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

首页 / 文库 / |

  读《观沧海》有感 1

  一花一世界,一首《观沧海》尽显曹操一腔热血雄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初读《观沧海》,我即为此四句深深震慑:好一派气势恢宏至景!诗人竟仅凭三十二个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远眺江渚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笔功力可见一斑。总以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却有着“建安八子”之一的称号是名过其实了。今观其文,“蓬莱文章建安骨”,不错,他将建安诗人的骨风挥洒得淋漓尽致。因而,这首诗的前四句我熟记于心,常默诵于口。这四句诗亦成为我印象中所有诗词最难忘的一段。曹操也随之成为我脑海中一挥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后,我读了《三国演义》,却为曹操的有胆有识,深谙军机韬略的大将之风所感。

  曹操生于汉末,时值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少时便立下了一统天下的鸿鹄志。成年以后,他尽散其家资以招兵买马,置办军械,组建了一小支队伍。凭着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曹操讨董卓,征张绣,*刘岱,除吕布,灭二袁,剿刘表,伐张鲁,终于一统北方,成就丰功伟绩,离自己一统天下之梦大进一步。而这首《观沧海》即是曹操在灭袁绍后,途经碣石山,观沧海后有感而作。

  至此时,我再度默诵《观沧海》一诗,它留给我至深印象的,已非四句写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这句诗以大海之包罗日月,容纳星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诗人自己将如大海包罗万象一样,一统中国的凌云壮志!这看似寻常却是点睛之笔的两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并令我回味良久——曹操少而有志,终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云壮志,为之不懈奋斗吗?

  读《观沧海》有感 2

  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而对于一位刚刚学过这首诗的初中生来说,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曹操,人物孟德。曹操登了碣石山,野心一个接一个地显露出来。曹操爬上碣石山,一路上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风景。他感觉到了石油的味道,并写下了他雄心勃勃的“海景”。

  “水何澹丹岛起伏。老林,郁郁葱葱的草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是笔,在曹操的心脏,成千上万的自然世界的图像有了新的诠释。曹操在黑板上时,蒋介石,只见宽阔的大海,在深山针对这样一个美丽的,美丽的背景。见蒋介石树木葱郁的话,我们不禁觉得大好河山祖国的山,碣石山在秋风站在自然刮悄然书写时,或许曹操则不免有一丝丝凉意,但外观,同时风去,还用海上的波浪,看到这样的场面。曹操认为自己的雄心,让他再千古写下了著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通过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从日、月、星、辰,银河科技等方面可以写出问题来了一个作者的宏伟壮志。在日月星辰公司之间却显得更加如此我们渺小。诗人进行描写的大海,既是学生眼前实景,又融入企业自己的想象没有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气概。这就是因为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精神境界。

  “海景” - 一展宏图,大有作为叱咤风云的传奇,真的很喜欢见人见诗。

  读《观沧海》有感 3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上了高耸的碣石山,来观赏浩瀚无边的大海。

  脚下湛蓝湛蓝的大海,就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着光,和蓝天连成一片、相互映衬。一阵风吹来,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荡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苍翠的花草树木,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顿时,一种清爽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断轰击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欣赏着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轮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银河群星辉煌灿烂,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结而成,包含在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我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

  我感叹大海的美丽与广阔。山岛是静,波浪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大海还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心中感慨万千,放声高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读《观沧海》有感 4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读《观沧海》有感 5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朝时已沉入海里,东汉末年碣石山在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据史**载,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了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事实也是如此。“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遇到了大风,海面立即掀起轩然**,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耸立的山岛“树木从生百草丰茂”,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山岛草木的静态与波涌连天的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透露了作者热爱壮丽河山的感情。

  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写的是虚景,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表现了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纳的;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发源于大海。作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诗人的感情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的,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侧重写风水,后句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等。而《观沧海》里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慨,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宋人敖陶孙评论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确,这首诗读来就苍凉悲壮,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阅读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1)

