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观潮》教学实录1

  老师:同学们, 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 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老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

  学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老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 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 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一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老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

  老师:怎么样读最合适?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

  学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老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学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 现大潮很壮观了。

  老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么样读?

  学生:声音响亮、有气势。

  老师:试着读一读。(学学生朗读)

  老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学生:(边读边回答)

  老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学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老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

  老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得吗?

  学生:从远到*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

  老师:作者按照从远到*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 么样的变化。

  学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老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老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谁敢向他挑战?(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 么?

  老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 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老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学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

  老师: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

  学生:身临其境

  老师: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学生:(复述潮来时的景象)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老师: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 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老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请学生背诵)

  老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老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老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 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 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老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请学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老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在这一课中除了黑板上词语好,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积累词语)

  老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老师这里有一小段关于海潮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不能也像本文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的描述出来。自己可以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让大家为你评一评。(学生练笔写作)

  老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写作才能?(请学学生朗读)

  学生: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的,一条接着一条,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老师:让我们为你精彩的写作而喝彩。(师生鼓掌鼓励)

  老师: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神笔、优美的话语,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观潮》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

  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城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些”、“浪潮越来越*”是说潮水是由远到*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观潮》教学实录3

  一 、调动感官,激趣导入

  师: 一走进你们班就发现了咱们班的孩子学**惯特别好,都坐得端端正正,书本摆放整齐,各个精神抖擞。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们。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种声音。(播放潮声)听出是什么声音了吗?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观”是什么意思?到了钱塘江,你最想看什么呢?

  生:我想看涌起的波浪。,<你的想法不错。>

  生:我想听涨潮的声音。<也行。>

  生:我想观察,面对大潮人的活动。<你对当时热闹的场景感兴趣。>

  师:你们想看的都在课文里,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看来你用心感受了)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师:(你很懂得用词,这个词用的非常贴切。)你和作者的感受一样。(板书:天下奇观

  这儿也有一个“观”字,还是看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观有三种解释,看看哪种解释更合适。奇观呢!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奇就是(奇妙),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它究竟奇在哪?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奇特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三:借助媒体,品读文本

  (一)体会潮来前的人山人海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农历八月十八,来到最佳观潮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海塘大堤吧!(播放人山人海的画面)

  师(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是第一次来这儿观潮吗?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急于想观潮,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

  (二)感受潮来时的雷霆万钧

  1、读中品

  师:究竟是什么奇特景象使人如此焦急期待呢?请同学们马上找到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

  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哪位同学愿意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生: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这潮水还未出现,就能听见闷雷般的巨响,可见它的气势有多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作者是用哪个词形容这潮声的呢?(闷雷滚动)闷雷滚动是什么样 的呢?(播放课件——闷雷声音)

  生:隆隆的响声(你思考得真快)

  师:一起来学学看。(轰隆隆)

  师:再听听潮水声(播放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潮水隆隆的响声多像闷雷滚动的情景啊!

  师:你听得真仔细,很会欣赏美。试试看,能否读出大潮未见奇景,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潮声,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了。我好像看见了人们面对江面有的喊,有的叫,有的跳,有的挥舞手臂!大堤上如一锅煮开的沸水。这真是……。

  生:人声鼎沸。

  师:还有喜欢不同句子的吗?

  生:我喜欢“过了 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句话写出了大潮声音变化,样子变化,人群的变化。

  师:这句话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看到了——(一条白线)。同学们,知道这白线是什么吗?(浪潮)在哪出线的?(水天相接)哦!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时,都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又沸腾了?

  生:因为在刚开始听到潮声时,人们就已经沸腾了;现在不仅听到了潮声,还看到了如白线般的潮头,不由自主地又激动得沸腾起来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第二次沸腾。现在我们就读出这种沸腾的气势来。(听了你的读,我感觉人群有一点点沸腾,谁能读得更沸腾些/?)

  c、师:谁还想告诉我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浪潮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气势也(越来越大)。随之,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激动)。

  师:让我们把江面出线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连起来读读,让我感受感受你们这种激动的心情,好吗?

  d、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作者把白浪比作了水墙。

  师:(播放画面)你们看两丈多高有多高?从中,你体会到?水墙让你想到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

  生:浪潮坚不可摧,势不可挡,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师: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大潮力量的风采吧!(播放录像)

  从画面录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男同学,请你们把男子汉的力量展示出来,美美地读读这句吧!

  e、师:还有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写出了浪潮的样子。(出示句子)

  师:不仅写了它的样子,还描绘了它的声音。喜欢这句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准备 一下,待会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师: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让我仿佛(播)看见了这白浪翻滚飞奔而来的情景,听见了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播放声音)。那一浪推一浪的样子(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这里有俩句话,想一想哪句更好?课件出示句子)

  生: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音和样子的气势,真是雄伟壮观!

  2、品中悟

  师:刚才大家品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顺序写的。看谁聪明,能把书中合适的词填进括号里。(生读)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呢?(生答,师板书:远——*)

  师:潮水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潮水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小结):作者就是如此由远而*地观察,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形态变化特点,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了这壮观景象,使我们心潮澎湃。师板书:声音 形态

  3、悟中记

  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描绘这潮来时的景象吧!(播课件——配乐师引读,生跟背)

  4、记中练

  师:作者准确的用词,生动的描绘,把大潮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能象作者那样,说说雷电时的景象吗?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三、拓展延伸

  1、 远景配解说

  师:同学们活学活用,真是学*的有心人。今天我们欣赏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发现呢!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请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上解说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1)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

《观潮》教学实录1

  老师:同学们, 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 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老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

  学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老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 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 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一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老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

  老师:怎么样读最合适?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

  学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老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学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 现大潮很壮观了。

  老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么样读?

  学生:声音响亮、有气势。

  老师:试着读一读。(学学生朗读)

  老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学生:(边读边回答)

  老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学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老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

  老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得吗?

  学生:从远到*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

  老师:作者按照从远到*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 么样的变化。

  学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老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老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谁敢向他挑战?(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 么?

  老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 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老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学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

  老师: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

  学生:身临其境

  老师: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学生:(复述潮来时的景象)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老师: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 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老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请学生背诵)

  老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老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老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 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 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老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请学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老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在这一课中除了黑板上词语好,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积累词语)

  老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老师这里有一小段关于海潮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不能也像本文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的描述出来。自己可以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让大家为你评一评。(学生练笔写作)

  老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写作才能?(请学学生朗读)

  学生: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的,一条接着一条,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老师:让我们为你精彩的写作而喝彩。(师生鼓掌鼓励)

  老师: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神笔、优美的话语,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观潮》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3

  一 、调动感官,激趣导入

  师: 一走进你们班就发现了咱们班的孩子学**惯特别好,都坐得端端正正,书本摆放整齐,各个精神抖擞。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们。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种声音。(播放潮声)听出是什么声音了吗?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观”是什么意思?到了钱塘江,你最想看什么呢?

  生:我想看涌起的波浪。,<你的想法不错。>

  生:我想听涨潮的声音。<也行。>

  生:我想观察,面对大潮人的活动。<你对当时热闹的场景感兴趣。>

  师:你们想看的都在课文里,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看来你用心感受了)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师:(你很懂得用词,这个词用的非常贴切。)你和作者的感受一样。(板书:天下奇观

  这儿也有一个“观”字,还是看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观有三种解释,看看哪种解释更合适。奇观呢!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奇就是(奇妙),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它究竟奇在哪?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奇特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三:借助媒体,品读文本

  (一)体会潮来前的人山人海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农历八月十八,来到最佳观潮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海塘大堤吧!(播放人山人海的画面)

  师(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是第一次来这儿观潮吗?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急于想观潮,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

  (二)感受潮来时的雷霆万钧

  1、读中品

  师:究竟是什么奇特景象使人如此焦急期待呢?请同学们马上找到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

  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哪位同学愿意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生: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这潮水还未出现,就能听见闷雷般的巨响,可见它的气势有多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作者是用哪个词形容这潮声的呢?(闷雷滚动)闷雷滚动是什么样 的呢?(播放课件——闷雷声音)

  生:隆隆的响声(你思考得真快)

  师:一起来学学看。(轰隆隆)

  师:再听听潮水声(播放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潮水隆隆的响声多像闷雷滚动的情景啊!

  师:你听得真仔细,很会欣赏美。试试看,能否读出大潮未见奇景,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潮声,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了。我好像看见了人们面对江面有的喊,有的叫,有的跳,有的挥舞手臂!大堤上如一锅煮开的沸水。这真是……。

  生:人声鼎沸。

  师:还有喜欢不同句子的吗?

  生:我喜欢“过了 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句话写出了大潮声音变化,样子变化,人群的变化。

  师:这句话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看到了——(一条白线)。同学们,知道这白线是什么吗?(浪潮)在哪出线的?(水天相接)哦!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时,都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又沸腾了?

  生:因为在刚开始听到潮声时,人们就已经沸腾了;现在不仅听到了潮声,还看到了如白线般的潮头,不由自主地又激动得沸腾起来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第二次沸腾。现在我们就读出这种沸腾的气势来。(听了你的读,我感觉人群有一点点沸腾,谁能读得更沸腾些/?)

  c、师:谁还想告诉我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浪潮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气势也(越来越大)。随之,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激动)。

  师:让我们把江面出线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连起来读读,让我感受感受你们这种激动的心情,好吗?

  d、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作者把白浪比作了水墙。

  师:(播放画面)你们看两丈多高有多高?从中,你体会到?水墙让你想到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

  生:浪潮坚不可摧,势不可挡,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师: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大潮力量的风采吧!(播放录像)

  从画面录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男同学,请你们把男子汉的力量展示出来,美美地读读这句吧!

  e、师:还有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写出了浪潮的样子。(出示句子)

  师:不仅写了它的样子,还描绘了它的声音。喜欢这句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准备 一下,待会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师: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让我仿佛(播)看见了这白浪翻滚飞奔而来的情景,听见了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播放声音)。那一浪推一浪的样子(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这里有俩句话,想一想哪句更好?课件出示句子)

  生: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音和样子的气势,真是雄伟壮观!

