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 3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1、不闻:指听不到的事情。

2、独:独处。

3、发:发动,显现。

4、而:古书中“而”与“能”字意义相同。时中:时刻处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

5、至:极,最好。

6、道:指中庸之道。行:施行。

7、居:处,持有。

8、与:参与。

9、至:极致。

10、憾:遗憾。

11、尔:你。帑(nú):通“孥”,儿子。

12、矧(shěn):况且。射(yì):《诗经》中作“斁”,厌恶。

13、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之所。飨(xiǎng):祭祀之一种。此处作动词用。

14、嘉:善。

15、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16、设:陈设。裳衣:指先祖留下来的衣服。

17、昭穆:宗庙安放神位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始祖居中。

18、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9、燕毛:指宴饮时按照头发颜色的深浅来别长幼,排座次。燕,通“宴”。

20、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21、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22、怀:安抚。

23、既廪(lǐn)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

24、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25、弗措:不停止。

26、庶几:几乎。夙:白天。

27、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28、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29、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30、百辟(bì):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1)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

1、天:此处“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蕴,也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命:赋予。

2、不闻:指听不到的事情。

3、独:独处。

4、发:发动,显现。

5、中(zhòng)节:符合法度。

6、达道:通途,通达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则。

7、至:极,最好。

8、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9、予:我。此指人们自己,非指孔子。知:通“智”。纳:进入、落入。罟(gǔ):古时用来捉鸟、捕鱼的网。擭(huò):古时用于捕兽的笼子,设有机关。陷阱:捕兽时挖的暗坑。

10、期(jī)月:满一月,整月。

11、爵禄:爵位和俸禄。辞:辞去,放弃。

12、费:广大。隐:细微。

13、语:说。

14、破:分开。

15、远:远离。

16、伐:砍削。柯:斧柄。

17、翕(xī):和睦,融洽。

18、耽(dān):在《诗经》中作“湛”,安乐。

19、度(duó):揣度,猜测。

20、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之所。飨(xiǎng):祭祀之一种。此处作动词用。

21、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姓姬,名发,谥“武”。

22、周公:名旦,为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成:完成,成就。德:德业。

23、序事:安排行祭礼时的职事。

24、上帝:上天。

25、禘(dì):天子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尝:每年秋天的常祭。

26、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27、杀:差别。

28、来:通“徕”,招来。

29、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30、省(xǐng):省察。试:考核。

31、见:通“现”,呈现。蓍(shī)龟:古时用来占卜的蓍草和龟甲。

32、征:验证。一说“征”应为“彻”。

33、鼋(yuán)鼍(tuó):大鳖和扬子鳄。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

34、自专:自作主张,独断专行。

35、祖:远承。述:传述。

36、覆帱(dào):覆盖。

37、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38、假至:此处意为神降临。

39、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40、臭(xiù):气味。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2)

——读中庸有感 (菁华6篇)

读中庸有感1

  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了。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天地万物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这也是我们本该在生活中的一种心态与智慧,这样才能面对那些生活的那些烟火气与恼人愁。

  这本作品分为原文、译文、注解几个部分,特点是注解部分不是单纯的解释词句,而是融汇了傅老师的见地,这些属于大家的智慧与思考,读来还不错,但深入了解,还需细细品读。回过头追随古之圣人的脚步,走一遍孔孟之道。探索古之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或许能给迷茫的自己带来一缕希望。

读中庸有感2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我也读过许多书,有搞笑类的'、科普类的、故事类的等等许多种类图书。可以说,每一种图书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

