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2022-10-26 00:00:00 复*资料,化学,中考

1、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2、4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3、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4、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6、〔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7、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8、碳酸盐(可鉴别酸,因为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9、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10、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11、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1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1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14、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五、初中化学之三

1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18、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19、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20、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21、煤气:一氧化碳(CO)

22、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23、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4、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5、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26、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27、NaCl(KNO3):蒸发溶剂

28、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29、质子数和电子数都分别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30、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CaCO3、CO2

31、探究题: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瓶内气压变小,气球膨胀。 Ca(OH)2 + Na2CO3= CaCO3↓+ 2NaOH

32、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34、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

35、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36、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 O2 ↑

38、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39、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高温3Fe + 4CO2

40、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41、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HNO3。

42、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43、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着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44、在氧气、稀硫酸、熟石灰、干冰四种物质中,可用来金属除锈的是稀硫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可用于潜水、抢救病人的是氧气;可用作人工降雨的是干冰。

45、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46、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47、碳酸钠和盐酸(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48、碳酸钠和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49、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SO2+2NaOH=Na2SO3+H2O

5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5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

5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53、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54、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55、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56、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57、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58、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59、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60、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1)

——化学中考复*资料 60句菁华

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2、化合反应:A+B+…==C

3、置换反应:A+BC==B+AC

4、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5、盐的溶解性

6、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7、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8、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9、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1、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12、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13、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4、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15、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16、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7、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是电和热的导体。

18、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红

19、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0、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21、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22、乙醇(C2H5OH):酒精

23、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24、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25、NaCl(KNO3):蒸发溶剂

26、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7、指示剂的使用使用指示剂只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或碱。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被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绝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更不能将试纸投入到待测溶液中去。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蓝色;无色酚

28、质子数和电子数都分别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29、干冰能升华.但能升华的物质不一定是干冰。如:碘。

30、H2还原CuO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会儿H2.再加热;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H2,直到试管冷却为止。(以赶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又被氧化。)

31、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32、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3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加热Cu + 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高温2Cu + CO2↑

34、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35、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7、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38、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40、氢气还原氧化铁:3H2+Fe2O3=△=2Fe+2H2O

41、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

42、碳酸钠和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43、乙醇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44、甲醇在空气中燃烧:2CH3OH+3O2=点燃=2CO2+4H2O

45、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46、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47、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48、性质及用途: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无机盐。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反相关);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正相关)。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没有污染。

49、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50、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51、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2、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5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54、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55、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高温H2+CO

56、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57、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58、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5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60、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2)

——中考语文复*资料 50句菁华

1、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2、死不瞑目: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4、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 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5、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6、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8、一篇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10、他去世后群众虽然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1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

12、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13、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16、汝之不惠。“惠”(huì)。通“慧”。《愚公移山》

17、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

18、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人了两家银行。

19、《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20、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21、《水浒传》中 “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22、《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都有谁?

23、《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24、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5、《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26、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 恨 "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 搔 "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2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9、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30、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31、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3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3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35、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6、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7、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38、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39、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40、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4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42、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43、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4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45、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6、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7、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8、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49、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50、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3)

——中考化学复*资料 (菁华5篇)

中考化学复*资料1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中考化学复*资料2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的气味,不得尝任何**的味道。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 强 ,碱性最 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工业制法 。

  1、 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 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中考化学复*资料3

  主要内容:

  1、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并能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迁移运用;

  2、化学式的计算设置在“新情境”中,计算一些和生活、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各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

  考题形式:

  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三种题型为主。

  典型考题:

  例1:据Internet(国际互联网)报道:由*等六国共同破译人类基因图的工作终于在*年完成。基因图的破译将帮助医生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C9H13O7N7P是组成基因物质的一部分。其中含 种元素,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C:H:O:N= 。

  例2: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A.FeO B.Fe2O3 C.Fe3O4 D.Fe2(SO4)3

  点拨:以FeO为标准,将Fe的原子个数定为1,把各式变形即可。

  例3:由Na2SO4、Na2SO3、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无法确定 B.23% C.46% D.32.6%

  例4:(1)在食盐中加入适量的碘酸钾(KIO3),可以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计算:①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②我国规定,食盐加碘的含量为每千克含碘0.035g,相当于每千克食盐含碘酸钾 g。

  (2)根据尿素的[CO(NH2)2]化学式计算: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②有一不纯的尿素样品,测知含氮元素44.8%,若已知杂质不含氮元素,此化肥的有效成分尿素的质量分数为 。

  例5:X、Y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C1、C2。C1中含X元素75%,含Y元素25%,C2中含X元素80%,含Y元素20%。若C1的化学式为XY4,则C2的化学式是( )

  A.X2Y4 B.X2Y6 C.X3Y2 D.X2Y3

  例6: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由它们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XY2 B.X2Y3 C.X3Y4 D.X2Y

