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

首页 / 周记 / |

  观沧海周记 1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周记 2

  那年的深秋,我领兵出征,途中径昌黎,休兵。那天,我带着一些部众视察地形,部下告诉我,昌黎的东边有一座碣石山,**与江水相*,高峻险拔,我决定向前去看看。

  山下,我解鞍系马,眼前一座巍峨的高山,像一只狮子盯着我们,其状甚是凶猛而威武。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也显得很旺盛。

  当我伫立立于山顶,只见一片浩渺无际的大海铺展在我的眼前,那深青色的海水起伏荡漾,像是无数的巨蟒在深渊扭动,又如同成群的猛虎在山林咆哮,也犹如万马在草原上奔腾,天地似乎一瞬间晃动起来,汹涌的浪潮一波盖过一波,涌向岸边,扑打着山崖,撕咬着岩石。顿时水花四溅,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又像珠玉一般散开去。

  海岸*处的山谷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那青绿的叶子在灰白的光线里愈显苍翠欲滴,仿佛要凝成团,用手一捏,便可流出汁来。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来,树叶和野草在风中‘飒飒’作响,秋天,是一个忧伤的季节。我迎着风,风吹扬起身后的披风,吹散了一身的疲惫,也暂时带走了以往的忧愁,一时间,感觉神清气爽。

  我久久凝视着这片大海,它是如此雄浑,又如此辽阔,每天它将那光耀的太阳和皎洁的月轮从手中托升,又将它们轻轻揽入怀中,而那璀璨的星斗也仿佛只是她洒落的银锭,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又是何等的气魄!如同大自然的主宰,一举一动间,山河变色;一呼一吸之间,吞吐天地。

  面对此情此景,我庆幸自己有缘一睹为快,更庆幸自己能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周记 3

  官渡之战,我大破袁绍大军,又继续挥师北上,征讨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我终于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我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

  在凯旋的途中,我经过了东临大海的碣石山。登山眺望,视野辽阔,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我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真棒呀!"海面是那么宽广,水波在微微的海风中涌动,大海中,零星散布的几座高高耸立的岛屿。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岛上的树木密密层层,漫山遍野的野草也是长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正当我陶醉于其中时,一阵阵秋风袭来,刚刚还*静的海面瞬间涌起了巨浪。看着看着,仿佛我自己也要被卷进其中了,望着眼前如此壮阔的大海,我感觉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这苍茫的大海中升起落下天上的银河美丽璀璨,也像是身处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高高的日月,浩瀚的银河,在这雄奇的大海面前也变得渺小了。

  哈哈!我是多么幸运呀!这样的美景再配上我这样美好的心情,真是难以用笔墨来描述了。

  观沧海周记 4

  海之汹涌,山之巍峨,此情此景,无人不心潮澎湃!

  此时,曹操带着他的精锐部队,在碣石山上安营扎寨,忙碌之余,他站在崖边,感受这壮阔的景色:

  大浪朝着碣石山,前进着、翻滚着,拍打在石头上,激起几丈高的浪花,发出如雷般的巨响。山脚下,许多石头被海浪冲刷成各种姿态,怪石嶙峋。这座山耸立在这里,也许有几万年了吧。山后是茂盛的树木,面对汹涌的大海,它们似乎秉承了山的精神,浪越大,风越狂,它们的生命力更旺盛。大海看起来无边无际,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是即将落下的红日,海水闪着红光,霓虹灯般的霞光,都伴着火烧云,像一匹汗血宝马,踏着发着红光的云,奔腾而来。

  秋风吹来,曹操震撼不已:太阳有普照大地,送来温暖的能力;月亮有寄托乡情,照亮人心的能力;浩瀚、看似无垠的星空,它们竟都听从海的指使,按时从海上升起!海,能纳百川,凭借的是它的广阔;我,为何不能凭借我博大的胸襟一统江山呢?

  在夹杂着浪声与秋风的夜晚里,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仍在他的心里翻滚着,他心想:或许,明天的征途,我会更努力吧!

  观沧海周记 5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随着曹操的《观沧海》,我一个人静静地观赏沧海。

  风,夹杂着一丝凉意。夕阳,已经露出一点,光线很暗,就像没有似的。湖水微涨,湖面如镜,春雨刚过,云彩低垂,几乎连接到地面。那天、那水、那山之间苍芒无蒙,嫩而柔软的柳枝被春风吹动着,小心地抚摸着水面。

  太阳渐渐起,阴云慢慢散开,阳光便造在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湖水像是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影,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微风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扯散了,几片往杨柳枝上垂挂,几片在芦苇叶上缠绕,袅袅腾腾,最后,终于消失在了太阳的光焰里。

  太阳爬上了山坡,那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皎洁的白色……都从湖中心向四周荡漾开来,幻化成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以蓝色为底子,这种蓝色像天空一般的娇艳,也像蓝花一样冷艳,整片湖面都被笼罩在无限的梦境之中了。

  太阳落山了,照在风*浪静的湖面上,被太阳的余晖浸透了,整个湖面都蒙上了一层难得的寂静,唯有柳树,还飘动着她的头发。时间飞快地流逝着,眨眼间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可湖面上的美在我的心里永远地荡漾着。

  观沧海周记 6

  云雾,笼盖着苍茫大海,太阳,正缓缓上升,阳光洒在海上,把鱼唤醒了,它们游出水面,享受着阳光淋浴,在奥秘的海中漫游……

  微风抚摸着大海,泛起小小的浪,溅起的水花像是绽放的花儿,在水中荡漾,风,带一丝寒意,吹了过来,鱼儿们跳出水面,贪婪地享受。

  云雾,被太阳蒸融了,凉风也变得宜人。海面上洒满了亮闪闪的金子,可以跟天上的繁星媲美了,白云看见了,也留下来观赏。

  太阳升得好高啊,在水中变得更明亮了,鱼儿都睁不开眼了呢。纯洁的金色、宜人的绿色化幻为一个神秘的色彩,每种颜色都有金黄的底子,而金黄的底子里又有些湛蓝的底子,这就是太阳与沧海的融合吧。

  放眼望去,看着无人小岛上的椰子树,在那里乘凉该多好,喝着椰子汁,在一片干燥的沙地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该多么享受啊!