  2、品中悟

  师:刚才大家品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顺序写的。看谁聪明,能把书中合适的词填进括号里。(生读)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呢?(生答,师板书:远——*)

  师:潮水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潮水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小结):作者就是如此由远而*地观察,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形态变化特点,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了这壮观景象,使我们心潮澎湃。师板书:声音 形态

  3、悟中记

  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描绘这潮来时的景象吧!(播课件——配乐师引读,生跟背)

  4、记中练

  师:作者准确的用词,生动的描绘,把大潮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能象作者那样,说说雷电时的景象吗?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三、拓展延伸

  1、 远景配解说

  师:同学们活学活用,真是学*的有心人。今天我们欣赏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发现呢!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请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上解说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2)

——《学弈》优秀教学实录 (菁华3篇)

《学弈》优秀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流程,体验有效的学*。

  ⑵学*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掌握学*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⑶初步感悟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3、情感、价值观: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⑴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弈》这篇文言文。

  ⑵出示教学目标,指名读。

  2、自学质疑: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生:本文的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

  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资料的。

  师:学*文言文的最基本方法是诵读,最好方法也是诵读。让我们试着把课文读上两遍,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组内同学讨论,讨论后仍然不懂的,由组长在汇报时集中提出,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交流:

  生:我们想知道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

  生:我们想知道弈秋为什么不批评开小差的那个人?

  生:我们想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二、点拨新授

  1、初读,体会韵味节奏:

  师: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不是很流利,有乱断句的现象。)

  师:你们感觉如何?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是很流利。

  生:我认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他停顿得不够准确。

  师:谁再来试一试。

  又一生读。

  师: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他还是没能将停顿处理好。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你准备向谁挑战?

  生:我读,我准备向陈尚智挑战。

  学生赛读……

  师:还有许多同学还想读,别急,等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到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2、研读,理解内容:

  师:请对照注释,再读一读,看看这次有什么新收获?

  生分组自学后交流汇报

  生:我知道“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生:我知道:“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生:“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是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

  ……

  师:谁能把故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师:你知道:“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吗?请用写格言的形式把自己体会写出来。

  生: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一事无成。—未来的数学家(陆法东)。

  生: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未来的动漫大师(刘修文)。

  生: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未来的文学家(李梦婷)。

  ……

  3、赛读,尝试背诵:

  师:文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我们就试试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然后举行朗读比赛。

  师: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

  一生背,非常熟练。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

  生:我是先在头脑中想一想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再背诵。

  师: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生一齐背。

  4、对照目标,找出不足:

  师:学了本课你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生:我最满意的是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最不满意的是我们小组的人不肯回答问题。

  生:我最满意的是会被《学弈》,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让起来说故事的意思。

  生:我最满意的是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多读,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叫我读书。

  ……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课的学*目标,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掌握的向老师提出来。

  三、练*巩固

  1、出示竞赛题:

  ⑴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⑵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

  2、各小组对照竞赛题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汇报竞赛结果。

  五、拓展练*

  师:我们以前做过改诗成文的练*,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将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篇叙事具体的记叙文。(下课)

《学弈》优秀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视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懂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教学难点】

  学生参考注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幻灯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之。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指明读,并讲每句话的意思。)

  2、师:跟我们*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选自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的《学弈》这篇文言文。板书课题《学弈》(出示课件:插图)师:谁能讲讲这幅图?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同学们的开书。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出示课件:文章的停顿。)

  3、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工作的重要性。)

  生:一次自然实验课上老师讲师验方法我一心想着英语课要做准备,做实验

  时我就不会做了,学了这可我懂得了专心听讲的重要。

  声:有一次,水开了,妈妈让我灌暖壶,因为心里想着看电视,所以差点烫脚,所以我们做事也要专心致志。

  ……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背诵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时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读文言文的方法。

  生2:我懂得了学*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生3:我学会了参考注视理解古文内容的方法。

《学弈》优秀教学实录3

  一、依学定教,捕捉难点

  师: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背古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诗的?

  生:我上一年级就会背古诗了。

  生:我五岁就会背很多古诗了。

  生:我三岁开始爷爷就教我背古诗了。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可是光会背还不行,会用吗?

  生:会。

  师:那好,老师提供画面,你们来配以恰当的诗句。

  (教师用课件先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的情景,学生非常踊跃地竞猜诗句)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那么,有谁会背古文呢?

  生:我以前背过《论语》。(多数同学沉默)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接触过古文,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一篇古文,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一定会对古文产生兴趣。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书写“弈”)

  师: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生:“弈”就是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文章后面的注释后知道的。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注释,学*古文”。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了课文,有谁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

  (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同学拿出铅笔,在他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做个记号,学生读完全文后马上有同学举手。指出读得不通顺的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全班朗读。)

  师:我们知道,读书时还要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学生一起和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总是想着有没有天鹅飞来,所以,他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预*的时候有没有读不懂的句子呢?

  生:老师,我不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

  生:老师,我不知道“思援弓缴而射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问一下“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什么意思?

  这一环节,由古诗引到古文,自然生动,学生兴趣盎然,这是其一。由解课题导出学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由学生朗读课文引出学*古文的基本──断句停顿,渗透学法自如,这是其二。第三,在学生初步读通课文,大体了解文意后,教师及时而又十分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大懂的句子,学生提出的三个句子还真是课文中最难理解的句子。后续的教学避繁就简,顺应学生学路,紧紧抓住学生难解的句子,使教学在动态中生成,着力集中,省时高效,实为教学之高招。

  二、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学贵生疑”。你们能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很好。怎么解决呢?老师教你个办法,这些句子中有的词语的解释就在文章后,你们把它们抄注在词语旁边。然后,连起来想一想,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学读不懂的句子,自学完后纷纷举手。)

  师:谁来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心想着拉弓射箭把天鹅射下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中有注释。“援”是“引,拉”的意识思;“缴”指“箭”。把意思连起来就知道了一句话的意思。

  师:射天鹅?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生:我从“之”知道的,“之”的意思就是“天鹅”。

  师:看来你是真的读懂了。其他的句子谁能读懂?

  生:我知道这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一起学*,可是却不如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俱”是“一起”的意思,“弗若”是“不如”的意思,懂了这两个词,其他就好理解了。

  师:我还想问问,你是怎么分清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的?

  生:我是联系前面的内容知道的。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前一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可是学*效果却不相同。

  生:(看图描述)因为第一个人专心致志,而第二个人却在想着会不会有天鹅飞过来。所以,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但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师:谁能再用书上的语句说说。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谁的表述更清楚?

  生:我觉得第一个同学说得更清楚些。

  师:是不是用书上的语言表述就不清楚了呢?听老师读读。

  (师范读,极其清晰而有目的地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生:老师注意了停顿,所以,听起来就清楚多了。

  师:老师刚才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也在书上标出来,然后试着读读。(生朗读。)

  师:你看,注意了停顿,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第二个人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与”是“吗”,“弗若”与前一句“弗若之矣”中的“弗若”意思相同。

  师:本句的“弗若”没有注释,你能联系前一句来理解,棒极了。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

  生:“其”。

  师: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试读。(指名朗读。)

  学生提出不大懂的三句话,既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理解古文的关键。老师非常扎实地引导学生把注释抄注在句子中,学生看住注释,读读思思开始逐步明白文意,但还不一定能把句意连起来。此时,老师没有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读读议议,倾听咀嚼,不断探究,相互启发,逐层焐化,硬是让学生靠自己的学力琢磨感悟了意思,达到了教学目标。此外,老师还巧妙地利用难解的句子,前勾后连,相机剖析了导致学*效果迥异的原因,培养了语文的前后联系和整体把握能力。

  三、提升认识,妙用难点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把全文读好吗?

  生:(充满自信地回答)能!(生自由朗读;师指名朗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时读书一定很棒吧?

  生:(生纷纷摇头)老师,他*时学得不好。而且还会拖欠作业呢。

  师:(疑惑)是吗?那今天为什么学得这么好呢?

  生:因为他这节课专心致志,*时上课他总喜欢开小差。

  师:他暂时学得不理想,与成绩好的同学相比,“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曰,非然也。”

  师:你们都已经在说了,还用“曰”吗?再来,“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然也。

  师:你看,专心致志就有收获。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有。上星期,由于我上课听讲非常专心,所以上周的作业每次都是优。

  生:有一次,我做手工,刚开始还挺认真,可后来弟弟叫我下楼陪他玩,我一心想着快点做好。于是,就匆匆忙忙完成任务,结果第二天我的手工制作受到老师的批评。

  生:我写作业时总是不专心,老想着动画片,所以,每次作业质量都不好。以后,我一定专心写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专心听讲了吗?

  生:专心听讲了。

  一个学生读得不错,老师本想给这位学生以赞赏和鼓励,不想,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他“*时学得不好,还常常欠交作业”,面此,教师也感到突然,疑惑,但瞬息又调整教路,机敏而又艺术地变课堂不利因素为有益的教学情境,十分恰当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课堂生活中进一步深化了最难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的理解,既提高可语文素养,又提升了思想认识,更体现了融融的人文性。

  四、积累语言,内化难点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咱们合作背诵全文怎样?

  生自读课文数遍后,教师用课件隐去下面省略号中是文字,交替出示下面两组文字提示帮助记忆,指导背诵。

  1、“弈秋,……使弈秋……,其一人……;一人……,思援……。虽与之……,为是……?曰:……”

  2、“……善弈者也。……惟秋之惟听;……有鸿鹄将至,……而射之。……弗若之矣。……弗若与?……非然也。”很快地,全班同学流畅地背诵了全文,内化了语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借助注释自己学懂了文章,由于你们专心听讲,课上就把文章背了下来。还想再学*古文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布置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自学──《夸父逐日》,有信心学好吗?

  生:(满怀自信地回答)有。

  学*语言不仅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而且要熟读成诵乃至背得滚瓜烂熟,学*古文更是如此。这里,老师十分巧妙地让古文的句首、句末交替出现,既具引读与铺垫作用,更切合小学生爱动感爱变化的心理,学生兴致高涨,大部分学生极其高效地当堂背会了古文。依据学路,巧捕难点;抓住难点,有效探究,动态生成;抓住古文特点,看注释读通顺,咀嚼涵咏,渗透学法是本教学的最突出特色。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3)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菁华3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代伟人*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成果。

  (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

  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

  板书:

  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

  板书:

  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

  板书:

  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

  板书:

  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

  板书:

  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

  展示领起:看、忆

  答辩缩略:激(浊)扬(清)

  探究比拟:击、翔

  朗读活用:粪土

  运用故问:自问自答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2

  师:昨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句词,关于学*三种境界。每人分别写出一句。(有学生举手)三位学生上台板演。默写正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几位同学的字迹,大家发表评论(学生开始评论)

  师:字如其人,XX同学的字写的端正,一笔一划清晰明白,*时为人仔细踏实,这位同学的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较随意。有时候我们从细微处可以窥探人的一些性格。

  我们来看一幅书法作品,猜测人物的性格。(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

  师:成吉思汗中的汗都没念错,不错不错。

  生:老师,我们是背出来,实在看不懂这些字。

  师:哦,这是实话实说,老师也没有完全看懂。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我看到了狂放的性格,很有霸气。

  生:能放能收,拿得起,放的下。浪漫,潇洒。

  生;有领导才能,具有领袖气质。

  师:你很有预见性,你的想法和当时另一个大人物不谋而合,谁?

