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2 00:00:00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1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2

  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3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1)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1

  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起初它是穷人们乞讨的一种“家什”,由逃荒要饭的流浪艺人编练而成。经过几代艺人的创造,花鼓技能不断翻新,不断提高,日久天长便形成一种技艺独特的民间舞蹈。随着社会发展,“短穗花鼓”已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了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经过*及相关部门的不断挖掘抢救,陈官短穗花鼓这一民间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表演形式日渐成熟、完善。如今,在陈官乡,短穗花鼓的第三代传人张兆海把花鼓技艺带进了校园,一批由小学生组成的花鼓队正在茁壮成长。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2

  在山东省广饶县民间,流传着一种已经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被称为“枣木杠子乱弹”的小调。该小调始创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朝康乾盛世。因其演唱者手持枣木做成的.梆子边击边唱,杂之以各类民间乐器伴奏而得名。“枣木杠子乱弹”唱腔十分优美动听,广受四村乡邻欢迎。“枣木杠子乱弹”有曲调七十余种,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演唱时,乐器以扬琴、柳琴、三弦为主,二胡、板胡、梆子、碟子等乐器相辅,演奏者身兼演员,唱腔十分优美动听,深受当地村民喜。“枣木杠子乱弹”流传下来可演唱的历史曲目有四十八个,所演唱的主要内容,一是民歌民谣,如《正对花》;二是断章于优秀传统戏曲的曲目,如《许仙游湖》;三是历代文人墨客之诗词歌赋,像民做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等等。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3

  黄河口黑陶是黄河流域生活文化的精华,因为黑陶起源地是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所以也叫“佛头黑陶”。佛头寺村拥有黄河最下游独特的天然红淤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头黑陶已有200多年历史,采用的原料是地下十多米深层黄河自然落下的红淤泥,是由当地艺人结合传统泥陶工艺开发生产,是“火”与“土”的结晶。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这些自治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这项工艺历经诸代民间老艺人的精心研究、改进,产品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具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征,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有“齐鲁黑陶之花”的美誉。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2)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1

  吕剧发源于东营区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它是通过对山东琴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了其他民间曲艺如“大鼓”、“弋阳腔”、“坠子”、“花鼓”等的艺术精华,同时又借鉴化用了“五音戏”、“柳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能适用于吕剧的某些腔调、艺术表演程式及其他成份,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2

  盐垛斗虎在舞狮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借用老虎的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动作编排了一整套打虎套路。表演时先由教师爷用钓鱼鞭(一种独门兵器:2米长的腊杆上部用铁环连接1.8米的绳索,上系长25公分、重3公斤的铁制鞭头)在锣鼓声中表演,打出一个直径约50米的圆场,名曰“开场子”。接着由多名打虎英雄上台进行武术表演,随后由两名武术水*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上场表演与虎戏斗。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或赤手空拳,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中间穿插滑稽高跷、旱船表演等,场面蔚为壮观。

东营的节日*俗有什么3

  黄河口黑陶是黄河流域生活文化的精华,因为黑陶起源地是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所以也叫“佛头黑陶”。佛头寺村拥有黄河最下游独特的天然红淤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头黑陶已有200多年历史,采用的原料是地下十多米深层黄河自然落下的红淤泥,是由当地艺人结合传统泥陶工艺开发生产,是“火”与“土”的结晶。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这些自治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这项工艺历经诸代民间老艺人的精心研究、改进,产品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具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征,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有“齐鲁黑陶之花”的美誉。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3)

——佤族的*俗有什么 (菁华3篇)

佤族的*俗有什么1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佤族的*俗有什么2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佤族的*俗有什么3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4)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中秋节有什么*俗1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有什么*俗2

  中秋节*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节的*俗,中秋节有哪些*俗,中秋节有什么*俗

  2.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3

  中秋节*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节的*俗,中秋节有哪些*俗,中秋节有什么*俗

  2.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5)

——佤族的*俗有什么 (菁华3篇)

佤族的*俗有什么1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

  “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其他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

佤族的*俗有什么2

  过去,佤族一年里的宗教祭礼活动从祭水开始,总在祈求保证人们有水吃用和来年风调顺。祭水时,全村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并接第一筒水,接着用第一筒新水在负责管水的窝朗家煮饭。有的家庭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还单独举行祭祀。除祭水,每年还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在沧源县糯良地区取火,擦出新火时鸣*庆贺,然后拿点燃的火把到家里升火。此外,播种、狩猎等都要举行烧砍祭祀,遇自然灾害,则剽牛举祭。

