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狼》教学实录1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疏通文意

  师:先请这一组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注意辨析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准确,拿笔在课

  文上圈画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听读。圈画。)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他们读得有没有和你们不一样的地方?

  生1:第五自然段的“少时(shǎo)”,而不是“少时(shào)”。

  师:“少时(shǎo)”,和“少时(shào)”有什么区别?

  生1:“少时(shǎo)”是指过了一会儿,“少时(shào)”是指年少的时候。课文中指的是第一种意思。

  生2:“只露尻尾”的“尻”字,应该读kāo,而不是hāo。

  生3:第一自然段的“担中肉尽”的“担”读第四声,而不是第一声。后文的“弛担持刀”的“担”也读第四声。读四声表示担子,读第一声表示动作。

  生4:“一狼径去”的“径”读第四声。

  师:老师补充,好像还有一个地方,“而顷刻两毙”的“顷”字,读qǐng。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刚才我们在关注读音是否正确,那么停顿是否准确呢?

  (学生沉默。)

  (屏显:其一犬坐于前)

  师: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1:其一/犬坐/于前

  生2:其/一犬/坐于前

  师: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读?

  生3:我比较赞同第二种,因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其中有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师:照你这样翻译,“一犬”合在一起呢,还是“犬坐”合在一起?

  生3:犬坐。

  师:对,“犬”是用来修饰“坐”的,表示“像狗一样地坐”。像“犬”这样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很

  多。如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的咽,突出吃得急吃得猛;鬼哭狼嚎突出声音的可怕等。那么“犬坐”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4:狗给人的感觉是忠厚老实,狼象狗一样,写出狼好像也很忠厚老实。

  师:是啊,狼装得像狗一样忠厚老实的样子。文言文中一个朗读的停顿,一个字的解释都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去读出它的文学意蕴、文化内涵。

  三、解疑答惑,品读语句,感受狼的形象

  (一)解疑答惑,理解重点词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到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把它圈出来,读到特别有意思的描写狼的

  句子,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

  (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圈画词句。)

  (学生提问。)

  师:有没有还不太理解的词句?

  生1:第三段,“屠乃奔倚其下”,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2:于是那个屠夫奔向草堆,倚靠在草堆下面。“其”指代的是草堆。

  师:这句话有几个动作?

  生2:一个“奔”,一个“倚”。

  教师:现在理解了吗?

  生2:理解了。

  生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4:想要从草堆中打洞,攻击他的后面。

  师:“隧”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4:是打隧道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师:就在它附*,还有一个词也是这样的用法,是哪一个词?

  生4:“一狼洞其中”的“洞”,是打洞的意思。

  师:文中像这样有着特殊用法的词语还不少,课后要去整理。

  生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6:“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7:“顾也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一句中的“顾”字,原意指回头看,课文中指往旁边看。可是我怎么觉得应该解释为“回头看”啊。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该同学敢于质疑课文注解,不盲从权威,很好!另一方面,这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8:之前写到“而两狼之并驱入故”,说明两只狼在屠夫的后面,因此应该解释为“回头看”。

  生9:不对,课文写到“屠大窘,恐前后受敌”,说明此时两只狼的位置是一前一后,如果往后看,前面那只狼就要攻击他,往旁边看,一方面能观测地形,另一方面还能提防两只狼。

  生9:我也认为是往旁边看。当时情况紧急,屠夫急于寻找有利地形,因此左顾右盼,符合当时的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紧紧扣住文本,结合当时的情境做合理的想象和分析。像“顾”这样的词语有语境义,只有结合上下文,通过对文意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解答。还有吗?

  生10:“屠自后断其股”怎么解释?

  生11:屠夫从后面砍断它的屁股。

  生(众,叫出):“股”是大腿。

  师:对啊,文言文中的“股”往往指大腿,古代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众):没有问题了。

  师:那我们看看描写狼特别有意思的句子有哪些?

  生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生2: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生3:目似瞑,意暇甚。

  生4: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生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教师板书以上句子。)

  (二)品读语句,分析狼之形象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这些语句。先看第一句。哪个同学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

  生1:我。

  师:那就请你先把这句话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响亮。你觉得这个情节有意思在哪呢?

  生1:屠夫把骨头扔出去,一只狼在吃骨头,另一只狼还在追着屠夫,交替着进行,说明狼很聪明。

  生2:我觉得这两只狼很团结,它们俩不是同时盯着屠夫,而是一只狼吃,一只狼追,好像商量好似的。

  师:两只狼很默契,讲究战术。狼也懂得互相配合,让屠夫始终处于紧张之中。

  师:再看这两句话,“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谁来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3:骨头已经吃完了,但两只狼还是像以前那样一起追赶。

  师:“并驱”是什么意思?(板书:并驱)

  生(众):一起追赶。

  师:两只狼原先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呢?

  生(众):一前一后。

  师:然后等到屠夫的骨头的丢完了,它们的位置——?

  生(众):并驱。

  师:“并驱如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生4:原来的。

  师:“原来的”是指什么样子呢?根据上下文来回答。

  生4:缀行甚远。(板书:缀行)

  师:“缀行甚远”是怎样的一种行走姿态?

  生4:紧紧地跟了很远。

  师:“缀”是绞丝旁,丝带连缀着不断,说明狼紧紧地跟着屠夫,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间断。“缀行”和

  “并驱”能不能互换?

  生5:不能。因为狼追的是屠夫,不知道屠夫有没有威胁,说不定他的篮子里有刀,不能轻举妄动。所以要远远地跟着。

  师:原来屠夫的篮子里可能有刀,狼不敢贸然行事,先跟着试探一下。那后来又怎么敢“并驱”了呢?

  生(众):因为它们发现屠夫没有亮刀,而是投骨头给它们。

  师:看来这两个词的词义不一样,与情节的发展各自有关联,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上也有不同关系,所以不

  能换。蒲松龄用词准确,虽寥寥几笔,但表现力却非常强,就这两个词语已经把狼的狡猾、贪婪表现

  得淋漓尽致。我们把这一段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描写屠夫的句子,你们来读描写狼的句子。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再看这两句。也是你们觉得描写得特别有意思的句子。“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久之,目似暝,

  意暇甚。”一起来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话,这两句在写狼的什么?

  生(众):神态。

  师:更确切地说,是在写狼的——?

  生(众):眼睛。

  师:没错,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眈眈相向”,“目似暝,意暇甚”,从这个眼神的变化中,你看到了

  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到文中去朗读。(板书:眈眈)

  生1:狼的狡猾。

  师: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生1:面对屠夫的刀,“狼不敢前”,它不能硬来。可是它又不肯示弱,瞪着眼睛。有一个成语叫“虎视眈眈”,很凶的样子。这是一种心理战术,用眼神恐吓屠夫,你瞧,这狼有多狡猾啊。

  生2:而且我知道狼的眼睛在夜晚会发出可怕绿光。更可怕。

  师:你俩分析得真好,一个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一个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我们再来看,“目似暝,意暇甚”,这下狼有些放松了吧?

  生3:不,它更紧张了。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从后文看,这只狼的任务是引开屠夫的注意,它很怕屠夫看穿它们的计划,所以就更紧张了,大家看,文中写道“目似暝,意暇甚”,如果真的放松,就只要写“目暝,意暇”不就可以了吗?“似”是好像,说明不是真的闭上了眼;甚是“很”说明越是装得很悠闲,越是紧张。

  师:有道理。可见这两个词体现了这只狼是“假寐”,目的是为了迷惑屠夫。真是——

  生3:太狡猾了。(板书:假寐)

  三、分析心理,感受屠户形象

  师:从“缀行”到“并驱”到“耽耽”到“假寐”,蒲松龄只是寥寥数笔,把狼的贪婪、狡诈表现得一览无余。狼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屠夫的心理反应,我们来看看屠夫是怎么接招的?

  生1:屠夫一开始看到狼还是有点害怕的,所以是“惧,投以骨”;然后是“大窘”,“弛担持刀”,想以死

  相拼;趁“一狼径去”一狼“目似暝,意暇甚”时,“暴起,以刀劈狼首”。

  (板书:屠夫:惧——大窘—————乃悟

  投骨——持刀————暴起毙之)

  师:屠夫虽然最后是果断地杀了这两只狼。但是当他看到后面那只狼在钻隧道准备偷袭时,才明白原来“前

  狼假寐”。假如你是屠夫,你一转身,发现后面有一只狼想要攻击你,你那一刻心理是什么感觉?

