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1、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

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

3、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

4、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晏几道《点绛唇》

5、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晏几道

6、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拼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晏几道《浣溪沙》

7、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轻,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晏几道《更漏子》

8、鸾孤月缺。两春惆怅音尘绝。如今若负当时节。信道欢缘,狂向衣襟结。若问相思何处歇。相逢便是相思彻。尽饶别后留心别。也待相逢。细把相思说。——晏几道《醉落魄》

9、红叶黄花秋意浓,千里念行客。——晏几道

10、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晏几道《蝶恋花》

11、"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晏几道《蝶恋花》"

12、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晏几道《菩萨蛮》

13、有情无情且休论,莫向酒杯容易散。——晏几道《木兰花》

14、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晏几道《木兰花》

15、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16、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17、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1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9、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2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3、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24、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25、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26、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27、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28、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9、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30、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2、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33、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34、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

35、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6、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3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8、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9、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戎昱《桂州腊夜》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的意思,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赏析 -诗词大全7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秋日

  【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的'意思,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赏析 -诗词大全8

  1、《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4、《西游记》

  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劝学》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3、《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15、《遣兴》

  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的意思,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赏析 -诗词大全9

  1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40、《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1)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菁华3篇)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1

  1、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2、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3、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4、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6、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8、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9、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0、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11、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12、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13、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4、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15、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6、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17、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18、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19、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20、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2

  1、《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4、《西游记》

  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劝学》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3、《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15、《遣兴》

  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3

  1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15、《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7、《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8、《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9、《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20、《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2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2、《好事*》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F774。

  23、《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24、《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5、《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26、《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2)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50句菁华

1、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晏几道《临江仙》

2、若问相思何处歇,相逢便是相思澈。——晏几道

3、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晏几道《蝶恋花》

4、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5、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

6、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晏几道《木兰花》

7、"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晏几道《蝶恋花》"

8、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9、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3、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1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15、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16、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1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8、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山堂》

19、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20、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21、去年高摘斗轻盈。——纳兰性德《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2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3、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24、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

25、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6、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27、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8、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王维《崔兴宗写真咏》

29、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30、去年胜赏曾孤倚。——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31、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適《东*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32、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3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4、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35、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3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7、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3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39、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40、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41、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42、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43、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4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5、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46、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47、人间有味是清欢。

48、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49、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50、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3)

——《春望》教案 (菁华3篇)

《春望》教案1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五、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六、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七、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春望》教案3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4)

——《春望》 教案 (菁华6篇)

《春望》 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研讨

  1.学*《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 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 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 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 教案6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5)

——《春望》诗词 (菁华6篇)

《春望》诗词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杜甫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⑵品读赏析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⑶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⑷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

  ⑸全诗从结构看,首*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⑹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诗词2

  [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作品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此度过。她营造明堂,扩建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自己的寝宫。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燹,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春望》诗词3

  古诗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翻译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解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高宗常居此听政。

  创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文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春望》诗词4

  原文: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无端的烦恼,相忍的滋味实在让人受不了。对着明镜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泪空垂,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风啊!你知道不知道!换一种说法,就是写花儿已开满枝头,可是见到春花反而引发相思之情,自己泪流满面,那传递住处的春风,可曾告诉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满枝”,诗一开头就劈空而来,似情奔涌,似相思爆发,骇人心目,给人以悬念。“那堪”写诗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这里的“那堪”有两层意思:“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先是情人分离两地相思,本已不堪;继而,偏偏春色恼人,满枝鲜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却不能圆!这就怄得她更加不堪,绪新思,一齐迸发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古今词论》)。情景互移,于是,坠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尽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花满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写照:大地回春,风光宜人,万物欣欣向荣,枝头繁花锦簇正是情人结伴相邀,游春赏花,留恋春景的大好时光,何以我们的诗人反乎寻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这满园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后两句“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诗人以面对明镜梳妆打扮,问春风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结,戛然而止,给诗添上了无穷的缠绵悱侧的哀伤情调。既写面对明镜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发了心中无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情意绵绵动人肺腑。对此,裔耀华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释:“朝起临甓晓妆,不知是镜中映出了窗外景色,还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颜,又引起她对影伤怀,禁不住双双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结,莫可名状:花期虽好,徒奈我一人独赏?对镜梳妆,又为谁打扮?无限衷曲,诉与谁听呢!这不堪承受的一切,终于使诗人呼出:春风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亲人啊,你晓不晓得我为你憔悴到了这般模样!’这里,拟人、借代、双关、设间,多种修辞手法融为一体,不尽的“春望’之中,说尽了主人公难耐的孤独凄凉同时也寄托了她无限的寂寞与企望。”

