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

首页 / 文库 / |

  中考文言文复* 1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抓分点,而文言文板块的复*呈现出篇目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因而增强文言文复*课的高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文言文复*课往往以知识梳理的形式“重炒隔夜菜”,这样的课堂难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复*效率低下。要增强中考文言复*的高效性,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手。

  一、高效复*的必要准备――课前“三个把握”有的放矢

  二、高效复*的主要阵地――课中“四个步骤”盘活课堂

  课中的“四个步骤”即:检查反馈、小组互学、展示指导、矫正提升。

  第一个步骤,是对导学案完成情况和检查反馈。这可使教师准确地掌握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没弄懂的。已经掌握的那些是课堂上无需再花时间的;那些是学生没有弄懂的,是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句节奏划分和文章中心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可以确定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步骤,是针对预*时完成学案过程中所标注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互相答疑解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这个环节要着力于营造课堂民主*等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特别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对学生学*状态关注和学*氛围营造之外,还应该全班巡视,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在学*中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为下面的展示指导环节做准备。

  第三个步骤,是小组互学的成果展示与教师对学法的指导。高效的复*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文言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即精讲。如笔者在执教《伤仲永》的复*课上发现学生对于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题上错误率较高,即进行以下学法指导。首先告诉学生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状中之间要停顿,如果只停一处,那么主谓的停顿优先,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和状中的停顿;其次,以第一个句子为例,这个句子陈述的是“什么怎么样”,因而是一个主谓句。其主语是“其文理”谓语是“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一处,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之间的停顿,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第四个步骤,是对原来学*中存在的错误的矫正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升。在《伤仲永》的复*课中,笔者针对学生句子节奏划分中存在的错误,在展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订正该题型下的其他错题,如对“余闻之也久”这个句子的划分,通过订正,进一步巩固已经*得的方法。

  三、高效复*的有效保障――课后“一练一查”巩固效果

  复*课离不开练*题。通过精选恰当的题目做课后练*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如何选择呢?应该注重练*的“质”,而非“量”。题海战术是低效率的,只有精选*题在“质”上取胜才算高效。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李炳亭)选择与本地区中考考点一致的中考真题,不失为精选练*的一个好方法。这些题目有针对性、质量高、示范性好。可以说,一份高质量的练*是中考文言文高效复*课的有效保障。

  此外,文言文的学*离不开积累,积累有赖于记忆。反复的记忆和巩固是文言文复*的要诀。课后学*小组成员的互查,是对学*效果的跟踪与巩固,从而实现文言文高效复*。

  中考文言文复* 2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水*的一个大题,分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本文将从文学常识、课文理解这两方面着重谈一谈。

  一、文学常识

  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相关的文体知识等。作家,要了解他(她)的姓名、朝代、历史地位等;作品,不仅要知道课文的篇名,还应了解其出处,尤其是一些重要著作,如《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些内容要记忆准确,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一些古代常见的文体,如“说”、“记”、“表”等,也要基本了解。每篇课文的注释1基本包含了上述内容。

  二、课文理解

  我们在复*时可以做这些工作:概括自然段和大段的'段意、结合背景把握人物思想精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或寓意、从中可获的启示等)、抓住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或对表现中心及人物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了解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等。

  以最*刚学过的《小石潭记》为例,可通过梳理以上内容,简单列出下表:

  1.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

  内容要点:地处荒僻 水声悦耳 石潭奇特 植物茂盛

  重点句:“如鸣佩环,心乐之”

  思想情感:陶醉于自然美景。

  2.潭中游鱼

  内容要点:潭水清澈 游鱼活泼 以鱼写水 动静结合

  重点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思想情感:陶醉于自然美景,暂时忘却烦恼忧伤。

  3.溪流曲折蜿蜒。

  4.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氛围及感受。

  重点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

  思想情感:情景交融,抒发久谪远荒的凄苦忧伤。

  5.交代同游者。补叙同游者姓名,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做是的附文。

  《小石潭记》中心思想:记叙游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梳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不必死记硬背,动手动脑之后,成竹大半在胸。

  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课内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文言词汇、掌握解释句意的方法,具备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能力,就一定能轻松应对。当然,我们还可以适当阅读一些短小的课外文言文,进行“实战演练”,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 3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 4

  【典型例题释析】

  [例1](20xx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

  【释析】

  本题的考查面广,题型灵活新颖,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难度较大。第1题属实词释义考查,学生只需*时认真复*课文即可解答。第2题表面看是考查名句,实则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的能力。第3题既考查了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4题、第5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由阅读到分析归纳,从课内到课外。特别是第5题,要求指出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一副对联里六个词语的具体内容。这样的题,只是懂得《出师表》,还不能作答,需要熟悉《三国演义》才行。