——观沧海教案实用十篇

  观沧海教案 1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观沧海教案 3

  练*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

  练*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L�L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诗。*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内容详见练*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观沧海教案 4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A、明月别枝惊鹊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词③词类活用④重点实词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教案 5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册。

  观沧海教案 6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册。

  观沧海教案 7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观沧海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3)预*下面4首古诗词。

  观沧海教案 9

  练*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

  练*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滾滾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诗。*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内容详见练*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观沧海教案 10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词 ③词类活用 ④重点实词 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2)

——改写《观沧海》作文实用5篇

  改写《观沧海》作文 1

  薄雾散尽,碣石山完全展现在了你我的面前。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奔流、奔跑,直到海边才歇下旅程。望着脚下浩大的沧海,碣石山才满意地睡下。风,用轻灵的细手在水面上织下一层波状的花纹,水面上密密麻麻满是。脚下,山峰耸立;远处,小岛漂浮。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着下面的大海,海面上的小岛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可就算如此仍然能看到岛上的花草树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像给小岛披上了一件绿色的风衣。而那一丛丛淡绿的小草,多像布料上好看的点缀。

  一阵风吹来,诗人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整整身上的衣冠,海浪大起来了,一下下拍打着礁石,发出一声声低沉的吼声。

  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想到,这广阔的大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吧,以后还会再存在几千年吧,他每天吞吐着日月星辰,那气概像极了自己呀!在开疆扩土、征战杀伐之时,自己也应有这样的气概、这样的胸怀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中犹如惊涛拍岸,心底犹如醍醐灌顶。

  踏着阳光,诗人走向了更远的征程……

  改写《观沧海》作文 2

  我刚战胜回师,一路向东行,经碣石山。登上碣石山顶,来观赏那茫茫大海。我站在山巅上,居高临海,视野宽广,把大海的壮丽尽收眼底,十分震撼。

  大海中的水,如此清澈、*阔;对岸山峦重叠,山岛是那样的突兀、耸立、连绵起伏,挺立在海边。现在虽然已经快到了草木摇落的时节,但小岛上的树木依然枝繁叶茂,百草丰美,诗意盎然,秋风袭来,吹动了*静海面,形成涛涛大浪,洪波巨澜,十分汹涌,我面朝大海,瑟瑟秋风吹在我脸上,极其凉爽。在这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连天,我感觉,日与月的交替运行,好像是从这海洋中升出的;银河中繁星灿烂,也仿佛是从这大海中产生的!

  啊!这大海,就像是我的缩影,宽广宏大,承载万物,好像全世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能够上天入地、吞云吐月!

  能够用这首词曲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我真是三生有幸!

  改写《观沧海》作文 3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秋天,我率领两百万精兵征伐东北方的大患乌桓,经历了一个月的苦战,我方大胜而归。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决定开一个大party,鼓声大作,大家正在饮酒下棋,我大声一喝,说道:“这次,我方大胜而归,就快统一北方,现在我给大家每个人一百两银子!”顿时,大家敲鼓声更响了,都跳起了舞。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我来到了碣石山,秋风**,我的袍子扔了起来,让人有一种威武的感觉,旁边的战士手里拿着旗子也在微风中飘了起来,“沙沙”作响。登上山顶,远远望去,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我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是多么辽阔呀!仿佛这大汉江山就是我曹操的天下。“哈哈哈哈!这就是我的天下!”我兴奋地叫着。“来人!给我把纸墨拿来!”

  我站在秋风中饮酒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旁边的战士们听了拍手称赞,“好诗,好诗呀!大人不仅武功好,诗写的.也好,真称得上文武双全!”

