啡、音乐等一切对生活的“贪图”模式,闲适的下午茶,爱好的互相增进,我享受这片静沃的土地带给我的文艺气息,让我能够停下脚步慢慢品尝生活的味道。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妈妈很高兴听到你与我交流内心对生活的想法,我们能够站在同一高度谈论社会性话题,这思想的进步令人欣慰。如你说所,德国确实很浪漫很会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缺失文化,所谓的文化是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一种思想认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文明,不见得快节奏的生活,台湾香港人就很厌恶,相反他们沉醉于这般充实忙碌的生活。香港购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自然也没有立场去评判哪一个更好。快餐文化,高频率生活,抑或浪漫文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专属味道。

  是啊,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文明文化不同的见解与认知,我们能够做的也不过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的所谓文明去沉淀、去厚积薄发罢了。

  龙应台说,所谓的母子,不过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转过身,肚子流下一行清泪。《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告诉我们,父母给予了生命,就应任其飞翔,在他迷途时,指点迷津,父母不能强制孩子留在身边,用所谓的爱结束了爱。有时,不是孩子离不了父母,不过是父母离不了孩子,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倘若,我们*的父母愿意俯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作为朋友来探究这个世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纷争。

  听得最多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过来人”,也许你是对的,可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经验如时装一样,也会过时的。我们不妨学*一下龙应台和安德烈,用一封封家书避免了矛盾,增进了感情,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于你的,或是给你的,帮助你倾诉世界,寻回尘封已久的感情,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给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台,去畅聊社会,畅聊人生。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纷呈的,或是干枯无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心若向阳,思想便不会黑暗,以火热的心向未来奔去,把背影留给世界。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对话时空,或是论道天地,把思想的高度达至巅峰,把生命的感悟贯彻心田,坦诚相对,心心交流,梦、爱、理解岂会远哉?

  作为儿女的我们,动手抒写一封家信,道一声感谢又何妨?作为父母的你们,俯身聆听,道一声理解又何难?言而总之,让我们走进彼此的世界,唤醒尘封的温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我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我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明白,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我做决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先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我,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我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我,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我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4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xx后的孩子长大**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

  早秋的上午,阳光跳跃在桌面上,微风拂过脸颊扰乱了额前的发丝。教室里冷风呼呼作响,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热血沸腾,为两代人的思想沟通所震撼。

  三年的时间,让母子二人由“陌生”变为“熟悉”。龙应台说:“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吧。但当龙应台发现那个可爱的安安变成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的安德烈时,她想到了用一种最温婉的方式———写信。文字,真的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两代人的沟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词透露的温情中逐渐消融。

  透过书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在德国长大,深受欧洲古典艺术和美的熏陶,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崇拜爵士乐,喜欢单纯地享受聆听。在他的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爱国情怀与避政心态,安分保守与热情奔放。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种文化。

  我最喜欢的一封信是龙应台给安德烈写的《文化,因为逗留》。在香港这座繁华而又忙碌的大都市里,随处都能看见急冲冲赶路的白领公务员,各种嘈杂声充斥着人耳,快节奏的.生活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生活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想起暑假里和妈妈一起去台湾诚品书店,在这里书是一种文化,而读书更是一种享受。不同年龄的人因书在此汇聚,甚至还有人提着行李箱,只为感受书本的魅力。书店里橘色而温暖的灯光将书本笼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关照。文化经典就是被时间的筛子所挑选的金块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沁人心脾。这大概就是经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过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来信,我不禁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进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会出现叛逆情结,渐渐地与父母的交流变得少了,每天都单调地重复三点一线地生活。看到龙应台给儿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们也想和我沟通交流的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

  与经典满分作文里所描绘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妈妈并不是细腻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的,*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爱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为要上晚自*,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买饭。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炖好排骨送到校门口。当爸爸转身离开时我看到他被汗水湿透的衬衫,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有多少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美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书中母子二人的对话,让我的心灵有很大触动。反思自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心中释然,昏黄的路灯下是一家三口拉长的身影,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6

  “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十分奇怪:一个儿子对自我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悲痛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我的*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当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我的?我觉得应当不多吧。毕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我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我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职责心的人必须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我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所以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可是问我用手机的情景,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必须会十分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可是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必须会获益匪浅的。

  最终,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我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我的视野,丰富自我的思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1)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

  告别了多情的雨季,告别了留恋的往昔,拨动七彩的琴弦,我们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却离开了父母这个温暖的港湾,与他们越走越远。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才明白,与母亲即使分隔两地,也能够互相认识彼此。书中的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不仅仅是两代人,还是两国人。母子不能时常团聚,并且分隔千里,但他们却能够用书信的方式来互相了解对方,龙应台女士在书上写道:“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而我呢,自从升上初中起,就作为一名住校生住在学校里,与妈妈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但我们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代沟,每个星期天回家到家后,我总有千言万语要对她说,和她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我的学*情景,我的学校生活,甚至于我未来的志向,她经常给我鼓励,让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边,永不分离。