  **前,佤族最重大的宗教活动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头祭谷”。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祀用的乐鼓,同时也就是一种祭器。后来,木鼓用作战争时报警,跳舞时伴奏,召集群众议事时擂鼓为号,木鼓也就随之被神化,认为它是通天的神器,因此,许多村寨都专为木鼓盖木鼓房。木鼓房是一间小棚,房顶**字形,以竹片叠压而成,*似房瓦。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无墙壁,内置一对木鼓(分公母,母鼓大,公鼓小)。有的把人头供在木鼓房里,用一麻袋将人头包好绑在木鼓房顶上。如果猎到新头,先把旧人头送到栅门外集中的人头桩处,祭鬼时,再由祭司把新头接进木鼓房。木鼓房实为佤族的原始寺庙,他们每年播种以前都要剽牛祭鼓一次,一年或三四年换一次新鼓。木鼓用粗大的树身制成,粗的一端为尾,细的一端为头,将上部的两侧面挖空,一对木鼓共挖四处,由于各处所挖的深浅不同,敲击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换新鼓时,全村男女一齐动手把新鼓拉下山来,佤族称之为“拉木鼓”。从制木鼓到拉木鼓都要举行宗教仪式,在动工制木鼓前就要剽牛祭祀,并由祭司念咒,大意是:我们把木鼓拉回来,砍头、剽牛祭你,希望保佑我们庄稼丰收,不受外寨袭击,生活美好,如受外寨欺侮,我们就进行报仇。祭祀后的牛头、四肢、牛颈分送给亲戚和其余*分给参加者。祭木鼓期间,男女青年日以继夜地唱歌跳舞。

佤族的*俗有什么3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的。过去,佤族的婚姻是自由选择加父母媒妁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看对方是否身强力壮、勤劳朴实、相貌相当,其次是看家庭经济条件。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人若发生关系,或者同姓人要成婚,全寨人要罚他们进行“扫寨”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过去佤族认为姑表婚才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优先选择权。在婚姻问题上,舅父权还高于父母权。佤族婚姻要经过“串姑娘”自由恋,定亲送酒后才能结婚。婚礼一般在秋季后举行,过了春节不宜再举行婚礼。

  佤族小伙子一般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独个进行。姑娘的睡处也不固定,今天在自家里睡,明晚又到别家跟伙伴睡,有时是一个人睡,有时是三五一群宿在一处。“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去玩。姑娘对于来“串”的小伙子,不管对小伙子是否中意,都要起来陪坐。若不陪坐,会被视为没礼。小伙子串姑娘一般是晚上10点钟以后,这时若姑娘正在做如切猪食、煮猪食一类的家务,小伙子就要帮忙。老人见小伙子来串也不会干涉,其实父母亲也喜欢小伙子来串自家姑娘。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出嫁,若小伙子都不来串自家姑娘,父母亲就会不高兴,若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也很担心,一是怕姑娘出什么丢脸事儿,二是怕自家姑娘嫁到别寨。佤族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嫁给本寨小伙子,有句俗话说:“好喝的菜汤不要泼出来,好姑娘不能嫁到别寨。”串姑娘,一般是坐在火塘边谈笑。若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床上)串,就被视为不道德。若来串的时间晚了,姑娘已经睡觉,小伙子进屋后就先烧火,然后再把姑娘叫醒。姑娘起来后即坐在火塘边,跟小伙子谈笑坐在火塘边仅仅是说说笑笑,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来的还有几个伙伴。那么,有情者的希望就寄托在梳头的时候。

  男女青年相互谈熟了以后,小伙子就拍着自己的头“请”小姑娘给他梳头。若姑娘是一个人,小伙子是几个人,姑娘就轮流给几个伙子梳头,若是几个姑娘几个伙子,就由姑娘自己选择给谁梳头,或者是让小伙子请中意的姑娘给自己梳头。梳头一般在阴暗的屋檐下,一人坐一只篾凳,彼此窃窃私语。一般是小伙子先开口,送给姑娘的东西,多种多样,有一把梳子,一条毛巾,银镯、耳环、戒指、或者几块钱。若姑娘接受,她不会介意小伙子送的东西是否贵重,这只仅仅是作为真情的见证,爱的信物。如果姑娘不愿意接受,小伙子硬塞给她,她也只好收留下,几天后再归还给小伙子,这样小伙子也不会见怪。佤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自由的,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跟几个姑娘谈恋爱,一个小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的求爱。通过长时间的交往,经过相互了解,小伙子认定一个姑娘最适合后就可以与其他姑娘分手。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一个小伙子之后也就统统退回其他小伙子的礼物。佤族青年男女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恋爱才结为夫妻的。这也是佤族婚姻比较牢固(很少离婚)的原因之一。只要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父母是无法阻挡的。若父母极力反对,两个情人可以相约逃出寨子,野宿几天,“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这样双方父母也就没有办法,只好为他们举行婚礼。

