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

首页 / 文库 / | 中考

中考文言文复*1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经常地复*。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

  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

  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中考文言文复*2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3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祗():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7、食():通“饲”,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

  8、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6、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文后练*:

  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附加练*

  1.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答案

  1.(1)人才愚妄无知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天下无马愚妄无知

  (5)其真不知马也

  2.只要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3.选伯乐或千里马都可以,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

  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中考文言文复*4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5

  一、易误读的字

  1、七年级

  七上:

  鹤唳(lì) 怡然(yí) 土砾(lì)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Lún) 碧瓦飞甍(méng) 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 连亘(gèn) 黯(àn)然缥缈

  七下:

  环谒(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机杼(zhù) 赴戎(róng)机 可汗(kèhán)大点兵 辔头(pèi) 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朔气传金柝(tuò) 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 曳(yè)屋许许声(hǔ) 缀(zhuì)行甚远 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 假寐(mèi)

  2、八年级

  八上:

  芳草鲜(xiān)美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mò) 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而不妖

  亵(xiè)玩 陶后鲜(xiǎn)有闻 尝贻(yí)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yòujī)

  如闻泣幽咽(yè) 乘(chéng)奔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京尹(yǐn) 艨艟(méngchōng) 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 晨兴(xīng)理荒秽(huì) 带月荷(hè)锄归

  八下:

  缥碧(piǎo) 鸢飞戾天(yuān) 环堵萧然(dǔ) 短褐穿结(hè) 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óu) 衔觞赋诗(shāng)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俟其欣悦(sì) 负箧(qiè)曳屣(xǐ) 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 右备容臭(xiù) 烨然若神人(yè) 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 贻然不动(yǐ) 俶然不动(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浩浩汤汤(shāng) 谪守巴陵郡(zhé) 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 宠辱偕忘(xié) 林壑尤美(hè) 伛偻提携(yǔlǚ)

  觥筹交错(gōng) 廿二日(niàn) 鲜妍明媚(yán) 汗出浃背(jiā)

  恶能无纪(wū) 曝沙之鸟(pù) 呷浪之鳞(xiā) 停杯投箸(zhù)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3、九年级

  九上:

  辍耕之垄上(chuò) 皆次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扶苏以数谏故(shuò)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慰尉果笞广(chī) 为坛而盟(wéi)

  免冠徒跣(guān) 以头抢地耳(qiāng) 休祲降于天(jìn) 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 因屏人曰(bǐng)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 将荆州之军(jiàng) 中道崩殂(cú) 以遗陛下(wèi)

  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 咨陬善道(zōu) 夙夜忧叹(sù) 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 以彰其咎(jiù) 千骑卷*冈(jì) 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九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蹴而而与之(cù) 乞人不屑(xiè)

  非醴泉不饮(lǐ) 又何间焉(jiàn)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期年之后(j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è)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 窈窕淑女(yǎotiǎo)

中考文言文复*6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100句菁华

1、明日:第二天。

2、弗如远甚:远不如。

3、私:动词,偏爱。

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5、时时:不时,有时候。

6、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7、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1、(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12、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1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4、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15、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16、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17、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1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19、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20、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3、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2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8、叱()咄():训斥,呵责。

2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0、支:通“肢”。

31、衾():被子。

32、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3、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34、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5、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8、患:祸患,灾难。

39、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4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41、辩:通“辨”,辨别。

42、本心:本性,天良。

4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47、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48、归纳段意

49、失其本心。

50、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51、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52、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3、悠悠:飘荡的样子。

5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5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6、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57、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8、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0、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6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3、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4、课文理解

6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66、溪流曲折蜿蜒。

67、解释下列加点词。

6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9、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0、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71、“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72、“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73、“无乃……乎”

74、“何以……为”

75、“何……为”

7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7、信:实情。

78、情:(以)实情判断。

79、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8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8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8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8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8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86、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8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89、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0、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1、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9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93、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94、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95、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96、大声地读。诵读是背诵的最好方法,多遍诵读文章,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体会,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总体感知,大致领会了全文的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是*语言的奥妙所在,阅读文言文的奥妙也在于此。