  师:不知道啊,蒋介石啊。(生笑)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诗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这时多么宽广博大的胸怀啊!这样的胸怀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师生朗读,渐入佳境)

  师:*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这首诗开头被评为*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怎么理解?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

  师:够大胆,敢怀疑,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看来名人这样写是倒装句,不是病句。为何要用倒装?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发的*的不满和嘲笑,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正所谓沧海横流

  生:方显英雄本色。

  师:好一个淡定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于是乎,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他眼中的景物有——

  生:山中的红叶。碧绿的江水

  生:前进的船和飞行的老鹰,还有游动的鱼。

  师:这些景物用一个字来领起,哪个字?

  生:看

  师:这个字叫做领字,看的内容到——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很好,一般写秋天吧,是这样开头,看黄叶飘零,树林红了。还行吧?

  生:气势不足,太有沧桑感了。

  生:词中万山红遍说明范围广,数量多。气势大。

  生:层林尽染,多有劲啊,写出红得层层叠叠,有层次感。

  师:其中有个字用得挺传神的,你认为是哪一个?

  生:染

  师:好在哪里?染这个动作我们模仿一下,比如染发的动作(生模仿)

  生:有一种动态的感觉,红色好像一样一层层铺过来,视觉的冲击力强,

  师:理解的不错,说说其他的景物。

  生:碧绿的江水江中,船在奋勇争先,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画面热闹

  师:给你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描写景物时,诗人的观察角度在变化?

  生:远眺和*观,角度变化,这样景物显得有层次。

  师:其他的景物说一说。

  生:翱翔的老鹰和自由游动的鱼。

  师:打住,说老鹰翱翔我们可以理解,用鹰翔长空还是鹰击长空?大家发表看法。

  生:翔字比较温和,翔字是说老鹰在空中停止滑翔,显示姿态的优美。而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这里要写出鹰的气势,用击字好。谁能解释鱼翔浅底怎么回事?鱼怎么用鸟的词语呢?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对,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写出秋天的不同之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师: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这样的有特色秋景,是否又有别的意义?按照常理,一般在深秋,叶子是黄黄的,江水是浅浅的,为何*的眼中却完全不一样?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满江的水不一定是眼前所见,而是心中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江水翻动。

  生:红色象征火热的激情,象征蓬勃的革命,也象征*内心的豪情,所以在他眼中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生:鹰击长空,可以理解革命运动的高涨,

  师:对,诗言志,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知音,一见钟情,借此秋景,宣泄心中情怀。表面上赞美秋天无限生机,实则赞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作者心里一高兴,喜悦之情自然流于笔端。感叹万类

  生:霜天竞自由,

  师:这些景物的灵魂是——

  生:自由。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生:没想过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这是说年龄特征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这是有实际行动,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是的,在这一时期,*很忙。*同志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称帝、领导了驱逐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诗诞生了,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什么是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是封建时代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

  生:就是指*军阀,把*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师:的确,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

  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也不怕出危险。我可不敢去,你们敢不?

  生:说明*强健的体魄,斗志昂扬,是游泳高手。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师:是夸张,即使是孙杨也不可能浪遏飞舟。*说过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一生的最爱。

  师:既然能到危险地方游泳,只能说哥游的不是泳,是斗志,是精神,是不屈。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代伟人*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 “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4)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

《狼》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狼》这篇课文。下面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狼》的作者是———一起来说。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叙的意思。“异”呢,奇异的故事。好,接着问,还是一起答。《狼》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短篇小说。

  师:对,小说,短篇小说。或者说,小小说。或者说文言小小说,都可以。它里面塑造了哪两个形象?

  生:屠户,狼。

  师:一个是屠户的形象,一个是狼的形象。下面我们再来回答一个问题,狼的形象在我们课文中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是狡猾的呢,还是残忍的呢?

  生:狡猾。

  师:很好。哪一个字可以表现?

  生:(小声地)黠。

  师:一起说。

  生:黠。

  师:黠,什么意思?

  生:狡猾。

  师:对,这篇文言小小说,充分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回答得很好。咱们下一步开始读课文。读课文,要积极一点。我想听你们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音如何,如果有误读的地方,老师给你们校正一下。齐读———一屠晚归

  生:(读全文)一屠晚归

  师:有这样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读音的问题。一个地方是第二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请在下面打一个小叉做记号。另外,把“骨已尽矣”这个“矣”字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这个地方不能够停下来。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是jìng去,不是jìn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后面打一个斜线,这儿要停一下,不是“其一犬”,不是一只狗子,是“其一”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第三个读音,“意暇甚shèn”,不是“意暇shèng”,“甚”,没有后鼻音。还有一个地方,“狼亦黠矣,而顷qīng刻两毙”,应是“qǐng刻两毙”,第三声。下面再读一遍。刚才读的速度太慢。这是一篇小说,你在读的时候,你就是屠户,你就是狼,要把那种情境读出来。老师读一段你们听。(师范读)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要这样来读。齐读的方式不好,你们杂然地读。各读各的———“一屠晚归”,读———

  (生杂然读)

  师:好,读完了。我们来把第四段试一下,一起来。要读出情景。———“少时,一狼径去”,读———

  生:(齐)少时,一狼径去亦毙之。

  师:没有读出屠户的勇敢。(教师范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才是屠户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自救的一种紧张的搏斗。再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读—

  生:(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师:“犬”的意思是———

  生:狗。

  师:不对,怎么会是狗呢?“犬”的含义是,像狗一样。再来一遍,要强化这个问题。

  师:“犬”的含义是———

  生:像狗一样。

  师:“洞”的意思是———

  生:打洞。

  师:“隧”的意思是———

  生:钻洞。

  师:这两个词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打洞,钻洞。“止”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通“只是”的“只”,对不对?这四个词的用法,叫做特殊用法。把它记在旁边。用一个符号,打上框框,注明是特殊用法。还有四个字,在下面作记号。主要在第四段里面。“一狼径去”的“去”,什么意思?

  生:离开,走开。

  师:“屠自后断其股”的“股”,什么意思?

  生:大腿。

  师:“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

  生:原来。

  师:对,相当于“原来”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止增笑耳。”“耳朵”的“耳”,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笑料。

  师:不。“止增笑耳”,那个“笑”是“笑料”,那个“耳”呢?相当于“罢了”,它是一个语气词。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就不能说“止增辕笑耳”,不是笑的耳朵啊。“止增笑耳”,感叹一下,“只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要读得很轻。这四个字,是古今意义区别很大的四个字。古今异义的差别。还有一组,三个词。“少时”,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

  师:那么“顷刻”呢?

  生:一会儿。

  师:一会儿,我建议大家把它解释为“很短的时间”。两个“一会儿”摆在一起,“顷刻”时间还要短一些。“几何哉”,“几何”,什么意思啊?

  生:多少。

  师:词义的问题,基本上就学到这里。我还发现同学们在预*时有一个缺点,就是课文下面的注释还没读好。好,下面咱们再读,这一次读,我们要读很长的时间。怎么样读呢?就是要读得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的,文章的脉络是什么。我们开始第一轮的朗读,读法是全班齐读。注意这样读:读完第一段之后,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教材的编者为我们写的“评点”,然后再读第二段,再读评点,这样读下去。哪一位想做先锋?好,你来。我们开始读了。懂得读法了吧。好,快一点进入情境。一屠晚归,开始读———

  生:(齐读)一屠晚归缀行甚远。

  生: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生:(齐读)屠惧并驱如故。

  生: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生:(齐读)屠大窘眈眈相向。

  生: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生:(齐读)少时盖以诱敌。

  生: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以上是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

  生:(齐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生: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师:嗯,合作得很好。但是还有两个地方没有读好。再读一下。前面第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还是没有读好。“其一犬坐于前”,“一”后面要停一下。“犬”字后面不能停的,不然那就读乱了。读,“其一犬坐于前”。再来。

  生:(齐读)少时止增笑耳。

  师:最后一段读得不流畅,应该这样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读———

  生:(齐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师:好,刚刚那位同学读了课文的评点。我在第一段的评点里面圈上了四个字:“遇狼”和“开端”;你们迅速地往下看,看看应该圈什么?

  生:应该是“御狼”和“故事的发展”。

  师:挺好的,接着来。

  生:第三个是“屠户杀狼”和“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生:第四个是“发表评论”和“故事的主题”。

  师:两个词。

  生:评论,主题。

  师:你们看,故事的脉络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学*不能就此而满足。这是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遍。我们不从屠户的角度来讲,从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段,狼怎么样;第二段,狼怎么样;第三段,狼怎么样;第四段,狼怎么样。你们赶快想一句简单的评点。这一组,第一段;这一组,第二段;这一组,第三段;这一组,第四段。赶快想。狼怎么样呢?越简单越好。

  师:应该是不假思索地把它说出来。好,第一组的,第一段,狼怎么样啊?谁来说?你来。

  生:第一段写狼的狡猾。

  师:不确切,最好能用课文里面的话说。

  生:缀行甚远。

  师:对。应该这样来说:两狼缀行。好,第二组的。写两狼怎么样呢?好,你说。

  生:写两狼凶恶贪婪。

  师:后面有个“并驱如故”,这个意思没有体现出来。谁来补充?两狼怎么样呢?跟在他后面,干什么呢?追!是不是追啊?

  生:是两狼紧追不舍。

  师:紧追,这个词用得好。或者两狼穷追,可以。第三组———

  生:这一段写狼不甘罢休,从“眈眈相向”可以看出来。

  师:对,两狼逼人。第四组。最好说了。你想说,好,你说。

  生:第四组写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你说呢?