  【答案】

  1.(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中考文言文复* 5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崔颢(704-754),汴州(现在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的黄鹄矶上。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川:*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5)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6)乡关:故乡。

  中考文言文复* 6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时常地复*。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温*、复*、实*。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考文言文复* 7

  1、重视预*,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中考文言文复* 8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 9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中考文言文复* 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识记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8.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100句菁华

1、明日:第二天。

2、弗如远甚:远不如。

3、私:动词,偏爱。

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5、时时:不时,有时候。

6、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7、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1、(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12、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1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4、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15、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16、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17、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1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19、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20、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3、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2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8、叱()咄():训斥,呵责。

2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0、支:通“肢”。

31、衾():被子。

32、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3、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34、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5、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8、患:祸患,灾难。

39、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4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41、辩:通“辨”,辨别。

42、本心:本性,天良。

4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47、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48、归纳段意

49、失其本心。

50、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51、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52、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3、悠悠:飘荡的样子。

5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5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6、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57、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8、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0、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6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3、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4、课文理解

6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66、溪流曲折蜿蜒。

67、解释下列加点词。

6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9、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0、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71、“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72、“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73、“无乃……乎”

74、“何以……为”

75、“何……为”

7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7、信:实情。

78、情:(以)实情判断。

79、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8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8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8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8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8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86、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8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89、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0、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1、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9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93、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94、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95、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96、大声地读。诵读是背诵的最好方法,多遍诵读文章,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体会,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总体感知,大致领会了全文的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是*语言的奥妙所在,阅读文言文的奥妙也在于此。

97、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8、我们让学生整理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99、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100、给学生找一些从未读过的文言短文,集中做一下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做“三步训练法”。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文章浏览一遍,将知道的内容翻译出来,舍弃不懂的词语,一遍下来文章的大致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步,仔细阅读,这次要逐字逐句,认真推敲,读不懂的地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测它的大意,读完第二遍就可以做*题了。第三步,挖掘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注意将文中的某个人的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学生勤于练*,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并非难事。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2)

——中考文言文复* 40句菁华

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2、窥镜:照镜子。

3、时时:不时,有时候。

4、朝服衣冠,窥镜

5、日:每天。

6、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7、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8、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9、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愚公移山》: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回答) 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3、及郡下:到了郡城。

1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5、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16、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17、归纳段意

18、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1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20、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21、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22、删选信息的能力 比如“甲文中说到的内容乙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23、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24、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2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27、一厝朔东 “厝”(cu) 通“措” 《愚公移山》

28、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

29、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氛围及感受。

30、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31、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32、“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33、“不亦……乎”

34、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36、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37、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8、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39、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40、B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3)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 (菁华3篇)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1

  教学目的:

  ⒈复*文言文基础知识。

  ⒉复*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⒊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

  小结:学*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正像诗人沙流河所写的“*人有*人心态,*人有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容易激起我们对民族故土的依恋,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所以,同学们,多读些文言文吧,读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读读司马迁的《史记》,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了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教学中离不了字词句的理解,但这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高屋建瓴,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2

  【典例精析】

  例一(20xx辽宁卷第13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

  例二(20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

  例三(20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3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4)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 (菁华3篇)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1

  课型:复*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

  复*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

  复*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方法。

  课前预*:

  学生提前解答*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方法,才能使复*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复*的内容、复*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词语解释题“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复*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题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中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鉴赏题。我们要善于抓住相关的情节的疏通,特别是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初中所学文言文课文积累来帮助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三、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大家可以对《阅读新视野》中的'阅读练*题作一分析,按照复*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资料所编排的练*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时间、节奏把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阅读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阅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策略。只会被动的学*,而毫不讲究学*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布置:

  自己规定完成时间作完《阅读新视野》中的相关阅读练*,并结合评价标准思考判断自身解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的特点与缺陷,以便有针对性的修正。教学后记中考在即,如何搞好复*?该是各位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而文言文较其它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显然,文言文的复*教学也将是复*课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改逐课过关为“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复*法,收效很好,这里把它介绍给大家,但愿能有所帮助。

  (一)设计预*《学案》(亦如“教案”,供学生使用),明确复*目标、重点、难点。

  由于《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方向,而且,每课时都把目标及重点又进一步分解,这样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清复*思路,提高复*效率。