  今年夏天,我怀着憧憬与不舍离开了初中,也离开了她,成为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继续着我的住校学*生涯,由以前的一周回一次家变成了一个月回一次家,我对妈妈的思念日日增加。读到龙应台女士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前热切的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线有多么远,有多么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我便想起了妈妈送我坐上回学校的公交车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视着公交车,那是一个母亲爱与不舍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静静的看着,因为她明白,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只能选择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与龙应台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后,我开始和妈妈频繁的交流,但我们用的不是书信,而是微信。妈妈总在微信上给我发一些她认为重要的,对我有帮忙的学*方法,资料等。我每次都找借口和她聊一会天。

  为了不让她担心,我会和她聊一些我最*的情景,告诉她我的欢乐。开学第一周的周测中,我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这对一向关心我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她没有责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原因,鼓励我,让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回到家后,她发微信给我说,要坚强,我永远是她的骄傲。就像安德烈的妈妈对安德烈说:“我也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就是被妈妈这样用鼓励来培养成长起来的。

  书中写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原走进森林的路。走*原上同伴能够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团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样面临过与伙伴的分离,我的妈妈也用同样的道理开导我,教育我,鼓励我,让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实妈妈就像我的朋友一样陪我一齐度过了欢乐的童年,紧张的初中,对于未来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将和我一齐度过。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那种深深的爱,也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个小镇,在我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2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xx后的孩子长大**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3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传说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

  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

  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

  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

  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

  也许在*人的生活*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

  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

  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4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的我们,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母爱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

  最*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 “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6

  漫漫雪花,微风飘舞。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烟花滑落夜空,似夏萤,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为一秒的绚烂夺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仅有的只是那时温存的记忆……

  四年,并不太长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时隔四年,当龙应台再次见到安德烈时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宁静和深沉让她感觉陌生。虽然彼此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同样,人生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聚会。离散重逢只是记录下时光的脚步,人生总有一个终点,无论最后的决别是浪漫,是完满或是凄美,这沿途的风景仍会在尽头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问我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懂了时光,它就像是一个慈祥又严厉的老者,它会把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赠予,同时它也会将这美好变的短暂、耐人寻味。

  时光永远不会老去,但它的消逝却悄悄带走我们的青春,岁月的流逝,独留依稀的回忆、心底珍藏……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抹去的是记忆里独特的美……朦胧中仿佛又想起:满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击石,只是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2)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菁华9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路。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

  这本书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书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个高中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看了都很有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家乡,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联,但龙应台必须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刻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发奋,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明白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因此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就应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发奋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取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就应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

  十几岁的时候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用了一天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www.duhoUgan.com《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可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这样说。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书信的印迹,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像他们母子一样无法聚在一齐。有的母亲为了生存离家弃子,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母亲因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缠身,离开了孩子,亲人再也无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脱离了母亲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渐渐地,母亲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她已经渐渐远离了孩子的心。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他们经过书信诉说着自我的生活、学*与工作,有玩笑话,有关心与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诚的交流。

  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书信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书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四封信——《年轻却不清狂》。这封信是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里面讲述了他十八岁的生活。他的十八岁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纵的时光。对此,龙应台在回信中给予了理解:“玩,能够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团体的意志”。但她也同样给予了提醒:“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深沉的母爱渗透在每个字眼之中。

  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家人、朋友给予的温暖与体贴,它更多的来自于家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当两个无法经常待在一齐的母子,对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

  并且,即使是长久相处在一块的母子,其中的代沟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妈妈,我们每一天都会见面,这样的无间无疑是件让人羡慕的、异常幸福的事情。有时我也会惹妈妈生气,*时别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当事情过后,当时觉得理直气壮的我,内心其实还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现,让妈妈觉得欣慰。

  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中的我们渐渐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却总是忽视他们的辛苦,把这些无私的奉献看成理所当然。扪心自问,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时间的变迁,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忙……趁我们此刻还与母亲在一齐,好好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凡的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你知道,一个被长年过度灌食某种饲料的人,见到饲料都想吐。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

  《第2封信为谁加油?》

  当你对“国家”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冷静地去分析它的问题所在。

  《第3封信逃避国家》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安德烈,我和*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卒子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第33封信人生诘问》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

  一位母亲,为了清除与儿子之间的隔阂,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重新认识了她18岁的孩子。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的前世今生——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互通的35封家书。