  夕阳,坠入了大海,大海向夕阳边涌去,大海,被天上的夕阳染红了,被美丽的白云染白了,被高大的椰子树染绿了,一切仿佛定格在那一刻。激流拍打着海面,泛起浪花,在追寻童年的梦想。

  海风扑面而来,一阵清爽从身体滑过,沧海变得宁静,只有波浪在拍打海岸,站在石头上,才能知道,海里也有星星,它们比天上的还要亮,还要亮……

  沧海是多姿多彩,他是一个人,有性格,有脾气,我想成为一滴水,在沧海里漫游……

  观沧海周记 7

  今天,我从东边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来这里饱览这里大海的壮观。或许,在这里能让我感受不少吧。我登山望海

  河水荡漾着,拍打着岸边,浪花冲起一朵朵。这似乎象征着,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一座座山,耸立在岸边,高高的。与正在荡漾的河水配起来,真像一幅壮观的山水图,一定是哪位有的画家画的吧山岛上许许多多的树木,茂盛极了,一看就像百年大树,枝繁叶茂,像一个个强壮的青年人站在我面前,。小小的草也像大树一样,很丰茂。突然,一阵萧瑟的风吹过,波涛更汹涌了,像一只狮子似的凶猛。站在山岛头,似乎会被水冲到脚底似的。这种景色,不禁让人想,感叹。

  如此大的波涛,仿佛日月就在其中,在其中运行。就连银河逃不过它的手掌,只能在大海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今天能来观看,实在是太幸运了,我在其中也感受到了不少,真是不禁让我抒发我的豪情壮怀,如此之壮观的景象真让人喜爱。如果今后我还有机会,我一定在来观看一次。我也要让士兵们,认识到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观沧海周记 8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碣石山高高耸立,登上山顶眺望: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海水水波荡漾,视线中出现了耸立的山岛,环视四周,秋风萧瑟,本该凋零的植物,却葱葱郁郁地生长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各种草木生机盎然,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一阵萧瑟刺骨的海风吹过,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洪波巨浪,汹涌起伏。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树叶沙沙作响。大海浩荡磅礴,生机焕发,欣欣向荣,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银河、星辰也没有太多勇气与此匹敌,都显得渺小了。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璀璨的银河、日月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

  我陶醉其中,在这美轮美奂的情景中我只好用旋律来表达我的心情。

  观沧海周记 9

  “建安十年,袁绍二子显奕与显甫逃至乌桓,其兄长显思因兄弟内乱,无心防备,被丞相斩首示众。袁绍二子与乌桓勾结,频犯北境,建安十一年,犯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成心腹大患。建安十二年,丞相率军北伐,出卢龙,破乌桓,占柳城,班师回朝,得胜归来,路遇碣石山……”

  我合上竹简,轻轻地把笔放下,站起身来,满脑袋想的还是那天丞相登碣石山的壮志,甚是威武。

  那日阳光明媚,丞相班师回朝之际,路遇碣石山,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上此山,以观天下。丞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带领部下一步步地登山前行,到了顶峰,好一派浩浩荡荡的景象。远处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处的海面上耸立着一座小岛,崖壁陡峭,甚是险要,看似*静的海面,其实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拍打在崖壁上,击出一片片白色的浪花,农历九月本已是深秋,但岛上还是绿树阴浓,百草丰茂,并无秋天百草飘摇,秋风萧瑟的意境。

  丞相站立崖头,秋风卷起他的猩红色斗篷,像一团火焰在跳动。他不时抬手指点着远方,与部下交谈。忽然转身叹曰:“尔等看这沧海,仿佛容纳了天下万物,实属不易,日、月、星汉在沧海之中也显得微不足道,若把天下之臣民交付于我,我必像这沧海,包容天下才子,重塑古之辉煌。”我所惊叹丞相的雄心壮志,于是上前一步,问曰:“丞相观沧海之美景,可问,有诗文乎?”丞相听后沉思,曰:“有,拿纸笔来”我等急奉上纸笔,丞相一甩袖,写下了千古奇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周记 10

  最*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1)

——观沧海教案实用十篇

  观沧海教案 1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观沧海教案 3

  练*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

  练*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L�L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诗。*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内容详见练*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观沧海教案 4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A、明月别枝惊鹊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词③词类活用④重点实词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教案 5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册。

  观沧海教案 6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册。

  观沧海教案 7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观沧海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3)预*下面4首古诗词。

  观沧海教案 9

  练*目标

  了解一定的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过注释、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

  通过教师的试范赏析,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练*内容

  引入、朗诵(可让学生朗诵)。

  教师补充古诗词常识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学生顺通诗句,理解大意,教师作点拨。

  教师试析,学生评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改写练*。

  练*过程

  (一)引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胸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滾滾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把他的作品背出来,默写下来,并讲出大意。

  (二)简介古诗词常识、作家、作品、背景

  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体名,为*代诗词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诗。*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体诗分为绝句、律诗。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以练代析,详见*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作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学生评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内容详见练*题)。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改写散文

  我北伐三郡乌桓,凯旋而归,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观沧海教案 10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词 ③词类活用 ④重点实词 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2)

——观沧海作文汇总十篇

  观沧海作文 1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碣石山高高耸立,登上山顶眺望: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海水水波荡漾,视线中出现了耸立的山岛,环视四周,秋风萧瑟,本该凋零的植物,却葱葱郁郁地生长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各种草木生机盎然,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一阵萧瑟刺骨的海风吹过,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洪波巨浪,汹涌起伏。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树叶沙沙作响。大海浩荡磅礴,生机焕发,欣欣向荣,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银河、星辰也没有太多勇气与此匹敌,都显得渺小了。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璀璨的银河、日月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

  我陶醉其中,在这美轮美奂的情景中我只好用旋律来表达我的心情。

  观沧海作文 2

  在公元前220年,建安十二年时的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我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我同意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我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河北的碣石山上。

  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一边观景一边眺望那茫茫的沧海。一路上树木丛生,火红火红的枫叶就像被祖国壮丽山河染上了敌人的鲜血,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豪壮。路边的小草在秋风下,慢慢地低下了头。山上那清澈的河流,也在夕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火红的颜色。

  在碣石山顶,我看见了那碧波涌动的沧海,一阵秋风袭来,沧海顿时涌起了阵阵洪波,就像我的千军万马,正朝着胜利的方向飞速前进。

  我喝着小酒,看着太阳渐渐从大海中消失,又看着月亮从大海中慢慢升起。看见了灿烂的星空在大海中有了它们的足迹。不禁激动起来,怀着对江山的渴望,迎风吟唱起这首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作文 3

  云雾,笼盖着苍茫大海,太阳,正缓缓上升,阳光洒在海上,把鱼唤醒了,它们游出水面,享受着阳光淋浴,在奥秘的海中漫游……

  微风抚摸着大海,泛起小小的浪,溅起的水花像是绽放的花儿,在水中荡漾,风,带一丝寒意,吹了过来,鱼儿们跳出水面,贪婪地享受。

  云雾,被太阳蒸融了,凉风也变得宜人。海面上洒满了亮闪闪的金子,可以跟天上的繁星媲美了,白云看见了,也留下来观赏。

  太阳升得好高啊,在水中变得更明亮了,鱼儿都睁不开眼了呢。纯洁的金色、宜人的绿色化幻为一个神秘的色彩,每种颜色都有金黄的底子,而金黄的底子里又有些湛蓝的底子,这就是太阳与沧海的融合吧。

  放眼望去,看着无人小岛上的椰子树,在那里乘凉该多好,喝着椰子汁,在一片干燥的沙地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该多么享受啊!

