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中考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旦日:第二天。

3、私:动词,偏爱。

4、面刺:当面指责。

5、文言文复*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6、时*:经常地复*。

7、愠():生气、发怒。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9、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0、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2、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13、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1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16、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17、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18、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19、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1、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5、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26、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7、致:得到。

28、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9、以是:因此。

30、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31、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3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33、至:周到。

34、穷冬:隆冬。

35、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38、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9、略(主要从勤学的角度回答)

40、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41、《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2、辟:通“避”,躲避。

4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44、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45、已:停止,放弃。

46、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0、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2、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3、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54、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5、“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6、失其本心。

5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8、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60、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61、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62、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63、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4、便要还家 “要”(ā) 通“邀” 《桃花源记》

65、悠悠:飘荡的样子。

6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67、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

6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69、固以怪之矣 “以”(ǐ) 通“已” 《陈涉世家》

70、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iǎn) 通“拣” 《出师表》

71、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74、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75、翻译下列句子

7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7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78、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9、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80、加:虚报。

8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82、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8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84、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85、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86、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87、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88、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9、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90、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9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

92、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93、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9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95、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96、B

97、多积累。对于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并不难,但如果在多篇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多积累,多贯通,将同样内容的句子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学生收集的范围,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98、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9、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00、我们给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主要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通过对这些课外语段的训练,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们看到了课内学*对课外实践的巨大作用,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妙处,从而坚定了对课内知识学*的信心。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100句菁华

1、明日:第二天。

2、弗如远甚:远不如。

3、私:动词,偏爱。

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5、时时:不时,有时候。

6、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7、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1、(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12、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1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4、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15、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16、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17、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1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19、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20、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3、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2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8、叱()咄():训斥,呵责。

2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0、支:通“肢”。

31、衾():被子。

32、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3、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34、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5、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8、患:祸患,灾难。

39、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4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41、辩:通“辨”,辨别。

42、本心:本性,天良。

4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47、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48、归纳段意

49、失其本心。

50、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51、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52、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3、悠悠:飘荡的样子。

5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5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6、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57、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8、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0、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6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3、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4、课文理解

6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66、溪流曲折蜿蜒。

67、解释下列加点词。

6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9、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0、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71、“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72、“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73、“无乃……乎”

74、“何以……为”

75、“何……为”

7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7、信:实情。

78、情:(以)实情判断。

79、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8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8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8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8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8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86、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8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89、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0、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1、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9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93、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94、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95、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96、大声地读。诵读是背诵的最好方法,多遍诵读文章,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体会,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总体感知,大致领会了全文的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是*语言的奥妙所在,阅读文言文的奥妙也在于此。

97、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8、我们让学生整理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99、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100、给学生找一些从未读过的文言短文,集中做一下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做“三步训练法”。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文章浏览一遍,将知道的内容翻译出来,舍弃不懂的词语,一遍下来文章的大致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步,仔细阅读,这次要逐字逐句,认真推敲,读不懂的地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测它的大意,读完第二遍就可以做*题了。第三步,挖掘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注意将文中的某个人的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学生勤于练*,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并非难事。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扩展2)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菁华3篇)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1

  1.使(shǐ)

  (1)名词。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2)动词。

  派遣。如: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断动词。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代词。

  这,此。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受(shu)

  动词。

  ①接受。如: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书(shū)

  (1)名词。

  ①书,书籍。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公文。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2

  1、及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鞭长莫及

  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b动词:接触到c动词:比得上d连词:和)

  2、疾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③讳疾忌医

  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b动词:通"嫉",妒忌c形容词:快速)

  3、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b名词:骑着马的人d动词:跨)

  4、间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b动词:音jiàn,夹杂)

  5、见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见楚王,王曰:"……"

  ③曹刿请见孙膑以刑徒阴见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a动词:拜见、谒见b动词:通"现",显露c动词:看见)

  6、将

  ①子将安之

  ②晏子将使楚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公将鼓之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威王欲将孙膑

  ⑧齐使田忌将而往

  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名词:将领、将军b动词:率领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持、扶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

  7、进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b动词:到朝廷做官)

  8、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景物、景致b名词:日光)

  9、就

  ①瞬息可就

  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靠*b动词:完成)

  10、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面山而居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居住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3

  致

  1、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2、表达,表示。(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得到,取得。(每岁致数百金)

  5、招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致使,使。(何意致不厚)

  7、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专心致志)

  8、情趣,情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闲情逸致)

  质

  1、质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2、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刑具。**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4、通“贽”;见面礼。名词(厚币委质事楚)

  5、本质。(非天质之卑形者神之质)

  6、人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7、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

  治

  1、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

  2、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3、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4、部署,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讲究,研究。(奚暇治礼义哉?)

  6、对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7、治理得好,与"乱"相对。(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8、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诸

  1、众多;各个。(诸如此类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2、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告诸往者而知来者)

  贼

  1、祸患。(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2、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3、**者;作乱的人。(几落贼手死)

  4、狠毒。(董卓狼戾贼忍)

  5、伤害;杀害。(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6、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忍能对面为盗贼)

  7、凶狠,残忍。(董卓狼戾贼忍)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扩展3)

——文言文的座右铭 50句菁华

1、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2、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3、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6、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1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2、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1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21、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2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6、知耻*乎勇。——《中庸》

2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8、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9、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30、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3、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3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35、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36、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7、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4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4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4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45、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46、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47、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48、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49、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5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中考文言文复* 100句菁华(扩展4)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30句菁华

1、鄙

2、乘

3、得

4、方

5、覆

6、计

7、竭

8、进

9、苦

10、论

11、名

12、明

13、强

14、取

15、去

16、入

17、身

18、生

19、使

20、属

21、本(běn)

22、得到,取得。(每岁致数百金)

23、招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24、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专心致志)

25、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

26、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7、部署,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28、治理得好,与"乱"相对。(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9、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30、**者;作乱的人。(几落贼手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