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孝经

孝经全文及译文1

  【原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品读]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

  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经全文及译文2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品读】

  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称。古人在做事的时候,很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所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天时有天的照应很容易成功,三国时期,马超和曹操大战于渭水,时当九月(*之历法,现俗称农历)尽,天气爆冷,曹操驱兵担土浇水,连夜筑完土城,为曹操战胜马超赢得了时间。这是占天时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国家他的地下有丰富的矿产,*家也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区有天然的美景,当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一样富有;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一样可以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上下一心,万众合力,没有不富有的。

  【故事】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孝经全文及译文3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品读】

  君王以这种方式来面对百姓,那么百姓对君王就会即敬畏,有种心的拥护和爱戴他,那么百姓就会以他为榜样,效仿他学*他的一切作为。因此也就完成了对百姓的教化,其所推行的政令就会顺畅地贯彻和执行。

  【故事】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孝经全文及译文4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品读】

  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故事】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孝经全文及译文5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故事】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1)

——孝经全文及译文实用十篇

  孝经全文及译文 1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品读】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故事】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孝经全文及译文 2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品读】

  在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家,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叫诸侯,虽然他们高高在上,但是还有天子在上管辖着他们,所以讲完天子,就讲诸侯的孝了。

  【故事】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孝经全文及译文 3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品读】庶人又称庶民,在周代是指非贵族的*民,除了奴隶之外最低的阶层。同时也是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体。现在泛指老百姓。

  【故事】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安。

  孝经全文及译文 4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品读】

  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丧礼上说: ‘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故事】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孝经全文及译文 5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品读】

  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称。古人在做事的时候,很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所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天时有天的照应很容易成功,三国时期,马超和曹操大战于渭水,时当九月(中国之历法,现俗称农历)尽,天气爆冷,曹操驱兵担土浇水,连夜筑完土城,为曹操战胜马超赢得了时间。这是占天时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国家他的地下有丰富的矿产,***家也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区有天然的美景,当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一样富有;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一样可以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上下一心,万众合力,没有不富有的。

  【故事】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孝经全文及译文 6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品读】

  卿、大夫在社会中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帮助君王制定政策,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贯穿下去,对下是全国行政的枢纽,是具体执行者,卿、大夫在言语上、行动上要和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所以地位也很高。仅次于诸侯。

  【故事】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

  孝经全文及译文 7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品读】这一章首先从天子开始讲,换句话讲就是古代最高的领导人,古代的天子讲的是“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引导百姓于无形。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要考虑当时的效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效果。这和现在有所区别,领导人以自己的聪明方法,调动下属干活。至于下属的想法,只有不影响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

  【故事】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孝经全文及译文 8

  《孝经》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全文及译文 9

  【原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品读]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

  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经全文及译文 10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品读】

  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故事】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2)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汇总5篇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古诗文网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2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古诗文网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3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4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古诗文网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5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3)

——《春思》译文及赏析 (菁华3篇)

《春思》译文及赏析1

  《望湘人·春思》

  宋代: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望湘人·春思》译文

  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湘妃竹泪痕正鲜,春兰已花谢香散,湘中春暮天气温暖。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

  想来琴弦最容易断,如今再把琴弹,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停在白蓣洲畔。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却不见她寄来一封书信,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望湘人·春思》注释

  望湘人:词牌名。是贺铸自度曲,《全宋词》从《唐宋诸贤妙词选》辑出。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

  带惊:因消瘦而吃惊。

  泪竹:娥皇,女英为舜的妃子。传说舜死于苍梧,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而成斑痕,故*又称泪竹。

  佩兰:佩饰的兰花。

  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鸾(luán)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

  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

  罗袜(wà):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

  临皋(gāo):临水之地。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

  不解:不懂得。幸:正好,恰巧。

  《望湘人·春思》创作背景

  北宋宣和年间,词人隐居苏州。在春季目睹到春季里的种种景象,想起了亡故的恋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怀人之思与物是人非之感,故作此词悼念逝者。

  《望湘人·春思》赏析

  这首词是感春怀人之作,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各有侧重又情景交融,将怀人之思表达得深婉曲折。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伴”,开篇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莺呜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昂然的美好景象,可是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情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喝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可是黄莺不解其意,唱和不停,词人因被吵醒而心情更加烦躁,不禁生出对莺鸟的厌恶之情。

  “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这三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诚心切。“余薰”是旧人留下的馨香,可是斯人已去,词人唯有珍惜她仅留下的一点余香。“惜”字表现出词人对旧人的珍惜和无限怀念。词人日日思念故人,以至于腰带的剩眼越来越多,“惊”字突显出词人消瘦程度之深。