  在《学案》上,对重点举例进行了解析,如关于“词的古今义”复*,古今变化情况,一般有三种,即一是古今词义相同,如:人、水;二是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三是古今词义相*,如痛恨、感激……。复*的重点是“不同和相*”两种情形,这在预*《学案》中对学生给予明确指出。

  在《学案》上,对复*难点的预*作出了指导。如:词的古今义的复*,其难点是“如何较准确地判断词的古今义有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此,我在《学案》中明确了方法:读悟、回忆、判断。读悟即认真读、多读细读原文,在读中悟其语境意义,切忌不读而凭想当然;回忆,即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回忆其用法,注意古今的结合,在不能准确把握判断时,可运用于现代文中进行理解,再结合文言文上下文分析把握。这样经过读悟、回忆,一般都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二)预*和讲练结合,以预*为主,讲练为辅。

  复*课教学同样要有预*,文言文也是如此。共28篇诗词曲,17篇古文,各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预*范围、重点,学生要么是如切肉片样一块一块地切开来,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直接影响复*效果。

  1.精心设计预*自学训练题。

  每教时复*前,我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自学《学案》,明确了复*的范围,而且围绕各教时复*重点设计了这样几类题型。

  (1)强化识记题,主要是古诗文中名篇名句的背诵,这类题目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另外,各教时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我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以“简介”的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这样,令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得以熏陶,真正保证并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初衷和大纲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实际质量。为了保证预*到位,每节课前我都将这类题目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对不合要求的,限定时间完成,并跟踪督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归纳疏理题,要求根据各教时复*的目标重点,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如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专项复*,对词义古今有变化的30多个词,在《学案》中已为学生疏理出例句,让学生判断出有变化的词并解释;又如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的复*(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学案》已有例析,并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进行了归纳,要求学生对归纳出的句式进行判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质量。

  (3)感悟理解题,根据复*的目标重点,结合具体的篇目,要求学生写写思想感悟。如结合实际谈谈学*《马说》,在今天它有何社会意义;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夜静之景;例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和感受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能力考察题,根据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篇目中完成一些题目(当然,这些篇目是能体现这一重点的)。如从《桃花源记》中找出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并分析,找出省略句并补充完整。这也作为检查自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上我将根据检查情况,设计练*进行补救。(5)深化训练题,此类是以课外一些短小古文设计成的训练题,旨在对目标重点的复*把握,作些相继的补充。如在复*《捕蛇者说》一文时,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之说,我将那篇短文打印在《学案》上,围绕目标设计了些训练题,让学生去完成,不过这类题目不多。

  2.讲练力求做到精、简、明。

  (1)有的放矢,会的不讲。每节课开始时检查《学案》情况,学生整体把握较好则不讲,个别把握不好个别辅导。讲的内容,练的内容,不超出目标,不偏离重点,简洁明白。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析复*重点、难点,总是与练结合起来,上面谈到的“课内训练”“深化训练”也都是这里的练,它围绕目标中的难点而设计,有的通过检查自学发现已不再是难点的题目,便在练中一带而过,有时,根据情况,还会补充些“加深题”。总之,不管是讲的,还是练的,始终围绕“精、简、明”展开。

  (三)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以专项为主,综合为辅。

  1.分块处理,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八块,分别是:1.诗词曲;2.词类活用;3.词的古今义;4.一词多义(实词);5.一词多义(虚词);6.通假字;7.文言句式;8.文言文体裁。

  (1)重点集中,围而歼之。明确了八块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为重点而重点,把初中所学的文言篇目,对能体现各块重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不让一个漏网,带领学生集中消灭之。

  (2)部分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专项训练中去,如实词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明确指出各个专项训练的重点篇目中的实词,要正确理解把握,篇目中需要识记的内容亦明确要求掌握。把大量的实词和需要记忆的内容分解到八个专项中去,这样把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保证了训练的容量与质量,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3)明确篇目,确立范文,各个专项根据文言文对该专项的体现情况进行分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义变化的词较多,则把它列入“词的古今义”专项;有关“铭、记、说”等的文章纳入“文言体裁”专项中,这样明确了范文,突出了重点。28篇诗词曲,17篇文言文依据其示范性,进行有效地分解,达到了分而歼之,便于学生轻松掌握。

  2.综合训练,把句法、词法、体裁等相*的项目进行合并训练。

  (1)针对性综合。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扩大训练面积,增加训练的重点项目。当然,这增加的训练的项目权重比例视“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大小而定。如“一词多义”专项中的“虚词”复*,复*时是较难的古文知识,那么在综合训练中再加以强化,保证学生经过补救后完全地理解把握。这段的训练仍以课内语段为主,以本为本。

