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

首页 / 发言稿 / | 发言稿,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1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2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3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4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5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们一起观摩了一节数学案例的动态呈现。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数学教研组本学期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区域教研。在明确主题后,我们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相关理论培训。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是因为他具有代表性。最后推选了韩艳华老师执教。

  今天,她给我们展示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发展的能力。

  我点评的是: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体现突出: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三、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四、学法

  教师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并初步掌握的学*方法有:

  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3、在练*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提问与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总之、韩老师这节课上的很精彩,值得我们学*。建议:小组活动的时间要充足,练*设计要多样化。可以学生出题,学生解决。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2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伴着时间这匆匆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xx年的教学研究周,xx年,很多地区将它看作是有效教学年,我想此时我们相聚在东苑小学开展着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上午我们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人教版三上、四上数学广角的内容,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也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看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其实这一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奥数,以前的教学只针对个别优等生,而现在却要面向全班学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思维挑战的课题,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展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具体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呢?在这儿我们就这样一个具体内容在研读教材的思路和策略上作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教师用书,不难发现上面的教学建议是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学*方式大多是采用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把这类课当作是活动课,归在综合实践运用这一领域,因此我们首先作了一个归类整理工作,明晰了数学广角在课标中的地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数学广角的内容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同时我们还对分布在几册教材里的相关和相*内容作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说关于排列组合的知识是分布在二上和三上两册教材完成,理解了该内容的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提高自己使用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极大限度的避免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看到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已经很好地创设了学*情境,图中提供了相关的问题信息,不仅显示“教什么、学什么”,而且提供了“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策略呢?教材呈现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教学方式,开始我们的老师在上这节课时也只是把它当作问题来教,只是注重引导学生说出问题,把解决课本上的具体问题当作教学目标,其实它应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应该给学生一种思想,让它们生长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的是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其中例1是烙饼问题,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充分利用资源(锅要充分利用,尽量不空着),例2是沏茶问题,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在实际备课中我们发现例1的教学难度比例2大,因为例2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如果将两例题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容量又太大,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选择了先单独教学其中的例2,上午的第二节课就是围绕例2展开教学的。听完这节课,我的感受是: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常态和朴实的课。这节课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使学生产生了学*的需要,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在生活经验中学*数学,他们在课堂上是专注和投入的,感受到优化的过程和优化带来的好处,学生在操作后的交流中说到:我忙着思维都来不及写了;请允许我说出来等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和鲜活的,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课始老师选择了课本上的主题图,但并没有立即提出活动课题,怎样呈现?教材是静态的,因此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说一段话,语文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数学学*提供源头活水,在这儿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接着又问要想喝茶需要哪几道工序?此时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将心思集中到课堂生活中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继续追问:那你们能估一估每道工序大概会用几分钟吗?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育的智慧,这一个小细节就是借助“估”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还生活面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时时处处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许多常量,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但在这儿教师的评价语言有些贫乏,未能真正起到表扬的作用。大多数学生估的非常接*准确值,虽然学生自己说是猜,但这并不是盲目地猜,也是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但老师只是说你们和我想的都一样了,在这儿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追问: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问题层层递进,操作活动拾级而上,这个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相当熟悉,同时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情境,而且他们已经具备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吸引住了,探索新知的情感被激活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摆放学*材料,借助流程图使问题的结构更清晰,流程图是一个学*策略,教师结合寻找最佳方案展示了学生探索活动的过程。

  在这儿我想和大家说一个小插曲:这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方式为主,当时在第二次试教时,例1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四人一小组用学*材料摆一摆,合作交流,当时的想法是让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拓展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两次的试教中上课的老师在巡视中发现经过这样的交流后只出现了一种方案,而且只是最优方案,但我们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体会优化的思想。有对比才能更好地体会优化,只有一种怎么谈得上体会优化?于是我们进行了预设,如果在第三次磨课中还是只出现了一种方案,那么上课老师自己出示另一种方案让学生们进行对比从而体会优化,第三次磨课中我们按预设正常进行。课后我们开展了讨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但合作学*何时介入,那应该是以个人思考为前提,一般当出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采用。为什么只出现一种而且是最优方案,我们的思考是因为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或数学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在与同组伙伴的交流中得到启示,所以可能未出现老师想要的第二种方案,但应该说在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最优方案上小组内学生达成了共识,这种合作交流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在例1教学中改变学生活动方式,多安排了一些小组,同桌两人一小组,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如果还只是出现一种方案,那就证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比我们教师预想的要多,当然我们只能根据学生实际来组织教学,由老师直接出示另一种方案进行对比,并运用数学思维为选择的方案进行合理的阐述,今天的课堂就出现了我们预想的2种不同的方案。但这时有一个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案,可惜老师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表述清楚,而只是简单地认为他说的和第二种方案相同,其实不尽然,因为在试教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学生可能认为洗水壶(1分钟)和找茶叶(1分钟)能够同时进行,在这儿要让学生理解虽然这两道工序所用时间相同,但还要考虑到能不能优化的问题?优化过程不是仅仅展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就行了,而是比较方法之后,思考:能不能优化?怎样优化?所以老师应该让这个学生大胆地、完整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

