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 / | 心得,心理学

心理学的心得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医学心理学。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心理学的心得2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

  总之,通过这次学*,我受益匪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心理学的心得3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有踏出校门的一天,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融入各种各样的团体,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我们或许会成为某位领导的下属,需要对领导给出建设性的建议或者对领导的管理等做出必要的评价;我们又或许会成为某些下属的领导,需要组织团体进行活动并制定相关的规定,获得成员的信任和支持,管理团体成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要想顺利的完成所有这些过程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一些关于管理这方面的知识,而这学期心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心理学就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学*管理心理学能够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和不可预测的人际关系,而学*管理心理学能让我们充分发挥心理专业的有优势,运用心理知识背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处理一些专门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心理测评,在人才测评方面发挥充足的优势,同时,或许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领导或管理者,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员工的能力、个性和兴趣等各方面更加详细的、系统的信息,使我们能够做出全局的把握,提升工作的绩效。

  其次,在门课程中我们还接触到了很多的关于领导的研究,如领导的特质、行为、魅力等方面的理论和领导的技巧、方法等 。我们在学*的过程中,重视了以前不曾认真思考的领导过程中的问题。在领导过程中管理者发挥作用其实是通过对下属产生的影响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所有关于领导的问题无一是脱离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的。通过这种影响力领导与下属形成了特定的关系,即领导获得了下属的服从和追随,下属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和鼓励,这才是工作中健康持久的关系。运用管理上的知识,领导能够更加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权威或职位权力,做出正确的鞠策来获取下属的信任和追随,收服人心,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只有做到人心所向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心理学的心得4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粗糙,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指导生活。

  对于我们打学生而言,心理学可以在学*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第四: 善于运用各种“资源” ,做好心理疏导

  还有一些认识: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通过学*心理学,使我认识到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时期,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剧加快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力保持自己的心理*衡,以适应于社会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学*,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并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更注重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和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我觉得自己学*心理学后做任何事情比别人和比以前耐心了,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了,对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很少产生冲动的行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可以帮助别人。愿意耐心倾听别人诉说烦恼和痛苦,是对朋友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渲泄出来,是给他们心灵以最大的安慰。

  谈谈对心理学学*的收获

  心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之后,从专业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类,也研究其他的动物,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而现在,心理学也正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种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不能为每个人开出现成的“药方”;心理学家不是牧师,更不是神仙,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甚至改变自我,却不能提人们做任何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中收获到的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认清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很多心理都是很正常的,了解了思想、动机、学*、认知、记忆、思维、情绪、压力与适应、创造力是什么,怎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学*,来理性的解决我们的烦恼和压力。

  进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尽管四个月的心理学学*带给我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需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也有人因为自己没什么优点和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的缺陷,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存在什么公*与不公*,也不存在谁强谁弱。我们每个人都是*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快乐、或悲伤。我们不应该抱着自暴自弃、自卑的态度去生活,我们应该正确的评价自我看,接受自我,分析自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乐观地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总之,这四个月的心理学学*,让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问我的最大收获的话,就是让我更客观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世界。

心理学的心得5

  如何让客人满意?是一个值得我们餐饮人思索的问题,客人满意了才会再来,企业才会有效益,才能继续往前走。简单点说就是客人需要什么,我们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去满足客人。在谈到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先去了解一下,餐饮业的起源、发展,及客人的需要。了解一下目前紧迫的行业状况。

  我们的祖先历经茹毛饮血的时代。直至发现了火,便有了熟食,到了夏商周时期,在王朝的国家机构中就有了负责管理厨房的“疱正”,就是现在所说的厨师长,饮食如同*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两百年来是最为突出的,餐饮-这个第三产业,在以国家繁荣昌盛的大好背景之下,也得以迅猛发展,如今各种食肆遍布街头巷尾,中西餐厅玲珑满目。

  早在80年代初,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饭店少,人们刚从60年代的大饥荒中“**”出来,因为客人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即店方生产什么,客人就吃什么,客人呈被动一面。在电影《端盘子的姑娘》中足以反映出来,那时的餐饮经营局面,用现代营销学的术语来说是“以产定销”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餐饮业的门槛比较低,大量投资者前扑后涌进入餐饮业,餐饮业市场的竞争骤然激烈,街上餐饮店的招牌换个没完,有人站起来了,也有人倒下去,不时传来,哪里又有新店开张了。这个时期客人的选择余地就大了,餐饮的经营方式也就由“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即店方要去洞察、了解目标客户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食物、服务,店方就提供什么,去迎合客从的需要。现代资讯发达,没有哪家店会抱着两个招牌菜当作“尚方宝剑”的,今天你出一个新菜,明天我带人去试一下,后天我也就可以做一个跟你差不多的菜式出来了。那么综合地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出品质量,用餐环境,企业信誉是立足于“枪林弹雨”般激烈竞争中的必然趋势了。

  这样在有限的客源里,就行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客人是否满意,决定着客人下次是否会重复光临,直接影响到店方的效益,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曾说过:“人的一切活动源泉来自需要”那么客人究竟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满意呢?

