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节的元曲-《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菁华3篇)

  • 元曲,寒食节
  •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4]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阅读全文]...

2022-11-25 00:00:00
  • 元曲读后感 (菁华3篇)

  • 读后感,元曲
  •   唐诗、宋词、元曲是*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我曾读过唐诗、宋词,这次看到这本新版的《元曲三百首》就借了。

      以我的水*免免强强地读完了《元曲三百首》,这本元曲,本应细品慢嚼,限于时间,不求颇解,只求了解。

      也许是研究元曲的人较少,这本《元曲三百首》只有注释,没有译文和时代背景,书中的元曲在小学古诗必读和课本中很少出现,读起来有些费劲。建议给小学生读的元曲不要这么多,100首就夠了,最好能像宋词唐诗那样加以译文和背景。

      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民众的心呢!

      我发现元曲中句子中分句的格式丰富,不像格律诗限为二个分句七字或五字,比如查德卿。寄生草。感世:“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一句就有11字、10字两分句,高克礼。天宝遗事:“哎,三郎!睡海棠,都则为一曲舞《霓裳》。”一句中就有1字、2字、3字和8字四个分句。丰富的表达格式,不是更容易抒发感情和思想呢!

    [阅读全文]...

  • 元曲读后感 (菁华3篇)

  • 读后感,元曲
  •   唐诗、宋词、元曲是*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我曾读过唐诗、宋词,这次看到这本新版的《元曲三百首》就借了。

      以我的水*免免强强地读完了《元曲三百首》,这本元曲,本应细品慢嚼,限于时间,不求颇解,只求了解。

      也许是研究元曲的人较少,这本《元曲三百首》只有注释,没有译文和时代背景,书中的元曲在小学古诗必读和课本中很少出现,读起来有些费劲。建议给小学生读的元曲不要这么多,100首就夠了,最好能像宋词唐诗那样加以译文和背景。

      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民众的心呢!

      我发现元曲中句子中分句的格式丰富,不像格律诗限为二个分句七字或五字,比如查德卿。寄生草。感世:“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一句就有11字、10字两分句,高克礼。天宝遗事:“哎,三郎!睡海棠,都则为一曲舞《霓裳》。”一句中就有1字、2字、3字和8字四个分句。丰富的表达格式,不是更容易抒发感情和思想呢!

    [阅读全文]...

标签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