  (2)系统性大综合训练。循重点而行,增加训练难度,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感悟能力,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补充些课本以外优美文章进行训练,把各专项的重点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美文欣赏中去。

  (四)加强文言文课堂结构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1.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学案》检查占有15分钟左右,“课内训练”“深化训练”占有25分钟左右,而教师的重难点的点拔仅用10分钟左右,这样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动手动口上,以学生为主。课堂的复*始终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多读多说多讲。而且背诵欣赏,讨论分析,板演训练,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抛砖引玉,重在点拔,使学生在读、讲、练中对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升华。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课堂练*:(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

  (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用*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题(针对性练*)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资料

《文言文阅读复*》教案3

  【典例精析】

  例一(20xx辽宁卷第13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

  例二(20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

  例三(20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5)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优选【十】篇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1

尊敬的领导:

  值此公司用人之际,不期请辞,实属不敬。

  去年是月,余以凡才,承蒙殊遇,幸受知遇之恩,得以与诸位贤达共事于。

  时光荏苒,倏忽又至十月,几*一载;历经,余尝竭力而为,以图报效,虽幸遇领导诚心执手相教,然资质愚钝,又生性倔强,图添麻烦,每思于此,未尝不惶恐叹息,尺有所长终难掩寸之所短。

  众人皆知,吾甚爱摄影;思之甚久,余决意以其为终身奋斗之事业,弃笔从影,纵败无悔。且幸父母开明,倾力支持,余心弥坚。

  思之再三,恐误业太深,于司于己,皆无益可言,决意就此辞去。

  然考虑XX项目*日琐事繁多,又部门人寡;恐深误工作,故预先提出此辞,待诸事交割完毕,吾自当归。

  一朝共事,终生莫逆,暂别之后,他日或幸遇于山水之间,余当执壶备觞,与君等邀月共饮,谈笑江湖!

  又诉离殇,执笔涕零,临纸神驰,不尽欲言。惟愿诸同仁飞黄腾达,再铸辉煌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日期: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2

  岁中请辞,或属不敬,然吾已思索良久,挣扎月余,终决意就此

  辞去,另就他途。

  回顾往昔,初蒙江阀不以余卑鄙,收容门下,此知遇之恩者,于今不敢稍有或忘,是故吾之劳作此司三载,尚可曰尽力尽心也。又忆当初愚钝少年也,空怀一腔之热血、虚兼踌躇之壮志,欲与之共升大

  业,且求殷实生活,以达上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下不负青云之壮志。

  今请辞,可为原因有三。

  吾乃一介寒士,才浅识陋,幸蒙诸君发以错爱,荣宠并臻,使吾

  竟忝政、技之职。然吾陋识鳏见,弱德少识,驽蹇凡品不称驱驰之辇,�P��劣材难堪栋梁之柱。虽戒慎兢业,实已身心俱疲,职虽尽心竭力,然疲乏之心满矣,虽承蒙各方包容,仍有诸多缺憾。此为其一。

  年末婚后买房,债台高筑,加之尚有妻儿急需待哺, 包袱日重,内心压力,有增无减,实难言喻。于今思之,以吾之倦怠之躯,往既无益于公司,再处亦有损于己身,是请辞者二也。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期或*之;盖因上亦有高堂,慈严皆过半百。忆吾生时,双亲襁褓提携,历涉艰时,孕哺垂情,躬亲竟日,贞勤坚忍,擅工明理,恺恻博爱,诚实守志。家母鬓见白发,垂垂若花甲矣,见之此情,吾落泪矣;思之吾二十岁时,曾对父母诺:吾定当好生发展,以期供奉父母安享晚年;吾今日处境,于殷实生活远矣;吾今时处地,离家亦远矣;吾深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恐岁月如梭,吾失信于双亲也;此吾请辞其三也。除其而外者,书不尽言,无叙也。

  小子考虑再三,决意就此辞去,另就他途,期与准许。余在公司三载,赖莫总相携,诸事顺遂,感念无尽,即今从辞,亦不敢忘;另如李总、**者,*时虽相言不多,交面不繁,然亦长者,体恤良多。及项目组,孙、邱二主任,不小余智陋,面提耳输,技术、生活多做指点,受益实多,在此无以复言,唯多做感谢,徒表我心吾今以私虑弃长安,颇多忐忑,去意生时,悲从心起,心路历程,刀剜爪撕。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草木含情,人岂无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般情境,感受同身。然“嘉树北植,盘桓何益?”所幸长安人才济济,余之离去,料不为大碍也。旬日之间,自可使一切停当,此亦吾所愿也。谨祝诸公事业日新,时有进境,而公司更盛,犹比往昔。呜呼,今当请辞,百感莫辩,为文错乱,辞不达意,万望纳言!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3

