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

首页 / 数学课件 / |

  小学数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小学数学课件 2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 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 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

  教学过程:

  一、 引出小数:

  1、 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 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5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 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 认识小数:

  1、 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 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 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 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 巩固练*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 杨昆1米40厘米 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 巩固联系。

  1、 填单位名称。

  8.64元=8( )6( )4( ) 2.83米=2( )8( )3( )

  2、填适当的数。

  0.23米=( )/( )米=( )米

  0.76米=( )/( )米=( )米

  3.19米=( )米( )厘米=( )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

  完成课本练*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板书: 认识小数

  元 角 分 1分米=1/10米=0.1米

  3. 5 0元 整数部分.小数点 小数部分 3分米=3/10米=0.3米

  0. 2 0元 一个数字-----一位小数 1厘米=1/100米=0.01米

  0. 1 5元 两个小数-----两位小数 3厘米=3/100米=0.03米

  1. 5元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小学数学课件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旧知

  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旧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唤醒了学生原有的旧知存储。】

  二、引导探究,构建知识模型

  (1)感知整体,初步认识

  1.出示图:将2瓶水*均分成两份。

  (1)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怎样用分数表示分矿泉水的结果?

  (2)感受整体,共同交流。

  ①用集合圈表示整体,用虚线表示分割。

  ②探讨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将4个苹果*均分成两份。

  (1)引导学生再次感知整体。

  用集合圈表示整体。

  (2)展示*均分成2份的过程。

  (3)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二)动手操作,加强认识

  1.出示图:将8个苹果*均分成2份。

  2.提出问题。

  把8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练*纸上动手分一分。

  4.汇报交流。

  (三)比较深化,揭示课题

  1.苹果总个数不同,每份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2.不管有多少个苹果或多少瓶水,只要*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3.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小学生数学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使抽象的分数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变得具体和生动起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起分数的恰当的概念意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切实做到了淡化概念,注重实质,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

  小学数学课件 4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教师拍手后,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拍手.

  2.师:你们能告诉老师是怎么算的吗?

  我们今天就来学*这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演示动画"应用题"】.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应先摆和圆片一一对应的同样多的部分 △△△△

  再摆比圆片多的2个三角形 △△

  第二行摆_____个三角形 △△△△△△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明确:在和圆片同样多的.三角形部分再接着摆多的部分,就是三角形的个数.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

  (1)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就是红花比黄花的9朵多6朵或就是红花的朵数比9朵多6朵.

  (4)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揭示投影片红花盖住的部分的纸条.使学生明确:红花的朵数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9朵红花,再填上比黄花多的6朵红花.

  (5)列式计算 9+6=15(朵)

  (6)完成回答 答:红花有15朵.

  (7)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见的应用题,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量多,一个量少.多的里面有一部分和少的同样多,求多的是多少.用与少的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少的数量)再加上比少的多的部分.

  3.反馈练*.

  (1)“做一做”第1题.

  ①根据图意,口述题意.

  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③独立列式计算.

  ④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①启发学生互相议一议.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布置作业

  练*二十三第1、2题.

  1.草地上有49只黑羊,白羊比黑羊多27只.有多少只白羊?

  2.鱼缸里有87条红金鱼,花金鱼比红金鱼多48条.有多少条花金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猜硬币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游戏准备

  每人准备10枚硬币

  游戏过程

  1.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一人左手握住3枚(或任意枚)硬币,右手握住5枚硬币,问: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待另外一人回答后,再将右手展开,验证其答案是否正确.

  小学数学课件 5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辅助消化

  P4练*一第1题。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1)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练*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 练*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3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9及练*八第10~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作业: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 2÷7=

  3÷7= 4÷7=

  5÷7= 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五第1题。

  3.做练*五第2题。

  4.做练*五第3题。

  5.做练*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17、54、71、45、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2)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土地面积计算和简易方程。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小数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难点是小数除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扩展和延伸。当第二个因数是整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当第二个因数是纯小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似,只要掌握了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刃而解,为此教材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则较为复杂。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当除数是整数时,计算方法与整数计算方法相同,只要弄清商里小数点的定位问题即可。二是当除数是小数时,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通过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律,简便合理的进行计算的能力。本册教材的应用题主要是整、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学会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面积计算,教材主要安排了直线的测定、测量和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土地面积的计算等内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和的方法。

  简易方程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等,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接需两、三不计算的

  方程,并能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渗透数学思想。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有300名学生。从能力上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接受课本上的新知识,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也有少数同学在解法上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如个别同学接受能力差或主动性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不勤奋,成绩不理想。此外,在创造性方面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和商的*似数。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会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式解答整数、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4、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或步测、目测测定直线,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

  5、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6、会使用计算器。

  四、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扎实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把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4、多创设学*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2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过程,紧贴学生的学*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六、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导入

  1、复*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设计意图: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展示教学,通过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次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再次感悟行程问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a、 每经过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和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有什么变化?

  b、 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 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手势模拟表演,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的含义,为学*新知打下了基础,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探究新知

  1、学*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 (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分析比较、质疑问难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46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23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0小时两轮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思考题

  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3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的学*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3.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自学例3。(7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表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读一读表格中的数据。

  2.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每个月的盈亏情况,和同桌说一说。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全班交流。

  3.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

  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数表示。

  三、自学例4.(9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

  导学单:

  1.观察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思考: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仔细观察直线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1.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 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

  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4.阅读第4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15分钟)

  【基本练*】

  1.第4页练一练。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

  2.练*一的第5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 练*一的第6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 练*一的第7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

  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

  5. 练*一的第8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0各表示什么?

