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1

  一、学*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方程的意义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二、学*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能够熟练计算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但是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呈现,认识天*:

  【出示天*】同学们,见过它吗?你们知道怎么用吗?

  【情境】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归纳】左右*衡,也就说明左右相等了

  【追问】用一个什么式子表示

  2.体验感受,观察积累: 【问题】这里有一个梨和一个苹果,如果把他们分别放在天*两边的托盘里,猜想一下会有几种情况发生?

  【师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梨的质量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向左倾斜;

  (2) 梨的质量等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保持*衡;

  (3) 梨的质量小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向右倾斜 【追问】因为不知道不确定质量所以结果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现在我告诉你它们的质量:梨60克,苹果110克,此时天*会是什么状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这一状态吗?

  【师生活动】点名让学生个别回答,教师及时板书:60<110

  【教师评价】真好!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简练。

  【追问】师:如果在天*左边梨质量是a

  克,用数学语言把你们认为天*的状态表达出来,写在本上。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60+a<110、60+a=110、60+a>110

  【追问】这几个式子各表示什么情况?

  【归纳】你看,简单的几个数学算式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就是数学语言的简约美。

  3.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追问】看看哪个式子表示相等?一起读出式子

  【追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评价】真善于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类问题 板书:简易方程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1.再举实例,铺垫孕伏

  【问题】还是这架天*,刚才你们发现了*衡,现在教师这里有一杯500克的果汁,和一罐125克的牛奶,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天*两边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追问】那么你能让这架天**衡吗?也可以用数学算式表达。

  【学请预设】

  方案1:在右边再放3罐。

  【追问】可以吗?谁能说清楚?

  【板书】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归纳】这是一种策略,改变右边的质量。受他的启发还有别的办法的吗? 方案2:刚才我还听有的同学说喝375克就行。大家说行吗?不过还真的有人喝了一口,不过这一口到底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怎么办?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用数学算式表示说明,写在本子上。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抽有代表性的同学上来板书

  【板书】500-x<125, 500-x="">125

  【追问】哪个式子表示了天*左右两边*衡了?

  500-x=125

  2.观察式子,归纳定义

  【问题】仔细观察下列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1)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2)500-x=125

  (3)60+a=110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3.分析定义,理解概念

  【问题】你认为判断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从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答:

  (1)表示相等的式子。

  (2)必须含有字母(未知数)。

  三、牛刀小试,巩固概念

  1.试一试,观察天*判断是否可以写出方程,说明理由。

  2.做一做:下面哪些是式子是方程?

  3.举一举:你会自己举出一些是方程的式子活例子

  (1)小红的年龄是x岁,老师比小明大30岁,今年老师的年龄是38岁。

  (2)逐个呈现3个足球,每个a元,共花180元。你能用方程表示吗?

  (1)小芳一个星期共跑了2.8km,每天跑s米。

  (2)一盒水果糖共a颗,*均分给25个小朋友,每人得3颗,正好分完。

  (3)小芳集邮共60张,小明集邮共48张。小芳给了小明x张后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

  四、总结提升

  数学史: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大家都积极的进行了思考,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2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称,在天**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仍保持*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保持*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

  ①因为9-3=6

  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怎样利用天*保持*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还能*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一下。 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5

  一、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x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 =60+X

  60+X =108

  X+60-60 =108-60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x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x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x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第四块,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x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X在除号前面。

  2、都用乘法。

  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X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48÷X=3 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 X=16

  3×X=48

  X=48÷3

  X=16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

  1、未知数X在除号后面。

  2、都用除法。

  3、数字没有相反。

  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X在除号前后来判断,X在除号前用乘法,X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1)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1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00)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00,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3

  教学内容

  解方程:教材P69例4、例5。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十五”第6、8、9.题。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4

  教学目标:

  1、通过天*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

  怎样看出天**衡?如果天**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 5+2=5+2

  X=10 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 =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 X+2-2=10-2 ( 方程两边都减去2)

  X =8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保持*衡,可以通过在天*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2)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范本五份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1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保持*衡,可以通过在天*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保持*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怎样利用天*保持*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还能*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解:33+x○( )=65○( )

  x=( ) 那么x-4.5=10 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一下。 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巩固练*

  练*二:解方程比赛(书P67)

  (1)100+x=250(2)x+12=31※(3) x -63=36

  练*三:我是小法官:1.X=10是方程5+x=15的解( )。

  2.X=10是方程x-5=15的解( )。

  3. X=3是方程5x=15的解( )。

  4.下面两位同学谁对谁错?