  母子俩交流范围丰富。他们在信中畅谈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和东西方文化。母语是德文和中文的两人,折中用英文交流。龙应台担心曲解了安德烈信中的意思,常通过电话和邮件反复确认——她是多么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坦诚地交流观点,述说彼此的经历。分别接受东西方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在思想碰撞和观点冲突中愈加了解彼此。他们就这样通过信函走进了对方的生活和内心,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两人之间的“代沟”,在这一封封信函往来中被一点点填*,这位母亲,终于“找回”了她的儿子。

  父母与孩子沟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曾看过一部电视剧《爱情多米诺》,剧中的女孩,因母亲突然离世而变得自闭。父亲想要走进她的世界,将她从自闭中带出来,却发现女儿唯一愿意对话的,只有她的玩具。于是,他将自己变成一名玩具设计师,让他设计的玩具代替他陪伴着女儿。这些仿佛能说话有思想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饱藏着父爱。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这是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很多人以爱之名,做着伤害彼此的事,最后扔下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直到发现彼此渐行渐远才幡然悔悟,为时已晚。不管是《亲爱的安德烈》,还是《爱情多米诺》,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告诉我们爱要怎样正确表达——沟通,读后感才是万事的解决之法;沟通,才是表达爱的必经之道。沟通初始,观点第一次激烈碰撞,难免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也许会争吵和受挫,后悔跟他/她说了那些话。但是,请你下定决心。你有多爱对方,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想适合的方法,将爱出色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读到这段,一时间泪水翻涌,心里久久不能*静。我看见世间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深沉的注视,和目送他们远去的心酸。带着些许悔恨,我第一时间想打电话给爸妈,跟他们说声对不起,祈求他们的原谅。即便他们不曾怪罪过我,因为无论我做过什么让他们心寒的事情,我始终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

  你已经多久,没和父母好好聊聊了?你是不是一直厌烦他们一次次的催促婚姻大事、叮嘱冷暖。不妨主动告诉他们,你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告诉他们你会照顾好自己。一次不行,那就两次、多次。不为别的,只为你们仍爱对方。

  行动吧!为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7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位母亲与一位儿子的努力。当十八岁的安德烈已经成长成了一个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大男孩,龙应台先生与他的母子关系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虽然有爱,却不相识。没有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而是各自迈出一步,通过写一个专栏,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即使以后还会漂萍离散,但人生没有恒长的厮守。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不仅他们彼此认识,也让我们许多读者受益匪浅。

  像安德烈那样,我也父母也有些陌生,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不仅要珍惜,也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和父母沟通。我爱我的父母,但我不能把爱当成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熟,不能总试图着摆脱父母,要尝试者前进,前进,互相走到对方心里去。我不会让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我要让爱自然的流淌在涓涓岁月里。

  在这本事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像安德烈那样假装嘲讽和狂妄,闪避了关于‘’你将来想做什么’’的追问那样,我也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因为我没有答案。我喜欢的事情没法去做,想要去做的又很困难,因为在这个时代,人才比比皆是。像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欢乐颂》那样,在大城市中,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工作,失业率高得可怕。现实的压力如黑夜的猛兽,不断吞噬着我们。

  许多人的压力,来源于不甘心,他们不甘*庸,也来源于家庭,他们肩负着希望。我也是这样,学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对不起父母的期望,看着身旁每个人都拼命往前冲,看着格格不入的自己,心情低落,感到茫然。读了《给河马刷牙》,我明白了,父母要求我们用功读书,不是因为要我们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破谋生。

  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过的幸福。

  正如清晨散步的人,那是他的生活态度,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的人格特质,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百米冲刺,狼狈不堪。当然,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以便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我们要做好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压力,乐观的面对生活,勇敢面对困难,让生活充满阳光,你的身后有亲人支持着你,送你扬帆起航。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8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刻,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期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提高执行力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时在学校里学*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个性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一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爱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爱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齐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状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之后,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因此没有时刻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爱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就应与每个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爱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状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齐学*,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爱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9

  这本书,是由妈妈推荐的。拿到它时,粗略地翻阅,知道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书》,严谨、认真,显露出父爱的光辉。细细品读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体会到的不仅是母亲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对儿子的爱,更有对社会及人性弥留的爱。

  龙应台,是一名传统的东方女性。文笔犀利,对社会现状揣摩深入、透彻,却如万千母亲一样,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恋、浓浓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纨绔少年,而是关心社会现状的青年。对母亲有嘲讽,有不耐烦,和许多青少年一样,拒绝母校不厌其烦地管辖自己的生活。

  年龄、国籍、环境、文化背景,无一不是母子交谈的障碍,但他们却在三年中不间断地进行交流,实在难得。

  当龙应台讲到她的十八岁时,她的家乡是贫困的、脏乱的,人们是没有文化的,但她这样写道:“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简单,安德烈……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