  生2:害怕。

  生3:心有余悸。

  生4:腿会发软。

  师:对啊,其实到最后别看屠夫杀了狼,但心理还是有一种后怕。

  师:蒲松龄在写这场人与狼的较量,文字很简短。这狼啊是穷追不舍,变化多端,置屠夫于死地;而屠夫

  是从最初的妥协到了最后的奋起反击,置于死地而后生。正是从这场较量中,蒲松龄完成了对狼和屠

  夫形象的塑造。

  四、品议狼“黠”,多角度认识狼

  师:对于这场人狼之战,作者蒲松龄又是怎么评价的呢?我们一起来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书本空白的地方。

  (学生翻译)

  师:好,谁来读一读你的翻译?

  生1:狼也很狡猾,可是一会儿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

  师:大家说翻译得怎么样?

  生2:最后的“耳”字没翻译出来

  师:很好,“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你觉得蒲松龄在笑什么?

  生3:应该在笑狼的不自量力。

  生4:他还在笑像狼一样的禽兽。

  生5:他也是对社会上一些人的讽刺,像狼一样狡猾,像禽兽一样喜欢玩弄阴谋、耍花招。

  师:笑狼的狡猾、笑禽兽的欺骗手段、笑像狼一样的耍花招的人。我们要把这句话的嘲笑口吻读出来。哪个同学试试?

  (学生朗读)

  师:我们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他最后一句话读得很好,前面的“几何哉?”语气要再加强一些。

  师:除了这个地方要作处理之外,还有哪些建议?

  生2:停顿要恰当。如“止/增笑/耳”。

  师:好。还可以作什么处理?

  生3:把“几何哉”的反问语气读得更强烈一些。“禽兽”也要重读。

  生4:我觉得“几何哉”反而要读得轻一点,更能体现作者内心的蔑视与嘲笑。

  师:说得很好,还有别的建议吗?

  (学生沉默)

  师:老师倒有个建议:这里有两个虚词,一个是“矣”,还有一个字“耳”,这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我们要读足语调。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读两遍的方式来加强语气。比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哉?止增笑耳,止增笑耳。”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内心的嘲讽语气读出来,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朗读)

  师:是不是效果也好一些?(学生点头)其实我们在朗读这类句子时都可以做这样的处理。我还想问,你同不同意蒲松龄这个观点?你认为狼与人的这场斗争,只是增加了笑料吗?

  生1:不同意。我认为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应该还嘲讽了像狼这样的人。

  师:按你的理解,那你应该是同意作者的观点。

  生2:它应该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就是在这个笑的背后,应该有更多的思索在里面。

  生3:不赞同。蒲松龄说“顷刻两毙”,而事实上,人战胜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狼是很强大的敌人。

  生4:不赞同。因为狼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们高度配合,充满智慧。凭这一点,我们人类有时还不及它们呢!

  师:从这点看,再可恶的狼也有我们可以学*的一面。

  生5:不赞同。我觉得人太残忍了。“暴起毙之”,这么狠。

  生6:不对,你是站在狼的角度看,人很残忍。但如果在那样的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屠夫不挥刀毙狼,他就成为狼口中的骨头了呀!

  五、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

  师:我非常欣喜,同学们在读懂作者的意思之后还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非常可贵。其实狼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学著作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描写了多则关于狼的故事。(屏显)《狼三则》讲了三则关于狼的故事,今天所学的是其中的一则,另两则狼的结局分别是“钩死”和“吹死”。其实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不仅写了恶狼,也有善良的狼。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屏显)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如果你还想读更多的故事,请大家课后去阅读《聊斋志异》。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读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发现了文言文中一些解释很特别也挺有意思的词语,比如:洞,隧、股、意等,请大家课后做整理完成相应的表格练*。

《狼》教学实录2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3: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4: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5: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6:我们学*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评点:开篇就让学生“说”,这不仅仅只是文学常识问题,这样做颇有深意,有利于引导多向地感知课文,点明课文是经典的文言文小说,为后面“读”与“评”定下调子,埋下教学的伏笔。)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教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评点: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字,有声有色地走进故事。好!不仅读原文,而且读注释,意在用注释去扫清原文的文字及其他知识障碍,形式看似“笨拙”,效果却不容忽视。两处朗读点拨,一是着眼于读出味道,一是提醒句子不能读“破”。读得流畅还不行,要求自读并读出味道,给本文的“读”竖起了“路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任务。第一个学*任务是

  屏显:

  《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⑴ 标出拼音:窘( )倚( )瞑( )隧( )

  ⑵ 指出含义:丘( )犬( )洞( )隧( )

  ⑶ 区别词义:去( )股( )盖( )耳( )

  ⑷ 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⑴ 目似瞑意( ) 暇甚意 ( )

  ⑵ 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大家看一下练*,这叫课堂智能练*。这份练*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

  (老师将题目分到组。)

  (学生开始做题,老师巡堂。)

  师:第一组,哪位来?

  生1:我想到三个成语,第一个是“狼吞虎咽”,第二个是“狼心狗肺”,第三个是“鬼哭狼嚎”。

  师:写得好,少了一点。

  生2:我写了两个,一个是“狼子野心”,一个是“狼狈为奸”。生3:我写了一个是“豺狼虎豹”。

  师:这是一个短语,还有吗?

  生4:我加一个“引狼入室”。

  师:好。还有吗?想想看:乱七八糟,吃了酒之后,桌上乱七八糟……杯盘怎样?

  生5:一片狼籍……

  师:这个不是成语啊。你说……

  生6:杯盘狼籍。

  师:好,我们来对一下,其实,关于狼的成语很多:

  屏显,学生读下列成语: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鬼哭狼嚎

  师: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好,我们来看第二题,第一小题,拼音……

  (评点:引导学生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点明与狼有关的词多为贬义。此举因类联篇,举一反三。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但积累也应懂得“发散”,抓住机缘。此处看似寻常,但若识得妙处,会让人懂得教学艺术常常就是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妥帖安排。)

  (生1生读出“窘”“倚”“暝”“隧”的拼音。)

  师:对的,第二小题解释词语。生2:“丘”是山丘;“犬”是狗;“洞”是打洞;“隧”是从柴草堆中打洞。

  师:丘?

  生3:“丘”应该是小山。

  师:第二个词“犬”。你说……

  生4:“犬”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刚才老师讲了,“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那里。“丘”,小山;“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好,第三小题,区别词义。

  生5:“去”是离开;“股”是大腿;“盖”是原来;“耳”是罢了。

  师:大家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去”是离,“盖”是承接上文表原因:“啊,原来是这样的”。第四小题是个双音节词,你来。

  生6:“少(shào)时”是一会儿,“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做假;“几何”是多少。

  师:有更正的吗?

  生7:我读的是“少(shǎo)时”不是“少(shào)时”。

  师:对,读“少(shǎo)时”,“顷刻”是一会儿;“变诈”是欺骗;“几何”是多少。第三题辨析多义词的意思,请你来。

  生8:第一个应该是神情的意思,第二个是想做或打算,第三个是威胁,第四个是敌人。

  师:请答第四题。

  生1: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贪婪狡诈的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本文要揭示的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很重要,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是一篇叙议……,后面加两个字,叙议怎么样?(学生答不出)叙议结合。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议论结尾,点明主题。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好,接着往下走。

  (评点:教文言文,生字词怎么让学生熟悉、掌握,多读和解释仍是每节课不容忽视的“常规动作”。“盖”的解释很生活化,真是化难为易!“少(shǎo)时”的'订正也很细致,这些细节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被提及,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师:我们的第二个学*任务是:(屏显:师生诵读品评。)

  师:师生诵读品评。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二步,从狼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三步,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咱们把评点内容放在前四段,放在“叙”这一部分。我们这样做:大家读第一段,然后停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有个同学起来说:“这一段的大意是……”或“这一段的作用是……”我们每读一段,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评点一下这一段说什么……

  (全班读第一段)

  生1:这一段交待的是起因。

  师:“起因”写屠户遇狼,交待故事的起因,点明了时间、地点,这是故事的开端。

  下一段“屠惧,投以骨……”读起来。

  (学生读。)

  生2:我觉得第二段写屠户惧狼。

  师:这是故事情节的……

  生2:发展。

  师:对,很聪明。接着往下说。第3段“屠大窘……”读起来。(学生读)

  生3:这一段写屠户御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师:防御它,抵御它,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少时……”读起来(学生读)

  生4:这是屠户毙狼,这应该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师:这是故事的高潮和收束。挺好,刚才是从屠户的角度评说课文。下面从狼的角度来评这四段。老师提个建议,这样说:“这一段写两狼怎么样……

  生1:第一段写两狼跟踪那个屠户。

  师:用课文的话来说,“两狼缀行甚远……”很好,第二段。

  生2:第二段是写“两狼之并躯如故”。

  师:好,老师给你换一种说法:“两狼穷追不舍”,第三段呢?