  6.创编练*。

  五年级一班学生跳绳比赛的*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丁老师记数时,高于*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均数用负数表示。王明的成绩是+12下,魏丽的成绩是-8下,王明实际跳(   )下,魏丽实际跳(   )下。

  提示:在表示王明和魏丽的实际下数时,是以多少下为标准计算的?

  五、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题》第2-3页1、3、4、5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小强从家向西走了300米记作

  +300米,到达甲地,他从家走了-200米到了乙地,你能画出甲、乙两地的位置吗?

  六、家作。

  1.《课课练》第 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练*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3)

——数学课件合集5篇

  数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数学课件 2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数学课件 3

  课题

  长度单位厘米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数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数学课件 5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4)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 (菁华3篇)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

  师:我们以前学*了哪些数字?

  生:0、1、2、3、4、5(学生齐数)。

  二、导入新课

  师: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什么?(板书:6、7的认识)

  学生活动:领读、齐读。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设计说明: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设计说明: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5○6 6○7。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四、游戏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 2 3() 5()();

  ②号5○6 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 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以上题目。

  2 3 4 5 6 7;

  5<6 6<7;

  7 6 5 4;

  6 7;

  6>5 7>6;

  6;

  红色。

  [设计说明:利用游戏全面复*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五、全课总结

  根据今天学*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后记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6、7的认识这节课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等内容。利用投影器的操作,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结合发红花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利用摆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喜欢的图形等方式,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结合实验课题的内容,我注意渗透了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鼓励学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语言来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2

  一、班级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首先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六、教学进度安排

  1、生活中的数8课时

  2、比较4课时

  3、加与减(一)17课时

  4、分类3课时

  5、位置与顺序4课时

  6、认识物体2课时

  7、加与减(二)8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总复*5课时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

  (1)从1数到5。

  (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

  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

  (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5)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小数乘整数 (菁华3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小数乘整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笔算)。

  2.在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学*具准备:

  课件、课堂练*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105角就等于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提升

  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题、第3题

  重点讲解2.3×12(两位数乘两位数中间的部分积是否加小数点这个问题很多搞不清楚。)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小数乘整数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小数乘整数,并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自主探索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3.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两个因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方法。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元5角=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

  105角=10.5元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几元几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要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1)出示例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这样的单位,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汇报演示)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课件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想求原来的积,扩大后所得的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④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让学生观察积3.60,提问: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互动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再进行总结)

  师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3、感受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呢?

  生1:我们去超市买菜,菜的单价通常都是小数。

  生2:买水果也是。

  生3:我爸爸去交取暖费,每*方米收费27.5元,我家的房子是78*方米,想知道交多少钱,就需要用27.5×78。

  ……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化练*

  1、实践应用。

  同学们,图中还有其他美丽的风筝呢!你们想买哪一种?买几个呢?需要多少钱?自己选一选,算一算吧。如果给你40元,买6个雨燕风筝够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3页“做一做”1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

  7、08×6 9.35×8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既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小数乘整数3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增强估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探究算法。

  师叙述:秋高气爽的假日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广场上,天空中飘扬着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风筝。大家想放风筝吗?那我们先到风筝店看看去。(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口答燕子风筝的单价是4.5元和其它几种风筝的单价。

  师:买3个燕子风筝要多少元?先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元

  指名口答。(比12元多,比15少)

  师:准确的总价是多少?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算法。

  展示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算法一:4.5+4.5+4.5=13.5(元)

  算法二:4元×3=12(元)

  5角×3=15(角)

  12元+15角=13.5(元)

  算法三:45×3=135(角)

  135角=13.5元

  算法四:4. 5× 3——1 3.5

  重点引导学生辨析算法四,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先按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算,所以算法四的写法才是正确的。

  师:得数不点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整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

  师:都知道了要在计算的最后点上小数点,那点小数点有什么窍门吗?

  让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师: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现在你知道怎么计算小数乘整数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步骤。

  师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然后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小数的积的末尾有0的可以去掉。

  二、当堂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你有什么收获?计算时,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问题?

  四、拓展思维

  课件出示

  五、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的法则:

  ① 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② 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小数乘法中的积的末尾的0可以去掉。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6)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 (菁华3篇)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

  师:我们以前学*了哪些数字?

  生:0、1、2、3、4、5(学生齐数)。

  二、导入新课

  师: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什么?(板书:6、7的认识)

  学生活动:领读、齐读。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设计说明: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设计说明: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5○6 6○7。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四、游戏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 2 3() 5()();

  ②号5○6 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 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以上题目。

  2 3 4 5 6 7;

  5<6 6<7;

  7 6 5 4;

  6 7;

  6>5 7>6;

  6;

  红色。

  [设计说明:利用游戏全面复*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五、全课总结

  根据今天学*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后记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6、7的认识这节课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等内容。利用投影器的操作,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结合发红花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利用摆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喜欢的图形等方式,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结合实验课题的内容,我注意渗透了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鼓励学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语言来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

  1.做抢答练*。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七第2、3题。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件3

  一、学生情况:

  新招一年级学生35 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1、数一数 ,2、比一比 ,3、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 ,

  5、分类 , 6、11—20的认识 , 7、认识钟表 ,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数学乐园 ,我们的校园10、总复*。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

  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 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件通用五篇(扩展7)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练*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 练*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3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9及练*八第10~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作业: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 2÷7=

  3÷7= 4÷7=

  5÷7= 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五第1题。

  3.做练*五第2题。

  4.做练*五第3题。

  5.做练*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17、54、71、45、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