  *题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选用了一个与例题匹配的基本题(教材上练*第2题),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再次进入课堂,使数学有了亲*性和现实性,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客观世界,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数学,在学*中感受数学,很好地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当然在这儿同样只出现了一种最优方案没有凸显出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策略的展现、对比和调整,也可以说这样的话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课堂事实,我们的理解是在数学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学生在例1的教学后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运筹思想,所以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直接用生活的眼光去选择了最佳策略,课上我们也听到了学生的回答(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最多的事情),那么在这儿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和评价。但建议老师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然后教师诉诸生活找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课堂上学生说的很精彩:吃饭时可以听磁带;洗衣机洗衣服时可以拖地等等),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变成为了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学*和生活、学会学*和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最后教师安排了一道变式题,与例题不是完全匹配的,起到加深理解新知识的作用,此时安排了小组合作学*活动,应该说此时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思想,陈述自己的想法。但第一种方案最好让学生说清楚,因为流程图上只看到爸爸取文件的路线,其实妈妈的购物时间是含在爸爸取文件的时间当中,妈妈只需在超市门口等1分钟,要结合算式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所用时间。总之整节课学生的学*情绪饱满,参与学*活动的积极很高,这都表明他们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乐趣。

  现在情感目标的实施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但常常会有游离于外的感觉。本节课课尾充满诗意,教师选择了切合教学内容的文字材料: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教师入情入境的话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节约宝贵的时间,让我们留住时间那匆匆的脚步吧!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知生情,最终使数学学*变得生动丰满而深刻,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育无痕,我想这就是数学的文化价值所在吧。

  既然是研究课,那自然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时一个共同的问题:练*设计缺少层次感,挖得深,有没有必要呢?对个别学生来说,最基本的都难以理解;但对另个别学生来说,却想学得更多些。关键是,在四、五十人的课堂内,如何使他们都有满足、成功感?当然上午两节课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困惑。

  应该说磨课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我们享受这个过程,在这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在成长,我---教研员也在成长,所以最后我想对大家说如果今天的您能走进我们的课堂,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那将是我们最好的期盼。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也非常希望在座的老师们能就这个话题继续展开交流。谢谢!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4

  一、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惯。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不仅仅是把某一个知识让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会学才能学会,在学*上,我对学生要求是做到“三会”,即会听、会学、会做。

  会听:即学会倾听,要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课堂上要做到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每节课所学的内容。

  会学:即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惯,包括仔细观察,认真做事,善于总结,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自我评价等,要求学生学会经常提醒自己,要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从生活中学*。

  会做:即会做作业,而会做作业,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式题会算,解决问题会解答,所有题目会做,其实,作业质量是不可忽视,怎样让学生会做作业?本人从两方面着手:

  1、让学生从爱护作业本做起,爱护作业本首先要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及正确的学**惯做起,没有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影响视力,而且使作业本折皱、卷角、破损,因此,学生每次作业前,我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交作业前,提醒学生要检查作业本是否有折皱,卷角,及时整理好作业本;

  2、要求学生作业本要整洁,为什么有些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作业面上涂涂改改,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够,教师要正确引导严格要求。也就是学生做数学题时,要准备草稿纸,先认真思考再在草稿纸上计算,解答,然后仔细检查,认为正确,最后写在作业本上,这样做,一次两次是件简单的事,谁都能做到,关键是每次做题时养成*惯,学生会做作业前,我经常打比方为他们提醒,作业本“折皱、卷角”,就像人的头发,不梳理、乱蓬蓬的,作业面乱涂乱画,就像人的脸部很脏不洗,别人看了肯定笑你不正常,一份好的作业,让人看了是一种享受,一分差的作业,让人看了感到难受,通过这些比方,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作业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二、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要想提高班级学生整体学*成绩,不是取决于优等生和中等生,而是取决于学困生学*成绩的提高,就像国外木桶理论那样,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要想盛满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要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如何如提高学困生的学*成绩尤为重要,这就要本着“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学*要求,达到不同的学*目标,当然,不同的发展,不是单指学生的学*,还有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困生,学困生的背后缺乏爱和信心,也就是缺乏学*的动力,作为教师,爱好学生并不难,爱有问题的学生那才是真爱,本人对于这些学生,从点滴入手,首先接*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有亲切感,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一股爱的暖流,形成了“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的良性循环,学*劲头油然而生。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此外,还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教育他们要诚实,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明白“学*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的道理,对于学困生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每天我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个别辅导,另外,还组织了学生一帮一活动,让优等生做他们的小老师,随时给他们讲解,慢慢的,他们的学*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如何做好毕业班教学复*工作

  做好毕业班的复*工作,本人认为从以下3方面抓起:

  1、将数学知识复*渗透到每一节课。教师在每节数学课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复*了旧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条知识链,不易忘记。

  2、重视系统的复*。考察毕业班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如何,不同于普通班,不是单独考察六年级所学新知,而是考察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可见,系统复*尤为重要。本人认为系统复*可以分为先分类复*,再综合性复*两大步。分类复*,就是将小学六年级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每个年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一一复*,综合复*,就是将六年级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与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辅导,以弥补缺差。

  3、出好一份模拟试卷。学生做一份模拟试卷,就相当于战士战前的模拟演练,一份好的模拟试卷,能全面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何,在一份试卷中,一道题若有70℅的学生不会做,视为废题。一份试卷,若有30℅的题目不会做,视为废卷,因此,出好一份毕业班数学模拟试卷,教师必须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使试卷内容覆盖面广,才能接*毕业班考试内容,使学生在毕业考试中,胸有成竹,答题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5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6

敬爱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我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学*的机会,学校让我说说自己*时教学的经验,其实,经验谈不上,只是在*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希望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上课。

  首先,上课时教师要精讲。其次,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有一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练*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开门见山进行新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喜欢通过复*引入新课,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假如复*内容不能为新课做好铺垫,我认为最好省略复*这个环节。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上课的前20分钟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我们为什么要把最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呢?