  夕阳,坠入了大海,大海向夕阳边涌去,大海,被天上的夕阳染红了,被美丽的白云染白了,被高大的椰子树染绿了,一切仿佛定格在那一刻。激流拍打着海面,泛起浪花,在追寻童年的梦想。

  海风扑面而来,一阵清爽从身体滑过,沧海变得宁静,只有波浪在拍打海岸,站在石头上,才能知道,海里也有星星,它们比天上的还要亮,还要亮……

  沧海是多姿多彩,他是一个人,有性格,有脾气,我想成为一滴水,在沧海里漫游……

  观沧海作文 4

  官渡之战,我大破袁绍大军,又继续挥师北上,征讨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我终于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我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

  在凯旋的途中,我经过了东临大海的碣石山。登山眺望,视野辽阔,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我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真棒呀!"海面是那么宽广,水波在微微的海风中涌动,大海中,零星散布的几座高高耸立的岛屿。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岛上的树木密密层层,漫山遍野的野草也是长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正当我陶醉于其中时,一阵阵秋风袭来,刚刚还*静的海面瞬间涌起了巨浪。看着看着,仿佛我自己也要被卷进其中了,望着眼前如此壮阔的大海,我感觉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这苍茫的大海中升起落下天上的银河美丽璀璨,也像是身处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高高的日月,浩瀚的银河,在这雄奇的大海面前也变得渺小了。

  哈哈!我是多么幸运呀!这样的`美景再配上我这样美好的心情,真是难以用笔墨来描述了。

  观沧海作文 5

  公元207年,我,伟大的曹操,身披红色战袍,头戴银盔,亲自上阵,带领大军拿下了军事要地——乌桓,心里充满了高兴。在凯旋回归的路上,经过碣石山,我见大部隊已累,便安顿军士们扎营休息。我见碣石山高耸入云,便带几名不太累的随从攀登碣石山。

  登上碣石山,我俯视脚下,树木丛生、繁花点点,各种不同的草木夹杂在一起,你挨我,我挤你,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我向远处眺望,只见: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一阵秋风吹来,大海卷着浪花,不停翻滚着,向大大小小的礁石撞击。海鸥从高处俯冲下来,又在快要触到海水时猛地扑闪翅膀往上窜。那一座座岛屿也不甘落后,一个个高高耸立、直插云层。我不禁感到大海之广阔。

  大海之大,使我觉得日月的运行都好似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海,闪耀的群星也好似孕育于大海之腹,真是太奇妙了!太壮观了!我凝望着大海,心里的豪言壮语数不胜数,可无一能表达我对大海的敬佩和赞美。大海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广阔无垠,大有吞吐宇宙的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

  我在下山的路上,不由地觉得:我的雄图伟业不正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勃、不断向上;又如大海一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吗?我一边思考着,一边不由自主吟诵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作文 6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观沧海作文 7

  我正在碣石山上,望着山脚下,汹涌澎湃的江水忘记那高耸挺拔的山峰,在战场中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来欣赏着美景呢?

  站在山上,望着下面的一片树林,现在正是草木摇落的季节,看着朝天之树,看见了青翠的.草地,看到的海面涌起一阵阵香味的波浪,大海与天相接空气听到海浪不断击拍海岸的声音,那是多么的美好。

  站在高山上,看着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东升西落,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似乎想要向人们宣告着什么,充满了气势,不禁让人折服。

  望着这些,我不禁想:多么美丽的世界,这将是我未来所拥有的江山。

  观沧海作文 8

  厌倦了人生的起落,有时会怀疑,自己的追求是对还是错。我的人生似乎注定要仰望星空,仰望那高不可攀的星云,扭得脖子酸痛也不知低头。

  诚然,不会仰望的人生就如同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然而,过度的仰望只会让人丧失信心,位高则愈险。

  那年盛夏,我随家人到青岛游玩。一心盼望登上崂山的我带着“一览众山小”的信念,不顾天气的恶劣和家人的劝阻,执意爬到山顶。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当我大汗淋漓地站在山顶时,只见雾气环山,何来盛景?

  我愕然。一意攀高却一无所得,不由悻悻然,热情也减了大半。家人笑言:“何必一意攀高?不如随我去看海吧!”

  才下山至海边,已是不同景致。且不论天海一色,沙鸥翔集,只觉海风轻舞,已是心旷神怡,令人迷醉。*岸处风*浪静,水纹轻荡;离岸处波涛如怒,斩礁劈石,好一幅壮丽的景致!

  我喟然长叹,不知低处美景之至此吧!

  我不禁想起曹操,那个破荆州、下江陵的一世之雄,若要看那水何澹澹,也必要寻一个低处。果然,纵有凌云之志,不放低目光,便错过了人生最美的风景,那么观沧海的心情,也永不能体会。

  我还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痴,在南山下播下丛丛夺目的花朵,明黄一色,映带翠绿山川,以澄蓝为背景,该是怎样的意境?陶潜终不至于傻得住进山里,否则去何处寻这一个安身之处,安享那动人景致?

  面朝大海,我默默沉思。在我们攀登人生高峰时,往往忽视了那些我们本该记住的美景,只是单纯的去追求那所谓的成就感。其实,再回首时,我们会发觉,很多人,很多事,都像风一样飘走了,只留下残存的片段,还在那里 海市蜃楼般浮现,一点一滴,都是甜蜜幸福的回忆。只是,在甜蜜,终究只是回忆,是错过了的,吹拂即散的事物。真正值得你欣赏的,或许是在你脚下,是在你不屑一顾的低处。

  因此,放低自己的目光,才能体会海的辽阔、江的绵长,才能知道在一生中哪些值得你珍惜,哪些值得你记住。

  俯身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我感激沧海给予我的启迪,在观沧海之时,它默默教导我低下头,去观察我不曾在意的一切,又或者,是天地给予我最本真、最珍贵的馈赠。

  观沧海作文 9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古有东汉末年曹操观海;“白浪飞击,礁石嶙峋”,今有炎暑酷日钮某重观碧海。

  缭云乱飞,天上不复红日。江上渔者,波纹一念之间。看似*静的海面,不起一丝波涛。偶然路过的微风轻撩,它也不动声色。我正起了点性子,妄以为即使山岳崩颓、风云变色,也并不能使它起一点波澜,却被一个头戴斗笠的老者一语道破玄机:“眼见为虚,耳听为实。”正恍惚间,那老者已不见了踪迹,只在海天交融处,望见一叶扁舟,向尽头漂去。目之所及的青山,被一层薄雾包着,连绵起伏,看久了,便只现了山,不现了雾。