  消瘦是源于对伊人的思念,这一句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意蕴,柔情脉脉,令人动容。这种憔悴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和执著。“几许伤春春晚”一句沉重哀伤,在伤春的情绪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念及自己与伊人别离的日子愈来愈久,词人伤叹不已。这一句既是对前文“伤春”之情的总结,也领启了下文关于“春晚”的描写。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一句中引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即逝,即将入夏。此情此景让词人记起当年屡次盛邀佳人,与她在江畔沐风赏月时的欢会情景。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在这里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好,可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引用曹子建(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人仙踪无迹,不得追回。遥想彼时佳人在河塘撩弄清波,姿态妩媚诱人,可如今河塘处再无佳人倩影。江畔舟船飘摇,水中白苹浮动,词人极目远眺,尽是旧日风景。睹旧物而不能感旧情,词人心中的惆怅更加深切。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的景象中强寻安慰,似是欣喜,实则凄凉,充分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伊人而无法排遣的抑郁痛苦,以及盼望佳人早日重回身边的急切情怀。

  此词大量运用点染法,即情思并非一泻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以景物烘托渲染,如“被惜馀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与秦观的词在写法上有共同点;多用借代手法,如“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等句,表达委婉含蓄隐晦,与唐李商隐的诗有相似之处。

  《望湘人·春思》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春思》译文及赏析2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译文

  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春思》注释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春思》赏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春思》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春思》译文及赏析3

  《望湘人·春思》

  宋代: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望湘人·春思》译文

  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湘妃竹泪痕正鲜,春兰已花谢香散,湘中春暮天气温暖。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

  想来琴弦最容易断,如今再把琴弹,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停在白蓣洲畔。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却不见她寄来一封书信,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望湘人·春思》注释

  望湘人:词牌名。是贺铸自度曲,《全宋词》从《唐宋诸贤妙词选》辑出。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

  带惊:因消瘦而吃惊。

  泪竹:娥皇,女英为舜的妃子。传说舜死于苍梧,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而成斑痕,故*又称泪竹。

  佩兰:佩饰的兰花。

  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鸾(luán)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

  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

  罗袜(wà):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

  临皋(gāo):临水之地。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

  不解:不懂得。幸:正好,恰巧。

  《望湘人·春思》创作背景

  北宋宣和年间,词人隐居苏州。在春季目睹到春季里的种种景象,想起了亡故的恋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怀人之思与物是人非之感,故作此词悼念逝者。

  《望湘人·春思》赏析

  这首词是感春怀人之作,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各有侧重又情景交融,将怀人之思表达得深婉曲折。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伴”,开篇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莺呜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昂然的美好景象,可是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情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喝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可是黄莺不解其意,唱和不停,词人因被吵醒而心情更加烦躁,不禁生出对莺鸟的厌恶之情。

  “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这三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诚心切。“余薰”是旧人留下的馨香,可是斯人已去,词人唯有珍惜她仅留下的一点余香。“惜”字表现出词人对旧人的珍惜和无限怀念。词人日日思念故人,以至于腰带的剩眼越来越多,“惊”字突显出词人消瘦程度之深。

  消瘦是源于对伊人的思念,这一句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意蕴,柔情脉脉,令人动容。这种憔悴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和执著。“几许伤春春晚”一句沉重哀伤,在伤春的情绪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念及自己与伊人别离的日子愈来愈久,词人伤叹不已。这一句既是对前文“伤春”之情的总结,也领启了下文关于“春晚”的描写。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一句中引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即逝,即将入夏。此情此景让词人记起当年屡次盛邀佳人,与她在江畔沐风赏月时的欢会情景。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在这里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好,可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引用曹子建(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人仙踪无迹,不得追回。遥想彼时佳人在河塘撩弄清波,姿态妩媚诱人,可如今河塘处再无佳人倩影。江畔舟船飘摇,水中白苹浮动,词人极目远眺,尽是旧日风景。睹旧物而不能感旧情,词人心中的惆怅更加深切。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的景象中强寻安慰,似是欣喜,实则凄凉,充分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伊人而无法排遣的抑郁痛苦,以及盼望佳人早日重回身边的急切情怀。

  此词大量运用点染法,即情思并非一泻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以景物烘托渲染,如“被惜馀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与秦观的词在写法上有共同点;多用借代手法,如“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等句,表达委婉含蓄隐晦,与唐李商隐的诗有相似之处。

  《望湘人·春思》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4)

——《弟子规》全文译文 30句菁华

1、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3、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4、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5、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6、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8、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9、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10、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11、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12、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13、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1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15、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16、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17、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18、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19、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20、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21、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22、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23、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24、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25、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26、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27、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8、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2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30、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5)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5)份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1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

  二、补充背景资料

  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2、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古今异义:

  浩荡:古义,荒唐 ;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

  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为动

  厚,推重,形活用为动

  群,名活用为动,合群

  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点语句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板书: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第二课时

  一、生集体读第二段

  二、疏通难字词

  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义。

  2、前文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文说“悔相道之不察兮”,两者之间是否构成矛盾?