  第二,精心设计练*题。

  要想使练*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练*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遵循有易到难的原则。同时练*的量要适中,确保学生能完成。同时练*题要有深度,像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要经常练*,练后,教师一定要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二、作业。

  课堂作业大家都及时批阅,学生是不敢偷懒的。无论质量如何,他们都会努力完成,但家庭作业却不能随人所愿,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会有偷懒不做的时候,即是勉强完成了,质量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及时批阅家庭作业,假如有错,就将错题改在课堂本上,假如没有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要抽时间补。家庭作业的批阅非常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很会察言观色,假如老师不及时批阅作业,他们就会偷懒,作业的质量就会很差,假如每天都批,作业质量就会完全不同。

  三、复*。

  1、复*要有计划,有目的。

  无论是*时复*,还是终考前的复*,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复*计划,计划具体到每一天,每一课,每一题。有了计划,就要严格按计划行事,不要随意更改。

  2、复*时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在新授时,分层施教好像不容易操作,但复*时就相对容易一些。可以将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编在同一组,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练*,比如计算题,书上、配练上的练*题,他们可以反复练*,达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其他同学,可以跟着教师练*一些有难度的题,这样可以有助于优生思维的拓展。

  3、练*题要充分使用。

  复*时,写在小黑板上的题,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我们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读一遍,做一次是达不到效果的,我们要将他们保留的时间长一些,选择合适的时间反复练*。

  4、计算练*要持之以恒。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使学生计算过关,靠突击不行,必须靠*时加强基本训练。持之以恒,聚沙成塔。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每天都给学生留几道计算题,有难度,就留两道,比较简单的,就留四道,学*好的同学很快就可以交上,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在放学前交上就可以,实在交不上的,还可以宽限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些计算题,我都一一批阅,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7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8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

  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9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教师的训练到位,练*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题,练*形式多样,通过练*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10

  我教学研讨从一下七个方面谈:

  一、充实自己的备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灵活处理教材,训练到位。

  a、教师设计把训练点要精到有效。

  上课中对文章的处理,摒弃面面俱到均衡的使用力量,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要突出训练的重点,抓准几个值得训练的点进行重点训练如:抓住典型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反复读,体会作者用笔(写作)的精到之处,品味某些词语的重要作用。不搞蜻蜓点水,读,要读到位,说,要说到点上;写,学生要真的有所收获。为达到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

  b、对思想情感的理解,要密切结合现实,不拘泥于答案。引导对重点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鼓励、提倡、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落花生》这课的价值观有两点a、要做虚心的低调的人,对社会有贡献。

  c、不要做只讲表面上漂亮而对社会没有用的人。以第一点为例,文中用花生和桃子、苹果进行对比。

  这里我就有很大的疑问

  (1)低调就好吗?过分强调虚心低调怎么形成自信。外人说中国人在讲话前用“不成熟,我说得未必正确”是虚伪,不想好不正确你说他干什么!

  (2)桃子、石榴、苹果、大枣等把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就有错误吗?

  第一、他们的营养加之和人对他们的关注度一点也不亚于花生;

  第二、张扬有什麽不对?国家讲究弘扬正气、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有什么错误?且不说歌星影星,就是大学生站工作没有高于他人的亮点谁要?

  (漂亮气质好自信知识丰富善解人意专业知识强有什麽本事向用人单位端什么)大到***小到各类的明星那个是低调?那个又不是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人士,学生的理想长大成为这样的人,怎么还否定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文化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仁让为先当仁不让。像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遇到很多。

  我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两点:

  一、教师绝对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参,要比教参和学生想得多想得深想得广。

  二、知识联系实际思维活跃,要靠教师多动脑子长期不断的培养。

  培养学生首先老师要学会去想大胆去想,敢于质疑,一件事情的结果不可能只有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教师什么都用现成的,对书面的东西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和学生在分析问题上不会有进步很难培养出求异,大胆质疑的作风。所以,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教师提倡和培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与时代与时俱进。(举例)80后大学生挑战名牌大学教授否认白毛女的事。

  二、除了字词句的练*以外,更要加大学生在背读上的知识积累。

  作家巴金生前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我有今天得意于从小学到中学背诵上百本的书。树人中学搞得中华经典文化背诵取得很傲的效果。它它会终生受益。

  同时我认为小学考试很大程度考的就是“积累”

  背诵不但但只在语文,小学的各科都要重视。如各年级口算速算。定律法则规律性的东西。又如常见小数和分数只讲的互算。小学的学*和检测很大程度考的就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在语文教学背诵更为重要。背诵什么?课本要求背的,课文中的精彩的环境描写、人文刻画、经典的议论、教师根据书本已有的名言、格言、文字故事、古诗、现代时进行的扩充。有什么好处

  1、培养了背诵能力,到中学不愁背。

  2、聪明的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促进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如道理,如把背过的好词好句用到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3、增强学*信心。

  4、经典的作文写可以背(很实用)背诵需要占时间,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先少背,逐渐增大量,循序渐进,记忆差的同学要减少量。什么时候学生背的不憷头,证明教师对学生背诵的训练已初见成效,学生肯定进步。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评课发言稿汇总五篇

  小学评课发言稿 1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教师的训练到位,练*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题,练*形式多样,通过练*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评课发言稿 2

  今天,按教研组要求观看了**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其中一节课堂时录,让我感受破深,给我一些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方睿老师以往承担低段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老师们一致地认可和欣赏。她热情大方的教态,悦耳动听的韵律歌,活泼有趣的游戏以及美观新颖的教具都成为她英语课堂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兴趣的法宝。而这次听方睿老师的课,同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堂课里,我感觉方睿老师随着她的学生年龄的增长,变换了教学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许成熟优雅,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比如,课前的歌曲由儿歌变成了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video欣赏; 教学设计中少了机械操作的游戏,更多地引导学生连贯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