  例7:由某氧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该混合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 。

  例8:在高温下用碳充分还原8.0g氧化铁得5.6g铁,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中考化学复*资料4

  一、基本考点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②质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物体体积不一定守恒;③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④质量守恒定律的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①化学变化中的“一定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②化学变化中的“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③化学变化中的“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考点2.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书写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书写方法:①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化学方程式,然后将连线改为等号;③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等。(4)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数法等。(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从左到右,先读反应物,后读生成物,反应物中“+”号读成“跟”、“与”或“和”。生成物中“+”读“和”。“==”读成“生成”。条件读“在……条件下反应”。(6)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初中语文;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际应用考点)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这一定律可以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此可以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考点4.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学科内综合考点)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相等,推断反应物或生物的化学式。

  (2)已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初中化学方程式: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2MgO 白色信号弹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 初中语文,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现象:铜丝变黑、用来检验是否含氧气。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 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SO2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H2SO3 SO3 + H2O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此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 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2NaCl (无氧也能够燃烧)

  15、2Hg + O22HgO 银白液体、生成红色固体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

  16、2Cu + O22CuO 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用来检验是否含氧气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CuSO4·5H2O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完全反应类

  【—初三及答案之完全反应类】对于化学中完全反应类型的试题知识,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题目知识。

  完全反应

  Na2CO3·nH2O62g恰好与某硫酸溶液98g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38g。

  求:(1)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2’)

  (2)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2’)

  (3)Na2CO3·nH2O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并求出n的数值 初三。(3’)

  答案:

  (1)22g (2)50% (3)14.5% n=1

  相信上面对完全反应类型的题目学*,同学们对此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学*的很好。

  中考化学水的知识点总结:水的净化

  【&mdash 初中语文;中考化学水的总结:水的净化】同学们对化学的学*中,关于水的净化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希望上面对水的净化知识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内容学*一定能给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中考化学复*资料5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c酒精乙醇c2h5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

  生石灰氧化钙cao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乙酸ch3cooh

  干冰固态co2 co2铜绿、孔雀石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亚硫酸h2so3氢氯酸、盐酸hcl

  水银汞hg纯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氢氧化钠naoh硝盐(工业名称)亚硝酸钠nano2

  氨水一水合氨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

  18、*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0、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4、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5、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6、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7、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28、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29、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0、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2、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等。

  ◆相同条件下,cao或ca(oh)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

  (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11、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2、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13、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4、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5、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17、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8、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9、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0、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1、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2、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3、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

  (3)硫酸铜溶液。

  24、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5、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7、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28、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9、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0、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1、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2、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3、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主要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4、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性。

  35、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点燃的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6、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7、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

  38、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八、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na>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6)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so42—与cl—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然后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因为若先加入agno3,则agno3与so42—反应生成agso4是微溶物,因而分不清是cl—还是so42—。这儿必须用ba(no3)2,若用bacl2,则引入了cl—。

  (6)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4)

——化学中考复*资料 40句菁华

1、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2、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3、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4、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碱的溶解性

7、酸碱指示剂变状况

8、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9、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10、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1、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12、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14、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15、金属1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金属1比金属2活动性强)

16、乙酸(CH3COOH):醋酸

17、汞(Hg):水银

1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19、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20、干冰能升华.但能升华的物质不一定是干冰。如:碘。

21、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CaCO3、CO2

22、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高温4Fe + 3CO2↑

2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4、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2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2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7、大理石和稀盐酸(实验室制CO2):CaCO3+ 2HCl=CaCl2+H2O+CO2↑

28、氢氧化铁和硫酸:2Fe(OH)3+3H2SO4=Fe2 (SO4)3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3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1、碱的化学性质(1)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3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4、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35、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6、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3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39、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40、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中考化学复*资料 60句菁华(扩展5)

——中考化学复*资料 30句菁华

1、〔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2、水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3、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4、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7、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9、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0、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2、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13、干冰能升华.但能升华的物质不一定是干冰。如:碘。

14、水的说法:生活中常用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可用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别。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者体积比1:2,质量比8:1。酸碱中和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15、属能导电.但能导电的不一定是金属。如:NaCl的水溶液。

16、实验题: 2KMnO4 △K2MnO4 +MnO2 + O2↑ 2KClO3 MnO22KCl+ 3O2 ↑ 2H2O2MnO22H2O+O2↑

17、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经检验H2不纯需要再收集时.应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H2,检验其纯度。(防止试管内末熄灭的H2火焰点燃H2发生器里尚混有空气的H2而发生爆炸。)

18、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19、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1、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22、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2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24、铜和硝酸汞溶液:Cu+Hg (NO3)2=Hg+Cu(NO3)2

25、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26、甲醇在空气中燃烧:2CH3OH+3O2=点燃=2CO2+4H2O

27、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9、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30、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