  生3:两狼对屠户虎视眈眈。

  生4:我认为是两狼很邪恶地……

  师:咄咄逼人。

  生5:我觉得这一段是两狼与屠户对峙。

  师:两狼与人对峙,简单地说就是两狼逼人,把人逼到柴堆边了。第四段呢?

  生5:两狼被毙。

  师:好的。下面再从语言的角度来评说,你们朗读课文,我来评。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评。

  (生读“一屠晚归”)

  师:这一段开门见山,二十个字就点明了记叙的要素。两狼跟踪逼人,写出了紧张的气氛,情景扣人心弦,

  (生读:“屠惧……”)

  师:这一段描写细腻,“投”、“复投”写出了屠户的一再退让,“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联合作战,这时候的情景是,强敌压境,不容乐观。

  (学生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动词用得非常好,“恐”、“顾”、“奔”、“倚”、“驰”、“持”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屠户的紧张,也写出了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奔”、“倚”、“驰”、“持”使这一段故事更加紧张。故事的危险性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学生读“少时……”)

  师:这一段手法用得好,“一狼径去”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其一犬坐于前”也是一个悬念。这两个悬念其实写的是一个阴谋,“转视积薪后”写出屠户的警觉,“数刀毙之”写出了屠户的果断,故事到了这一段,真是一波未*一波又起。

  (评点:“师生诵读品评”是整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铺垫,这一板块即“爬坡”,难度不低。余老师采用先诵后评、角度多元、易难相续的办法,使眼前的“高山”化为克服困难后致胜的快乐,不由人不折服。品评角度的设置既富于变化,又分工明确:学生点评重在梳理故事情节,属“初级动作”,难度不大,使之乐于尝试。而教师从语言方面置评,则使赏析既细致入微,又内涵丰富,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这确属“示范性高难度动作”,但学生获得“熏染”之后,也可得其“神髓”。)

  师:好,咱们的课文评读品析,就到这儿。下面我们完成第三个学*任务。

  (屏显:语言欣赏体味。)

  师:每位同学认真地找一个地方,或者找一个词,或者找一个句,或者找一个段,谈谈“这个地方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老师先举个例,比如,一屠晚归,“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了,一个“晚”字,就渲染出气氛。好,开始。自选内容,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就表示你的点评。

  (同学们独立进行语言欣赏。)

  师:好的,全班来交流一下。

  生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写出了屠户的冷静,如果他没有冷静的头脑,他就什么都不能做了,等着狼来吃他。

  师:写出屠户在情急之中能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生2:我来说“乃奔倚其下”,这“奔”的动作很快,说明当时的形势很紧张。

  师:是啊,“奔倚其下”,快跑,跑到柴堆旁,靠着。放下担子,马上把刀***,写出了屠夫的紧张,还有情形的惊险。

  生3:我说“担中肉尽”,情况很危险。

  师:这地方是故事的伏笔,没有东西可扔了,一扔再扔,没有了!

  生4:我说的是“缀行甚远”。狼很饿,它们就是不放过屠夫,写出了气氛的紧张。

  师: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饿,还有另一个含义是在探虚实。狼不敢靠*人,远远地跟着,在观察形势。

  生5: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个“止”和“至”表现出狼的合作性和贪得无厌。

  师:是啊,不断地给屠夫强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多危险啊。

  生6:我讲的是“身已半入”这个“半入”说明了狼做好从后面攻击屠夫的准备。

  师:是啊,狼在后面打洞,已打了一半了,还在继续往前打,形势也是够紧张了。

  生7:“目似瞑,意暇甚”这句话写出了狼的狡诈。狼的战术是想让屠夫放松心理压力,放松警惕,然后就可以得逞了。

  师:是的,狼很狡猾,假装睡觉,迷惑屠夫,但正是这个机会给屠夫抓住了,因此,就有了“屠暴起”这个动作。

  生8:“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说明当时矛盾跌宕起伏,情况紧急,容不得屠夫细想。

  师:屠夫“大窘”,非常窘迫,好,你说。

  生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说明屠夫已将担中的肉扔完了,但两只狼还穷追不舍。

  师:还有吗?

  生10:“屠暴起”写屠夫在瞬间用很快的动作,很大的力气用刀把狼杀死。

  师:啊,速度快,力气大。第一刀劈了一下,第一只狼死了,连声音都没有,如果他有嚎叫的声音,另一只狼会知道……这一刀很厉害!再想一下,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一个屠户啊?他有刀啊,而且是杀猪刀。

  师:好,大家说得很好。时间不够了,老师小结一下: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开头二十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尾二十个字,点明了主旨,使文章的含义深刻,中间一百多个字写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的生动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扎实以及铺垫的到位。同学们对“奔”、“缀行”、“止”、“至”、“暴起”等词语的赏析和若干句子品评大多能品出味道来,这就是明证。由此可知,教而有术终缘于教须用心,教而有“道”。)

  师:那么我们下一个动作是什么?

  (屏显:课文趣味诵读。)

  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一个“啊”字。

  (请同学试着在文中恰当的地方加一个“啊”字。)

  (同学们思考,试读。)

  师:你的“啊”加在哪里?

  生1:加在“盖以诱敌”前面。叙述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声喊)“啊,盖以诱敌”!

  生2:我是加在最后一段开头“啊,狼亦黠矣……”

  师:你加在哪里?

  生3:我加在“亦毙之”后面:“啊,都死了。”

  (众笑。)

  师:他很高兴啊。你加在哪里?

  生4:我加在“乃悟前狼假寐”前面,“啊,乃悟前狼假寐”,恍然大悟。

  生5:我加在“屠暴起”前面。(大声朗读)“啊,屠暴起”,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

  (众笑。)

  生6:我想加在“盖以诱敌”前面,表现狼的狡猾。

  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

  (众笑。)

  生7:我加在“以刀劈狼首”后面,狼的惨叫后面应加一个象声词,(大声朗读)“以刀劈狼首,啊,又数刀毙之”。

  师:(笑)狼就“牺牲”了。我来说一个地方,(朗读)“少时,一狼径去,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夫突然发现一狼在他的身后打洞,加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你们加的大多数都对,但有些地方不对,“啊!狼死了。”不对,(众笑)好的,就在老师刚才加“啊”的地方,我们读起来啊,这个“啊”字要读得很传神。

  (学生齐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师:这一课咱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很辛苦,很聪明,很积极,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在课堂上,余老师让学生在课文适当的地方加个“啊”字,这的确是个极富想象力,极富趣味的环节。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时是十分投入的,答案五花八门,理由林林总总,“戏说”不断,笑声不断,错多对少。余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幽了学生一“默”:“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回头想想,这一设计仍令人称赏:不是把课文教“死”了,而是教活了,教得趣味横生。一个“趣”字贵于金!一个“啊”字加到恰当的地方,居然神彩毕现!学生由此领略到古文的魅力,激发了学*兴趣。学*由怕到爱,一个“趣”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

  【总评】

  这则教学实录在文言文教学上给人如下启迪:

  1、以内容解读为重心,依据文本特征,巧妙切入,上出滋味。《狼》是篇文言小说,余老师以狼与人的斗智斗勇为核心,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文字,梳理情节,品咂细节,使教学过程也如故事发展一样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2、文言文教学必须落实《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时下,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已*钙化、僵化,变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古汉语(语法)分析课。从余老师的教学实录看,字词落实,文句疏通并不一定就让人感到乏味,枯燥难耐,相反,“读注释”、“积成语”、“结合情节辩音析词”等环节前呼后应,自然浑成,不仅字句落实,而且文味四溢。这样应对文本,不仅可保学*文言文的“基本口粮”,而且可以夯实日后文言阅读的坚实基础。

  3、重视诵读品析,强**师示范,学生尝试,读出节奏,读出内涵,读出滋味,是教好文言文的有效路径。从课堂教学实录看,只要设计巧妙,引导到位,文言课文不仅可以上得扎实,而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文词文句品析)依然可以完成得相当出色。

《狼》教学实录3

  师:今天早晨,老师听到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成立一个“小金星”剧团,聘请老师担任团长。这节课,老师在你们当中选几名出色的小演员,你们想参加吗?(想)可是,老师有一个录取的条件,就是要演好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

  师: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背熟台词。

  生:要准备道具。

  生:表演时要有感情,不能紧张。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么为了演好课本剧,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狼为什么会要尾巴?