  丁亥年初,余正值毕业之际。其时,国内制药业市场红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山东一带新华制药可执牛耳。朋友告知“寿光分区正值招兵买马时,君若往而投之,必成大业”,其言大善。吾往之,至今已三年有余,期间故事如昨日般重现,铭于心,不能忘也。今日辞咎,予作文以呈之。

  忆当初,驻二溴,初为学徒。幸得诸位同事不辞劳累精心指导,故工作能精神烁烁,信心百倍,辞职报告《没交上的辞职报告》。后因伤休整转战三甲醛约*两年,虽不能说任劳任怨。但也尽心尽力,只求心安。忆当初,诸事如影沉于脑海,不能忘也。

  越明年,正值东区项目开发,故调入氰乙酸。幸结识孙师傅,米师傅,石大哥等人。孙师傅德高望重,博学广识,每逢有难总亲历而为之,左右咸服。米师傅对我等循循善诱,不假以颜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真乃领头羊也。石大哥虽出的车间迁至生产部,但对我等恩惠实不能忘也。

  孙师傅曾说“工作之道在于勤学苦练,而后能厚积薄发。”初不以为意,夜班不能寐时,细嚼品之才知深有大味,幸得知不晚已。今欲游走江湖,虽远已,但不敢忘也。若来时共处,定为之抗刀牵马,以谢知遇之恩。

  车间同僚,俱青年才俊,才高于世,不骄不奢。他日必成新华栋梁之才,友情如水,虽淡不能忘也。一别后,若山水偶遇,当青梅煮酒,于君共觞。

  当今远离,执笔涕零,不知所言。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4

龚铭君鉴:

  后悔很难过,但很难后悔。

  寒暑过后,朱功的教诲镌刻在五脏上,对易军尤为慷慨!巩睁大了眼睛,但我会轻言放弃!这一节是由事组成的,这件事是发自内心的,这颗心是真诚的!

  父亲的精和母亲的血浪费四一个,一个枯一个荣,都有一定的数字。燃烧的陶陶,我的'野心?欣赏韩重言,忍辱负重,成为骑士。我的志向是打拳上天,穿身伤神走遍天下。尽你所能,全心成为一个世界,聚集在城市里做所有的工作。后悔临阵脱逃是一种特权。

  我的意图是乞求和批评朱。

  一个绅士永远不会用邪恶的声音写一本流浪的书

  文生神武高级经理应天广运泰:

  沈龙安康!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5

尊敬的`某某领导:

  此时辞呈,敬请海涵,当初公司募才纳新,未嫌我才疏学浅,承蒙收容,入职以来,领导厚爱,同事相亲,至今心怀感念,不敢稍有遗忘。勤心劳作,不求闻达富贵,薪酬所愿,只需温饱残喘,欲效犬马,以图恩报。时至今日,事与愿违,本当坚持,然孝亲养身,责任在肩,今日请辞,实属无奈。提携之恩,栽培之情,铭记五内。淘宝兴旺,永我所愿!人生有时,必当回报!

  续聘人手,亦需时日,一月之内,必当坚守!

  词不达意,尚祈见谅!

  你的职位:

  签名: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6

尊敬的公司各位领导:

  值此用人之际,不期请辞,实属不敬。

  历经四季,余以凡才,承蒙殊待,幸受公司各位领导知遇之恩,得以与诸位贤达共事。

  时光荏苒,吾经竭力而为,以图报效。虽幸遇领导执手相教,然资质愚钝,徒添麻烦。没思于此,未尝不惶恐叹息。尺有所长,终难掩吾寸之短。思之再三,恐误业太深,于私于己皆无意可言,遂决意就此辞去。

  一朝共事,终身莫逆。暂别之后,他日或幸于山水之间,予当执壶备觞,与君邀月共饮,谈笑江湖。又素离殇,执笔涕零,临纸神驰,不尽欲言。只愿诸君同仁,飞黄腾达,再铸辉煌!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7

龚铭君鉴:

  后悔很难过,但很难后悔。

  寒暑过后,朱功的教诲镌刻在五脏上,对易军尤为慷慨!巩睁大了眼睛,但我会轻言放弃!这一节是由事组成的,这件事是发自内心的,这颗心是真诚的!