  过了几十年,我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短缺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着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完成寡人多年心愿——统一大汉江山。

  改写《观沧海》作文 4

  我在征讨乌恒时路径并登上碣石,为的就是来看看这气势磅礴的沧海。海水随着风的涌动荡漾,翻起的浪花不断拍打着礁石,山峰岛屿静静的耸立着,与大海融为一体。

  秋风含义十足,把我的衣襟吹了起来,虽然已是秋天,可树木依然粗壮,叶子并没有丝毫凋零,依然绿的发亮。而小草则是茂盛极了,生机勃勃的,种类繁多,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浪花越来越高,不断向我拍来,我仍然*静地望着,没有声音,没有动作。

  大海是那样的辽阔宏伟壮观!太阳月亮都从大海中升起。银河依然星光闪耀,那样的灿烂光彩夺目,可大海是什么?它能否吞吐万物,银河又怎能在它话下。

  此刻的我,心潮汹涌激荡,刚打完一场胜仗,自然难以*复。我看到了树木百草的茂盛繁多,感受到了秋风洪波的萧瑟壮大,但都不及大海。它可以吞吐万物,日月兴和都可以被它吃掉。

  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大海一样,拥有许多的领土,橡树草一样,让国家繁荣富强,我有着远大的抱负,你们是不能理解的,但辽阔的大海一定知道,它也会相信我的!

  改写《观沧海》作文 5

  在公元前220年,建安十二年时的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我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我同意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我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河北的碣石山上。

  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一边观景一边眺望那茫茫的沧海。一路上树木丛生,火红火红的枫叶就像被祖国壮丽山河染上了敌人的鲜血,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豪壮。路边的小草在秋风下,慢慢地低下了头。山上那清澈的河流,也在夕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火红的颜色。

  在碣石山顶,我看见了那碧波涌动的沧海,一阵秋风袭来,沧海顿时涌起了阵阵洪波,就像我的千军万马,正朝着胜利的方向飞速前进。

  我喝着小酒,看着太阳渐渐从大海中消失,又看着月亮从大海中慢慢升起。看见了灿烂的星空在大海中有了它们的足迹。不禁激动起来,怀着对江山的渴望,迎风吟唱起这首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3)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实用5份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1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2

  练*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

  练*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滾滾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诗。*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内容详见练*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与目标有点距离,练*稍稍高于目标,练*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参考: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下面4首古诗词。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4)

——《观沧海》读后感 (菁华3篇)

《观沧海》读后感1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观沧海》读后感2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01年秋风刚起,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证说碣石在此,其实错也!真正应在鸽子窝的鹰角石旁的西崖顶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更是慑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微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读后感3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5)

——《观沧海》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观沧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教学设计2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 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 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 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 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观沧海》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在*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6)

——《观沧海》教案 (菁华5篇)

《观沧海》教案1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4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与目标有点距离,练*稍稍高于目标,练*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7)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汇总五篇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 1

  我站在碣石山上,看着那一望无际蔚蓝的大海,大海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那海水是那样的宽阔。

  我看见了许多的山岛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耸立着。仿佛像一位位士兵把守着大海。虽然此时已到了秋风萧瑟的季节了,可山岛上的植物可没有一点儿服输的意识。任它吹什么风,那树木还是郁郁葱葱的满山都是。那树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正不是我们的军队吗!地上各种各样的草不但不枯萎反而在秋的衬托下变得越来越茂盛了。海面上吹来了一阵又一阵的秋风,令人瑟瑟发抖,原本*静的海面开始燥动起来了,他开始卷起一阵又一阵翻腾的海浪,似乎要把这世上的一切都给吞没掉。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升起落下的太阳和月亮,仿佛都出自这片广阔无垠的大海。天上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这片海。我已经幸运到了极点,唯有唱歌才能抒发我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决心。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 2

  我向东进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站在碣石山上,远眺苍茫无尽的大海,海面上,海水波涛汹涌澎湃,水波动荡,海中的山岛高耸而挺立,山岛中的树木浓郁葱笼,俯身看着大海,草也挺着翠绿的身躯,远观大海。树和草融合在一起,像极了一层层起伏的绿色波浪。

  秋风迎面呼啸而过,便掠过了从浓郁葱笼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响声,显得格外的苍凉,海上掀起一阵阵巨浪,惊涛翻滚,咆哮着,像千万只的猛兽,向大地袭来,似乎要将整个大地所吞噬。这样的大海可真谓是汹涌澎湃啊!