  二、简单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该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以清晰实在的印象。这堂课教学步骤并不多:歌曲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论, What can you see? 接着引出学生不能说的新授单词,再着说说what do you like? Why?然后再引入课文。但是,老师却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在她的课堂上,更多地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而不是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听到的是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声音,而不是机械齐读的声音。在同学们的口语表达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学生有着丰富的词汇量。这与方睿老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她*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三、夯实基础知是保持学*兴趣的基础。色彩鲜艳,新颖美观的教具是方睿老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之一;而这堂课,方睿老师一个课件一张嘴,同样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我想,此中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个听课如天书的学生,是很难在一个没有游戏,没有五颜六色的图片的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随手翻看了两、三个学生的课本,每课都记着老师补充的同类词汇,每课都有学生回家朗读背诵的家长签字。因为有着每天一步一个阶梯的艰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峰顶欣赏美景的喜悦。

  小学评课发言稿 3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小丽老师的课总算顺利地上完了。如果说,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话,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刘主任和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刘主任的工作那么忙,事务那么多,却隔三差五地询问课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上课的时间、准备上课的桌椅;我们组的老师们更是齐心协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方法,自己学*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收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评课发言稿 4

  首先,我要说《*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而小组学*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小学评课发言稿 5

  李老师的《画鸡蛋》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趣味性。比如对重点句老师的话“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李老师那出鸡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练*课文学*运用“眼力”这词,孩子们天生好奇,看呀,看呀,不断地找出鸡蛋的不同点:形状、大小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从而自然而然出示老师的话“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鸡蛋,转动放在手上的鸡蛋,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角度看,鸡蛋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就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对文中老师说的话也更加心服口服,趣味性也会更浓。

  这节课,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话是真的,尝到了探究的乐趣,我也深深的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孩子们自己去验证,一定能促使孩子们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评课人:王艳

  李老师从了解达·芬奇入手,引出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小的时候画鸡蛋的故事。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画鸡蛋简单吗?然后学生开始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这些拦路

  虎,很简洁很顺畅。在初读完课文后再次质疑是否觉得画鸡蛋很简单。此时学生的意见开始有了改变,李老师让学生尝试角色体验:如果你是达·芬奇,当时你会怎么想?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和意见,教师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这样相似的心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用心,从而最终从老师的一番话中得出结论:简单,不简单?

  ——评课人:韩淑敏

  李老师的课将课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不耐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碰到过的“不耐烦”的事。许多学生例举了让他自己不耐烦的事,学生对“不耐烦”这个词有了很好的理解。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最适合低年级课堂教学。

  ——评课人:池鸿彬

  李老师的《画鸡蛋》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这堂课结构清晰:由“认鸡蛋——写鸡蛋——画鸡蛋”揭示课题,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再接着深入学*、探讨,到最后总结全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很自然。李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读达芬奇的介绍资料;再比如检查学生自学时,老师通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度读二自然段——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读出感情。指导到位,效果明显。

  ——评课人:徐勤芬

  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教学重点也落实得非常好。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她在课堂中结合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有过哪些不耐烦的时候,通过对达·芬奇老师那一番话的解读,再来说说现在想法的改变。学*语文,不仅仅学*语言文字,也学*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从这样一则小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从这样的一番话中来改变自己的想法。看似一个简单的做法,但是带来的改变是不简单的。

  ——评课人:王玉霞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3)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 (菁华3篇)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的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在今天早上能来听我的课,在里我向大家很衷心地说声谢谢!说句非常实在也不怕大家见笑的话,十三年了,用多媒体上课的我只有上过三节,应该算是媒体盲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根据本人的总结,在没有意识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是一节失败的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作!在整个过程中就本组的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文中进行汇报,本人把它界定为汇报课,在备课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入,导入这部分主要是以回顾前面所教过的课,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和消化能力,让学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启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怎样去悟大自然之道的“道”。在上课过程中就以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和一系列的图片让同学们悟启示悟其悟道,知道了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第二部分出示范文,出示范文是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的启示,让学生去发现和老师的点评,由发现到了解到掌握。第三部分就是让学生尝试完成口头*作,教师指导。

  那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本人基本完成了课堂所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这里本人也知道毕竟对这个多媒体的知识的缺乏,所以在课件上弄得不好导致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

  另外就是在界定这堂课时出有些懊恼,造成了在备课上面不够充分,就像导入我没有点明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就直接进入了……还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觉得有点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氛围,另外就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时不够到点到位,解析得不够清楚,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课堂安排不当,时间显得比较紧,课上得比较赶,应该算是流水线型课堂吧!

  有句话说得很对教师不能只固定自己只是一桶水,而是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更加的虚心,更加的努力,学*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用最好的能力去传授给学生,用最好的知识感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听了今天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潘少梅老师、教研组长邱静双老师在本人备课过程中的指导。同时,本人非常的虚心恳请和聆听同事对这堂课的点评和指教!发言完毕!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2

  能主动申请执教一堂公开课的举动,在如今的年青人中是不多见的,你能有此行动是难能可贵的;事后,在校园内又谦虚地向我“请教”,让我看到了你的真诚。面对一个好学、上进、真诚的同事,我有认真表达、尽力倾诉的义务,不可推诿。当然在我提意见的时候,你不可特别关注那些内容,只要感觉得到我是在以诚相待就行了。其实,如果意见提得偏执了,这是我的错;如果意见提得尖锐了,这是为你好,是为了希望在你的身上产生一堂优质课,是为了推动你早日进入市县级公开课殿堂。

  一、直觉、建议、赠言

  作为教学生来说,并不是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才能带得出好学生,适合上随堂课、并注重辅导的老师也能教出好学生;作为上公开课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一堂公开课的,由于一堂公开课需要来自老师自身很多的先决条件,所以有的老师对公开课来说只能评、不能上,就跟作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家一样。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直觉告诉我,你是一块适合上公开课的好料,你的胆量、体态、课堂语言以及你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为你胜任公开课准备了条件。对此,你得相信我的直觉,并坚定你的信心。