  轰隆骤响,未见其影,先闻其声。我的心弦一下子被拉紧:老者的话,是真的?我循声远眺,水天一线间,一道白光,转瞬上前,回首三千里。我木讷地待在原地,惊愕于“白光”的速度,不解其奥妙的深理。只得静立石上,默观“洪波涌起”。

  心思万千,纵有千言万语,碧波之上,只留风言风语。心有不甘,遂下磐石,除去鞋袜,浸足于浅海之域。观其壮景,感其清凉。

  “哗——”,“哗——”,沁凉的海水,如千军万马,排闼而来,所到之处,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我忌惮于海水的声势,不敢继续举步向前,恐被浪涛吞噬。浪,朝我一步一步逼*。我本想向后退去,双脚却还立在原地。本欲紧闭双眼,逃避内心的恐惧,但本能告诉我:“直视它,面对它,战胜它!”我又挺起了胸膛,直面俞愈逼愈*的波涛。一道,两道,海浪“哗”地迅疾冲了过来,没过小腿,从两腿的缝隙间钻了过去。“啪嗒”,磐石在回响,惊了飞鸟,回应了大海。

  我呼吸着海的清新,聆听着浪的叮咛;注视着天的纯净,感受着变幻的心情。面对未知,对世界抱有好奇,执着探索,终得其中奥秘。

  一轮斜阳,于苍茫的天空,渐坠于浪潮过后的大海。海面上,波光粼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遥看红日,飞鸟振翅。独自别离,不舍。驻足重望,海天一色。

  观沧海作文 10

  薄雾散尽,碣石山完全展现在了你我的面前。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奔流、奔跑,直到海边才歇下旅程。望着脚下浩大的沧海,碣石山才满意地睡下。风,用轻灵的细手在水面上织下一层波状的花纹,水面上密密麻麻满是。脚下,山峰耸立;远处,小岛漂浮。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着下面的大海,海面上的小岛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可就算如此仍然能看到岛上的花草树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像给小岛披上了一件绿色的风衣。而那一丛丛淡绿的小草,多像布料上好看的点缀。

  一阵风吹来,诗人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整整身上的衣冠,海浪大起来了,一下下拍打着礁石,发出一声声低沉的吼声。

  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想到,这广阔的大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吧,以后还会再存在几千年吧,他每天吞吐着日月星辰,那气概像极了自己呀!在开疆扩土、征战杀伐之时,自己也应有这样的气概、这样的胸怀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中犹如惊涛拍岸,心底犹如醍醐灌顶。

  踏着阳光,诗人走向了更远的征程……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3)

——《观沧海》说课稿合集十篇

  《观沧海》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观沧海》说课稿 2

  一、说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他的一首诗歌《观沧海》。

  第二环节:走*作者,简介背景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积累和课前预*,交流介绍作者曹操。

  2、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研讨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5、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第五环节:理解感悟,激情背诵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观沧海》的学*,体会到了三国时期一位怀着满腔抱负、意气奔放的诗人的博大胸襟,我们也在诗中感受和体悟到了一点古诗歌的阅读欣赏方法,希望学*这首诗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启迪。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学*方法,预*《次北固山下》。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说教学反思

  由于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思考、自由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以期达到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

  《观沧海》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合作性学*、探究性学*三种学*方式来学*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

  (一)开展自主式学*,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观沧海》说课稿 5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作图清晰,直观,使同学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连贯性,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观沧海》说课稿 6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1、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说课稿 7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1、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说课稿 8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作图清晰,直观,使同学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连贯性,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观沧海》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点是:

  1、朗读体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4)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统一*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

  虚景(想象)月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在*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5)

——《观沧海》说课稿 (菁华3篇)

《观沧海》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观沧海》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

  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合作性学*、探究性学*三种学*方式来学*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

  (一)开展自主式学*,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1)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2)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3)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4)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观沧海》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合作性学*、探究性学*三种学*方式来学*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

  (一)开展自主式学*,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6)

——《观沧海》教案 (菁华6篇)

《观沧海》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观沧海》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5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

  1、 学生课前预*,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强统一*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与目标有点距离,练*稍稍高于目标,练*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7)

——观沧海改写作文汇总十篇

  观沧海改写作文 1

  在征途中登上了东边高耸雄伟伫立在岸边的碣石山上,来仔细观赏这雄伟壮观而又令人激情澎湃的沧海,并对其发出感叹。海水反映着灿烂的光芒,映衬着海中像军人一样挺立在海中央的小山小岛,显得更加宏伟,有气派,这,不正是曹操的处境吗?他就像这海中央的小山小岛,挺立在日日夜夜被困惑、疑惑、失败的激流当中,撑起了一个帝国……

  海岸上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也学着军队的样,整整齐齐精精神神地勇猛扎根在泥土里,吸收着更多的养分,树下也长满了一位位小生,那就是小花小草,也都拥有着坚定的意志,成批成批地长,和大树们一起,在蓝色的海洋中又补了一块绿色的地毯。每到此时,总会有萧瑟的大风吹来,一阵一阵的,把海水带了起来,波涛越来越猛烈,使劲拍打着海中的小山小岛,把巨石们的顶峰冲刷得像锥子一样尖,这,又带动了战士们对胜利的希望和心中对于民族的滂湃之情。一天又一天的太阳、月亮的升起降落,似乎都是来自大海的胸怀,最后又回到大海的拥抱;这天天夜里看到的浩瀚星辰,也好像出生于面前这苍茫大海的怀抱,这世间的一切一切,都出自于这波澜壮阔的大海,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冲洗掉从前的忧愁。啊,多么幸运,此时此刻,只能用美妙的歌声来抒发心中的广大情怀。

  观沧海改写作文 2

  建安12年,北上,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凯旋归来,登上碣石山,看到了大海。他看到大海中的海水翻滚而来,气势汹汹,好像在为他欢呼。在水中有一些小山和小岛,山岛上树木丛生,草木都很茂盛,郁郁葱葱,草木的'品种也很丰富,明明是秋季,草木凋零枯萎的季节,而这里却犹如世外桃源,生机盎然。一阵秋风吹过,山岛上的树木花草都发出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好像连树木花草都在为他的凯旋归来而欢呼雀跃,在海中,海水更加的波涛汹涌了!他一下子感觉到,好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为了沧海,而银河之灿烂也是由于沧海!曹操很庆幸,因为他能在海边表达他像统一天下的心志!