  品尝风味的需要:现在不少的餐饮店里设有卡拉ok也有舞蹈表演等,但这些永远只是辅助设施,最主要客人是以吃的名义而来的,常规来说我们和朋友一起去吃饭,也会说到今天去哪里吃,吃湘菜还是吃粤菜,在吃的过程中也一定会谈到,菜式的口味问题等,为什么我们各中餐门店除保持传统招牌菜外其它菜式风味都不拘一格,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营养的需要:正常的营养摄入可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躯干组织的生长,才有充沛的精力来完成一天的工作,在欧洲发达国家,按照人口比例来计,*均4人就有一个营养保健师。在**均200人才有 个,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与生活水*的差异,目前在上海的高档食肆已有营养配餐师的出现,人们随着经济水*的不断提高也越发地关注身体的健康,这是将来这个行业的发展必然趋势,按照中医理论,药补不如食补,比如说现在的安利营养品那都是从食物中提取出来的,如果饮食得当,一定是可以吃出健康的。

  受欢迎的需要:宾至如归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酒店、餐饮服务业的宣传中,即是客人您到我这里来了,就是到您自己家里了,怎样营造家的温暖家的温馨,想必是我们餐饮人,应该思索的。保安泊车、迎宾领位、服务员引座都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你去别人家里做客,你一定需要主人家的灿烂的笑脸和热情的态度。

  安全的需要:食客与店方的对簿公堂已是屡见不鲜了,如果说你要是因为店方的直升电梯故障而困在其中,或是因为店方座椅不牢固而导致你摔伤,或是因为餐厅或鱼池地面有水渍而滑倒,或是服务员不小心汤汁烫伤你;或是你在用餐期间财物被盗,想必你在和家人朋友或是商务宴请中的欢乐场面也会让你黯然失色,让你神伤。保护自己的身体和财物是人的本能。

  卫生的需要:“病从口入”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性的,我自己有一个*惯,去外面吃饭一定会第一时间叫上一杯滚烫的白开水先烫一下餐具,会拿起酒杯对着杯光照一下,检验一下是否干净,如果你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工作服皱皱巴巴污迹斑斑,伸出一只黑乎乎的手给你换骨碟;环境卫生又很差,待会上来一个菜里面又有异物;你也许很难有勇气再吃完“下半场”。这样的经历对你而言一定是一场噩梦。

  受尊重的需要:“顾客至上”一词体现的是,客人在店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外国人说的“顾客是上帝”。记得刚做营业代表时期曾接待一位穿着方口土布鞋的、服饰极为朴素的客人,这种客人根*常那些衣着考究的客人相比真是不屑一顾,他点了干鲍、燕窝,让我为之一怔,后来又看到了他放在餐桌上的宝马车钥匙,也就不感到奇怪了,不以客人的穿着给客人下定义,不以貌取人,不以某些客人的身体缺陷而岐视客人,不以客人消费多少待客,按照企业“以客为尊”的宗旨一视同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客人,切不可出言不逊而伤害到客人。 物有所值的需要:就说日常生活中,鞋子有几十元乃至上几千元的,当然价格的差异,品质或品牌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可支付能力,量力而“购”,如果你花上千元购回了一双实际品质价格只值几十元的鞋子,你的第一反映肯定是受骗了,你会很气愤,你会考虑*。花钱不是问题,花大价钱是对高品质的需求,前些年一些“急性子”商人用纸皮做皮鞋,而一度导致此行业停滞不前及诸多不好影响的教训是深刻的切肤之痛。

  显示派头、要面子的需要:“民以食为天”酒桌也是*的一种文化,吃喝玩乐,吃是排在首位的,很多事情的`达成也离不开这一环节,举办方安排的接待是否成功,也将直接影响到,受邀请人和邀请人的情绪,直至影响到双方洽谈事件的进展是否顺利。为了表示诚意举办方,为提高宴请的高要求,需要高档次高品质的食品酒水,来显示排场。那么我们请厨师长做一个现场烹饪的菜式,送上一道点心,经客人的同意敬一下酒,最后负责跟单的管理层亲自在客人面前做好堂做水果。在一系列的过程中,让客人体会到我们的重视。如果是你,你不会不满意吧!。

