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了《盲人摸象》之后,应该有个小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2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了《盲人摸象》之后,应该有个小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 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4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 ,看到小象的 。”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转动小熊”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连线的方法,他们所看到的书本,货车等物体。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车子确实是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朱老师可能也是紧张,虽然说了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且激励性语言不够。当解决以下这题“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辆货车,然后把货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时,朱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车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车子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观察,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车子,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师今后在不断的历练中应该能稳步快速的成长,同时敬请更多老师帮助我们全组老师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5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本节课张莹老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执教,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盲人摸象》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看东西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充分体会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1)张老师设计4人一组,通过不断变化位置,让学生给小熊拍照,体会位置不同,看到时图像不同,学生兴致高昂。

  (2)在巩固练*中,设计了观察机器猫,小汽车,水壶,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让学生以观察者的左右进行判断。

  (3)难点是吧知识拓展延伸,老师设计了根据照片猜实物,从一个侧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须从多角度,全面观察。

  (4)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体会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什么?学生想象丰富。

  (5)根据学校操场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让学生下课后观察,渗透学学生爱校的意识。

  三.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不强,作为低年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巩固练*中,如有让学生参与的练*,如: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观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应多观注细节,如:在座位上,让背对讲台的学生先面朝讲台,活动时再转过去,否则学生很不舒服。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范文5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1

  欣赏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

  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建议:

  1、老师上课很亲切,一直面带微笑,但激情不够,语言没有节奏感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机会!

  李亮: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袁老师和公开课,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节课,袁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学生对学具的准备不充分,在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孩子们准备好学具,摆放在桌子上,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能孩子们更能深刻的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闵应贤:听了袁文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简单谈谈我听后的感想。袁文老师课前准备的很充分,语言有亲和力,和学生沟通的很顺畅。学生学*的氛围很浓厚,学生在自主学*,独立探索方面做的很主动,效果也很好。袁文老师大胆放手,适当指导,是我值得学*的地方。我的建议是,袁文老师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更好的处理。例如:观察物体的姿势是*视,应该亲自演示一下较为妥当;总结性的板书不够完整和清晰。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2

  欣赏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

  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建议:

  1、老师上课很亲切,一直面带微笑,但激情不够,语言没有节奏感

  2、观察时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要有一个顺序,我们观察物体一般是从正面到侧面再到上面。

  总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机会!

  李亮: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袁老师和公开课,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节课,袁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学生对学具的准备不充分,在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孩子们准备好学具,摆放在桌子上,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能孩子们更能深刻的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闵应贤:听了袁文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简单谈谈我听后的感想。袁文老师课前准备的很充分,语言有亲和力,和学生沟通的很顺畅。学生学*的氛围很浓厚,学生在自主学*,独立探索方面做的很主动,效果也很好。袁文老师大胆放手,适当指导,是我值得学*的地方。我的建议是,袁文老师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更好的处理。例如:观察物体的姿势是*视,应该亲自演示一下较为妥当;总结性的板书不够完整和清晰。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3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本节课张莹老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执教,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盲人摸象》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看东西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充分体会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1)张老师设计4人一组,通过不断变化位置,让学生给小熊拍照,体会位置不同,看到时图像不同,学生兴致高昂。

  (2)在巩固练*中,设计了观察机器猫,小汽车,水壶,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让学生以观察者的左右进行判断。

  (3)难点是吧知识拓展延伸,老师设计了根据照片猜实物,从一个侧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须从多角度,全面观察。

  (4)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体会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什么?学生想象丰富。

  (5)根据学校操场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让学生下课后观察,渗透学学生爱校的意识。

  三、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不强,作为低年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巩固练*中,如有让学生参与的练*,如: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观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应多观注细节,如:在座位上,让背对讲台的学生先面朝讲台,活动时再转过去,否则学生很不舒服。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4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本节课张莹老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执教,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盲人摸象》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看东西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充分体会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1)张老师设计4人一组,通过不断变化位置,让学生给小熊拍照,体会位置不同,看到时图像不同,学生兴致高昂。

  (2)在巩固练*中,设计了观察机器猫,小汽车,水壶,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让学生以观察者的左右进行判断。

  (3)难点是吧知识拓展延伸,老师设计了根据照片猜实物,从一个侧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须从多角度,全面观察。

  (4)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体会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什么?学生想象丰富。

  (5)根据学校操场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让学生下课后观察,渗透学学生爱校的意识。

  三.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不强,作为低年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巩固练*中,如有让学生参与的练*,如: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观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应多观注细节,如:在座位上,让背对讲台的学生先面朝讲台,活动时再转过去,否则学生很不舒服。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5

  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 学*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其特殊性,*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用不同的学*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 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

  ①观察的角度——*视。视*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

  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李老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惯形成的5个标志:

  ①眼睛注视发言人;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

  ③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

  ④能补充发言或提出建议;

  ⑤能对别人的发言做简要评价。倾听是学*的起始行为,更是人类交往的基本礼仪,所以我们应把倾听作为学**惯的头一个重点培养。

  三、 学*方式的使用

  现在常用合作学*的学*方式,特别是像观察物体这样的以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合作学*必须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确,有合作的必要。以观察物体为例,如果是2人小组。那么每人观察两个面,剩下的方向要观察,孩子要转动起来。如果是4人小组合作,那么每人观察1个面。观察完毕,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并和其他小组成员比较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因为是小学1年级,活动之前,老师应该给学生示范;示范之后,再小组内观察。小组活动完毕,最后全班选小组汇报展示。只有这样清晰的活动步骤,明确的合作安排。合作学*才不流于形式。