  这个暑假,按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读了《中庸》这本书,本来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读书作业而读书,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被震撼住了。里面都是一些很深奥难懂的东西,但是由于书的后面有注释,理解起来也会变得非常方便,再加上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去问问爸爸,所以,我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印象十分深刻。书中第二课有这样一个内容: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段话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对做事的态度不容,结果也就不同,什么事情都要要做到适中,不能太过。而假期里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让我对中庸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一天,我和朋友李明轩玩积木,要拼成一个大楼房,玩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弟弟来了,他也想和我们一起玩,看到*时顽皮的弟弟也想插手,我有些犹豫。经不住弟弟的再三要求,我俩还是点头同意了。又拼了一会,终于快要完工了,就在这时,弟弟调皮的*惯又来了,故意把大楼碰倒。眼看自己辛苦的工作成果一下全没了,李明轩大怒道:“你要干什么?这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啊!”感觉到他还要上去打弟弟,我连忙制止说,你批评一下他就行了,毕竟他还小啊。如果要是换成你的弟弟,你会怎么样对待?如果你执意不能原谅小弟弟,那么也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啊,接着我又开始教育起弟弟,最终也让弟弟进行了赔礼道歉,就这样,一场矛盾才得以消除。

  《中庸》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后,我们要好好的学*和领悟《中庸》的思想,使其融入我们的生活,教会我们做人和做人的道理。

读中庸有感3

  *来卒读《大学》《中庸》,使过去支离的认识有了较为完整的眉目。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实在令今人所不及——岂止不及,简直令人汗颜。他们对至纯、至善、至美的追求,对道义的恪守,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与以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诩的中华民族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也许你会说,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全民都在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国学热的背后有多少虚伪的因子,有多少人仅仅寄希望于物质和利益的“伟大复兴”。国学需要倡导,传统需要继承,古人优秀的思想更要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复兴,没有思想的复兴,便难有民族的凝聚。

  然而,在利令智昏的当代社会,有钱才是王道,一夜便可成名。企图让人心复古,堪比天方夜谭。偏激乎?悲观乎?看看你的周围,看看现实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利益,可以罔顾一切。仁爱和道义在所谓的“成功”面前已沦为笑柄——谁提仁爱和道义会被视为异端一般,固守道义和原则的人简直就是当代“窝囊废”。

  昨日,群众又围攻了县委大院。面对竭力劝解的工作人员,一名妇女振振有词:“……你们上班的退了休还有工资,农民咋就没有,咋不把你们的钱分给俺们点……”我愕然!“政策不是对农民挺照顾吗?他们怎么还要分别人的工资。”我乜了一眼乌压压的人群,不由得把手伸进空空的口袋,匆匆赶往学校。

  早上5:00,一则消息彻底打破了我的睡意。某某省某某中学,一名十七岁的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拔刀刺向老师,老师受伤,幸无大碍。这样的事件*年已经发生过多起,如今并不令我十分吃惊。让我吃惊的是,结果该生遭到旁边众教师的“群殴”(原文用词),倒地后送医,不治身亡。当时我就懵了……我几乎想得见老师们的义愤填膺,但我又分明感觉到无比心痛,我们——我无法不把自己放在在这个行列当中,尽管事件与我无关——是悲剧的制造者,更是受害者!

  如果说那名妇女的无理昭示了社会的戾气的话,那么,这出由师生上演的悲剧则直指教育的苍白。学校是社会芜杂的净化器,学校是高尚德行的守护神,然而,师生尚且如是,何怨妇女者更众!难道,这真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吗?

  窗外,一群初三的孩子们在追逐打闹……

  忽然,心中一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磁性又安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我不由端坐,深情默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眼前,渐渐模糊。窗外,一颗篮球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

读中庸有感4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读中庸有感5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发展水*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计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读中庸有感6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3)

——中庸名句 40句菁华

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3、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4、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6、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8、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0、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1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3、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4、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5、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1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19、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2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2、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2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4、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2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6、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27、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28、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29、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30、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31、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2、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33、故居上不骄,居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3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35、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36、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37、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3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40、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4)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30句菁华

1、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香九龄,能温*。孝于亲,所当执。

4、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5、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6、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7、曰*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10、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

11、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12、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1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14、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15、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16、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17、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18、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19、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20、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21、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22、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23、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24、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25、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26、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27、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28、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29、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30、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中庸原文 30句菁华(扩展5)

——中庸里的诗句 30句菁华

1、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3、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0、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1、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13、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14、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5、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6、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8、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19、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0、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1、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殁而遂失其传焉。

22、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26、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28、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29、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