  认识新事物的需要:视觉审美彼劳,应该是对每件事物都是一样的,因为人不光对旧的事物是有情结的,对新的事物更为有好奇心,因而产生了新人、新产品、新事物,就从大多数人都喜欢穿新衣服这一点来说吧,每家店也是这样,时常受着客人这样的考验。如果一家餐饮店几年下来,什么都没有一点改变,一定会让人有些没有新鲜感。如果适当地改变一下布局、摆设、菜品不断推陈出新、让与客人亲密接触的菜谱经常换换“脸面”也好,服务人员换换工作服也好等等,健康美味,也是源自“新鲜”嘛。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1)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1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将会对学生的学*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2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我广泛地吸收了*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心理为核心,对学*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策略与教学策略、学*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以及引导学生学*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3

  在教学之余,我读了一本对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这段时间学*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此谈一谈学*后的一些的感想和收获。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动机、学*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要热爱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对业务进行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

  2、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教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2)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风,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师仅仅只有一个专业领域方面的造诣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自己要不断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教学的要求。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要有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更应博览群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阅读一些教育书籍,使之成为我教学的方向标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4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 通过学*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以及引导学生学*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动机、学*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2)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过程和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卡片”学*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方法,可以让学*者在系统学*中复*、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质量。

  《学*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我从来不认为学*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更加不知道我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这让我很挫败,我想努力,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指引我的路标。我知道,我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即将面临的社会。应付那个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该怎样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离我预计的轨道太遥远,该怎样是我处之泰然,荣辱不惊。想了想,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他们能让我更完善。我该怎么形容现在的感觉喃,挫败,无语,烦躁,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有人说追寻梦想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需要学*,给予自己力量,去减少恐慌、不安,减少痛苦,更加快速,*安的到达我们所追寻的梦想的尽头。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无还不够有学识,也许我还不够有勇气,也许我还不够有经验。但是,我一直在追寻一颗强大的心脏,去尽量学*、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3

  学*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公司和提出人就共同出资创建新公司。并保证三年工资。假如失败了,仍可以回到公司工作。对于新创立的公司,不但给予资金的支持,还给予经营与财务等必须的人才的支持。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创新是创造性活动,探索新事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成功与失败、风险与收益同时存在。我们不但要重奖成功者,也要正确对待失败和公正评价失败者,对于历经艰辛努力、兢兢业业的开拓者,虽然暂时失败了,我们也应该给予奖励。不仅仅是肯定开拓、敢冒风险与挑战精神,更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可见,给予正确的激励措施,我们将收到丰富的效益,就如日本富士Xerox公司一样,最终走向了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激励措施都会收到积极的作用,有的却收到了异样的效果。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一次缺*、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该校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为何失败了呢?

  由于管理者未明白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当今社会,讲究人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更完美的心理上的激励,这将比物质上的激励更有效。合理利用激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那样我们就将会收到其带来的丰厚效益。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于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来说,该怎样相处呢?

  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4、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

  5、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三、总结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生动有趣,并且和生活联系紧密,记得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管理心理学则在这百分之八十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现在自我管理中,与他人的合作中,更体现在步入社会后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日后我将会更多的关注这门学科,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奋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4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过程和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5

  最*学*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3)

——心理学读书心得 (菁华6篇)

心理学读书心得1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的分类,可知学*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中,因为符号学*属于机械学*,故学*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的主人,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在学*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定律:准备律、练*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动机、练*、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同学生的学*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学读书心得2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是我们最该学*和拥有的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一、积极心理学与了解自我

  很荣幸这学期选修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这几天的学*使我受益匪浅,我感慨很多,收获也很多,体会也非常的多。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符老师声情并茂,运用发人深省的故事和道理,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深刻的积极心理学课。她丝丝的话语,有如甘露,沁人心脾。通过这次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最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在学*这门课程之前,我是一个胆小自卑甚至有些忧郁消极的女生,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有挫败感,就会有失败和恐惧的感觉,甚至是一帆风顺时,我也总担心失败了会怎样,即便是在阳光下,我也不能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经常陷入一种抑郁的情绪当中,害怕与人相处,不敢面对别人的视线。但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我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我对于自我具有了肯定的态度,接纳自我的不同方面,对生活感觉积极;其次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感,觉得现在和过去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同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最后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有希望就有光明,只要心中握有这可贵的希望,就能够自我激励与命运抗衡!

  二、案例分析 - -有希望就有光明

  经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心理学的学*,我获益匪浅,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材中的关于布拉斯威尔的故事。布拉斯威尔是20xx年参加《美国达人》选秀的一名职业歌手,但是在一场离奇的车祸里,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大夫说他这辈子都别想再唱歌了,应该首先想着学会说话。失去了声音的歌手无异于常人失去了臂膀,他开始从头学*发音,学*说话,学*唱歌。之后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分外艰难,还要供养三个女儿。但是他没有失去希望,他选择去参加比赛,目标就是获得奖金来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初赛时,由于声音的问题,他的表象并不出色,但是他没有放弃,完全的投入到比赛的演唱中,动情处时眼睛透着伤感,甚至还闪着泪光。现场的评委都被他打动,大声的赞扬了他的演唱和演唱中露出的真情实意,同时称他“有着最美的笑容,还有一种可贵的希望从眼睛中透射出来,他激励了所有人”。