  生:可以从“乃悟前狼假寐”看出来。

  师:应该怎么用“两狼———”来概括它的意思啊?

  生:两狼奸诈阴险。

  师:它的结果呢?

  生:结果是给屠户劈死了———

  师:呜呼哀哉———

  生:两狼被屠户杀死。

  师:用四个字。两狼怎么样?好,你说。

  生:两狼被杀。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评点,要从狼的角度来。我选一位。你来,你就说这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那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开始朗读,开始评点。(生齐读第一段)

  生:写两狼缀行。

  师:好,继续。(生齐读第二段)

  生:写两狼贪婪凶恶。

  师:两狼紧追。好,第三段———(生齐读第三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逼人。(生齐读第四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被杀。

  师:好,坐下。这个任务很艰难,你们终于完成了。下面你们就轻松了。你们朗读,我来评。好不好?你们要读出情境来。“一屠晚归”,读———(生齐读第一段)

  师: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生齐读第二段)

  师:投骨而不止狼,使人觉得屠户面临巨大的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生齐读三段)

  师:屠户在情急之中占据有利的地形,准备与狼搏斗,人、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情势难以预料。(生齐读第四段)

  师:狼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但是,人终于战胜了狼,化险为夷。(生齐读第五段)

  师:我问大家,这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一起说———

  生:议论。

  师:前面是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它的作用是———

  生:点明主题。

  师:你看,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光写故事不写寓意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深度。没有记叙,这个故事的议论就没有基础。下面,我们就把这一句再要读一下。我建议大家要读出一种深思感叹的语气,因为这个故事里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读出沉思的语气。你们读一下,我听一听。“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好,感叹的意味还要浓一点。我读一遍试一下,好不好。狼亦黠矣学不学得到?来,要像老夫子一样来读,要酝酿一下。“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还要有韵味地读一下,头摇晃一下,“狼亦黠矣”———一起来———

  生:狼亦黠矣

  师:好,咱们进行最后一个关键性的学*环节:品语言。这一个环节你们要是表现好的话,老师在下课之前就用武汉话给大家讲一段《狼》的湖北评书。品语言,怎么个品法呢?非常简单。你就说一句话,这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就行了。或者是,这一个字表现了什么什么。我先举一个例子。“一屠晚归,止有剩骨”,这个“晚”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表现这个屠户处于无人援助的境地,这就行了。你们还可以说半句,就是表明了时间,就行了,老师跟着你们来。准备一下就开始说,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讲。(生准备)

  师: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太高兴了。

  生:第三自然段的“顾”字,表示环视,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在寻找机会和利用环境。

  师:表达非常清晰。你来。

  生:第一段中的“缀”字用得很好,表现出了狼的狡猾。

  师:“缀行甚远”,表示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它在窥视,看屠户这个人怎么样,好不好杀他,好不好吃他。

  生:第二段的“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说明了狼的狡猾和奸诈。

  师:对,它们有恃无恐,彼此配合作战。

  生:第四段的“以刀劈狼首”,“劈”,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勇敢机智。

  师:对,力量之大。

  生:第四段的“目似瞑,意暇甚”,也写出了狼的狡猾阴险。

  师:对,眼睛好像眯着,好像很轻松,实际上酝酿着一个阴谋。

  生:第二段的“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两只狼的凶恶和贪婪。

  师:声势逼人啊,两只狼一起追。

  生:第四段的“奔”,是快速跑的意思。写出屠户迅速占据有利的位置。

  师:“奔”这个动词用得好。好,接着来。

  生:“止增笑耳”用得好,因为它讽刺了狼的奸诈。

  师:对,点出了它只不过还是禽兽,它毕竟没有人那么聪明勇敢,是不是?好,说到这里,我再说一下,这个“增笑”,实际上是作者要表达深层的含义,那就是狼,或者是像狼那样狡诈的势力,它们终究是要失败的,只不过是笑料。所以,“增笑”这两个字,很重要。它虽然很狡猾,但是它只不过是笑料。好,接着来。

  生:第三段中的“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中“眈眈相向”用得很好,因为“眈眈”写出了狼注视的样子。

  师:嗯,写了它观望的神态和凶残的眼光。

  生:第二段的“屠惧”,写出了屠户的害怕和担心。

  师:啊!写了心态!“投以骨”,他还在想办法,并没有怕得要死。

  生:第四段,“屠暴起”,写出了屠户勇敢机智,抓住时机。

  师:对,他所有的力量集中在这一“起”上,然后杀狼。

  生:第三段的“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说明屠户反应快,十分聪明。

  师:对,一下子就把防御的动作做出来了。

  生:第四段的“假寐”,表现了狼非常狡诈,奸诈。

  师:对,“假寐”,假装睡着,多么狡猾啊。好,你说。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写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对,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搞阴谋诡计。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显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一个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一个搞阴谋诡计。还有没有?啊,我觉得太美了,你们这么多的发言,应该还有几句话要说。好,你说。

  生:“骨已尽矣”写出了两狼的贪婪。

  师:屠户的办法已经想完了,连骨头都扔完了,但是狼呢,还在逼他。

  生:第四自然段的“意暇甚”写出狼的神情悠闲,表现出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嗯,这个“甚”字用得好,神情意态悠闲得很哪!是不是悠闲得很哪?它得假装出来呀。

  生:还有第三自然段的“屠大窘”写出了屠户当时急迫困窘的处境。

  师:这个“大窘”用得好,尤其是“大”字用得特别好,非常非常的窘迫,形势非常紧张,既写出了环境,又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还有没有?好,没有了,我们就轻松一下,我们觉得应该为刚刚的发言鼓一下掌,好不好?(生鼓掌)下面老师就给你们概括一下刚才的发言,同学们记一下:《狼》的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开头圆园字,交待了故事的时、地、人、事、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结尾圆园字,点出主题,寓意丰富深刻;中间?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是写狼或者人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和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像这样一连串的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狡诈、屠户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完了吗?哪位同学有勇气起来念一下你的笔记?(一生举手)这位同学值得表扬,总是先发言,总是先举手。但是我还是想把机会留给没有发言的同学。好,你来,你代表全班来表现你们记录的水*。(生念所抄笔记)

  师:怎么样?好!有很强的获取学*信息的能力!你们的表现非常好,看来老师逃不过表演这一关哪!老师真是不好意思,但是老师在表演之前还想送你们一句话,老师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们记在课本上面:孩子们———(学生笑)

  师:啊,你们都笑起来了。我送给你们的话是:孩子们,警惕生活中的“狼”。“狼”打引号。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师:因为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正在成长之中。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故事。是先鼓掌还是后鼓掌?

  生:先鼓掌。(鼓掌)

  师:讲得好的话就再鼓掌,讲得不好就算了。好,行了。开始讲!

  (老师用湖北评书的语调讲《狼》)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生鼓掌)

  师:这节课就讲完了。谢谢同学们。谢谢同学们的语文老师徐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狼》教学实录2

  课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本课的背景:树林、草坪、小溪

  师:(指板画,深情叙述)小朋友们,快看:在一大片绿绿的草地边儿,一条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一只可爱的小羊在小溪边儿喝水。(师贴图片:小羊)正在这时,从森林里走来了一只狼。(师贴图片:狼)

  师:你们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想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狼和小羊》的故事。狼字是本课的生字,有没有小朋友已经会写了?(多生举手)

  师:你来说说狼字怎么写?

  生:左边一个反犬旁,右边一个良字。

  师:大家同意吗?你们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

  生:我早就在故事书里见过狼字了。

  生:我是在电视里见过狼字的。

  生:我爸爸有一件衣服是七匹狼的。

  师:你们懂得在生活中识字,你们真棒!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块儿写一写狼字。(生书空,师板书)

  师:那么,狼和小羊在一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生:想

  师: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六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小朋友们放开声音自由地读吧!多读几次!(课件显示: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找碴儿)小朋友们,请看黑板,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找chár

  师:对,这个词应该读成儿化韵找chár,可有些小朋友却把它读成了找chá

  er,请跟老师读读!

  生齐读:找chár

  师: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生: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理由

  师:对,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理由、挑刺儿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个词。

  生:找chár

  师:(投影仪显示课文内容)除了找碴儿,课文里还有那些词也要读成儿化韵?

  生:那儿、这儿

  师:除了读准儿化韵,你们还想提醒大家注意那些字词的读音吗?

  生: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读准*舌音:脏字。

  生: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词勾画、指导)

  生: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把辩字读成了瓣字。

  师:辩和瓣就像一对双胞胎,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呢?

  生:瓣字中间是个瓜字,辩字中间是个言字旁。

  师:对,瓣字是两个辛辛在种瓜,种了瓜呀开朵花。(师板画花)辩字就是两个辛辛在说话,说着话呀争论它。(师做手势)现在大家能记住辩字了吗?想写好辩字吗?

  生:想

  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老师觉得辩字就像是一个和睦的三口之家。左边是妈妈,穿着漂亮的裙子,中间是儿子,个子小小的;右边是身材最高大的爸爸,站得直直的。

  师:孩子们,老师写得美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我写得更美!现在就请你们在田字格中美美地写写辩字吧!

  (生书写,师巡视提醒,展示优秀书写。)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里用辩字组了个什么词?

  生:争辩(师板书)

  师:谁和谁争辩?

  生:狼和小羊。

  师:因为狼故意找碴儿,所以引起了狼和小羊的争辩。那么,狼和小羊是怎么争辩的呢?请小朋友们默默地读读课文,看看狼和小羊都争辩了些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已经有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了,狼和小羊第一次争辩了什么?谁来读读?

  生:读出狼和小羊的第一次争辩

  师:你读得真是正确、流利。特别是脏这个*舌音读得真准。

  师:在争辩时,狼和小羊是什么语气呢?老师相信大家通过练读,不仅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课件显示:有味)

  师: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练读练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狼说的话(语气*淡)

  师:孩子,狼说这话可是在故意找碴儿啊!你们看这段话里有一个感叹号、一个问号,请想想狼会是什么语气?你能再读读吗?

  生再次读狼说的话

  师:我听出狼在生气地责问小羊。请再想想,狼除了会生气的说,还可能怎么说?

  生读出狼阴阳怪气的语气

  师:是的,狼可能会生气地责问小羊(师范读),也可能会故意阴阳怪气地说(师范读)。我们读书就应该大胆地想象,用心地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你是怎样想的,你就怎样读!读吧!