  四、写作特色

  1、语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 (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

  2、修辞手法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总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

  六、作业

  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

  板书: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操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3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4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子孙,我已去世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美名:

  父亲把我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聚申椒菌桂似人物,岂止联系优秀茝和蕙。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必然走投无路。

  结党营私人苟安享乐,他们前途黑暗而险阻。

  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没。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你不深入解我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君王缘故。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反反复复。

  我已经栽培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垄培植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那一天。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是它们质变。

  大家都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己,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东西。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树立。

  早晨我饮木兰上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只要我情感坚贞不易,形消骨立又有什么关系。

  我用树木根编结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

  我拿菌桂枝条联结蕙草,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我向古代圣贤学*啊,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

  我与现在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遗教。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这是我心中追求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秀美峨眉啊,造谣诬蔑说我好做淫之事淫。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准绳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解我也就罢,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帽子加得高高,把我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志向是可以因挫折而改变吗?

  姐姐对我遭遇十分关切,她曾经一再地向我告诫。

  她说“鲧太刚直不顾性命,结果被杀死在羽山荒野。

  你何忠言无忌爱好修饰,还独有很多美好节操。

  满屋堆着都是普通花草,你却与众不同不肯佩服。

  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本心。

  世上人都爱成群结伙,为何对我话总是不听?”

  我以先圣行为节制性情,愤懑心情至今不能*静。

  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

  “夏启偷得《九辩》和《九歌》啊,他寻欢作乐而放纵忘情。

  不考虑将来看不到危难,因此武观得以酿成内乱。

  后羿爱好田猎溺于游乐,对射杀大狐狸特别喜欢。

  本来淫之徒无好结果,寒浞杀羿把他妻子霸占。

  寒浇自恃有强大力气,放纵情欲不肯节制自己。

  天天寻欢作乐忘掉自身,因此他脑袋终于落地。

  夏桀行为总是违背常理,结果灾殃也就难以躲避。

  纣王把忠良剁成肉酱啊,殷朝天下因此不能久长。

  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

  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人就给予扶持。

  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土地。

  回顾过去啊把将来瞻望,看到做人根本道理。

  哪有不义事可以去干,哪有不善事应该担当。

  我虽然面临死亡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

  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贤人正因此遭殃。”

  我泣声不绝啊烦恼悲伤,哀叹自己未逢美好时光。

  拿着柔软蕙草揩抹眼泪,热泪滚滚沾湿我衣裳。

  铺开衣襟跪着慢慢细讲,我已获得正道心里亮堂。

  驾驭着玉虬啊乘着凤车,在风尘掩翳中飞到天上。

  早晨从南方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昆仑山上。

  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

  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崦嵫山旁。

  前面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让我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

  折下若木枝来挡住太阳,我可以暂且从容地徜徉。

  叫前面望舒作为先驱,让后面飞廉紧紧跟上。

  鸾乌凤凰为我在前戒备,雷师却说还没安排停当。

  我命令凤凰展翅飞腾啊,要日以继夜地不停飞翔。

  旋风结聚起来互相靠拢,它率领着云霓向我迎上。

  云霓越聚越多忽离忽合,五光十色上下飘浮荡漾。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日色渐暗时间已经晚,我纽结着幽兰久久徜徉。

  这个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

  清晨我将要渡过白水河,登上阆风山把马儿系着。

  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我飘忽地来到春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趁琼枝上花朵还未凋零,把能受馈赠美女找寻。

  我命令云师把云车驾起,我去寻找宓妃住在何处。

  解下佩带束好求婚书信,我请蹇修前去给我做媒。

  云霓纷纷簇集忽离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难成。

  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宓妃仗着貌美骄傲自大,成天放荡不羁寻欢作乐。

  她虽然美丽但不守礼法,算吧放弃她另外求索。

  我在天上观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从天而降。

  遥望华丽巍峨玉台啊,见有娀氏美女住在台上。

  我请鸩鸟前去给我做媒,鸩鸟却说那个美女不好。

  雄鸠叫唤着飞去说媒啊,我又嫌它过分诡诈轻佻。

  我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觉得不妙。

  凤凰已接受托付聘礼,恐怕高辛赶在我前面。

  想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趁少康还未结婚时节,还留着有虞国两位阿娇。

  媒人无能没有灵牙利齿,恐怕能说合希望很小。

  世间混乱污浊嫉贤妒能,爱障蔽美德把恶事称道。

  闺中美女既然难以接*,贤智君王始终又不醒觉。

  满腔忠贞激情无处倾诉,我怎么能永远忍耐下去!