  这个故事是最令我精神振奋的故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也看到了期盼,又看到了不灭的希望,我更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为了家人,他站上了阔别多年的舞台,从咿呀学语开始,到自如的放声歌唱,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希望,他不可能做的到,他的参赛,不仅仅是为大家唱了一首歌,而是演绎了一段人生的奇迹,更是给大家上了发人深省的一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是不能没有希望的,一旦希望破灭,人的精神便会崩溃,失去了精神支柱,人也就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而只要一丝希望尚存,虽然未必能够实现,但在充满希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希望和鼓励而精神倍增,就会*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一份希望,或是得到一份有力的帮助,让自己有充足的精神,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从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赢得生活的美满幸福。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我们要学*拥有这些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三、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学期符老师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导,我学会了很多,符老师讲述的知识和道理是我的永远的收获与收藏,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要是有机会,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摆个好姿势。如果可能,也可以帮助别的人,走出困惑,找到希望。

  可是这门课程只开设18个学时,我觉得课程时间太短无法使学生学*透彻积极心理学,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心理学极为热爱的同学的求知欲望,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增加学时,希望积极心理学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延伸,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有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明天。

  参考文献: 《当代积极心理学》 主编 刘翔*第七章 希望

  《心理统计》作者 韩昭

  《人的价值与潜能》马斯洛

  《真实的幸福》白灵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麦斯威尔

心理学读书心得3

  看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象合作教师等。在*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什么是学*,学*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对于学*,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书把学*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九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一部分同学对于家长有叛逆心理,对于学校老师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的同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差异,如:(1)认知方式的差异,(2)学生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的差异。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的心理,学*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一个未成年人,也有高潮和低潮,此时不应该横加指责,应及时激发学*者的学*动机和学*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学*结果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学*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 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心理学读书心得4

  一、《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第二编分析了教师管理的七种武器,简单回顾一下:

  1、赞美。通过赞美,表达对她的认可,帮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改正。

  2、承诺。大转变往往从小要求开始的,让人承诺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会成长,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动。同4。

  4、成功。活动和成功都是从人的情绪出发的,这两者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情绪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绪激活的时候,恰恰是容易拉*关系,被影响改变的时候。

  5、榜样。通过观察学*榜样的行为,从而得到进步。最好的学*榜样是身边的同学、过去的师兄师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人处理事情很看重关系,如果跟学生关系好,你提出让他进步的请求,他会更容易做到。根据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动对学生好,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建议。尤其是很讲义气的学生,更容易遵循这一条原理。

  7、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期待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他想要的奖励。负强化是不期待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时,撤销他讨厌的东西。比如有些学生课堂上总搞怪,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为,就可以无视他,不给予关注。

  二、第三编讲教育的时机,核心理论是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和指挥—支持两种行为。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互不熟悉,有问题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在默默观察。教师不知道学生中谁是班干部的得力人选。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师初步指定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职责,控制决策权,提出班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老师要立威,要展示自己严厉的一面。通俗点讲就是:我来决定,你来做。吓一吓,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微信。

  第二阶段,磨合阶段。这个阶段,矛盾逐渐出现,问题生逐渐抬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矛盾、班干部与教师的矛盾都会出现。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高支持。我们讨论,我来决定。班主任要实施教练式的管理,发现并培养出合适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可以分为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阶段。如果第二阶段的矛盾能顺利解决,则班级进入正常运作与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级也可以通过机制化解掉。这一阶段适合低指挥,高支持。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班干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组长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必去做。我们讨论,我们决定。在这个阶段,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干部犯管理错误。

  第四阶段,成就阶段。如果班级继续良性发展,班级定位准确,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班级事务高效运转,就进入可以低指挥,低支持的成就阶段。此时教师授权要循序渐进,分散给多人,而且要勇于放手。授权阶段,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就好。你来决定,你来做。

  第12章谈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宽严问题。长期以来,到班主任对学生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是民主一点好,还是专制一点好?专家一般会说两者结合好,该宽就宽,该严就严,问题是这个时机怎样把握?一方面作者结合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理论,提出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的观点,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强调一定要先严后宽,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宽容、和善的一面,出了问题再严厉处理,这是教师的大忌,“先宽而后严,人怨其酷”。(《菜根谭》)

心理学读书心得5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本书第一部分: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本文介绍第二个问题: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

  本书第二篇包含四到七章,第四章重点讲如何对付“差生”,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着重强调了一个认知法则:认知失调论,这个理论认为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衡,一个好人,做了好事心理*衡,一个坏人,做了坏事心理才*衡,否则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对于犯了错的差生,教师的训斥、苦口婆心、惩罚等等,往往换来学生的“无所谓”,多数教师面对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学生往往都是深深地挫败感。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方法是:救活了再烫。作者认为批评一个人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有好人感,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批评学生是从赞美和认可开始的,当他有了自我期待、有了自尊心,他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他改变的开始。