  观沧海改写作文 3

  在公元207年的秋天。我刚刚解决了北方的大患乌桓,心情大好之际,策马来到了碣石山的山脚下。

  道路很窄,我便下马步行。秋天的碣石山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凉爽的秋风的吹拂下,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安静的林子显得有点孤独,越是往里走,林子就越深,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正“哗哗“地流淌着,水的波纹是从不重复的图案,配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显得越好听。来到山顶,面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汹涌的波涛,令我与大海一样心潮澎湃,海上的那几座孤岛,在波浪的敲几下,高高耸立着,大有英雄不服输的气概。这是多么辽阔,震撼人心的景象啊!

  如今,我与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居高临下,望着远处的水天一色之境,想到中原已成为我的天下,北方也已经大有一统之势,即将实现的理想,心情又是何等的兴奋那!我注视着海上的岛屿,上面草木丛生,一片绿色,好像生在海上的玉石,一副生气盎然的画。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山上的百草随风摇摆,虽有悲秋之感,但疾风劲草,方能显现本丞相的英雄本色!

  大还是那么的辽阔,它是日月之始,也是星宿之家。每天,太阳、月亮都从海中升起,连星星也将大海当作家。我的心就要想着大海,吸引天下的英雄豪杰让他们诚服于我。人人都叫我奸臣,又有谁知道我的心胸是如何的宽广呀!

  望着浩瀚的大海,我咏起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改写作文 4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队伍。

  在返回的途中,他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

  此时的曹操,两鬓已冒出些许银丝,眼角的皱纹、犀利的眼神无不显示着曹操的威严。衣襟被风吹起,猎猎作响。

  站在这块秦皇、汉武也曾登上过的碣石上,曹操的内心就想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难以*息。“我终于成功了。”他心想。他看到海对岸的山岛耸立着,就像他那蒸蒸日上的帝国一般,又好像他那永无止境的对手一般,又像他那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一般。

  那高大的树木啊,那丰茂的绿草啊,绿的自然,绿的干净,绿的清新。我想,这时候的曹操内心必是百感交集的吧,他听着呼啸的秋风,又看着被风吹起的海浪,汹涌澎湃。这多么像他的一生啊!这秋风,又何尝不像他那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那海浪,又何尝不像他那一生的壮举与雄心?

  曹操俯瞰着这一望无垠的大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啊!日月星辰从中而出,璀璨银河诞生自此。不知此时知命之年的曹操,是否从眼前的景象里感受到了些什么?这点,我们已无从知晓了。不过,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大海的波涛,又壮大又渺小,壮大到好像可以吞噬万物,渺小到好像只是世界上的冰山一角罢了。这不就像自己吗?!强大到可以统一北方,而又渺小到在大海面前可以被忽视一样!大海,如同一面明镜,照射万物,反映百态。

  他看着太阳渐渐落下,最后只剩一轮残阳,血红血红的,就像他的一生——从小小的官吏,明升暗降,明争暗斗。最后,成功的是曹操,被后世所铭记的是曹操,被历代君王所称颂的是曹操!这血红的颜色啊,像他一路上跌跌撞撞受的伤流的血,像他带兵打仗时一次次地出生入死。

  他高歌着,这早已可刻他心中的诗句。这是属于曹操的雄心壮志,这是属于曹操心潮澎湃,这也是曹操的万丈豪情!

  观沧海改写作文 5

  曹操向东行进,到达碣石山,来欣赏壮观的沧海。

  海水在风的鼓舞下荡漾着,山峰和岛屿也都高高地挺立起来欣赏这一美景。岛上的树木葱葱郁郁,都不约而同地来观看这壮观的景色。连茂盛的小草儿都站在树木旁,一起欣赏着气势磅礴的沧海。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过耳边,而这海里的波浪渐渐升高,用力地拍打着山崖上的碎石块。仿佛是立志要把这山击垮似的,一次比一次刚强有力的“拳头”打在那些石头上。一些小石块受不住这样的捶打,纷纷跳入海中,寻求保护。谁知刚一入海,那波浪就把石子儿一个劲儿地推向岸边,仿佛在说:“你们这石子儿可别坏了我沧海里的水!”那样的沧海,真可谓磅礴汹涌!好像日月就是从这一望无际的沧海里慢慢升向空中,灿烂的银河就是从这里产生的。这广阔的沧海,可真是有着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啊!

  曹操转念一想,这难道不是自己的战士们在上战场时的景象吗?虽然深知自己会卧倒在战场上,但那份要保卫国家的信念,那声声必胜的战鼓,不也正是如此磅礴吗!那沧海就像战士们,用力地卷走与海洋格格不入的敌人,保卫自己的领地。那一个个勇猛武将冲在前头,敌人纷纷倒在战场上,挥舞着本国的大旗,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份勇气,可当真是比海洋要宽阔得多得多呢!

  曹操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开心地说:“一生中难以看到这样的美景,可真是庆幸得很!心中的喜悦,就用歌唱来表达吧!”

  观沧海改写作文 6

  在落叶飘飘的秋天,我背上行囊向东进发,登上了高耸的碣石山,以观看大海的奇景。大海汹涌澎湃,不停的将海水拍打到岩石上,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响声,在大海的中央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山和岛,他们高耸挺立着,好像一个个巨人一般,周围长满了翠绿色的树冠和高耸的树,百花盛开,五彩缤纷。

  呼呼的风呼啸而来,草木发出稀稀疏疏的声音,绿草和鲜花们随着风摇摆着,海上掀起巨浪,有几尺之高,巨浪,翻转着腾跃着,疯狂的呐喊着,仿佛要将着宇宙吞没。日月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中,他们好像就出生在大海的怀里一样,这大海的广阔胸襟,难道不像我一样吗?

  银河中闪亮亮的群星,你从大海的怀抱中涌出!

  啊,真是有生庆幸,能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象,让我的愿望在心中畅想,在天空中盘旋,在海水里游荡!让我们尽情的歌唱吧,唱出心中的情怀,他们在诉说着我的心声,我的心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容天地,心像海水一样激情澎湃!