  太阳和月亮起起伏伏的,东升西落。但好像一直在大海宽广的怀中出没不已。银河里的群星,灿烂繁多,像天空中挂满了闪烁的明灯,点如尘沙,零如水滴,像是从大海宽阔怀中涌出来的一样。

  “啊!这就是我的天下!”我不由发赞叹,这时在太让人庆幸了,我就以吟诵诗歌来抒发我宽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 3

  大海茫茫,高海茫茫。沧海的能力无边,你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但我却喜欢观海。

  清晨的大海。清晨时,大海和天空交错的地方,夕阳缓缓上升,美丽极了,海面波光粼粼,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打上岸来。海中五光十色:神秘的紫蓝色,澄澈的深蓝色,美丽的天蓝色,纯洁的粉蓝色……在刚刚东起的阳光中荡漾,凝合成一种光明的色彩。虽然色调不同,但每一种顺现出的颜色都拥有着透明的影子,这种颜色,像极了水中鱼儿吐出的一连串气泡,也像无忧无虑的孩子用肥皂水吹出的一颗颗彩色的、晶莹剔透的泡泡。

  午后的沙滩。吃过午饭,许多人都在沙滩上光着脚散步。这时,太阳正当你的头顶,散发出温和而不毒辣的阳光。此时此刻,金黄色的沙滩被灿烂的一缕缕光束晒得热乎乎的,脚心踩进沙子里,就好像踏进了天然热毡一样。一只又一只寄居蟹从指拇大小的洞穴中爬出来,在人们的脚下横冲直撞。你随手一捞便可以抓几只。

  傍晚的椰子树。傍晚时,有好多人纷纷走进沙滩,走向一棵棵椰子树,举起一根根极长的木杆子,猛地砸一下,一颗颗青色的椰子掉下来,人群马上扩散开来,但没过一会儿,又立刻聚拢起来,抬起椰子,抱得紧紧的,然后一股脑地冲向家中,放下椰子,又立马飞奔回去,捡第二个椰子。每天都可以吃椰子大餐。

  港海(和海边)的能力无边,美丽、美丽……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 4

  一步步登上大路最东端的褐石山顶,眼前的视野突然宽阔起来,海浪在脚下翻滚,海风在耳边呼啸。那姿态仿佛在我的脚下匍匐,那声音仿佛在我耳边哀求。

  海浪翻滚着,前进着,宛若一只不可一世的军队,将一切挡在眼前的阻碍顷刻间瓦解。*处的礁石和远处的山岛星星点点的耸立在海上,显得那么渺小而又弱不禁风。

  山上所以*深秋,但树林仍然青翠,百花百草仍然丰美,茂密。

  突然一阵秋风吹过,海浪随着秋风涌动起来。萧瑟的秋风和着冰凉的海水,无不使人感动无限的哀伤。

  大海是多么宽广啊!天边的日月都在大海上日复一日的轮回交替。那海包藏着日月,也包藏着万物。

  大海是多么宽广啊!那满天的繁星都从大海里升起,又落入大海里。那海包藏着繁星野炮藏着九天。

  今天实在是太幸运了,能够无意在褐石山上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象。苍茫的东海好像我一样,能够包揽天下万物。我要以大海来咏颂我的理想。

  实用的改写观沧海作文 5

  薄雾散尽,碣石山完全展现在了你我的面前。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奔流、奔跑,直到海边才歇下旅程。望着脚下浩大的沧海,碣石山才满意地睡下。风,用轻灵的细手在水面上织下一层波状的花纹,水面上密密麻麻满是。脚下,山峰耸立;远处,小岛漂浮。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着下面的大海,海面上的小岛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可就算如此仍然能看到岛上的花草树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像给小岛披上了一件绿色的风衣。而那一丛丛淡绿的小草,多像布料上好看的点缀。