  生:我想知道狼要尾巴时是什么样?

  生:狼不会要尾巴,为什么课题却是《会要尾巴的狼》?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小故事。(想)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认真看,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我听明白了狼想让羊救它。

  生:我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写的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一只羊从这里路过,狼用花言巧语骗老山羊,而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生:我听明白这是狼和老山羊的故事。

  生:我明白了狼很狡猾,羊很聪明。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中的第14课,请同学们翻开书,再默读一遍,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有有11个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

  生:我读懂了狼的本性非常凶残的。

  生:我不懂“花言巧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言巧语”是说好听的话,一般指坏人说的假话。

  生:我不懂“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蔑”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

  师: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提了很多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学*了。老师恭喜你们!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有)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学*理解,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想)好,下面就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自由地学*其中的一次对话,看那组学的得出色!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学*的是哪次对话,请用手势打给老师好吗?(生打手势)咱们按顺序从第一次开始汇报,行吗?哪组愿意先汇报?

  A组:

  生:“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可以看出狼爬了很多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爬上来。所以狼很着急。

  生:我知道狼说的是假话,因为它和羊根本不是好朋友,上学期,我们学了狼和小山羊,狼欺负小山羊,还想吃小山羊呢!

  生:我觉得读狼说的话应该用假惺惺的哀求的语气来读,我给大家试试。(读)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我来试试。(读)

  师:这组的同学学得很有特色,老师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也学着他们他们的语气练一练。

  师:狡猾的大灰狼怎样才能获得老山羊的信任呢?哪组愿意接着汇报。

  B组:

  生:我组想给大家演一演,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评议一下。(表演)

  生:XXX演得好,他读出了大灰狼又老实又可怜的摸样,装得很像。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再肯定些,我给大家读读。(读)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老山羊看了狼几眼,同学们猜一猜,老山羊会看到什么?会想什么?

  生:老山羊会看到狼的眼睛里闪绿光,它会想狗的目光没这么凶狠,它好象是狼。

  生:老山羊会看到它的大尖牙,心想狗的牙没这么锋利,它不像狗。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爪子,心想狗的爪子不是这样尖尖的,它好象狼。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硬尾巴,它会想狗的尾巴总是向上翘,它的尾巴为什么又粗又硬呢?它可能是狼。

  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老山羊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狼听了这句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C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读狼,这一次狼还是说骗人的话,也应该带着假惺惺的语气读。(读)

  生:我读羊,老山羊的话应该坚定一些,我俩给大家分角色读一读。(读)

  生:我想提个问题,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

  生:因为狼的眼里有凶光,它怕老山羊看到。

  师:刚才XXX

  同学读大灰狼讨好的语气老师觉得还差了一点,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老师就是那只次、聪明的老山羊,你会对我说些什么讨好的话。如果说的好,我会考虑你上来。

  生:亲爱的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全世界都给你。

  师:吹牛,不救。

  生: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蛋糕、糖、苹果都送给你吃。

  师:我老山羊只吃青草,不稀罕你那些破玩艺,不救。

  生:老山羊,我家有一块漂亮的红宝石,如果你救我上去,我就把它送给你。

  师:我最喜欢宝石了,别着急,一会儿我救你。

  生:我有一块宝地,那里有很多鲜嫩的青草,那青草吃完就长,如果你带我出去我就带你去。

  师:真有这样的宝地吗?我现在就救你。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讨好的语气读读大灰狼的话。

  生:我还能背诵,我给大家试一试。

  师:你值得大家学*,同学们夸夸他。

  生:嘿,嘿,你真行,我比你还行。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提议你们男女生进行一次比赛,怎么样?男生读狼,女生读羊,老师读旁白。看谁读得最好!

  师:(评价)男生读的不错,女生读的更好。

  师:大灰狼见老山羊还不上当,心生一计,又想出了一个可笑的鬼主意,是什么呢?

  D组:

  生:我组想背一背的方式汇报。

  生:XXX背狼的话。XXX背老山羊的话,XXX背旁白。

  生:我还想给大家表演摇尾巴的动作。

  师:看,他表演得多买力呀,看来这摇尾巴的差事对于不会摇尾巴的人太难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的大灰狼是怎样摇尾巴的?

  (课件:大灰狼摇尾巴把土都扫起来)

  师:如果你是老山羊,我就是这只摇尾巴的狼,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大灰狼,你太可恨了,这大好时光我还不如回家吃睡觉呢?

  生:这可狠的大灰狼,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得回家吃饭去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指责大灰狼的语气读读老山羊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是大灰狼再也装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露出本来面目,哪组愿意接着说。

  E组:

  生:我们组想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我先给

  同学们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动作,请同学们跟我学(做动作)谢谢同学们的表扬。

  师: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最后一次对话)。

  师:我是动物园的小记者,刚才你表演的真出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唉!好险啊,如果我不认真观察,把它救上来,它一定会吃了我,那不就成了东郭先生了吗?我真聪明!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这只正在走开的老山羊,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认真识别,还以为它是一只驯良的狗呢?

  生:狼怎么狡猾怎么装也不像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生:哎呀,幸亏我及时识破了这只狡猾的狼,不然我会被吃掉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篇课本剧很有意义,你们想不想连起来演一演。(想)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老师选出最好的一组,评为剧团小演员。

  师:同学们学得太棒了,为了表达心意,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儿歌,想听吗?(想)

  (投影出示,生拍手配合)

  有只掉进陷阱里的狼

  遇到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自己心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识破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大家好好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狼被猎人打死了。

  生:小动物听老山羊说狼掉进陷阱里了,每人拿了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猎人打死大灰狼之后抬回家,煮着吃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讨厌狡猾的大灰狼,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的本性不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高度警惕,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识破狼的阴谋诡计,相信我们的同学会比老山羊更加聪明,对吗?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1)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

《狼》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狼》这篇课文。下面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狼》的作者是———一起来说。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叙的意思。“异”呢,奇异的故事。好,接着问,还是一起答。《狼》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短篇小说。

  师:对,小说,短篇小说。或者说,小小说。或者说文言小小说,都可以。它里面塑造了哪两个形象?

  生:屠户,狼。

  师:一个是屠户的形象,一个是狼的形象。下面我们再来回答一个问题,狼的形象在我们课文中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是狡猾的呢,还是残忍的呢?

  生:狡猾。

  师:很好。哪一个字可以表现?

  生:(小声地)黠。

  师:一起说。

  生:黠。

  师:黠,什么意思?

  生:狡猾。

  师:对,这篇文言小小说,充分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回答得很好。咱们下一步开始读课文。读课文,要积极一点。我想听你们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音如何,如果有误读的地方,老师给你们校正一下。齐读———一屠晚归

  生:(读全文)一屠晚归

  师:有这样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读音的问题。一个地方是第二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请在下面打一个小叉做记号。另外,把“骨已尽矣”这个“矣”字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这个地方不能够停下来。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是jìng去,不是jìn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后面打一个斜线,这儿要停一下,不是“其一犬”,不是一只狗子,是“其一”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第三个读音,“意暇甚shèn”,不是“意暇shèng”,“甚”,没有后鼻音。还有一个地方,“狼亦黠矣,而顷qīng刻两毙”,应是“qǐng刻两毙”,第三声。下面再读一遍。刚才读的速度太慢。这是一篇小说,你在读的时候,你就是屠户,你就是狼,要把那种情境读出来。老师读一段你们听。(师范读)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要这样来读。齐读的方式不好,你们杂然地读。各读各的———“一屠晚归”,读———

  (生杂然读)

  师:好,读完了。我们来把第四段试一下,一起来。要读出情景。———“少时,一狼径去”,读———

  生:(齐)少时,一狼径去亦毙之。

  师:没有读出屠户的勇敢。(教师范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才是屠户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自救的一种紧张的搏斗。再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读—

  生:(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师:“犬”的意思是———

  生:狗。

  师:不对,怎么会是狗呢?“犬”的含义是,像狗一样。再来一遍,要强化这个问题。

  师:“犬”的含义是———

  生:像狗一样。

  师:“洞”的意思是———

  生:打洞。

  师:“隧”的意思是———

  生:钻洞。

  师:这两个词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打洞,钻洞。“止”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通“只是”的“只”,对不对?这四个词的用法,叫做特殊用法。把它记在旁边。用一个符号,打上框框,注明是特殊用法。还有四个字,在下面作记号。主要在第四段里面。“一狼径去”的“去”,什么意思?