  父亲的精和母亲的血浪费四一个,一个枯一个荣,都有一定的数字。燃烧的陶陶,我的野心?欣赏韩重言,忍辱负重,成为骑士。我的志向是打拳上天,穿身伤神走遍天下。尽你所能,全心成为一个世界,聚集在城市里做所有的.工作。后悔临阵脱逃是一种特权。

  我的意图是乞求和批评朱。

  一个绅士永远不会用邪恶的声音写一本流浪的书

  文生神武高级经理应天广运泰:

  沈龙安康!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8

尊敬的领导:

  见信好!

  我来公司已*一年,于公司未做丝毫贡献,于己倍感压力,身心疲惫。公司上下皆是领导,左右均为耳目,工作一年,言行举止谨小慎微,必恭必敬,惟恐言行不当再遭人嗤,长此下去,堂堂七尺男儿,身上豪无半点血气,做人做事也失却原则,此辞职原因之一。司欲公做国内强者,急需一批高素质人才充斥其中,而我却庸人一个,无才无德,虽拼尽全力无奈专业不对口,实不忍白拿工资在此度日,恳请离去,此辞职原因之二。工作一年,待遇微薄,每月均靠亲友接济度日,而父母日渐苍老,劳苦一生,本以为该享清福,无奈毕业一年多未给二老寄去半分钱,再者家中外无显赫达贵亲戚,内无应门五尺之童,两老冷冷清清,终日四目相对,作儿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实在亏欠他们。每每想此,痛不欲生,此辞职原因之三。以上三点,皆属肺腑之言,望请批准,翘首为盼!

  最后祝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祝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此致

敬礼!

  辞职申请人:xxx

日期: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9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痛思数日,解心中不安,即辞别而去。

  自来之xx月有余,惠领导之恩,谢领导之助。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心智完善,予以生活之力也。忆之往事,同行之人,恰之于表,故兄弟姐妹之称,亲如手足,力道同心。即之分别犹隐隐之痛。

  *日闻之,xx月之余未予之名分,名不正,则身不正。心乱情移,故力不从心。吾三日之省,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熟不知学问之深浅,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己力不从心,恐误之其行,故离之。

  身之琐事一一安妥,不义之事非君子所为,故之安心。离行之前,祝xx业绩蒸蒸日上。领导同事前程似锦。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月x日

  文言文的辞职报告 10

尊敬的不锈钢领导:

  不期请辞,或属不敬,然吾以思索良久,挣扎月余,终决意辞去,期与准许。今请辞,原因有下: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于前天唐山拜见家母,其鬓见白发,体形消瘦,垂垂若花甲矣。问之,曰:*日体恙,接连呕吐,入院查未果,只知血糖高。见之此情,吾落泪矣。吾今时处地,离家亦远矣,吾深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理。

  自去年七月至本厂工作至今,已一载有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年栽培,不胜感怀,无须多述。寒暑易节,时光流逝过三百个日夜。想当初,吾本一意气少年,年少轻狂,梦想飞扬。看今日之境况,思日后之发展,常自问:青春已逝,时不我待。古云岁月蹉跎,过眼云烟,吾已四者去其一?三者去其一乎?或更甚。一枯一荣,皆有定数。盛衰成败,唯有天知。然成败亦不改吾挚见,吾将一直向前。

  吾今以私虑弃酒钢,颇多忐忑,去意生时,悲从心起,心里路程,宛如刀割。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草木含情,人岂无意。此般情境,感同身受。然嘉树北植,盘桓何益?所幸不锈钢人才济济,且今又招硕士三十有余,学士百余人,不乏清华北大。余之离去,料不为大碍也。

  吾愿公司,蒸蒸日上,前景无量!

  今日请辞,百感交集,为文错乱,辞不达意,万望准之。

  此致敬礼

辞职人:xx

壬辰八月廿八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6)

——《学弈》文言文优选【十】篇

  《学弈》文言文 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学弈》文言文 2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援:

  俱:

  弗若:

  然: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五、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1、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

  3、亦:也。

  4、二者:指鱼和熊掌。

  5、兼:同时都得到。

  6、舍:舍弃。

  7、取:选择。

  8、生:生命。

  9、义:正义。

  《学弈》文言文 3

  几个同学在讨论《学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5课这篇课文的词语解释。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既觉得好奇,又感到吃力。对课文中好几处“之”字的意思,同学们争论不休。钱老师非常赞赏同学们这种自主探究学*的积极性,于是,就饶有兴致地与同学们聊了起来。

  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准确地理解“之”字的意思,钱老师把这篇课文中有关“之”字的短语,端正地抄录在黑板上: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