  观沧海改写作文 7

  今天,我从东边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来这里饱览这里大海的壮观。或许,在这里能让我感受不少吧。我登山望海

  河水荡漾着,拍打着岸边,浪花冲起一朵朵。这似乎象征着,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一座座山,耸立在岸边,高高的。与正在荡漾的河水配起来,真像一幅壮观的山水图,一定是哪位有的画家画的吧山岛上许许多多的树木,茂盛极了,一看就像百年大树,枝繁叶茂,像一个个强壮的青年人站在我面前,。小小的草也像大树一样,很丰茂。突然,一阵萧瑟的风吹过,波涛更汹涌了,像一只狮子似的凶猛。站在山岛头,似乎会被水冲到脚底似的。这种景色,不禁让人想,感叹。

  如此大的波涛,仿佛日月就在其中,在其中运行。就连银河逃不过它的手掌,只能在大海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今天能来观看,实在是太幸运了,我在其中也感受到了不少,真是不禁让我抒发我的豪情壮怀,如此之壮观的景象真让人喜爱。如果今后我还有机会,我一定在来观看一次。我也要让士兵们,认识到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观沧海改写作文 8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秋天,我率领两百万精兵征伐东北方的大患乌桓,经历了一个月的苦战,我方大胜而归。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决定开一个大party,鼓声大作,大家正在饮酒下棋,我大声一喝,说道:“这次,我方大胜而归,就快统一北方,现在我给大家每个人一百两银子!”顿时,大家敲鼓声更响了,都跳起了舞。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我来到了碣石山,秋风**,我的袍子扔了起来,让人有一种威武的感觉,旁边的战士手里拿着旗子也在微风中飘了起来,“沙沙”作响。登上山顶,远远望去,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我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是多么辽阔呀!仿佛这大汉江山就是我曹操的天下。“哈哈哈哈!这就是我的天下!”我兴奋地叫着。“来人!给我把纸墨拿来!”

  我站在秋风中饮酒作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旁边的战士们听了拍手称赞,“好诗,好诗呀!大人不仅武功好,诗写的'也好,真称得上文武双全!”

  过了几十年,我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短缺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着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完成寡人多年心愿——统一大汉江山。

  观沧海改写作文 9

  我合上竹简,轻轻地把笔放下,站起身来,满脑袋想的还是那天丞相登碣石山的'壮志,甚是威武。

  那日阳光明媚,丞相班师回朝之际,路遇碣石山,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上此山,以观天下。丞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带领部下一步步地登山前行,到了顶峰,好一派浩浩荡荡的景象。远处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处的海面上耸立着一座小岛,崖壁陡峭,甚是险要,看似*静的海面,其实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拍打在崖壁上,击出一片片白色的浪花,农历九月本已是深秋,但岛上还是绿树阴浓,百草丰茂,并无秋天百草飘摇,秋风萧瑟的意境。

  丞相站立崖头,秋风卷起他的猩红色斗篷,像一团火焰在跳动。他不时抬手指点着远方,与部下交谈。忽然转身叹曰:“尔等看这沧海,仿佛容纳了天下万物,实属不易,日、月、星汉在沧海之中也显得微不足道,若把天下之臣民交付于我,我必像这沧海,包容天下才子,重塑古之辉煌。”我所惊叹丞相的雄心壮志,于是上前一步,问曰:“丞相观沧海之美景,可问,有诗文乎?”丞相听后沉思,曰:“有,拿纸笔来”我等急奉上纸笔,丞相一甩袖,写下了千古奇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改写作文 10

  公元220xx年,我,曹操,率领着百万大军去攻打东北方的大患乌桓。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终于凯旋归来。今天,我的大军路过碣石山,我决定带几个随从前去欣赏美景。

  我们登上碣石山,上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颗颗大树矗立在云雾间,像一个个巨人观望远方的边际。百花丛中,蝴蝶在花丛里飞舞,蜜蜂在花丛中嬉戏,一片生机勃勃。我吩咐随从拿来洒,准备一边欣赏一边喝酒。我眺望远方,只见沧海辽阔无比,一阵清风拂过背面,水面立刻泛起了一道道波纹。浪涛打击礁石,轰然作响;岛屿挺立中央,斗志昂扬。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想想以前,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过这里,居高临下,如今,我曹操也站在这里,想到中原地区已被*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胜利,我此时此刻万分激动!啊,这沧海宽阔无比,太阳、月亮都从这里升起,星星,亮光都从这里诞生!而现在,我也希望各路豪杰,英雄都来投奔我,住我一臂之力,好让我统一全国,实现梦想。

  我心情越来越激动,边带着酒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8)

——端午周记实用十篇

  端午周记 1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是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当听说自己的国家灭亡时,难忍亡国之痛,悲痛欲绝,于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主要的活动是包粽子,赛龙舟。我先说包粽子吧,包粽子先要把芦苇叶煮一下,糯米泡两至三个小时,然后把米包在叶子里,再煮上一小时。赛龙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条船上都配有浆手和舵手船头有?船尾有锣,用锣鼓指挥桨手们行动一致。因此,划龙舟比赛时,河面上锣鼓喧天,加上**观众的呐喊声,真是热闹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节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作品和爱国情怀是永存的。

  端午周记 2

  据说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就有粽子了,来自于老百姓祭奠大诗人屈原的传说。

  粽子有很多种,有肉馅的、有豆沙馅的、有菜馅的、有红枣馅的、有红糖馅的、有绿豆馅的、有纯白米粽。我的老家最有特色的粽子就是纯白米粽,它的味道香香的,散发着粽叶的清香。粽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沾白糖吃。

  粽子的形状都是像三角形一样,用粽叶把馅一层层裹起来,最后用棉绳或麻绳扎起来,粽子就做好了。这时就可以放到盛着水的锅里煮了,大约要煮两个小时才能煮好呢。所以要有很好的耐心才等得及。

  最有意思的一家人一起吃粽子,边吃边聊天。吃的时候可以用筷子插上去吃,或者放在盘子里用筷子夹着吃,也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粽叶吃。吃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讲讲粽子的来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我去了很多地方,也吃过那些地方的`粽子,跟我老家的粽子的味道差不多,不过,有些粽子的味道不一样,像肉馅和豆沙馅的粽子不一样,肉馅的粽子肉太甜太腻了,我觉得太难吃了,味道怪怪的。豆沙馅的豆沙太淡了,不甜,我不喜欢这种味道。

  端午周记 3

  今天是星期日,可是我们因为要给端午节放假,所以今天还得上课。

  下午母亲接我放学以后,母亲带我到了一个特别好玩儿的.地方玩儿,那儿的水因为下了雨积了好多好多水,我和母亲都穿着凉鞋所以我们在水里玩儿了个痛快!把脚踩在雨水了可冰凉了,但是有的地方的水是温的,我觉得很奇怪?

  下雨原来可以这么好玩儿,如果再下一场大雨,我就和母亲再来这里玩儿,今天我玩儿的特别特别开心!