  一阵风吹来,诗人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整整身上的衣冠,海浪大起来了,一下下拍打着礁石,发出一声声低沉的吼声。

  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想到,这广阔的大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吧,以后还会再存在几千年吧,他每天吞吐着日月星辰,那气概像极了自己呀!在开疆扩土、征战杀伐之时,自己也应有这样的气概、这样的胸怀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中犹如惊涛拍岸,心底犹如醍醐灌顶。

  踏着阳光,诗人走向了更远的征程……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8)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精选5篇)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 1

  在公元207年的秋天。我刚刚解决了北方的大患乌桓,心情大好之际,策马来到了碣石山的山脚下。

  道路很窄,我便下马步行。秋天的碣石山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凉爽的秋风的吹拂下,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安静的林子显得有点孤独,越是往里走,林子就越深,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正“哗哗“地流淌着,水的波纹是从不重复的图案,配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显得越好听。来到山顶,面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汹涌的波涛,令我与大海一样心潮澎湃,海上的那几座孤岛,在波浪的敲几下,高高耸立着,大有英雄不服输的气概。这是多么辽阔,震撼人心的景象啊!

  如今,我与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居高临下,望着远处的水天一色之境,想到中原已成为我的'天下,北方也已经大有一统之势,即将实现的理想,心情又是何等的兴奋那!我注视着海上的岛屿,上面草木丛生,一片绿色,好像生在海上的玉石,一副生气盎然的画。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山上的百草随风摇摆,虽有悲秋之感,但疾风劲草,方能显现本丞相的英雄本色!

  大还是那么的辽阔,它是日月之始,也是星宿之家。每天,太阳、月亮都从海中升起,连星星也将大海当作家。我的心就要想着大海,吸引天下的英雄豪杰让他们诚服于我。人人都叫我奸臣,又有谁知道我的心胸是如何的宽广呀!

  望着浩瀚的大海,我咏起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 2

  碣石山高高耸立,山上生机盎然:许多树木高高大大,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很快,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迎面而来的秋风,把山上的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使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仔细一瞧,秋风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风助浪势,汹涌起伏啊!“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海山秋景图,真是美啊!

  一望无际的海洋,似乎与天相接,吞吐日月星辰。在这广大无际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一切都显得渺小了!太阳、月亮的升起落下,好像就是从这片广大无际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就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生产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雄伟寥廓,似乎孕育了日月星河。真但礁屿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定神细看,在秋风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 3

  在公元207年的秋天。我刚刚解决了北方的大患乌桓,心情大好之际,策马来到了碣石山的山脚下。

  道路很窄,我便下马步行。秋天的碣石山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凉爽的秋风的吹拂下,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安静的林子显得有点孤独,越是往里走,林子就越深,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正“哗哗“地流淌着,水的波纹是从不重复的图案,配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显得越好听。来到山顶,面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汹涌的波涛,令我与大海一样心潮澎湃,海上的那几座孤岛,在波浪的敲几下,高高耸立着,大有英雄不服输的气概。这是多么辽阔,震撼人心的景象啊!

  如今,我与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居高临下,望着远处的水天一色之境,想到中原已成为我的天下,北方也已经大有一统之势,即将实现的理想,心情又是何等的兴奋那!我注视着海上的岛屿,上面草木丛生,一片绿色,好像生在海上的玉石,一副生气盎然的画。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山上的百草随风摇摆,虽有悲秋之感,但疾风劲草,方能显现本丞相的英雄本色!

  大还是那么的辽阔,它是日月之始,也是星宿之家。每天,太阳、月亮都从海中升起,连星星也将大海当作家。我的'心就要想着大海,吸引天下的英雄豪杰让他们诚服于我。人人都叫我奸臣,又有谁知道我的心胸是如何的宽广呀!

