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认识周长》评课稿1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面图形,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评课稿2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练*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二、不足

  1、学生练*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周长》评课稿3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面图形,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

《认识周长》评课稿1

  吴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建立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一系列基本练*和变式练*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周长》评课稿2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不足

  1、学生练*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周长》评课稿3

  吴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建立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一系列基本练*和变式练*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6篇)

《认识钟表》评课稿1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2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

  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3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认识钟表》评课稿4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惯,提升学*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5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6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课堂语言,自己一点也不熟悉,听了杨老师的讲课,收获颇多。

  整堂课环节特别明确:认知钟表的两个针——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识半点;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重难点也比较清楚,但是或许有由于是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以及参与度不是很高。

  而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考如下:

  我们*惯于在生活中说几点几点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几时几时半,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改正,是需要总是改正还是需要随孩子随*时的说法,这点需要老师本身先要明确。

  其次,教授孩子的几点半的问题,这本身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在这个地方处理的时候感觉还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老师只是说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但是这个地方孩子没有感知,不知道到底怎样算是几点半,没有真正理解规律中的“走过几点就是几点半”的含义。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认识面积评课稿 (菁华6篇)

认识面积评课稿1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xx在20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2

  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则是提高练*,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例如,在学*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

  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评课稿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和面积计算的学*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4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5

  数学知识的学*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6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圆的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

圆的周长评课稿1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前面学*,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

  在学*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圆的周长评课稿2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复*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引入圆的周长。余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请学生说说他们的测量方法,并演示。有:滚动法,绕线法。余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不过建议学生上台来演示效果会更好。接着学生分组动手测量手中圆的周长(用上述的方法),这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

  周长直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 d

  33cm 10cm 3.30

  48cm 15cm 3.20

  26cm 8cm 3.25

  31cm 10cm 3.10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印象更深刻。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公式中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πd=2πd

  余老师的练*设计有新意,针对性强。课堂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练,师生的互动体现较充分。不过创设问题情境可更好些。这节课余老师能理顺知识脉络,很好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原有知识,抓好课堂知识的落实,做好口头说理和笔练相结合。不过对于余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两点建议:1.设计有深层次的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多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圆的周长评课稿3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前面学*,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

  在学*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

  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认识时间评课稿汇总5篇

  认识时间评课稿 1

  《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编教材,巧伏优化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三艘船在码头卸货的情境,但是这一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排队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陈老师大胆创编教材,创设了学生等候批改作业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绎批改作业的过程,自己理解了什么是“等待时间”,通过学生自主提问题的设计,不仅理解了“等候时间总和”的概念,还为突出本课重点,巧伏优化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新知打下基础。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陈老师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节省时间入手到探索合理排队的问题、再到为发现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怎样节省时间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哪几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的过程,印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理解。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练*设计方面:精——练*设计精。

  陈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两个富有层次的练*,让学生体会排队论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陈老师通过列举几个特殊例子,加油站和超市的排队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又有所差异,适时进行了情感教育。

  学生发言:

  学生的发言是数学课的灵魂,一节课的靓点往往取决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学生精彩的发言,往往使本节课生辉不少。同时,学生的发言往往预示着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帮助学生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的方案以教学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发言完整规范,精确到位,语言丰富。例如:因为……所以……,另一生说:我要加以补充一点……。特别是陈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及时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学生回答,都是在陈老师的*淡目光中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

  又例如:为什么10×3、30×2,学生的回答都能清楚明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透彻。从中可以反映出陈老师在*时对学生的发言下了不少功夫。

  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提炼数学要素→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数学里的运筹思想在课堂上自然流淌,学生感悟到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认识时间评课稿 2

  今天上午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研讨课,听后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方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明白1时=60分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课堂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三维目标进行展开。

  二、课前导入方面

  王老师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了开火车数数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集中学生的思想很有意义。但在整堂课的学*中整5的数数游戏仿佛没有结合,直接借助了5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分钟数。

  三、课件制作方面

  王老师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课下的备课上也花了功夫,特别是相当多的PPT都以运动轨迹呈现,说明王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钱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四、学生合作方面

  整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虽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但合作不够深入,合作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学*安排的相对老师的讲解显得少了一些。

  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这里王老师可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的时候,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也可以组内交流。让学生们感到时间的珍贵,趁机进行德育的渗透。

  五、练*延伸方面

  课堂练*形式多样,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如果练*的题目略微增加点就会更加有实效。

  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引导、启发非常到位,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王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认识时、分及其写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认识时间评课稿 3

  今天上午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研讨课,听后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方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明白1时=60分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课堂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三维目标进行展开。

  二、课前导入方面

  王老师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了开火车数数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集中学生的思想很有意义。但在整堂课的学*中整5的数数游戏仿佛没有结合,直接借助了5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上的分钟数。