  当然,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知道你也还得不断提高,这也是你所希望的。为此,我提议:1、继续向教务处申请执教公开课5至10堂;2、公开课后虚心听取艾志勇校长、盛洁芳校长、庹小红主任、游小玲老师、刘会菊老师的听课意见,他们对公开课都有独到的见解;3、公开课后认真写好反思、心得,可以借助网络相同课例与自己的公开课进行对比;4、主动申请执教的公开课完后,可申请教科室为你集体备一堂公开课,争取产生一堂优质课。

  我认为对于任何一堂课都可以用“成功、不成功、完美、不完美”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性评价。作为一堂公开课,追求“成功”是必须的,在“成功”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应该是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成功”主要是看教学结果,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其能力是不是真正得到提高,强调的是“实效性”;是不是“完美”主要是看课堂效果,看学生是不是已经把你的教学当成了生活,是不是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成了“知识美餐”,强调的是“生动性”,这会要求你在教学语言、过度处理、课堂艺术等方面从细节上下功夫。因此,“抓实效让课堂教学成功,重细节使课堂教学完美”这算是我的赠言。

  二、说说公开课《聪明的使者》

  1、把“理解内容、培养观察”作为教学目标是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背景介绍、讲读课文、拓展学*”并交叉进行也是可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及安排上也应该算是合理的。这说明你在公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备教材这方面做得到位。

  2、你上的是《聪明的使者》的第二课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提问法”,这是一个常用也是实用的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你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能够看得到学生的心在动。然而,课堂的好多处呈现,你的问题刚刚提出,你就带而为之把答案说了出来,就像自言自语,又好像不是在“一般疑问”而是在不停地“设问”。更有一处,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提前预*过,“浮力辨根梢”的答案立即就从学生口中产生了,而你就很快地板书在黑板上,你忽略了不该忽略的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环节,同时产生了作为公开课最忌讳的“失真”。其实一堂课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抓住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不停地追究,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阶梯性地前进这是应该的。

  3、说说你的板书。你的板书设计整体上是精致的,做到了简洁、大方,具有概括性,适合学生根据板书进行知识巩固。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题没有板书出来;板书的出现错时,觉得正确的出现时间是在学生把问题解决之后,而你的板书有几处都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板书出现在解决问题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你有意的暗示,这对学生思维训练没有好处。

  4、课堂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是把公开课上成功的必然条件;特别是语文学科,要让公开课上得完美,课堂语言优美、讲究艺术这也是必须的。你在课堂语言的使用方面意识很强,但在执教《聪明的使者》中也出现了瑕疵,那就是你的课堂中出现了“异曲同工”这个课堂语言,看看当时的学生,我知道好多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这个词语的。因此,在你使用这个词语的同时,花几秒钟时间解释一下应该是必要的。语言学*本身就是个无处不在的事情,作为大语文观来说,让学生在《聪明的使者》的.学*过程中多积累一个“异曲同工”也不是坏事。

  5、说说你的重难点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首先应该是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我想应该是“培养观察能力”那部分。对于教学重点来说强调的是“突出”两个字,而你的课堂表现出主次失衡,你在背景介绍上花功夫太多,挤兑了“理解课文”部分,其实根据学生精力和注意力规律,你完全可以在开课的前20分钟就把本堂课的重点,从“聪明”两字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就完成。另外,作为“教学难点”,本人认为并不是教参规定的,是学生规定的,哪里是学生不懂的,哪里就是“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强调的是“突破”两个字,你应该做的是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通过你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就匆匆出示答案使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下来,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面,总让我感觉到你是在“轻描淡写”上语文,这与别人追求明确、朴实、自然而简简单单上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

公开课评课发言稿3

  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早上好!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欢聚清茶飘香、人杰地灵的大寨,共同参与、见证云县教育局举办的三优活动,更感荣幸的是我能代表小学语文评委组向大家汇报小学语文组的竞赛情况。

  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与同行汇报我们组的评课情况。

  一、感受

  1、活动组织严密。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十月份就发文要求各乡镇精心准备,这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2、各乡镇对活动高度重视,选派的选手年轻、优秀,能代表各乡镇的最好课堂教学水*,并能引领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3、大寨镇党委*、教办、学校全力支持,使活动得以成功进行。

  4、大寨完小教师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感受到了温暖,而孩子们真诚朴实的笑脸和一声声礼貌的称呼、问候以及好学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我们。

  二、课赛的亮点

  本次课赛是对我县一学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的检阅,所以意义深远,它既是对我县课改工作的一个小结,也将对我县今后的课改工作指明方向。

  此次参加小学语文组竞赛的共有来自12个乡镇及云县爱华完小的13位教师,课赛内容涵盖了小学一到六年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赛教师年轻化,最小的教师虽仅有21岁,但他们给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积极向上的风采与阳光健康的精神风貌,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十三位教师的整体素质都较高,他们精心准备,风采各异,为我们提供了十三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

  1、授课教师有语文意识,能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来教学。有依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和理念,设计课时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目标设定及环节安排上皆有所思考,教学内容的把握基本能按学段目标突出教学特点;教学呈现方式上注重文段选点铺设,注重朗读理解感悟,基本杜绝了肢解文本来学*语文的做法,努力在点与面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明显,面向全体学生,从一个“请”的手势、点头、微笑或翘大拇指等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等相待;师生参与、互动交流氛围浓郁,如幸福镇的李仕玲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是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使学生深入学*,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掌握文章的主旨。

  3、教师的基本功扎实,知识底蕴丰富,课堂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能力高,环节设计合理,能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有的教学设计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爱华镇的沈嗣瑜老师的《月光曲》的小组合作部分的设计就较为新颖,利于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有的教师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亲和力,便于与学生*等相处;有的教师板书工整,设计既能体现文章脉络,又较美观。