  师:那么,听了狼说的话,小羊是怎样争辩的呢?我们一起读读小羊说的话。

  生齐读

  师: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师:小羊为什么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呢?

  生:因为水是从狼这儿流到小羊那儿去的,不是从小羊这儿流到狼那儿去的。(师相机板书:是不是)

  师:(课件演示水流画面,加深理解)是啊,狼站在上游,水是从上往下流的,不是从下往上流的。你们能用是不是说句话吗?

  生:这是我自己做的手工,不是妈妈帮我做的。

  生:

  师: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小羊说这段话时,是什么表情呢?

  生:吃了一惊。

  师:小羊吃了一惊,又是用怎样的语气和狼争辩的呢?

  生:温和的语气

  师:谁能用温和的语气读读小羊说的话?(抽一生读)

  师:谁来评评。这是一只温和的小羊吗?

  生:这是一只温和的小羊,因为她的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那么,从小羊温和的态度中,你们体会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板书:_____的小羊)

  生:这是一只温柔的小羊。

  生:

  师:请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第一次争辩狼被小羊驳倒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样争辩的呢?请同桌的孩子,通过你们的朗读互相争辩争辩!

  同桌的孩子互读第二次争辩

  师:(巡视、指导)这一桌的孩子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认真听听好吗?

  两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扪,在这次争辩中狼是什么样儿的?

  生:狼是气冲冲的。

  师:他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你们也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我相信你们不仅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在嘴上,还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在脸上。来,带着你们的表情,再读!

  生再次齐读

  师:真是深情并茂呀!那么,小羊会在背后说狼的坏话吗?为什么?

  生:小羊根本不可能在背后说狼的坏话,因为小羊去年还没有出生。

  师:这一次,小羊还是温和地跟狼争辩的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从喊字可以看出小羊这次不是跟狼温和的争辩的。

  师:从喊字你们体会到小羊怎样的心情?

  生:着急

  生:害怕

  生:吃惊

  生:委屈

  师:我们试着读读!

  师:可怜的小羊着急、害怕地喊道:(生齐读)

  师:可怜的小羊吃惊地喊道:(生齐读)

  师:可怜的小羊委屈地喊道:(生齐读)

  师: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生各自读

  师:没听够,再读!

  生:啊,亲爱的狼先生

  师:停!什么?亲爱的狼先生?你们觉得狼可亲吗?(生:不可亲)可爱吗?(生:不可爱)可小羊却称它为亲爱的狼先生!此时,你又觉得小羊怎么样?给它送上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词也行!

  生:小羊太老实了

  生:小羊太善良了

  生:

  师:请把你们的体会放进句子中,再好好地读读狼和小羊的两次争辩。

  师:(课件显示课文段落)男生读狼说的话,女生读小羊说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有味啊!狼本想找碴儿名正言顺地吃掉小羊,可没想到两次争辩,狼都被小羊驳倒了,于是狼不想再──(生:争辩了)

  (课件显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引读:

  他──(生:龇着牙,逼*小羊)

  大声嚷道──(生:)

  说着就往小羊身上──(生:扑去)

  师:请注意这一连串带点的表示狼动作的词──龇、逼、嚷、扑

  师:用心地体会体会,闭上你的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找找朗读的感觉。

  生闭眼用心体会

  师:找到感觉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就放开声音读吧!

  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个小朋友不仅把课文读在了嘴上,还把课文读在了脸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感受!

  一生朗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吗?

  生齐读

  师: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板书:不是就是)

  (课件显示画面:狼)师: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板书:_____的狼)给他送上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词也好啊!这只狼怎么样?

  生:凶狠

  生:可恶

  生:凶恶

  生:

  师:那么,跟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请大家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跟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师: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整篇课文,给听课的老师送上你们最美妙的读书声!请三、四组的孩子读狼说的话,一、二组读小羊说的话。剩下的话,老师来读。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狼在小羊面前是一副凶恶的嘴脸!可当狼掉进了陷阱,向一只老山羊求救时,它却又是这样一副嘴脸。请孩子们自由地读读《会摇尾巴的狼》。(课件显示:《会摇尾巴的狼》片段)

  师:谁想谈谈,此时,你对狼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狼太阴险了

  生:狼是一个两面派,在小羊面前是一个样儿,再老山羊面前又是另一个样儿。

  生:

  师:对,狼阴险、狡诈、善于伪装,但不管狼怎样花言巧语,它凶残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师: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羊,你会怎么做呢?请把你们想到的用几句话写下来,给我们的课文添上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尾!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孩子们,再见!

《狼》教学实录3

  师:今天早晨,老师听到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成立一个“小金星”剧团,聘请老师担任团长。这节课,老师在你们当中选几名出色的小演员,你们想参加吗?(想)可是,老师有一个录取的条件,就是要演好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

  师: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背熟台词。

  生:要准备道具。

  生:表演时要有感情,不能紧张。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么为了演好课本剧,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狼为什么会要尾巴?

  生:我想知道狼要尾巴时是什么样?

  生:狼不会要尾巴,为什么课题却是《会要尾巴的狼》?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小故事。(想)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认真看,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我听明白了狼想让羊救它。

  生:我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写的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一只羊从这里路过,狼用花言巧语骗老山羊,而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生:我听明白这是狼和老山羊的故事。

  生:我明白了狼很狡猾,羊很聪明。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中的第14课,请同学们翻开书,再默读一遍,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有有11个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

  生:我读懂了狼的本性非常凶残的。

  生:我不懂“花言巧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言巧语”是说好听的话,一般指坏人说的假话。

  生:我不懂“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蔑”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

  师: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提了很多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学*了。老师恭喜你们!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有)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学*理解,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想)好,下面就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自由地学*其中的一次对话,看那组学的得出色!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学*的是哪次对话,请用手势打给老师好吗?(生打手势)咱们按顺序从第一次开始汇报,行吗?哪组愿意先汇报?

  A组:

  生:“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可以看出狼爬了很多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爬上来。所以狼很着急。

  生:我知道狼说的是假话,因为它和羊根本不是好朋友,上学期,我们学了狼和小山羊,狼欺负小山羊,还想吃小山羊呢!

  生:我觉得读狼说的话应该用假惺惺的哀求的语气来读,我给大家试试。(读)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我来试试。(读)

  师:这组的同学学得很有特色,老师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也学着他们他们的语气练一练。

  师:狡猾的大灰狼怎样才能获得老山羊的信任呢?哪组愿意接着汇报。

  B组:

  生:我组想给大家演一演,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评议一下。(表演)

  生:XXX演得好,他读出了大灰狼又老实又可怜的摸样,装得很像。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再肯定些,我给大家读读。(读)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老山羊看了狼几眼,同学们猜一猜,老山羊会看到什么?会想什么?

  生:老山羊会看到狼的眼睛里闪绿光,它会想狗的目光没这么凶狠,它好象是狼。

  生:老山羊会看到它的大尖牙,心想狗的牙没这么锋利,它不像狗。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爪子,心想狗的爪子不是这样尖尖的,它好象狼。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硬尾巴,它会想狗的尾巴总是向上翘,它的尾巴为什么又粗又硬呢?它可能是狼。

  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老山羊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狼听了这句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C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读狼,这一次狼还是说骗人的话,也应该带着假惺惺的语气读。(读)

  生:我读羊,老山羊的话应该坚定一些,我俩给大家分角色读一读。(读)

  生:我想提个问题,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

  生:因为狼的眼里有凶光,它怕老山羊看到。

  师:刚才XXX

  同学读大灰狼讨好的语气老师觉得还差了一点,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老师就是那只次、聪明的老山羊,你会对我说些什么讨好的话。如果说的好,我会考虑你上来。

  生:亲爱的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全世界都给你。

  师:吹牛,不救。

  生: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蛋糕、糖、苹果都送给你吃。

  师:我老山羊只吃青草,不稀罕你那些破玩艺,不救。

  生:老山羊,我家有一块漂亮的红宝石,如果你救我上去,我就把它送给你。

  师:我最喜欢宝石了,别着急,一会儿我救你。

  生:我有一块宝地,那里有很多鲜嫩的青草,那青草吃完就长,如果你带我出去我就带你去。

  师:真有这样的宝地吗?我现在就救你。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讨好的语气读读大灰狼的话。

  生:我还能背诵,我给大家试一试。

  师:你值得大家学*,同学们夸夸他。

  生:嘿,嘿,你真行,我比你还行。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提议你们男女生进行一次比赛,怎么样?男生读狼,女生读羊,老师读旁白。看谁读得最好!

  师:(评价)男生读的不错,女生读的更好。

  师:大灰狼见老山羊还不上当,心生一计,又想出了一个可笑的鬼主意,是什么呢?

  D组:

  生:我组想背一背的方式汇报。

  生:XXX背狼的话。XXX背老山羊的话,XXX背旁白。

  生:我还想给大家表演摇尾巴的动作。

  师:看,他表演得多买力呀,看来这摇尾巴的差事对于不会摇尾巴的人太难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的大灰狼是怎样摇尾巴的?

  (课件:大灰狼摇尾巴把土都扫起来)

  师:如果你是老山羊,我就是这只摇尾巴的狼,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大灰狼,你太可恨了,这大好时光我还不如回家吃睡觉呢?

  生:这可狠的大灰狼,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得回家吃饭去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指责大灰狼的语气读读老山羊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是大灰狼再也装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露出本来面目,哪组愿意接着说。

  E组:

  生:我们组想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我先给

  同学们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动作,请同学们跟我学(做动作)谢谢同学们的表扬。

  师: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最后一次对话)。

  师:我是动物园的小记者,刚才你表演的真出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唉!好险啊,如果我不认真观察,把它救上来,它一定会吃了我,那不就成了东郭先生了吗?我真聪明!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这只正在走开的老山羊,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认真识别,还以为它是一只驯良的狗呢?