  三、课件制作方面

  王老师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课下的备课上也花了功夫,特别是相当多的PPT都以运动轨迹呈现,说明王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钱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四、学生合作方面

  整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虽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但合作不够深入,合作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学*安排的相对老师的讲解显得少了一些。

  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这里王老师可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的时候,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也可以组内交流。让学生们感到时间的珍贵,趁机进行德育的渗透。

  五、练*延伸方面

  课堂练*形式多样,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如果练*的题目略微增加点就会更加有实效。

  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引导、启发非常到位,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王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认识时、分及其写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认识时间评课稿 4

  《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认识时间评课稿 5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认识时间》一节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认识整点和几点刚过一点儿和快到整几点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掌握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如何转的,进而知道1时=60分;并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和时间的记作方法;感受1分的长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意识。重难点是认识时间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数字几乘5就是几分。

  二、课堂亮点

  1.用开火车做游戏的方法引入教学,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学*兴趣。

  2.王老师的教态自然,音质清脆,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不适时机提问、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深入学*。

  3.最为亮丽的是王老师制作的课件精彩纷呈,那会动画的时针和分针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真切地看到了分针走1大格是5分,分针走一圈是6O分,而时针正好走1大格,所以6O分=1时。我不得不佩服她是课件制作的高手,可见在课下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三.须改进地方

  1.孩子已学会走路了,能否放一下手让他自己尝试一下呢?如果跌倒了,再把他扶起来。

  2.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否把语言再准确点,如〃时针在什么位置都是4时?"改为〃时针在哪两个数字之间是4时几分"。

  3.深入了解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再来设计教学,就不会教的那么吃力。

  总之,听了这节课,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得很累,我们不敢放手,生怕孩子们学不会,我们不断重复学生的话,生怕孩子们没听见,我们要**思想,转变理念,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人,我们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就0K了。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认识圆》评课稿通用5篇

  《认识圆》评课稿 1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

  1、有效的预*。李老师让学生做的预*构图,不仅让学生主动学*并记录,而且大大节省出了课堂的时间来共同探究。使预*真正落到了实处。

  2、李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堂课教师都是用一游戏贯穿始终,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和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在游戏中,李老师问的问题引导性强,如:“球框放在哪最公*?”一句话引出了学生的思考,引出了学生的争议。“为什么你们老跟着球框动呢?”“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什么?”“为什么离圆远了,圆就变大了?”等等。使学生觉得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而然,不像上课,倒真的像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在共同解决。贴*生活,记忆深刻。

  3、学生做笔记的*惯,非常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空间。自主预*,自己发现问题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认识圆》评课稿 2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欣赏圆、发现圆开始,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教给学生学法:情境中欣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都和哪些*面图形做了朋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第二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面上的曲线图形。

  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

  活动二:一起动手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3.请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2r与r=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成果。)

  口答: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道*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是让同学们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

  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中,更加用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巩固练*

  1、填空。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判断,并说为什么。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图略

  圆心O半径r直径d

  d=2r或r=d/2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认识圆》评课稿 3

  今天周老师的课,是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的,我听了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

  一、让我印象想深刻的是周老师的这节课基本上都是从学情,从实际出发,不弄一些花里胡哨,但是又没用的教学环节。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是我自己的话,通常都是随便找出几个教学目标,走一下师生共同设定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而周老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后面的导学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周老师这节课教学流畅,环节紧凑,显露了周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三、*题的设计有梯度,紧紧围绕这节课的重点展开,逐步提升。使学生既能巩固这届课的重难点,又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部分*题幻灯片出示,并让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这一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解决,发散学生思维,这一点也很值得我学*。

  四、周老师在讲完知识点后,让部分学生把板书上的重点圈出来,进一步明确了,巩固了今天的重难点,方式新颖,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再回顾了一遍知识点。

  综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我觉得周老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部分幻灯片没有起到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用再过一遍。

  二、练*中的第三大题,是数学联系生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充分的

  思考一下,然后在重点讲解一下,季可以提高数学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明白画圆不是只用圆规来解决的。

  《认识圆》评课稿 4

  本节课王xx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但是世间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个人观点说一下这节课中,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1、*板答题的利用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录制的微课进行预*,这节课如用*板答题代替学生汇报环节能更节省时间更高效。

  2、小组合作学*活动较多

  本节课有三处设计了小组交流合作学*的环节,合作学*起到绑带的作用,学生发言更充分,但是本课中这样的环节我认为有些多。

  3、小组合作学*后汇报应多些展示汇报小组

  当小组合作学*后的汇报环节,一般只有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如再找几个小组,这样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汇报不同验证方式。

  4、教材课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本节课只在练*画圆时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觉得还可以在概念教学时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认识圆》评课稿 5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动机。