  生:离开,走开。

  师:“屠自后断其股”的“股”,什么意思?

  生:大腿。

  师:“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

  生:原来。

  师:对,相当于“原来”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止增笑耳。”“耳朵”的“耳”,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笑料。

  师:不。“止增笑耳”,那个“笑”是“笑料”,那个“耳”呢?相当于“罢了”,它是一个语气词。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就不能说“止增辕笑耳”,不是笑的耳朵啊。“止增笑耳”,感叹一下,“只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要读得很轻。这四个字,是古今意义区别很大的四个字。古今异义的差别。还有一组,三个词。“少时”,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

  师:那么“顷刻”呢?

  生:一会儿。

  师:一会儿,我建议大家把它解释为“很短的时间”。两个“一会儿”摆在一起,“顷刻”时间还要短一些。“几何哉”,“几何”,什么意思啊?

  生:多少。

  师:词义的问题,基本上就学到这里。我还发现同学们在预*时有一个缺点,就是课文下面的注释还没读好。好,下面咱们再读,这一次读,我们要读很长的时间。怎么样读呢?就是要读得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的,文章的脉络是什么。我们开始第一轮的朗读,读法是全班齐读。注意这样读:读完第一段之后,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教材的编者为我们写的“评点”,然后再读第二段,再读评点,这样读下去。哪一位想做先锋?好,你来。我们开始读了。懂得读法了吧。好,快一点进入情境。一屠晚归,开始读———

  生:(齐读)一屠晚归缀行甚远。

  生: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生:(齐读)屠惧并驱如故。

  生: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生:(齐读)屠大窘眈眈相向。

  生: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生:(齐读)少时盖以诱敌。

  生: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以上是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

  生:(齐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生: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师:嗯,合作得很好。但是还有两个地方没有读好。再读一下。前面第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还是没有读好。“其一犬坐于前”,“一”后面要停一下。“犬”字后面不能停的,不然那就读乱了。读,“其一犬坐于前”。再来。

  生:(齐读)少时止增笑耳。

  师:最后一段读得不流畅,应该这样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读———

  生:(齐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师:好,刚刚那位同学读了课文的评点。我在第一段的评点里面圈上了四个字:“遇狼”和“开端”;你们迅速地往下看,看看应该圈什么?

  生:应该是“御狼”和“故事的发展”。

  师:挺好的,接着来。

  生:第三个是“屠户杀狼”和“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生:第四个是“发表评论”和“故事的主题”。

  师:两个词。

  生:评论,主题。

  师:你们看,故事的脉络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学*不能就此而满足。这是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遍。我们不从屠户的角度来讲,从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段,狼怎么样;第二段,狼怎么样;第三段,狼怎么样;第四段,狼怎么样。你们赶快想一句简单的评点。这一组,第一段;这一组,第二段;这一组,第三段;这一组,第四段。赶快想。狼怎么样呢?越简单越好。

  师:应该是不假思索地把它说出来。好,第一组的,第一段,狼怎么样啊?谁来说?你来。

  生:第一段写狼的狡猾。

  师:不确切,最好能用课文里面的话说。

  生:缀行甚远。

  师:对。应该这样来说:两狼缀行。好,第二组的。写两狼怎么样呢?好,你说。

  生:写两狼凶恶贪婪。

  师:后面有个“并驱如故”,这个意思没有体现出来。谁来补充?两狼怎么样呢?跟在他后面,干什么呢?追!是不是追啊?

  生:是两狼紧追不舍。

  师:紧追,这个词用得好。或者两狼穷追,可以。第三组———

  生:这一段写狼不甘罢休,从“眈眈相向”可以看出来。

  师:对,两狼逼人。第四组。最好说了。你想说,好,你说。

  生:第四组写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你说呢?

  生:可以从“乃悟前狼假寐”看出来。

  师:应该怎么用“两狼———”来概括它的意思啊?

  生:两狼奸诈阴险。

  师:它的结果呢?

  生:结果是给屠户劈死了———

  师:呜呼哀哉———

  生:两狼被屠户杀死。

  师:用四个字。两狼怎么样?好,你说。

  生:两狼被杀。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评点,要从狼的角度来。我选一位。你来,你就说这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那一段是写两狼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开始朗读,开始评点。(生齐读第一段)

  生:写两狼缀行。

  师:好,继续。(生齐读第二段)

  生:写两狼贪婪凶恶。

  师:两狼紧追。好,第三段———(生齐读第三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逼人。(生齐读第四段)

  生:这一段写两狼被杀。

  师:好,坐下。这个任务很艰难,你们终于完成了。下面你们就轻松了。你们朗读,我来评。好不好?你们要读出情境来。“一屠晚归”,读———(生齐读第一段)

  师: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生齐读第二段)

  师:投骨而不止狼,使人觉得屠户面临巨大的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生齐读三段)

  师:屠户在情急之中占据有利的地形,准备与狼搏斗,人、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情势难以预料。(生齐读第四段)

  师:狼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但是,人终于战胜了狼,化险为夷。(生齐读第五段)

  师:我问大家,这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一起说———

  生:议论。

  师:前面是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它的作用是———

  生:点明主题。

  师:你看,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光写故事不写寓意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深度。没有记叙,这个故事的议论就没有基础。下面,我们就把这一句再要读一下。我建议大家要读出一种深思感叹的语气,因为这个故事里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读出沉思的语气。你们读一下,我听一听。“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好,感叹的意味还要浓一点。我读一遍试一下,好不好。狼亦黠矣学不学得到?来,要像老夫子一样来读,要酝酿一下。“狼亦黠矣”,读———

  生:狼亦黠矣

  师:还要有韵味地读一下,头摇晃一下,“狼亦黠矣”———一起来———

  生:狼亦黠矣

  师:好,咱们进行最后一个关键性的学*环节:品语言。这一个环节你们要是表现好的话,老师在下课之前就用武汉话给大家讲一段《狼》的湖北评书。品语言,怎么个品法呢?非常简单。你就说一句话,这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就行了。或者是,这一个字表现了什么什么。我先举一个例子。“一屠晚归,止有剩骨”,这个“晚”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表现这个屠户处于无人援助的境地,这就行了。你们还可以说半句,就是表明了时间,就行了,老师跟着你们来。准备一下就开始说,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讲。(生准备)

  师: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太高兴了。

  生:第三自然段的“顾”字,表示环视,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在寻找机会和利用环境。

  师:表达非常清晰。你来。

  生:第一段中的“缀”字用得很好,表现出了狼的狡猾。

  师:“缀行甚远”,表示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它在窥视,看屠户这个人怎么样,好不好杀他,好不好吃他。

  生:第二段的“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说明了狼的狡猾和奸诈。

  师:对,它们有恃无恐,彼此配合作战。

  生:第四段的“以刀劈狼首”,“劈”,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勇敢机智。

  师:对,力量之大。

  生:第四段的“目似瞑,意暇甚”,也写出了狼的狡猾阴险。

  师:对,眼睛好像眯着,好像很轻松,实际上酝酿着一个阴谋。

  生:第二段的“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两只狼的凶恶和贪婪。

  师:声势逼人啊,两只狼一起追。

  生:第四段的“奔”,是快速跑的意思。写出屠户迅速占据有利的位置。

  师:“奔”这个动词用得好。好,接着来。

  生:“止增笑耳”用得好,因为它讽刺了狼的奸诈。

  师:对,点出了它只不过还是禽兽,它毕竟没有人那么聪明勇敢,是不是?好,说到这里,我再说一下,这个“增笑”,实际上是作者要表达深层的含义,那就是狼,或者是像狼那样狡诈的势力,它们终究是要失败的,只不过是笑料。所以,“增笑”这两个字,很重要。它虽然很狡猾,但是它只不过是笑料。好,接着来。

  生:第三段中的“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中“眈眈相向”用得很好,因为“眈眈”写出了狼注视的样子。

  师:嗯,写了它观望的神态和凶残的眼光。

  生:第二段的“屠惧”,写出了屠户的害怕和担心。

  师:啊!写了心态!“投以骨”,他还在想办法,并没有怕得要死。

  生:第四段,“屠暴起”,写出了屠户勇敢机智,抓住时机。

  师:对,他所有的力量集中在这一“起”上,然后杀狼。

  生:第三段的“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说明屠户反应快,十分聪明。

  师:对,一下子就把防御的动作做出来了。

  生:第四段的“假寐”,表现了狼非常狡诈,奸诈。

  师:对,“假寐”,假装睡着,多么狡猾啊。好,你说。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写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对,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搞阴谋诡计。