  X-1.2=4 X+2.4=4.6

  解:X-1.2+1.2=4-1.2=4.6-2.4

  X=2.8 =2.2

  师:谈谈你觉得解方程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注意等式性质的正确运用!注意解方程时的格式!

  练*四: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和大家来分享下!

  板书设计:

  解方程(含有加法或减法) 等式性质 解:X+3-3 =9-解方程 (过程)学生板演天*贴图

  X=6 ?解 (值)检验: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重视良好学**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衡的道理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师:今天在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你答”。以保持天*的*衡如“我在天*的右边增加一个橘子”;“我在天*的左边增加一个同样的橘子”;“天*的左边排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4个排球”,“天*的右边的皮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8个皮球”…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让天**衡的方法,能概括一下让天**衡的方法吗?

  二、探究新知,引出课题

  1.通过解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老师在天*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师:在天*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保持*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预设: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谁能用天**衡的道理来解呢?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课件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天*,怎样操作才使天*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保持*衡。

  生:我在天*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保持*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这样方程左边就只剩X)就能得出X=150。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师指着方框说:“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齐。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课件出示两个概念)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小结:“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算过程。

  2.尝试解X-a=b形的方程。

  师:出示X-3=9(板书)

  学生尝试,请一人板演

  汇报,评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是不是这样的,请看屏幕。(请一位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天*左右两边同时放上3个方块,使天*左边刚好是X,天*保持*衡。

  师:这时天*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3?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小结:“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12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自*课本第58页,模仿检验的书写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验算方程左边=X-3

  =12-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惯。力求计算准确。

  三、巩固练*

  (1)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你是怎么想的?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小结:解方程首先要写“解”,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惯要牢记。

  (3)填空题

  X+3.2=4.6X-3.2=4.6

  解:X+3.2○()=4.6○()解:X-3.2○()=4.6○()

  X=()X=()

  (4)解下列方程,带★的要验算

  ★X+2.8=7.9X-5=28

  (5)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书上。

  追问:x=2.8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前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学*数学的,特别对方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真是非常有趣,学得效果也不错。今天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有序,思路清晰,环节紧扣。可是学生学*十分被动,课堂可以说是死气沉沉,真的有点不*惯孩子们这样,据我对学生的理解利用天*这样的事物原型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在哪儿呢?课后查找原因:

  1、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过于紧张。

  2、教师缺乏调节课堂气氛手段。

  今后尽量要注重这方面的调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兴趣,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二人书写格式有误。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有出现,因此,有必要特别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4

  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57-59页

  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重点:用等式的的性质解方程,理解算理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

  1、研究例1:

  猜球游戏: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左边盒子和二个球,右边有七个球)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2=6

  二、探究算理

  设问:你们知道x等于多少吗?那这个答案4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a、7-4=2;b、4+2=7,所以x=4,c、左右二边都拿掉二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4个,所以x=4

  研究第三种想法:设问:左右同时拿个二个乒乓球天*会怎么样?

  学生上台用天*演示

  请学生们把刚才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x+2-2=6-2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二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一个或者三个呢?

  尝试验算:板书:左边=4+2=6=右边,所以我们就说x=4是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可以自学书本)

  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与天*相对应)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好多方法来解方程,重点研究了第三种解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用到了什么知识?课件再次演示后,得出方程的两边同时去掉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相等。

  尝试:解方程:x-1=3,

  想一想:如果要用天*的乒乓球,如何来表示出这个方程?

  指名摆一摆,学生尝试解决,并用操作来验证

  2、研究例2:3x=18

  学生尝试后出示:3x÷3=12÷3

  用小棒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衡,我们可以采用……

  三、巩固练*:

  1、p59页1

  2、后面括号中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 x=108)

  (2)12-x=4  (x=16, x=8)

  3、解方程

  p59页第2题的前面四题,要求口头验算

  四、总结:

  五、机动:研究练*2中的第二题,怎么用今天的方法来解方程。

  让"天*"植入解方程中

  《解简易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新课程在数与代数的编排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单独的应用题编排,而是把应用与计算紧密的结合起来编排,每一个内容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主要的是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休的情境中理解算理,同时也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保持*衡,可以通过在天*的左右二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天*上的乒乓球的移动和补凑,来理解算理,而后利用小棒和棋子自己来解释说明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猜球,与天*的呈现信息,让学生经历由直观的生活抽象为化数化的过程,从中渗透化数化的思想。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小棒等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之中,通过导入时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尝试时从抽象的式子分别直观的乒乓球与小棒来表示,打通天*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图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点困惑:

  1、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2、教材中回避了a-x=b与a/x=b二种方程,但在实践中经常要碰到,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点遗憾:这节课在构思加入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和直观材料,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天*,并给学生以自我解释与验证的机会,但操作的作用在每一次实践中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何来提高操作的效性,让操作的目标更明确,是以后这节课研讨中重点商切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 5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课件1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一句话表示)

  二、设疑引喻

  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三、指导探索

  1.出示图片1

  2.组织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3.提问:小数乘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复*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做法,交流这样做的依据。

  4.出示课件3 提示:为什么要把325缩小10倍呢?