  4.思援弓缴而射之。

  5.虽与之俱学。

  6.弗若之矣。

  在钱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初步明白了以上“之”字有4种不同的意思。有的相当于“的”作用,如:例1和例2中“之”相当于“的”的作用;有的指某件事情,如:例3中“之”指“弈秋的教导”;有的指某种事物,如:例4中“之”指“它”,即上文的鸿鹄?天鹅;有的指人物,如:例5和例6中的'“之”指他,前一个人,即专心听弈秋教导的那个人。

  “‘之’字一身兼多职,本领可真大?”不知谁说了一句。

  钱老师还说:“‘之’字还有‘往’的意思,谁记得在学过的哪一首古诗中见过﹖”

  同学们立刻回忆起来,一会儿,一个同学说:“我们学过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就是表示‘往’的意思。”

  钱老师笑吟吟地表扬了这个同学,接着做了小结:理解这些短语中的“之”字的意思,一要先了解“之”字在文言文中,起了哪些作用;二要联系短语及上下文语言环境;三可运用尝试代入法,即把所理解的意思,代入“之”字的位置,连起来看看通不通,如果语意贯通,一般说来选对了,如果不通,再做尝试。

  最后,钱老师说:“小学生初次学*古文,能借助字典,了解字义,初步理解古文内容,就可以了……”

  同学们乐呵呵地听着,仿佛在语文的乐园中畅游……

  《学弈》文言文 4

  作品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作品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品注释

  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21)智弗若与(22)?

  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

  作品译文

  作品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线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会的。

  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于是乎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说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

  作品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ng)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 /而射之。虽/与之/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

  作品启示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关于教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两小儿辩日》。

  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鲜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只好舍弃鱼而取得熊掌呀。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呀。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达到理解背诵。

  关于《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世称”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魏、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孔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7篇)一书传世。《孟子》善于用比喻说理,书中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弟子观察孟子言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学弈》文言文 5

  学弈的文言文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 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文言文《学弈》原文翻译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20xx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入选第12册语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学弈的课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介绍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学弈的文言文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的文言文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的文言文来源

  《学弈》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文言文 6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拂若之矣,为是其智拂若与?吾曰:非然也。

  当我读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话时,我就想到弈秋真是厉害,下围棋在我们国家是最厉害的呢!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说:“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他会细细琢磨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要仔细地琢磨其中的`道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一直以为天鹅要飞来了,想拉弓用箭把它给射下来。”我们做事情或者学*不能马虎,要认认真真的学*或者办事,上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要认真地听老师说的话,既然是学*,为何不好好地对待呢?

  “虽与之俱学,拂若之矣,为是其智拂若与?吾曰:非然也。”,意思就是:“他们两个虽然一起学*下围棋,但是他的棋艺却不如前一个人,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你看他俩虽然一起学*下围棋,但是他的棋艺就不如前一个人了,这就是不好好下棋的原因。我懂得了做事要有耐性,不能三心二意,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先知道怎么做,就像下围棋一样,不知道怎么下,当然赢不了别人咯!

  这篇文言文使我感受深刻,我以后做事要认真做,学*要认真学,要好好地对待!

  《学弈》文言文 7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三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读出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弈),关注“弈”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学弈即学下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谁教的谁在学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则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谁呢孟子。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二、导学1、任务一:依韵读文感知大意学*提示:孟子写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奥,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释,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溜了。

  生读文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让大家学*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听我读一遍,注意画出停顿来。

  师范读。

  指名读。

  学*生字“援俱弗”。

  简要概括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两个人学*态度不同,学*的结果也不一样2、任务二:揣摩词句感悟文意过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一秋教两个人下棋,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知的A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的意思是教、教导。让一秋教两个人下棋。

  过渡:弈秋,何许人也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是全国的意思。

  何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会下棋的人)。

  谁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呢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来夸夸他吧,弈秋,何许人也同学们,我们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的数学老师吧。李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

  过渡: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谁比不上谁呢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

  注意句中两个“之“”分别指的都是第一个人,即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过渡: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俩是怎么学的。

  E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从枝头飞过,他听到了吗因为他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河哗啦啦流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当蜂蝶在花丛中飞舞,他看到了吗因为……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是他学弈时三心二意。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弈秋,何许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如何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则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啊,我们学*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原文,明道理。

  三、导结

  1、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何收获呢(学*知识,就要专心致志。)

  2、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3、检测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过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四、课后作业1、背诵《学弈》这篇古文。

  2、收集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范读,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指名朗读,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

  其次,学*文言文,除了把课文读通之外,还要把文章读懂。在读通读懂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了解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这一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到学*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使“明理”这个环节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这堂直播课的教学,学生参与面窄,教师讲得多,我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学*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谈,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学弈》文言文 8