  4、注重情感教育,充分体现情感目标。各位教师利用创设情景、多读感悟、重点词句理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引起共鸣,从而感受人间真情,并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大寨的王仙老师、涌宝杨永晶老师执教的《假如》就是在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诗歌的补白点续编诗句:假如我有神笔,我会……有的学生说要给盲人带来光明,有的学生说要给农民画出粮食,还有学生说要给自己的外婆画一个会煮饭的机器人等等,学生稚嫩的语言让人感受到童真的可爱与美好。

  5、课堂教学评价不再单一,出现了多元评价的现象。如栗树的王祖伟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和大寨王仙老师执教的《假如》就出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朗读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可喜的转变,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具体的转变。

  6、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引进课堂。虽然我县各个乡镇条件不一,但是大家都将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而且大部分多媒体课件设计精美,把文字、图片、视屏、动画、音乐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教学资源的主动扩充,也是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的体现。特别是偏远的栗树、后箐等乡镇的老师努力打破了条件限制,大胆尝试运用,尤其年轻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效果和使用熟练程度都较好。

  7、多种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语文课堂。文本、课件、卡片、头饰、简笔画和讲授、朗读、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穿插课堂,生动了课堂,并且真正辅助了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爱华完小的潘红梅老师巧妙地运用优美的体态语言帮助学生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生动传情,而且活跃了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8、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老师们重视课前游戏,轻松活泼的游戏能使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热情与学*欲望,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状态。再者,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学*与交流展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教师们均注重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学*语文,用生动的语言、故事、音乐或课件创设出生动的情景和互动的氛围,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情景,尽快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如漫湾的字文香老师的导入就是通过自己的现场演唱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环节。

  9、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激励语言和激励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激励为学生树立了学*的榜样,如潘红梅老师的“这个小组开始学*了”或“这个小组真会合作”等,促使别的孩子也尽快进入学*状态,而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忙怀的周文俊老师跟读书读得好的学生握手等等。

  10、重视了双基的教学与巩固,低年级教学突出了识字教学;大部分课堂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教师激情范读、配乐朗读、听录音和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并在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自我认识,使自我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11、大部分教师注重教学拓展,既重视利用教材教学,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字文香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不局限于高山与流水,还引导学生感悟明月与清风,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知音的含义。

  12、注重学法指导,例如李仕玲老师的给文章批注,潘红梅老师的学法归纳、引导。

  三、有待改进之处

  可以说,即使一节成功的课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败笔之处,正视不足能让我们更快成长。纵观十三节语文课,亮点多多,但不足也不容我们忽视。

  1、目标设定上把握还欠妥,有些课设定的目标过大,过全,导致课堂容量太多,难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课目标设定上有偏向,没有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过于偏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问题设计不够精炼,琐碎问题过多,有些课通篇都是问题,而效率不高。

  3、选点之后的分析过多,强化阅读感受的时间安排过少,而且部分教师包办了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地方和内容,对学生信任不够,导致教师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心灵得不到放飞。

  4、教师们的评价语言及与学生交流后临时生成的语言呈现方式有待提高,有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和无意义,不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5、多媒体的运用辅助了教学,但有的教师忽视了它的辅助作用,过多依赖媒体,该板书的不板书,该示范的不示范,有的甚至过多脱离课本而用课件代替,失去了媒体的辅助作用;有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课件上的错误不能当场纠正,甚至连音乐播放的声音都不会自行调整,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掌握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刻不容缓。

  6、大部分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但大都没有取得很好的实效,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学*的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教师所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过于浅显,没有探究的价值,学生不需要合作就能完成,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有的小组合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7、对学生的激励做到了适时适度,但忽略了对学生的表扬既要有肯定,也应该有委婉的指导和引导,不能只说“你真好”或“你真棒”,而应明确好在什么地方或棒在哪,有的教师甚至滥用激励语,读个课题也表扬说真聪明,难道这不是一种明显和无意义的语言贿赂吗?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丝毫的好处。

  8、教师要进一步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努力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规范普通话发音和板书的正确示范,尽量杜绝口语化和随意性较强的现象。

  9、有的教师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只顾按着设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感觉把学生当成了协助自己表演的道具,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置之不理,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唱读不加以指导。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数学评课稿 (菁华10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2

  今天听了高老师的《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真是受益匪浅。我从中得到启发,对这个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射线和直线,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复*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老师却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这一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线、线段、射线。再对比。对比法是学生学*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积极性。“我真羡慕射线,你们都把它记住了!”“直线它好伤心呀,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她懂得用小手告诉老师”,高老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不难看出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评课稿3

  今天听了高老师的《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真是受益非浅。我从中得到启发,对这个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射线和直线,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复*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老师却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这一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线、线段、射线。再对比。对比法是学生学*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积极性。“我真羡慕射线,你们都把它记住了!”“直线它好伤心呀,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她懂得用小手告诉老师”??高老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不难看出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评课稿4

  听了康老师的课,本人受益匪浅。康老师整节课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使整堂课体现出新趣活实四个特点:

  一新:教学理念新。本课教师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角色转换、评价多元化、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效率。

  二趣:教学过程趣。本课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从举左右手到找身体中有左右之分的部位,再到介绍左右两边的同学,再到淘气家的位置、整理学具等等,无一不让学生感觉到学生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三活:教学方法活。本课教学中,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知识。如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环节,教师不是直接的告诉,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进行交流,从而自行体会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教学结果实。本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孩子们能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本课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每个教学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活而有序。在此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凸显,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得到有效落实。自然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鲜活的。

小学数学评课稿5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教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本节课,周教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我的想法,进取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教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教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教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比较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到达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本事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上,周教师也颇费苦心,经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能够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贴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构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教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教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明白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可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教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明白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能够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小学数学评课稿6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 找次品》,本人认为张老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机械训练的学*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张老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通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老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接着张老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后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老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策略。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只有*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通过对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学*的评价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7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 找次品》,本人认为张老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机械训练的学*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张老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通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索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老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接着张老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后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老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策略。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只有*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通过对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学*的评价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8

  李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的教材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面图形,学生从学*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听了李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由于李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李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参与学生的学*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李老师先让学生看一看一个大圆当中的小圆可以拿出来,那剩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环的面积要怎么来求呢?