  我找来灵草和细竹片,请求神巫灵氛为我占卜。

  “听说双方美好必将结合看谁真正好修必然爱慕。

  想到天下多么辽阔广大,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娇女?”

  “劝你远走高飞不要迟疑,谁寻求美人会把你放弃?

  世间什么地方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恋故地?

  世道黑暗使人眼光迷乱,谁又能够解我们底细?

  人们好恶本来不相同,只是这邦小人更加怪异。

  人人都把艾草挂满腰间,说幽兰是不可佩东西。

  对草木好坏还分辨不清,怎么能够正确评价玉器?

  用粪土塞满自己香袋,反说佩申椒没有香气。”

  想听从灵氛占卜好卦,心里犹豫迟疑决定不下。

  听说巫咸今晚将要降神,我带着花椒精米去接他。

  天上诸神遮天蔽日齐降,九疑山众神纷纷迎迓。

  他们灵光闪闪显示神灵,巫咸又告诉我不少佳话。

  他说“应该努力上天下地,去寻求意气相投同道。

  汤禹为人严正虚心求贤,得到伊尹皋陶君臣协调。

  只要内心善良爱好修洁,又何必一定要媒人介绍?

  傅说拿祷杵在傅岩筑墙,武丁毫不犹豫用他为相。

  太公吕望曾经做过屠夫,他被任用是遇到周文王。

  宁戚喂牛敲着牛角歌唱,齐桓公听见后任为大夫。

  趁现在年轻大有作为啊,施展才能还有大好时光。

  只怕杜鹃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因此不再芳香。”

  为什么这样美好琼佩,人们却要掩盖它光辉。

  想到这邦小人不讲信义,恐怕出于嫉妒把它摧毁。

  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啊,我怎么可以在这里久留。

  兰草和芷草失掉芬芳,荃草和惠草也变成茅莠。

  为什么从前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为荒蒿野艾。

  难道还有什么别理由,不爱好修洁造成祸害。

  我还以为兰草最可依靠,谁知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兰草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辱没香草。

  花椒专横谄媚十分傲慢,茱萸想进香袋冒充香草。

  它们既然这么热心钻营,又有什么香草重吐芳馨。

  本来世态*俗随波逐流,又还有谁能够意志坚定?

  看到香椒兰草变成这样,何况揭车江离能不变心。

  只有我佩饰最可贵啊,保持它美德直到如今。

  浓郁香气难以消散啊,到今天还在散发出芳馨。

  我调度和谐地自我欢娱,姑且飘游四方寻求美女。

  趁着我佩饰还很盛美,我要周游观访上天下地。

  灵氛已告诉我占得吉卦,选个好日子我准备出发。

  折下玉树枝叶作为肉脯,我舀碎美玉把干粮备下。

  给我驾车啊用飞龙为马,车上装饰着美玉和象牙。

  彼此不同心怎能配合啊,我将要远去主动离开他。

  我把行程转向昆仑山下,路途遥远继续周游观察。

  云霞虹霓飞扬遮住阳光,车上玉铃丁当响声错杂。

  清晨从天河渡口出发,最远西边我傍晚到达。

  凤凰展翅承托着旌旗啊,长空翱翔有节奏地上下。

  忽然我来到这流沙地段,只得沿着赤水行进缓缓。

  指挥蛟龙在渡口上架桥,命令西皇将我渡到对岸。

  路途多么遥远又多艰险,我传令众车在路旁等待。

  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目地已指定西海。

  我再把成千辆车子聚集,把玉轮对齐并驾齐驱。

  驾车八龙蜿蜒地前进,载着云霓旗帜随风卷曲。

  定下心来啊慢慢地前行,难控制飞得远远思绪。

  演奏着《九歌》跳起《韶》舞啊,且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

  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思念故乡。

  我仆从悲伤马也感怀,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

  尾声:“算吧!