  很多教师的做法恰恰相反,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当众极力贬低他、羞辱他、否定他,其结果轻则换来学生的无动于衷,一脸不屑,重则引发激烈师生冲突。

  第五章讲如何利用情绪法则做好班级管理,作者认为,当一个人情绪激动,心跳加速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时候,这就启发教师要善于各种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教师再谈转化差生经验的时候,往往提到一个名词:运动会。当一个在学*上毫无成就感的学生在运动会上得了名次,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自己得意洋洋之际,老师的鼓励语言就很容易转化为该生进步的动力。其他的活动,比如艺术节、德育课、演讲比赛等等都有可能给差生展示机会的同时给他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这一章还谈到教师教育学生要注意控制自己情绪和照顾学生情绪,遇到问题私下个别处理效果好,在学生情绪激动时当众训斥批评极易引发大的冲突,造成严重后果。教师情绪激动,往往失去判断力做出错误决定,很多人在围观,学生顾及脸面,情绪会更激动,这个时候,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已经没有意义了,教师和学生无非都是在宣泄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六章作者重点讲如何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尽管本书作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喜欢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职业追求,但是谁也不会否认“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作者分析*人“耻感文化”,认为*人自律性差,他律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进而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强调了教师应该和多和学生私下交流,多占用学生私人空间,这符合人际交往的认知规律。作者提出一个现象来证明这种人际交往的科学性:寄宿学生比走读学生好管一些。

  作者介绍了一个给学生提要求并且容易实现的“拒绝—退让策略”,其原理是想要人同意你的一个请求,一个增加胜算的办法就是先提出一个大的,对方极有可能拒绝的请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比如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同学,教师直接说“让你家长来!”他会很抵触、很反感;教师说罚你背课文,他可能不去认真做。但是教师如果在拿起电话准备打给家长时,面色凝重,一言不发想了一会儿,然后放下电话:“先给你一个机会……”此时让他去背课文一定没有问题,而实际上教师压根没有准备让其家长来学校。

  第七章讲行为心理学,本章作者介绍了教师管理的第七个武器:强化。作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的结果。对于学生不好的行为,教师要找到其背后的“好处”,去弱化它。比如教师们特别讨厌的“课堂小丑”现象怎们处理?课堂上往往有个别学生不停地的插嘴,甚至故意出丑引发大家哄堂大笑,当老师批评时,他表现的不是愧疚而是洋洋得意,很是兴奋。那么“课堂小丑”行为得到强化背后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吸引了眼球。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对付课堂小丑其实很简单:冷处理,不理他,目光不与他交流,一旦哪节课他表现的很老实,就及时表扬他。

  本章强调用表扬强化学生积极行为的办法,“物质性强化”强调不要总是给学生奖励作业本等学*用品,否则容易麻木;社会性强化主张当众表扬(批评要私下进行),活动性强化方面作者不赞成给学生轻易“封官”,因为一旦因为表现下降再去“免职”,学生的失望情绪会特别强烈。等等。

  本章还讲了一个表扬时机问题,作者主张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能让学生找到教师强化的规律,如果表扬有规律,学生就会觉得受到表扬很正常,丧失了表扬的强化作用;如果批评有规律,学生就找到对付教师的办法,有了心理防护,批评就难以奏效。

  这一编的结尾作者非常务实的表达了一个观点:如果教师最终用尽了办法,对某些学生仍然无效,此时可以承认自己的无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教育理想。

心理学读书心得6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是我们最该学*和拥有的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一、积极心理学与了解自我

  很荣幸这学期选修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这几天的学*使我受益匪浅,我感慨很多,收获也很多,体会也非常的多。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符老师声情并茂,运用发人深省的故事和道理,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深刻的积极心理学课。她丝丝的话语,有如甘露,沁人心脾。通过这次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最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在学*这门课程之前,我是一个胆小自卑甚至有些忧郁消极的女生,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有挫败感,就会有失败和恐惧的感觉,甚至是一帆风顺时,我也总担心失败了会怎样,即便是在阳光下,我也不能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经常陷入一种抑郁的情绪当中,害怕与人相处,不敢面对别人的视线。但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我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我对于自我具有了肯定的态度,接纳自我的不同方面,对生活感觉积极;其次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感,觉得现在和过去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同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最后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有希望就有光明,只要心中握有这可贵的希望,就能够自我激励与命运抗衡!