  一个从抑郁中成长出来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书本来谈谈了。正因为她经历了压抑,尝过了人间的苦涩,才会更珍惜生活,才会更享受社会带来的一切果实,不管是无奈还是喜悦,反而,他们将现在的权、利、诱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对他们已经足够好,何以再贪图更多呢?这是一位母亲告诉我的。

  当安德烈点起了烟,龙应台没有多说,只是看着他跷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她只能对自己说,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一个独立自主的**,他得对他的行为负责。于是她沉默了。她何尝不恨,可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她对安德烈说:“我们最终级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不是‘自己’二字。”这位母亲,是思考了很久,还是早已知晓,只等传输那一刻呢?不论如何,这何尝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亲呢?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他说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惯了欧洲生活的他热爱他闲适与从容。“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香港没有这种生活艺术。”虽然,我觉得他的说话过于片面,因为香港人喜欢这种奔波,而且,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认为他的形象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完全转变了,我觉得他有思想,有情操。这一点,我还能从他对校园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体会出来。

  当那些低薪家庭、问题家庭的学生初刀子追杀,学校不在乎;而这些家庭条件优异,是精英班成员的学生被打了耳光,学校异常紧张、郑重时,安德烈火了。他说:“我无法接受学校把这些学生当做问题的替罪羊,我更没法忍受这种典型的私立学校精英思维,势利,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筹,以为自己出身好,国家就是他的。”这种问题我们的社会不常出现吗,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这些文字交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维的震撼,更有心灵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发出了如此的咆哮:“让木屋里有和*,让豪宅里起战争!”

  读完这本书,我心绪飞涌,心情时起时伏,有无数对自己反思以及能社会的再度探究。满满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心灵的顿悟,境界的提升与深切的认同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3)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菁华6篇)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却还是与父母争吵的我们,还是对待孩子百般无奈的父母,都会在争吵中肆意的怒骂,之后又在疲惫中无力地哀叹。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对于父母来说,在孩子日益长大的岁月里,这永远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深深的沟壑。

  直到我看到龙应台说:“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我看到她努力地想要了解这个十八岁的儿子,在这位母亲想要填补那深深的沟壑的同时,她用她与安德烈的36封家书,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地读者。

  。我以前觉得,这本书真的很用心良苦,这是一位孩子与母亲感人肺腑的对话。直到后来,再次翻阅时,我才觉得龙应台真的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于孩子的不仅仅用爱来衡量,虽然语言是慢慢的,就像*淡地诉说,但却有一种能从书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开了心一样热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对孩子说的,以一种淡淡地语气一点一点地讲出来。

  看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心很静,从文中,我读出了一种深深地悲凉的感觉。作者处处袒露着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却无能为力,想要推开那堵墙却又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是她与安德烈。十五岁的我们,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却不如身边的朋友亲*。那种感觉就像一堵无形墙堵在我们的心口。我们依仗着父母的爱,肆无忌惮地沉默着,不知从何时起,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们心口的火药。“啪”的关门声,是那么尖锐又刺痛人心。

  书的开头写到:“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对了,这似乎就是我们*时与父母惯有的相处方式,龙应台说,那种感觉就像突然一个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过来,你却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种悲伤浓浓的笼罩着,像一股淡淡的菊香萦绕不去。

  看完书后,我陷入了沉静。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渐渐学会把所有的话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却恳切地希望与你打开心扉地交流。父亲节母亲节与父母说的那声“我爱你”却远远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把自己关进手机,与父母在一起却只是低头,原来这样,我们也是爱了。我们和父母之间,那句“我爱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让人心知肚明。转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复咀嚼着那句干燥无味的“我爱你”。

  龙应台写下这些真挚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让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着化不开的愁与爱。我感到一阵酸楚。想想自己与父母的僵持,母亲那些想要说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话,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亲和我说,你要相信我会永远为你好,可是我却没有,我们永远觉得我们的委屈比她们大,该诉苦的,是我们。

  我们总是觉得母亲总是挑着所有我不爱听的字眼,所说的所有话似乎都能毁坏心情,可是,有错吗?我们在心里如此坚定地认为父母逼迫我们学*,没有他们,我们会更轻松。然而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心里也许明白,可是想要承认却不那么容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可我们还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断想着,我不想听你话,你说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吗,我不想听,不想听。

  这本书像是能够把我们的心放在漏斗上面过滤一遍,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现在,你还可以挽救的。当你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合上书的那一刻,仿佛心结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门也“刺啦”一声轻悄悄地开了。

  《亲爱的安德烈》用一种*静的文字淡淡的描述着母亲与孩子的心灵之旅,却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

  我很惭愧,自从离开学校上班后,很少这样安静的看完整本书了,感谢老师安排了这次亲子阅读,有幸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同为母亲感触颇多。这本书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在36封来来*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了儿子的世界;在36次来来*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而作为读者,也在这36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很能引起共鸣的一本书。