  生:狼怎么狡猾怎么装也不像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生:哎呀,幸亏我及时识破了这只狡猾的狼,不然我会被吃掉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篇课本剧很有意义,你们想不想连起来演一演。(想)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老师选出最好的一组,评为剧团小演员。

  师:同学们学得太棒了,为了表达心意,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儿歌,想听吗?(想)

  (投影出示,生拍手配合)

  有只掉进陷阱里的狼

  遇到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自己心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识破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大家好好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狼被猎人打死了。

  生:小动物听老山羊说狼掉进陷阱里了,每人拿了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猎人打死大灰狼之后抬回家,煮着吃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讨厌狡猾的大灰狼,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的本性不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高度警惕,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识破狼的阴谋诡计,相信我们的同学会比老山羊更加聪明,对吗?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5)

——《观潮》教学教案 (菁华3篇)

《观潮》教学教案1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板书:远*)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潮来时

  *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教案2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观潮》教学教案3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惯。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板书:远*)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潮来时

  *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6)

——《观潮》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观潮》的教学反思1

  《观潮》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经历观潮的情景,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上完课后,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能动性和进取性,调动学生学*兴趣,提高了课堂质量与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有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因课施教。

《观潮》的教学反思2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因此,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赞颂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以及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

  上完课后提醒学生在新闻中或者在网络中收看钱塘江大潮以便于更直观的了解,更多的感受。更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以后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不同的切入点,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比如说这一课可以抓词语、可以按潮来的顺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观潮》的教学反思3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7)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

《狼》教学实录1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疏通文意

  师:先请这一组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注意辨析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准确,拿笔在课

  文上圈画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听读。圈画。)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他们读得有没有和你们不一样的地方?

  生1:第五自然段的“少时(shǎo)”,而不是“少时(shào)”。

  师:“少时(shǎo)”,和“少时(shào)”有什么区别?

  生1:“少时(shǎo)”是指过了一会儿,“少时(shào)”是指年少的时候。课文中指的是第一种意思。

  生2:“只露尻尾”的“尻”字,应该读kāo,而不是hāo。

  生3:第一自然段的“担中肉尽”的“担”读第四声,而不是第一声。后文的“弛担持刀”的“担”也读第四声。读四声表示担子,读第一声表示动作。

  生4:“一狼径去”的“径”读第四声。

  师:老师补充,好像还有一个地方,“而顷刻两毙”的“顷”字,读qǐng。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刚才我们在关注读音是否正确,那么停顿是否准确呢?

  (学生沉默。)

  (屏显:其一犬坐于前)

  师: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1:其一/犬坐/于前

  生2:其/一犬/坐于前

  师: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读?

  生3:我比较赞同第二种,因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其中有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师:照你这样翻译,“一犬”合在一起呢,还是“犬坐”合在一起?

  生3:犬坐。

  师:对,“犬”是用来修饰“坐”的,表示“像狗一样地坐”。像“犬”这样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很

  多。如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的咽,突出吃得急吃得猛;鬼哭狼嚎突出声音的可怕等。那么“犬坐”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4:狗给人的感觉是忠厚老实,狼象狗一样,写出狼好像也很忠厚老实。

  师:是啊,狼装得像狗一样忠厚老实的样子。文言文中一个朗读的停顿,一个字的解释都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去读出它的文学意蕴、文化内涵。

  三、解疑答惑,品读语句,感受狼的形象

  (一)解疑答惑,理解重点词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到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把它圈出来,读到特别有意思的描写狼的

  句子,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圈画词句。)

  (学生提问。)

  师:有没有还不太理解的词句?

  生1:第三段,“屠乃奔倚其下”,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2:于是那个屠夫奔向草堆,倚靠在草堆下面。“其”指代的是草堆。

  师:这句话有几个动作?

  生2:一个“奔”,一个“倚”。

  教师:现在理解了吗?

  生2:理解了。

  生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4:想要从草堆中打洞,攻击他的后面。

  师:“隧”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4:是打隧道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师:就在它附*,还有一个词也是这样的用法,是哪一个词?

  生4:“一狼洞其中”的“洞”,是打洞的意思。

  师:文中像这样有着特殊用法的词语还不少,课后要去整理。

  生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6:“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7:“顾也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一句中的“顾”字,原意指回头看,课文中指往旁边看。可是我怎么觉得应该解释为“回头看”啊。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该同学敢于质疑课文注解,不盲从权威,很好!另一方面,这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8:之前写到“而两狼之并驱入故”,说明两只狼在屠夫的后面,因此应该解释为“回头看”。

  生9:不对,课文写到“屠大窘,恐前后受敌”,说明此时两只狼的位置是一前一后,如果往后看,前面那只狼就要攻击他,往旁边看,一方面能观测地形,另一方面还能提防两只狼。

  生9:我也认为是往旁边看。当时情况紧急,屠夫急于寻找有利地形,因此左顾右盼,符合当时的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紧紧扣住文本,结合当时的情境做合理的想象和分析。像“顾”这样的词语有语境义,只有结合上下文,通过对文意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解答。还有吗?

  生10:“屠自后断其股”怎么解释?

  生11:屠夫从后面砍断它的屁股。

  生(众,叫出):“股”是大腿。

  师:对啊,文言文中的“股”往往指大腿,古代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众):没有问题了。

  师:那我们看看描写狼特别有意思的句子有哪些?

  生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生2: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生3:目似瞑,意暇甚。

  生4: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生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教师板书以上句子。)

  (二)品读语句,分析狼之形象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这些语句。先看第一句。哪个同学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

  生1:我。

  师:那就请你先把这句话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响亮。你觉得这个情节有意思在哪呢?

  生1:屠夫把骨头扔出去,一只狼在吃骨头,另一只狼还在追着屠夫,交替着进行,说明狼很聪明。

  生2:我觉得这两只狼很团结,它们俩不是同时盯着屠夫,而是一只狼吃,一只狼追,好像商量好似的。

  师:两只狼很默契,讲究战术。狼也懂得互相配合,让屠夫始终处于紧张之中。

  师:再看这两句话,“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谁来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3:骨头已经吃完了,但两只狼还是像以前那样一起追赶。

  师:“并驱”是什么意思?(板书:并驱)

  生(众):一起追赶。

  师:两只狼原先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呢?

  生(众):一前一后。

  师:然后等到屠夫的骨头的丢完了,它们的位置——?

  生(众):并驱。

  师:“并驱如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生4:原来的。

  师:“原来的”是指什么样子呢?根据上下文来回答。

  生4:缀行甚远。(板书:缀行)

  师:“缀行甚远”是怎样的一种行走姿态?

  生4:紧紧地跟了很远。

  师:“缀”是绞丝旁,丝带连缀着不断,说明狼紧紧地跟着屠夫,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间断。“缀行”和

  “并驱”能不能互换?

  生5:不能。因为狼追的是屠夫,不知道屠夫有没有威胁,说不定他的篮子里有刀,不能轻举妄动。所以要远远地跟着。

  师:原来屠夫的篮子里可能有刀,狼不敢贸然行事,先跟着试探一下。那后来又怎么敢“并驱”了呢?

  生(众):因为它们发现屠夫没有亮刀,而是投骨头给它们。

  师:看来这两个词的词义不一样,与情节的发展各自有关联,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上也有不同关系,所以不

  能换。蒲松龄用词准确,虽寥寥几笔,但表现力却非常强,就这两个词语已经把狼的狡猾、贪婪表现

  得淋漓尽致。我们把这一段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描写屠夫的句子,你们来读描写狼的句子。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再看这两句。也是你们觉得描写得特别有意思的句子。“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久之,目似暝,

  意暇甚。”一起来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话,这两句在写狼的什么?

  生(众):神态。

  师:更确切地说,是在写狼的——?

  生(众):眼睛。

  师:没错,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眈眈相向”,“目似暝,意暇甚”,从这个眼神的变化中,你看到了

  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到文中去朗读。(板书:眈眈)

  生1:狼的狡猾。

  师: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生1:面对屠夫的刀,“狼不敢前”,它不能硬来。可是它又不肯示弱,瞪着眼睛。有一个成语叫“虎视眈眈”,很凶的样子。这是一种心理战术,用眼神恐吓屠夫,你瞧,这狼有多狡猾啊。

  生2:而且我知道狼的眼睛在夜晚会发出可怕绿光。更可怕。

  师:你俩分析得真好,一个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一个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我们再来看,“目似暝,意暇甚”,这下狼有些放松了吧?

  生3:不,它更紧张了。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从后文看,这只狼的任务是引开屠夫的注意,它很怕屠夫看穿它们的计划,所以就更紧张了,大家看,文中写道“目似暝,意暇甚”,如果真的放松,就只要写“目暝,意暇”不就可以了吗?“似”是好像,说明不是真的闭上了眼;甚是“很”说明越是装得很悠闲,越是紧张。

  师:有道理。可见这两个词体现了这只狼是“假寐”,目的是为了迷惑屠夫。真是——

  生3:太狡猾了。(板书:假寐)

  三、分析心理,感受屠户形象

  师:从“缀行”到“并驱”到“耽耽”到“假寐”,蒲松龄只是寥寥数笔,把狼的贪婪、狡诈表现得一览无余。狼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屠夫的心理反应,我们来看看屠夫是怎么接招的?

  生1:屠夫一开始看到狼还是有点害怕的,所以是“惧,投以骨”;然后是“大窘”,“弛担持刀”,想以死

  相拼;趁“一狼径去”一狼“目似暝,意暇甚”时,“暴起,以刀劈狼首”。

  (板书:屠夫:惧——大窘—————乃悟

  投骨——持刀————暴起毙之)

  师:屠夫虽然最后是果断地杀了这两只狼。但是当他看到后面那只狼在钻隧道准备偷袭时,才明白原来“前

  狼假寐”。假如你是屠夫,你一转身,发现后面有一只狼想要攻击你,你那一刻心理是什么感觉?

  生2:害怕。

  生3:心有余悸。

  生4:腿会发软。

  师:对啊,其实到最后别看屠夫杀了狼,但心理还是有一种后怕。

  师:蒲松龄在写这场人与狼的较量,文字很简短。这狼啊是穷追不舍,变化多端,置屠夫于死地;而屠夫

  是从最初的妥协到了最后的奋起反击,置于死地而后生。正是从这场较量中,蒲松龄完成了对狼和屠

  夫形象的塑造。

  四、品议狼“黠”,多角度认识狼

  师:对于这场人狼之战,作者蒲松龄又是怎么评价的呢?我们一起来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书本空白的地方。

  (学生翻译)

  师:好,谁来读一读你的翻译?

  生1:狼也很狡猾,可是一会儿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

  师:大家说翻译得怎么样?

  生2:最后的“耳”字没翻译出来

  师:很好,“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你觉得蒲松龄在笑什么?