  二、案例分析 - -有希望就有光明

  经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心理学的学*,我获益匪浅,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材中的关于布拉斯威尔的故事。布拉斯威尔是20xx年参加《美国达人》选秀的一名职业歌手,但是在一场离奇的车祸里,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大夫说他这辈子都别想再唱歌了,应该首先想着学会说话。失去了声音的歌手无异于常人失去了臂膀,他开始从头学*发音,学*说话,学*唱歌。之后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分外艰难,还要供养三个女儿。但是他没有失去希望,他选择去参加比赛,目标就是获得奖金来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初赛时,由于声音的问题,他的表象并不出色,但是他没有放弃,完全的投入到比赛的演唱中,动情处时眼睛透着伤感,甚至还闪着泪光。现场的评委都被他打动,大声的赞扬了他的演唱和演唱中露出的真情实意,同时称他“有着最美的笑容,还有一种可贵的希望从眼睛中透射出来,他激励了所有人”。

  这个故事是最令我精神振奋的故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也看到了期盼,又看到了不灭的希望,我更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为了家人,他站上了阔别多年的舞台,从咿呀学语开始,到自如的放声歌唱,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希望,他不可能做的到,他的参赛,不仅仅是为大家唱了一首歌,而是演绎了一段人生的奇迹,更是给大家上了发人深省的一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是不能没有希望的,一旦希望破灭,人的精神便会崩溃,失去了精神支柱,人也就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而只要一丝希望尚存,虽然未必能够实现,但在充满希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希望和鼓励而精神倍增,就会*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一份希望,或是得到一份有力的帮助,让自己有充足的精神,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从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赢得生活的美满幸福。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我们要学*拥有这些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三、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学期符老师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导,我学会了很多,符老师讲述的知识和道理是我的永远的收获与收藏,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要是有机会,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摆个好姿势。如果可能,也可以帮助别的人,走出困惑,找到希望。

  可是这门课程只开设18个学时,我觉得课程时间太短无法使学生学*透彻积极心理学,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心理学极为热爱的同学的求知欲望,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增加学时,希望积极心理学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延伸,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有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明天。

  参考文献: 《当代积极心理学》 主编 刘翔*第七章 希望

  《心理统计》作者 韩昭

  《人的价值与潜能》马斯洛

  《真实的幸福》白灵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麦斯威尔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4)

——学*心理学心得 (菁华5篇)

学*心理学心得1

  即将步入教育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学*教育心理学是相当必要的。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记得那是大一的下学期,带我们《数学分析》课的是任亲谋老师,他衣着朴实大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完全一个智者,那种亲和力完全让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他虽操一口陕西方言,但我也不觉我是外地的,再高深的知识在他讲出来之后是那么的易于理解,传授的思想方法是如此的启迪心灵,这才是我梦中的大学教授。每每在大学校园里见到他,都犹如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是那么的温暖,感觉自己一下子吸收了好多好多的能量,可惜呀!后来无福再得其授课。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既然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去达到最大的学*效果呢?我想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对一门课程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了。一定要去尝试多种学*方式和学*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实验、案例分析以及课案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思想指导实践,立竿见影,少走些弯路。在实践中领略,感悟理论思想,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力争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做一个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一个机械式的教书匠,那样的话,自己也痛苦,国人也失望,国家下这么大的气力搞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未来的教育人才,为什么啊?不就是国情所需,情势所需嘛!*这样一个大国人才济济不假,但教育战线上的人才却远远不够啊!因为*地大物博啊!自然,人口也不少!国家要进步,要发展,要腾飞啊,所以人口素质得先上去。所以,作为一个准教育工作者,教育好是应该的,教育不好就万万不该了。

学*心理学心得2

  大学生学*心理健康心得一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学*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大学生学*心理健康心得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兴趣和求职欲望。学*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学生学*心理健康心得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心理学心得3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却十分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控制别人的思想。我也是怀着同样的想法才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公共选修课。

  在接触社会心理学课程以前,我总以为社会心理学很虚幻,但是通过这几次课程的学*,我懂得社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存在的依据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因此,认真学*社会心理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

  现在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一般都是这样,不会去顾及旁边人的感受,以及所有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任何一个地方,他(她)们都是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要找地方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好的行为。他(她)们只会在别人的身上去找原因甚至动手,所以往往这种人不会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我们大学生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随着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我发现结果并非如此。我们考虑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我们考虑过自己的追求和动机与心理学的关系吗?我们认真地总结过自己的个性与社会性吗?我们关注过自己的逆商吗?没有,从来都没有过,我们只关心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

  经过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之后,我逐渐发现其实社会心理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理学课程与我们是紧密相关的,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帮助。此外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我们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把一些小问题看得太重,但是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不多,但是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以后还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学*心理学心得4

