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1 00:00:0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

  在日常过程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阅读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1)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2)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通用9篇

  在我们的学*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3)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优选【10】份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1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2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3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4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5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6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7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8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9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10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4)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2、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电功率定义式: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Q=I^2Rt

5、课前预*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6、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7、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8、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9、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10、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而被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3、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4、长度的主单位是m

1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6、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7、使用天*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18、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V】单位:m

19、密度的知识应用: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20、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2、压强公式:P=F/S

23、增大压强的方法:1)S不变 F↑ 2)F不变 S↓ 3)F↑ S↓

24、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水银柱的大气压。

25、F<G [下沉] 2=F>G [上浮] 3=F=G [悬浮或漂浮]

26、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27、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9、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30、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

31、电阻【R】: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单位:兆欧、千欧

32、进户线分火线和零线;可用电笔测量,若电笔氖管发光则为火线。

33、磁性:物体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

34、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5、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支柱:卫星通讯、管线通信。

36、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等。

37、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8、*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39、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4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41、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4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3、二力*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4、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特征:

45、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初速度状态(v0)和受力情况(F合)决定的,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力和运动的观点.思路是:

46、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7、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Fv*{P:瞬时功率,P*:*均功率}

4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49、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50、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均动能的大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5)

——初中生物会考重点知识点 50句菁华

1、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根尖成熟区 。成熟区有大量的 根毛,这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 吸收面积 ,因而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2、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3、蒸腾作用的意义:① 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动输;②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4、显微镜的结构:课本P36

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6、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7、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的细胞液

8、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先复制加倍在*均分配在两个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9、植物体的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1、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13、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脂肪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人体内的三大组成部分(蛋白质、脂肪、糖类)之一。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14、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 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减少身体热量散失, 维持体温恒定。也可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的作用。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 。

15、增加饱腹感 脂肪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所以有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16、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17、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18、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19、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20、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22、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23、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24、维生素和无机盐

25、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容纳食物2升左右;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属于化学性消化。

26、胰腺:分泌胰液;有多种消化酶;属于化学性消化。

27、营养物质的消化

28、我国的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少吃肥肉和荤油和盐。课本16页*衡膳食宝塔。

29、动物在生态*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30、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31、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33、草履虫结构及作用: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口沟:摄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残渣、伸缩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废物、细胞核:生殖遗传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及排出的途径是:口沟 食物泡 胞肛

34、扁形动物

35、生物的特征

3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37、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8、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9、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40、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4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42、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3、植物的呼吸作用

4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5、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46、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

47、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48、空中飞行的动物:

49、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种

50、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是一个基因库)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6)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1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因具有疏松多空结构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吸附毒气或除味、脱色等;焦炭用于冶铁。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不同单质)。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向下倾斜的试管做为发生装置。如: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氧气。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另外还有用双氧水溶液制氧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如:o2、co2;难溶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如:o2、h2;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如:h2。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常用方法是:锌粒和稀硫酸

  (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

  zn+h2so4—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气体),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是一种助燃剂,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均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生成s+o2

  ③(红磷或*)p和o2反应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用于发令枪)p+o2—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mg+o2—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fe+o2—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酒精燃烧c2h5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o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试管壁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

  ①与水反应:co2+h2o—(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

  ①除杂:co[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co2+naoh—(或通入石灰水中。)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现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分别用燃烧的木条点燃,看燃烧产物。点燃前要检验纯度,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无水珠出现的是co,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的是h2和ch4;迅速把这两个有水珠出现的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的是ch4。

  h2、o2、co2的鉴别:用燃着的木条。被点燃的气体是氢气,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h2、co2),(o2、co2),(co、co2)]用澄清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来源广,燃烧热值大。)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2

  复分解反应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NaCl +H2O

  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3、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4、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

  (SO4)3 +6H2O

  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6、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白色沉淀)

  7、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白色沉淀)

  8、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9、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10、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11、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12、 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13、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实验室制CO2气体)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3

  一.使用仪器的使用和识别

  主要包括试管、试管夹、烧杯、烧瓶、锥形瓶、集气瓶、滴瓶、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蒸发皿、水槽、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棒

  二.化学实验简单操作

  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玻璃仪器的洗涤、物质的称量、酒精灯的特点和使用

  三.气体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1)气体发生装置(固体混和加热型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型);

  (2)气体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

  (3)根据气体各自的性质进行检验;

  (4)实验装置合理连接,实验合理操作。

  四.物质的分离

  物理方法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4)冷却结晶

  化学方法

  (1)沉淀法

  (2)气体法

  五.物质的鉴别

  (1)盐酸、硫酸的鉴别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鉴别

  (3)碳酸根的鉴别

  (4)酸、碱的鉴别

  六.溶液

  该重要考点分值为(2-4)分,*两年考题中该考点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思维和分析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理解运用。但在该考点的计算上的要求不是很高,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计算。主要掌握溶液的概念、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液的配制、氯气消毒和明矾净水。

  七.元素及其和化合物

  元素及其和化合物主要内容有空气、水、氧、氢、碳、常用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是化学学科中考(微博)的重要考点,该考点知识点多,内容广泛,分值也比较多,每年必考。它无论是在填空题、选择题,还是在实验题、计算题都可涉及到。要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学会分类归纳,做到系统掌握,合理、灵活、综合的运用。例如:单质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系统的记忆,它们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碳、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都是使黑色粉末变红;借助化学方程式,牢记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现象等,这样有助于在该考点上获取高分。

  八.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主要包括化学式的计算、化合价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计算。*两年化学计算占总分的比率不高,计算难度降低,计算题都比较容易。同学们只要掌握好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通常情况下,决不会因为计算而难倒大家的。计算是容易得分的。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4

  1.甲烷的定义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2.甲烷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取代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2、氧化反应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3、加热分解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4、形成水合物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3.甲烷的化学式

  CH4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5

  1、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

  具体操作是:

  ①在其表面刷油漆

  ②在其表面涂油

  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

  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Cu---紫红色、金---黄色、汞----常温下液态

  5、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O3)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中溶质是HCl气体,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硫酸锌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7)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五)份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 1

  圆锥曲线性质: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椭圆: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定长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2.双曲线: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定值小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动点轨迹叫做双曲线.即.

  3.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e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01时为双曲线.

  二、圆锥曲线的方程

  1.椭圆:+=1(a>b>0)或+=1(a>b>0)(其中,a2=b2+c2)

  2.双曲线:-=1(a>0,b>0)或-=1(a>0,b>0)(其中,c2=a2+b2)

  3.抛物线:y2=±2px(p>0),x2=±2py(p>0)

  三、圆锥曲线的性质

  1.椭圆:+=1(a>b>0)

  (1)范围:|x|≤a,|y|≤b(2)顶点:(±a,0),(0,±b)(3)焦点:(±c,0)(4)离心率:e=∈(0,1)(5)准线:x=±

  2.双曲线:-=1(a>0,b>0)(1)范围:|x|≥a,y∈R(2)顶点:(±a,0)(3)焦点:(±c,0)(4)离心率:e=∈(1,+∞)(5)准线:x=±(6)渐*线:y=±x

  3.抛物线:y2=2px(p>0)(1)范围:x≥0,y∈R(2)顶点:(0,0)(3)焦点:(,0)(4)离心率:e=1(5)准线:x=-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 2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 3

  立体几何初步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 4

  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面互相*行的定义:空间两*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面*行-----没有公共点;两个*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行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交线*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面:*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面角。

  (6)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esp.两*面垂直

  两*面垂直的定义:两*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面互相垂直。记为⊥

  两*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两个*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 5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无界。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