  生3:应该在笑狼的不自量力。

  生4:他还在笑像狼一样的禽兽。

  生5:他也是对社会上一些人的讽刺,像狼一样狡猾,像禽兽一样喜欢玩弄阴谋、耍花招。

  师:笑狼的狡猾、笑禽兽的欺骗手段、笑像狼一样的耍花招的人。我们要把这句话的嘲笑口吻读出来。哪个同学试试?

  (学生朗读)

  师:我们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他最后一句话读得很好,前面的“几何哉?”语气要再加强一些。

  师:除了这个地方要作处理之外,还有哪些建议?

  生2:停顿要恰当。如“止/增笑/耳”。

  师:好。还可以作什么处理?

  生3:把“几何哉”的反问语气读得更强烈一些。“禽兽”也要重读。

  生4:我觉得“几何哉”反而要读得轻一点,更能体现作者内心的蔑视与嘲笑。

  师:说得很好,还有别的建议吗?

  (学生沉默)

  师:老师倒有个建议:这里有两个虚词,一个是“矣”,还有一个字“耳”,这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我们要读足语调。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读两遍的方式来加强语气。比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哉?止增笑耳,止增笑耳。”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内心的嘲讽语气读出来,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朗读)

  师:是不是效果也好一些?(学生点头)其实我们在朗读这类句子时都可以做这样的处理。我还想问,你同不同意蒲松龄这个观点?你认为狼与人的这场斗争,只是增加了笑料吗?

  生1:不同意。我认为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应该还嘲讽了像狼这样的人。

  师:按你的理解,那你应该是同意作者的观点。

  生2:它应该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就是在这个笑的背后,应该有更多的思索在里面。

  生3:不赞同。蒲松龄说“顷刻两毙”,而事实上,人战胜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狼是很强大的敌人。

  生4:不赞同。因为狼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们高度配合,充满智慧。凭这一点,我们人类有时还不及它们呢!

  师:从这点看,再可恶的狼也有我们可以学*的一面。

  生5:不赞同。我觉得人太残忍了。“暴起毙之”,这么狠。

  生6:不对,你是站在狼的角度看,人很残忍。但如果在那样的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屠夫不挥刀毙狼,他就成为狼口中的骨头了呀!

  五、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

  师:我非常欣喜,同学们在读懂作者的意思之后还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非常可贵。其实狼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学著作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描写了多则关于狼的故事。(屏显)《狼三则》讲了三则关于狼的故事,今天所学的是其中的一则,另两则狼的结局分别是“钩死”和“吹死”。其实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不仅写了恶狼,也有善良的狼。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屏显)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如果你还想读更多的故事,请大家课后去阅读《聊斋志异》。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读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发现了文言文中一些解释很特别也挺有意思的词语,比如:洞,隧、股、意等,请大家课后做整理完成相应的表格练*。

《狼》教学实录2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3: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4: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5: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6:我们学*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评点:开篇就让学生“说”,这不仅仅只是文学常识问题,这样做颇有深意,有利于引导多向地感知课文,点明课文是经典的文言文小说,为后面“读”与“评”定下调子,埋下教学的伏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教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评点: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字,有声有色地走进故事。好!不仅读原文,而且读注释,意在用注释去扫清原文的文字及其他知识障碍,形式看似“笨拙”,效果却不容忽视。两处朗读点拨,一是着眼于读出味道,一是提醒句子不能读“破”。读得流畅还不行,要求自读并读出味道,给本文的“读”竖起了“路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任务。第一个学*任务是

  屏显:

  《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⑴ 标出拼音:窘( )倚( )瞑( )隧( )

  ⑵ 指出含义:丘( )犬( )洞( )隧( )

  ⑶ 区别词义:去( )股( )盖( )耳( )

  ⑷ 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⑴ 目似瞑意( ) 暇甚意 ( )

  ⑵ 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大家看一下练*,这叫课堂智能练*。这份练*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

  (老师将题目分到组。)

  (学生开始做题,老师巡堂。)

  师:第一组,哪位来?

  生1: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

  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2: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生3: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

  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4: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5:一片狼籍……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

  生6:杯盘狼籍。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

  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

  (评点:引导学生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点明与狼有关的词多为贬义。此举因类联篇,举一反三。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但积累也应懂得“发散”,抓住机缘。此处看似寻常,但若识得妙处,会让人懂得教学艺术常常就是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妥帖安排。)

  (生1生读出“窘”“倚”“暝”“隧”的拼音。)

  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生2:“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

  师:丘?

  生3:“丘”应该是小山。

  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4:“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丘”,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5:“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

  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6:“少(shà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

  师:有更正的吗?

  生7:我读的是“少(shǎo)时”不是“少(shào)时”。

  师:对,读“少(shǎ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8: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1: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

  (评点:教文言文,生字词怎么让学生熟悉、掌握,多读和解释仍是每节课不容忽视的“常规动作”。“盖”的解释很生活化,真是化难为易!“少(shǎo)时”的'订正也很细致,这些细节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被提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任务是:(屏显:师生诵读品评。)

  师:师生诵读品评。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二步,从狼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三步,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咱们把评点内容放在前四段,放在“叙”这一部分。我们这样做:大家读第一段,然后停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有个同学起来说:“这一段的大意是……”或“这一段的作用是……”我们每读一段,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评点一下这一段说什么……

  (全班读第一段)

  生1:这一段交待的是起因。

  师:“起因”写屠户遇狼,交待故事的起因,点明了时间、地点,这是故事的开端。

  下一段“屠惧,投以骨……”读起来。

  (学生读。)

  生2:我觉得第二段写屠户惧狼。

  师:这是故事情节的……

  生2:发展。

  师:对,很聪明。接着往下说。第3段“屠大窘……”读起来。(学生读)

  生3:这一段写屠户御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师:防御它,抵御它,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少时……”读起来(学生读)

  生4:这是屠户毙狼,这应该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师:这是故事的高潮和收束。挺好,刚才是从屠户的角度评说课文。下面从狼的角度来评这四段。老师提个建议,这样说:“这一段写两狼怎么样……

  生1:第一段写两狼跟踪那个屠户。

  师:用课文的话来说,“两狼缀行甚远……”很好,第二段。

  生2:第二段是写“两狼之并躯如故”。

  师:好,老师给你换一种说法:“两狼穷追不舍”,第三段呢?

  生3:两狼对屠户虎视眈眈。

  生4:我认为是两狼很邪恶地……

  师:咄咄逼人。

  生5:我觉得这一段是两狼与屠户对峙。

  师:两狼与人对峙,简单地说就是两狼逼人,把人逼到柴堆边了。第四段呢?

  生5:两狼被毙。

  师:好的。下面再从语言的角度来评说,你们朗读课文,我来评。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评。

  (生读“一屠晚归”)

  师:这一段开门见山,二十个字就点明了记叙的要素。两狼跟踪逼人,写出了紧张的气氛,情景扣人心弦,

  (生读:“屠惧……”)

  师:这一段描写细腻,“投”、“复投”写出了屠户的一再退让,“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联合作战,这时候的情景是,强敌压境,不容乐观。

  (学生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动词用得非常好,“恐”、“顾”、“奔”、“倚”、“驰”、“持”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屠户的紧张,也写出了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奔”、“倚”、“驰”、“持”使这一段故事更加紧张。故事的危险性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学生读“少时……”)

  师:这一段手法用得好,“一狼径去”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其一犬坐于前”也是一个悬念。这两个悬念其实写的是一个阴谋,“转视积薪后”写出屠户的警觉,“数刀毙之”写出了屠户的果断,故事到了这一段,真是一波未*一波又起。

  (评点:“师生诵读品评”是整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铺垫,这一板块即“爬坡”,难度不低。余老师采用先诵后评、角度多元、易难相续的办法,使眼前的“高山”化为克服困难后致胜的快乐,不由人不折服。品评角度的设置既富于变化,又分工明确:学生点评重在梳理故事情节,属“初级动作”,难度不大,使之乐于尝试。而教师从语言方面置评,则使赏析既细致入微,又内涵丰富,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这确属“示范性高难度动作”,但学生获得“熏染”之后,也可得其“神髓”。)

  师:好,咱们的课文评读品析,就到这儿。下面我们完成第三个学*任务。

  (屏显:语言欣赏体味。)

  师:每位同学认真地找一个地方,或者找一个词,或者找一个句,或者找一个段,谈谈“这个地方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老师先举个例,比如,一屠晚归,“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了,一个“晚”字,就渲染出气氛。好,开始。自选内容,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就表示你的点评。

  (同学们独立进行语言欣赏。)

  师:好的,全班来交流一下。

  生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写出了屠户的冷静,如果他没有冷静的头脑,他就什么都不能做了,等着狼来吃他。

  师:写出屠户在情急之中能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生2:我来说“乃奔倚其下”,这“奔”的动作很快,说明当时的形势很紧张。

  师:是啊,“奔倚其下”,快跑,跑到柴堆旁,靠着。放下担子,马上把刀***,写出了屠夫的紧张,还有情形的惊险。

  生3:我说“担中肉尽”,情况很危险。

  师:这地方是故事的伏笔,没有东西可扔了,一扔再扔,没有了!

  生4:我说的是“缀行甚远”。狼很饿,它们就是不放过屠夫,写出了气氛的紧张。

  师: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饿,还有另一个含义是在探虚实。狼不敢靠*人,远远地跟着,在观察形势。

  生5: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个“止”和“至”表现出狼的合作性和贪得无厌。

  师:是啊,不断地给屠夫强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多危险啊。

  生6:我讲的是“身已半入”这个“半入”说明了狼做好从后面攻击屠夫的准备。

  师:是啊,狼在后面打洞,已打了一半了,还在继续往前打,形势也是够紧张了。

  生7:“目似瞑,意暇甚”这句话写出了狼的狡诈。狼的战术是想让屠夫放松心理压力,放松警惕,然后就可以得逞了。

  师:是的,狼很狡猾,假装睡觉,迷惑屠夫,但正是这个机会给屠夫抓住了,因此,就有了“屠暴起”这个动作。

  生8:“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说明当时矛盾跌宕起伏,情况紧急,容不得屠夫细想。

  师:屠夫“大窘”,非常窘迫,好,你说。

  生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说明屠夫已将担中的肉扔完了,但两只狼还穷追不舍。

  师:还有吗?