  国内既然没有人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

  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成安排自己。”

  必修一离骚原文及译文 5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6)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合集5篇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 1

  竹枝词九首·其三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朝

  原文: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译文:

  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注释:

  瀼(ráng)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縠(hú)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赏析: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 2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 3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翻译/译文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注释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东边道是二句:语意双关,“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情”同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句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歌词要表达的意思是听歌者从那江上歌声听出唱者是“有情”的。末句“有”“无”着重的是“有”。

  赏析/鉴赏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 4

  竹枝词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翻译:

  ①楚水:泛指古楚地的河流。巴山:泛指四川境内的山。

  ②北客:当是作者自指。

  ③“回入”句:此句费解。回入纥那,四字不知何谓。旧解“纥那”是踏曲的和声(见《辞源》)。姑存疑。刘禹锡有《纥那曲》云:“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赏析:

  刘禹锡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824年(长庆四年)夏在夔州任刺史。《竹枝词》两组共11首,是在夔州所作。歌词内容丰富,表现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游子思乡之情;有爱情的欢乐与忧愁;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有民俗风情的写照;有劳动生活的场景。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山谷题跋》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诗辩诋》云:“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刘禹锡竹枝词全文译文 5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译文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7)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范文五份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1

  出塞二首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一带,为汉代右北*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二首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2

  原文: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狄宗亨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3

  奉帚*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注解

  1、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

  2、团扇:相传班婕妤曾作《团扇苻》。

  3、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意。

  译文

  清晨金殿初开,就拿着扫帚扫殿堂;

  姑且手执团扇徘徊度日,消磨时光。

  即使颜白如玉,还不如丑陋的寒鸦;

  它飞还昭阳殿,还带君王的日影来。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的首句即写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写婕妤曾作“团扇诗”《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凉被弃箧中;三、四句写虽颜美如玉,失宠之后却不如丑陋的乌鸦。以颜色比颜色,虽不同伦类,却显得奇特精巧,写出宫女失宠之后,对其同类的嫉羡之情。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4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

  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

  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5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孝经全文及译文 (菁华5篇)(扩展8)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合集5篇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 1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⑴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邀请。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⑺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俗。

  ⑼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 2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①鸡黍:杀鸡煮黄米饭,农家待客丰盛的饭菜。

  ②郭:外城墙。

  ③轩:窗户。

  ④圃:菜园。

  ⑤话桑麻:谈庄稼事。

  【译文】: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淡之语写*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 3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起首点题,*静而自然,不作丝毫渲染,既反映出挚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气氛特征。“绿树”二句写故人村庄所在的自然景象,一*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第三联写宾主畅饮欢谈农家事,表现了诗人倾心于隐逸田园的淡泊情志,最后二句的预约重来与开关的应邀往访相呼应,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诗人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友情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觉得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

  【过故人庄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东南各地漫游。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他还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有《王浩然集》传世。

  【过故人庄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评】

  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置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交代此行的缘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描写故人庄的*景及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重阳是**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

  【过故人庄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过故人庄文章简析】

  就这首诗看,用语*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云:每以自在相凌厉者,极是。

  《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宇,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诗摘钞》: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王、孟并称,意尝不满于孟。若此作,吾何间然?结句系孟对故人语,觉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于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

  《唐诗成法》:以古为律,得闲适之意,使靖节为*体,想亦不过如此而已。

  《唐诗别裁》: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

  《网师园唐诗笺》: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一意淡,结作小致。虽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异使,对句亦逸,“就”字新。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纪昀:王、孟诗大段相*,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

  《唐诗*体》:通体朴实,而语意清妙。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 4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过故人庄》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静的田园生活,用语*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它是在*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过故人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过故人庄》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 5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起首点题,*静而自然,不作丝毫渲染,既反映出挚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气氛特征。“绿树”二句写故人村庄所在的自然景象,一*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第三联写宾主畅饮欢谈农家事,表现了诗人倾心于隐逸田园的淡泊情志,最后二句的预约重来与开关的应邀往访相呼应,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诗人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友情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觉得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

  【过故人庄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东南各地漫游。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他还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有《王浩然集》传世。

  【过故人庄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评】

  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置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交代此行的缘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描写故人庄的*景及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重阳是**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

  【过故人庄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过故人庄文章简析】

  就这首诗看,用语*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云:每以自在相凌厉者,极是。

  《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宇,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诗摘钞》: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王、孟并称,意尝不满于孟。若此作,吾何间然?结句系孟对故人语,觉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于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

  《唐诗成法》:以古为律,得闲适之意,使靖节为*体,想亦不过如此而已。

  《唐诗别裁》: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

  《网师园唐诗笺》: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一意淡,结作小致。虽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异使,对句亦逸,“就”字新。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纪昀:王、孟诗大段相*,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

  《唐诗*体》:通体朴实,而语意清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