  望着浩瀚的大海,我咏起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 4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队伍。

  在返回的途中,他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

  此时的曹操,两鬓已冒出些许银丝,眼角的皱纹、犀利的眼神无不显示着曹操的威严。衣襟被风吹起,猎猎作响。

  站在这块秦皇、汉武也曾登上过的碣石上,曹操的内心就想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难以*息。“我终于成功了。”他心想。他看到海对岸的山岛耸立着,就像他那蒸蒸日上的帝国一般,又好像他那永无止境的对手一般,又像他那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一般。

  那高大的树木啊,那丰茂的绿草啊,绿的自然,绿的干净,绿的清新。我想,这时候的曹操内心必是百感交集的吧,他听着呼啸的秋风,又看着被风吹起的海浪,汹涌澎湃。这多么像他的一生啊!这秋风,又何尝不像他那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那海浪,又何尝不像他那一生的壮举与雄心?

  曹操俯瞰着这一望无垠的大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啊!日月星辰从中而出,璀璨银河诞生自此。不知此时知命之年的曹操,是否从眼前的景象里感受到了些什么?这点,我们已无从知晓了。不过,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大海的波涛,又壮大又渺小,壮大到好像可以吞噬万物,渺小到好像只是世界上的冰山一角罢了。这不就像自己吗?!强大到可以统一北方,而又渺小到在大海面前可以被忽视一样!大海,如同一面明镜,照射万物,反映百态。

  他看着太阳渐渐落下,最后只剩一轮残阳,血红血红的,就像他的`一生——从小小的官吏,明升暗降,明争暗斗。最后,成功的是曹操,被后世所铭记的是曹操,被历代君王所称颂的是曹操!这血红的颜色啊,像他一路上跌跌撞撞受的伤流的血,像他带兵打仗时一次次地出生入死。

  他高歌着,这早已可刻他心中的诗句。这是属于曹操的雄心壮志,这是属于曹操心潮澎湃,这也是曹操的万丈豪情!

  改写观沧海作文600字 5

  公元二零七年八月,秋高气爽。

  渤海之滨,碣石山下,万马驻立。

  秋风夹着北方特有的萧杀之气冲击这支外来的军队,战旗被吹得哗啦作响,随风狂舞。战士们迎风肃立,目视前方。

  曹操骑着他的血汗宝马,来到队伍前面的一处高地,如炬的目光投向眼前的这支劲旅。

  “弟兄们——辛苦了——”曹丞相声如洪钟。

  “丞相辛苦了——”将士们齐声应答,气势如山,巨大的声浪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冲击着天地间的一切。

  风更大了,带起巨大的海浪,海浪撞击着山下的岩石,仿佛是在回应着这支队伍的喊声。

  哗——哗——

  曹操很满意地看着这支队伍,目光在前排的士兵身上一一扫过,他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面黄肌瘦,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的面上呈现出丝毫的疲惫之色,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叛逆就在前方,有没有信心消灭他们?”

  “有——”

  “好,灭乌桓,所有将士加俸三个月,击乌桓者记头等功。”

  “杀乌桓——杀乌桓——杀乌桓——”

  声声呐喊震人心肺。

  “哈哈哈——我曹某人有诸位将士舍身相随,此生足亦。”

  怀着满腔的激情,曹操掉转马头,跃马扬鞭,冲到碣石山顶,府视着山崖下的大海。大海在狂风中咆哮着掀起一层层的巨浪击打着岩石。

  呼啦——嘭——

  呼啦——嘭——

  飞沫溅起,好像下了一暴雨,落在他的身上。

  曹操很坦然地接受着海浪的洗礼,他在享受着这澎湃的气势,在感受大海的力量。

  山岛上的树木在狂风下乌乌作响,与海浪应和着。

  伫立良久,一个信念在曹操的心中慢慢坚定起来。他猛转身,对着将士们喊道:

  “此战必胜——”

  将士们都高声回应:

  “必胜——必胜——必胜——”


读《观沧海》有感实用5篇(扩展9)

——观沧海的反思范文5份

  观沧海的反思 1

  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观沧海的反思 2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与目标有点距离,练*稍稍高于目标,练*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的反思 3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2、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观沧海的反思 4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的反思 5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诗歌的基础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