  不过很可惜,据我观察,儿子你并没有认真去看这书本,只为完成作业——摘抄。龙应台与儿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存在我俩之间。全书最触动我的是"独自宣言"那章,其中安德烈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心声,你们渴望独立,你们也知道父母爱你,可是,却并不喜欢父母"太爱"你,你们觉得这种"爱"令你们透不过气来。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时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这个时候的任何关心和关怀,在你们来说都是唠叨,烦不胜烦。我自认为在养育你的过程中,还是采取的"放养"态度。像*时QQ空间你对也我们加密;跟同学网上聊的火热,满脸讨好地问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别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红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尴尬,我也从来不深问,也不会去想方设法地探询,因为想想当年,妈妈我何尝不是对大人们敬而远之,和同伴儿却有说不完的小秘密。妈妈对你是开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无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传统的部分,希望你最好听我的,最好永远依赖着我。

  还记得儿子你进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妈妈身边了,回家后特别不*惯,跟你通完电话会哭,那个整天腻在我身边的孩子不见了,心情极度失落!我知道长大后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创世界,这来得太快了!初中、高中、大学,你真正陪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独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们也会抽时间全家出游,那些将是我回忆的最好时光!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母亲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伤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你未必会领情。

  但作为东方人母亲,我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人母亲那样放任孩子你自由发展。你现在对很多问题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对妈妈的话会有诸多反驳,甚至是不削、对抗。你常说我们之有代沟,可是我自认是讲理的,我不会将自已的价值观强加于你,你也不用觉得我们之间有多么格格不入,*心静气总是可以相互沟通的。有时父母对你一些不当行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种管束,青春期总是叛逆的,当你真正成熟时回看自己会觉得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为过来人的我们的提醒总是有收益的,至少会让你少走弯路。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认真地审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之于孩子是爱,但爱不是占有,是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安分地做个拉拉队员,欣赏、鼓励、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预、指挥,让你去自由飞翔。我们永远爱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龙应台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龙应台发现,四年间,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其实父母并不会在意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多有成就,多有名气的人。他们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每天过得开心,*安,拥有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力。

  书里在母子的对话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与母亲意见不合而争执的时候,但是龙应台并没有急火攻心,而是选择尊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句古话叫“顺者为孝”,于是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自己“父母”的身份来压我们,什么事情都得顺从。稍微反驳一下就会被家长贴上“不尊重长辈”的名号。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方法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带去帮助和指导。两代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4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5

  段尘封约*20年的往事,一曲饱含深情的爱歌,一封令人深思的家书,这位母亲终究还是走进了儿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长的蜕变感动了、碰触了、滋润了历经世事沧桑的母亲最柔润的心,无法言说的情感缀入纸筏,留在笔尖,牵伴了这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忘不了的还是母子之间那场慷慨激昂的文化之争。

  安德烈说,MOM,台湾与香港在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闲暇享受快乐之美好;狼吞虎咽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乐趣;生活物质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欢怡……我享受德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爱各国友人一起啤酒、咖啡、音乐等一切对生活的“贪图”模式,闲适的下午茶,爱好的互相增进,我享受这片静沃的土地带给我的文艺气息,让我能够停下脚步慢慢品尝生活的味道。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妈妈很高兴听到你与我交流内心对生活的想法,我们能够站在同一高度谈论社会性话题,这思想的进步令人欣慰。如你说所,德国确实很浪漫很会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缺失文化,所谓的文化是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一种思想认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文明,不见得快节奏的生活,台湾香港人就很厌恶,相反他们沉醉于这般充实忙碌的生活。香港购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自然也没有立场去评判哪一个更好。快餐文化,高频率生活,抑或浪漫文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专属味道。

  是啊,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文明文化不同的见解与认知,我们能够做的也不过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的所谓文明去沉淀、去厚积薄发罢了。

  龙应台说,所谓的母子,不过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转过身,肚子流下一行清泪。《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告诉我们,父母给予了生命,就应任其飞翔,在他迷途时,指点迷津,父母不能强制孩子留在身边,用所谓的爱结束了爱。有时,不是孩子离不了父母,不过是父母离不了孩子,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倘若,我们*的父母愿意俯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作为朋友来探究这个世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纷争。

  听得最多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过来人”,也许你是对的,可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经验如时装一样,也会过时的。我们不妨学*一下龙应台和安德烈,用一封封家书避免了矛盾,增进了感情,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于你的,或是给你的,帮助你倾诉世界,寻回尘封已久的感情,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给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台,去畅聊社会,畅聊人生。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纷呈的,或是干枯无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心若向阳,思想便不会黑暗,以火热的心向未来奔去,把背影留给世界。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对话时空,或是论道天地,把思想的高度达至巅峰,把生命的感悟贯彻心田,坦诚相对,心心交流,梦、爱、理解岂会远哉?