  四、 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做了具体的描述。北师版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关注学生学*的兴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师应该用好情景串,把活动做出实效,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在*得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经验,学会数学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有效的落实四基。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观察物体》评课稿实用5篇

  《观察物体》评课稿 1

  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发挥主体作用

  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新授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拼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动”让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精炼总结

  吴老师设计的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总结部分,回顾整堂课的过程,最后以三幅画正、侧、上的宏伟三峡大观完美的为这堂课画上了句号。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虽然学生曾经学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有好几个学生说能看到长方体的四个面,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强观察方面的训练。

  《观察物体》评课稿 2

  本节《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已经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节内容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前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先巩固学生对4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上视图和侧视图的认识,然后设疑:猜一猜,如果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让这个物体的正视图不变,这个正方体可以添在哪些位置?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用六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物体,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两个面为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但此动又不是盲目的动,而是存在一定层次的,如在新授部分:第一层,先让学生猜猜如果正视图不变,正方体可以添在哪,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证明猜。第二层就只要学生在头脑中想像如果上视图不变,正方体可以添在哪,再让学生选择判断巩固认识。最后一层便让学生直接说出如果侧视图不变,正方体可以添在哪。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判断、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四、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在最后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用所学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去设计一幢漂亮的房子,并算出房子的占地面积和房间总面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创作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虽然学生曾经学过对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上视图和侧视图进行观察,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一些观察方面的训练。

  二、可适当渗透生活中的镜面现象,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在观察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质疑:为什么我看到的正面图形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当观察的角度相对时,观察到的方向左右相反。还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观察物体》评课稿 3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刘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恐龙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恐龙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实是不一样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刘老师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比如一个学生说:因为他们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不同。这里,老师就没发现学生说“部位”这个词不太准确,而应该改成说“角度”或“位置”,结果老师也跟着这个学生说“部位不同,所以形状不同”可能都是紧张的缘故。

  《观察物体》评课稿 4

  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 学*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其特殊性,*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用不同的学*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 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

  ①观察的角度——*视。视*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

  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李老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惯形成的5个标志:

  ①眼睛注视发言人;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

  ③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

  ④能补充发言或提出建议;

  ⑤能对别人的发言做简要评价。倾听是学*的起始行为,更是人类交往的基本礼仪,所以我们应把倾听作为学**惯的头一个重点培养。

  三、 学*方式的使用

  现在常用合作学*的学*方式,特别是像观察物体这样的以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合作学*必须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确,有合作的必要。以观察物体为例,如果是2人小组。那么每人观察两个面,剩下的方向要观察,孩子要转动起来。如果是4人小组合作,那么每人观察1个面。观察完毕,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并和其他小组成员比较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因为是小学1年级,活动之前,老师应该给学生示范;示范之后,再小组内观察。小组活动完毕,最后全班选小组汇报展示。只有这样清晰的活动步骤,明确的合作安排。合作学*才不流于形式。

  四、 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做了具体的描述。北师版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关注学生学*的兴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师应该用好情景串,把活动做出实效,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在*得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经验,学会数学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有效的落实四基。

  《观察物体》评课稿 5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 ,看到小象的 。”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转动小熊”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连线的方法,他们所看到的书本,货车等物体。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车子确实是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朱老师可能也是紧张,虽然说了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且激励性语言不够。当解决以下这题“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辆货车,然后把货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时,朱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车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车子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观察,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车子,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师今后在不断的历练中应该能稳步快速的成长,同时敬请更多老师帮助我们全组老师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菁华3篇)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1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十分亲切自然,使学生对新学*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逐一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发现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规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规律并不陌生,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彩花、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这两种都是可以的,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呈现学生圈一圈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有安排三个为一组。通过圈一圈的画面是学生更直接形象对规律知识的了解。,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水果这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是什么,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对于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教材中的主题图涉及的规律比较单一,如彩旗、、男女从的排列都呈现了两个为一组的颜色变化规律,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练*猜一猜,后面的图形是什么?潘老师设计体现了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练*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潘老师的练*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找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活动。如在创造规律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创造规律的时候,体现了创造的开放性,就是让每个学生用一两种彩色笔,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形。除了让学生用颜色来创造,还鼓励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来创造规律,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体。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2

  《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

  1、注重学生学*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3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铺垫环节复*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学*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1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2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3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4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5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初中数学评课稿 (菁华5篇)

初中数学评课稿1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初中数学评课稿2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

  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初中数学评课稿3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数学评课稿4

  《二次函数复*》评课稿

  蔡老师的这节课,精选例题、贯穿整个过程,不单到复杂,环环紧扣的几个问题,考察了对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要求,符合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节课的低起点,小幅度,渐提升打下良好的铺垫。

  体现了数学课的基本性,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复*课组织成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既促进了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有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的愉悦感,克服了一般数学课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状态疲软,会而不全,全而不准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周老师在做课时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多元化,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蔡老师本节主要采用对话交流式教学,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对话环境, 以例题为载体,设计对话情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形成思想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知识框图、表格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在练*环节,以旅游送景点门票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在得到练*,富有趣味性,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在师生、生生交流的互动中,诱发新知,产生灵感、使学生对分式知识主动建构成为可能。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的说来: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为了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些环节没能放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些结论的归纳,方法的总结没能放手给学生等等。

初中数学评课稿5

  评课:一次函数复*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