  端午周记 4

  又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我家也不例外。端午节的前一天,爷爷奶奶就包好了粽子,那一个个粽子可谓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三角体,长方体。听奶奶说,这些粽子的馅有许多种:白糖馅、黑芝麻馅、蜜枣馅、菜馅。听了奶奶的一番介绍,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忙让奶奶煮粽子。

  等呀等呀,大概过了几个小时,粽子终于煮好了,开锅。

  粽子刚盛上来,我就拿起了一个粽子,剪开了线,又解开了粽叶,把粽叶里的糯米团放到碗里,拿来了一双筷吃了起来。我手里的那双筷子不停地在碗与嘴中间挥舞。不一会儿,一块粽子便进入了我的肚皮,真好吃。这粽子里有糯米的.饭香;粽叶的清香;花生的香甜以及蜜枣的蜜甜。这些味道交织混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吃着吃着,我实在忍不住了,一下子在碗里放了五个粽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咕哝道:“好吃,真好吃。”不一会儿,五个粽子便进入了我的肚子。我的脸上也粘了不少饭。可我却乐不亦乎。

  没想到这小小的粽子竟那么好吃!我也知道:“这每个粽子都代表着长辈们对子女的爱呀!”将来长大了,我也要为长辈们包粽子。

  端午周记 5

  今天,是端午节。我来包粽子:

  (1)买粽叶(2)买绳子(3)买糯米(4)买绿豆

  首先先把粽叶洗干净,然后再把糯米和绿豆参杂在一起放在粽叶里,然后再用绳子捆起来,就做好了!

  讲完步奏,我就开始包粽子了。我先把粽叶卷成圆锥形再放在手上,然后,就把糯米塞进粽叶里,接着,就要绑粽绳了,在绑的时候,糯米粒像一个个小淘气似的,一粒粒的跳下来,咋看奶奶那么熟练呢?我不气馁,重新包了一个粽子,这次,我成功了!看着一个个绿色的粽子,我高兴极了!

  端午周记 6

  快要到端午了,美术老师教我们做香囊。

  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铅画纸,然后让我们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剪两个一样大小的爱心。接着我们把爱心的底部粘贴在一起,然后在爱心上画上图案,再往里面塞餐巾纸,塞满了,先把顶部用双面胶把绳子固定住,最后把还空着的地方粘贴住。这样香囊就做好了。

  我兴奋地把香囊交给老师,老师把我做的香囊举起来给大家看,同学们“哇”地叫了一声,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开心啊!

  端午周记 7

  昨天,我回老家去玩了。在老家,奶奶在端午节来临时包粽子,我连忙跑过去看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拿起了粽叶,卷成筒状,左手拿着粽叶,右手往里面放糯米,折来折去几下,最后缠上线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奶奶就开始煮粽子了,放了清水,开火,放粽子。一切动作全在5分钟内完成。粽子煮好了,忍不住咬了一口,糯糯的,可好吃了!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吃得我午饭都不要吃了。

  今天的老家之旅真好玩啊!

  端午周记 8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个端午,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就把米装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后来就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熟自已家人吃。我们把它称作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须要有的食品。赛龙舟是必须有的活动。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黄酒、扣绒线、挂香囊等。

  端午周记 9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端午周记 10

  6月12日星期三雨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我们家吃粽子,中午吃食饼筒。

  端午节是纪念以前楚国的一位诗人――屈原。“他劝楚王提防秦国,可楚王不听,屈原只好离开了宫殿。不久,秦国真的发兵六十万,占领了楚国。屈原听说了这个消息,跳进了江里。”书上说。

  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俗。

  我看了这些故事,心里想:楚王太粗暴了,一点都不会听从大臣的意见。

  而且,我还和妈妈编了一首诗歌:

  端午节

  端午节,包粽子。我家粽,自己包。

  红枣儿,包中间。小米儿,围旁边。

  蒸一蒸,叶儿香。香满堂。

  尝一尝,粽儿甜,甜蜜蜜。

  我对这首诗歌非常的满意,觉得我就像诗人了。


观沧海周记实用十篇(扩展9)

——秋游周记实用十篇

  秋游周记 1

  今天我们去欢乐谷进行了秋游。

  虽然今天不是节假日,但还是人山人海,项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追风者了。

  追风者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玩了,但它一只都是我最喜欢项目。追风者看起来像一个秋千,但它可比秋千要惊险、刺激多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排了队,终于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的做了上来,等待游戏开始。

  好了,在检查了一切安全设备以后,追风者开始了。刚开始的时候,你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只听到风从面前轻轻的吹过,后来,转得越来越快,双脚也从地面离开了,一下子就飞到了空中!因为转得时候是一边高一边低的,所以,当你下降的时候失重感马上就来了,而且特别的强烈,我忍不住尖叫了起来。这感觉,可真爽。过了一会,我把眼睛睁了起来,看着底下的同学,感觉世界都倾斜过来了。这时,我又把两只手展开,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的翱翔。

  两分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依依不舍的下去了,好希望能在玩一次啊。

  今天我十分的开心,希望能再来一次欢乐谷,再来一次这记录着我美好的童年的地方。

  秋游周记 2

  今天,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我和妈妈去找秋天。

  我们先来到公园里。在公园里,我看见一片一片的落叶像小鸟一样在飞,原来是秋风让落叶长了翅膀。月季花、鸡冠花等等各种各样的花开始凋谢了,但是,菊花正在开放。

  然后,我们来到田野里。在那里我看到了黄澄澄的谷子,还看到了金黄的玉米,我还闻到了花生的香味。远远的我看见农民伯伯正在田野里快乐的收着庄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接着,我们又去了果园。在去果园的路上,远远的就闻到了果子的香甜。到了果园,我看见了像红灯笼一样的苹果,还有金黄色的鸭梨,远远望去好像满树都是星星。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果实都成熟了,我喜欢秋天。

  秋游周记 3

  今天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绿树、鸟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在《最炫民族风》动感的旋律中,我们来到了无想山脚下。

  一路上,我们像快乐的鸟儿一样叽叽喳喳。

  开始爬山了,只见里面一片片深山老林,小径两旁是一棵棵傲然挺立的松树,不时,还会听见小鸟的歌唱声,那声音是那么清脆动人。“一,一,一二一”同学们一边喊节奏,一边前进着。还没走到一半的路程,有的同学就没力气了。饥饿的韦文俊不管三七二十一,掏出书包里的面包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甚至还趴在曹若愚的背上要他背。就这样,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坐落着一个个小村庄。往身后看,啊!长长的队伍就像一条龙,一眼望不到头,伸向远方。

  同学们这时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我们没有放弃。有的同学在鼓励我们“天池快到了!”“加把劲呀!”“坚持就是胜利!”果然,在我们的努力下,到达了目的地——天池。大家都一拥而上,把手伸进池中玩水,湖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但是,被老师阻止了。接着,是我们最开心的时间,大家在草地上做游戏、吃零食,青山绿水之间回荡着我们的欢笑声……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去成无想寺,不过,这一上午的旅程还是愉快的。望着高耸入云的无想山,我衷心地说了一声:无想山,再见!