  作为儿女的我们,动手抒写一封家信,道一声感谢又何妨?作为父母的你们,俯身聆听,道一声理解又何难?言而总之,让我们走进彼此的世界,唤醒尘封的温情。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6

  一位母亲,为了清除与儿子之间的隔阂,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重新认识了她18岁的孩子。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的前世今生——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互通的35封家书。

  母子俩交流范围丰富。他们在信中畅谈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和东西方文化。母语是德文和中文的两人,折中用英文交流。龙应台担心曲解了安德烈信中的意思,常通过电话和邮件反复确认——她是多么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坦诚地交流观点,述说彼此的经历。分别接受东西方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在思想碰撞和观点冲突中愈加了解彼此。他们就这样通过信函走进了对方的生活和内心,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两人之间的“代沟”,在这一封封信函往来中被一点点填*,这位母亲,终于“找回”了她的儿子。

  父母与孩子沟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曾看过一部电视剧《爱情多米诺》,剧中的女孩,因母亲突然离世而变得自闭。父亲想要走进她的世界,将她从自闭中带出来,却发现女儿唯一愿意对话的,只有她的玩具。于是,他将自己变成一名玩具设计师,让他设计的玩具代替他陪伴着女儿。这些仿佛能说话有思想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饱藏着父爱。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这是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很多人以爱之名,做着伤害彼此的事,最后扔下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直到发现彼此渐行渐远才幡然悔悟,为时已晚。不管是《亲爱的安德烈》,还是《爱情多米诺》,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告诉我们爱要怎样正确表达——沟通,读后感才是万事的解决之法;沟通,才是表达爱的必经之道。沟通初始,观点第一次激烈碰撞,难免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也许会争吵和受挫,后悔跟他/她说了那些话。但是,请你下定决心。你有多爱对方,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想适合的方法,将爱出色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读到这段,一时间泪水翻涌,心里久久不能*静。我看见世间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深沉的注视,和目送他们远去的心酸。带着些许悔恨,我第一时间想打电话给爸妈,跟他们说声对不起,祈求他们的原谅。即便他们不曾怪罪过我,因为无论我做过什么让他们心寒的事情,我始终是他们最疼爱的孩子。

  你已经多久,没和父母好好聊聊了?你是不是一直厌烦他们一次次的催促婚姻大事、叮嘱冷暖。不妨主动告诉他们,你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告诉他们你会照顾好自己。一次不行,那就两次、多次。不为别的,只为你们仍爱对方。

  行动吧!为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4)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xx后的孩子长大**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2

  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3

  段尘封约*20年的往事,一曲饱含深情的爱歌,一封令人深思的家书,这位母亲终究还是走进了儿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长的蜕变感动了、碰触了、滋润了历经世事沧桑的母亲最柔润的心,无法言说的情感缀入纸筏,留在笔尖,牵伴了这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忘不了的还是母子之间那场慷慨激昂的文化之争。

  安德烈说,MOM,台湾与香港在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闲暇享受快乐之美好;狼吞虎咽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乐趣;生活物质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欢怡……我享受德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爱各国友人一起啤酒、咖啡、音乐等一切对生活的“贪图”模式,闲适的下午茶,爱好的互相增进,我享受这片静沃的土地带给我的文艺气息,让我能够停下脚步慢慢品尝生活的味道。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妈妈很高兴听到你与我交流内心对生活的.想法,我们能够站在同一高度谈论社会性话题,这思想的进步令人欣慰。如你说所,德国确实很浪漫很会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缺失文化,所谓的文化是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一种思想认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文明,不见得快节奏的生活,台湾香港人就很厌恶,相反他们沉醉于这般充实忙碌的生活。香港购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自然也没有立场去评判哪一个更好。快餐文化,高频率生活,抑或浪漫文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专属味道。

  是啊,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文明文化不同的见解与认知,我们能够做的也不过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的所谓文明去沉淀、去厚积薄发罢了。

  龙应台说,所谓的母子,不过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转过身,肚子流下一行清泪。《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告诉我们,父母给予了生命,就应任其飞翔,在他迷途时,指点迷津,父母不能强制孩子留在身边,用所谓的爱结束了爱。有时,不是孩子离不了父母,不过是父母离不了孩子,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倘若,我们*的父母愿意俯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作为朋友来探究这个世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纷争。

  听得最多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过来人”,也许你是对的,可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经验如时装一样,也会过时的。我们不妨学*一下龙应台和安德烈,用一封封家书避免了矛盾,增进了感情,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于你的,或是给你的,帮助你倾诉世界,寻回尘封已久的感情,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给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台,去畅聊社会,畅聊人生。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纷呈的,或是干枯无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心若向阳,思想便不会黑暗,以火热的心向未来奔去,把背影留给世界。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对话时空,或是论道天地,把思想的高度达至巅峰,把生命的感悟贯彻心田,坦诚相对,心心交流,梦、爱、理解岂会远哉?