  生10:“屠暴起”写屠夫在瞬间用很快的动作,很大的力气用刀把狼杀死。

  师:啊,速度快,力气大。第一刀劈了一下,第一只狼死了,连声音都没有,如果他有嚎叫的声音,另一只狼会知道……这一刀很厉害!再想一下,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一个屠户啊?他有刀啊,而且是杀猪刀。

  师:好,大家说得很好。时间不够了,老师小结一下: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开头二十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尾二十个字,点明了主旨,使文章的含义深刻,中间一百多个字写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的生动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扎实以及铺垫的到位。同学们对“奔”、“缀行”、“止”、“至”、“暴起”等词语的赏析和若干句子品评大多能品出味道来,这就是明证。由此可知,教而有术终缘于教须用心,教而有“道”。)

  师:那么我们下一个动作是什么?

  (屏显:课文趣味诵读。)

  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一个“啊”字。

  (请同学试着在文中恰当的地方加一个“啊”字。)

  (同学们思考,试读。)

  师:你的“啊”加在哪里?

  生1:加在“盖以诱敌”前面。叙述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声喊)“啊,盖以诱敌”!

  生2:我是加在最后一段开头“啊,狼亦黠矣……”

  师:你加在哪里?

  生3:我加在“亦毙之”后面:“啊,都死了。”

  (众笑。)

  师:他很高兴啊。你加在哪里?

  生4:我加在“乃悟前狼假寐”前面,“啊,乃悟前狼假寐”,恍然大悟。

  生5:我加在“屠暴起”前面。(大声朗读)“啊,屠暴起”,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

  (众笑。)

  生6:我想加在“盖以诱敌”前面,表现狼的狡猾。

  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

  (众笑。)

  生7:我加在“以刀劈狼首”后面,狼的惨叫后面应加一个象声词,(大声朗读)“以刀劈狼首,啊,又数刀毙之”。

  师:(笑)狼就“牺牲”了。我来说一个地方,(朗读)“少时,一狼径去,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夫突然发现一狼在他的身后打洞,加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你们加的大多数都对,但有些地方不对,“啊!狼死了。”不对,(众笑)好的,就在老师刚才加“啊”的地方,我们读起来啊,这个“啊”字要读得很传神。

  (学生齐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师:这一课咱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很辛苦,很聪明,很积极,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在课堂上,余老师让学生在课文适当的地方加个“啊”字,这的确是个极富想象力,极富趣味的环节。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时是十分投入的,答案五花八门,理由林林总总,“戏说”不断,笑声不断,错多对少。余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幽了学生一“默”:“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回头想想,这一设计仍令人称赏:不是把课文教“死”了,而是教活了,教得趣味横生。一个“趣”字贵于金!一个“啊”字加到恰当的地方,居然神彩毕现!学生由此领略到古文的魅力,激发了学*兴趣。学*由怕到爱,一个“趣”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

  【总评】

  这则教学实录在文言文教学上给人如下启迪:

  1、以内容解读为重心,依据文本特征,巧妙切入,上出滋味。《狼》是篇文言小说,余老师以狼与人的斗智斗勇为核心,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文字,梳理情节,品咂细节,使教学过程也如故事发展一样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2、文言文教学必须落实《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时下,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已*钙化、僵化,变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古汉语(语法)分析课。从余老师的教学实录看,字词落实,文句疏通并不一定就让人感到乏味,枯燥难耐,相反,“读注释”、“积成语”、“结合情节辩音析词”等环节前呼后应,自然浑成,不仅字句落实,而且文味四溢。这样应对文本,不仅可保学*文言文的“基本口粮”,而且可以夯实日后文言阅读的坚实基础。

  3、重视诵读品析,强**师示范,学生尝试,读出节奏,读出内涵,读出滋味,是教好文言文的有效路径。从课堂教学实录看,只要设计巧妙,引导到位,文言课文不仅可以上得扎实,而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文词文句品析)依然可以完成得相当出色。

《狼》教学实录3

  师:今天早晨,老师听到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成立一个“小金星”剧团,聘请老师担任团长。这节课,老师在你们当中选几名出色的小演员,你们想参加吗?(想)可是,老师有一个录取的条件,就是要演好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

  师: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背熟台词。

  生:要准备道具。

  生:表演时要有感情,不能紧张。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么为了演好课本剧,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狼为什么会要尾巴?

  生:我想知道狼要尾巴时是什么样?

  生:狼不会要尾巴,为什么课题却是《会要尾巴的狼》?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小故事。(想)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认真看,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我听明白了狼想让羊救它。

  生:我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写的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一只羊从这里路过,狼用花言巧语骗老山羊,而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生:我听明白这是狼和老山羊的故事。

  生:我明白了狼很狡猾,羊很聪明。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中的第14课,请同学们翻开书,再默读一遍,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有有11个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

  生:我读懂了狼的本性非常凶残的。

  生:我不懂“花言巧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言巧语”是说好听的话,一般指坏人说的假话。

  生:我不懂“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蔑”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

  师: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提了很多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学*了。老师恭喜你们!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有)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学*理解,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想)好,下面就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自由地学*其中的一次对话,看那组学的得出色!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学*的是哪次对话,请用手势打给老师好吗?(生打手势)咱们按顺序从第一次开始汇报,行吗?哪组愿意先汇报?

  A组:

  生:“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可以看出狼爬了很多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爬上来。所以狼很着急。

  生:我知道狼说的是假话,因为它和羊根本不是好朋友,上学期,我们学了狼和小山羊,狼欺负小山羊,还想吃小山羊呢!

  生:我觉得读狼说的话应该用假惺惺的哀求的语气来读,我给大家试试。(读)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我来试试。(读)

  师:这组的同学学得很有特色,老师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也学着他们他们的语气练一练。

  师:狡猾的大灰狼怎样才能获得老山羊的信任呢?哪组愿意接着汇报。

  B组:

  生:我组想给大家演一演,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评议一下。(表演)

  生:XXX演得好,他读出了大灰狼又老实又可怜的摸样,装得很像。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再肯定些,我给大家读读。(读)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老山羊看了狼几眼,同学们猜一猜,老山羊会看到什么?会想什么?

  生:老山羊会看到狼的眼睛里闪绿光,它会想狗的目光没这么凶狠,它好象是狼。

  生:老山羊会看到它的大尖牙,心想狗的牙没这么锋利,它不像狗。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爪子,心想狗的爪子不是这样尖尖的,它好象狼。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硬尾巴,它会想狗的尾巴总是向上翘,它的尾巴为什么又粗又硬呢?它可能是狼。

  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老山羊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狼听了这句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C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读狼,这一次狼还是说骗人的话,也应该带着假惺惺的语气读。(读)

  生:我读羊,老山羊的话应该坚定一些,我俩给大家分角色读一读。(读)

  生:我想提个问题,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

  生:因为狼的眼里有凶光,它怕老山羊看到。

  师:刚才XXX

  同学读大灰狼讨好的语气老师觉得还差了一点,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老师就是那只次、聪明的老山羊,你会对我说些什么讨好的话。如果说的好,我会考虑你上来。

  生:亲爱的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全世界都给你。

  师:吹牛,不救。

  生: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蛋糕、糖、苹果都送给你吃。

  师:我老山羊只吃青草,不稀罕你那些破玩艺,不救。

  生:老山羊,我家有一块漂亮的红宝石,如果你救我上去,我就把它送给你。

  师:我最喜欢宝石了,别着急,一会儿我救你。

  生:我有一块宝地,那里有很多鲜嫩的青草,那青草吃完就长,如果你带我出去我就带你去。

  师:真有这样的宝地吗?我现在就救你。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讨好的语气读读大灰狼的话。

  生:我还能背诵,我给大家试一试。

  师:你值得大家学*,同学们夸夸他。

  生:嘿,嘿,你真行,我比你还行。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提议你们男女生进行一次比赛,怎么样?男生读狼,女生读羊,老师读旁白。看谁读得最好!

  师:(评价)男生读的不错,女生读的更好。

  师:大灰狼见老山羊还不上当,心生一计,又想出了一个可笑的鬼主意,是什么呢?

  D组:

  生:我组想背一背的方式汇报。

  生:XXX背狼的话。XXX背老山羊的话,XXX背旁白。

  生:我还想给大家表演摇尾巴的动作。

  师:看,他表演得多买力呀,看来这摇尾巴的差事对于不会摇尾巴的人太难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的大灰狼是怎样摇尾巴的?

  (课件:大灰狼摇尾巴把土都扫起来)

  师:如果你是老山羊,我就是这只摇尾巴的狼,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大灰狼,你太可恨了,这大好时光我还不如回家吃睡觉呢?

  生:这可狠的大灰狼,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得回家吃饭去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指责大灰狼的语气读读老山羊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是大灰狼再也装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露出本来面目,哪组愿意接着说。

  E组:

  生:我们组想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我先给

  同学们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动作,请同学们跟我学(做动作)谢谢同学们的表扬。

  师: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最后一次对话)。

  师:我是动物园的小记者,刚才你表演的真出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唉!好险啊,如果我不认真观察,把它救上来,它一定会吃了我,那不就成了东郭先生了吗?我真聪明!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这只正在走开的老山羊,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认真识别,还以为它是一只驯良的狗呢?

  生:狼怎么狡猾怎么装也不像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生:哎呀,幸亏我及时识破了这只狡猾的狼,不然我会被吃掉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篇课本剧很有意义,你们想不想连起来演一演。(想)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老师选出最好的一组,评为剧团小演员。

  师:同学们学得太棒了,为了表达心意,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儿歌,想听吗?(想)

  (投影出示,生拍手配合)

  有只掉进陷阱里的狼

  遇到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自己心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识破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大家好好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狼被猎人打死了。

  生:小动物听老山羊说狼掉进陷阱里了,每人拿了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猎人打死大灰狼之后抬回家,煮着吃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讨厌狡猾的大灰狼,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的本性不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高度警惕,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识破狼的阴谋诡计,相信我们的同学会比老山羊更加聪明,对吗?


《观潮》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8)

——《观潮》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观潮》的教学反思1

  《观潮》是一篇写景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惯的好教材。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创设情景体会“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观潮》的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课件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观潮》的教学反思3

  《观潮》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经历观潮的情景,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上完课后,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能动性和进取性,调动学生学*兴趣,提高了课堂质量与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有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因课施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