  5.请学生看书学*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计算13.5×5时先算65×5,为什么算出的结果675还要缩小10倍呢?

  3.你对今天学*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答疑)

  五、反馈调节

  1.完成P4第1题注意学生叙述意义时的不同说法

  2.完成第1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鼓励学生能勇敢地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教师注意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节。

  3.完成第4页第2题。

  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上面的*题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P4第4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根据149×23=3427填结果。

  14.9×23=()

  1.49×23=()

  149×0.23=()

  149×2.3=()

  ()×()=3.427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和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0.720.4180.60.94

  2.课件4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理解意义

  (1)课件5,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求出米花多少钱?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出示13.5×0.5=

  单价×数量=

  提问: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13.5×0.5还是求几个13.5的和是多少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由学生互相说一说: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提问:你认为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4)练*

  ①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8.5×0.47.2×0.8618×0.23

  ②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30的一半是多少?

  2.学*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①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②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后试做,教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课件6演示。

  (4)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提问:你是把13.5×0.82转化成谁乘以谁算的?为什么5和2对齐?

  (5)独立完成67×0.32.14×6.2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6)归纳法则:观察比较后启发提问: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法则:(法则略)

  (7)指导学生看教材中今天所学内容

  (三)反馈练*

  1.根据11×18=198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1.1×1.8=0.11×18=

  1.1×0.18=0.11×18=

  2.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15.86×0.738×0.60.54×0.23

  85×0.3271.57×0.281.8×0.23

  (四)质疑调节

  1.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 第6题,第8题。

  2.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3.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一、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资源,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题供学生练*。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5)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菁华3篇)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保持*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2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仍然保持*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6)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通用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关于天*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还*衡吗?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逐渐*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内容,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ppt 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 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让学生说说天*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的*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左右两边相等?

  出示一架天*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再出示天*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教案《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表示。

  生1:20+x=100

  生2:100-x=20

  生3:100-20=x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的作用两边是*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左右两边是*衡的.

  出示6架天*,根据天*的*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

  ①20+30=50 ⑤ 80<2χ

  ②20+χ=100 ⑥ 3χ=180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④50+2χ> 180 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 不等式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②20+χ=100 ⑤ 80<2χ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20+χ=100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③50×2=100

  ⑤ 80<2χ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师: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的式子有哪几个?

  生:②20+χ=10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 35-χ =12 ( ) ⑥ 0.49÷χ =7 ( )

  ② Y+24 ( ) ⑦ 35+65=100 ( )

  ③ 5 χ+32=47 ( ) ⑧χ-14> 72 ( )

  ④ 28< 16+14( ) ⑨9b-3=60 ( )

  ⑤ 6(a+2)=42 ( ) ⑩ χ +y=70 ( )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 6X + ( =78

  (2) 36 + ( ) =4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来说一个词语,你们反这个词语反一反说出来,好吗?看谁反应快!

  父母的爱――爱父母;动物的画――画动物;

  节目的表演――表演节目;生命的感悟――感悟生命;朋友的理解――理解朋友;

  朋友的善待――善待朋友;亲人的召换――召换亲人;儿女的担忧――担忧儿女

  问题的答――答问题;方程的解――解方程;

  引出课题: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里面的知识。

  二、讲解概念“等式、方程”

  1、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好几对文字上的朋友。

  下面,请你来帮这些式子或数字找找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①、出示课件:同桌之间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课件。

  师:这几对好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相等。(关键引出“相等”)

  师:除了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呢?

  生:列成一个式子。

  学生口答列式,师边板书:80-20=60

  2+0.5=2.5

  30÷15=2

  30×2=60

  师: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取名叫等式。

  师: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

  ②、引出方程:

  师:那剩下的几个它们找不到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你能把它们也连连线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学生口答并板书,如:x+3=9

  300-b=250

  3a=18

  师:我们又找到了3对朋友,它们也是等式。那这三个等式跟刚才的四个等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未知数x、a、b。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给它取名叫方程。

  你能举例说几个方程吗?

  2、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那等式和方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你能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你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小结:方程属于等式,里面含有未知数,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练*:

  师:我们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么想?