  作为儿女的我们,动手抒写一封家信,道一声感谢又何妨?作为父母的你们,俯身聆听,道一声理解又何难?言而总之,让我们走进彼此的世界,唤醒尘封的温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4

  这本书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书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个高中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看了都很有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北,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联,但龙应台必须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刻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位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发奋,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明白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因此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就应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发奋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取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就应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5)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但最*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

  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明白,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刻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发奋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忙于中考的那段时间,实在抛下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在盏盏柔光灯下安详坐落。捧起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不作声响,只留鼻息于静谧之中,携缓缓*静的心,去阅读它。

  书中记述了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来往36封家书。字里行间折射两代人,两种文明的思想深度,有关人生的思考,有关当下的社会,有关对国家的理性。

  我尤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对母亲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庸的人,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庸的人。”最后,安德烈淡淡的忧伤夹杂在他那句朝母亲的话中,“那么,你会失望吗?”母亲回信表示,她没有关系,只要将来的工作让你快乐满足,感觉有意义,即使是给河马刷牙都不打紧。{大意如此}

  读完后有朋友与我聊起这对话。她在网上来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才是*庸的人。”彼此相隔甚远,但我已察觉*庸二字是好友最不愿说出的。我大概知道她为什么了。读书没有大的成绩,也没有多么拼搏,更没有特别惹眼的才艺。所以说*庸。那时我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颤抖,责问自己: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样是*庸的?

  我这样回答:“曾经是,如今不再了。”龙应台是对的,无所谓地位高低,钱财多少,做着自己愿意之事,何来*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说我抛弃了很多,却得不到一丝安宁。

  相识三年,曾几何时,我见过好友的她会对我不冷不热。扭头带着满脸的落寂走向与我背道而驰的地方,夕阳的余晖照耀她,却只留漫不经心的背影给我观看,遥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谁错?是我。初三,我只有一个目的,跨进家里人,我的理想高校。我已*惯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将来,做一个人的梦。我肯花费一天去苦读书,也不愿与她荒废那一小时的闲聊;我肯割舍喜好投入题海中,也不愿与她分享剩余的空闲;我肯拼命装出高傲,也不愿与她说其实我很累。

  陪伴十几年,曾几何时,我见过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饭,竟无一丝声响。以前家就是全部,现在学业是我的天下。爸爸妈妈能领会到我。于是不知不觉,客厅的电视音量已调至最小,进出我房间的脚步已轻柔许多,我睡了家里已不再灯火通明。可我却不懂他们,寡言少语,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样。

  时间那样快,这场考试也结束了。回头心里一阵阵疼痛,当初自己是那样愚蠢,那样*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着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后来我在假期中慢慢回复过来,与旧时好友聚会,与家里人去旅行,在书城里泡一天。

  截止读完此书,后知后觉。*庸不是说无权贵势力,无钱财万贯,无别人所无。而是过得满意,庆幸和愉悦。

  你不*庸,我们都不*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这本书,是由妈妈推荐的。拿到它时,粗略地翻阅,知道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书》,严谨、认真,显露出父爱的光辉。细细品读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体会到的不仅是母亲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对儿子的爱,更有对社会及人性弥留的爱。

  龙应台,是一名传统的东方女性。文笔犀利,对社会现状揣摩深入、透彻,却如万千母亲一样,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恋、浓浓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纨绔少年,而是关心社会现状的青年。对母亲有嘲讽,有不耐烦,和许多青少年一样,拒绝母校不厌其烦地管辖自己的生活。

  年龄、国籍、环境、文化背景,无一不是母子交谈的障碍,但他们却在三年中不间断地进行交流,实在难得。

  当龙应台讲到她的十八岁时,她的家乡是贫困的、脏乱的,人们是没有文化的,但她这样写道:“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简单,安德烈……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

  一个从抑郁中成长出来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书本来谈谈了。正因为她经历了压抑,尝过了人间的苦涩,才会更珍惜生活,才会更享受社会带来的一切果实,不管是无奈还是喜悦,反而,他们将现在的权、利、诱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对他们已经足够好,何以再贪图更多呢?这是一位母亲告诉我的。

  当安德烈点起了烟,龙应台没有多说,只是看着他跷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她只能对自己说,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一个独立自主的**,他得对他的行为负责。于是她沉默了。她何尝不恨,可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她对安德烈说:“我们最终级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不是‘自己’二字。”这位母亲,是思考了很久,还是早已知晓,只等传输那一刻呢?不论如何,这何尝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亲呢?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他说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惯了欧洲生活的他热爱他闲适与从容。“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香港没有这种生活艺术。”虽然,我觉得他的说话过于片面,因为香港人喜欢这种奔波,而且,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认为他的形象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完全转变了,我觉得他有思想,有情操。这一点,我还能从他对校园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体会出来。

  当那些低薪家庭、问题家庭的学生初刀子追杀,学校不在乎;而这些家庭条件优异,是精英班成员的学生被打了耳光,学校异常紧张、郑重时,安德烈火了。他说:“我无法接受学校把这些学生当做问题的替罪羊,我更没法忍受这种典型的私立学校精英思维,势利,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筹,以为自己出身好,国家就是他的。”这种问题我们的社会不常出现吗,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这些文字交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维的震撼,更有心灵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发出了如此的咆哮:“让木屋里有和*,让豪宅里起战争!”