97、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8、我们让学生整理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99、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100、给学生找一些从未读过的文言短文,集中做一下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做“三步训练法”。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文章浏览一遍,将知道的内容翻译出来,舍弃不懂的词语,一遍下来文章的大致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步,仔细阅读,这次要逐字逐句,认真推敲,读不懂的地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测它的大意,读完第二遍就可以做*题了。第三步,挖掘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注意将文中的某个人的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学生勤于练*,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并非难事。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2)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5篇)

中考文言文复*1

  1、重视预*,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中考文言文复*2

  解释词语:

  1、辍耕之垄上

  2、怅恨久之

  3、苟富贵

  4、若为佣耕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卜者知其指意

  8、念鬼

  9、先威众耳

  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1、所罾鱼腹中

  12、固以怪之矣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4、夜篝火

  15、卒中往往语

  16、皆指目陈胜

  17、適戍渔阳

  18、屯大泽乡

  19、皆次当行

  20、会天大雨

  21、度已失期

  22、刑其长吏

  23、今亡亦死

  24、所罾鱼腹中

  25、等死

  26、死国可乎

  27、天下苦秦久已

  28、楚人怜之

  29、今诚以吾众诈

  30、为天下唱

  31、宜多应者

  32、举大计

  33、忿恚尉

  34、尉果笞广

  35、并杀两尉

  36、借第令毋斩

  3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8、从民欲也

  39、为坛而盟

  40、蕲下

  41、徇蕲以东

  42、比至陈

  翻译句子: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之垄上

  3、怅恨久之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卜之鬼乎

  6、固以怪之矣

  7、置人所罾鱼腹中

  8、祭以尉首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1、皆次当行

  12、宜多应者

  1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4、皆刑其长吏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借第令毋斩

中考文言文复*3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一、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二、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临于泉上者:靠*。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复*题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

  5、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6、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大白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5、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6、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中考文言文复*4

  【典型例题释析】

  [例1](20xx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

  【释析】

  本题的考查面广,题型灵活新颖,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难度较大。第1题属实词释义考查,学生只需*时认真复*课文即可解答。第2题表面看是考查名句,实则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的能力。第3题既考查了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4题、第5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由阅读到分析归纳,从课内到课外。特别是第5题,要求指出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一副对联里六个词语的具体内容。这样的题,只是懂得《出师表》,还不能作答,需要熟悉《三国演义》才行。

  【答案】

  1.(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中考文言文复*5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时常地复*。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温*、复*、实*。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3)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旦日:第二天。

3、私:动词,偏爱。

4、面刺:当面指责。

5、文言文复*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6、时*:经常地复*。

7、愠():生气、发怒。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9、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0、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2、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13、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1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16、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17、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18、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19、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1、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5、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26、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7、致:得到。

28、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9、以是:因此。

30、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31、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3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33、至:周到。

34、穷冬:隆冬。

35、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38、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9、略(主要从勤学的角度回答)

40、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41、《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2、辟:通“避”,躲避。

4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44、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45、已:停止,放弃。

46、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0、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2、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3、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54、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5、“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6、失其本心。

5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8、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60、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61、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62、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63、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4、便要还家 “要”(ā) 通“邀” 《桃花源记》

65、悠悠:飘荡的样子。

6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67、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

6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69、固以怪之矣 “以”(ǐ) 通“已” 《陈涉世家》

70、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iǎn) 通“拣” 《出师表》

71、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74、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75、翻译下列句子

7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7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78、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9、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80、加:虚报。

8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82、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8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84、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85、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86、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87、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88、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9、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90、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9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

92、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93、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9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95、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96、B

97、多积累。对于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并不难,但如果在多篇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多积累,多贯通,将同样内容的句子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学生收集的范围,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98、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9、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00、我们给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主要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通过对这些课外语段的训练,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们看到了课内学*对课外实践的巨大作用,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妙处,从而坚定了对课内知识学*的信心。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4)

——《文言文》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学生能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

  3、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学*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设想:

  从文本入手,激发学生问题探讨的热情,并由文本联系实际,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至用。