  秋游周记 4

  到了北山山脚,放眼望去,大山爷爷像是穿上了黄色的秋装。开始爬山了,我兴奋得不得了。一路上我发现了路旁大树的腰挺得笔直的。一阵风吹过,金黄的叶子落了下来,像是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地上的蚂蚁把它当帐篷抬着出去野营。到了山顶,我已经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累得直咳嗽。不过这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到达目的地了。接下来,我们铺好桌布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零食来。吃完了零食,我们又去山上的菜园看了看。那里有许多的大白菜和一些丝瓜。一个农民正忙着为它们浇水呢!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一匹大马,它一边吃着草一边看着我们,它仿佛说:“再见,小朋友们,欢迎下次再来!”我说:“再见,大马。”

  秋游周记 5

  今天是我们学校组织去秋游的日子。早上,我忙着问:“爸爸今天天气怎样。”爸爸说:“今天在下雨,有可能你们去不了秋游了 。”这时候我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开心了,只好背上书包去学校了

  我们在学校里看着电视,吃着零食真高兴。这时候,学校说去秋 游。我们的 心情一下子就开心起 来了。

  在秋游的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的走在路上,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到蕺山公园,老师说大家各自准备一下,有的在摊塑料袋,有的在吃零食,还有的在玩耍,时间过的真快,老师让我们集合在 蕺山公园,老师让我们把草坪上的垃圾捡干净,最后我们拍了一张集体照相。

  我今天玩的真开心!

  秋游周记 6

  下午第一节课,我们盼望已久的秋游终于开始了,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郊外走去。一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老师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一会儿时间,我们来到一片田野之间。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王港河桥上,远远望去,枯黄的树叶已开始飘落;树荫深处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的无名小虫儿,似乎也不甘寂寞,“唧唧――,吱吱――”地弹着琴,唱着歌,好象一场美妙的交响乐。它们过得可真快活呀,多让人羡慕啊!我抬头仰望大树,大树把我引入无限的遐想:我们的老师培育这些大树的园丁,我们就象这些大树周围的小树苗,需要老师施肥、浇水、捉虫。这次秋游,我受益非浅,也玩得十分快乐 。

  秋游周记 7

  今天,我们去鹿湖园秋游了!

  在那里,我看见了像蓝天一样的河水,水波既不像大海一样地凶猛,也不像小溪那样的*静,而是缓缓地流淌着,对岸还有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呢!我看到了一棵棵高高大大的树,树叶黄黄的,随风飘舞着,像一把把小扇子从树上轻轻地落了下来;树干直直地挺立着,像一个个英俊的***叔叔。我还闻到了一阵阵花香,也不知道这花香是从哪儿飘来的,我随着花香走*一看,原来是一朵朵菊花盛开着。我们坐在鹿湖园的椅子上,一边看风景一边吃着美味的食物,吃好了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疯狂地玩耍。

  这是我读小学的第一次秋游,我的心情非常愉快!

  秋游周记 8

  秋游啦,秋游啦!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目的地出发。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我们下了车来到了正门,于是,我们拍了一张合照留作纪念。接着就跟着导游姐姐来到了乘车游览区入口,我们上了一辆可爱的“小火车”,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真是应有尽有,千奇百怪。不过,我最喜欢的要算长颈鹿了,长颈鹿最高可达6米多长,就连刚出生小宝宝也有1.8米呢!我不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我刚要问,导游就说:“因为长颈鹿有高血压,如果低头超过5分钟,就容易脑冲血,会导致生命危险。”长颈鹿的脚修长,所以被称为“草原上的模特。”我还喜欢非洲豹,它的速度非常惊人,因为它的时速可达每小时二百多米,但以它的体力却只能维持一分钟,所以它被称为草原上的短跑冠军。

  下了“小火车”,我们来到了侏罗纪森林,刚踏入它的领地,就感觉到一阵寒气袭来,毛骨悚然,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冷战。我们走过了时光隧道,来到了恐龙世界,瞧,双臂龙伸直了脖子,正向我们喷水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象表演场,大象们表演非常精彩,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大象转呼啦圈和写字。有一位老师被主持人叫上去与大象比转呼啦圈,只见工作人员把呼啦圈套在大象的鼻子上,大象马上甩动它那长长的鼻子,呼啦圈不停地转动,我们都被大象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位老师不想输给大象,也飞快地转了起来,大象和老师不分上下,最后,老师坚持不住,输给了大象。接下来大象表演写字,这位写字的大象是大象中百里挑一的天才,工作人员在毛笔上抹了一点墨,大象三下五除二马上就搞定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回校的时间了,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长隆欢乐世界,这一次秋游真快乐!

  秋游周记 9

  今天我们班的二组和四组一起去濮上园秋游。按照约定上午九点在绿色庄园南门集合,我们早早的就到了,可是等人到齐以后保安不让我们进去烧烤,我们只好去濮上园玩。

  进去以后,我们在**上玩,留合影,玩完以后我们找了一片宽阔的地方去烧烤。有的带水果,有的带烤炉,有的带羊肉,还有的带烤串等等,丰盛极了。叔叔阿姨们烤,我们也不闲着,有的帮端盘子,有的帮扇风,忙的不亦说乎,真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酒足饭饱以后我们又回到了绿色庄园。进去以后我们玩了攀爬世界、水上攀爬和勇敢地带。

  今天我们玩的很高兴,这次秋游很有意义!

  秋游周记 10

  星期五,我们学校去春游。五年级的秋游地点是柳浪闻莺公园和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柳浪闻莺去过很多次,但皮影博物馆听都没听说过,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的……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串问号。

  第二天,听着鸟儿的歌唱,我们步行到了柳浪闻莺。休息了一下之后,我们便又排队集合,前往皮影博物馆。

  在以前的美术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皮影,并试着做过,但都不怎么好看。来之前,老师给我们学*了一些关于皮影博物馆的资料。

  来到皮影博物馆,看着一幅幅的皮影,我们感觉自己都融到故事情节中去了。画中的人物制作得非常精美,尤其是面部花纹,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还沉浸在各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中,胡老师拍了拍手,说道:“现在我们要上楼去亲自玩一玩皮影!”“哦!”同学快乐地叫起来。

  皮影共有两个人物,一个皮影小人要三个人操纵。左边是男孩操纵的,右边则是我们女孩子操纵。没有轮到时,我们就当观众观看同学们的即兴表演。突然,左边这个人物做了一个标准的蛙泳动作,本想游到右边去,但不知怎么的,突然掉了下来,观众们捧腹大笑。

  到我们组了,我来控制人物的右手。一上场,右手就和右腿打结了,我们用了好大的劲儿才让她恢复正常。这时,左边的人物踢过来了,踢到了右边人物的腿上,我们马上还它一掌……在小小的屏幕上,战火被点燃了,硝烟即将笼罩战场,好戏已经开演了……我们还观看了老艺术家表演皮影的录像,比我们刚才的表演精彩多了。

  “皮影是动漫的鼻祖”,果然不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