  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梦,常使恋爱终止。佤族认为,谈恋爱时,若是梦见大树林、芭蕉林、或者水槽流水,梦见摘瓜果等,认为是吉兆,婚后美满幸福。由于梦预示吉兆,恋爱就更加密切。若梦见老虎、树倒、桥断、被水冲走或者梦见与情人身着新装,相亲相爱,则认为是凶兆,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妻。如果硬要结成夫妻也是好景不长,所以在恋爱过程中必须趁早分手。过去,佤族也有脱包头的*俗,小伙子若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把姑娘的包头脱下,(当然小姑娘对小伙子也是中意的),拿回到家中,向父母宣告,家里就可以杀鸡占卜看鸡卦,吉凶与否以便定婚事。

  结婚经过自由恋爱,订婚后便可以结婚。过去,佤族男女青年结婚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8岁左右。姑娘的嫁妆一般是行李、衣服、背箩、锄头、镰刀等,有的父母还分给女儿一蓬竹子,女方父母回赠给男方父亲一个筒帕、男方母亲一条裙子作为礼仪。有些地方在结婚时,新郎要给女方舅父送礼,送礼一般是3元5角,或者7元5角,要付单数,同时还加一双鞋子,一个筒帕,有钱的还可以加送一条毯子。有的地方结婚时,新郎还给新娘的母亲送奶汁钱,因姑娘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如今姑娘长大要嫁到别人家去,所以,给母亲付一点奶汁钱作为礼仪。

  佤族家庭形式上地位*等。共同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家庭里,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家务全由妇女承担。妇女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妇女不得参加家里、村寨的宗教活动或议事参政,即便妇女在场也没有发言权。妇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唱调、打歌等。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若有儿女,儿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等的权利。

  佤族男子结婚后,可以分家另立门户。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与父母同住,若有几个弟兄,由老人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心地最好的儿子同住,其他儿子则分出独居。留在“老房子”里的儿子是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6)

——傈僳族的*俗有什么 (菁华3篇)

傈僳族的*俗有什么1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的*俗有什么2

  傈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

  阔什节(年节)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收获节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刀竿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说上刀竿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公历一月是他们的过年月,由于各地的*惯和历称的方法不同,过年的时间也就前后不一。以怒江地区傈僳族来看,大约夏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左右为过年时间。到时男女老少身着新衣、抬出酒罐,杀猎宰羊,互相馈赠。小伙子们拿出心的琵琶,姑娘们打扮得格外漂亮,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谈笑,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歌舞。同时举行对歌、跳“锅庄”、射弩比赛等活动。傈僳人把过年称为“盍什”节。过多长时间,各地,甚至各村寨都有所不同,有的过十天,有的过十五天,但一般就是在“过年月”里过“盍什”节

  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又跳,而尤为喜欢对歌,特别到了过年,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后沪水、贡山、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组织温泉对歌的*惯,每年过年之际,都要带上年食,背上行里炊具赶往怒江州府六库以北十二公里处的温泉,参加“汤泉赛歌会”。届时浊泉边上帐篷林立,人山人海,各地有名的歌手又上一轮,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声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响。这样一年一度的“汤池寨歌会”,一直要进行十多天。

  射弩比赛也是傈僳族年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聚会歌舞的同时,青壮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于百步以外置一靶子,比试各人的本领。对傈僳人来说,弩是必不可少的,几乎家家都有,男子人人都精熟,其弩用野桑或其它硬木制成,弩线用牛筋。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劲才能上弦,可以称得强弩。弩箭用竹或硬木制成。为了提高弩的威力,傈僳人常常在箭头涂上生草乌等剧毒植物的汁液,这样起到“见血封喉”,射中即亡的作用。

  除了过“盍什”节外,傈僳一般在其它统一节日,只是在怒江有的地区以公历十月间(傈僳自然历的酒醉月),在包谷收获后的半个月内过收获节,节日之际,村村寨寨煮酒杀猪,聚会吃喝,对歌跳舞,昼夜不散。

傈僳族的*俗有什么3

  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彝族的的节日*俗有什么 (菁华3篇)(扩展7)

——描写节日*俗的诗句有哪些 40句菁华

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7、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8、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9、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0、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2、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4、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5、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6、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17、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8、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9、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邵谒《长安寒食》

2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1、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22、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23、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4、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25、尘香明日城南陌。——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26、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7、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28、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9、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0、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1、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32、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33、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4、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辛弃疾

35、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中秋夜寄友生》陆龟蒙

3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37、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38、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39、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40、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