  二、在自主学*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认识周长评课稿汇总5篇

  认识周长评课稿 1

  听王老师的一节《图形的周长》新授课。教师新授课前设计了图形的复*知识,让孩子意识到任何图形我们都可以从边和角的角度去考虑,而后导入本节课新课。首先是情景导入,让生观察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后提出了3大类的数学问题,第二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师没有基于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自己列式解答,孩子们一共说出了3种情况,孩子们对每一种方法都一一述说,并做解释。教师再次并没有直接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又做了一道练*题,这样在这2道题的基础上,让孩子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由此水道渠成的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类比这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听完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她并没有墨守陈规的去上这节课,而是里面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且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掌握的还挺好。孩子们的表现也很好,孩子们的*惯特别好,课前2道题时,孩子们能够安静的自觉的拿出自己的练*本,在小组交流环节孩子们能够自觉的去做好,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这是一群会思考会听讲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有时就不尽如意,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时没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孩子善于倾听和善于思考的*惯。

  认识周长评课稿 2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全面、立体的周长概念。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小学里的数学概念往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周老师在教学“周长”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情境——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动画情节。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堂课,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学生通过描一描实物图片的周长,说一说什么叫周长,判一判图形的周长,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所在*面的周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之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又进入了概念巩固运用的环节――测量并计算*面图形的周长。教师还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测量并计算*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楼梯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这一层次的活动,趋*学生的最*发展区,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纸片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特殊图形的周长如:圆形和楼梯形,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趋于深刻,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量以外,还可采用围一围,可以滚一滚、甚至可以把线段进行巧妙的*移转化转化,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三、有效提问,成就学生的精彩。

  在《数学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为了响应“精设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对周老师《认识周长》所提的课堂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提出了59个问题。我把这59个问题进行归类统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有20个,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表示它的周长的?占总问题的33.9%;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问题有26个,如:谁听懂了?方法不一样的有吗?占总问题的44.1%;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有13个,如有没有喜欢看动画片的?对吗?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占总问题的22%,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有效的,正因为有教师较好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如在引导学生交流园的周长测法的时候,一生说可以把圆对折,接着用2×一条边的长就可以了,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独特化难为易的;在交流楼梯形的周长的时候一生说,把它拼起来是一个正方形,而且说想法的时候表达清晰,真的很精彩!

  当然,在教学中有个别细节我有些想法:

  首先细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师的提问在语气上应该更加确定些?周长是长度的概念,如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环节,让学生把物体所在面的周长不仅指完整,而且说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环节,让反馈的时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周长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堂上总会出现我们没有预设到得的情况。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能让我们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我们在学*中储存知识、积累经验,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把遗憾降到最低。

  认识周长评课稿 3

  在秦xx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当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等新课程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体验,具体总结有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师通过开课时让学生复*周长的意义,并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圆的周长,书空圆的周长,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直观地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2、课堂中学生的学*交流有时效,合作操作有分工,有要求,有效率。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想出来的测量方法,学生汇报了线绕法、滚动法量圆的周长,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在合作操作的过程当中,分工明确,有记录员,计算员,操作员,汇报员,合作学*的效果好,教师走入学生当中进行必要的巡视和辅导。

  3、自主探索,建立模型,学生亲自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在进行了猜测后进行推导,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教师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再介绍π的读写法,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似值为3.14。然后再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直观,简单明了。再引导学生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C=πd、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练*设计有针对性。

  在这一程序上教师主要设计了基础练*、综合练*、开放练*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不足之处:

  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提问还缺乏艺术性。

  认识周长评课稿 4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练*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二、不足

  1、学生练*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周长评课稿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 冯晶老师《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冯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冯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认识周长》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认识钟表评课稿优选【五】篇

  认识钟表评课稿 1

  黄文静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把蓝猫开钟表店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如逛蓝猫钟表店初步认识各种钟表;设计闯关游戏招收钟表修理工等。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钟面模型,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黄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数学动了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黄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早上8时升**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时读书,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7时、9时等。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黄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评价性的语言太过单一,课堂教学重在语言激励。

  认识钟表评课稿 2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 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 3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 4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 5

  李老师和刘老师虽然都是上《认识钟表》这节课,却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刘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菲菲起床的故事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把菲菲上学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刘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刘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在认识整时时出示小女孩起床图,

  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写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让学生巩固新知,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在本课中,学生对于电子表式的记时方法或多或少有所感知,甚至在父母的指导下曾经尝试过认识时刻,因此,教学没有必要完全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这既能增强学*的亲切感,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的积极主动性。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李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整节课教路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好。纵观本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李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谜语的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并用起床图巧妙地过渡到闹钟的出场,并围绕闹钟表面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在复*巩固时,李老师设计了生日晚会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过一小时是几时,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李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李老师还设计了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3.小学数学教学应贴*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要贴*学生,利用他们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效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10时做作业,晚上10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10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些许不足之处。比如:

  首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拨钟时,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次,由于是刚上学的学生,不是经常进行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再如:你是怎样知道是7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好数学、热爱数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