  教学步骤: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在前一课时结束时,出示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让学生猜写的是历史上的哪家父子。学生当然明白老师的意图,一猜就猜出来。马上指出三人文学成就很高,父亲写过《六国论》,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写过《六国论》,就在《读本》上,不失时机的布置阅读苏辙《六国论》的任务:

  1、找出苏辙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编写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比较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师生对话,弄清苏辙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苏辙的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即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的谋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战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分析论证:

  1、秦与诸侯争夺的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

  2、秦进攻燕、赵,不曾有韩魏两国袭击的忧虑,因为韩魏抵挡秦国受挫后依附了秦国

  3、韩和魏不能单独抵抗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来抵挡秦国

  总结六国诸侯不知定出协助韩魏抗击秦国的策略,却贪图好处,背弃盟约,互相残杀。

  苏询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析论证: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学生讨论,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两人的观点各不相同,而论证过程都很严密,都能自圆其说,对同一段历史,父子两人的看法迥然有别。其实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你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附】讨论结果:

  1、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质。秦始皇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国的国君要么是碌碌之辈,要么没有雄才大略。

  2、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为它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六国虽有改革,但不彻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归山。长*之战40多万降秦赵军被活埋。

  4、六国不诚信,“合纵”不彻底,尤其楚国只图眼前利益。

  5、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

  ……

  (三)活用文本,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向统治阶级发出建言或警言,是历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学里已经学过不少,我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文章中史论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以激发爱国热情,并指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存在这种种弊端,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革除社会弊端,让社会机体能无障碍运转,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附】讨论结果

  1、六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坚持“合纵”政策而被秦所灭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商业经济中,大家遵守行业行规非常重要。不至于导致不公*竞争,反而让某个企业吞并。

  2、六国经常受利益的诱惑,彼此缺乏诚信,反而害了自己。现代社会提倡诚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实力增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内部也应该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4、楚国因贪图小利,而上了秦国的当。腐败贪污分子应该从中获取教训。

  5、作为领导者,应该耳根坚定,不能轻信。对方经常会用反间计。

  6、“有勇无谋者,莽夫也”,秦王就是个懂得用脑子的人,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够各个击破。

  ……

  设计指导思想:

  *时我们的教育总是为学*加上一大堆崇高伟大的意义,加上一大堆规则和限定,加上一大堆“人见人怕”的过分精确的答案,从而使学*过程满布陷阱,成为孩子提心吊胆却最终无法绕出的谜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指望为感受自由而教学、为感受自由的欢乐而教学吗?

  我之所以组织《六国论》的探究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基点,以全面提高人的社会效能为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氛围。学生的学*方式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他律的被动学*现状,培养自主学*能力;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并在学*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创造的冲动与潜力,把学*看成是“我要学”的快乐事。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文言文》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1、找出难懂的词、句。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

  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任务)

  一、预*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任务

  一、预*探究

  1、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从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挖掘做人的智慧。

  3.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旧课,检查预*

  略。

  二、导入新课

  由成语“毛遂自荐”导入课文。

  三、播放“毛遂自荐”相关视频。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4.*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5.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五、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提示: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庸。再次,他对入选的19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提示:

  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有义勇精神、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4.*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如何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提示:

  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来表现;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个性化的语言。

  6.课文中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7.文言常识

  ⑴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槃”,同“盘”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⑵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⑶特殊句式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七、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毛遂自荐”这一行为的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5

  《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学*兴趣和学*方法的培养,从读、练两方面入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有了盼头。分组学*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文言文》教学设计6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棗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同前)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中考文言文复* (菁华6篇)(扩展5)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30句菁华

1、鄙

2、乘

3、得

4、方

5、覆

6、计

7、竭

8、进

9、苦

10、论

11、名

12、明

13、强

14、取

15、去

16、入

17、身

18、生

19、使

20、属

21、本(běn)

22、得到,取得。(每岁致数百金)

23、招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24、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专心致志)

25、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

26、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7、部署,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28、治理得好,与"乱"相对。(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9、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30、**者;作乱的人。(几落贼手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