  生:一狼洞其中,也可以显出狼的阴险和狡诈。

  师:它们相互配合,前面的一个假装狗坐在那里,后面的一个搞阴谋诡计。还有没有?啊,我觉得太美了,你们这么多的发言,应该还有几句话要说。好,你说。

  生:“骨已尽矣”写出了两狼的贪婪。

  师:屠户的办法已经想完了,连骨头都扔完了,但是狼呢,还在逼他。

  生:第四自然段的“意暇甚”写出狼的神情悠闲,表现出狼的狡诈和阴险。

  师:嗯,这个“甚”字用得好,神情意态悠闲得很哪!是不是悠闲得很哪?它得假装出来呀。

  生:还有第三自然段的“屠大窘”写出了屠户当时急迫困窘的处境。

  师:这个“大窘”用得好,尤其是“大”字用得特别好,非常非常的窘迫,形势非常紧张,既写出了环境,又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还有没有?好,没有了,我们就轻松一下,我们觉得应该为刚刚的发言鼓一下掌,好不好?(生鼓掌)下面老师就给你们概括一下刚才的发言,同学们记一下:《狼》的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开头圆园字,交待了故事的时、地、人、事、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结尾圆园字,点出主题,寓意丰富深刻;中间?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是写狼或者人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和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像这样一连串的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狡诈、屠户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完了吗?哪位同学有勇气起来念一下你的笔记?(一生举手)这位同学值得表扬,总是先发言,总是先举手。但是我还是想把机会留给没有发言的同学。好,你来,你代表全班来表现你们记录的水*。(生念所抄笔记)

  师:怎么样?好!有很强的获取学*信息的能力!你们的表现非常好,看来老师逃不过表演这一关哪!老师真是不好意思,但是老师在表演之前还想送你们一句话,老师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们记在课本上面:孩子们———(学生笑)

  师:啊,你们都笑起来了。我送给你们的话是:孩子们,警惕生活中的“狼”。“狼”打引号。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师:因为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正在成长之中。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故事。是先鼓掌还是后鼓掌?

  生:先鼓掌。(鼓掌)

  师:讲得好的话就再鼓掌,讲得不好就算了。好,行了。开始讲!

  (老师用湖北评书的语调讲《狼》)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生鼓掌)

  师:这节课就讲完了。谢谢同学们。谢谢同学们的语文老师徐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狼》教学实录2

  课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本课的背景:树林、草坪、小溪

  师:(指板画,深情叙述)小朋友们,快看:在一大片绿绿的草地边儿,一条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一只可爱的小羊在小溪边儿喝水。(师贴图片:小羊)正在这时,从森林里走来了一只狼。(师贴图片:狼)

  师:你们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想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狼和小羊》的故事。狼字是本课的生字,有没有小朋友已经会写了?(多生举手)

  师:你来说说狼字怎么写?

  生:左边一个反犬旁,右边一个良字。

  师:大家同意吗?你们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

  生:我早就在故事书里见过狼字了。

  生:我是在电视里见过狼字的。

  生:我爸爸有一件衣服是七匹狼的。

  师:你们懂得在生活中识字,你们真棒!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块儿写一写狼字。(生书空,师板书)

  师:那么,狼和小羊在一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生:想

  师: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六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小朋友们放开声音自由地读吧!多读几次!(课件显示: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找碴儿)小朋友们,请看黑板,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找chár

  师:对,这个词应该读成儿化韵找chár,可有些小朋友却把它读成了找chá

  er,请跟老师读读!

  生齐读:找chár

  师: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生: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理由

  师:对,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理由、挑刺儿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个词。

  生:找chár

  师:(投影仪显示课文内容)除了找碴儿,课文里还有那些词也要读成儿化韵?

  生:那儿、这儿

  师:除了读准儿化韵,你们还想提醒大家注意那些字词的读音吗?

  生: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读准*舌音:脏字。

  生: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词勾画、指导)

  生: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把辩字读成了瓣字。

  师:辩和瓣就像一对双胞胎,我们应该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呢?

  生:瓣字中间是个瓜字,辩字中间是个言字旁。

  师:对,瓣字是两个辛辛在种瓜,种了瓜呀开朵花。(师板画花)辩字就是两个辛辛在说话,说着话呀争论它。(师做手势)现在大家能记住辩字了吗?想写好辩字吗?

  生:想

  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老师觉得辩字就像是一个和睦的三口之家。左边是妈妈,穿着漂亮的裙子,中间是儿子,个子小小的;右边是身材最高大的爸爸,站得直直的。

  师:孩子们,老师写得美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我写得更美!现在就请你们在田字格中美美地写写辩字吧!

  (生书写,师巡视提醒,展示优秀书写。)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里用辩字组了个什么词?

  生:争辩(师板书)

  师:谁和谁争辩?

  生:狼和小羊。

  师:因为狼故意找碴儿,所以引起了狼和小羊的争辩。那么,狼和小羊是怎么争辩的呢?请小朋友们默默地读读课文,看看狼和小羊都争辩了些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已经有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了,狼和小羊第一次争辩了什么?谁来读读?

  生:读出狼和小羊的第一次争辩

  师:你读得真是正确、流利。特别是脏这个*舌音读得真准。

  师:在争辩时,狼和小羊是什么语气呢?老师相信大家通过练读,不仅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课件显示:有味)

  师: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练读练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狼说的话(语气*淡)

  师:孩子,狼说这话可是在故意找碴儿啊!你们看这段话里有一个感叹号、一个问号,请想想狼会是什么语气?你能再读读吗?

  生再次读狼说的话

  师:我听出狼在生气地责问小羊。请再想想,狼除了会生气的说,还可能怎么说?

  生读出狼阴阳怪气的语气

  师:是的,狼可能会生气地责问小羊(师范读),也可能会故意阴阳怪气地说(师范读)。我们读书就应该大胆地想象,用心地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你是怎样想的,你就怎样读!读吧!

  师:那么,听了狼说的话,小羊是怎样争辩的呢?我们一起读读小羊说的话。

  生齐读

  师: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师:小羊为什么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呢?

  生:因为水是从狼这儿流到小羊那儿去的,不是从小羊这儿流到狼那儿去的。(师相机板书:是不是)

  师:(课件演示水流画面,加深理解)是啊,狼站在上游,水是从上往下流的,不是从下往上流的。你们能用是不是说句话吗?

  生:这是我自己做的手工,不是妈妈帮我做的。

  生:

  师: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小羊说这段话时,是什么表情呢?

  生:吃了一惊。

  师:小羊吃了一惊,又是用怎样的语气和狼争辩的呢?

  生:温和的语气

  师:谁能用温和的语气读读小羊说的话?(抽一生读)

  师:谁来评评。这是一只温和的小羊吗?

  生:这是一只温和的小羊,因为她的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那么,从小羊温和的态度中,你们体会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板书:_____的小羊)

  生:这是一只温柔的小羊。

  生:

  师:请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第一次争辩狼被小羊驳倒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样争辩的呢?请同桌的孩子,通过你们的朗读互相争辩争辩!

  同桌的孩子互读第二次争辩

  师:(巡视、指导)这一桌的孩子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认真听听好吗?

  两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扪,在这次争辩中狼是什么样儿的?

  生:狼是气冲冲的。

  师:他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你们也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我相信你们不仅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在嘴上,还能把狼气冲冲的样儿读在脸上。来,带着你们的表情,再读!

  生再次齐读

  师:真是深情并茂呀!那么,小羊会在背后说狼的坏话吗?为什么?

  生:小羊根本不可能在背后说狼的坏话,因为小羊去年还没有出生。

  师:这一次,小羊还是温和地跟狼争辩的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从喊字可以看出小羊这次不是跟狼温和的争辩的。

  师:从喊字你们体会到小羊怎样的心情?

  生:着急

  生:害怕

  生:吃惊

  生:委屈

  师:我们试着读读!

  师:可怜的小羊着急、害怕地喊道:(生齐读)

  师:可怜的小羊吃惊地喊道:(生齐读)

  师:可怜的小羊委屈地喊道:(生齐读)

  师: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生各自读

  师:没听够,再读!

  生:啊,亲爱的狼先生

  师:停!什么?亲爱的狼先生?你们觉得狼可亲吗?(生:不可亲)可爱吗?(生:不可爱)可小羊却称它为亲爱的狼先生!此时,你又觉得小羊怎么样?给它送上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词也行!