  读完这本书,我心绪飞涌,心情时起时伏,有无数对自己反思以及能社会的再度探究。满满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心灵的顿悟,境界的提升与深切的认同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菁华6篇)(扩展6)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点评:

  在翻阅成堆的作文时,这篇读后感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品味再三。小作者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层层剥开,直入核心,写出作家龙应台对生命和爱的思考,寥寥几句话,就展示出龙应台的豁达、优雅与非同一般的气度。最让我吃惊的是小作者对龙应台所思考的生与死这个大命题的把握和理解,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和人生经历的限制,睿智而有深度,揭示了生命的一种真相,虽然苍凉却是现实,就看你以何种心态对待了。此文文笔简洁、洗练,语言富有张力,意蕴丰厚,结尾含蓄而有余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世间生生不息的、令人动容的爱。小作者是真正爱读书并善读书之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

  课余闲暇之时,阅读了龙应台女士与其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36封饱含母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书信编辑而成的书籍,语言轻松愉快,却又句句扣人心弦。

  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龙应台母子相隔千里之遥,四年未曾相见。四年后的安德烈,早已不再是那个14岁、天真幼稚的“小安安”,他已经变得成熟,在母亲面前的他,甚至有一丝“高冷”,在这样多少有些尴尬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感性的作家,龙应台想通过书信的`方式,认识成熟的安德烈。同时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通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18岁的人的世界。”

  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三年,36封母子间的书信,无数次的越洋电话……安德烈对母亲吐露真言,偶尔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儿子认真研究,同时也有几分知性怀疑。两代人之间,有长达30年深深的代沟;两国人之间,是差异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书信中,母子俩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一封封家书,书写的是母子情深,传递的是爱的温度,将母子两人原有的隔阂慢慢拉*。

  书中的儿子安德烈与我多少有几分相似。我们都热爱音乐,渴望在绿茵场上撒下汗水,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们两人之间的相似使我对他十分感兴趣。他的语言朴实,尽管自己说把写作当作玩乐,但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真实,寄给妈妈的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句句在理。

  母亲龙应台的爱子之真切令我感动不已。与安德烈在学*之余将大部分时间与朋友玩乐的观点不同,龙应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安德烈也出现强烈地对比。龙应台自称将写作当成“事”,每天的生活便是安静的读书、写作。而在儿子安德烈的眼中,这无疑是无聊、乏味的。另外,一些微妙的细节也深深打动了我,。譬如,每次发电子邮件,龙应台都选择香港时间的凌晨,也就是德国时间的傍晚,只是怕影响儿子休息。她努力了,儿子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这是令两代人所感动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不禁有感而发,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36封家书,承载的是母子情深,这份亲情将在我心中深深留存,这份感动我将无法忘怀!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我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我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明白,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我做决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先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我,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我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我,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我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可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这样说。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书信的印迹,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像他们母子一样无法聚在一齐。有的母亲为了生存离家弃子,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母亲因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缠身,离开了孩子,亲人再也无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脱离了母亲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渐渐地,母亲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她已经渐渐远离了孩子的心。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他们经过书信诉说着自我的生活、学*与工作,有玩笑话,有关心与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诚的交流。

  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书信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书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四封信——《年轻却不清狂》。这封信是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里面讲述了他十八岁的生活。他的十八岁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纵的时光。对此,龙应台在回信中给予了理解:“玩,能够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团体的意志”。但她也同样给予了提醒:“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深沉的母爱渗透在每个字眼之中。

  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家人、朋友给予的'温暖与体贴,它更多的来自于家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当两个无法经常待在一齐的母子,对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

  并且,即使是长久相处在一块的母子,其中的代沟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妈妈,我们每一天都会见面,这样的无间无疑是件让人羡慕的、异常幸福的事情。有时我也会惹妈妈生气,*时别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当事情过后,当时觉得理直气壮的我,内心其实还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现,让妈妈觉得欣慰。

  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中的我们渐渐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却总是忽视他们的辛苦,把这些无私的奉献看成理所当然。扪心自问,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时间的变迁,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忙……趁我们此刻还与母亲在一齐,好好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凡的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