  学生通过图形能够直观的推出圆环的面积就应该用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从而来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在下面计算圆环的面积。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环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张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小学数学评课稿9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这样的练*,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评课稿10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包老师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均分,揭示*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包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1、注重学生对“*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体验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通过比较引出分两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均分”。又通过教师的板演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让学生明确了“*均分”与“不是*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均分”概念的理解。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的方式方法去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老师都予以认可。通过比较主要让学生明确分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同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序分。

  3、注重提供给学生规范的语言模式。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5)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1

  一、准备充分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利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利学生良好*惯培养,对以后的学*有着较远影响。几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食物教具等,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生字卡片的准备一面有图一面是生词,有利于检测生词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易*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ㄐ纬梢欢ǖ淖酆嫌镅栽擞媚芰Γ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六、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落实自主的探究学*、掌握合理的传授学*,让学生正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

  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的重复,甚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

  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

  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

  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五、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2

大家好: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的*台,积极学*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20xx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活动。集体性学*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20xx学年我们教研组共进行了八次这样的活动。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xx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生活,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在这两学年里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做得比较好,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

  我们教研组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但是鼓励是鼓励,但老师们的兴趣总鼓动不起来,也许是自觉能力不够,也许是对教育科研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两年来,少有论文、课题、学科竞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全校好像只有陈波老师一人有兴趣去写写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上,这方面也是我们学校教研组最薄弱的一点。

  通过倾听各个学校的教研组简介,我真的是羡慕忌妒,但绝对没有恨,只有心中感慨万千。但我想差距不是问题,地域不是距离,虽然茅山小学地处鄞州区的边缘地区,但我相信,我们没有一位语文老师愿意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语文教研组被“边缘化”的。争取进步将会成为我们工作上的目标,前进中的动力。我们茅山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相信在区教研室的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的路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踏实!谢谢!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3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的重复,甚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五、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xx八中进行此次共同体活动,我是我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宋XX,在这次讲话中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与我们交流,使得我们在接下的教研活动能更好的改进。

  本学期开学初校长就带领我们在全校大会上学*了xx县教育局2号文,回到组内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就是再详细研究其中的内容,由我们的包保领导张校长亲自带领我们深入去分析、体会其中的重点地方,然后全组讨论交流,由教师自由发言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生命化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课堂?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需要?如何能够激扬学生的生命?我们怎样去践行这样的课堂?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最后张校长做了总结,并坚决支持我们去实践生命化的课堂。在生命化课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所以我们组成员达成共识,要先给学生一个很合适的自学*台,这个*台既不能高不可触又不能不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涟漪,而这个*台的文本体现就是前置性任务,这也正是我们共同体活动的一个主题。

  以前学校讲公开课都是要指定讲课教师的,而今年数学组给全校开了个好头,没等学校指定就先在全校做出有关于生命化教育的公开课,之后是每周安排两名教师授课,不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教师都会出公开课,通过课堂将各自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体现出来,讲课结束后,我们及时评课,讨论这样的课堂究竟是不是生命化的课堂,在哪里落实2号文的精神,我们做的力度怎么样,前置性任务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又有哪些地方是不足之处,参看着生命化课堂的理念我们应该怎样去改进,全组教师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我们讨论到下班了还没能结束,可是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有怨言,依然在那里热情的讨论着没讨论完的话题。有的老师说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是最能干的,可能他们有所不知我们这么干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柱就是一定要打造出生命化的课堂。

  当然想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必须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只通过认真学*了文件和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来统一学是不够的,所以要求我们组的教师自行找时间进行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是阅读学校提供的相关书籍充实自己的理念,在每次的集体备课中我们都要指定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理论学*谈谈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并做好学*笔记,每隔三周要求全组教师结合这段时间的工作写写对生命化教育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数学组全员开展生命化课堂的过程中,我组也注重培养具有生命化教育意识的典型教师,我对他们进行了跟踪式的听课。先通过听课了解她班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再将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与她交流,尤其是在前置性任务这一环节上,比如王老师班的学生较活跃,在前置性任务的设置上就可以侧重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是将题的开放程度再放大一些,或是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各个领域内的运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激起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又比如:陈老师班的学生层次相差较大,为了照顾中等生兼顾后20%的学生,她班的前置性任务在设置上就要更充分的体现简单、低入的原则,既要使得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又要让学生在发现的这点上体味到发现的快乐,有效地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保障他们的后续学*。我们始终认为前置性任务不等同于课前预*,它的题目要清楚明了,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或是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要有能让学生生成的问题。而我在跟踪听课中也是更为关注这个前置性任务,看看究竟有没有体现出那几个基本原则,还可以怎样做更完善,课后讲课教师写反思,由我写出评课材料与他进行交流,之后更换一个班级还讲这节课再去观察效果怎么样。 在初一备课组中开展了《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课异构活动,重点就是前置性任务的设置,比如:潘主任课中先让学生写出有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的方程组,再让学生写出有同一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的方程组,接着由学生寻找解法,进而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这类方程组的特征及解法;而江老师的课中先是由一道既能用代入法解又能用加减法解得方程组下手,将未知的知识化为已知的知识去讨论。不论是侧重哪个部分要求教师都要本着“根本”的原则,抓住知识的主线,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能够完成的大部分的知识点。