  学弈

  孟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主题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重点注释

  1.弈:下棋。(围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数:指技艺。

  4.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5.不得:学不会

  6.善:善于,擅长。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11.惟:同“唯”,只。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想。

  17.弓缴:弓箭。

  18.为:因为

  1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20.之:谓,说。

  21.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

  22.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3.弈者:下棋的人。

  24.通国:全国。

  25.使:让(动词)。

  26.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27.俱:一起。

  28.弗:不。

  29.若:如。

  30.矣:了。(语气词)

  31.为:同“谓”,指有人说。

  3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33.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34.然:这样。

  35.也:是。

  赏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 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 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学弈》文言文 9

  《学弈》原文

  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学弈》文言文 10

  学弈的文言文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 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文言文《学弈》原文翻译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20xx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入选第12册语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学弈的课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介绍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学弈的文言文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的文言文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弈的文言文来源

  《学弈》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中考文言文复*优选【十】份(扩展7)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范文十份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1

  《狐假虎威》

  原文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此刻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齐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明白野兽是害怕自我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注释

  (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2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②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④万,而专属⑤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昭奚恤:楚国的令尹(相)。②江乙:卫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③长:为首领,执掌。④带甲:精兵。⑤属:隶属,归属。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今齐地方千里____。

  (2)兽见之皆走____。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9.【甲】【乙】两文都采用设喻方法说理。【甲】文邹思用切身经历设喻,劝谏齐威王____;

  【乙】文江乙用寓言设喻,告诉楚宣王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寓言故事是____ 。(2分)

  参考答案:

  7. (1)方圆 (2)跑(2分)

  8.(4分)(1)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2)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9.(2分)甲: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乙: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3

  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22.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3.“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24.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儿子敢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B.今天如果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C.如果您今天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D.今天您儿子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25.写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参考答案:

  22.狐假虎威

  23.B

  24.C

  25.寓意: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狐假虎威》译文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4

  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代词,代指狐狸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独占

  属:交付

  犹:好像

  走:跑

  道理

  主要批评

  狐假虎威漫画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揭示道理

  狐假虎威漫画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5

  狐假虎威文言文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1)畏(2)昭奚恤,果诚(3)何如(4)?”群臣莫(5)对。

  江一对曰:“虎求(6)百兽而(7)食之,得狐。狐曰:‘子(8)无敢食我也!天帝使(9)我长(10)百兽,今子食我,是(11)逆(12)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13)不信(14),吾为(15)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16)然(17),故遂(18)与(19)之(20)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21)五千里,带甲(22)百万,而专(23)属(24)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25)如百兽之畏虎也。”

  狐假虎威文言文注释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的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

  属:交付

  犹:好像

  走:逃跑

  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楚国的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6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的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

  属:交付

  犹:好像

  走:逃跑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7

  《狐假虎威》

  原文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此刻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齐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明白野兽是害怕自我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注释

  (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8

  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之:取独

  畏:害怕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而:承接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是:这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为:相当于“于”,在

  以为:认为

  然:对

  遂:就

  与:跟随

  之:代词,代指狐狸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独占

  属:交付

  犹:好像

  走:跑

  道理

  主要批评

  狐假虎威漫画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揭示道理

  狐假虎威漫画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9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4分)

  子( )无敢食( )我也 故( )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 (2分)

  【小题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 ,现在常用来讽刺

  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你 吃 所以 逃跑

  【小题1】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呢。

  【小题1】狐假虎威 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子在古文中有你的意思,有时表示对人的尊称。今义特指儿;食读shí]时在古文中有食物和吃两个意思;读sì时有喂养意;为一词多义;做人名时还可读作yì故有因此朋友所以意;走为古今异义,古文中指跑这里结合语境理解有逃的意思,所以可以解释为逃跑,现在文中指步行。古文中用行表示现在的走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点评: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日常学*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对书下注解强化记忆,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情况,还要学会迁移,能在课外文言文中使用。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语,兽,百兽;走,逃跑;以为,认为。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要不将重点词意思翻译准确,实词最好能与原文对应。可使用意译,让文句通顺,实词意义尽量与原文位置对应。

  【小题1】试题分析:小故事写的是狐狸借助考虑的威风吓走了百兽,同时又以此镇住了老虎,概括意思就是狐假虎威。狐狸是弱小的`,但它能吓走百兽,靠的是老虎,而不是凭它自己的能力,所以可以理解为仗势欺人。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成语积累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一是理解文章内容,知道写的是什么寓意,再根据*时的积累知道这是哪个成语,解释意义就可以了。

  狐假虎威的文言文 10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