  生: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再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如果它有未知数,就是方程;如果没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而是一般的等式。

  师小结: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出示课件中的练*:下列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b=1284÷12=7

  5x-32<749÷y=7

  450x=90069+a

  ②、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③、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④、35+x=76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⑤、30+20=10+4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⑥、y=0不是方程。

  ⑦、x=20是方程30+x=50的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的*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X+50<200 x+x=200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方程的意义。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

  (实物天*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可能会哪边重呢?(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7)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1

  课题:练*一课题:练*一

  内容:练*

  课时:1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

  复*、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中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

  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一、基本练*

  1、倍数和因数。练*第一题,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你认为对于倍数和因数有哪些值得注意?

  2、第2题,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加强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3、第3题,分一分。

  4、1——20以内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进行分类;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奇数优势合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二、数学游戏:猜猜我是谁

  1、(1)我是比3大的奇数。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5。

  (2)我是一个偶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乘积是18。

  (3)猜数游戏:一行6、7人到前面,给大家看出谜底,象上面一样,让下面同学给出谜面,这几个人可以抢答,直到给出的谜面足以确定这个数且有人猜到这个数为止。

  教学反思:

  这里的练*课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在3、4题学生一点难度都没有,但在1、2题上学生还是有点费力气,尤其是第二题,这里有好几个答案,对他们进行方法法的指导,学生终于可以顺利的找到全部的答案。

  三、运用知识模型

  1、第13页第5题。独立思考,全班讨论,明确实际上就是找90的因数。

  2、第6题。中间的数其实就是这三个数的*均数,因此它们的和必然是3的倍数。

  四、总结,阅读。

  阅读《你知道吗?》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2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新知→巧设练*,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3

  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似值,掌握求*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以后学*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进一步学*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移”

  结合实例,感知*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2、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课时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目标: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4

  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似值,掌握求*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以后学*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进一步学*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移”

  结合实例,感知*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2、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课时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目标: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5

  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似值,掌握求*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以后学*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是进一步学*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移”

  结合实例,感知*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2、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课时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目标: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8)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

  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

  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教师准备: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52÷2=26(个)

  26

  /--- ̄ ̄验算:26

  2/52×2

  4----

  -----52

  12

  12

  -----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84÷6=92÷2=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85÷3=95÷4=91÷2=

  (10多)(20多)(20多)(40多)

  三、巩固练*:

  完成练*,第8页想想做做

  四、: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

  P8“想想做做”第2、4题。

  六、教学后记: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展开教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合作,全体发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3.议一议。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剪四边形。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

  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发展

  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

  2.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3.围四边形。

  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

  1.猜一猜: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

  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

  2.剪一剪:

  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

  〔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评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

  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3

  一、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数与代数部分。二年级下册已经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册教科书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结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显示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感受计算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之外,还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用乘法验算除法,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为继续学*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特色内容。在学生积累了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后,本册教材安排的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学生原有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将得到适当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间隔排列的两类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认识分数”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借助直观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的加、减法。此外,考虑到学*难度、与一些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学生日程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和认识发展水*,所以把《千克和克》安排在本册教学。

  图形与几何部分。本册教科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一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简单*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这个单元是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面图形、学*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起始单元。一方面,学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一些探索*面图形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经验,从而逐步提高探索学*的能力。第六单元安排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面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展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部分。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次结合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面图形周长及其计算方法的认识,提高测量、计算和估计不同*面图形周长的能力。第二次结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安排《多彩的“分数条”》,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分数的含义,感受这些分数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此外,本册教科书没有安排独立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单元,但注意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部分内容,择机让学生经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经验,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二、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估算;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决倍比关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2)会用“克”、“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4)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运用正确的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5)认识物体*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区分、判断*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面图上将指定物体进行*移。

  (6)能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比较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学*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两年系统的数学学*,学生都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积极性比较高,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学*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没有学*积极性,没有自控能力。本学期教学中,将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力求全面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和学*能力。与此同时,重点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树立学*信心,爱学*,让全班共同进步。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惯,利用每周的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能力较好的学生。

  3、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本,拓宽数学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备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8课时(机动2课时)1――6

  二、千克与克3课时(机动1课时)7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机动1课时)8―9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5课时(机动2课时)9―13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机动1课时)14―15

  六、*移、旋转和轴对称2课时(机动1课时)15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机动1课时)16―17

  八、期末复*5课时18―19

  九、补充下学期内容8课时20―21

  十、综合练*3课时22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

  1、自主练*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2

  学生自己完成练*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8+4/8=7/8

  5/8–3/8=2/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有时候,在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必须加强。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我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解方程》(精选5篇)(扩展9)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汇总五篇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保持*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2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03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目标1:学*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十五”第6、8、9.题。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天*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

  怎样看出天**衡?如果天**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教案设计 5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

相关词条