  所有的前置性任务在设置上,都要求教师要先熟悉课标、熟悉教材,再展开精心的备课,每周的集体备课就成为我们开展备课研讨的主阵地。在这里我们畅所欲言的说出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有时为了哪个前置性任务而争论不休,比如四月份校长拉练式听课我组出课的陈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前置性任务在集体备课时就出现了很多种提法,最后大家共同决定就由一个故事作为前置性任务提出,最初我们也担心学生的答案太宽泛了不好往回收,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学生如果能够在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中去感受故事的内容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问题,他们是会找到下手点的。在课后的校长评课中来看,前置性任务这么留还是有一定优点的,这也为我们布置前置性任务提供了一种方法。

  对于前置性任务怎么布置更科学更合理,如何打造更理想的生命化的课堂这一问题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今天为大家出课的黄伟老师是初二数学组的备课组长,他今天讲课中的前置性任务就是我们数学组在这几个月工作*同探讨出来的一个方向。当然我们的探索可能不够深刻,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恳请共同体的各位自己家人给予指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5

各位领导、各位组长: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坐在一起研究学校的教研组的建设问题。今天我们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主要是因为教研组长这支队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力量、教师培训等方向的作用太重要了,你们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者,是本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榜样。在很大程度上,你们的观念影响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你们的科研水*决定着学科教科研的高度。你们的工作水*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生命。今天借开会之机,我简单说说我的教研组建设一些想法,一些思考,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说说教研组长到底该做些什么?

  教研组是学校教导处领导下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组织。其主要工作,简要地说,主要有:教学、教研、学科教师管理和学科教师培训等。具体地说,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执行、调整计划。即就是在上级、学校各项计划,特别是教学工作计划和科研工作计划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相应调整。

  2、组织理论学*。即就是要组织教师学*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

  3、指导备课组工作。带领和指导备课组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研究计划,指导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及集体备课。

  4、教学常规管理。即就是检查本组教师落实教学常规情况,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组织复*等等。

  5、教学质量管理。通过检查备课、听课、检查学生作业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本组教师教学情况,包括教学进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有责任向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6、教师培养。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结合本学科实际,制定相关计划措施,形成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养,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成长。

  7、教育科研。及时把握基本学科教改发展动态,积极搜集本学科教改发展动态,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带头进行教学论文的撰写。

  8、教学质量分析。各教研组要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做好有关试卷的命题、阅卷工作,及时做好本学科教学质量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教研活动的重点。

  9、桥梁作用。教研组长要关心本组教师的身体、工作和生活,促进团队和谐发展,及时向分管领导或校领导反映组内教师的一些情况。

  8、承担学校或教导处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数学评课稿 (菁华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日我们有幸听了中心小学龚教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和抽象概括本事,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到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经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一样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方厘米?然后经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能够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方厘米,最终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经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经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进取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进取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仅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我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衡。

  四、拓展练*,让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方厘米)100÷2=50(*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中进行研究。最终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教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此刻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小学数学评课稿2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小学数学评课稿3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三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的主动权。

  四、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难度,提高了学*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能力和学*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和教学艺术。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4

  今天听了高老师的《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真是受益非浅。我从中得到启发,对这个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射线和直线,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复*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老师却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这一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线、线段、射线。再对比。对比法是学生学*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积极性。“我真羡慕射线,你们都把它记住了!”“直线它好伤心呀,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她懂得用小手告诉老师”高老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不难看出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评课稿5

  罗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有坡度。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xx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新课前的复*,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小学数学评课稿6

  本课的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代数法的优越性。

  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中的数学问题上,感受古代数学文化。

  新授课用的是讲授法,讲授了假设法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明白了:把1只鸡换成1只兔就会多2条腿,10里有5个2,所以多余10休腿就可以给5只鸡每只添上2条腿换成5只兔。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接着学生又尝试假设都是兔,自己解决了问题。

  建议:在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一种是假设都是鸡,一种假设都是兔。

  相同点:都是把两种动物化成一种动物来研究,把繁琐的尝试过程化成了简便的算式。

  接着教师又讲授了列方程的方法,这个内容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建议让学生自己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如何解这个方程上,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解出答案后可让学生不尝试验证:4×5+2×3=26(只)。

  到此建议教师作一个小结,比较假设法和列方程,来体现列方程的优越性。使学生初步体会代数的方法特点是:数量关系明确,便于理解。假设法需要进行调整、替换;列方程不用考虑怎样调整比较简捷。

  练*的设计注意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师老态亲切、自然,讲授条理清晰,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菁华5篇)(扩展7)

——初中数学评课稿 (菁华5篇)

初中数学评课稿1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初中数学评课稿2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

  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初中数学评课稿3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数学评课稿4

  《二次函数复*》评课稿

  蔡老师的这节课,精选例题、贯穿整个过程,不单到复杂,环环紧扣的几个问题,考察了对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要求,符合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节课的低起点,小幅度,渐提升打下良好的铺垫。

  体现了数学课的基本性,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复*课组织成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既促进了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有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的愉悦感,克服了一般数学课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状态疲软,会而不全,全而不准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周老师在做课时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多元化,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蔡老师本节主要采用对话交流式教学,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对话环境, 以例题为载体,设计对话情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形成思想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知识框图、表格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在练*环节,以旅游送景点门票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在得到练*,富有趣味性,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在师生、生生交流的互动中,诱发新知,产生灵感、使学生对分式知识主动建构成为可能。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的说来: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为了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些环节没能放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些结论的归纳,方法的总结没能放手给学生等等。

初中数学评课稿5

  评课:一次函数复*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