  教师工作是一项研究人、教育人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其中情绪管理教育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发展时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但是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与教学相比,情绪管理教育却相对缺乏。与浸润着理想教育和理性思考的父辈相比,今天的中学生身处文化和价值多元、知识和信息空前开放、自由和个性张扬的时代,却很少接受关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教育。中学生经常接触的流行歌曲、QQ聊天、网络游戏,一方面对情绪起到一定的疏导宣泄作用,另一方面又往往加重了负面情绪的“泛滥”。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妥善管理情绪,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其独立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更倾向于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把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看成“成熟”的标志。实际上他们尚不具备完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还较强。他们自以为能够圆满地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结果却可能走很多弯路。因此,应该让学生知道,与长者一起分析讨论自己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之道,并非是丢人的事情,也不是“不成熟”的表现。相反,教师、家长参与其问题解决并不是对他们的一种监控,而是一种“协助”。这个道理也许学生自己还不能完全理解,因为他们确实正处于充满着矛盾和相对闭锁的青春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关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从行动上向学生展示这些道理。

  1、双向沟通

  与学生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沟通和交往都需要一种双向的互动,就像交往中你不但要经常帮助别人,为了维持这种交往,需要互动,即你也要适当地、“艺术化”地求得别人的帮助,尽管有时你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不然,交往就无法很好地继续。有时候,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示弱,这样对于教师跟学生的交往或许很有好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闲聊过程中,向他讲述自己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甚至可以向他诉说烦恼,把自己碰到的麻烦和盘托出,告诉学生你的体会、你的想法、你分析这件事的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阻碍、你的情绪等等,只要是你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教师应该知道,与学生分享你的感受,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拉*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展示你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构建良好的.崇尚沟通的氛围。

  2、无条件地接纳和信任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被接纳、被鼓励,无论是独立性很强的学生还是*惯依赖的学生;无论是自信的学生还是容易畏缩的学生,无一例外。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和信任学生呢?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对待学生向你抱怨的每个问题,理解他、同情他,跟他说:“是啊,这确实是个问题”;或者“我年轻的时候也碰到过这类事情”,让学生觉得情绪可以在教师这里得到承认。同时,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要表示出理解和认可,设法让学生把情绪问题说出来。要知道,发泄也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途径之一,只要发泄情绪的方式合理,应该允许学生表现软弱。

  3、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既然环境氛围对中学生的情绪会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学生接触较多的长者,也应该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为营造好的班级、学校气氛做出贡献。同时,教师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绪管理者,那么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当代的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我认为,他应当是一个观察者,细心捕捉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他们发挥所长;是一个促进者,对任何看法和开放的态度,不否定、不代替、不灌输,适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撑,帮助营造恰当的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投入行动。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教育过程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由于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充分地信任学生能做得好,并满怀希望地期待他们的成功,学生的表现就会向你所期待的那样发展。所以,让每个教师都努力,帮助中学生做好情绪管理。

  4、关爱学生言传身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捷,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相反,消极的情感会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从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因此,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首先,以真挚去激发学生的真情,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学。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的心灵中同样拥有对美的向往、爱的渴求,教师更要把真挚的爱撒向他们的心田。

  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师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然,这种师爱要注意两点:一是爱全体学生,不能偏爱少数学生;二是要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不溺爱。

  最后,“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时的一言一行应是学生的表率,做到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样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心理学心得5

  我是通过选修课接触社会心理学的,通过老师的精心的教导,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如何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现我将这半期以来的学*感受总结如下:

  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

  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

  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显的越来越重要。作为个体的人,人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探索自己所思所想所为为何?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安顿自己的心灵、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需要了解社会心理,如*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需要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如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和如何被他人影响等。因此许多人已开始自觉地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与帮助。总之,学*社会心理学概括地讲一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有效地避免和解决生活中的人际问题或人际冲突等等。这就是人的生存智慧,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获得这种智慧吧。

  结合自身谈体会:

  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压力挺大,也很茫然。在未接触心理学前我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学*之后,我懂得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释放自己的压力。关键在于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每个人成长的道路并非顺畅,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成功,但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压力和挫折感中,觉得有无力感、无奈感,转变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们?想想科学家们经过无次的失败而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态度,是坚强的遗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它打败。大学的四年,是我们立志成才的黄金时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我们在这里从幼稚走向成熟,每长一岁,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便又会不同。人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拟一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有动力,才不会迷失自我。

  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合作。这样无疑会给你的学*、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带来诸多的便利好处,也会给你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而健康的个性又利于人际交往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时代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和同学同住在一起的,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友情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同学、朋友、老师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另外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主动真诚地去结识交往,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当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而又*凡的驿站,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仅仅是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积累,汲取成功之家的经验教训,进而让它在我们的人生发展历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学*这门课程的感受,我相信它将让我的思想,行动等得到一次彻底的蜕变。从而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5)