  生:小羊太老实了

  生:小羊太善良了

  生:

  师:请把你们的体会放进句子中,再好好地读读狼和小羊的两次争辩。

  师:(课件显示课文段落)男生读狼说的话,女生读小羊说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有味啊!狼本想找碴儿名正言顺地吃掉小羊,可没想到两次争辩,狼都被小羊驳倒了,于是狼不想再──(生:争辩了)

  (课件显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引读:

  他──(生:龇着牙,逼*小羊)

  大声嚷道──(生:)

  说着就往小羊身上──(生:扑去)

  师:请注意这一连串带点的表示狼动作的词──龇、逼、嚷、扑

  师:用心地体会体会,闭上你的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找找朗读的感觉。

  生闭眼用心体会

  师:找到感觉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就放开声音读吧!

  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个小朋友不仅把课文读在了嘴上,还把课文读在了脸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感受!

  一生朗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吗?

  生齐读

  师: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板书:不是就是)

  (课件显示画面:狼)师: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板书:_____的狼)给他送上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词也好啊!这只狼怎么样?

  生:凶狠

  生:可恶

  生:凶恶

  生:

  师:那么,跟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请大家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跟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师: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整篇课文,给听课的老师送上你们最美妙的读书声!请三、四组的孩子读狼说的话,一、二组读小羊说的话。剩下的话,老师来读。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狼在小羊面前是一副凶恶的嘴脸!可当狼掉进了陷阱,向一只老山羊求救时,它却又是这样一副嘴脸。请孩子们自由地读读《会摇尾巴的狼》。(课件显示:《会摇尾巴的狼》片段)

  师:谁想谈谈,此时,你对狼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狼太阴险了

  生:狼是一个两面派,在小羊面前是一个样儿,再老山羊面前又是另一个样儿。

  生:

  师:对,狼阴险、狡诈、善于伪装,但不管狼怎样花言巧语,它凶残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师: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羊,你会怎么做呢?请把你们想到的用几句话写下来,给我们的课文添上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尾!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孩子们,再见!

《狼》教学实录3

  师:今天早晨,老师听到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成立一个“小金星”剧团,聘请老师担任团长。这节课,老师在你们当中选几名出色的小演员,你们想参加吗?(想)可是,老师有一个录取的条件,就是要演好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

  师: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背熟台词。

  生:要准备道具。

  生:表演时要有感情,不能紧张。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么为了演好课本剧,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狼为什么会要尾巴?

  生:我想知道狼要尾巴时是什么样?

  生:狼不会要尾巴,为什么课题却是《会要尾巴的狼》?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小故事。(想)那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认真看,想一想,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我听明白了狼想让羊救它。

  生:我听明白了这个故事写的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一只羊从这里路过,狼用花言巧语骗老山羊,而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生:我听明白这是狼和老山羊的故事。

  生:我明白了狼很狡猾,羊很聪明。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中的第14课,请同学们翻开书,再默读一遍,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有有11个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

  生:我读懂了狼的本性非常凶残的。

  生:我不懂“花言巧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言巧语”是说好听的话,一般指坏人说的假话。

  生:我不懂“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轻蔑”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

  师: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提了很多问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学*了。老师恭喜你们!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你们觉得有意思吗?(有)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学*理解,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想)好,下面就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自由地学*其中的一次对话,看那组学的得出色!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学*的是哪次对话,请用手势打给老师好吗?(生打手势)咱们按顺序从第一次开始汇报,行吗?哪组愿意先汇报?

  A组:

  生:“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可以看出狼爬了很多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爬上来。所以狼很着急。

  生:我知道狼说的是假话,因为它和羊根本不是好朋友,上学期,我们学了狼和小山羊,狼欺负小山羊,还想吃小山羊呢!

  生:我觉得读狼说的话应该用假惺惺的哀求的语气来读,我给大家试试。(读)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我来试试。(读)

  师:这组的同学学得很有特色,老师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也学着他们他们的语气练一练。

  师:狡猾的大灰狼怎样才能获得老山羊的信任呢?哪组愿意接着汇报。

  B组:

  生:我组想给大家演一演,希望大家能给我们评议一下。(表演)

  生:XXX演得好,他读出了大灰狼又老实又可怜的摸样,装得很像。

  生:老山羊的话应该再肯定些,我给大家读读。(读)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老山羊看了狼几眼,同学们猜一猜,老山羊会看到什么?会想什么?

  生:老山羊会看到狼的眼睛里闪绿光,它会想狗的目光没这么凶狠,它好象是狼。

  生:老山羊会看到它的大尖牙,心想狗的牙没这么锋利,它不像狗。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爪子,心想狗的爪子不是这样尖尖的,它好象狼。

  生:老山羊看到狼的硬尾巴,它会想狗的尾巴总是向上翘,它的尾巴为什么又粗又硬呢?它可能是狼。

  师:同学们真聪明,所以老山羊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狼听了这句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C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我读狼,这一次狼还是说骗人的话,也应该带着假惺惺的语气读。(读)

  生:我读羊,老山羊的话应该坚定一些,我俩给大家分角色读一读。(读)

  生:我想提个问题,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

  生:因为狼的眼里有凶光,它怕老山羊看到。

  师:刚才XXX

  同学读大灰狼讨好的语气老师觉得还差了一点,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老师就是那只次、聪明的老山羊,你会对我说些什么讨好的话。如果说的好,我会考虑你上来。

  生:亲爱的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全世界都给你。

  师:吹牛,不救。

  生:老山羊,如果你救了我,我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蛋糕、糖、苹果都送给你吃。

  师:我老山羊只吃青草,不稀罕你那些破玩艺,不救。

  生:老山羊,我家有一块漂亮的红宝石,如果你救我上去,我就把它送给你。

  师:我最喜欢宝石了,别着急,一会儿我救你。

  生:我有一块宝地,那里有很多鲜嫩的青草,那青草吃完就长,如果你带我出去我就带你去。

  师:真有这样的宝地吗?我现在就救你。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讨好的语气读读大灰狼的话。

  生:我还能背诵,我给大家试一试。

  师:你值得大家学*,同学们夸夸他。

  生:嘿,嘿,你真行,我比你还行。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提议你们男女生进行一次比赛,怎么样?男生读狼,女生读羊,老师读旁白。看谁读得最好!

  师:(评价)男生读的不错,女生读的更好。

  师:大灰狼见老山羊还不上当,心生一计,又想出了一个可笑的鬼主意,是什么呢?

  D组:

  生:我组想背一背的方式汇报。

  生:XXX背狼的话。XXX背老山羊的话,XXX背旁白。

  生:我还想给大家表演摇尾巴的动作。

  师:看,他表演得多买力呀,看来这摇尾巴的差事对于不会摇尾巴的人太难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的大灰狼是怎样摇尾巴的?

  (课件:大灰狼摇尾巴把土都扫起来)

  师:如果你是老山羊,我就是这只摇尾巴的狼,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大灰狼,你太可恨了,这大好时光我还不如回家吃睡觉呢?

  生:这可狠的大灰狼,闹得我肚子咕咕叫,我得回家吃饭去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指责大灰狼的语气读读老山羊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是大灰狼再也装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露出本来面目,哪组愿意接着说。

  E组:

  生:我们组想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我先给

  同学们表演一下大灰狼的动作,请同学们跟我学(做动作)谢谢同学们的表扬。

  师:我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最后一次对话)。

  师:我是动物园的小记者,刚才你表演的真出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呢?

  生:唉!好险啊,如果我不认真观察,把它救上来,它一定会吃了我,那不就成了东郭先生了吗?我真聪明!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这只正在走开的老山羊,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不认真识别,还以为它是一只驯良的狗呢?

  生:狼怎么狡猾怎么装也不像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生:哎呀,幸亏我及时识破了这只狡猾的狼,不然我会被吃掉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篇课本剧很有意义,你们想不想连起来演一演。(想)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课本剧,老师选出最好的一组,评为剧团小演员。

  师:同学们学得太棒了,为了表达心意,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儿歌,想听吗?(想)

  (投影出示,生拍手配合)

  有只掉进陷阱里的狼

  遇到善良的老山羊

  狼说自己是条狗

  还说自己心善良

  老山羊不上当

  识破狼的坏心肠

  狼的下场怎么样

  大家好好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狼被猎人打死了。

  生:小动物听老山羊说狼掉进陷阱里了,每人拿了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

  生:猎人打死大灰狼之后抬回家,煮着吃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讨厌狡猾的大灰狼,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的本性不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高度警惕,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识破狼的阴谋诡计,相信我们的同学会比老山羊更加聪明,对吗?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2)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菁华3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1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2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

  (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3

  教学步骤

  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生做。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岁在癸丑

  (2)临文嗟悼

  (3)流觞曲水

  (4)趣舍万殊

  二、句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怎么看出来?