  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唐代身为乐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诗人,虽然凭借她的美丽聪慧和才情风度能够得到文人才子的赞赏和青睐,但她却像是无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根基,尽管她大胆执著地追求美好爱情生活,但最终却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她用手中诗笔,写下了许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与失意。

《春望》诗词5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春望》诗词6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雍陶诗鉴赏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返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此度过。她建造明堂,扩大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自然感受到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6)

——《春望》 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春望》 阅读答案1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全文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 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阅读答案2

  【20xx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春望》 阅读答案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

  A. 诗圣 B.诗仙 C.诗鬼

  2.杜甫和( )齐名,世称“李杜”。

  A. 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3.这首诗的主题是( )

  A. 春日观景,热爱自然。

  B.胸怀大志,报效国家。

  C.伤感国事,怀念家人。

  D.老有所为,奉献余热。

  4.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三、四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五、六两句写因战火不断,与家人隔绝,表达了诗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两句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春望》 阅读答案4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 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7)

——《春望》诗词 (菁华5篇)

《春望》诗词1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接下来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赏析。

  《春望》原文及翻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诗词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杜甫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⑵品读赏析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⑶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⑷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

  ⑸全诗从结构看,首*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⑹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诗词3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春望》诗词4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首联意谓:江山虽饶有兴趣依旧如故,可是国家已被肆意骚扰;春日本当繁花如锦,岂奈京城一片野草。

  颔联意谓: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颈联意谓;接连三个月,兵乱总不断,未知亲人安危否,家书最值钱。烽火,指战祸

  尾联意谓: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赏析:

  这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面对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诗人不禁忧心如焚,感慨万端,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

《春望》诗词5

  古诗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翻译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解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高宗常居此听政。

  创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文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8)

——江楼夕望,江楼夕望崔湜,江楼夕望的意思,江楼夕望赏析 -诗词大全 40句菁华

1、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4、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5、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9、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1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5、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16、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17、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芳》

1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9、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20、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纳兰性德《采桑子》

21、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晁元礼《绿头鸭》

22、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徐君宝妻《满庭芳》

2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24、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25、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陈子龙《点绛唇》

2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7、花月两模糊,隔帘看欲无。——杨基《菩萨蛮》

2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29、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30、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31、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宋·曾几)

32、临江仙·梅(宋·李清照)

3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理解】冒着深秋冷雨,连夜到润州,第二天清晨客人就要离去。客人走后,独留江南的我就像楚山一样孤单寂寞了。你回到洛阳,若是亲人们问起我,就说我的心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晶莹透明,官场得失置之度外。

34、静夜思(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理解】静静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仰头看看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

3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到东边的扬州去了。这正是繁花似锦柳绿如烟的暮春三月。我望着他乘坐的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最后连那片白帆的影子也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这时候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向遥远的天边流去。

36、绝句(杜甫)

  【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理解】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江边是多么美丽。和暖的春风轻轻吹着,草绿了,花开了,散发着阵阵清香。泥土解冻了,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造窝;沙子晒暖了,鸳鸯舒适地睡在沙洲上,成对成双。

  江楼夕望,江楼夕望崔湜,江楼夕望的意思,江楼夕望赏析 -诗词大全5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7、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江楼夕望,江楼夕望崔湜,江楼夕望的意思,江楼夕望赏析 -诗词大全6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明白--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盼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就应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江楼夕望,江楼夕望崔湜,江楼夕望的意思,江楼夕望赏析 -诗词大全7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8、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39、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宋·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40、别董大(高适)

  【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理解】旷野茫茫,西沉的夕阳染黄了天边的乌云,风吹雁鸣,声音凄凉,大雪飘落。不要担心旅途中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崔湜,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40句菁华(扩展9)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菁选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1

  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亭里竹林环绕,经过一场秋雨的洗刷,景物焕然一新,空气十分惬意。和崔雍、崔衮兄弟分别已经多日,思念之心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霜竟然也来得迟了。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似乎让人略慰情思。

  注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生长竹的池边高地。水槛:临水阑干。

  ⑶迢递:遥远。

  ⑷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⑸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赏析:

  崔雍和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公元834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做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835(唐文宗大和八年)诗人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两位朋友,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2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生长竹的池边高地

  ⑶水槛:临水阑干

  ⑷迢递:遥远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⑹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译文

  竹林如屏,无纤尘,

  青青栏杆,池水漾,

  碧波澄,空际启思神,

  遥想那,崔家兄弟,

  城关叠叠,相隔阻重深。

  散不尽,似愁秋云,

  更那堪,晚来霜风凄紧,

  留几扇,残叶败荷,

  待秋雨,滴滴敲打——到天明。

  赏析

  读李商隐的,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读者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是极难之事。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