——学*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

学*心理学的心得1

  心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之后,从专业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类,也研究其他的动物,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而现在,心理学也正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种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不能为每个人开出现成的“药方”;心理学家不是牧师,更不是神仙,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甚至改变自我,却不能提人们做任何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中收获到的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认清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很多心理都是很正常的,了解了思想、动机、学*、认知、记忆、思维、情绪、压力与适应、创造力是什么,怎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学*,来理性的解决我们的烦恼和压力。

  进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尽管四个月的心理学学*带给我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需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也有人因为自己没什么优点和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的缺陷,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存在什么公*与不公*,也不存在谁强谁弱。我们每个人都是*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快乐、或悲伤。我们不应该抱着自暴自弃、自卑的态度去生活,我们应该正确的评价自我看,接受自我,分析自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乐观地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总之,这四个月的心理学学*,让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问我的最大收获的话,就是让我更客观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世界。

学*心理学的心得2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体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具有双重属性,即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这两个关系而成为个体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类是无法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发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和现象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上,如果人类不能跟上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规律关系,就无法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关系,也就不无法使人类在社会中得到提高,社会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态前进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就是心理医生,为人类解决有关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疑问,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对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需要它,因为我选择的是师范职业方向。它是我们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课。我通过心理学的学*,我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方式的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这在培养人才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了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过程和学*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学也了解到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学*心理学的心得3

  “情绪感受是由情绪的和感觉的两种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这一新的发现,提示了对情绪和情绪感受的传统概念要重新看待。

  人们一直认为如恐惧、愤怒、喜爱、妒忌等等各种情感体验,都是对各种整体性的具体情绪的感受或体验,它们“不是特异神经通路的感觉(sensa-tions),而是非特异神经通路的感受(feelings)。”任何一种具体情绪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基本情绪或由多种基本情绪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情绪,对这种具体情绪的感受就是对产生它的情绪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比如恐惧感受,通常认为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恐惧感受就是对恐惧情绪的感受,是我们对恐惧情绪的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虽然人们早已知道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但认为这种不同神经通路之间的影响所影响的只是产生某种具体情绪的过程,并不认为某些认知性感觉会不可分辨地融入到情绪感受之中。而在主观感受是由非特异的情绪和特异性感觉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感受的认识下,传统概念下的情绪感受就不再只是对具体情绪的感知,而只能说对情绪的感知只是具体情绪感受中的一种成分。那么严格地说,恐惧、害羞等等感受就不能再看做是对情绪的感知或意识中的情绪,而只能说这些感受中含有情绪。如恐惧感受,它实际上是由对某种非特异的情绪的感知,和对特异的肌肉紧张的感觉,以及对刺激对象的形象的特异感觉三者结合而成的主观感受。那么,恐惧感受中这后两个感觉的神经通路,也就不该再作为情绪通路来看待。虽然包括肌肉紧张等任何明显的身体变化也都会再产生新的情绪,但情绪反馈和感觉反馈的通路和原因本质上也都是不同的。

  在新的对情绪感受心理结构的认识下,也许可以这样去区分某些概念:

  一、情绪或情绪意识,是对脑内非特异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它是构成并存在于人们各种具体的情绪性感受(含有情绪的感受,即通常意义下的情绪感受)如一般身体快感或痛感、饥饿、解渴、恐惧、喜悦、悲伤、热爱等等身体感受和情感中的一种感情性成分;

  二、情绪感受(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情绪性感受,包括身体感受和情感),是由大脑内同时发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性感知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心理意识。

  三、当由某种刺激产生了情绪通路的反应,如果此时与之在第二级神经映象区中结合在一起的,是反映身体部位和机械性特征的身体感觉,它所形成的就是如疼痛、快感、饥饿等等身体感受;

  四、当与情绪结合在一起的不只是来自身体上的感觉,并且含有对非身体对象如外界对象和自我意识等内容的感知,就形成我们的恐惧、喜爱、害羞等等情感。

  个人认为,对“情绪”和“情绪感受”传统概念的重新看待和区分,将有助于对它们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释。

学*心理学的心得4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因而学*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

  学*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这带给我许多困扰。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如果没有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也许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学概论课上所讲解的道理来调节自身的悲观情绪。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调节,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结果。

  因而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王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出了一点点自卑情绪外,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我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活泼生动,

  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如果想干的事情未完成,会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不会转移注意力至其他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使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完善,但是这也是在未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学*和工作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心里学概论给我的最大收益。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的确应该开设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某些学*压力较大的院系设置这个课的必选课,以调整我们学生的心理。这就是我对这个课的一点小建议。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概论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学*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过的与他人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有了对自己合理而正确的认识,有了从多方面看事物的思想,有了站在他人立场考虑的心,怎么会有不开心的事呢?

学*心理学的心得5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与同伴更为接*,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5篇)(扩展6)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实用5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1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__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2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3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4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5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自己要写一篇读后感。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惯的。一旦形成*惯,这些好的*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