  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生:围坐着喝。

  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事雅”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

  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

  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和上来。

  生按要求朗读。

  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

  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

  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生翻译。

  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

  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

  生:孔子说的。

  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缘何而起?

  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

  生译

  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

  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译这一句。

  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么?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独。

  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整个句子。

  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师:《兰亭集序》里,20个 “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个代词吧。

  师:代什么?

  出示ppt5

  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师: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 “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催化了精神的**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觉醒。

  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

  生朗读

  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悲。

  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出示Ppt5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悲伤。

  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

  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

  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

  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

  出示ppt5

  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

  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样。

  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生:有点消极。

  师:仅仅是消极的吗?“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说。

  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书法

  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

  出示ppt8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生齐读。

  师: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师:阅读:周国*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3)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菁华3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1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还能背吗?每人背一首,注意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先后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自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很多,也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鞍远远地看去像一一块白布。

  师:像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像垂挂着的白布。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说到瀑布就让人很容易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流水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谁如道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 (PU)。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师: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同桌相互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汇集成的。

  生: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计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绦绕着香炉峰。你们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谁能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 的水汽,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 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你能讲出来,很好!谁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面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可以说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遍?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蜂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缓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银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彩丰富、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便于常常读背。

  [总评:霍老师教学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求读和背,仅仅花了10分钟。这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疑”字。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活动:1)学生汇报预*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生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

  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生5)我们应认真学*,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海师附小(郑晓莉)

  一

  、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

  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赛读古诗。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整节课学生参与学*的热情高、参与面也很广。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3

  师生问好

  我问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

  生:西湖

  生:九华山

  生:青岛

  师:到过这地方吗?

  板书庐山

  生:有香庐峰

  师:九江市南,自十有名,苏轼到过,题西林壁。

  生背

  师:庐山的云雾的特别美,看看飘渺的云雾。据统计云雾有,看老师写瀑布

  师:板书

  师:唐代著名的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资料

  生:说有关李白的资料。从网上及有关书上找到的资料,读的不怎么通顺。

  师:跟着学生读,帮助学生不会读的

  师:他的诗歌颂祖国河山的,有九百多首。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看清楚,*看不清楚

  师:这首诗会背吗

  生:会背

  生:生背

  师:有多少同学会背

  生:齐读

  师:背的真好,我们合作一次,你们背我来写,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跟着我一直写。

  生读师写

  香炉峰

  [此处关于语文的事太多,时间浪费的太多]

  师:会背了,会写了,能读好这首诗吗?

  生:读

  师:很美呀,不但正确、有利于,有快有慢,读出节奏美。

  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好像读到了什么规律呀?看看有什么规律吗?

  师:每个字的都是什么,都是“”押韵,

  生:读。

  师:把诗读正确、流利,还要明白这首诗写的什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自己学自己的。默读。

  生:读,自己画。

  师:作者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主要描写了瀑布

  师:还有吗

  生:紫色的云雾

  师:什么地方的

  生:香炉峰

  师:从哪儿看瀑布

  生:在山下看的

  师:不同的意见

  生:远处山看的

  师:观看瀑布的地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要把瀑布当作银河

  师:出示瀑布图落差

  150米

  师:在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在阳光的照射下。

  师: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生:挂在山前面的一条河流

  师:哪几个字特别好

  生:生与挂

  师:师将这两个字加点

  师:云雾就像是从香炉峰中冒出来一样

  生:挂用的,远处看,像白练挂在山头

  师:瀑布是什么样子,是流动的,流动的瀑布是什么呀,就像一条大河,挂在。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生:读

  师:远看瀑布看到的情况,又看到什么?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银河的落九天

  师:为什么在三千尺?作者量过高度,作者为什么用三千尺

  生:说明瀑布很长很长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

  生:赠汪伦

  生:万重山

  师:用三千尺说明非常

  高。

  生:读

  师:看到这三千尺的飞流,作者不得不怀疑是九重天的银河落了下来,为什么怀疑是银河从天下落下来?

  生:香炉峰被云雾挡住了,以为银河落下来。

  师:我们仿佛站在脚

  下,作者不由得地怀疑,读

  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谁来读一读

  生:生读

  师:好有气势的瀑布

  生:生读

  师:读出气势磅礴

  生读

  师:不同的人读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感觉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瀑布相当于银河那么的长

  生:比三千尺更要长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很长很长

  生:很壮观

  生:雄伟壮观

  师:请大家把这一切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出壮观景象来了

  生:读

  师:指导学生读第一句[指导不到位]

  生:读

  师:真是壮观的瀑布,如果你站在瀑布下,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呢?放录像。

  [这断录像不错]

  生:看的我非常激动

  生:如果有笔就把它画下来

  师:有纸写下来就行,画也可以,写也可以

  [自动生成]

  [学生写时,教师不要说了,让孩子静静地写吧,给孩子一个静静的时空]

  师:出示了一首瀑布诗,叶圣陶写的。

  下课。

  五一长假到了,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写出美的诗篇来。


《狼》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4)

——手指课文教学实录 (菁华3篇)

手指课文教学实录1

  一、感知整体

  (一)揭示课题。

  (二)了解学生学*起点。

  (三)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说说课文大意。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板书:总—分—总

  二、解读特点

  (一)根据课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任务之一: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学生默读,标画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这是略读课文,可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深入读书,边读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看到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和学*的成长轨迹。]

  (二)教师引导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1、亲*大拇指的特点

  (1)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不美。

  (2)感受性格。

  找出具体描写最肯吃苦的词。“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

  用朗读突出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围绕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

  板书:姿态和性格

  2、亲*其它四指的特点

  以第一人称“我是食指(或中指、无名指、小指)……”选其一来介绍它的姿态和性格。

  3、适时指导朗读重点语句,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抓重点语句理解文本,使得词语有了温度,文字有了内涵,文本有了意蕴,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写作特点不再是那么苍白。而学生无拘无束的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手指,更让明理时语文味亦能香飘飘。]

  三、升华启示

  (一)自主研读学*任务之二:这**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把感受写在句子的边上。

  2、全班交流。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手指一样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举例说明。

  (二)阅读链接《手》

  1、初读材料,了解大意。

  2、说出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利用课内的时间补充《手》的阅读,渗透“比较阅读“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感受同是启示性的文章,但不同内容、不同写法的内涵和魅力。更体现了教师促成学生与文本、与其它同学交流互动的个性情感、语言的发展。]

  (三)进行快乐练笔。(选择一题)

  1、搜集一篇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的文章;

  2、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样生活中普通的事物。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性格

  大拇指不美肯吃苦

  ……

  “团结有力量”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旨在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体现学*的自主性。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引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不搞花架子,而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感知入手,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学*课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现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特色。

手指课文教学实录2

  【教学课题】:

  六年级下册第五课《手指》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除了个别伟大的人和事,更接*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凡的人和事,而这些*凡的事物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像我们前面认识过的顶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们常常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总结该单元——学*了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2、生动地给学生讲述《断手指的国王》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交流发言。

  断手指的国王

  从前,远方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但无论国王问什么事情,这个丞相总爱说“好”。这令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

  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

  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为什么呢?”国王问。

  “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会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呀!”

  国王听后,顿觉茅塞顿开: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和坏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呀。

  【作业要求和指导】:

  1、阅读推荐文章,促进课外阅读;

  2、以*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哲理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的五根手指( ), 各有不同的姿态, 渺小:形容貌小。

  然后分别具体写( ), 各具不同的性格, 附庸:泛指依附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

  最后总结写( )。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手指课文教学实录3

  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时间:1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学本课前,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学*内容,然后再转入本课的学*,做到温故而知新。本课设计力求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方法,依靠自己的努力,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总结本单元学*内容

  1、组织学生交流。

  通过学*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姿态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交流汇报、感情朗读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有感情地把课文2~5朗读两遍。

  4、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读第1、第六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起来力量大。)

  四、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4、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阅读一首小诗

  手

  把手张开

  是一朵鲜花

  人的一生

  注定为美挥洒

  把手合拢

  是一枚果实

  含辛茹苦

  收藏天地精华

  背诵小诗

  六、作业布置

  阅读丰子恺的作品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 优点 不足

  大拇指 矮小、头大而肥 肯吃苦 不会讨好生活

  团结一致 食 指 强硬的曲线 工作复杂、机敏

  中 指 最高、曲线优美 参加并不出力

  根根有力 无名指 体态秀丽 能力薄弱

  根根美丽 小 指 体态秀丽 能力薄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